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老徐的《梦想照进现实》,收获颇丰,最深的感触——北京人真的不是一般地能说……两个人在一间屋子里,不停地聊了个1半小时。
这便是全部的剧情。
不要问我谈话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没有主题,我能给你的只有那个字,“侃”。
也许真的是文化的差异,随着剧中两人谈话的深入,我愈来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然后我开始走神。
最可悲的是,我试图从双方的对话中,抓住那些掩盖在华丽词藻后的真实,but我失败了。
他们的眼神、语气是这样让你信服,可是所说的内容却又前后矛盾……最终,我也没有分辨清楚哪些是他和她真正想说的话。
场景这样简单,人物这样简单,可是为何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如此混乱和烦躁呢?
我绝不是贬低它,我贬低它我是孙子!
(你能判断我这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么?
)老徐还是那么有气质,只是这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想起小时候曾经抄过的一句名人名言,少年的我一直不明白那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直到很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而且越回味越觉得是真理:语言是一张网,通过它,所有的真实都逃逸了。
看完徐才女的这部新作,想起刚刚看过的另一部热门电影——《疯狂的石头》。
其中有个情节:三个贼发现,那个整天挂个相机以艺术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胖子居然把其中老大的马子给睡了,这还得了,三人于是对胖子好一顿严刑拷打外加刑讯逼供。
只见一个兄弟摁着胖子的脑袋,一次次浸入马桶里,老大则在一旁怒气冲冲地讯问。
不过在我的联想里,这个情节略有改动。
挨揍的胖子换成了王朔——其实我更想换成的是徐才女。
但那么联想显然过于残酷。
于是劳驾王朔做个替身。
再其实我连王朔也舍不得。
他可是我分外敬仰的文人。
但又只能如此。
因为这部电影王是编剧,徐是导演,明显的“情人店”。
我等无赖要对徐mm施以辣手,朔爷指定会第一个冲上去护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嗯,现在我就是观众代表,替代贼老大拷问。
——“说,你这部电影到底装B了没有?
”——“没有.....没有...真没有。
”——“人都晕了,还说没装,你当我是二啊!
”(把王的胖脑袋摁到马桶里数次。
)——“我再问你,这部电影你装B了没有?
”——“装了,装了......”——“嗨,你他妈的还真装了!
”(随即又摁到马桶里数次。
)是的,这部电影我一点也没看懂。
而我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二”,所以干脆先下嘴为强,反骂一声——装B!
王朔就是王朔,不跟从,不讨好,不重复,蛰伏近十载,一复出就是标新立异开天辟地。
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房间,外加密集的对话。
这就是一部历时一个小时电影的全部。
这构思,在全世界来说不敢讲,单在中国,说惊世骇俗绝不为过。
有评论将之称为“小成本电影的新状态”。
太确切了!
新,刚才说了。
而成本,我靠,要是男主角韩童生(韩演得不错,让李成儒来演或许更好)友情出演(王朔的剧本肯定是白送给徐的,费用不计),我看整个电影的大头也就是中间那桌子盒饭钱了。
另外提个建议,鉴于全是对话,摄像也去掉吧,干脆弄一广播剧,灌磁带上市,一盘8块。
成本至少能再减80%。
说它装B,编剧王朔显然是主犯。
电影成为这个样子,主要是剧本的缘故。
但正如开始所说,我实在不忍心对王朔用刑。
除了对他一贯喜爱的缘故,仔细一想,还有一点——论装B,他是初犯。
而导演徐静蕾却是地地道道的惯犯!
对,这就是我更想把所有怨气都撒到她这个从犯头上的原因。
她太喜欢装B了,她太擅长装B了,她装B不是一回了,以至于装得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靠!
我吐!
我真不看不出她除了那手字还有何德何能?
我真不明白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老年的视同己出,中年的视同岳母出(小姨子),青年的视同同出(所谓邻家姐姐),少年的视同己由出。
整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
何止大众情人啊,大众小姨子、小姑子,大众闺女、大众姐姐、妹妹,全了!
