伤疤涂抹上了玫瑰的红色.红色是表里,最疼的是肉.我无意于从电影技法的角度评论,只想说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好像历史,记录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的命运和生活.若干年后,若要了解中国底层人的挣扎,这就是录像带.就像现在翻开清朝时妓女的卖身契.记录历史,电影有时候很有力.
刚开始喜欢淘碟的时候,总觉得卖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可以第一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几句最近热门的片子。
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比如公务员、商人、小贩、白领,职业给他们不同的气质,但聊电影时大家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当官的少收你几块钱。
那些年也买了很多DVD,弄了几个碟包,装的好好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送了人,相当于送了一小部分大学记忆。
朋友想还回来,我笑笑说算了,家里连个放碟的机器都没有,留在你那至少有个念想。
其实,那些碟我也只是看了小半,淘碟的快乐远远大于观影的快感。
更多的电影是在露天电影,租录像带,租VCD、DVD、BT下载、百度云资源里观看的。
但买碟确实是观影长河里的重要一节,卖碟小贩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在渐渐消亡。
《蔓延》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卖碟小贩,他叫申明,明明很闷,却喜欢去天桥、酒吧、路边去卖碟。
他的合伙人小王因为贩卖黄碟已经进了局子,他却毫不死心,放在好好的店不看,冲进汹涌的人流去卖碟。
他遇到了性苦闷的大学老师、走投无路的无业者、风骚的妓女、大限将近的艾滋病患者。
这与我的印象不一样,我以为买碟的至少是温饱以上人群,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集体苦闷,也许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边缘人群也有精神需求。
这些顾客都因为看碟,生活有了些许改变。
大学老师温柔知性,但偏偏老公是个同性恋,生活苦闷无比。
她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也许觉得以前那些年都白活了,会在地铁里偷偷抚摸男乘客的下体,会和突然上门的小贩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一发。
偏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
比如《捆着我,绑着我》,比如《活色生香》。
无业者夫妻下岗没钱吃饭,看了《低俗小说》就想一起去抢银行。
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穿的美艳的少妇,就去尾随等待时机抢劫。
结果他们却遇到了假警察准备强暴这位少妇,意外还把少妇救了。
他们抢劫小吃店,结果被店主损了一顿双双自杀了。
这剧情也太扯了…妓女是与申明在酒吧认识,一心想要看《花样年华》。
她看碟不付钱,用肉偿,剩下来的用碟抵。
她还故意留下几张碟,以期待下一次相遇。
在那个微信还没有的年代,这种关系确实难得。
妓女甚至成了小王的知心姐姐,还耐心听他说自己的私人故事。
那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也缺乏铺垫,对以前的过往只是一带而过。
只是看了《大河恋》,就想去海边看看,可是电影里是大河呀,非青岛的海边浴场呀。
也许命不久矣,想去散散心而已,《大河恋》其实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听《加州梦想》呢。
题材的切入点确实不错,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投资资金短缺,导致导演只想拍这么一个题材,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
导演连拿奖的野心都没有,都没有好好雕琢一下细节,拍的还不如30岁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虽然绝望,但演员表演真挚,让观众有共情。
其实影片里提到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投资也不高,没有打斗也没有场面。
只不过阿尔莫多瓦对细节很雕琢,从一个小故事出发,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的感情纠葛,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结尾。
《捆着我,绑着我》就是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位粉丝追求女明星的故事。
从画册里抚摸,偷偷潜入她的更衣室,跟踪、送礼物,到最后的捆绑。
捆绑让人失望,没有所谓的SM感,但却悄悄地拉进两人的距离。
最后女主角虽然成功逃离,但却回到男主角身边,还和姐姐一起接纳了男主角。
西班牙的狂野奔放,电影里可管中窥豹。
虽然电影最后有激情镜头,但只是两人关系的延伸,并非让你感觉到猥亵之感。
大师就是这么来的,美国有大片,欧洲有艺术片,中国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但中国观众总喜欢骂艺术片太闷,商业片剧情太套路,总有不满意,缺乏宽容。
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你生活的一个出口,让你从自己的小角落里跳出来,生活在别处。
所谓电影延长你的生命长度三倍以上,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犯罪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犯罪,情色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出轨放纵。
不要将电影“妖魔化”,觉得要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好的电影能培养正确的“三观”等等。
