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Адмиралъ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丽扎·波亚尔斯卡娅,谢尔盖·别兹鲁科夫,Vladislav Vetrov,安娜·科瓦尔丘克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法语年份:2008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剧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7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8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9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0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剧情介绍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Konstantin Khabensky 饰)是俄国海军上将,他有着卓越的将才,指挥战舰在一战中屡建战功,并受到亲王亲自授勋。年轻英俊,风华正茂,大好前途在他面前展开,爱情也自然如约到来,在一次酒会上,高尔察克遇见了美丽的安娜(Elizaveta Boyarskaya 饰),可惜她当时已嫁作人妇,但两个人难以掩饰彼此吸引,安娜不惜为他离开自己的丈夫。时局动荡,沙皇倒台,十月革命爆发,惯于忠诚的高尔察克在内战中执着尽力,也无法抵抗白色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遭到出卖,被苏维埃政权秘密处决,而安娜被苏维埃政府关押了37年,最终释放,她对高尔察克仍至死不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踪的女人你和我我们或他们X档案第十一季精英律师挚爱铁证悬案:真实之门追随者求救信号我(不)爱他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亚马尻一家柳炳宰:浑身不自在夺命计程车一路春风阿基拉和拼字大赛少女龙婆板球好女将书香门第我把忠诚献给你欢迎来做客星光灿烂茅趸王巧舌如父无人知晓民宿的秘密佐料分秒间离掌心别打扰我种田一念无明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长篇影评

 1 ) 上帝啊,请对子民仁慈些

有时不得不感叹,俄国人的运气一直不太好。

在各种历史的拐点处,俄罗斯民族常常经历双倍的血腥与阵痛。

而战斗民族的性格,相较其他民族也是更极端的。

从中世纪起被西欧国家嘲笑的残酷落后的农奴制,到苏维埃领着农奴阶层将俄国上流社会摧毁的一干二净,再到如今俄国人放弃共产主义,重拾宗教信仰,每一次拨乱反正都有些矫枉过正。

而今苏维埃灰飞烟灭了,反动头子高尔察克终于得以被正面的讲述了。

不可否认,本片是精美而动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样难得的题材,表达上却是肤浅与俗套的。

水晶杯相信看到结尾处水晶杯再次摔碎,暮年的安娜在幻想中与高尔察克终于在一起翩翩起舞时,观众很难不为之落泪。

但是,我始终觉得将爱情元素作为本片的重点是愚蠢的。

诚然,作为张灵甫式的将军,英俊聪明的高尔察克拥有精彩的情感故事。

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显然有更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深挖,比如他是个杰出的探险家与地理学家,他政治才能的严重缺失和性格悲剧,以及他所捍卫与象征的贵族阶级的消逝等。

全片如此多的爱情剧情让本片失去了深刻起来的机会,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其实高尔察克按现在的标准看,算是挺渣的了。

连最后处决他的苏联军官都忍不住吐槽,问他到底有几个老婆。

安娜的爱固然动人,但也确实卑微。

这种有些奇怪的爱情观提一下就好,真的不必展开说了。

佩剑面对士兵哗变要缴军官武器,高尔察克将佩剑扔到了海里。

一个时代的终结,最令人唏嘘的不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被抹杀,而是一种精神的消逝。

张诒合在描写了康有为之女,旧时代最后一批名媛的代表康同璧后说,北京的四合院都该被拆除,因为之后没有人配住在里面了。

本片最引人侧目的,不是男主的爱情故事,而是以他为中心塑造的一批沙俄贵族军人。

他们与之后的苏俄军人一样,勇敢、忠诚、豪迈,但多了一些旧时贵族的浪漫、儒雅和人性的柔软。

在许多苏俄影视作品里,白军军官的形象并非不堪入目,像《第四十一》里,甚至塑造了一个英俊善良的贵族白军,与女主产生了动人的爱情。

因为对尚武的俄罗斯民族而言,军人就是军人,这个身份与阶级是分开的。

当然导演的偏爱还是很明显的,白军将领突然个个都高大英武,虔诚正派,反而红军将领都是仪容不整,狡猾奸诈的,闹事的底层士兵都是肥头大耳,平日里游手好闲的。

但是公正的看待,大多数沙俄旧时军人都是值得赞誉的,他们有高尚的私德和绝不狭隘的爱国情怀。

比如剧中的卡普佩尔中将,在进军伊尔库茨克的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

在落入冰水后,爱惜部下,不穿部下脱下的皮靴,最后双脚冻伤只能截肢。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令部下为之效死力。

顺带一提,他的部下们在将军死后依然对其不离不弃。

他们先是抬棺前行至伊尔库茨克,并在此与红军交火失利后,又带着将军的遗骸流亡至哈尔滨。

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骨一直存放于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文革中,教堂惨遭毁坏,但将军的遗骨幸运的保存了下来。

2006年,遗骨被运回伊尔库茨克,并最终于2007年安葬莫斯科的顿斯科伊修道院。

关于白军的国家概念,二战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当时德军希望策反一些旧时沙俄的老军官,成立对抗苏维埃的俄伪政权,一个流亡在外的老将军严词拒绝了。

