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狼行者

Wolfwalkers,Le peuple loup

主演:霍纳·妮芙茜,伊娃·惠塔克,肖恩·宾,西蒙·迈克伯尼,汤米·蒂尔南,玛丽亚·多耶·肯尼迪,乔·肯尼,约翰·莫顿,诺拉·托梅,奥利弗·麦克格拉斯,保罗·杨,文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卢森堡,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狼行者》剧照

狼行者 剧照 NO.1狼行者 剧照 NO.2狼行者 剧照 NO.3狼行者 剧照 NO.4狼行者 剧照 NO.5狼行者 剧照 NO.6狼行者 剧照 NO.13狼行者 剧照 NO.14狼行者 剧照 NO.15狼行者 剧照 NO.16狼行者 剧照 NO.17狼行者 剧照 NO.18狼行者 剧照 NO.19狼行者 剧照 NO.20

《狼行者》长篇影评

 1 ) 狼行者

画风真是太漂亮了,细腻唯美线条与色彩的交织中世纪人民思想的局限工作就是祷告。

你应该像其他女孩一样英格兰与苏格兰气味的世界这都是为了你好环保,人类主义,囚牢驯化与自由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 ) 冲破牢笼,奔向自由

影片一开头想起了幽灵公主,河这边的森林和狼群,河那边的人类城堡,原以为是人类与动物争夺领地的战争。

狼行者救了伐木匠,他们推崇保护狼行者;幽灵公主中的偷猎者却杀了森林之神。

护国公杀掉狼群是为巩固统治,为“驯服未开化的土地”,杀掉狼群才能砍掉森林,给人民开辟种植作物的土地。

但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完全不同于幽灵公主的爱尔兰传说,代入到当时的爱尔兰历史,很好理解从英格兰来到基尔肯尼的父女俩为什么不受欢迎,毕竟殖民地的人们难道会喜欢他们的殖民者吗?

1650年爱尔兰大饥荒,维多利亚政府却根本没能给与有力扶持,甚至“缺乏同情心”,“何不食肉糜”在哪都有。

维多利亚去殖民地的时候不被欢迎的样子与查尔斯王子去威尔士的时候不受欢迎的样子仿佛没什么不同,虽然是他们名义上的亲王,就像影片中的人们始终不满护国公的统治。

影片中护国公的信仰问题很明显,英国国教与爱尔兰人民信仰的天主教使双方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1569年利用宗教问题发动的基尔肯尼武装起义也才过去81年。

大概是不自由不独立毋宁死?

影片最后梅芙和罗宾自由奔跑的样子像极了脱离英联邦独立的爱尔兰。

联系上历史,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3 ) “我都是为了你好”——从家庭到集体的驯化

从《凯尔经的秘密》到《海洋之歌》再到这部《狼行者》,不得不说,汤姆·摩尔成功绘制了自己的凯尔特宇宙。

粗粝的笔触和如梦似幻的画面,仿佛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绘本,有种返璞归真的纯净。

在故事上,没有太多复杂的人性,直来直往,也没有旁逸斜出的情节,真就像说给小孩听的睡前童话故事,又带着说给大人听的凝重和沉吟。

在这样的故事里,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英勇善良的小soldier,再加上异域的环境、古老的时代和凯尔特音乐特有的情调,整体给人通透澄澈干净、振奋却也忧伤的感觉。

影片故事发生在1650年,当时正是英格兰殖民扩张的年代。

女主Roybn本来与父亲Bill在英格兰过着自由自在的捕猎生活,但他们随着护国公来到爱尔兰,在护国公的高压统治下,狼被描绘成奸佞邪恶的敌人,于是号召全城人一起出动猎狼。

父亲成了压抑与机械的猎狼人,而他的女儿被他软禁在家,美其名曰保护她。

失去自由的Roybn一直不甘心,渴望再过上打猎的生活,于是她每天在家练习射箭,并且期待着偷溜到森林里和父亲一起猎狼。

终于她等到机会偷溜出来了,却发现打猎已不是她想象的那回事,森林里潜伏的“狼行者”Mebh友善而纯真,于是Roybn对狼、对父亲、对护国公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影片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说环保题材,比如说后殖民时代对于殖民统治的思索等等。

我想先讲两个细节:其一,Bill告诉Roybn,不要到处乱跑,因为城里的孩子很讨厌他们英格兰人,事实上确实如此,街边的“野孩子”对Roybn的敌意很重,从他口里得知,因为护国公把他的父亲抓走了,而Roybn的父亲还在为护国公效力。