——赶上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了。
常言道:演而优则导。
徐大导演,演到如今,到底哪个角色塑造得弥足称道呢?
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如今这部新作,我只看到,除了做作,还是做作!
徐如果静默着,不说话,只是对着闪光灯微笑,真的很好看呐。
永远抿着双唇,弯弯的,长长的唇线,微笑,还是微笑,不深不浅刚刚好,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柔和,那么的发自肺腑,那么的清纯可人。
说句不敬的话,当今中国,只有温氏微笑堪与之一拼。
而一旦演戏,一旦开口,那就坏了。
不是怪她的牙原来那么难看,而是由于她已经习惯于人前少开口,笑不露齿,已经习惯于刻意掩饰牙齿的缺陷,即便演戏也时刻不忘。
每次当众开口对她来说简直是冒险,每到这时,她似乎首先想的是如何尽量减少嘴唇的开合度,如何把刚开张的唇齿尽快收回,而不是如何对词入戏。
她的注意力大部分用到唇齿的开启上,以至于那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分外做作。
让人感觉这哪里是演戏?
又分明是演戏!
连那声音都假得厉害。
拿腔作调(这样子我只在多年前的一个梁晓声访谈里见到过,和徐像极了,称得上是拿腔作调的男性版。
巧,他也是北影的,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
呵呵),即不生活,也不书面,永远像毫无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镜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翻着眼皮背台词。
严重到言语和表情时常分离,看上去音话不同步,还以为录制或者自己的光驱出了问题。
不入心,怎入戏。
所以在我看来,她入道以来的所有角色都是一个味道。
就像不同包装的方便面。
(这点和曹颖不相上下。
)再说导技,我怎么看怎么像任性的富家小姐过家家。
叶大鹰、张元、姜文,当然还有王朔,这些牛B大腕,都齐刷刷钟爱于她。
怪!
像哄着小孩一样,你要客串就客串,你要剧本就剧本,只要你高兴,叔叔们就想方设法满足你,善意地配合你。
唉,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举国无双啊。
成名后的她,据说被她的母校北影请去做起了兼职教师,简直是笑话!
就这种水平,别说教书,我都纳闷她是怎么考入最后又顺利毕业的。
几年前传媒把她与周迅等人合成四小花旦。
真是高抬她了。
和周迅并称,她哪里配?
她连赵薇都不如。
但又据说后来四小花旦作了调整,将她剔除。
——这就对了!
昨天有消息称,徐静蕾获中国电影排行榜“最具开发潜质新人导演奖”第一名。
细看,原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
唉,准又是那帮将其博客点击到世界第一的傻B!
《天下无贼》里葛优深情一吟,使得一句僻句成为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此借用一下,什么《梦想照进现实》,干脆就叫梦想照进沟渠算了。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1.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
(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
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1.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
(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
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
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
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
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
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
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
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
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
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
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
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
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
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
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
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
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
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
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
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
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
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
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
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
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
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
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
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
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
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这文是电影上映那年写的,有点早。
目前的生活让我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来,算是纪念或者是梳理?
总之是心甘情愿的一篇小儿科文章。
听说才女徐静蕾前段时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我挺好奇的,然后就买了张DVD。
电影名字挺文艺叫《梦想照进现实》。
回到家,把自己扔进柔软的沙发里,眼前的屏幕亮起来,我整个人的精神都起来了。
第一遍竟然没有看明白,我就有点怀疑我的智商了。
打电话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对这部电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看过的人一半说特好,另一半说特别差,站在中间的人很少。
我就问,那像我这样没有看懂的呢?
