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溶溶日光的初秋一天。
运行李的车来了,明冲下楼。
工人走后,粉红色的行李箱动了,一个小孩的声音。
- 还不快点。
茂在粉红色的箱子,小雪在LV的箱子。
两个小孩都喊热。
妈妈跟房东说她和明两人住。
其它孩子成了秘密。
明去接京子,街上灯火通明,他一路飞快跑着。
她还是等了一段时间,坐在车站入口,单手在腿上弹琴。
- 房子大吗?
- 三间屋子,挺大的。
- 洗衣机呢?
- 在阳台。
- 阳台啊……明先上楼,见没人,轻声叫京子,她才轻轻跑上楼。
餐桌上,妈妈跟他们约法三章。
不许大声吵闹。
不许外出。
阳台也不行。
京子问,那京子洗衣服怎么办?
- 只能是洗衣服时候悄悄地出去。
孩子们都答应,房子里满是幸福的笑声。
睡觉时,京子跟妈妈说榻榻米有股树叶的香气。
-树叶的香味的确很好闻啊,因为还是新的呢,颜色都是绿的。
心情好应该能睡个好觉吧。
清晨,明一边刷牙一边看妈妈化妆。
- 回来吃晚饭吗?
- 吃晚饭?
晚饭……今天晚饭吃什么?
- 可能是咖喱饭。
- 咖喱饭?
咖喱饭我吃,帮我留一份。
拜托了。
她讲完出门。
京子醒来听说妈妈刚走,到窗前看目送妈妈上班。
只剩四个孩子的家。
茂看电视。
小雪把打包的玩具拿出来。
明收拾餐具。
京子把书摆到小书架,还有,给她心爱的给钢琴找个位置。
天色渐暗。
明外出购物,12岁的他,在超市里,一切娴熟。
回去路上,他边走边念:游戏厅,稻下屋五金店,眼镜店……另一家便利店帮小雪买了阿波罗巧克力。
厨房的料理盆漏水,明单足立着洗土豆。
切洋葱时,眨眨眼,笑着说,没关系。
小雪坐在餐桌旁,认真地吃阿波罗巧克力,盒子盖好。
- 留着慢慢吃。
孩子的笑让人怜爱。
京子帮明放洗澡水。
妈妈口中调皮的茂,很安静,坐着看明煮饭。
他只要求明不要在咖喱饭里放胡罗卜。
饭后,明和京子洗碗,茂和小雪刷牙。
然后,京子晒衣服,明学习,茂和小雪睡觉。
家里一切安然有序,条理得让人心疼。
京子看见楼下妈妈来了,急急跑去守在门后,准备帮妈妈开门。
京子总是温柔地笑,对妈妈无限依恋。
即是是守在炉边帮妈妈热晚饭也是非常幸福的事。
清晨,明看见一滴泪从妈妈的眼角流下。
他们五个人一起身就围圈做游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
只要跟妈妈一起,孩子们都很快乐。
- 我想上学。
京子在妈妈帮她梳头的时候说。
-上学?
上学可没什么好玩的。
而且,没有父亲,上学会受欺负的哦。
算了吧,上什么学啊。
阳台上晒着被子,明与妈妈趴在上面嗅着太阳的味道。
- 妈妈……现在喜欢上一个人。
- 又…… -才不是“又”呢……这次这个人啊……温柔体贴,又认真,我觉得他很为妈妈着想,所以呢,如果他真的跟妈妈定下婚约的话,大家就能住上大房间了,你也能上学了,京子也能弹钢琴。
所以,你们再稍微等一等。
这回恐怕是真的……明只是靠近被子,轻轻地嗅着。
这天晚上,妈妈还是很迟回来。
明看见她与送她回来的男人在道别。
也许就是他。
他真的能给妈妈幸福吗?
明是担心的。
妈妈每一次都遇人不淑。
妈妈带了寿司回来,把孩子们叫醒。
妈妈看着他拿出杯子泡茶,跟京子讲。
-明,最近越来越像他爸爸了,眼睛,简直一模一样,明哥哥的爸爸,是在羽田工作的,羽田,知道吗?
飞机,很多很多飞机起飞的地方。
是吧?
茂在那工作的……对了,明,还记得去看你爸爸的事吗?
- 不记得。
- 不是坐单轨电车去羽田机场的吗?
忘了?
- 嗯。
-京子的爸爸……音乐制作人,对了,我来给京子漂亮的手上,涂上指甲油吧。
妈妈呢,其实……曾经还想当个歌手,成功了一半……同京子的爸爸一起……都快出唱片了……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结果黄了……妈妈,那时真的非常非常想当歌手……妈妈只给京子的左手涂了指甲油。
明,妈妈要离开些日子,京子,茂,小雪就拜托了。
妈妈一早离开,留下钱和便条给明。
早晨,京子在阳台的玻璃门前踮着脚尖,等着楼下的邻居离开再到阳台洗衣服。
明跟她说,妈妈会有一段时间不在。
妈妈离开,留下京子指甲上一手鲜红的落寞。
明在购物回来的路上依旧念念有词。
-房租,电费,电话费,燃气费,还有……餐巾纸……到便利店看漫画,有小孩把玩具放到他的袋子里,被误会偷窃,幸好有店员知道真像,因祸得福,他得到一袋热馒头。
京子手上的颜色,只剩小指上斑驳的一小处。
妈妈没有回来。
明把每天的购物小票都整齐粘贴,合计金额。
9824元,小雪跟着明重复念着。
稚气的声音,她并没有概念。
明却烦恼得睡不着。
明找妈妈以前的男友借钱。
第一个,开始当他透明。
然后冷淡地问你妈妈好吗?