其实,只有拍的好的电影,而没有内容好的电影。
在那个不太开放的年代,电影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
电影有的浪漫,有的现实,但很少会曲解。
观众并不傻,恶意嘲弄本身就不是生活本色,也更不是好电影的特点。
如今,电影是表达导演个人想法的重要载体。
不管是他想赚钱,还是他想创新,还是他想记录一段生活。
这是唯一一部国产电影我能推荐的了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生活凡是说什么演技 场面 床戏 资金问题之类的人是被表象蒙蔽的是脱离平等的 或者已经在脑海被灌输一种固定模版思维习惯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人都有对世界 对社会 对人生 对价值的看法试问下 、你们很多人喜欢看的武打 枪战 征服 汽车 美女 金钱有什么真实与内涵可言我只看到有虚荣有联系无非就是比谁最牛比谁是英雄谁拯救世界谁是完美男人 完美女人这些真实吗?
很多人觉得世道黑暗之所以黑暗 是因为大多数人被蒙蔽了双眼只追求虚假的表象而真实是一切存在之源最终事实就是事实它不用说话它只客观存在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好蔓延人们的思维世界在从孩子到成人 以及老年时是一直在被影响的而最直接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人 报纸 电影 音乐 书籍。。。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而最终如何塑造了怎样的你自己是与幼年时教育下的价值观有关的这一点都不复杂所以我觉得惩罚一个杀人犯、远不如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了解他思维世界扭曲的原因用爱与善良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上进而不是每天都有人杀每天都有人叫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此片以贩卖盗版碟的人开始 也是社会一角没什么枯燥的你走在大街上还不是如此只是现在有人把这环境录了下来 放出来一起观看而已也就10分钟时间碟子大多数人都会看电视 电影之类的此片只是以碟子为代表而展现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面电影会影响人这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大多数人判断准则已被大环境所同化所以他们从电影中吸取的东西也在一个大前提的同化下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以个人的观点对这些思想进行分析摄取比如有人喜欢这场景 有人没感觉 却被另场景感动比如从小受的关爱比较少的孩子在电影中的温情就会很容易侵入他的思想而从小被惯养的孩子 在电影中被满足的贪欲 高高在上的地位 强者 焦点 这样的思想就深刻在他们的思维不再一一举例当然以上这些例子也有反面视各种事实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概括下来就是人们在成长中都在不段摄取从各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思想开始进食无论是你认为对的错的只要是有人摄取了并开始影响周围的人时就开始蔓延了无时无地无形的就这样无法控制的扩散要追究原因回想自己的童年吧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
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
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
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
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
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
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
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中》问到了什么是地下?
地下的东西,其作品大部分是关注社会底层,底层的东西又是灰暗的。
大部分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绝望的情绪。
而在我所看过的“地下电影”中间,最令我震撼和记忆深刻的就是来自何建军的这部《蔓延》。
那会还在上高中,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电影,看完后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相信许多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影像所打动,从而找到另一种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的人坚定理想,充满对艺术的执着和深刻的悲悯之情,最终成为了电影导演,大师。
也有一些人,沉默而平静的注视,虽不投身到电影工作当中去,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次于那些影像工作者。
贾樟柯看过了《黄土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尹丽川看了《新桥恋人》“仓促下了学电影的决心,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对《新》的迷恋。
”许多可爱的人就这样一夜间成了电影青年。
《蔓延》英文名字叫《pirated copy》,影片的开头,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公交站牌下,电影院门口,到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在向行人兜售盗版光盘。
于是就这样由盗版的DVD引发了一连串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故事。
手提摄影机跟拍被警察追赶的外地弃农倒碟青年小王,在派出所民警拿着一张《感官世界》问,这是艺术片吗,这是毛片!