朋友扔给我一句:再看一遍,就把电话挂了。
我真就听话地看了第二遍。
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立场,我站在说特别好的那边了。
这部电影的确不适合在电影院看,先不说大段大段的对白,能把人说着了吧,电影院里黑得很,现代化的放映厅,舒适的座椅一副催眠的样子。
你别不信,真就有人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比如之前叫我看第二遍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第一遍就是在电影院看的。
不用多说,他定是回家又看了第二遍了。
好吧,下面我就来说说这电影的情节和我为什么要站在“特好”那边。
其实,我刚刚写下“情节”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的手直颤。
这部电影真就没有明显的起伏的情节可言,我能要是真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就成公认的“才女”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女演员和一位男导演,天南地北地谈了一整夜。
起因是女演员不想演下去了,男导演劝其看开,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饰演女演员的就是才女徐静蕾,而饰演导演的是韩童生。
两人一言一语间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都用幽默而生动的话语摆到大家面前。
一.关于矛盾女演员说,她不想演了原因是她觉得拍得特别假。
导演说,假的观众才爱看,真的谁看,都在生活中了。
我觉得挺有理。
想象也是,那句经典的话不是这么说的么:艺术源于生活。
矛盾着的人生是可以向前延展的,正因为有了矛盾在平淡的生活中擦出了艺术的火花,所以我们才能获得跌宕起伏,有滋有味。
二.关于记忆在导演将他家里各种各样的收藏展示在女演员面前时,女演员的情绪明显高涨了。
而导演讲述着那些东西的来历时,两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也许只有回忆是一针兴奋剂,打在心上,能让人顿时爽朗起来吧。
当女演员被导演到会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时,电影突然出现了一种平缓的情绪,最舒缓的部分就是在这里了。
三.关于饭不能忘记的是导演与女主角聊天到深夜,女演员说肚子饿了,剧中的导演叫饭那词真是绝了:“......”(在这里不重复了,看了的人就知道了,没看的人希望你们去看看。
)这话说得顺当的叫人挑不出什么来。
饭是中国人及全世界都很重视的一种文化。
两个吃饭的人,突然有了某种专注,虽然话已经停下来,但我们可以感觉到精神思想在某个地方交流着、传递着,丝毫没有停歇。
饿——这个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我想这代表着人最根本的自然属性吧。
四. 关于梦想梦想是什么呢?
是自己对未来的幻想吗?
还是一场白日梦,或是夜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过往是不会消失的现实是从没停下的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种意外而又平凡的希望。
这梦想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存在于现实当中。
所以梦想总能照进现实,我们总能看到希望。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北京话”,它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正是因为有了这语言,给影片增色不少。
众所周知徐静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她特别用到“拧巴”、“糟心”等词汇,而且从刚刚那段导演叫饭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以上就是浅谈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东西,自知能力不强,所以只能随便说说。
电影的最后,女演员与导演相视而坐,伴随着门外人叫早的声音,他们保持沉默,只用手机来交流。
可是当太阳放肆地照进屋子,新的一天一切照旧。
我想后来那位女演员一定去演戏了,而导演也如期上工了吧......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给这篇文字起名叫“一切照旧”的原因吧,希望我们的梦想一如既往的进入现实来。
1,“我惹你不耐烦了吗?
