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天看了《看上去很美》,一直想写些相关的东西,这是我很难得的一次想要写影评。
故事的背景大约是八九十年代的北京,传统的大院里,一个幼儿园里。
一开始整个色调就阴沉沉,暗示了影片基调的灰暗。
方枪枪被爸爸送到幼儿园后,幼儿园的园服换了四个季节,可是再也没有过他家长的影子。
方枪枪就这么被家人丢在这里了。
幼儿园的规矩很多,方枪枪刚一进去就被李老师把头发给强行剪了,之后他也一直生活在李老师的淫威下,一直过着压抑的生活。
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管理好孩子设计出了一套小红花方案,不尿床、自己穿脱衣服、早晨起来便出便便、饭前自觉洗手、睡觉不说话,这五项每做到一项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连续七天得到五朵小红花的小朋友就可以当班长。
方枪枪出来乍到,也希望得到小红花得到大家的肯定,可是他老尿床,不会自己穿衣服,早上也便不出便便,李老师还老是刁难他,方枪枪一直得不到小红花,直到有一天某领导来视察才勉强被给了一朵小红花。
某日大家围坐在一起唱穿衣步骤的歌,方枪枪不会自己穿衣服被拉到前排示众,李老师请于倩倩上来演示穿脱衣服,小女孩不懂事就当着大家的面脱起衣服来,被衣服卡住时被所有小朋友笑。
方枪枪也试着自己脱衣服,脱到一半头出不来,也被所有人笑。
这样的场面让我觉得很尴尬,小的时候总有些良心不怎么好的大人拿小孩撒气,践踏完人家自尊不知道这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还一副不晓得自己多了不起一样的神态。
孩子群里也钩心斗角的,南燕带着北燕把方枪枪害到窗台上下不来,方枪枪就光着屁股哭喊“让我下去,让我下去”,等到李老师来了却又嬉皮笑脸地自己“飞”了下去了。
我离孩童时代已经很远了,记不起来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反常的心理了,只觉得这隐约在说明着什么。
幼儿园里很热闹,大家有很多东西玩,可是方枪枪寂寞,他没有朋友,他试图用捡来的小红花贿赂南燕,用爸爸送的钢笔跟北燕套近乎,然后男孩子们都觉得他是假媳妇叛徒不愿意跟他玩,女孩子又觉得他讨厌。
终于在北燕被其他女孩子排挤时方枪枪逮到机会交了这个朋友,却又很快被李老师拖走了这个朋友。
方枪枪寂寞着却假装不寂寞,假装安好。
某日早餐,方枪枪一语不发,大眼睛泪汪汪地,很让人心疼。
李老师说这孩子“心里都懂,什么都明白”。
方枪枪在正规的途径上得不到承认,开始自暴自弃使坏,带着南燕跑出园里去玩,传出李老师是妖怪爱吃小孩的谣言,组织全班的孩子在晚上去“捆绑”李老师,抢别人的玩具,欺负其他小孩,推倒别人的积木,跟唐老师骂恶劣的脏话,最终被关禁闭,加剧了他的寂寞和自闭。
当方枪枪终于被解除了不可以和别的小朋友说话的禁令后,他第一反应就是跑到队伍里喊“快去告诉老师我出队了”,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可是再也没有人当他回事。
方枪枪从始至终都没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他是没有归属的人。
最后的一幕:方枪枪独自跑开躲起来,趴在一块大石头上任人怎么呼喊他的名字。
方枪枪就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却永远徘徊在人群边缘的小孩,小孩没人理时就会想尽办法让人注意他,得不到了就只能自己孤独地更逃避。
也许每个人都曾是方枪枪,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方枪枪,而我就叫方枪枪。
《看上去很美》的感动之处,是我认为它讲述的几乎就是一个小美姬的故事.有点儿讽刺,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由张元导演,这个十多年前,将王小波的《似水柔情》改编成《东宫西宫》的现实主义新锐导演,却在今年初因在住所聚众吸毒而被捕,个人认为这是他将现实主义进行到底的最佳诠释!
想当初,他将王小波的柔情拍得面目全非,在那个时代首次大银幕纯同志题材的电影,拍得那般没有色调没有温度、残酷冷漠,尽管对此我一直不甚满意,却也从未怀疑过他的才华.这部电影里,“小美姬”不懂伪装,想哭就哭,任何奇怪的幻想都会变成真实,在黑夜飘雪的梦里……然而这一切,会得到世界的宽容吗?
