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太多,又全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知道该怎么写出来。
反反复复听到下岗的时候,觉得时代好大,苦难像调味料一样落在每个人头上。
看到食物的画面,又觉得热油咕嘟咕嘟着,生活的酸涩就这样蒸发了。
夜宵总是重油重辣的,毕竟都吃夜宵了,谁还会在乎这点饮食健康。
于是在灯光吵闹碰杯声里,酒肉抚慰着人们的嘴和灵魂,又一天的疲倦和汗水一起流下来。
乘兴而归,睡醒之后继续生活。
哈尔滨这集里的三个故事,背后有不少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故事里的聚餐地点,其实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俄式家庭小馆子,主理人宋老师看起来很中年、很高冷,其实是个喜欢一切铃兰周边的暖男。
第二个故事里的杀猪菜馆,二楼包间的名字是老板娘给挨个起的,一马平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海八荒,透着一种又起范儿又乡土的味道,还带点好笑(这家粘豆包可以真空包,推荐试试,很绝)。
第三个故事里的盒饭店,店员有项看家本领:徒手称重,能试出来手里的米饭是700克还是800克,这技能去选盲盒,绝了啊!
宵夜江湖2采用的是多视角叙事,展现了一副多样的美食画卷。
立足于市井生活,描摹出一幅有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形象性、人文性的社会图景。
食物的特写镜头很好看,让人眼馋。
有宵夜也有江湖,有食物就有人有故事。
最喜欢西双版纳那一集。
影片主创们以漫游者的眼光,陪伴观众穿过缭绕的烟火,走进岁月的纵深、城市的肌理和情感的沟壑,探讨平凡市民的生存之道,寻找超越时间的坚韧和信心。
一个北方人,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北京人,到底有什么适口的宵夜小吃?
簋街,北京最著名的宵夜江湖,恐怕连乐山人都略有耳闻吧?
但麻小儿跟北京有半毛钱关系么?
怕不是要大半夜来一碗菜码儿齐全的炸酱面才能体现我们的北京味道。
反正我吃不下,也吃不着。
为什么吃不着呢?
因为宵夜得有酒呀,不光有酒还得有个能喝酒的男朋友哇。
男朋友(丈夫)我倒是有,可他一口啤酒就能从眼球红到脖子,酒精过敏你好意思让他陪你宵夜么?
没有吃宵夜的命我为啥还是这么不甘心?
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北京早年间著名的新疆村儿啊,那儿不光有全北京最地道的羊肉串儿(紧邻新疆办事处),还有北京最早的宵夜江湖。
我的发小儿们每周都跟着爸妈下馆子撸串儿,我却从来只有流哈喇子的份儿。
谢谢我的洁癖爸妈,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宵夜江湖梦。
然而,谁能管得了一个住校的大学生呢?
远离爸妈的孩子终于可以吃上宵夜了!
可偏偏,我开始迷恋乐队,看现场,Mao啊,糖果啊,万青啊,重塑啊…… 于是我终于吃到了人生第一次宵夜,啤酒一瓶。
超市7块钱的科罗娜酒吧要20,明天一早我还要去新街口淘碟,一张D5才7块钱,想想还是算了,此生注定与宵夜无缘。
所以请导演继续拍下去,就让我在宵夜江湖里好好过干瘾。
别杠我,杠就是你对。
第一集推荐菜:猪油渣蛋炒饭
饮食文化可大可小,它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也点缀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色彩。
在夜晚时分,大街上的餐馆也会灯火辉煌,夜宵时热热闹闹的声音可以是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是好友之间增进友谊的方式。