你多大了?
小雪呢?
像我吗?
借钱的事不了了之。
第二个竟然在饮料的时候向明借10元,还好,给了明一点钱,并且澄清小雪不是他的孩子。
超市购物,花674元,钱包里还剩650元,最初钱包里放进多少钱?
12岁的小孩要照顾3个小孩,料理三餐,为开支烦恼。
茂一个人玩橡皮泥,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一小块掉到阳台,调皮的小孩还是很听话。
他没有出阳台,趴下身子,拿着拖鞋还是够不着。
这时妈妈回来了,带来了礼物。
小雪和茂手舞足蹈,明和京子却有点难过。
京子一个失手,妈妈的指甲油落地。
妈妈边擦地板边责怪的时候,京子问,妈妈,你到底是去哪里了?
- 不是说工作吗?
- 要一个月?
-去了一趟大阪,路远嘛。
真讨厌,不要乱碰妈妈的东西哦。
妈妈要又走了。
说圣诞节会回来。
清晨,明帮她提行李,她和她上次提起的男人一起,他清楚。
两人去吃早餐,明很沉默。
- 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
-整天学校、学校的,不去不也挺好的嘛。
没上过学却很有出息的人也很多啊。
- 谁?
- 我虽然不知道,但肯定有很多。
- 妈妈总是很自私。
-你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自私?
到底谁最自私啊?
你爸爸才是最自私的,一声不吭说走就走了。
什么嘛?
我就不能得到幸福吗?
临别妈妈说钱很快会寄过来,圣诞节会回来。
为了幸福,她走了。
孩子们乖巧地过着没有妈妈的日子。
京子常常无言地谈着红色迷你钢琴,抚摸着木地板上指甲油的残留痕迹。
那是妈妈的痕迹。
圣诞节来了,妈妈没有回来。
明为了买到最低价的蛋糕,在寒冷的夜里站了很久。
回家的路上遇见纱希,她把自己手袋里的东西一件件扔掉。
见明在看她,匆匆离开。
明每天购物做饭洗碗,没有朋友,坐在公园看别人玩耍,看缓缓河流。
打电话到妈妈工作的地方,她上个月已经辞职了。
新年,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明拜托便利店的店员帮他写利是封,跟弟弟妹妹说是从妈妈那里拿到了压岁钱。
灰色的下雨天。
小雪生日。
小雪:讨厌,我要去车站接妈妈。
京子:今天也不会回来了。
小雪:一定会回来的。
明:下周就会回来了。
茂:真的下周会回来吗?
明:会回来的。
茂:你怎么知道的。
明:我什么都知道。
晚上明悄悄带她外出。
遇上房东,明说是亲戚的孩子。
小雪穿着心爱的红色拖鞋,走起来吱吱响。
一路四处张望,所见一一念出来,带着新奇心情。
他们去车站。
小雪相信妈妈会回来的。
回去的路上有电车开过,小雪没见过。
明承诺要带她坐上单轨电车去看飞机。
京子发现利是封上的字迹和以往不同。
茂趁大家不注意,跑到阳台玩。
明结识了两个不良少年,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一起踩单车,玩电玩,一起到便利店偷窃,但明怎么也没有这种勇气。
开学的时候他们的不良友谊便结束了。
对朋友及读书的渴望,明常常在学校附近徘徊。
明再遇纱希,正逢一群同学欺负她。
家已经凌乱破旧。
茂还是很快乐,嘻嘻笑着自己和自己玩纸牌,一个人玩电玩/玩具,看卡通片。
小雪玩着布料公仔。
她自己就像一只布娃娃。
京子每天忧伤静坐。
明在外游荡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学校外面,在公园,玩被人遗弃的红色橡皮球,玩一只蚂蚁,用两根树枝。
钱用完了,他想到便利店打工,但年纪太小。
联系一下警察或福利委员会不是更好吗?
熟识的店员建议他。
明直摇头,那样的话就不能4个人在一起生活了。
京子拿出了准备钢琴的储蓄。
她说不买了。
明决定带弟弟妹妹到外面去。
把他们的鞋子一双双拿出来,被藏着的孩子,一排站着,都是期待的笑容。
明也笑了。
这个决定很不错啊。
樱花开得正好,树下孩子们一路跑得飞快。
他们去便利店购物,然后去公园玩。
路旁的野花,孩子们感叹,谁扔在这里啊,好可怜。
他们采了种子又捡了泥块。
回到家,速食面的杯上各自己写上名字,种上花。
家里被停水停电,孩子们只能到附近的公园用厕所,洗衣服,装水回家喝。
重遇纱希,茂问她,在做什么,不上学吗,我也不上学。
纱希有一张清淡的脸,总是漠然,像是铅笔勾出来的几跟线条。
- 知道这里有个蝉窝吗?