其二,那位不过说了几句护国公坏话的牧羊人,是被禁锢在断头台上的。

因为动画还要给小孩子看,所以这些部分展现的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毛骨悚然又万分悲哀的时代背景。

关于这部动画我最想讨论的是这句台词,相信这句话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经常从Roybn的父亲里听到,到后面Roybn面对Mebh的冲动,也对她说出了这句话,可见父亲的行为已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Roybn。

但其实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不光反应在Roybn父女上,它是贯穿全片的,潜藏的另一处,是护国公对全城老百姓的态度:消灭狼、驯化狼,把森林烧光建立城市,把所有不满的声音戴上镣铐,老百姓的生活就安宁了。

护国公在为老百姓好。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相信中国的孩子没少听父母说,可是他们真有多少是为了孩子好呢?

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听话,丢掉独立思考,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

长久以来,关于美丽新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我们一直听到两种声音,一种说关闭所有不一样的吵闹,让不同的鸟儿唱同一首歌,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另一种声音说,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

前一种声音不习惯后一种的吵吵嚷嚷,觉得成天这么吵完全不能带来进步;后一种声音不习惯前一种的桎梏与束缚,觉得深陷牢笼无力解脱。

可是进步是什么?

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发票?

还是方方正正的手机和电脑?

进步的人还记得上一次听鸟鸣啁啾是什么时候吗?

文明急迫前驱的大踏步革新,在这部影片里,被春天、美梦和自由瓦解了——影片的背景是1650年,可它所讨论的问题,却是我们现代人亟需面对的。

如今赛博朋克风正在成为流行,它为我们描绘的就是对未来世界的解构:科技并不会带来长足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贫富差距愈拉愈大,机械化和无处不在的监视让城市变得冰冷,罪恶丛生,游走在街头撑着雨伞穿着黑色风衣的杀手反倒送来了渺茫的希望。

这种末日幻象的流行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在充分回顾过去后对未来产生的笃定的展望。

当我们愈发习惯于文明的驯化时,我们已全然忘记,我们也是从自然里走来的动物。

我们的血液本该是流淌着活力的,我们不必羡慕狼对月嚎叫时野性与不羁的样子,只要我们愿意放弃一些东西,我们也是可以自由在草地里奔跑,伴着蝴蝶和花香,在超我的升华中享受灵魂的永恒的。

所以汤姆·摩尔为我们编织这一篇又一篇的童话,无外乎是想让我们从后工业的时代里走出来,抛弃身上那些被工业和数字化所异化的自我,在自然里超越,与自然融为一体,听一次老树的诵经,看云卷云舒。

拒绝一次文明的驯服,反叛一次那些总说着“为你好”的人,你不必负起任何责任,“质本洁来还洁去”,浪漫地活一回。

那些总嚷嚷着太累的人,真的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我们不是要快速地迈向不可知的某个目标,我们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享受“此刻”,不是么。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4 ) 随便说说

剧情不断推进的时候,我脑子里自动放起Radiohead的歌:“I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But he calls me up, Calls me on the phone, Tells me all the ways that he's gonna mess me up, Steal all my children, if I don't pay the ransom, But I'll never see him again, if I squeal to the cops, no no no...”以及想起之前在爱尔兰跟walking tour,tour guide对英国的colonization冷嘲热讽,队里一个英国奶奶听了很不舒服,还过来跟我吐槽。

感觉这些挖苦或多或少损害了她的民族自尊心,又或许这是老一辈英国人难以摆脱的national pride……?

能从普罗大众的角度观察两个民族的交锋,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画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

用线太灵了。

 5 ) 狼行者——自然神话题材背后是殖民融合历史故事

昨天特别挑了下雨的时间看了《狼行者》,果然看了一个超级VIP的单人专场,爽。

风格独特,手绘画风既传统又现代,中间还有化狼后的第一视角,非常有游戏感。

这种探索值得称赞。

剧情一开始以为是神话题材,慢慢看下去,很快我就发现其实是历史题材为骨干,神话题材为外貌,自然神话不过是历史的变化。

剧中主角女孩瘦长浅金发,具有高纬度地区移民的特征,擅用弩箭,剧中借一帮泼皮小男孩的口指出她是英格兰人,剧中另一主人公粗壮红发小雀班女外形基本是凯尔特人,狼行者有德鲁伊的特征,可以确定这就是发生在爱尔兰或苏格兰的故事。