吃了夜宵,喝喝小酒,将一天的烦恼洗涤。
《宵夜江湖2》里三五好友一起相聚,将城市生活的孤单也淹没在了夜宵里。
对于观众来说,在品味美食的同时看美食,也是另一种陪伴的方式。
梳理下宵夜江湖( 第2季 )收录的美食小店 EP1 乐山,乐得自在张公桥熊家婆麻辣烫王三轮麻辣烫铃铛面矿机厂烧烤EP2 西双版纳,自由生长大老二烧烤勐海玉爽八点半烧烤店刘燕烧烤西番莲煎鱼EP3 岁月长情,长沙不老培根餐饮凉菜热卤辣塔粉店小浣熊火爆海鲜EP4 在兰州怀念兰州余洒力羊杂碎郭记拷肉尕嫂嫂炒面拷肉兰州拉面EP5 天津人的小宇宙津门李氏石磨煎饼天津堆姐糖堆刨冰二哥砂锅津小涛私厨海鲜EP6 宁波,心气是一粒种子老鸭牛肉面大娟饭店溪口家常小炒曾师傅康乐老牌牛肉面馆仙宁夜市EP7 哈尔滨,与风雪共舞老俄侨私房菜穆家沟永发杀猪菜老太太快餐盒饭EP8 海口,潮来潮往阿六大众饮食龙峰炸炸阿二靓汤
以前每次去乐山,都能看到有几家串串店门口排队能排几百米,现在这种排队盛况好多都是出现在排起做核酸了。
乐山这一集前面两位拍得明显用心得多,熊家婆家的串串一看就材料新鲜,三轮大爷一看就脾气不好,但凭心情炒出来的猪油渣蛋炒饭看起来还是香,看过片子就自己ao油渣去炒了一碗,香是香,不太清爽,适合夜晚和凌晨这种脑壳昏沉沉需要回魂的时候吃,白天吃了会犯昏,这确实是江湖配置。
后面矿机厂烧烤的部分,可能是疫情来追摄制组了,拍得好仓促的感觉,好无奈,片子里面看得出来烧烤摊摊和摄制组都被疫情整得好无奈,纪录片中的时代痕迹哈哈哈。
出于对“繁荣昌盛”、“民康物阜”式美食纪录片的审美疲劳,真实一下还挺亲切的。
江湖不是庙堂,打零工的,下岗的,踩三轮的,这是江湖,“过了三十年太平日子轰然变样”——我们现在也在经历,但未必能做到踩个三轮开烤串摊摊来把苦日子“捱”过去。
无论在哪个时代,能踏实生活的人最可贵。
敬江湖中的芸芸众生。
另外,家有琴童,琴童很喜欢后半部分的配乐,特意在字幕中找了一下音乐顾问:王硕。
夜宵归于美食,美食有记忆有文化。
(强制回归主题夜宵 )家庭记忆(大鹅,松花江的鱼)人生的百态(盒饭与人民,小狗吃鸡腿)跑题但饱含温情 !美食是有家庭记忆的,中国人对于一道菜的高评价:这道菜有家的味道。
有家庭味道的食品,是人的长大后的安慰,父母在尚有来处,若是父母离去,做由在妈妈的配方做成的食品时,内心总还是有安慰。
生活和生存,大哥爱唱歌有情趣,日子有一天过一天,总是酸甜苦辣咸。
比起大哥(疫情对生意也是有影响的),那些在疫情中的人民让人尊敬!
我只能给两点五,目前看了三集,不知道算上最后的五集有没有可能给你加几分。
美食纪录片我都很难有抵抗力,做不到去他们播出的地方吃一顿,就只能多开开眼,透过影音看看别的地方吃什么。
宵夜这个市场,我不知道国内还有什么可以拍的。
人生一串做的太猛了,两季节目把从南到北,地方特色到猎奇的食材都拍了,留下的都是大江南北都会讲到的美食。
要想在吸引人食材特别已经没有了,只能挖掘人的故事。
人的故事,舌尖+风味把高度已经搞上去了,上一季宵夜已经拉跨了,这次还不改变,甚至还没上一季好,咱要不想一想,停一停先别拍了,这个不好看。
回想目前看过的前三集,我对他们的美食都没啥“影视食欲”,实在是太平了,起承转合都没啥有吸引度。
也许他们都很好吃,但是画面里面真的没有食欲。
他们的故事,如果把它看成你探讨社会问题,单亲妈妈,被家暴的女性,现代人怀孕求子减肥……都没啥新意(你看,我看完三集连第一集乐山的故事都记不住了。
)因为你也不敢或者说不会敞开了谈,谈多了就抢了节目本身美食的戏,谈的浅了就像现在,仅仅是提了。
而且我一直觉得名字既然叫江湖,那是否应该多讲食客和店主的故事,自家的故事怎么也不算上江湖,只能是池子。
只有连接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才是江湖,等你什么时候把中国以外的宵夜地区也联系了,你就可以叫宵夜太平洋、宵夜大西洋嘛。
前两天短视频刷到一个意大利的美食,名字我忘记了,就是凉拌毛肚,还是当地的经典美食。
我第一反应是欧洲不是不吃内脏吗?