- 不知道。
她终于笑了。
她跟他们一起玩,一起回家。
家里的杂乱让她进门的时候停了一下,没走几步便踩到小雪的蜡笔。
小雪帮纱希画像,她的蜡笔只剩一点点。
京子的琴也只剩几个键可以发出声音。
阳台的植物越来越多。
夏天来了。
明在等便利店过期食品。
茂在等明,提着要装水的空饮料瓶,一个塑料扣在头顶。
在他对面,几个小孩在吃雪条,问他,不热吗?
茂回答心静自然凉。
房东要房租来了。
京子说妈妈去大阪工作。
纱希见明很烦恼,陪中年男人唱K赚钱然后给明,明不要,拍掉她手里的钱,转身跑掉。
清早起身,明发现茂嚼着纸,于是买了两碗面回来。
却不见茂。
茂也出去,他在每台自动贩卖机寻找别人遗失的钱。
闷热夏天大概如同明的内心。
茂帮阳台的植物浇水,忙碌着,无忧无虑。
小雪一直问着纱希还会不会来玩。
明烦躁地嚷嚷,茂用光了水,纱希不会再来了。
他把妈妈的衣服从衣柜里拿出来。
京子听到声音,问,在做什么。
- 拿去卖,这东西留着也没有用。
京子不肯,把衣服连同自己关进衣柜。
明在外面说,她不会回来了。
京子不答,把露在外面的衣服一角咻一声拖进去。
明看了茂一眼,又看了小雪一眼。
气气地从家里出去。
他又去学校,坐在铁丝网外面,看学生练棒球。
他被叫去代替一个去补习缺席的学生。
作为第一次,他打得不错。
他非常投入,暂时忘了家庭的重负。
本是他这年龄的正常活动,对他来说却是奢望。
同一时间,小雪站在阳台玻璃门口的凳子上,还踮起脚,她在等明。
等到明打完球跑回家,小雪已经从凳子上摔下来,起不来了。
明打电话给妈妈,在她来接电话之前钱已经用光了。
无可奈何,他去了便利店,没有钱,只能偷了。
连手背也在淌汗,拳头紧握,他痛苦地挣扎。
他偷了止血贴和退热贴。
明坐了一夜,天亮的时候他轻碰了一下小雪的手。
太大的刺激,反而镇静。
他没有声响,轻轻地摸着自己那只碰过小雪的手。
街上人来人往,明耳边响着:超级本垒打,让那天国的爷爷,奶奶……大吃一惊,超级本垒打……他是很自责的。
明找纱希借钱,他想带小雪去看飞机。
纱希和明一起买了19盒小雪最喜欢的阿波罗巧克力。
便利店的老板说,买这么多是要去旅游吧?
很开心呢。
回到家里,明看到妈妈寄来的钱,及一张便条:明,好好照顾大家,妈妈可是很信任你哦。
和小雪过完最后一天,天黑的时候,点着蜡烛,把她放进来时躲藏的LV箱子,不行,她长高了,改用茂的粉红色箱子。
京子把小雪常常带在身边的公仔放进去,明帮她穿上红色的拖鞋。
一屋子肃静。
明缓缓合上箱子,扣好。
纱希,明,京子,茂,围着小雪。
纱希与明把箱子搬下楼,京子和茂在阳台目送。
真的要和小雪永别了。
京子拉住茂的手。
夜里空空的单轨电车,明反复抚摸着箱子一角。
在看得见飞机的草地上,装着小雪的箱子在中间,明和纱希坐在两边。
一架架夜机飞过。
他们把小雪葬了。
洒上土,明的手不停擅抖。
他跟纱希说,今天早上当我摸着小雪的时候,那冰冷的感觉让我很害怕。
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就是很……纱希轻轻地握住他擅抖的手。
他们离开的时候,天蒙蒙亮。
还是四个人。
小雪离开,但纱希来了。
照旧是吃便利店的过期食品,在公园洗衣汲水。
等红灯的时候,有飞机飞过,明仰望。
也许他在想小雪。
忘了过马路。
茂扯了扯他的衣袖。
茂又到自动贩卖机和公用电话找硬币,这次他找到了。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里有几个问题,可能让有些中国人觉得奇怪。
其实如果了解日本的话,就知道那些现象是很符合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状况的,即使放到现在的年代也有共通的地方。
比如:1. 妈妈生了那么多小孩,养不起,为什么不送福利院、扔掉让人收养,或者让那些爸爸负责,却放任他们在家自生自灭?