故事选定狼行者,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古代英国,狼皮是献给国王和贵族的贡品。

国王的骑士们可以嬴得土地,前提是先把那块土地上的狼赶尽杀绝,这里意喻征服者获得土地。

猎狼派对通常由国王和贵族组织, 到16世纪,狼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灭绝了。

然而他们在其他地区活了更长时间。

在苏格兰,尽管贵族和苏格兰国王组织专业猎狼队,狼群仍然坚持将近200年。

爱尔兰狼直到18世纪中叶才消失。

到1760年,不列颠群岛上的狼被完全灭绝。

后世英国移民到美洲和新西兰,依旧是狼的灭绝者。

狼的灭绝和先民文化的灭绝是取其中同样意象,都来自于征服者的剿灭与异化,如同这个被英语文化异化的世界一样。

童话中的小孩子可以轻意跨越对抗的历史再加上护国公的登场,基本是克伦威尔的形象翻版,当然是以令人憎恶的独裁新贵族首领面目出现,结合护国公大人镇压掘地派运动,驱使中下阶层农民出身的战士开荒杀原住民( 克伦威尔大人的铁骑军从信奉清教吃苦耐劳的自耕农中选出,痛恨封建领主,虔诚地信仰上帝,纪律严明,可以坚信奉神杀人;后世北美殖民地开拓也是奉此衣钵 ),同时压榨贫民对于土地自由主张,出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历史。

克伦威尔在都柏林登陆,稍事休整后,即引兵北上,于9月3日包围了德罗赫达。

城陷后,克伦威尔下令将城内投降之敌以及男女居民全部杀光。

大屠杀整整进行了两天,死难者达3500名左右。

卡林福德和纽里的守军不战而降。

10月,克伦威尔挥兵南下,夺取另一要塞韦克斯福德,克伦威尔部队攻入城内,在大街和广场上有2000俘虏被他们屠杀。

“上帝对这些野蛮的可怜虫的公正审判,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的鲜血”。

克伦威尔在一封致下议院议长的热情洋溢的信中赞美上帝为英格兰的胜利,他将上帝的选民与“以色列的战车和马兵”相提并论 (以上是护国公大人在爱尔兰的英勇事迹)。

以上历史与剧中情节一致,查了下导演是爱尔兰人,这样历史与故事的吻合确定无误。

当然,这是一部低龄儿童自然神话,面向世界发行,特别是面向英语国家发行的,所以并不能拍成是控诉英国的民族历史故事,只能是更国际化的自然神话题材,因此,故事中的护国公也不与历史一致,暴君形象的他在疯狂的驱狼烧地行动中死亡(驱狼烧地隐喻着灭绝德鲁伊文化和凯尔特人),护国公终结在一对英格兰狼化父女手中。

剧中最后是英格兰父女和爱尔兰母女一同驾车离开,似乎是组成了一个狼行者家庭。

这与殖民历史中男人被杀绝,战争工具落后被征服的部族女人与征服者结合,生下混血后代正与爱尔兰基督教文化诞生形成历史正吻合。

凯尔特人经常以部落为名(比如苏格兰),不以种族为名,历史上多被融合进日耳曼维京及其他征服者文化中。

(BTW:罗马天主牧师帕特里奇乌斯用爱尔兰当地盛产的三叶草向民众解释天主教的“三位一体” ,包括后来君临英格兰的诺曼人又征服爱尔兰成为君主,天主教逐步统治了爱尔兰地区,故事中的德鲁伊信徒只能安排进山林荒野。

三叶草象征的爱尔兰民族在被殖民影响中形成与凯尔特信仰文化消亡是同时发生的。

已经宗教改革后故事中的时代,坚持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英格兰人眼中再次成了二等公民,至于英格兰人/圣公会vs盖尔人/天主教会的对立并没有在故事中展现,表现这个就太敏感了,现实世界的宗教领土问题,特别是能联想到北爱尔兰冲突,绝不可出现在童话中,因此用已经事实消亡的凯尔特德鲁伊信仰出现反而与环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时尚潮流容易关联)

狼行者新家庭故事中还可以看到文化冲突,许多人将其现代化为城市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其实就是征服者的清教徒与原始状态的德鲁伊信仰的冲突。