因为长大,我们终于学会与周遭和平相处,与谁都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终于学会不再用稚嫩的小手反抗外界粗壮的臂膀!
这样一种不言而喻的方法,我们习惯称之为面对现实,甚至现在,我猜你可能已经想不起最初,你曾怎样地挣扎过...我从来都是一个异类.无论在家里、学校、坝子、都市,还是在此后四处流浪的岁月中.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那个被他们叫做家的地方,那是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的简单屋子.而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认识他们.我是个爱哭鬼,常常哭到想死的地步,但是考虑到各种自尽的方式都不如人意这个严肃的问题时,我不得不暂且苟活于世,这一活,就到了今天.那是一个亚热带炎夏燥热而寂寞的正午,我光着脚丫满山乱跑,在寨子边,被一口有着井栏、井屋、井塔的老井所吸引.那几乎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建筑,或许仅仅是一种清凉的欲望作祟,我将半个身子垂在井栏上,头往井里探下去,我看见清澈的水底有一块明晃晃闪动的神秘物体.这时,那个女人急匆匆奔来一把将我揪走.那时,她总是这样不受欢迎地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而且从来不事先通知一声.但我绝不会轻易放弃.我仍在伺机逃跑...那么,你呢?
你依然在做梦吗?
你还有幻想吗?
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不再是那个在春天田野里奔跑的孩子?
首先我确实是一名幼教老师,这部片上学就已经看过,老师一直把电影中老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警醒自己,当然这个老师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嫌贫爱富,不能对小朋友一视同仁,对于小红花的奖励机制没有公平的贯彻下去,电影中最让人吐槽的大概就是老师每天必须统一入厕,走路要抓绳子走,那么其实这些做法只是用错方式,幼儿园走路当然要走直,要不东一个西一个也容易出安全事故,入厕当然要一起去,也是为了不容易出安全事故,只不过不强迫孩子必须入,然后就是这位老师说话不严谨,她不了解孩子,其实方枪枪好奇女孩子的身体只是到了性别敏感期而已。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身上是有使命的,但也不要把每个老师的举动都想成是迫害孩子,其实大多数的老师也是真心为孩子,可能她们的方法不对,处理的不够成熟!
我們組要用這幾個星期讀的論文來分析王朔的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看上去很美》,这个故事导演张元后来拍了一个同名电影,拍得还挺好的。
看上去很美講述了一個叫方槍槍的小孩去上幼兒園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考察權力運行的範式。
就如福柯所強調,當我們試圖考察權力的時候,不要去看權力是如何表現的,而是要看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那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故事中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首先到學校第一天,李老師就讓方槍槍剪掉了他留的小辮子,方槍槍不想剪,李老師命令所有小朋友抓住他剪掉。
福柯說,當權力施加在個人身上的時候,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施加在身體上。
他譜系學的觀點的產生,就與他對身體歷史的追溯有很大的關係。
剪辮子的形式,就是去冒犯他人的身體領域,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古代犯人都會剃那種陰陽頭,這也是一種身體治理的形式。
因為剪頭髮實際上是不會讓人感覺到疼的,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方面的懲戒在發揮作用。
故事中有一個很明顯的懲戒工具,就是小紅花,在福柯兩講中的第二講中,他說到power、right、truth的關係,權力機器產生了意識形態,規定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subject knowledge,然後建立起right。
小紅花就是right。
在故事中佔據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方槍槍一開始為小紅花而努力,他後來不在乎小紅花了,開始搗亂、欺負小朋友,之後李老師就不讓別的小朋友跟方槍槍一起玩。
李老師孤立方槍槍,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是一種區分實踐,把方槍槍變成他者。
福柯在論文《why study power》講道,判斷權力如何將人轉變為主體時,區分實踐是第二個方式。
這個幼兒園,就是權力實施的場所,是權力關係的容器,有一次方槍槍欺負完別的小朋友,老師讓他道歉,他反而去罵老師,是對一種真理的反抗。