他说:“如果是十几年前,我一定加入,因为苏共杀死了沙皇。

可是现在,他们正在建设祖国。

”高尔察克将佩剑丢入海中,正是象征着不希望这样的纯粹的精神与军人的尊严受到侮辱。

这样看来,宝刀已逝,斯人尚存。

十字架最后还是八一八本片中出现多次的宗教仪式与祷告。

与高尔察克一样,绝大多数白军将领都是虔诚的东正教徒。

苏维埃的崛起,是底层社会向上层的宣战与复仇,其实质是阶级战争,而信仰的战争其实是一个表面的装饰。

沙俄的白军是传统的虔诚教徒,可是与之厮杀的红军,尤其是下层官兵,真正理解和笃信苏维埃信仰的恐怕不多,大多数是在被旧有体制压迫的走投无路时,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求生与复仇。

当然之后的苏联利用一种几近于暴力的手段成功推广了他们的信仰,虽然仅短短70余年。

而这期间,对宗教这类古老的信仰采取了残酷的压制,这是后话。

关键是,红军与白军的对战实质是阶级斗争,不是信仰战争,为什么导演要着重强调宗教呢。

个人看法,一,这是对前苏联长期镇压宗教信仰的一种批判。

二,也是很聪明的做法,避开对阶级斗争的探讨。

因为从阶级压迫与社会公正的角度,白军们是不义的。

贵族,生而有原罪。

既然是正面塑造他们嘛,就弱化这点吧。

阶级斗争什么的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演的太多了。

杂七杂八的写了些随感吧,最后想说,革命这个词啊,现如今应该恢复其中性词的身份了。

革命不仅是流血牺牲,对于那些被革命的“敌人”,同样是流血牺牲;不仅是带来光明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黑暗与混沌。

通往自由、公正的未来有很多途径,诉诸暴力的革命的方式还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增加少来些吧。

 2 ) 谁也没有比谁更高贵些

只有我想槽高尔察克是个典型的矛盾的俄罗斯人么?

他一方面很忠诚,一方面又精于背叛。

他对于爱情的忠诚是建立在因他背叛而导致的他妻儿的痛苦之上的,而他对于沙俄政权的忠诚又是建立在被外国资本利用的基础上的。

至于沙俄军队和布尔什维克,不过是主义之争而已,东风压倒西风,总得有受苦难的一方,胜者为王败者寇。

政权变更这件事,西方世界是没经验,但我们中国人见多了朝代变更,还这样做出大惊小怪的模样,就没什么意思了。

B站弹幕里大多都是讽刺布尔什维克的人。

可是罗曼诺夫皇朝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换了一只手来掌专治的大权。

自1825年以来,被处死流放的革命党人还少么?

其中也并不乏知识分子与贵族阶层。

在斯大林统治期的古拉格的确是地狱,但是西伯利亚什么时候不是地狱?

数百年来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上从不曾少过囚徒。

都是一回事,谁也没有比谁更高贵些。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拍摄的还不错,画面也好,故事讲述的也清楚,技术也都是到位的。

 3 ) 白军与红军的冲突

2008年对于俄罗斯也是个有趣的年代,这一年一部是歌颂苏联红军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我来自未来》(中文译名《古墓迷途》),一部是洗白俄国内战中与苏联红军激烈对抗的白军的《高尔察克》,这两部电影在这一年正面冲突,最终《我来自未来》大获全胜并斩获年度冠军,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都反应了俄罗斯新一代对于那段红色的历史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

 4 ) 任不寐的影评

其实推荐这部电影我是犹豫再三的。

因为至少有两种困扰,让我难以决断 。

第一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爱情故事,这份爱情实际上是不符合基督教的传统伦理的。

第二是电影非常非常的沉重,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驶往寒冬雪夜,直到男主人公中枪殒命,直到女主人公孤独地老去。

我不想在我们欢度基督胜利的日子里给大家添堵。

但是最后我决定还是推荐给大家,主要是两个更重要的理由。

第一、影片对爱情的记载是诚实的,可以医治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假冒伪善。

第二、这部影片实在经典,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东正教及其与中国相关的历史。

我深爱这部影片,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

不仅仅是摄影很美,主要是我感叹电影对悲剧的诚实记忆。

从人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是一场悲剧,尽管最后复活将这一切彻底颠覆了。

戴德生说传道人是脚手架,房子建好之后,就会被嫉妒徒拉出去斩首示众,或者踩在脚下更上层楼。

高尔察克是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悲剧。

或者说他的一生根本不是悲剧: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献出了生命。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生活在别处,以至于穷途末路。

从喀山圣母到约伯圣像,这些道具已经启示了高尔察克一生的轨迹:神祝福他,但最终他将像约伯一样被送入苦难和死地,直到复活的永恒。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西伯利亚铁路上的连续向东行进。

这是命运的列车,我们知道这列火车通往死亡和殉难,但是,我们伸手却拦不住它。

这是必须向死而生的使命。

这让我想起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神已经捆绑了我们作为活祭,挣扎和抵抗无效。

正相反,你要顺服,并且欣然前往。

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一次托运祭牲的著名事件:“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创世纪22:9)。