技术性原因可能是,孩子没合法身份,孩子不愿意去福利院,但这些绝对不是主因,在技术上也是可以解决的。
最主要的因素是:妈妈自私,爱面子,嫌麻烦,不负责,这是不少日本人的通病。
如果走合法程序,妈妈的事件曝光,她会受到来自社会的眼光。
日本人特别特别特别(强调三遍)在乎面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犯了重大错误,丑闻之类的事宁愿选择自杀,有些事我们看起来甚至根本不到那种程度。
曾经有一位日本教授对我说,在日本的文化里,只要你死了,你犯过的任何错,别人都没什么可说的了。
其次,找爸爸负责也不现实,一是他们几乎肯定不会负责,二是面子上日本人也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死缠烂打,撒泼耍疯,所以妈妈自己并没有找爸爸们要钱,反而是让阿明去。
对于这样的人,偷偷地跑了,就是最简单的办法。
现实生活中,不少日本人的做事态度也是如此,胆小怕事,爱面子,回避问题。
2. 便利店的店员,阿明的女朋友,房东,邻居,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帮助他们?
实际上店员和阿明的女友都有帮忙,当然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远远不够。
房东和邻居更不用说。
日本的社会本身就是冷漠的,他们注重隐私,同样也因为嫌麻烦,不愿意担上事,所以对别人无义务的事,几乎是不会主动伸手管。
有时新闻里说某个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很久都没被发现,这种事在日本发生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人,至少有一部分中国人就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道德上的义务几乎是等同于义务。
比如一个人随手扔垃圾,中国人看见了,可能会叫他捡起来,但日本人大部分可能内心强烈谴责,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因为他完全没必要惹麻烦,也没义务去管不在自己分内的事。
看到一个人遇到困难,如果有能力,你却没有去帮忙,中国人会觉得你不对,日本人可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很难说哪一种态度更好。
中国人有时候让人觉得多管闲事,日本人又好像太冷漠,但从法律意义上讲,也没什么错。
3. 阿明他们为什么不主动寻求帮助?
电影有提到福利院的生活不好,当时80年代的状况可能的确如此。
但是如上面提到,日本人的性格也是一方面的因素。
最后最小的妹妹死掉了,他们也没有主动寻找帮助,还只是寄希望于打电话给没有任何可能的妈妈。
难道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比死还惨的东西吗?
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可能是孤立的社会,冷漠,和绝望吧。
写这些并不是要说日本人和中国人谁好谁不好,很多时候隐约感觉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以后我们也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有礼貌,有教养,就像发达国家,如日本人一样,可以随之而来的会不会是越来越冷漠、孤立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天生的情感联系从此不再重要。
1988年夏天,东京巢鸭署的署员接到辖区内一个房东投诉,有套外租公寓缺欠租金多月,而且找不到大人,只有小孩。
上门查访发现,只有一个14岁大的男孩、两个分别7岁与3岁的女孩,共三个孩子,在这个没有瓦斯没有电、垃圾场一般、散发恶臭的公寓里相依为命。
进一步搜索,又在公寓的壁橱里发现一具已经化为白骨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尸体。
再度调查,还有一个最小的2岁女孩失踪,并最终证实,是被长子与其朋友暴力虐待致死,被抛尸山野。
而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他们的妈妈,为了和情人同居,隐瞒了他们的存在,并最终撂下了养育子女的责任,抛弃了孩子,独自一人离开。
▲根据此次事件改编的电影《无人知晓》剧照具体的事情是这样的:1968年,一个在服饰专门学校进修过、梦想当歌手的年轻女孩A子和男友同居,那时候,她大约才20岁,还录过几首歌的样带。
A子想要和这个男人结婚,但遭家里强烈反对。
然而很快A子跟男友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孩子1)。
由于非婚生子,他们直接把这个孩子送人领养。
1973年,A子和男友的第二个孩子在足立区的医院出生(孩子2)。