誰說欺負小朋友就是錯的了,是誰制定的規則,是誰定義的subject knowledge。
福柯說,每個人腦子裡都有法西斯主義,故事中的老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法西斯,他雖然在社會意義的層面沒有什麼權力,但是這小小的幼兒園,卻可以製造一種極權環境。
福柯反對馬克思所說的權力壓迫是從上至下的,是階級式的,他認為權力是網狀式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
故事中的老師還會看著小朋友們上廁所,不讓他們上廁所的時候講話,如果不能排泄就要受到批評,可謂是毛細血管式的管理。
爾這個幼兒園,就是“全景監獄”。
文本中的幼兒園形成一個社會的微觀縮影,體現出權力的個體規訓過程。
方槍槍經歷了反抗權力、追隨權力、徹底反抗、迷茫等一些列過程。
有趣的是,故事最後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也許作者王朔認為如何管理、如何看待權力,是複雜的問題。
關於權力,我們還可以想到,弗羅姆還層說,人是逃避自由的呢,也許人天生就愛被管治。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我們組發現,福柯對於權力、人主體的認識,是一個較為悲觀的態度,他認為人是被主體化的,是沒法逃避建構的。
而身體是受到“規訓和懲罰”的,在福柯筆下,精神病院野蠻地將瘋癲禁閉起來,就像《飛越瘋人院》一樣,沒有人可以飛越。
爾另一個很有趣的是,德勒茲似乎於他正好相反,雖然他們都吸收了尼采的一些觀點,但德勒茲認為個體可以有精神分裂的能力,衝破緊閉,形成一種游離的根莖,以此來解資本主義話語下的馴化與壓制。
电影《看上去很美》给我的感觉其实并不美,从一开始电影压抑的氛围、昏暗的色调就暗示了观众电影的走向。
果不其然,从主人公小男孩方枪枪进入幼儿园被老师追着,以“为了你好,夏天不会长虱子”为例子,剪掉了小辫子开始,他便开始了在幼儿园里被压抑天性的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要以儿童而中心,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一切将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放在首位。
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也是不谋而合的。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们能看到,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把一天中该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板一眼的制定成严格的制度来执行,甚至连解大便都规定在每天早上。
当所有的孩子一溜烟地蹲下在简陋的厕所蹲坑时,争做第一个解出大便的人时,我看到观众们的神情是愕然的。
这些条条框框几乎像是军事化的教育方式,教给孩子们的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再无其他。
这种教育制度出现在幼儿园,在孩子们还是懵懂无知该释放天性,发展自我的时候,尽管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
这种扼杀儿童天性,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在影片中还有很多。
例如午餐时,加饭举右手,加汤举左手,饭前要撒尿;老师给孩子们洗屁股时一个一个吹哨子,当尖利的哨子声一声一声地响起时,孩子们仿佛不是身处欢声笑语的幼儿园而是集中营。
老师们口口声声说着“为你们好”,孩子们也养成了好的习惯。
但是我们知道,幼儿数量大,而且要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困难,半推半就下,就催生了一刀切的、冷冰冰的方式。
影片中幼儿园里井然有序的背后是冰冷的制度。
贯穿影片从头至尾的小红花让人不得不忽视。
幼儿园的作用是辅助幼儿发展的,但这里却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
孩子们做的好就有小红花奖励,做的不好就会被倒扣小红花。
小红花作为一个奖惩制度,来督促孩子们,但是这里却本末倒置,孩子们为了得到小红花个个拼命地表现自己,希望成为老师心中的乖孩子。
而可悲的是,有的时候小红花的给予仅仅是老师的一时兴起。
刚进入新环境时,李老师不顾方枪枪的强烈反抗强行剪掉了他的小辫子,这时唐老师奖给枪枪一个小红花,枪枪扔掉了它,这时候的小红花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在下一幕,唐老师公布得小红花的小朋友名字时,枪枪看着自己的名字,幻想出不断增加的小红花,这时的他已经被同化,小红花也成了他的努力方向。
李老师让枪枪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示范脱衣服,更甚的是枪枪脱不下来时,她没有教他应该怎么做,却说了一句“你就耗吧,没人帮你”,“我今天早上自己穿的衣服,还使劲拉屎,还自己洗的手,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
”,反差多么大的两句话,枪枪的这句话时时在我耳边回荡,他努力去做老师认为的好孩子了,为什么还是什么都得不到?