而我们靠自己很难明白这场献祭之旅,除非我们在路上不断信靠这样的应许:“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世纪22:14)。

一列开往远东的列车,爱情和信仰在一排子弹中应声倒地,或者启程。

没有结局的爱情见证着一种宗教敬畏,或许神的美意或爱情本来如此。

这列火车是向我驶来的,5000多公里,目的地是贝加尔湖和伊尔库茨克。

再向东就到了我的家乡。

我看见自己从高尔察克扑倒的地方站起来,又看见火车继续向东。

冰河开始碎裂,直到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正在出售门票。

我在人群中默默祷告,仰天叹息。

鸽群在万里霾空旋转而且降落,我听见有声音响起: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然后我的骨肉至亲从高尔察克的尸体里剜出那颗温暖的子弹,从我背后开枪射击,子弹穿膛而过,将血绽在教堂的台阶上。

一朵蓟花,很美,很美,展翅上腾。

 5 ) 理想主义的玉与现实政治的瓦-----高尔察克的生平与电影表现

(摘自百度百科)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

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

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

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

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 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

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

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

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

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

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

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

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

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

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

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

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

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

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

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

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

”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

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

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

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

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

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

于是,大撤退开始了。

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

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

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

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

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

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

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

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

”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

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

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

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

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

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香草无味的话) 最早知道高尔察克是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被称为“高尔察克匪帮”。

2008年俄罗斯将这位理想主义英雄搬上了银幕,电影颠覆了我们从以往教科书上得来的符号化政治定义化的印象,基本客观的再现了这位军人后半生中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起伏的人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政治背景没有过多的影像评价.其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性结尾,影片进行了颇多令人感慨感动的渲染。

电影本身很有大片特质,其中战争场面的营造大气悲壮,与德军海战的特效制作水准比较高(有联想到《珍珠港》的地方,呵呵);与红军对决后茫茫雪原尸横遍野的场面也令人震撼。

镜头语言精美,而且颇有俄国斯电影特有的诗化特点。

象征性镜头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如老年安娜的眼睛特写(又想起《泰坦尼克》了,呵呵),破碎的酒杯……对于悲剧气氛的烘托,也算是点睛之笔了。

是部令人难忘的战争英雄片!

 6 ) 沉静如海

选择这部片子多半是已经对电影的主人公有所了解的,所以也无须赘述。

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历史并非那样言之凿凿,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突然被粗暴的打破时,我们那个自信满满的人生是该有如何的反应?

历史的真相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去接触的,课本上那个曾经凶险的敌人或许也是个一腔热血的男儿,谁知道?

所以不要想从这片片子里去找到什么,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不是解密资料也不是纪录片。

两个小时的影片情节连贯,开场五分钟即进入激烈的海战状态,高尔察克就如天生的将才一般沉着指挥着自己的战舰,靠着大胆和冷静,以弱胜强凭着布雷舰炸沉了一艘德国的巡洋舰。

之后是在波罗的海解救了亲王,受到了亲王的亲自授勋。

一切都波澜不惊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些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很轻易的被击碎了。

那些高高在上有着无数荣誉的帝国的军官就如同牲口一般被干掉。

一个人的命运是何等的飘摇不定,本来是冉冉上升的将星,突然间皇帝退位,变成了无主的军人。

哈宾斯基演绎下的高尔察克有一种能量在吸引着我,或许也是所有俄罗斯民族身上的优点,一个男人的在危难关头不变的沉着和对信仰的坚贞不渝,沉静如西伯利亚上封冻的贝加尔湖和花岗岩。

排除掉两个小时的剧本对其一生刻画的纰漏或者阶级立场,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在他身上发现了值得我欣赏感动的品质。

对祖国对战友的爱,眼看着屠戮开始,他为了保护祖国的军队抛弃个人荣誉,将代表着个人荣誉的佩剑抛于黑海之中,冷静的化解了即刻发生的暴动。

在最后时刻,解散掉部队,就算迎接的是死亡,独自面对,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战友,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抛开个人成败,人生五十年,生命有什么可吝惜?

只要存在过。

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当面对临时政府搜捕他的妻儿时,一位他的老部下或是昔日战友愿意舍身相助,即便镜头没有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对安娜的爱,影片中未曾有过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场面,大部分都是分隔两地,通过书信寄托思念。

短暂的见面,高尔察克对安娜说“我爱你所以我选择离开你”,就是这句话击中了我,深深的让我佩服这个男人选择放弃的勇气。

而就算最后安娜连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和你跳一次舞都没能实现,但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重逢后她那句“这段和你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足够让高尔察克、让所有人欣慰。

难以想象的悲凉,新政权夺取了胜利,伟大的工人阶级打倒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抛开所有这些口号来看,整部片子透出的是一股如西伯利亚零下六十度严寒的死寂和肃杀,没有太多时代变革、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反复出现于脑中的是这样的镜头:风景如画的塞瓦斯托波尔岸边是一车空着的代表着荣誉的军服和配枪而海面下是一具具被石块拖入海底如兵马俑般竖立着的尸骨,一丝寒意沁入心底;被称为”白匪”的哥萨克军人们在弹尽粮绝后伴着军乐向前冲锋,在水冷机枪的扫射下如草芥般扑倒在地,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和西伯利亚冻土混为了一体。