这里还吃毛肚?
短视频很短,就是15秒,但是让我成功的记住了这个食物,还去搜索,结果出现了一大堆以《误解,谁说欧洲人不吃内脏》《来看看欧洲人怎么做内脏》之类的文章,你看,它的点让我好奇了,就是个凉拌毛肚,也没有什么人与人的温暖,它就很好看。
当然,我这样以自我要求对你要求一大堆的看客,你也不用理会。
因为给我拍,我可能只能把机器打开,怎么好看的纪录一个画面可能都做不到。
反过来说,一个专业的摄制团队,第二次拍这个题材,还是拍不好,可能就是不好看,要不以后先别拍?
餐饮业同样会面临着初创时期的竞争和疫情等因素的风险。
在《宵夜江湖2》中,我更加直观的体会到餐饮人的辛苦和面临的压力。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
对于餐饮而言,受到的打击更大。
餐饮店的老板也在努力的维持正常经营,都是坚持下来的勇士。
餐饮老板在经历低估时也没有放弃,将这低估看作是淡季。
用心做好经营,将创业初期的精神重新拾起,用心做好经营,总会等到重新焕发生机的时刻。
八座城市,八种夜色,八种烟火气。在美食纪录片越来越泛滥的当下,如何能够破局成为创作者共同的难题。本系列做了一些难得尝试,不再拘泥于堆砌美食特写,而是回归、增大对人的关注,从小人物的生活群像着手,平凡之间不失动人。
比第一季好。有美味 有故事 有温度。
除了烧烤,很多宵夜挺没特色的,大体可算作深夜做的主食,除了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很多人物其实并没有介绍其生活经历的必要。总之特色和新意不足。
文案满分,镜头也很美味,更多关注“人”而非食物,所以美食的镜头感觉略少,解说不错,但是雷同性高了些,还不错吧 三星半
我这种美食纪录片看得比较少,像评论里说到的《人生一串》我其实都没看过,所以可能有点大惊小怪。看这个纪录片纯粹是因为我老板说我应该从里面汲取一点真实人物的质感。印象最深的是《长沙篇》里的一对闺蜜,一个女的她老公坐牢了,另一个女的被她老公家暴所以离婚了。本来两人都好多年没见了,一见面发现还是很亲近,于是干脆搭伙一起过日子,开了家热卤店,卖些卤猪脸之类的长沙廉价下酒菜。两个女人一起逛菜市场、一起摘菜切猪脸、一起应付深夜的食客,晚上熬夜开店,白天还要照顾各自的小孩,送小孩去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女人哄着孩子睡觉的画面,完全是一家人的感觉。然后她俩的口头禅是:越努力越幸运。不是幸福而是幸运,真的很绝。编剧自己坐在家里,永远想象不出这样真实有质感的女性形象女性关系(对比《梦华录》)。
不吃夜宵是個好習慣
旁白差了点 摄影也是太快 只能打个及格分
难得的美食纪录片,继续追。
很多时候这档节目说的不单纯是美食,而是对生活的的态度。那些底层的烟火味,那种生活的韧度,那种脚踏实地的坚定心态,都展现得很好。文案和解说还有剪辑比第一季都要好。有好几集都特意选了当地乐队的歌来当配乐,这点非常的好。
食物拍的一般,给3星是因为这3年,个体做餐饮的不容易啊!
美食纪录片如过江之鲫不知凡几,要拍出差异化是很难的,本片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好在态度比较踏实,拍得也扎实,以宵夜为眼,以城市为限,讲的是人的故事,但是并没有过于侧重故事,还是有很好的食物为依托,片长也没有负担,综合看起来观感很流畅舒服。
看完就饿了
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来两顿!
这季真的有点难看。。。
這裡的影片中有中國八大城市特別的地方,像是宵夜,無論冰天雪地,或是熱的像烤箱的地方,只要有宵夜一定有人氣。
就好这一口烟火气
我想看美食,不想看那么多故事
三星
第二季拍得真好呀,看似在说各式美食,其实说的是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