一脸委屈的小王解释:这是讲人性的,艺术片。
一个热爱电影,因为在学校教室内和女孩做爱而被学校开除的倒碟男青年,称自己喜欢陌生人。
酒吧里的一个妓女,为了要看《花样年华》的碟子,跟那个卖碟的小贩回家,两人在《花样年华》音乐里完成了做爱的交易。
小姐没收钱,只是要了他50张DVD盗版碟。
其中有《绿洲》、《太阳帝国》。
一对下岗的中年夫妻,喜欢在家模仿暴力电影里面的镜头,为孩子学费苦恼,俩人带枪在大街上准备抢劫,最终却意外解救了一个险些被一帮伪装警察的青年强奸的姑娘。
开枪的画面剪切到了《低俗小说》经典桥段。
抢劫酒馆时,发现老板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最终夫妻双双银弹自尽。
一个艺术学校教电影的女教师,因为买盗版盘与男青年结识而发生了关系,粉红色调的画面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爱过程。
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个同性恋,拒绝和自己做爱。
影片中穿插了一段画面,长期压抑而发生畸变感情的女老师在地铁上触摸男人下体。
一个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艾滋病携带者,向往大海。
最终在看完《大河恋》后,真正来到了海边。
影片涉及到了社会中各种各样边缘或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通常在封闭阴暗的空间,一台电视机,放着各种电影:《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这些沉溺在影像中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大街上,胡同里,酒吧,小商店,他们是你的兄弟,老师,朋友,老板。
生活真的是这样灰暗的和绝望的吗?
还是你明明看见了,却装作熟视无睹?
结尾长达四分钟的追跑的镜头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急促的喘息,一直延续到画面定格,虽然好像举步维艰,但也传达出了一些另外的含义,比如普通人逃出灰暗生活的勇气和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吧。
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最终也加入到这场追跑当中去,按网上一哥们的说法是作者把这种边缘的绝望已经跨越了性别,时空,和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真正蔓延出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心理状态。
至于片子本身,个人喜好不同,好与不好,个人不去评说。
希望多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出来。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
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
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
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
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
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
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
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
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
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
当然,也没必要讽刺。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
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
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
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
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
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
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
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
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
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
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
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
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
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花生米和二锅头。
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
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
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
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
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
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
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
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
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
《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
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
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
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蔓延》英文名:pirated copy制片人:朱日坤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导演: 何建军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上映年度: 2004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
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
大概没钱的缘故。
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
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申明,因为在教室里做爱被抓开除,大学没毕业,从小喜欢电影,买盗版碟,他说他喜欢陌生人,他和妓女做完之后,却追问妓女的情况信息,那个妓女觉得很奇怪。
其实他不喜欢陌生人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一旦有了什么之后,他想摆脱陌生的感觉。
女教师,因为小王被抓而找到申明买碟,老公是同性恋,长期得不到性爱,看A片自慰,在地铁上摸男人JB,在申明给他送碟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桃红色调的性爱。
陌生男人,HIV病毒携带者,同性恋,我以为他是女老师的老公,只收藏不看碟,向往大海,看完大河之恋后来到海边,有种豁然的感觉。
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造碟的,倒碟的,买碟的,卖碟的,看碟的。
通过碟片把他们链接在一起。
那个灰暗的小电视机播放着毛片,《低俗小说》,《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生活的灰暗掩盖不了希望的光芒,最后片子结尾的那个追逐其实就是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虽然路途很难,不过却还是在前进,跨越时间,性别地蔓延希望。
这部电影让我油然产生一种身处BT时代的巨大优越感。
上周逛土门,不小心买了两张西部片压缩碟,二十多部电影,拿回家打开发现几乎没有一部能看的,全部模糊,于是丢进了垃圾箱。
然后打开电脑,等待的时间里不禁暗叹,比起片中的盗版光碟时代,其实如今的网络下载时代才算是实现了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蔓延”,而且这种铺天盖地的蔓延梦幻般地四处攻城略地,已经把盗版光碟业成功地逼入绝境。
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在想,我是蔓延中的那个角色?