不去谈人生的意义,有的只是说不出的苦闷。

值得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当一切都已成为尘封往事时,后人笨拙的想捕捉些许片段来重现那个时代,却放过了那位最有发言权角落里的女士。

没有功过对错,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至少爱过,就够了。

 7 ) 无畏工具人上将高尔察克

俄罗斯和我国一样,也都是颜色革命重点关照地方。

所以他们也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也就是说,能够增进你在这面三色旗之下的凝聚力的故事,那就都是好故事。

人物就都可以当英雄书写,管你是沙俄还是苏联还是留里克王朝。

在这个背景下,你会看到血战勒热夫里“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

而俄罗斯有千年历史!

” 这样的台词。

而高察宣誓的时候,镜头特别关照的是飘扬的三色旗。

我们来自未来,边境迷雾,等苏联穿越电影里也更多的是在描写抗击外敌。

说白了就一个目的,团结在这面三色旗下一致对外,这个外可以是法西斯,可以是车臣,可以是格鲁吉亚,甚至可以是苏维埃政权。

高尔察克起得到这个作用,于是他被平反了,何况一战里他海战也确实打得不错。

但要像上头某个影评里描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形象那还是想多了。

你要说忠于罗曼诺夫,那骨灰都扬了好久了。

你要说忠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概念,他对老百姓搞扫荡(影片中埋阵亡士兵时候还说上帝没分红白啊?

你家上将可是认为,是红你就得死,哪怕只是疑似。

)再看看历史,平反向来不是目的,平反只是手段,隐藏在其后的潮流导向才是目的。

比如,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演讲里提到了沙俄时期的名帅和民族英雄们(库图佐夫,苏沃洛夫,波扎尔斯基和米宁)玉米全面否定斯大林,勋宗又推了玉米,普皇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爱国歌恢复到不破联盟的旋律,大力恢复东正教影响力)推了叶贼的休克式西化...不过都是毛国历代用来提纯爱国主义的媒介,工具人罢了。

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相比高察,邓尼金打过日俄,一战,内战,卫国战争开始后还号召全世界俄罗斯人一起反抗法西斯,不知道比上将高到哪里去了,怎么就先挑高察拍了呢?

 8 ) 《海军上将》,国家主义叙事的后现代拼贴

看了俄罗斯新片《海军上将》。

如果没有一点苏联文学阅读经历,一定会为这段凄婉优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痛哭流涕。

不幸的是,本人年事已高,小时候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些被奉为苏维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好东西(至今依然认为是好东西),所以体验起来很拧巴。

在观影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电影是俄语版英文字幕,所以并没有把人物跟历史挂钩,还以为是一个虚构的玄幻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位俄国波罗的海战舰指挥官在一战时与德军斗智斗勇、身先士卒、屡建奇功,被沙皇封为黑海舰队司令。

在一次上层社会的舞会中,司令与同事的太太Anna一见钟情,随后便有了比较压抑的,安娜.卡尼琳娜V.S渥伦斯基式的那种欲言又止而又欲罢不能的爱情诗信往来。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司令代表的传统势力被一一肃反。

血雨腥风之际,他却逆流而上,抛家弃子,只身潜入西伯利亚,带着一帮白军旧部对抗红军。

Anna在最艰难的时候,跟随他来到最艰苦的地方,与之并肩战斗。

最后,司令遭到同僚,即法国将军,捷克军团和孟什维克党人联手出卖,被契卡抓捕,秘密处决后扔入冰窟。

Anna在被关押数十年后出狱,以路人甲的身份出演一部古典影片。

在旧式俄国宫殿里,衣着华丽却芳华不再的女主角又忆起了当年初相识,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往事如烟。

我越看越觉得奇怪,看到后半部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英俊潇洒,驰骋疆场的末路英雄就是那位大反动军阀, 白匪头子高尔察克啊。

在电影里,高尔察克勇敢如哥萨克汉子,智慧如库图佐夫,才情如普希金,外貌如邦达尔.丘克,总之,鱼子酱伏特加土豆烧牛肉,俄罗斯该有的好东西都点齐活了。

如果说该片反映的是现今俄罗斯的历史反思的话,这部电影似乎又不太像那么回事,因为其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乱世婚外情》,单就故事构架来说,似乎有点戏说的味道。

再如果说是要表现俄罗斯对往日价值体系进行某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的修正的话,貌似这种Pose现在已经不那么时髦了,接触了一些俄罗斯艺术家,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点卫国战争情结,对当老大哥那段颐指气使,独步江湖的好时光还是非常依依不舍的,很怀旧。

当然,从他们的作品里,也能看到东正教的原画浮现,而冬宫也不再如爱森斯坦电影里表现的那么狰狞、破败。

据说长眠于美国的流亡白军头目邓尼金在去世58年后也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在莫斯科重新安葬了,罗曼洛夫王朝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灭门之灾成了悲天悯人的剧作家们竞相捕捉的话题。