A子以为,男友已经寄出结婚申请书,孩子是婚内生子,男人也有帮孩子去开出生证明。
这孩子他们自己抚养了,算长子吧。
然而,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入学通知却一直没来,A子去役所一问,发现这个男人根本没有递交结婚申请书,更没有去办孩子的出生证明。
这孩子是个彻头彻尾的黑户。
随即男人拿着A子从自己父母那借来的20W日元人间蒸发,A子开始和不同的男人交往。
这时,A子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已经基本上断绝联系。
1981年,A子女儿(孩子3)出生。
这个女儿算家里的长女吧。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女儿开始,A子都是自己在家生产,连医院都不去。
自然孩子也不会有出生证明,完全黑户。
1984年9月,A子又生了个儿子(孩子4)。
然而来年2月的一天,A子下班回家,发现这个才几个月的次子,含着奶瓶死在家中,尸体都凉了。
A子把孩子的尸体装进塑料袋,又塞了大把除臭剂,密封后藏起来。
对于长子“弟弟去哪了”的疑问,A子用“委托亲戚的叔叔抚养”打发了。
但实际上,这一切长子都看在眼里。
1985年,次女(孩子5)出生。
1986年7月,三女(孩子6)出生。
(注:几个孩子出生年月不确定,看到另外一份资料里,除了长子外,各大一岁。
不过根据事件细节算了下年龄,上面我列出来的可能性更高点。
另外,这六个孩子,除了送出去的养子和长子,其他孩子,似乎都是不同的父亲。
)1987年9月左右,A子用“和长子两个人生活”、“长子在立教中学读书”、“丈夫前几年去世了”的说法,获取房东和邻居的信任,得以入住西巢鸭的公寓。
大家完全不知道她还有其他的孩子。
实际上,她是带着4个孩子和次子的尸骨入住的。
然而,A子并没有和孩子们在巢鸭共同生活很久。
大约10月开始,她就骗长子说去大阪出差,离开家里,到千叶,和当时情人,一个56岁的冷冻食品贩卖业者同居。
这时,A子还会时不时地给孩子们汇个两三万日元,偶尔,也会回家露个面。
然而慢慢的,A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1988年一月,A子一次回家后,将麻烦的孩子们留在巢鸭的公寓,再留下20万,就彻底搬去了千叶情人的公寓。
她只告诉了长子千叶公寓的地址。
之后她再也没有回过巢鸭孩子们的家,只是偶尔和长子在外面见一面,给个两三万。
母亲走后,长子承担起母亲的工作:准备食物、换尿布,全部承担起来。
然而毕竟是没什么钱的孩子,通常只能在楼下便利店买些垃圾食品与冷冻食品,以及冰淇淋。
便利店的人其实也觉得奇怪:这几个孩子有时夜里2、3点还来,有时学校上课的时候还来。
说到上课,A子是这么和孩子们说的:因为一些状况不能去学校,目前正在办手续。
她有给孩子们买教材教些简单的知识。
长子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姓氏,但名字只会用假名写。
据长子说,有时会有一个男人来公寓问问他们过得怎样。
但这男人是谁,是妈妈的情人还是长子的父亲还是哪个孩子的父亲,他们并不知道。
母亲离家越来越久,事情早已超出了孩子们的处理范围。
1988年3月,由于欠费,家里的煤气和电都被掐断。
母亲离家期间,长子在外闲晃时认识了两个差不多同龄的、经常翘课的初中小混混。
由于长子家里没有大人,是个翘校的好去处。
两个小混混开始经常出入这个家里。
4月21日,长子的这两个混混朋友又来玩。
其中一人突然发现,前一天自己来时买了放着的方便面不见了。
长子在年仅2岁的小妹妹(三女)嘴边发现海苔,猜想是三女偷吃了方便面。
于是,一说是混混开始用木棒痛殴责怪妹妹们,另一说是长男也有参与殴打。
妹妹们一直道歉,才姑且停止。
过了一会因为尿尿,三女被放到壁橱里的叠起的布团上。
小女孩在布团上呆不稳,滑落摔到地上的样子让混混们觉得很好玩。
他们就一再故意把女孩放上去看她摔下来。
长子想要阻止,说“差不多停手吧”,混混朋友却说“明明很有趣啊,你也一起来呗”。
不知道这样摔了多少次,女孩的身体已经变得瘫软。
见状不好的长子帮妹妹心脏按摩、人工呼吸。
但这前前后后持续了4-5小时的暴行,两岁的孩子哪里承受的住。
三女的体温已经变凉,长子最后只得拿来热水,想要帮三女保持体温。
主要行恶的混混就这么走了,留下长子和另一个混混在家过夜。
然后次日早上8点半左右,他们发现三女彻底冰冷,就这么死在家中。
长子本来想学妈妈将尸体放在塑料袋里塞上除臭剂。
但由于除臭剂不够,很快尸体开始散发味道。
大约一周后,长子伙同两个朋友,将开始腐烂的妹妹的尸体装入行李包中,连夜坐电车到秩父市大宫的羊山公园的杂木林里弃尸。
关于到底谁打的女孩。
长子的混混朋友一开始说“长男有阻止”,但随后又供诉:“最开始的时候,长男也有殴打。
”长子自己也承认,是三个人一起欺负了妹妹。
但长子的辩护师认为,三女的致命伤不是一开始的殴打,而是由于长子的混混友人反复让其从壁橱里摔落造成的。
7月17日至18日,巢鸭署员接到房东投诉,说一个租出去的公寓租金被欠费4个月了,找不到大人,都变成了不良少年聚居地了。
署员上门调查,和房东一起打开这所公寓大门,一股汗水、垃圾、粪便夹杂在一起的恶臭就扑面而来。