身为清教徒的克伦威尔极端推崇上帝旨意,用其苛刻的原则管理一切,认为夺取土地是上帝应许旨意,把一切自身行为神圣化,抱着必胜之心杀伐。

而与之相对,凯尔特人本身有原始图腾信仰,后来又接受了同是自然崇拜的德鲁伊信仰,德鲁伊信仰教义中“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德鲁伊,那么请感悟德鲁伊的教义,我们的心联系着大自然,当感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惶像野熊一样,从信念中得到力……”德鲁伊中男女平等,宗教领袖为凯尔特女性,而身为英格兰人的女主角则只能去做洗杂的工作,这与其理解为现代的女性主义,不如深挖看到其族群文化宗教分别的本质。

结局就是英格兰女性及其父亲德鲁伊化战胜了虔诚信上帝的清教徒护国公的军队。

剧中小女孩多次举手诵念就能治伤,包括后来以此为母亲治伤,这种诵念正是德鲁伊的特征。

德鲁依不仅仅掌管祭祀,同时也兼任魔法师、教育者、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

这些人执掌文化知识,负责向青年进行传授,这种文化的传承,完全不依靠文字,而是依靠长期的默念背诵,口耳相传

护国公指挥英格兰陆军彻底平定(毁灭)爱尔兰

德鲁伊宗教领袖是女人,凯尔特神话中既有战争女神,也有司掌丰收的神。

旁边的花草丰盛既表示自然,也寓意丰收与宫崎峻的《幽灵公主》一样,同样是以大和族对虾夷人的征服化为神话故事,《狼行者》更是直接借用了德鲁依神话来讲了背景相似的事情。

区别在于,《幽灵公主》把历史故事融入更广大的人与自然之争中,历史只是背景,深化了自然主题的成人神话,《狼行者》则是用鲜明的动画风格讲了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故事,同时作了低龄化与和谐化的处理,用女性与自然之爱弥合了本身血腥的一面,这样征服者的后代们也能以爱之名接受作品并赞颂之。

自然是文化象征与可供现代化解读的符号,自然在这里更是凯尔特文化中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信仰,最终异文化异民族之人在凯尔特人的宗教文化中相互理解相亲相爱融合,暗喻否定基督徒清教徒以上帝之名将征服神圣化(毕竟在天启宗教大流行的西北欧与英语世界,直接抨击会遭受信者抵制)。

所以,不了解历史的话,这就是一个底层农民与战士反抗封建领主征地破坏自然的儿童神话,似乎是城市文明与自然生存的对立,或者更时尚理解为女性主义对男性父权,再往深处看,又讲了一个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故事,严苛无情奉主之名杀人开拓夺地的清教徒与自然主义原始信仰者的战争,只是落脚点不在于复仇,而是爱与理解,这封写给少年人的信中,和解是未来。

爱的名义下和解

 6 ) 《狼行者》部分画面硬解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解读,若有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

卡通沙龙的第四部动画长片《狼行者》获得了2020年动画安妮奖的最佳导演与最佳独立长片等奖项,同时也在MTC网站上获得了87分的高分。

与共同和它角逐奥斯卡的《心灵奇旅》相比,这部影片更注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视听语言的运用,我想这也是本片能获得安妮奖最佳导演奖的原因。

话不多说,硬解开始!

💪1.枯燥乏味的一天 Robyn被迫送至洗涤房工作时,画面以灰色和白色为主,直接目的是营造灰暗枯燥的氛围感,同时在表明洗涤房里的工作单调乏味。

修女的服装也是灰白色,表明修女个人情感与环境的交融。

在p2第二张图中是一个分屏,4个画面体现了Robyn的忙碌,分隔画面的两条锁链既是Robyn受困于此的精神枷锁。

2.绝对权力 在视听语言的色彩运用中,红色通常象征着暴力、欲望、激情、权力。

本片在塑造护国公形象时,在他的房间内设置了大量的红色,象征着他的绝对权威;此外,片中老爹服装上的红色也象征着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反,Robyn和Mebh橙色、绿色的服装则象征着她们亲近自然、温暖友好的性格。

3.圆形&自然、解放 在这些画面中出现的圆形,既有象征人物特征的作用(左上),也有象征着人物性格发生微妙转变(左下、右下)的作用,还有象征着人物处境(右上)的作用。

