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金基德的和尚,军人,小偷,整容者,犯人,妓女,全都是一些激烈的人群,所产生的激烈的故事,当年看的时候内心没有这么柔软,也没有觉得不能忍受,可今天来看他的作品反而让我觉得内心无法承受。
为什么要把这些人逼到一种境地,然后灭亡,灭亡了却要影响另外一部分人,一个个都不能好过。。。。。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尽头,只有被逼死的人,一件件的惨案,在死的一刹那才得到了解脱。
警戒我们不要游走在道德边缘,那不是一件你能够承受的住的事。
一旦自己做的事,产生了歧义,沦落在道德边缘,请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理念是什么,否则你就离死离疯不远了。
有时候,我们对人性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恐惧。
有时候,是与非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
在冲动的那一刻,小小的恶意和贪嗔往往会主宰我们的大脑。
于是,我们都成了冲动的魔鬼,欲望的奴隶。
并不得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为此付出不菲代价。
《海岸线》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一等兵康在一次站岗中不慎误杀了在军事禁区交欢的平民,他,以及死者的女友、家人,还有他所在营区官兵的生活从此改变,陷入了无止境的漩涡。
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纠缠之中,人性的丑陋一面被充分暴露出来,敌我的概念也不再明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
或是贪,或是嗔,或是色,或是恶。
我们穷极一生,都在与魔鬼交战,并且永远没有最终的赢家。
海洋,蓝色,绿色,红色,权利,寂寞,躁动,单纯,疯癫的海公主,哥斯拉怪兽,这是一部童话故事。
故事的确牛,打开电影的时候本以为是金基德的韩国主旋律,金基德的确让这个发生在男人军队里的绿色故事大绽光彩。
机器头狼般的个体误杀平民,导致平民的女朋友疯掉。
头狼因为良心和荣誉感疯掉,平民女朋友和每个军营的男人做爱,怀孕,这个疯子强烈的要回到兵营中去。
女人的孩子被拿掉,只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拦,接二连三有士兵被狙击掉。
当展开对头狼狙击的时候,头狼在城市的人群骚动中准备射杀一个警察。
谁杀死了士兵?
为什么杀死士兵?
人性,扭曲的人性再一次被金基德诠释。
电影有金基德一贯的毛病,这种毛病也是他的优点,往往追求效果,追求极致的戏剧效应,不考虑牵强与否。
比如说在对张东健的动机行为不考虑或少的塑造,直接奔向他的行为,军营中每个人的态度立场的转变是突兀型的,女朋友单一不饱满,太注重MV式的表现,忽略掉内在的内心情绪,所以有那种是一堆的文本符号堆砌出来的感觉。
张东健演得也不好,大傻子的感觉。
一个民族之间的裂变所带来的巨大苦楚,使个体毫无挣扎之力地承受,所以最后导致了全面崩溃的悲剧和疯狂。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性癫疯、丑陋扭曲,似乎让人感到窒息,心里被堵住。
一心想杀死间谍立功的士兵在夜间值班时,却把喝醉了酒闯进禁区的情侣击毙,被严重惊吓和悲伤的女孩成了精神病,之后被多个士兵诱奸,怀孕,然后在没用麻醉药的情形下被他们做了堕胎手术……暴力和残忍充斥始终。
当奖赏是一种责备,当荣耀是一种耻辱,我们无法直视这种错误,疯狂引诱嗜好,无尽的激发戏剧性的动机。