长女(6岁)和次女(3岁)就裹着毯子躺在乱七八糟全是垃圾的地上,看上去很虚弱。
尤其次女,皮包骨头,连站都站不起来。
两个女孩说想吃东西,署员和房东买了些牛奶啊面包啊,她们狼吞虎咽着吃完。
随后穿着睡衣的长子(14岁)出现,说“这两个女孩是夜班商人委托我们家照顾的孩子,我在照顾,没关系的”,“妈妈是大阪的服装公司的职工,目前在百货公司工作。
但因为最近住院了,所以联系不上。
”署员劝说长子到儿童福利中心求助,但长子依然强调“我的话没关系的”。
没办法,只能先帮两个妹妹预约第二天新宿区儿童福利中心收容。
21日早晨,长子在朋友父亲的陪同下,参观了福利中心,但由于东京的福利机构没有空位,最终被收容到八王子市的儿童福利中心。
在儿童福利中心,长子终于承认“那两个被委托照顾的妹妹,其实是自己的妹妹”,不过他们三个,父亲都不同。
关于长子的健康状况,一说长子也非常虚弱,但较之两个妹妹,至少还能站着走路;另外一说长男的健康状况和脸色和普通人无异。
22日,根据孩子们的说法,应该是四个孩子共同生活。
然而搜查人员在公寓里,只找到已经化为白骨的幼儿尸体。
23日,在千叶县和情人同居的母亲“从电视的新闻里知道了这件事,想要自首来着,但又害怕让大家发现自己做了让初中年龄的孩子照顾幼儿这种坏事”。
母亲A子因为保护者遗弃的嫌疑,被紧急逮捕。
据说并没有看见她的眼泪。
根据母亲的供诉,发现应该还有一个小女孩,却下落不明。
25日,长子招供三女死亡的事情,并因伤害致死与尸体遗弃的嫌疑被捕。
讲出妹妹的死讯后,长子一直不安的眼神终于安定下来。
福利中心的所长说:“当这孩子把所有隐藏的事情说出来后平静很多。
勘察人员去秩父的弃尸现场勘察回来后,他露出了卸下重担的表情。
”中心的职员也说:“本来是个好孩子。
完全没有被社会污染过,母亲对他来说是绝对的存在。
然而,和坏朋友的相遇后,他就变得觉得照顾幼儿是种重担。
”已经死亡的次男与三女,因为没有户籍,没有办法拿到火葬许可。
母亲A子在8月9日,向丰岛区役所提交了5个孩子的出生证明,与2个孩子的死亡证明。
8月10日,长子因伤害致死与尸体遗弃罪,被东京地检交至东京家裁。
“整个事故缘起于母亲,长子有接受教育的必要”。
因此特例,没有送去少管所,而是送去儿童福利机构的教护院,接受教育。
两个妹妹,也被送到别的保护机构。
另外两个少年犯被送上少年法庭,但由于不到刑事责任年龄,交由巢鸭署辅导。
一说其中的主犯被保护管束。
10月26日,母亲A子因“逃避养育自己子女的麻烦,不负责任,任性自私、毫无自觉地犯罪。
将其认定为三女之死的远因也不为过”,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缓刑判决,是由于母亲A子发誓要和浦安市的同居情人结婚,然后好好照顾孩子,法官出于再给一次自力更生的机会考虑,给出的温情判决。
事件最终最终的结局是,母亲领回了长女和次女,与自己一起生活。
而长子,消息不明。
无人知晓》看了两遍,依旧会感叹是枝裕和捕捉细节的能力,那些生活场景的白描像一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实际却情绪暗涌,随着片尾最后一幅画面的定格,自己则是一种手足无措到失语的状态。
下面记录一些仍有记忆的细节和场景,算是对观影体验的一种留存。
一些细节:1.京子会一直在窗户看妈妈有没有回来,并在妈妈拿出钥匙的时候打开门。
2.妈妈刚到家,明会假装睡着然后醒过来。
3.茂的玩具零件掉到阳台上,因为妈妈嘱咐过不准去阳台,他趴在客厅用鞋子勾又勾不到,就一 直没捡到,后来妈妈很久都没有回来,他偷偷 打开阳台的门,故意把玩具零件丢到阳台上,然后跳进阳台去捡,妈妈的禁忌消失了,他已经能安然的坐在阳台上玩耍了。
4.茂能够自己一个人玩二人制的游戏,比如让两个机器人对打,或者自己跟自己打牌。
5.茂泡面的时候会严格遵守泡面规定的时间,还会把碗盖舔干净,并最后用面汤泡饭吃。
6.明买东西会等到最冷的时候,因为那时店铺会有折扣。
7.四个孩子在圣诞节吃饭的时候会做祷告。
8.明拿出四份钱,请人帮忙写了信封,假装是妈妈寄给他们的圣诞礼物。
9.小雪生日的时候,明带她出门逛街作为礼物,她挑选了一双走路时会发出响声的鞋子。
10.小雪特意为自己的生日留了一颗一直不舍得吃的巧克力,吃完后小心翼翼的合上了包装盒的盖子。
11.明为了满足自己交朋友的需要,拿了一笔钱出来买了游戏机邀请朋友到家里玩,后来在京子和小雪不满的表情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
12.公园里被小雪踩过的粉红色猪状石墩,京子用手拍掉了上面的尘土。
13.明认识佳子之后,开始挑选不臭的衣服穿。
14.茂会在自动售货机和投币电话亭寻找他人不小心丢失的硬币(这个细节还出现在是枝裕和的《奇迹》)15.京子把自己关在妈妈的衣柜里面,开始我不太理解这个行为,后来她在与明争执是否要卖掉妈妈衣服的问题上,我才明白衣柜里面全是妈妈的衣服,所以应该有妈妈的气味,京子这样做,算是一种孩子式的自我安慰吧。
图文http://www.douban.com/note/260530826/
影片以明的行动作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故事。
他已经掌握了诸如购物,做饭,交费,与人打交道等基本的生活本领。