总之,过去的正确与不正确, 现在的对与错,光荣与失败,伟大与卑微, 保尔.柯察金和邓尼金,高尔基与高尔察克, 托尔斯泰与托洛茨基, 普金与普希金,都被消费主义的现实消解、压平、碾碎,成就了一片辽阔而斑驳的后现代文化风景。

一位俄国人对我说,现在俄罗斯最流行的是国家主义,不管谁是谁,如果他或她在某段历史时期能够代表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话,那他就是大众追捧的明星。

一句话,够不够酷。

而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带领俄罗斯队击败德国队的壮举,显然属于这个范畴。

《海军上将》开章便是一段个人英雄主义的华彩: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中布置鱼雷等待德军就范。

不料归程中与敌军正面遭遇,俄军在进行殊死对抗后渐显弱势。

危难之际,身为舰长的高尔察克让剩下的百名部下呆在镜头外原地打酱油,自己负伤冲到大炮前,正面近景,并推进特写,向着敌军炮火,开火!

随后他当机立断,命战舰退入鱼雷区域。

这是一招险棋,一不留神便引火自焚。

但是俄军巧妙地躲过了自己的鱼雷阵,而穷追不舍的德军战舰却触雷而尽数歼灭。

在敌舰爆炸的火光之中,好莱坞式的凯歌奏响,高尔察克的高大形象扑面而来,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哇!

帅呆了!

百科一下,惊讶地发现原来高尔察克本人比男演员康斯坦丁.哈宾斯基还帅,而且正式职业是北极探险家、水文学家,会四种外语,包括中文!

在雪地上玩赛车,也搞文学、泡冬妮娅式的文艺女青年 — 点击率高的那类。

至于当黑海舰队司令,只是人家的副业。

 9 ) 电影中的历史——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与十月革命【转】

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是今年俄罗斯的票房过1000万电影力作,如果是有几岁年纪的中国人,又读过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一定对这位反革命的头颅”,“白匪帮的大头目”有所记忆,而今随着苏联的烟消云散,对旧俄国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是让人咂舌的,当年白军的另一首领,革命后流亡海外的邓尼金,其灵柩已经在2005年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归葬俄罗斯了。

  影视艺术其实和一切文艺形式类似,是很难脱离现实需要的,正如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一段历史只有引起现实的联想与兴趣,才不会被人群遗忘,近年中国的施琅大将军等台海敏感题材的历史剧大为热映,就是一例。

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之所以成为新的俄国银幕焦点,其实非常有趣,几乎与他在1917年那个革命动荡的年代被传统旧势力拥戴的为领袖的原因类似,不外乎俊朗的外貌,学者和显赫的上将地位,战争英雄的身份,说到底是明星效应。

政治和表演其实非常相似。

  一个能干的职业的军人和糟糕的政治家。

  构成悲剧色彩历史人物的所有要素,高尔察克几乎全部具备。

经过数年经济复苏的俄国非常需要发掘历史上被埋没的民族英雄,重新找回失落的大国感觉。

红色的斯大林已经被确认为俄罗斯历史上贡献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人物,相信这是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定论了,从苏联时代到俄罗斯被反复折腾的斯大林可以安息了。

而今白军的首领也找了出来,呵呵,红脸白脸竟然也在今天的俄罗斯找到了共同点,重塑民族信心的努力,不可谓不大。

  影片是以高尔察克军事生涯的闪光点,一战黑海战役的对德胜利为开始的,与二任妻子安娜缠绵的爱情戏则几乎贯穿电影始终。

  海军,从日俄战争开始,一直就是俄罗斯心头永远的痛。

19世纪后半叶,曾经战胜过拿破仑,充当过欧洲宪兵的俄国,由于拒绝全方位的改革,日益落伍,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到1914年的一战,俄国在与欧洲强国的交战中几乎屡战屡败。

1905年的日俄战争更是让世界大跌眼镜,庞大的俄国熊居然被瘦弱的日本狼打倒在地,俄国海军也从当时世界海军排行榜上第3位,沦落到一战开始相比庞大的英德海军,不入流的尴尬局面。

  影片着力于高尔察克在黑海的无补战争大局的海战胜利,是否有俄罗斯至今仍然耿耿于怀的海军情节,我们不得而知。

  整体感觉,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我怀疑,除了把人物绝对英雄化,将十月革命实际贬低为一场残酷的毁灭美好的社会浩劫,还能够传达什么?

如果是缺乏历史常识,光看这部电影,是非常容易对革命前的俄国产生虚幻的美好印象。

即使是自由主义者,只要还有点客观精神,都无法忍受影片对十月革命发生背景的忽略,一部竭力回避历史真相的影片,能够给人们一点思索空间吗?