半个军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方法是推进悲剧。
每个角色和身份都在不停的置换,可以是疯女孩,可以是士兵,可以是英吉,可以是姜汉泽,无论是谁,都在经历精神上的折磨,一种无法解脱的灵魂沦陷。
在韩国有这样一段海岸线,一个排的军队驻守,越界者死。
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酒局过后来到了这里,像证明勇气似的越过海岸线并在碎石海滩现场实践不可描述。
一个精神紧绷的士兵射杀了青年,热血喷溅女孩满身满脸。
青年向海洋挣扎攀爬,被手榴弹炸得残肢漫天。
当得知杀死的是平民而不是间谍,杀人者陷入自责逐渐精神恍惚。
该士兵行为日益冲动乖张,持枪与他人对峙。
终被强制退伍。
女孩因男友碎尸当前,变得疯癫。
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借此分别偷偷诱Jian了她。
致使女孩怀孕,胎儿生父未知。
为避免东窗事发,参与诱jian的士兵在一个普通的深夜围聚海岸线旁集体对女孩实施强制堕胎手术。
赞同与不赞同这种行为的士兵之间产生纠纷,随着一声枪响。
手术中途停止。
几日后的白天,女孩坐在鱼缸里,嘴对嘴生吃一条活鱼。
这时,她流产了,下体的鲜血染红整个鱼缸,还有鱼儿在猩红的水里游荡。
那个陷入癫狂的士兵不甘心这样离开部队。
他趁夜偷走一支步枪和迷彩服。
开启了游击战。
部队每晚都有死人,凶手却神出鬼没。
人人心生罅隙,有人认为是自己人假借疯子之手清除异己。
疯子走进城市,满脸迷彩油脂,神情疲惫坚毅,眼冒红血丝,端枪与行人对峙,最终刺杀一名围观群众。
部队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然而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平静早已被打破,永远不会再回来。
(在观影后半程真的产生了生理性不适,恶心想吐。
对于阅尽B片的我当属首次。
就真的荒诞魔幻变态,没有十代精神病史都拍不出这种电影。
)
只能对韩国电影敬而佩之。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敢拍能拍的问题,终究命题研究的还是人。
如集中营一般的训练场,闭塞难受。
愤恨清醒的人,他们是疯子,同情疯掉的人,他们很正常,因为他们追寻了人最深层的欲望。
有趣的是看完之后对任何人没有同情和怨恨,甚至已经感到习以为常。
那是一片不能穿越的地带,人人都为疯子愤恨,人人皆为疯子。
人人都抵挡不了疯子的色欲。
人人都败倒在疯子双腿之下。
每个人的双眼就像在黑夜匍匐的军人一样,满是雾气和看不清人脸的夜视仪。
而军人正好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脑子彻底机械化,成了只听命令的杀人机器,高低分明,变相奴化。
维护自我尊严的下场就是不能反抗的鞭打。
每个人都能成为异类,只是概率问题而已。
那双正面黑色背面血红的翅膀的军标,其实是恶魔之翼。
最后笑死了,无敌好的射杀机会都浪费给了四目相对。
金基德最后一幕总让我难以忘怀,一部撒马利亚的最后一幕让它成为我心中持续到现在的年度十佳,而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格局由大到小,最后又由小见大的片子。
大的格局,在影片开始不久就交待了,在士兵们唱的那首歌中,我们知道,那正是朝韩对峙的紧张时期,于是似乎并不难理解,为何在海岸线处会有一处禁地,进入者就要被射杀了。
但我发现我认为这并不难理解,有人却认为这难以理解,我的一个同学就告诉我,“不就是战争期间嘛,至于这么紧张,以至于错杀老百姓吗?
”我必须说:“至于。
”我想说那位同学一开口就说错了,什么叫“不就是战争”?