”女主演在醉酒醒来的夜晚去了男导演的房间,她告诉他,她开始讨厌这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她讨厌现实中的自己,讨厌自己扮演的角色。
男导演开始用一种已成习惯的圆滑进行安抚,可是这样的企图被情绪起伏的女主角识破,两人在语言的争论中,话题深入下去,故事由此获得叙述的张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一系列情绪变化:争论,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说出对彼此的不满,偶尔获得默契于是相视而笑,内心里潜藏对彼此的依赖感觉,对生活对社会的困惑和解答,对自己的怀疑。
最后,他们似乎达成了一致,他们关上灯,让清晨的阳光照进黑暗的房间,他们相对而坐,做鬼脸、拍照、哈哈大笑,却全然不顾外面剧务要求出发的敲门声。
影片的最后,他们像回到童年的两个成年人,因为舍弃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这是部大致遵守“三一律”(在同一段时间里,同样的角色在同一个场景里发生故事)的影片,其编剧正是导演徐静蕾的绯闻男友王朔,大名鼎鼎的朔爷让影片带上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对生活的调侃与讽刺,对虚伪的痛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终极问题举重若轻的解构与思辨。
王朔和导演徐静蕾试图将这个被对话充满的故事讲得流畅,同时由于情绪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张力,最终在一种诗意的、理想化的结尾中获得释放。
可是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
纵然王朔的语言充满趣味,在漫长的对话中,那些闪光的词语和意韵俯仰皆是,层出不穷。
比如在说到死后重逢的话题时,男主角说:“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
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而在说起理想和现实的时候,男主角又说:“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
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
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肉疼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
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了,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只没东西扛。
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瞧,仰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信仰。
”这些话散落在影片的进程中,让我们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思考。
它们带着《动物凶猛》的一丝温情,带着《顽主》的玩世不恭,甚至还带着《千万别把我当人》的一点点残忍和血腥。
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语句,我们清晰的看见了电影背后的王朔,看见他站在那里,表情嘲讽,内心悲伤,对于现实和人生的众多问题,他也无法解决,于是他将其展示给我们,并以一种略显稚气的调笑或尖刻消解它们的沉重,正因如此,在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王朔的作品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
可是电影不是小说。
我反对将电影与文学完全割裂的论调,但我也承认电影与文学在叙述上的巨大差异。
电影里仿佛无法停止的对话,配以封闭房间里的封闭镜头。
单调的背景,配以重复的脸部特写和人物切换。
很难有人能在一个多小时里,完全专注的听完两位主角持续的对话,尽管这其中颇有趣味,但它不是圣经或佛法,而观众也无法以聆听教诵的心态来面对这部电影。
因此,当男导演对女主演说:“我惹你不耐烦了吗?
”我再次回过神来,对着屏幕面露微笑,连连点头,“心有戚戚焉”。
而正因为这样的走神和不耐烦,导演试图在叙述中所表现的情绪起伏,其效果便大打折扣,不专心的我们并没有完全的跟随叙述的脚步前进,也没有彻底跟随着故事中主人公情绪波动。
对白同样减弱了故事另一个隐藏的悬念:女主演和男导演会不会发生点什么呢?
冗长的对白弄得我们东张西望,昏昏欲睡,哪还管他们二人有何贵干呀?
但也是这种长时间的对白,反衬出其中一个个沉默的瞬间如此的弥足珍贵,它们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成为话语泡沫中的孤岛,一个一个安静矗立,因为温暖而显得异常可爱。
2,温暖的瞬间在第一个温暖的瞬间,男女二人各自躺在沙发里,吸着一种奇异的香烟(有人猜测为大麻)。
灯光从红色的灯罩中透出暗淡的光,把一切渲染得暧昧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干燥的香气,火星电台的音乐青涩而迷幻。
气氛低沉,喋喋不休的男导演终于躲进了厕所,女主演独自在音乐中坐起来,用相机拍下这一切。
这短暂的平静让人沉醉,语言是如此的浮躁,沉默和孤单令人平静。
徐静蕾在电影的片尾曲里,用于本段相同的旋律,同样表达了对沉默的喜爱:“当身边的人举杯/我在熟睡/遇见你沉默的花蕾”。