它极力宣扬的爱国主义,这样看来也就未免流于肤浅。

  谁也无法回避十月革命过程中的残酷性,星移斗转,苏联的解体有目共睹,证实了苏式僵化的非人性体制的不得人心。

可是,难道这样一场导致俄国社会分裂,200万人流亡海外的社会革命,仅仅是象影片描述的那样,似乎是一些品质恶劣的暴徒无视沙皇英明领导,国内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无事生非酿成的吗?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如果不是沙皇政府的漠视改革和整个旧俄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发生。

       战争是检验国家实力和领导者能力的试金石!

  斯大林说过:俄国人民除了坚定地取得胜利,不允许自己的军队有其他品质“。

可谓深喑俄罗斯民族的心态。

  日俄战争俄国的失败,马上导致了1905年的未遂革命,沙皇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了。

一战中俄国陆军的战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前线的士兵不仅没有充足的给养,许多人没有鞋,缺乏食物,连基本的武器步枪都只能数人合用一枝,而军事领导水平的低劣更是致使俄军伤亡巨大,我无意否定高尔察克的个人战绩,可惜他只能算庸中佼佼了,个体的闪光,无补整体的黯淡。

影片中仅仅渲染俄海军的仅存光荣战绩,是对历史的误读。

  革命的肇始,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期间的国内饥荒,正是俄国在前线的一败涂地,导致了人民对沙皇政府彻底失望,不满情绪在社会泛滥,俄罗斯民族是有强烈爱国心和大国意识的民族。

俄国人民可以忍受饥寒和牺牲,却不能够忍受军队的无能。

仔细想来,对外战争的失利,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成为政权覆灭的导火索,一战后的德国不是差点也上演了布尔仕维克夺权的好戏。

所以历史上以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视线的,非常容易引火烧身。

  1917年,沙皇倒台,作为职业军人的高尔察克是茫然的,作为崇尚秩序的他,对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已经非常反感,当然更不可能接受那十月革命了。

影片竭力渲染高尔察克的贵族气质和面对起义夺权的士兵的轻蔑与镇定,这就是一种悲哀,俄罗斯早就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了。

高尔察克不了解国家的问题和中下层人民的处境与苦难。

一个爱国的职业军人却不真正理解自己的祖国发生的情况,这样清高的军人从政无论如何都是悲剧。

  望着影片中被海军士兵残酷处决的军官们,那让人毛骨悚然的被栓上石头沉入海底的“人柱”,慨叹之间,我却想起了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和许多走上断头台的人也许没有当死的罪,他们其实是为先辈几千年的压榨残暴和不公在还债。

岁月无法磨灭仇恨,历史经常以残酷的方式还给人民以公道。

       暴力和恐怖不是直到今天,还大多出现在底层人民的苦难得不到关注和投诉无门的地方吗?

  当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成立反苏维埃的临时政府的时候,他的誓词是耐人寻味的,不吝生命,不私亲友,只关心俄国的复兴与强大。

高尔察克的白军虽然失败了,但是那面高尔察克当年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沉寂70年后,终于戏剧性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

谁是胜利者?

是高尔察克?

还是仅仅一面旗帜。

  高尔察克以及邓尼金和邓尤尼克,这些白军将领都是比较标准的职业军人,是革命把他们卷入了残酷的国内战争,在错综复杂的内战中,这些内行的将军们是标准的政治外行,在世界各国的巨大军事援助下,他们曾经利用许多旧俄军人贵族对苏维埃的反感,一度把苏维埃政权逼到几乎山穷水尽的地步,可惜的是他们只是旧秩序的恢复者而非改革者,在与国内各党派的交锋中,无不显示着他们的笨拙,这样的执政水平,即使成功,又能怎样呢?

不过是旧贵族精英政治的翻版。

影片大力刻画红军的残暴,其实,高尔察克的白军在内战中的残忍性丝毫不逊色于红军,加上没有什么实际改革措施,人民对代表旧秩序的白军彻底失望了,残酷果断,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苏维埃是充满生机的,那是一种看起来是如此光明诱人,前所未知的社会制度,不必苛责前人,社会发展进程本来就充满了探索和伤痛,没有人会知道结果到底是什么。

当年对苏维埃满怀热情的,不仅是士兵和工人下层民众,甚至包括了大批知识分子和贵族军官,象贵族出身的图哈切夫斯基在一战只是名中尉,而到国内战争后期已经成为红军的集团军司令了。

大胆使用人才使红色政权转危为安。

没有新鲜精神力量引导的白军,注定是奔流着意识形态的20世纪初俄国历史的落败者。

  许多白军士兵大约都有象《静静顿河》中迷茫无措的格里高利式的痛苦,每个大时代,其实最痛苦的恐怕并非激进者和守旧派,而是那些无奈地为混乱裹胁着的,渴望安定生活的尽忠职守的平常人。

  苏维埃虽然让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必须承认,苏联时代尤其是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建设与反击侵略,和战争后的扩张。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完成了历代沙皇都梦寐以求的目标,一度主宰了世界的格局。

让所有的俄国民族主义者不分信仰都感到自豪。

  战后逃亡西方的邓尼金将军是俄国流亡者的精神领袖。

在二战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邓尼金号召俄国流亡者放弃意识形态的仇恨,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苏联的卫国战争。