他有进步了啊,为什么连个赞赏都得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红花究竟有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幼儿园这个本该充满纯真和童心的地方,却也被成人世界的规则所左右。
枪枪和北燕玩打针游戏,李老师看到,一顿训斥,还问北燕知不知道害臊。
孩子是无知的,他们对性别的认识还知之甚少,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莫名的一顿训斥,完了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汪部长父亲提前接儿子回家,李老师只是象征性的打了一个招呼,当被告之是后勤部部长时,她的态度发生360°的大转弯,其他老师也立刻聚集过来了,汪父成了焦点,孩子们眼中也满是羡慕。
问及汪若海和枪枪的小红花时,李老师虚伪地说他俩今天都有,而我们最喜爱的唐老师也及时地分别贴了一个上去,看着小红花枪枪笑了,笑得很甜,他应该还以为是自己今天表现得好吧。
方枪枪第一次得到小红花却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是可悲。
老师是幼儿园里冷冰冰的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但事实上人的天性是无法抹灭的。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规则下并没有被扼杀掉天性,他们还保有人之初的真善美。
影片中有一幕是,李老师不允许孩子们放屁,可她自己却在睡着的时候放了个屁。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啼笑皆非。
《看上去很美》,真的只是看上去美。
幼儿园里井井有条的表面给人一种很美很有序的感觉,而没有深入思考怎样才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是好的。
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时代背景所限。
希望在未来,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能真正为孩子们带去美好的未来。
很凑巧,在影院门口准备入场看《看上去很美》的时候见到迎面走来的一群人中有个拿着福娃公仔的可爱小男孩很眼熟,居然就是《看上去很美》的小主演董博文,18日是电影首映,他们应该是刚刚参加完前面那场有观众见面的放映后离场出来。
我笑着向董博文招招手,小朋友也向我笑,然后仰头对旁边的大人(大约是他的父母)说:“又有人在跟我打招呼。
”擦身而过之后,我转头望过去,只听见渐渐走远的人群里小朋友用收到礼物般雀跃的语气隐约在说:“……又有一个认识我的……”然后还能听到有个温和的男声(应该是他父亲吧)在低声说:“……要有礼貌,知道吗?
”我过去很难想象出孩子直率的喜悦居然可以如此可爱,文字是如此乏力,我发现自己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出当时那孩子反应方式和神情的趣致之十万分之一。
我放弃所有对《看上去很美》进行高深解读的企图,让别人去深沉吧,对这部片子,我是一个头脑最简单的观众,我没有兴趣关心隐喻象征,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感觉方枪枪们的一颦一笑上。
他们简单的一举手一投足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让人忍不住想笑,这种感觉就仿佛看一只刚满月的小猫跌跌撞撞扑蝴蝶,它的笨拙和灵巧都显得如此温暖而有趣,使你的视线舍不得移开。
王朔的原著没看,直接下载了这部电影。
总的说来,自己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的,说他商业化也好,说他痞子性也罢,王朔做人撰文起码很耿直,既没有象牙塔的虚伪,也在颠覆与戏谑中引诱我们去反思。
几乎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它好像幼儿园版的《规训与惩罚》,当然,或许还有《性经验史》。
我们自己自幼便处于被不断改造与不断规训之中,自己浑然不觉,可是从银幕上得见,却又是这般的触目惊心。
小时候的我们就是“方枪枪”后来,我们成了“我们”,我们成了大众,我们成了亿万被无形的手所构建与塑型的人民中的一员,我们还承担着继续“繁衍教化”的任务,这项事业显然是毫无尽头的。
小主角董博文眉眼气质颇似王朔,我以为就是他的儿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都很入戏、很生动。
场景布置、灯光效果、与音乐搭配得也十分贴切。
曾几何时,我自己也坐在幼儿园教室那褪色长桌的一边,直愣愣的凝听着老师的一言一语、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掉队”,生怕自己得不到“小红花”。
儿时的小红花,长大了变化做无数形态各异的压抑与箝制,我们失去的又岂止是自由?
每个人几乎都是在幼儿园开始萌发性意识的,在不断的在“自我”与”他者“的比较中,我们渐渐从亚当与夏娃,退化成凡夫俗子,学会了羞怯,学会了矜持,学会了禁忌。
至今我还是个害怕黑暗的女人,不敢一个人关上灯在屋里独自睡觉,这与儿时的经历有关,也囿于敏感脆弱的神经……小时候的我也品尝过被孤立被猜疑的苦涩,虽然与方枪枪被隔离的原因不同,但当看见他被关禁闭,我亦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如何一种文化、如何一个社会、如何一门话语,造就了如此扭曲的现实?