我是谁?
我是谁?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收看不是通过DVD的方式收看的,而是早些年的RM版本。
我在线查找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已经公开发行了,是不是真的啊,我感到怀疑。
从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沉沦在本地的各大碟片分销商的周围,淘碟、买碟,只是没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之间内幕,只是偶尔的通过要好的D商介绍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只是我们这里好像从来不曾出现影片中的沿街叫卖的场面。
九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开始有了“拷兄”,我记得当时我的大部分达明的作品都是通过这个渠道来的,那时候原版的碟片都是“LP”(不是另外的LP啊)版本,那些东西至今听来还是非常的温暖。
之后就是D碟的年代了,从开始的流行、摇滚、爵士、古典;CD、VCD、DVD-5、DVD-9我一步步随着D版市场的发展就这么走来。
卖碟者里面98年左右我认识了一个人,非常有江湖的义气,当年被抓时一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之后没有被抓大家凑钱将这位保了出来,从此坐上了本地D片的分销大户。
中国的D片制造商是非常成功和有水准的,分工细腻、出品的东西也颇有水准,带动了很多的产业,政府不能光用堵来解决问题。
就像影片中描述的那对到天堂去抢银行的夫妇一样,他们实在是走投无路啊!
结尾的长跑有点儿意思,导演的四百下,最后一晃显出里面穿着大红衣服的女教师是个惊喜。头尾都挺不错的,互相呼应。杀假警察那段看的真他妈的爽,两口子的部分挺好,可惜出戏了,破坏了整体的感觉,情绪、动作、表演、氛围都挺好,可惜事情不对,如果这事发生的背景在美国就没问题。处理成梦境会好一些些。教室激情戏拍的好极了。影像质感大部分都很棒,活力满满,拍的够生猛,可惜文本不够完整,结构也有点不合适,感觉左冲右突的、有点儿乱,妨碍了最终的整体表达。文本和影像的冲突、以及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似乎是中国电影人的普遍问题。
xxx的中国影评人
电影就是精神鸦片
做作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内容真的很有意思!贩卖盗版影碟的碟贩子们,潇洒热爱电影艺术的妓女,模仿电影人物自毁的被迫下岗工人,性压抑的电影女教师,无性生活却因输血患上艾滋的光碟爱好收藏家,生活在贫瘠的精神和物质世界里,靠摄入各类电影来丰满自己,模仿电影人物自我代入去模糊现实和虚构的界限,事件发展中透露出失序的生活,描绘出失控却又压抑的人群,这是21世纪初中国的一角缩影。结尾的奔跑是跑向何方,像是又回到的电影开头,回到了生活的原点,失序被时间抹平,但伤害却切实存在着,感谢电影帮我们记录。
这片子好像德国什么奖,但我觉得只是弄几个社会底层人民在里面站台,却不好好讲故事,你还不如去拍纪录片!
你有了幽默的想法你就要把它使出来。
牛
不同的人,不同的味道。
我喜欢的工作
这里面通过盗版碟的蔓延悉数罗列了若干电影,还大多都是牛逼的文艺片,什么阿莫多瓦塔可夫斯基……里面模仿[低俗小说]那个场景很有笑点,有点宁浩的感觉,我最不满的就是你为什么在做爱的时候电视机里面放[花样年华]!!!还有……最后一个长镜头,一定是致敬[四百击]……一定是……
女人啊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虽然故事没有讲好,但时代氛围,迷影文化,底层生态(未必真实)还是值得认可的。
看完事了闹逼心,就讨厌装逼的文艺电影。社会整体上还不是那么傻逼,极端情况哪都有
男主怎么看怎么像大程啊
有点意思
个人觉得非常好看,少有的影迷电影,希望能多看些这类电影,缺点就是稍微有点粗糙,但是粗糙的美
街边的买碟看碟也是电影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