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还是一个中学生,那么我绝对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就像看灌篮高手样了。
可是现在看到这样子的电影,看个开头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的了。
尽管这样子,我还是把电影给看完了。
我看了之前为此而做的宣传,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篮球电影”,这显然是在自吹自擂。
最后那个灌篮有点假。
我只想说的是,为后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关于篮球的电影出现的。
似乎这与篮球无关 却又息息相关懂篮球的人都知道,街头篮球作为一种当今时尚,其表演的成分多于实用性,而在此片中,三个毛头小子,大嘴,猴子,杰森却用街头篮球打进了决赛,且不论其球技如何,单纯从真实性上考虑,就可以对此片一票否决,不知道导演抑或编剧是不是一篮球白痴,三个矮矮的瘦瘦的做着各种花哨运球动作的小屁孩居然能够打得风生水起,哈哈这不由得让人觉得充满喜剧效果,篮球就永远是巨人的天下,谁能相信这三个小孩能够打进阿迪杯三对三篮球赛的决赛,单凭这点此片毫无真实性可言!
片中的女主角看上去怎么像一个成熟了的女人而去装扮的青春少女啊?
现实中的女孩是不会喜欢比自己小,比自己幼稚的小孩吧,呵呵怎么看怎么觉得女主角是在摧残幼苗!
此片唯一能让我共鸣的,就只有那一份已然逝去的东西,曾经的年少青涩,80后的人看属于90后的片子,不得不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青涩岁月,岁月就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月月的朝前流逝,永远不会打住!
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剩下,可怜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似乎无激情可言的社会,只能从一些片子里找寻自己曾经的影子
套用大嘴的句子:這是部"愚蠢"的籃球電影導演似乎什麼電影語法也沒搞清楚...It's all about kids into playing balls,andboth Mouth and Monkey are cute...but the director seems less mature than the kids.
这是用豆瓣以来,第一次写影评,这部电影也算是我为数不多的看过两遍的电影。
2008年11月,坐在网吧里看完,似乎有种热血,即使当时主人公的年龄已经比我小了3,4岁,看完之后我还是立刻从网吧直接奔去篮球场。
2010年1月,躺在床上,看完,似乎眼泪都快掉下来,不为别的,只为消逝的青春。
主人公的年龄层已经完全和我拉开,似乎他们所能够追逐的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有着那么多的无力和感伤。
于是乎我在不能追逐亲身体验篮球场上快感的时候,把自己的梦想成功转变成了经营一支NBA篮球队。
一个梦想已经far behind, 而另一个梦想far away.很喜欢大嘴的样子,即使他真的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瘦得有点离谱.......anyways,这部片子,就是让我在加拿大的夜晚,小小感慨了一下消逝的一切。
篮球可以让人获得友谊,感情,而时间,可以让人失去一切。
这部影片的定位应该是拍给13-20岁的青春少年的。
但是看了豆瓣之前的影评,我想大家基本都是超出这个片子的定位年龄了。
所以影片本身的好坏我想应该站在他定位的年龄欣赏水平上。
如果我是一个14岁的孩子,我觉得这部片子真的不错。
---到现在为止,加上这篇,我一共只写过两篇影评,都是和篮球有关。
因为里面都会让我找到影子,勾起那些泛黄的回忆。
当1999年第一届阿迪的街头篮球三对三。
我和我最好的两个哥们报名了。
那年,我初二。
痴迷篮球,每天迷到课间十分钟也要抱着篮球跑去球场,投10个篮,踩着铃声奔回教室。
那一届,我们止步8强,赢我们的,是后来的亚军。
一队明显大于我们很多的弎哥哥。
那一年,我心里也有个“小小”经常在夏天打雷的时候,我举手说要上厕所,实际是跑下楼,给她的车座套个塑料袋......放学的时候,偷偷站在窗前,得意的欣赏她推车惊奇的表情......后来,我喜欢了“小小”7年,她去了加拿大。
后来,还是我们三个,拿了耐克三对三的北京冠军。
---如今我快25了,无意中看到这部片子。
篮球,网吧,滚轴溜冰,嘻哈音乐......三对三,五道口网吧村,新潮流,男孩女孩......有共鸣的人其实会发觉,很多东西并未发黄。
就像父辈的“什刹海”,而今的“MIX”年轻的心从未改变,只是体现的地方不尽相同。
发黄的,是我的心态。
彩色的,是影片,是我当下的生活
看这部影片前,我还是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的。。
但在看了电影后,其实有点小小的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喜欢安排在铁轨上走路回家,难道这样的场面很艺术?