但毕竟社会需要大量被复制出来的、单一化的人,它的运转需要的是”集体“,所以”个人“与”特殊“也就成了妨碍。
上周末在家看到央视采访杨丽萍的舞蹈生涯,她少时亦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在文革那个年代显得冲突而又大胆。
但又有多少”鹤“被群起攻之的”鸡“给打败甚至同化了呢?
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之下,却深藏着恐怖的力量。
片子看起来不太享受,差点没看完,看完还有点懵。
回去睡觉。
将睡未睡之际,朦朦胧胧中倒反刍一点味道出来。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的眼里也有一千部《红楼梦》。
而这部片子我想也会产生这种效果,因为我想创作者的本意是要还原一种生活,就像《红楼梦》浓缩和还原了一份繁华和幻灭。
我理解这部片子讲述了成人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孩子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成人与孩子交界世界的人与人的关系。
成人的世界基本被等级化了,从搞卫生的阿姨到老师、到班主任、到校长一直到那位怎么看怎么别扭的副部长。
谁都要按着这个等级的规则来行事,谁也不能破坏这个等级,无论是真实还是虚伪、有目的还是没目的。
而这慢慢的也会变成一种习惯。
孩子的世界是比较自然的世界。
饿要吃、渴要喝、困要睡、闲要玩、孤独要伙伴、更要爸妈的呵护。
要爱。
孩子的世界也有欺骗、有欺凌、有嫉妒、有贪欲、有嗔怨,但一切都出自一种自然,也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成人因为等级的关系,没有冲突。
但是成人因为与孩子构成了一种落差比较大的强势和弱势关系,所以必然形成对孩子和孩子世界的压迫和强迫。
成人不但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立规则、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规则,而且成人还会把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搞得顺理成章,道貌岸然。
慢慢的被大多数的小朋友所接受,渐渐的被体制化。
方枪枪这个天外来客则越来越显得另类和孤独。
提醒我们活得不要太自我,才可避免使自己受伤。
看这部片子不是跟风,是因为喜欢张元,喜欢张元是因为喜欢《绿茶》,喜欢《绿茶》是因为什么?
因为解渴吧。。。
片子还没看。
我只是看见了《看上去很美》的海报。
方枪枪像个大苹果一样真可爱。
而且,我看方枪枪这个小演员有点像张元还有点像王朔,他俩从哪找到这个小家伙的呢?
还把自己亲女儿就在片子里许配给了他。
我看了预告片还有张元选小演员的时候的画面,张元说,小孩子是柔软的,我们看小孩子眼睛的时候心就柔软了。
画面上还有小朋友们横七竖八的睡在幼儿园的床上的镜头。
没有装睡的,都睡着了,穿着小背心裤衩的小朋友睡满了一整个屋子。
我想《看上去很美》一定会比《绿茶》好的,因为他只拍了方枪枪的幼儿园时代。
张元有好电影的,《儿子》拍的就挺好。
套用很多影评人都爱说的话: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样的,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的。
张元是个好导演,他只管呈现,绝不包办联想和感想。
比较适合给喜欢联想的观众,有的导演太喜欢联想,把观众的想象力都比下去了,让观众蹲到一边自惭形秽了。
为数不多的一些时候,会和周遭同学聊起童年。
其中自然会有许多趣事,或是隐藏多年的小秘密。
而谈话结束时通常笑言,小时候可真傻。
并且对那时的老师,给予极低评价。
这是全国惯例,所以不能单从人格方面分析言论的起因。
或许张元的《看上去很美》可以给出一个模糊答案。
因为王朔,影片注定了不会按照常理出牌,即便这只是一群小孩的故事。
王朔此人,他批判与嚣张的本性在当年痛斥金庸的事件中早已暴露无疑。
同样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阴暗的人,但我愣是没看出来《看上去很美》里的温暖和感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根本就是一个黑色童话,幼儿园和孩子们是童话的表层架构,隐藏在内里的,还是那些沉重且无奈的东西。
比如打小报告。
这种情况在影片里出现得不算多,却让人记忆犹新。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最痛恨的就是打小报告,我们有许多秘密的相互渗透的团体,但都拒绝任何与老师“狼狈为奸”的人加入其中。
即使到了今天,那些曾给老师通风报信的同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很难说是正面的。
在漫长的不晓人事的童年里,老师是绝对统治者,有权利干涉一切即使与之无关的行为,定下苛刻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些被同龄人广泛排挤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懂的小“奸细”们,也许他们的最初动机,仅仅是为了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却变相成了学生们与老师或者与教育制度冲突中的牺牲品。