并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他管理着家庭,照顾着弟妹。
他对未来有憧憬,他想上学,想打棒球。
母亲的离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上的入不敷出,更多的是独自面对世界的恐惧与迷茫。
世界是如此的大,如此的陌生。
那一张张面孔,一道道目光,一条条马路,一栋栋楼房…他开始寻找朋友,可他的朋友却是靠金钱维系的。
游戏带来的快感不是明需要的,他需要的是同龄人的认同感。
不愿偷窃使他失去了朋友,脏臭的环境同样也留不住淡漠的友情。
而一个逃避学校与家庭的女孩成了明的新朋友。
她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发现了美好的东西,那生机勃勃的植物,柔弱的妹妹,顽皮的弟弟,温柔善良的姐姐,还有那沉默的肩负重担的明。
她想帮助这个难以为继的孤岛,这个也许是心灵的圣洁之地。
她选择卖笑伴唱的方式赚到钱给了明,可是明拒绝了她的钱。
这是一个奔跑的长镜头,在灯红酒绿的夜市里,明奔跑着。
慢镜中一切声音都已消失,剩下的只有风声和单调的跑动的拖鞋声。
从嗒嗒声中我们仿佛感到了明内心里极度的疲惫极度的悲伤。
明在女孩身上看见了妈妈的影子,看见了一切挣扎地存活在世界上又遭到世界疯狂蹂躏的弱者的影子。
这是这个光鲜快乐的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痛苦阴暗的真实的一面。
妈妈的世界,女孩的世界,明的世界,这三个世界都是弱者支撑的世界,都是强者环伺的世界,冷漠到令人绝望的世界。
看了十分钟《无人知晓》,就知道是枝裕和是我爱喝的那杯茶,和小津和阿孝咕他们是一国的,虽然风格上有轻微的差异。
家庭生活,简单的人物关系,极简的对话,平平静静地把创痛剧深的故事讲出来。
本来以为会很压抑的片子,却始终有一种阴翳里的明亮调子,不时响起的淡淡明快吉他声,画面里也多是自然光,总有晴天好太阳。
松散的情节,很多漫不经心的镜头随便扫,却一点点在细微处把力量积聚起来。
但最后又不会爆发出来,而是把伤恸慢慢消解掉,恢复常态,但是蕴藏在影像里张力,观者绝对已经接收到了。
这种说故事的方式非常厉害,和我昨天抄的那段话里“川流的姿态”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有太多太好的细节,平滑顺畅地戳在心上,没办法一一描述,看过的人自然会懂得。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反正我这种细节主义者很吃这一套。
电影里的孩子,先是被藏匿继而被抛弃,简直比八点档剧情还悲惨,但你看见的却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坦然自得地接受着一切,出门逛一次便利店就可以快乐无比。
只是偶尔的惶恐、偶尔的思念,就算山穷水尽饥饿难耐时也保有一份尊严。
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四个孩子哭泣过,甚至最小的孩子意外死去时,哥哥只是默默地给她买了最爱吃的巧克力,“带”她去机场看飞机掠过天际。
整个片子唯一出现的眼泪,是在刚搬到新家的某天清晨,母亲在睡梦中眼角垂下的一滴泪。
被最大的阿明看到了,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原谅。
在这个奇异的家庭中,他早就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以一个少年的方式做了所有他能够做到的努力。
柳乐优弥把这个早熟的男孩子演得根本不像在演戏,所以他打败梁朝伟拿嘎纳影帝是应该的。
从等待到无望,孩子们最终都知道母亲不会再回来了,但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像阳台上种在泡面碗里的绿色植物一样,活下去。
前路如何,no body knows.日本文化里对于阴霾的东西似乎特别有包容性甚至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上,暴力或者变态,很多小说和电影里都有表现。
但无论怎样悲惨不堪,却还是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又是他们的艺术作品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因为阴影是绝对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都可能经历,但是使生命温暖起来的方式却有很多种,比如电影里的老大始终不肯报警求助,坚持四个人要在一起,不能分离。
靠在一起便是弱小的他们获取温暖和力量的唯一方式。
等待温暖的过程也可以是充满希望的,现实世界再冷酷,却还是会给人维持生命的梦和营养。
就像我热爱的吉本芭娜娜,她的小说里永远诉说着同一个主题:生命的过程是疗伤。
其实,有时候看电影的过程是对照,从别人的伤痛对比出我的幸运抑或映照出你的影子.