以我和他的年纪,再加上我们成长的环境,是不可能经历过什么战争了。
然而我知道,真正的战争,期间的残忍,无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从一些谍战电影里,尚还能瞥见一些端倪。
于是海岸线的那一块禁区,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措施。
回到电影,大的格局一交待完,小人物们立马就登场了,而且一登场,就是一幕高潮——认真负责的上等兵姜汉泽,射杀了一名闯入禁区的男子。
自此,影片开始叙述大格局下小人物们的命运,而这一切的事件都有个主题,叫作人性的缺失与扭曲。
姜汉泽,一个最认真最负责的上等兵。
队友们每日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抱着枪晃悠时,他却梦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军人能够创下功绩。
队友们光着膀子在操场上踢皮球时,他还在草丛里一丝不苟地演练战术。
就是这么一个人,突然因为他的认真负责而捅了篓子杀了人,真是有点讽刺有点无奈。
但细细想来确实顺理成章,也只有这么认真这么负责的士兵,有胆量在那个时刻开枪了。
于是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了这个本应是最优秀的士兵的人身上,村民们的辱骂,追打,哑女的疯癫,女友的疏远,朋友的嘲弄,一瞬间,把姜汉泽推到了世界的边缘。
然而最沉重的,是来自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力,恐惧与绝望。
重压之下,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下场——疯了。
疯狂地想要回到队伍,疯狂地教训别的士兵,疯狂地嘶吼,挣扎,却迟迟无法摆脱那片缠在心间的巨大阴影。
姜汉泽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丧失人性的体现,因为在战场上,一个优秀的战士对待敌人从不需要人性。
然而他发现自己杀死的只是个平民时,心存的人性这才涌上来,瞬间淹没了他。
而当村民们的第一声谩骂,第一通拳脚降临在他身上时,那恰恰是他人性开始真正消亡的时刻。
不断地被排挤,不断地被孤立,终于导致他彻底丧失人性,沦为一个疯癫的士兵,站在闹市中一丝不苟地踢正步,举枪挥舞。
那时他心里仅存的,恐怕只剩一个军人的建功之梦和报国之心了吧。
可惜而又可怕的是,那也正是葬送他自己的东西。
人性的扭曲,则在他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的那片小渔村中的那一群人,没有什么好东西。
每个人都在那种长久的,沉闷的,宛如死鱼烂虾般恶臭的气氛下发生了异变。
而异变的爆发,仅仅需要一个导火索,姜汉泽便充当了那条导火索。
村民们野蛮起来的狰狞面孔,嘲讽时候的轻蔑嘴脸,让我看来都觉得难以消受。
哑女在酒精作用下,对所谓的禁区不屑一顾,在自食其果后又精神错乱。
这里有一个问题,她是真的完全疯了吗?
我认为不是,影片中,他还将姜汉泽引入禁区之中,导致他差点也被射杀。
这样看来,在哑女疯癫的外表之下,藏着的可能是一颗冰冷的复仇之心。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不寒而栗,金基德真是把人性的扭曲变态演绎到了极点。
还有那些士兵,9人与哑女发生了关系,强行对其进行人流,争吵、谩骂、杀戮,一幕幕全部降临在了他们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金基德想要展现的,那个在大的战争格局下,扭曲变态的小小鱼村。
那个在小小渔村中,人与人之间无情、虚伪与丑恶的极致。
然而我最佩服的,是他没有止步于展现人性的扭曲与缺失。
在这之后,他又重新由小小的渔村出发,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矛盾。
是啊,造成这一切不堪景象的根源,不正是那罪恶的战争,而那罪恶的战争,不正是源于国家间的矛盾与敌视?
影片的最后,战士们又开始踢起了皮球,背景音乐又响起了那首民歌,渴望统一的歌词听起来竟是如此地讽刺与荒唐。
我注意到,球场的地面上,用白粉笔画着朝鲜半岛的地图,而中间那一道球网,赫然便是军事分界线所在的位置。
一半朝鲜,一般韩国,身处一个队伍的士兵们此刻分立两边,皮球就在他们中间,飞来飞去,从朝鲜飞向韩国,又从韩国飞回朝鲜......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02年的电影,放在今天依然适用,那颗沉重的危险的皮球,时至今日仍然飞跃在整个朝鲜半岛的上空,而受此影响的,又怎会仅仅是两国人民?