圆形有“轮回”之意,在电影中常常会用于象征着“新生”,在本片中则表明狼行者心境无拘无束,亲近自然。

4.方形&枷锁 方形棱角分明,在城市、护国公的房间以及图二洗涤房的场景中就充斥着大量的方形,与森林场景的圆滑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它们都渲染了一个充满压迫禁锢的环境,城里人的服饰与面部棱角分明,说明人们墨守成规的特点。

Robyn的面部圆滑,但所着服装却是方的,这表明她内心受压抑被动的处境。

5.用线条强化冲突 由于2D动画的属性限制,影片无法运用手持镜头营造混乱感,于是导演选择在画面中使用大量的线条指向人物,或者是在画面中加入尖锐物品强化冲突感。

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也因此沉浸于其中,第二遍才注意到这一点,仔细一想,确实是很brilliant 的手法。

6.用画幅实时还原内心活动 这组画面前后跨度约为30s,该片段利用画幅由大变小还原了Robyn的情绪坠入低谷,内心挣扎越来越强烈,到最后打破枷锁站起反抗的过程。

Robyn摘下头巾,头发跃出了画幅,人物内心摆脱了环境的压制。

画幅变化实质就是将人物内心与环境的关系具像化,实现还原人物微妙情绪变化。

7.用眼睛去感受为了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做一只森林狼的“特权”,以狼的第一人称视角,简化画面中的颜色,将触觉、听觉、触觉具象化,让观众用眼睛去感受,同时为这部影片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魔幻感。

在丰富的视听语言的作用下,影片营造了一种folklore般的质感。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点燃了我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的向往——像森林狼一样无拘无束地在密绿的森林中奔驰,聚首在月下嚎叫。

 7 ) 童真惬意之外,还有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作者: Bind 时隔五年,导演汤姆·摩尔携治愈、童趣与标志性的民族元素回归,带来了爱尔兰传说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狼行者》。

与前两作《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相同,《狼行者》的故事与爱尔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1650年,因为森林中野狼成群,城镇的拓张受阻,护国公命令古德费洛来到爱尔兰全力猎狼。

女儿罗宾跟随父亲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她想和父亲一起探索森林,成为最优秀的猎人。

但父亲只让她呆在城里,去护国公的府邸当打杂的女佣。

然而不甘于现状的罗宾还是偷偷跑进了森林。

在这里,她遇到了身为“狼行者”的女孩梅芙。

梅芙和母亲统领着森林中的狼群守护领土,而化作狼魂的母亲最近却一直没有回来。

两位女孩相识的过程不太和谐:被陷阱绳索挂起来的罗宾误以为狼形态的梅芙要吃她,挣扎过程中绳索断了,罗宾也被咬了一口。

但纯真的她们还是成为了朋友,罗宾认识到狼并不是歌谣中十恶不赦的坏蛋。

她想让父亲不再猎狼,可盲目的父亲只是责怪她又去了森林,完全不听解释。

事情此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被咬伤的罗宾也变成了狼行者。

面对执迷不悟的父亲和蛮横暴力的护国公,罗宾和梅芙要想办法寻找失踪的母亲,拯救狼群与森林……

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好故事,让观众轻易就沉浸在《狼行者》的单纯之中。

珍贵无瑕的亲情、友情最终走向圆满,加上一贯的简约可爱画风,”治愈”二字就是对本片童话美的最高赞扬。

虽然《狼行者》的画风相比于《海洋之歌》缺少了绵软的唯美,但秋季的暗色调却符合猎狼的残酷主题,细节上的光影也有不少提升。

在童真的惬意外,导演汤姆·摩尔还为影片注入了更多关于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直白,从头到尾都在上演一场大自然的反击战。

当人类砍伐森林挤占生存空间时,狼无奈地出来反抗。

狼行者用善良治愈人类,希望他们知错能改,但结果仍是贪得无厌的行径点燃了森林也葬送了自己。

在这个直来直去的自然寓言中,贪婪的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狼和人类的对立命运揭示了自然法则,而人与人、甚至人与神的关系则体现着社会中存在的牢笼式的压迫。

父权、皇权、神权笼罩之下,片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自上而下的等级。

罗宾是父亲古德费洛的乖乖女,她被父亲以保护的名义牢牢困住;古德费洛是护国公的得力猎人,他怕自己办事不利被护国公惩罚,也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女儿;护国公是痴迷于上帝的虔诚教徒,以上帝的名义驯服这片荒蛮的土地。

这种层层压迫在影片中有多次对照,以“命令”的形式反复出现:罗宾偷偷去森林被父亲责骂,父亲因为猎狼不力被护国公训责,这都是因为他们未完成“上级”的命令。

但最上层的命令源于何处?