第二个时刻发生在男导演为女主角叫了一大堆夜宵之后。
他们坐下来,喝了一口酒,他们突然发现刚才的争论和指责是多么没有意义,泡沫开始散去,彼此的依赖感重新回到心中,他们望着那些泡沫,为自己的执拗和傻气深感可笑。
于是他们看着对方,突然爆发出哈哈大笑,不能自已。
他们重新找回了默契,重新获得了信任。
而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紧张过后,一切重归于好。
同时,这个瞬间也几乎是整部影片的一个转折。
开始的圆滑安抚、针锋相对的争辩、不留情面的指责别人的自大,由于两人在这一刹那获得的默契,逐渐转化为彼此依赖、对生活的无奈接受,以及对彼此处境的理解和包容。
这个时刻同样也体现了沉默的力量,有时我们只需要静一静,露出微笑,便可以拨开起初的重重泡沫,重新发现真相,重新找到信任的力量。
在影片的最后,两人终于放弃了语言,他们面对面坐在地毯上,凝视着窗外——“这就是那个叫红尘的东西,万丈。
”他们有时睡着,有时又睁开眼来看。
直到清晨温和的阳光射了进来,门外,剧组人员已经准备好离开。
剧务在门外用力敲门叫着导演,他们却全然不顾,他们放弃了坚持,放弃了责任。
他们让阳光照在脸上,做出一个个任性的鬼脸,在半明半暗的房间里大笑、打闹。
在那一刻,他们彻底推翻了此前一个多小时的沉重命题。
生活如此简单,快乐唾手可得,我们不过是自己难以舍弃,才在现实的漩涡中昏头转向。
在那一刻,他们发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自己拥有真诚和热情,梦想就会一点一点,照进黑暗的现实。
而我们和导演正是两束陌生的光,我们在黑暗的影院相遇,彼此无言,却在这相遇时刻现实而笑。
我们同时明白了梦想和现实仅一步之遥,我们同时在叙述中得到了成长。
我想,在影院灯光打亮的那一瞬间,一定可以找出某些可爱的观众,脸上带着的幸福泪珠吧。
3,通向梦想的征途文革十年给中国文艺带来的致命伤害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硬介入和浮夸空洞的笔法,而后者在众多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绚丽空洞的用词,宏大的主题架构与虚弱的故事——《无极》被集体围攻和《疯狂的石头》被力捧便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弹。
观众们逐渐厌倦了这种空洞无物的煽情,他们开始向往真实,向往平淡中的温暖,向往一个丰满、充实的故事。
导演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意识到故事远远比几块绚丽的颜色(《英雄》、《十面埋伏》)和故弄玄虚的说教(《无极》)更有意义。
因此,导演们开始重视故事,《疯狂的石头》的成功证明他们走出了正确的一步。
《梦想照进现实》是徐静蕾执导的第三部影片,从回忆亲情的《我和爸爸》到讲述爱情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这部《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已经看到徐静蕾是真诚而踏实的,她的叙述沉稳,带着女性的细腻和温柔。
作为女性的她杜绝了男权社会里的虚妄和骄傲,因而使影片显得丰满,厚重。
它们与浮夸文风形成对比,成为现时代最需要的作品。
同时,经济和文化的复苏必将使艺术的创作更加自由,因此,对于这部带着缺陷的实验作品,我们应将之看成是通向中国电影辉煌征途的一个路标。
它富于创造性,拓宽了中国电影的叙述方式。
它让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我们关于电影的梦想。
尧耳在八月
在电影是不是具有文学性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些争论,周传基老师认为国内的“电影综合艺术论”是荒谬的,电影也不存在什么文学性,电影万万不是“用电影手段来实现的文学”。
不过《梦想照进现实》这电影的确“很文学”,这当然是因为影片中的大段台词和一个单调的场景,让我们觉得这电影很不电影。
照王朔所言,这都是为了省钱;为了省钱,所以把本可以用视听语言表现的东西全都转化成了啰里啰唆的台词;为了省钱,所以空间就在一间屋子里搞来搞去了事。
在一间屋子里要把90分钟拍的丰富不单调实在太难,这不是把茶几上的东西换换摆设,由客厅走到书房走到卧室门口,换个发型换个灯光就够了的,观众并不会因此而满足。
况且,咱们也还都不是大师,就踏实点吧。
当然这不是讨好大众的作品,从电影的创作来看,王朔说了自己想说的,老徐也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他们对待这个电影的态度都相当轻松,这就像是他们二人完成了一个练习题。
而这种轻松的态度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多少压力,一部分原因是这个简单的电影他们制作的相当不费劲。
没有付出太大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期待。
大概是半年以前在望京吃饭碰见老徐和老王在一起吃饭……老徐胃口很好,看得我目不转睛,一顿饭光顾扭着脖子看她了……没准就在谈这片子怎么分钱吧,嘿嘿没办法,这2个人我都是贼喜欢。
片子看得很过瘾,老王不写书已经很久了,只能看这个片子解馋……现在唯一就是等,希望老王发一发慈悲,把剧本出本书,我等着买。
应该会出书吧。
又不耽误,还多挣点闲钱。
上一次一个女人由于叙事能力不足,靠旁白勉强把故事说清楚。
而这次旁白不够了,或者说,全是旁白了。
这个剧本惟一合适的地方是舞台,可以说王朔很牛,在狭小的空间里,调侃可以被发挥的无边无际,可以说王朔很牛,但不能说被忽悠得津津有味的部分观众比被忽悠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牛。
梦想被吹在了天上,遮住了太阳,再也下不来,看见了阳光,可那不是现实。
老徐还能玩下去吗?