比如潜规则。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都存在潜规则,在儿童世界里,或许这只关系到跟谁玩和不跟谁玩。
简单直接,但不能例外。
于是电影里我们时常看到主人公方枪枪形单影只、孤身奋战。
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张,因为确实,方枪枪由始至终没有成功进入到任何一个小团体里。
并不是他不够好不够吸引力,仅仅因为他是后来者,而他的伙伴们没有足够勇气,战胜自身可卑而又强大无比的从众心理。
比如误导。
影片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场戏,是方枪枪当着全园小朋友脱衣服,引来哄堂大笑。
场景如此突兀,孩子们本该天真的笑声此刻听起来刺耳至极。
他们不知道取笑别人是错误的行为,只是觉得有趣而已。
可是没有人指责,那个面容可憎的李老师说:“你就慢慢耗着吧,做不好你就别下来。
”语气冰冷。
这个角色几乎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讨好的地方,而另外一个唐老师却几乎成了“真善美”的化身。
这大概是张元一直以来都把握得不太好的人物刻画,不过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孩子的视角——他们通常一叶障目。
还有就是,权利与利益。
影片中权利的象征有许多——总是打人的调皮小孩和他的领导父亲,笑起来跟巫婆没什么差别的幼儿园园长,当然还有说话尖刻的李老师。
基本上,他们的每次出现都意味着打官腔和强制性命令的下达。
利益的象征是小红花。
老师们管教孩子惯用的手法只有两种,奖励小红花或者扣除小红花。
紧接着导演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为这种红色小纸片趋之若骛的表情。
最近时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这个国家的人民过于擅长明争暗斗、阳奉阴违,报纸上也时常出现“社会呼唤诚信”之类的大标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理解为人口众多而资源贫乏,至少从儿童教育上,从儿童教育者李老师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神态上,就可以找到端倪。
对了,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Red Flower”,我相信它是个多义词。
张元还是没能摆脱第六代的潜在悲观意识,对于一个追求上进的导演来说,有点遗憾了。
虽然“看上去很美”的前三个字总让我觉得它跟中国的教育者脱不了干系,可我还是忍不住想,电影拍成这样,会不会并非张元的本意?
也许他要的,只是一个简单明媚的故事,用纯美孩童勾起我们于幼年生活的美好追忆。
不幸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方枪枪如此聪明,接收能力超凡,他迅速完成了由弱者到幼儿园园霸的角色转换,同时让我们毫无遮掩地,目睹了他迷失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一无所知。
关于影象的风格,我一点也不觉得它干净写实。
《看上去很美》的色调更像是一部落伍的老片,一如影片本身描绘的仿佛早已成为历史的幼儿园。
没有过多刻意做作的类似贾樟柯的时代细节描写,真好。
孩子们的天真笑容,也足够使中国的观众不用再面对《小鬼当街》望洋兴叹。
最美的一个镜头,是方枪枪的梦境。
他光着身子,走到操场上撒尿,那时下着雪,天地一片雪白。
这也许才是人生命之初,最简单和真实的写照。
可我们知道,过不了多久他会醒来,并且学着自己穿衣服。
小三即日。
成都雨过天晴。
原文地址:http://workbabywork.blogbus.com/logs/18467658.html
《这是为你好》
小红花和大红花的区别在于:有的小孩没有小红花,活人都有大红花。
欣赏不来,有点无聊,不太喜欢小孩子。
长得越大再看这片子越害怕
我以为这是恐怖片。
美丽得很空洞
没有原著幽默,更象幼儿版的索多玛180天
支持张元,支持王朔
人心令人恐惧,希望这样的事件只存在于电影。
不喜欢~难道我没有童年?呜呜~
你非愿意把事儿说成这样儿,谁也没办法。
又看了一遍,方枪枪这个演员的个人魅力已经超过了片子的深刻寓意。
很一般,还是书好看
牛B王朔的牛B童年。
方枪枪····
感觉是个没说完的故事 方枪枪你个方枪枪!
让没有控制力的孩子来拍这样一部电影,实属不易~
董博文牛B!唐老师像罗海琼 结尾好犀利
基本没看,一部片子的名字就是来概括这部片子的,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整部片子只是游离与原作的自我表达,还不如当年的北京杂种的水准那,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方枪枪。王朔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