源于护国公心心念念的上帝。

可上帝是沉默的、远离的,护国公信奉的只是心中的伪神,一种极端的宗教迫害,这也解释了为何他越是镇压叛乱就越多。

从人到狼,变化的不仅是肉体,还有应运而生的反抗精神。

女儿反抗父亲,父亲对抗护国公,父权和皇权被颠覆。

但外出时自始至终身披黑色铠甲的护国公无法得到救赎,正因那身黑铠隔绝了他与人性,是无可救药的极端信仰。

从各种版本的凯尔特传说来看,狼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它们有被棍棒抽打变身为狼的王子、丈夫,有幼年被救后报恩的狼行者,还有向牧师忏悔,说有罪的爱尔兰人因受上帝惩罚而被英格兰人统治,并预言赎罪后的人民终会反击英格兰人的狼。

1911年出版的《凯尔特人信仰》更明确写出了与这部《狼行者》类似的“狼魂”概念,即人在入睡后灵魂化为狼,虽然肉体不可被移动,但狼魂所干的一切都会在回去后反应在人的身上。

不少故事中的狼并非以反面形象登场,反而展现出无辜和善良。

这便是为什么《狼行者》中的变狼并非如一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狼人般疯狂,这种自然与人的结合象征着一种顽强的、打破牢笼的反抗精神。

除去自然、反抗的主题,导演还在影片中置入了不少巧妙的细节。

罗宾全名为罗宾·古德费洛,和英格兰民间故事中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妖精同名;梅芙对应着凯尔特神话中的梅芙女王;鹰的名字梅林可能和那位魔法师无关,因为“Merlin”意译过来指的就是灰背隼; 护国公虽然没有全名,但拥有“Lord Protector”这一称号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奥利弗·克伦威尔。

他曾于1649年率领军队远征爱尔兰,因为好战暴力而军功显赫,在战事上立下汗马功劳。

但同时他也在晚年设下11个军区,用警察统治来监视人民并迫害异见人士。

他是国家功臣也是军事独裁者,是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争议性人物。

很明显,《狼行者》选择了他不光彩的那一面。

最后要提的是贯穿影片始终的歌曲,十分切题的《Running with the wolves》。

这是挪威歌手AURORA的早期作品,清澈空灵的歌声伴随罗宾和梅芙穿越森林,旋律的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

影迷们可不要错过这次畅游爱尔兰的森林文化之旅,与狼同行的它,是这个冬季不可多得的温暖。

 8 ) 冲破牢笼,奔向自由

影片一开头想起了幽灵公主,河这边的森林和狼群,河那边的人类城堡,原以为是人类与动物争夺领地的战争。

狼行者救了伐木匠,他们推崇保护狼行者;幽灵公主中的偷猎者却杀了森林之神。

护国公杀掉狼群是为巩固统治,为“驯服未开化的土地”,杀掉狼群才能砍掉森林,给人民开辟种植作物的土地。

但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完全不同于幽灵公主的爱尔兰传说,代入到当时的爱尔兰历史,很好理解从英格兰来到基尔肯尼的父女俩为什么不受欢迎,毕竟殖民地的人们难道会喜欢他们的殖民者吗?

1650年爱尔兰大饥荒,维多利亚政府却根本没能给与有力扶持,甚至“缺乏同情心”,“何不食肉糜”在哪都有。

维多利亚去殖民地的时候不被欢迎的样子与查尔斯王子去威尔士的时候不受欢迎的样子仿佛没什么不同,虽然是他们名义上的亲王,就像影片中的人们始终不满护国公的统治。

影片中护国公的信仰问题很明显,英国国教与爱尔兰人民信仰的天主教使双方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1569年利用宗教问题发动的基尔肯尼武装起义也才过去81年。

大概是不自由不独立毋宁死?