玩多久?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
老徐就是这样一个票友,在玩票以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她,爱她,暗恋她。
现在如此,将来也一样。
如果说徐静蕾是一才女,那还真是挺让人希望相信的事情。
首先,她很美丽,但不妖娆。
用她那新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装纯。
咱们谁都知道她不可能清纯,可当小蕾同学这么在你跟前一站,你宁愿相信她很清纯。
其次,她管自己叫老徐,写了一个博客,又导了几部片子。
一个让人宁愿相信清纯的妞,叫自己老徐,总会让人觉得这妞不非常简单,至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趣味。
这有了一点趣味又能导一记片子,那么自然除了美女以外还得管人叫一记才女。
切记,如果才女不美貌,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
你想呀,如果芙蓉姐姐站你跟前和你讨论这MV应该怎么拗造型,你受得了嘛你!
但是,假装才女本质总归也不是才女。
虽然,人总爱往美好的地方想,总以为梦想就是现实,但是,这梦想恐怕永远也照不进现实。
老徐也好,清纯妞也罢,都是演出来的。
不然这所谓实验电影怎么那么让人生厌呢!
王朔很能说,可老徐不会导,这样的戏也没法演,所以只能是一个烂片。
当然,由于该片为实验片,既然实验,难免会有失败,这丝毫不会妨碍徐导才女的称号,反而,还让她成了一个很有勇气很有想法敢于自我突破的才女。
直可怜了那原著,本来通过文字才有趣的故事,却成了两个人的相声表演。
若是话剧,还能赞叹演员底气十足地坚持了这105分钟,可这还是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只能称赞演员记性很好。
莫名其妙的百合网和Nokia,还有那沸腾鱼,这片子啊,就和这人一样,装。
可就算是装,怎么也应当装得认真一点,装得大家伙都乐一点嘛!
徐导的确很精。
这显然是一部卖点太多的电影,王朔、才女、实验、国产,等等,再加上她在博客上一忽悠,不管好看难看,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票房也就成了!
毕竟,要骂你也得看过才能骂呀!
这就是票房炒作艺术,和电影无关。
我发现我又开始到处羡慕其他人了。
我看到邓林留言说他在西藏见到过王力宏,在成都也见过。
我那么那么喜欢和迷恋王力宏的时候,也没有见到过他。
也许是没有想办法去见到他,也许是根本没办法见到他;我看到豆瓣首页上有人写苏打绿的演唱会评论,她是去台湾的交换学生。
我几乎是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这辈子都不会实现了。
也许我将来会去台湾,但肯定不是交换学生我很难再变成一个学生了,纵使这段长长的经历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让人留恋。
越是远离,越是珍贵。
回忆经常一发不可收拾;我身边好多朋友出国留学,去美国,去德国,去澳大利亚,去英国,去新加坡。
有回来了的,有还在那边的。
我几乎是快要嫉妒的羡慕他们的生活。
我曾经是那么的想出国读书或只是学习音乐,但是对于这个并不难实现的梦想,我似乎都没有真正努力过;看到很多朋友舍得辞职几个月背包去一个人旅行。
就算走得蓬头垢面,就算游得山穷水尽,再一回头看那段经历总是值得这一切的付出和舍弃。
那我为什么没有这种勇气?