也不明白为何安排一群高中生偷偷摸摸进网吧,难道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
太多的不明白。。。。
篮球、汗水、友情、小孩子的报复等等交集的元素凑成的一部电影却没有浓烈的色彩,虽然我领略了对于梦想的坚持,但却始终没有明白影片中三个小孩子对于梦想的定义和追求梦想的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打败李威他们、为了不再受欺负么。。。
也许现在已经不属于我们80后,而90后的生活又截然不同于我们。
读书时,常常会听到别人说80后的生活是如何的任性、自我、莽撞,似乎在三位主人公的身上,也隐约看到了自己读书时候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我为何觉得这部片子还行的原因。
其实不是想抨击什么,只是觉得关于青春、关于梦想,似乎应该描述的更有意义一些、更加扣人一点。。。
似乎影片的节奏也慢了一点。。。。
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们懂得如何去追求自己梦想,如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因为青春不容浪费。
几年后,当你再会议的时候,也许你会后悔当初没有去追求过。。。
张一山因为《余罪》火了,连这个旧片也给翻了出来。
但他在这个片里只是个二号,甚至是三号。
男主大嘴长得也太……以今天的小鲜肉横行的眼光来看,他与《青春派》的董子健都是不符合选角标准的,毕竟青春片的受众在那。
女主勉强可以,有点像谭松韵。
剧情非常渣,战五渣。
哈哈,倒是把打架这一样国产青春片必备要素贯彻了。
镜头晃来晃去,玩实验电影呢,还多大头特写,电视剧是吧?
其实是害怕穿帮露陷。
虽然叫《扣篮对决》,但打球的篇幅还是太多,多也就算了,问题是拍得不好看。
这是我看过的最真实的反应中学生的电影,与经常看到的那些美化的跟天堂一样的校园影视完全不同.镜头中出现学校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这么好的片子居然没挨剪...
1 张一山真是个大活宝,此电影里还是一副“刘星”做派,新一代美猴王非他莫属。
2 李威那种人常打球的人估计都见过,超恶心,一副自以为是巨星的欠扁嘴脸,动不动就“你不行”“不打滚蛋”,满嘴的垃圾话。
3 有个动作超鄙视:运着球突然把球往对手头上砸一下反弹回来过人。
这简直就是下三滥的街球招式,没事找抽型。
可怜的张一山在片中这招被砸了两次,满脸的有苦说不出的表情。
4 那个小mm长得很清纯,不过在片中的形象还是让我觉得“很傻很天真”。
5 打球要合理!
冲动是魔鬼!
6 千万别被裁判影响了心情,千万别和裁判瞎啵啵。
这种惨痛的教训太多了。
7 蜂鸟队没拿冠军让这个电影没落俗套---他们收获的远远比一个“冠军”多的多。
另外,那帮人即使拿冠军也让我鄙视。
8 整体剧情比较幼稚,但还算真实,至少比大灌篮真实太多,而且导演的寓意也比较明显:篮球让人成长,让人收获友谊和亲情。
球场上只有篮球,认真是起码的前提,与篮球无关的事此时此刻都要抛到九霄云外。
不防守不传球的人特别被人鄙视,篮球的对抗性,集体性和智谋性赋予了它丰富内涵和魅力。
球场下不仅仅是篮球,篮球精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适用:认真,激情,努力拼搏,敢于挑战,尊重队友和对手,团队精神,永不放弃,胜不骄败不馁,享受过程。
“I LOVE THIS GAME",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说出了多少心声。
多少年过去以后,也许我仍然会无比怀念打球的那段时光。
在IPTV上看了下来,情节异常简单:男孩,篮球,复仇,还有和女孩情涩懵懂的友谊。
是那种看了开头就基本知道结尾的电影。
但是还挺真实的,想想里面很多场景:偷上网吧,为喜欢的女孩子打架,在球场上和别人互呛,这些事情在初中,高中时代,肯定有很多血气方刚而又年少无知的家伙们干过,所以大家大可找一个最舒服的位置,摆一个最惬意的姿势,摆上一杯饮料,把这部片子看掉,因为它不用你动脑。
我给了他4星,也就是推荐,但是年龄段如果不在18-25的人您就别看了,因为小于18的都是90后脑残,他们没经历过也不懂,大于25的人可能对HIPHOP音乐和街球没什么概念,所以我只推荐给18-25的人
真的很喜欢林晓凡。。
一般......
表演最好的是麦迪。。
广告太多。。。阿迪达斯是你亲爹啊?
小儿科故事情节以及囧囧女主
装逼装逼再装逼~装走了剧情~装走了票房~
周立铭!
虽然取得了些进步,但中国的体育电影还有待发展
稚嫩而真实。
编剧忒有点儿傻帽
我竟然看过。。。
有励志的成分在里面 还算不错的国产电影。
( ⊙o⊙ )哇!太帅了!!!你们那些不了解张一山的人没有资格批评他!!他是一个努力,而且有上进心的孩子!又酷又帅又可爱,演技还很好,虽然有时会很鬼马,但工作起来是相当认真的!!希望他将来有更好的发展!而且我只是个路人……纯粹只是支持一下!呵呵!屁ass:CCTV-6
只能说,有些事,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发生。
比起周杰伦起码实在,没吊钢丝!
篮球最耍帅。
算是比较真实的篮球电影,没想到刘星左手射篮不错。。。
不值五星,但我想给。
篮球题材。。有点怂。。
麻吉也大了,说唱没以前利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