部署“萨德”,对抗朝鲜,危及中国,电影中展现的那种大的格局似乎从未改变,而受此连累,或疯癫,或死亡的那些人们,又何曾走出过这片阴霾?
万恶的战争,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当年看时是因为张东健,并不知道是金基德的作品,一部有关政治、战争和男人的影片,期间夹杂着淡淡的爱情, 压抑而扭曲的人性让人发疯,张东健的表演完美的让人窒息,至今仍难忘的一部战争片。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创作者都刻意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借此表达其思想。
金基德营造的世界与别人相比,更加封闭,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可能是导演认为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会将人的本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描绘了剧中每个人的心魔:汉楚的心魔是杀死间谍立功,金上士的心魔是惩罚处处与自己做对并且胜一筹的楚上士,士兵们的心魔是如何排解无聊排解孤独得环境带来得无聊,而疯妹妹的心魔则是希望重温被误杀的男友给她带来的快乐。
每个人受心魔得驱使,然而心魔超出个人的控制,每个人得行为结果便与环境产生冲突,称之为违规或是违法,起码也是离经叛道。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在同自己的心魔抗争,无论是赢了还是输了,结局都很悲惨,就像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甚至于黑色的,剧中人除了疯妹妹都没有笑容。
是否是导演想告诉我们,因为欲望造就了心魔,就注定人们的悲惨命运。
可是如何让心能够超脱欲望之外,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每个人的悟性和修行了。
隐形的战争
张东健!!!
真是惭愧,前半部已经是大约半年前看的了,当时看的碟后半部卡了,就下了一下,准备把后面补完,所以情绪上又断点了。但是还是能记得那种压抑,那样的生活,军人没有尊严,平民无力保护自己,逼迫那个妹妹流产的那幕比军人的死亡更让我震动。音乐也不错,至少后半部有两次让我留意到,一次是流产后的妹妹在鱼缸里,一次是片尾。学妹说,韩国人就是变态,拍个电影也弄这么变态。
都分裂了还叫一个国家吗……
2.5/5 --- 目前看過金基德作品中, 最薄弱的一部. 過份戲劇化的安排, 反倒顯得薄弱. 李東健短髮真帥.
同时高潮可还行)
很神经质的电影,一次野战导致平民被误杀,平民误杀导致一个士兵的发疯,士兵的发疯导致整支特种部队的崩溃....天,棒子这样的军队真遇上朝鲜间谍该怎么办呀!
二十年后看依然应景。这不就是一个“过度防疫”的故事。
就是喜欢金基德
军人的
看金基德的电影之前总要给自己做好一定得心理建设,因为他的影像总是极端,疯狂,血腥,而他的故事总是充满残忍和暴力以及复仇的悲剧。《海岸线》将金基德最擅长的象征和暗喻做到了贯穿始终,并以他一贯简洁的手法表现出了绿色与红色之间矫糅杂错的对比,甚至就像替代了黑白电影中的黑白两色。如某些评论所说:“金基德擅长将时代的悲剧浓缩到个体身上,通过表现个人世界的崩塌来祭奠整个时代,让观众看到不愿面对的疼痛。”令人疼痛似乎是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
2010.05.22
不知道金基德从什么时候对“心魔”这个题材开始感兴趣,越来越玄乎。而且,这部说教味太浓,不喜
妥协之作
难怪失败 不要拍这种电影了啊金基德 莫名其妙
压力使人变态。最有金基德范的电影。
无聊得都要睡着了,这电影三观真的和金基德本人一样啊,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么恶心的虐女画面?流着血的女孩一步步走进鱼缸,鱼缸里的水由“白”至“红”,失智的女孩茫然地把自己埋进水中。最后片尾曲还行。
相当一般!
还是寓言,但一味血腥暴力的发狠,本质上使的还是一股子蛮劲,未免简单粗暴,诸多象征也仅到形式为止,还差那么一步。
战争夺去生命,更给存活下来的人以无尽的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