又看到好多人的博客。
他们做跟我很不一样的工作,他们平时不需要以写文字来换得薪水(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凄凉了一点,但其实写东西对于我来说并不只是“换得薪水”那么简单或那么基本——如果我不喜欢,没人能逼我去做任何一件事),但他们当然也在博客上写影评,写朋友,写工作,写心情,写琐事,甚至写很多自言自语的东西。
然而每一次看到,我都会忍不住嫉妒或者羡慕——如果他们都来做文案,那我还做什么?
我曾经很理所当然的认为做一个文案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很会写,后来每次看到豆瓣首页被众人捧起的评论,却很沮丧的发现天啊原来人人都会写,你们都去当文案吧。
会写的何止我一个。
于是我开始有点沉默。
但沉默不多久我又开始满脑子的想。
我经常会发现脑袋里窜来窜去的不是一些画面而是一些文字,还是各有各的颜色。
跳来跳去的,我不把它们记下来我就很难平静。
而且我再次发现现实中我不话唠我可以一个人在家三天不跟人说话但是我一定要写东西。
我看了电影不写点东西我就睡不着。
就算当时不能上豆瓣不能写博客我也一定要记在本子上。
我听了感动的音乐我碰到喜欢的人我看到触动的事我也一定要记下来,有时候甚至忍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记得我第二次在豆瓣上写《春光乍泄》的评论的时候,正逢张国荣去世五周年前夕。
当然,那电影我已看过无数次,到了这个点的时候,我又拿出来看,并且引起感受无数,所以又一次写。
后来后面跟了一些留言。
我很意外的发现了乔哥的——他第一次在豆瓣上以这种方式与我交流。
他说,“唉...在我眼中你屈指可数的优点之一就是舍得写东西,真强”。
然后我发现我有一点点感动。
我和他以前吵吵闹闹的过完了高中的后两年,大学的联系也是有一挂没一挂,来深圳之后反而经常在电影方面多多的交流。
他的这句话几乎是让我马上释然——舍得写东西,曾经被我看作是文字泛滥的标志,他把它当作优点,让我找回了一些自信。
我曾经有很多个梦想,出国啦,音乐啦,服装设计啦,还没一一实现人就已经长大。
大了才发现很多东西已非自己能够掌控,世界那么大,我是如此渺小。
现在的工作实在不能说是几年来心中那份最理想的,但居然也会发现它是在朝梦想迈进。
这就是我坚持的原因。
十年前我做梦都梦到出国,去美国,学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要去;八年前我还想考美院学服装设计;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八年前我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去音乐学院的梦想,因为我似乎也跟很多其他人一样认为这个不能当饭吃,偶尔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所以我也很理所当然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直到五年前,我已经选择了我的大学和专业,但我似乎都没有想象过我会以现在的状态来做现在的职业。
我那个时候连广告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我也没认为自己有多么的适合,所以成绩也中不溜相当一般,从没想过学得多么的出类拔萃更没指望过拿奖学金。
但我现在开始做了。
那些曾经热爱广告成绩优秀非广告不做的同班同学们大部分已经在远离它。
我很难想象原因。
因为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有一些事情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的握在了我自己的手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能够左右。
只要是我愿意,我就能达到。
那些不能掌控的东西,我也希望它们在我的努力之下,慢慢变得可以掌控。
就算这需要我花一辈子的时间,我毫不犹豫,我也在所不惜。
完了。
不知不觉又是一大篇。
因为突然想起那些曾经的同窗们,如果你们还有梦,请不要放弃。
http://bambus1229.spaces.live.com/blog/cns!5BB037D14965D0ED!3168.entry
挺浪费时间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3.0。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哇哦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剧本写得好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