而德国的入侵者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曾经遇到一位沙俄时代的老将军,老人的态度是让他目瞪口呆的,“如果你是20年前来到这里,我会张开双臂欢迎你,可是我们今天刚刚建设好国家,你们却来了,那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把你们赶出去。

”这大概就是典型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如此震撼,也许可以揭示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何以能傲视世界。

  影片中高尔察克与二任妻子安娜相恋的情景无疑是重头戏,我们现在能够看见的所有高尔察克的影像资料,都表明高尔察克是一位高大俊朗有硬线条的军人形象,甚至严格说电影中的扮演者都无法传神地表现这位历史风云人物的坚毅气度,这样的男人无疑是很让女人青睐的,而且高尔察克又带着战争英雄,学者的桂冠。

多情美丽的安娜为之痴迷,不惜抛弃丈夫就在情理之中了,电影通过安娜对高尔察克至死不渝的爱,烘拖出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这应该是电影比较出色的部分。

  随着白军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被急于回国的捷克军团出卖交给苏维埃政权,在面临白军部下解救的情况下,被红军秘密处决。

  这位探险于北极冰原,成名于黑海波涛的名将,最终随着一阵乱枪,葬身于冰洞下的冰冷水底。

  十月革命的彻底的残酷性,连以断头台著称的法国大革命都相形见拙,不仅是高尔察克,逊位的沙皇一家,包括许多没有逃离的贵族都面临红色行刑队的枪口,到20年代中期,来自旧统治阶级的国内威胁已经彻底消失,不过,当革命消灭了自己的外部敌人的时候,取缔了所有不同声音的时候,那么他其实就等于把潜在的敌人引入自己内部,苏联的灭亡不是正源于党内的异端吗?

  影片结尾有点昔日大片泰坦尼克的影子,富有感伤情调,被苏联政府关押了37年的高尔察克妻子安娜释放后,在电影厂做了个打杂的群众演员,一次拍摄,随着现场内音乐的响起,扮演贵族的演员们翩翩起舞,安娜黯然神伤,恍惚中,手中托着的酒杯乒然坠地。

时光仿佛是又回到了几十年前,身着笔挺海军制服风流倜傥的高尔察克和他的战友们又回到了人间,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温馨,为执着爱情,历尽坎坷,青春与美貌不在的安娜,沉醉在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中。

  重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俄国著名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显然没有对十月革命和高尔察克的悲剧命运作出深层把握与思考,他是以另一种偏颇,来回应昔日的偏颇。

电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只能算是仍然在历史迷茫中的俄罗斯,自我陶醉的成人童话。

==============引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42714.shtml比较赞同就转了过来

 10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何为历史的角度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维基百科上关于高尔察克的评价很客观,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影片中,水手兵谏时高尔察克将自己的军官佩剑沉入了黑海,这成了他人生的拐点,象征军人荣誉的佩剑在水中下沉一如最后他的尸体被丢入安加拉河般悲怆。

其实,正是高尔察克理想主义爱国者的特质让他成为了政治的无辜受害者。

以高尔察克的军事天赋,在成为所谓白卫军领袖前他必定对这支军队有过准确的战力评估。

沙俄的精锐早在二月革命时就已消亡殆尽,所谓的50万白卫军怎么可能敌得过新生但疯狂的红色苏维埃。

况且,即使杀伤力再大的枪炮也无法摧毁一部强大的政治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高尔察克就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平静。

高尔察克以军人的忠诚战斗着,但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这其实是一场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的政治风暴。

影片中捷克军团的背叛与法国盟友的出卖只是缩影,在人生的的最后一场战争,高尔察克来错了战场,在这场风暴中,他心中那份对俄罗斯民族的赤诚太过渺小了。

高尔察克信仰的与他的敌人并无二致,都是在为心中的那个祖国战斗。

可能他的信仰不如布尔什维克们的系统、庞大,但信仰这东西本就是很简单的,只要自己笃定就好。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

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

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

》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

或许是因为邓尼金默许苏联情报部门组织流亡的白俄抗击法西斯,或许是因为邓尼金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以个人名义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

如此看来,所谓的平反也并不纯粹,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盖棺定论终究还是需要那些曾给他们带来骂名与耻辱的政客们来完成。

就算如此,就算伊尔库兹克竖立起的高尔察克雕像是以希冀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现实目的为奠基石,我们至少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高尔察克了,这就足够了。

很幸运,高尔察克生命中的人性光辉没有像当年他沉在贝加尔湖中的数百吨黄金一样,永不见天日。

如果我们不能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人物,不如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普通人吧。

影片最后,高尔察克的情人安娜历经37年集中营生活后终被释放。

安娜来到一个人们之间以同志想称的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盛大的舞会情景中,她想起了高尔察克还欠她一支舞。

慌乱中,安娜碰落了一只酒杯,就如她与高尔察克初次见面时碰落的那只一样,酒杯落地摔碎时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管是你、是我、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我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所很,我们都有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

写到这里,文章本该就结束了,但我还想说说咱们这个国家的事情。

现今的政治气候下,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俄罗斯那样跨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和解。

但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没有资格忘记。

所谓历史,不该只存留于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我们心中,历史也该有一个庄重的地位。