影片最后梅芙和罗宾自由奔跑的样子像极了脱离英联邦独立的爱尔兰。

联系上历史,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9 ) 《狼行者》,随便讲讲

让我看得挺压抑的电影。

一方面是爱尔兰和英格兰殖民历史的隐喻,一方面是影片里呼之欲出的父权规训和“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经典台词,还有一方面是最后狼群逃离的乌托邦式美好结局。

电影很明显是男导演的“女性主义电影”。

击败父权象征的护国公完成精神弑父的,不是为了保护同伴朋友挺身而出的罗宾也不是为了族群和母亲复仇的梅芙,而是半道悔悟保护女儿的伟大父亲。

护国公作为全片最大反派,最后临死时好像个真正虔诚的信教者殉道而死。

看到这两个男性对峙的时候,我想过护国公把猎人父亲拽下去一起死,没想到导演给安排了个从容自杀的情节。

不仅跟先前的形象割裂,还让人有种被迫不战而胜的憋屈。

最后救狼王母亲的时候,我就在担心,会不会把单身母亲和单身父亲配成一对,结果果然。

完全没有情感铺垫没有情节意义的剧情。

仅仅因为一个是单身母亲一个是单身父亲就要配对的话,只是男导演在借着人物传达自己无趣老旧的社会规训观念而已。

最后是关于影片中人与狼群和狼行者的困境的想法。

我个人可能是比较素质低下,不考虑较长周期的社会发展。

就影片形式来看,我只会想作为狼行者给村民来一口。

大家都变成同类,就只会发生内部冲突而不是种族灭绝的问题了。

不同困境下人的思考是不同的,有了同样重要的需要才能最大幅度避免弱势群体的需要被牺牲。

 10 ) 成为你,体验你,理解你

最喜欢这个绘本式的画风,果然还是动画、卡通人物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所有魔法/超能力的设定和世界观。

我总是习惯用已有的观影经验去预判当下所观看作品的发展走向和主旨主题,最开始猜测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万物共生的电影,如果真的是一部儿童向的童话电影,或者让现在的迪士尼去讲述这个故事的话,最后的结局大概是大家一起手牵手唱歌,魔法在歌声中萦绕,最后人与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是出人意料的地方恰恰在结局。

我以为狼行者和狼应该守在自己生存的森林里,像所有中国价值观所弘扬的“坚守”“乡土情结”一样,世世代代守护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可结局ta们背井离乡,一路高歌,周围是鲜花和微笑,前方是流水和白马,ta们在某种程度“抛弃”了从前的森林,去开拓和寻找新的居身之所,大可以上升到历史文化和民族价值观的角度去比较所谓的“海盗文化”“侵略和殖民主义”与“乡土文化”,但我仅仅是惊讶于ta们的洒脱自在:你看,抛去了乡土,好像也没有那么沉重,前方还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这份出乎意料某种程度上cultural shock了我好一会。

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到无力的是为什么彼此之间都不能把话说清楚呢?

为什么Robin不能清晰解释一遍她在森林的所见和在护国公城堡里的所闻,又为什么Mr.goodfellow不能冷冷静静地听一次女儿究竟经历了什么?

ta们只是不停地大喊“No”和“go away”,只是自说自话地“I want to protect you”和“I want to help you”。

为什么在城堡里明明有机会解释自己为什么被抓住,为什么坚持要让狼群全部离去却只是一遍遍大喊“让ta们离开森林!

”,这种无力的观影体验好像老派爱情狗血电视剧遇到矛盾与误会时一方不停说“你听我解释”,而另一方只是甩头捂耳朵大喊“我不听我不听”一样。

电影里的许多后续发展和泪水都是不会沟通的代价。

可是话又说回来,语言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力量么?

说了,对方就真的会理解吗?

听了,听者就一定会相信么?

很遗憾,多数时候,答案都是否定:不同的个体/种族/类群难以理解彼此,这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也不全是愿不愿意去认真倾听和愿不愿意认真去说的问题,还有那些不同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悟方式无法互通的隔阂,你看Robin也只有在变成wolfwalker的同类后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在狼行者和狼的视角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才能真正去理解ta们怎么闻到气味,怎么听到声音,怎么在夜间的森林里用四只脚奔跑,怎么在月下嚎叫,怎么在雨中感受雨的气息,只有成为你所成为,体验你所体验,才能理解,这就是共存这一命题的悲哀之处。

一起看的朋友说“结果ta们最后还是选择成为狼”,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呢?

如果是我,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狼,我会对世界有更敏锐的感知,我会更自在生活在森林里,即使代价是一遍遍被恬不知耻的人类驱逐追捕,一遍遍离开我的森林,而不是像那些可怜又可悲的人类一样,听到我们的嚎叫就跑回那个砖瓦铁栏构成的牢笼里,误以为自己是为大义道心,为信仰执念而死。

《狼行者》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8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3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