建国之后,我们历经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数次边境反击战,多少人埋骨异乡,但对此,我们总是静悄悄的无视。

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南方周末》头版的文章的标题是“每一个烈士都有名字”,关于寻找18万援朝烈士名单的报道。

60年了,整整60年,我们才即将找全18万烈士的名字,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篇报道我看到最后眼睛莫名的湿了,里面有两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位烈士的后代去美国出差,他被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所震撼,“他们是如此地重视生命。

”这位烈士的后代感慨道。

负责需找名单的丹东档案馆研究员面对着烈士的遗物对记者说:“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现在这种精神没有了。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抛开诸如现实、冷漠、自私这些浅显的表象不谈,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枯竭。

物质丰裕之后本该继而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可我们呢?

我们却还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我们还想放弃更多的东西。

“私も多少守ってきた。

”这句日文是日本战国时那些弱小大名面对劝降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也是有所坚持的。

”可我们的坚持在哪?

每年都会有些特殊的日子,十三亿人中的一些人会不约而同地祭奠他们死去的亲人,他们的亲人为这个国家而死。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大部分人对此却熟视无睹,依旧肆意而为。

离开尘世的灵魂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我们对他们的铭记更像是对自己告诫,不单是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敬畏生命、分辨美丑。

如若不然,终有一日我们的大脑会空空如也,弱不禁风之际我们会被这个世界无情的吞噬。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短评

俄式流水账,不管评价如何,人家好歹是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别乱加突兀感情线

7分钟前
  • 魔術師楊
  • 还行

反共大电影

12分钟前
  • Horace
  • 力荐

"把红军和白军都埋在一起么?" "当然,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成不同的颜色." 虽然凡高尔察克登场必尽造作之能事,这片也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卡普佩尔和真人神似,可惜略嫌脑残的冲锋戏把这个角色毁了一半--能把西伯利亚冰原大远征拍成这德行也够彪悍的 233

16分钟前
  • Gargoyle
  • 还行

以为会看到一个战神的传奇,结果所有都是以小三的角度看的.....除了开头一点

19分钟前
  • Willa
  • 较差

看到失败者的电影,有时候感觉拍的更真实,我觉得属于高尔察克的高光时刻,是在海军,在水雷大队与德军战斗的时刻,是在海军,成为黑海舰队司令的时刻,而不是他作为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伊尔库茨克,在冰窟窿旁被布尔什维克处决的时刻。

21分钟前
  • 于永劲
  • 还行

为了白色骑士

26分钟前
  • 别盯着我看Le
  • 推荐

战争场面真是漂亮,而且题材绝对稀有,为了这个本是不忍心打三星的。可惜感情线太突兀生硬没有丝毫感染力又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还是……

30分钟前
  • Hendrick Z
  • 还行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32分钟前
  • 力荐

看完前两场战役就可以洗洗睡了。

37分钟前
  • רפאים
  • 较差

我他妈第一次见搞破鞋的故事里有海战的!

38分钟前
  • grqx
  • 较差

在我生活的城市的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值得去被记住。

40分钟前
  • 星宝
  • 力荐

高尔察克一定不想看到这部电影,不把重点放在他北极探险万众欢迎,临危不惧海上大战,却把重点放在他偷人妻搞破鞋上,简直拿他当鸭子……就好像他摆了个自以为奇帅无比的pose,如今的斯拉夫废熊却把镜头对准了他的裤裆……

44分钟前
  • Keke
  • 很差

俄国的反共片

45分钟前
  • 梦想林斯基
  • 还行

人物形象单一,情感戏喧宾夺主。

48分钟前
  • 泰坦
  • 较差

洗白匪头目和洗秦桧一样

51分钟前
  • 哔小将组织放心
  • 很差

拍得很美

54分钟前
  • 子安
  • 力荐

很容易手一松给四星的,苏联战争史诗大片,罗曼史走向但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尼玛这导演编剧得多恨苏共才能拍出这么一部恶毒的片儿啊。活活儿把一“反动军阀”拍成了姜维。强化了宗教意味,强化了大俄罗斯情结,另外这不是活生生的通奸么,都拍成忠贞爱情了。现在的俄罗斯真可怕……

5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很少看的题材

1小时前
  • 只爱木糖醇
  • 推荐

虽然感觉切入点太倾向爱情片,加上又必须要有的重大历史情节,之间的平衡不是很好,并且太抒情了吧一直放音乐。不过最后恍惚间回到当时年盛的时候还是挺鸡皮疙瘩的,比较歌颂失去的时光与故人,爱情与理想,都是苏俄一把好手hhh【寻找幸福的起点,感觉更好看hhh

1小时前
  • McCutcheon
  • 还行

说是史诗,其实也就横跨了主角四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多次从女主视角出发,但全片看来却颇为大气,十月革命后沙皇统治崩溃,逃亡贵族和残余部队那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令人观同身受,战争场面虽不多也拍出了悲壮的气势,高尔察克至死仍保持了军人和贵族的尊严,这是塑造银幕英雄必需的

1小时前
  • 方聿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