在我眼里,好电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看的电影,还有一种是可以代替文学作品的电影。
亚洲电影里,给人强烈文学感的导演有两个,一个是杨德昌,还有一个是是枝裕和。
这两年日本电影质量全面回升,佳作频出。
很抱歉,在这部电影问世之后的许多年,才认真地看了它。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同于其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它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
一、情感变化。
人物情感的编年史。
虽然电影的时间跨度大约只有一年,但是,这一年,孩子们从期待到失望到绝望麻木。
通过很多的“符号”来体现。
要知道,这是对他们的母亲的情感。
二、现实结局。
相比故事原型,这个结局已经温和许多。
但是,对于主人公哥哥明,他在电影中间片段去结交不良少年,打游戏,“挥霍”,我认为这是他强压下的逃避行为。
想必每一个观众都在内心呐喊着,希望有人来帮他们,是有的,售货员,小姐姐。
人们甚至会觉得,要改变结局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事实就是,这些无法改变结局。
是枝裕和导演这两年的《如父如子》、《步履不前》等也都认真坦诚地在讨论家庭关系。
发现日本的同一个导演风格贯彻始终的情况很多。
这大概也是他们秉持的匠人精神吧。
『無人知曉』...港譯《誰知赤子心》。
好一個跟紅頂白的名字。
雖說全片主要描寫和紀錄十四歲的男主角,但主體畢竟還是四個同父異母兄弟姊妹的經歷,就算側重了在心路歷程上最是矛盾最富刻劃價值的哥哥身上,也不能把整個故事就說成了是「誰知哥哥心」了吧?
仿佛柳樂弟弟拿了史上最幼齒康城影帝就戲名也得事先張揚捧出來硬銷。
牢騷說完,這個其實不重要,不過是我一點對商業的偏見。
整個戲的結構簡單,可以說是平鋪直敘,什至幾乎是一個真實的生活搜影。
邊看我就邊有這不就像極了紀錄片的感覺。
但當然這的確是一套戲劇,而最令我感覺似紀錄片的有兩點,其一是零碎而貼身的生活感,鏡頭把日常起居飲食大大小小的事都平實而幾乎不作任何渲染地表現出來。
其二,鏡頭下的人物主要都還是四個小孩,而當然他們不是什麼專業的演員,表情都偏向簡單自然沒有造作的感覺那就更像是鏡頭無意中捕捉到尋常百姓家一樣了。
以戲論戲,這不是一套好看或耐看的戲。
情節零碎,結構鬆散,段落與段落間之因果關係未見清晰突出。
一切都像蜻蜓點水,怱怱走過很多的地方或未能激起幾許共鳴的水花,但含蓄淡遠的漣漪卻可能輕輕地盪漾到觀眾心裡好一陣子也說不定。
因為比起作為一套戲劇,這更是一場人道電影。
戲劇性沒有被著力描寫,真實的、單純的幼稚心卻倒影在生活中的各個細節上;導演沒去營造哥哥失實的倔強成熟,反倒時常插入哥哥作為一個十二歲小孩應有的態度,愛玩遊戲機也愛打捧球,這看似無心插柳,卻令柳樂哥哥的性格更見立體,我敢說這一著是直接令柳樂哥哥勇奪康城影帝的主因。
電影有很多種,不是一場扣人心弦的戲劇也可以是一套好電影。
能把一段如斯悲涼的,無人知曉地生存著的被遺棄小孩的經歷拍得如此清新正面,樂觀自強,就算電影最後留白沒表明他們將何去何從,也總能令觀眾聯想到好的方面,誰說人間有情的甘甜較之賺人熱淚的苦澀就難令人心感動呢?
我說這自然真摰的描寫對活在當下的我們是更具鼓舞性的。
昨天看了这个片子,有些感动。
四个被妈妈遗弃的孩子,没有经济来源,相依为命。
没钱上学,还要偷偷地生活在垃圾堆一样的小房间,不能出门,不能吵闹,没有水、没有电,这些都与孩子的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最小孩子是天真无知也易于满足的,他们过的那样的生活,并没意识到他们是怎么样的生活,小小的巧克力,出门逛逛都成为巨大的满足。
大的孩子已经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辛酸,他们的妈妈,一个单亲妈妈,最后选择了逃避,将种种负担交给了最大的孩子-小原。
孩子有孩子的无奈,也有他们想要的生活,然而他们却没有选择。
最小的孩子-小雪从板凳上摔下,摔伤了,最后死掉了。
小原向另外一个和他們相熟的逃学女生借钱,两人一起将小雪埋葬。
小雪去了,安静地如同远去的蝴蝶,无声无息,也没人旁人知晓,也无人关心。
是社会的麻木吗?
我的妈妈也是离我而去的,她也有她的向往与追求。
记得她离开前有那么一段时间家里也就是一碟大头菜,而我当时吃的很高兴,这就是我作为孩子的天真吧。
好在我还有个倔强而执着的父亲,因为他的付出使我能一直顺利地读书,也从未为生活顾虑,05年时候我在生活、工作两方面都出了些状况,我第一次开始面临生计问题,当时心情也是非常难过和低沉,虽然之后我很快走出这个低谷,但这种经历确是极其深刻的。
今天看这个片子略有些感同身受,特此一记。
我首先将真实的时间清除出去,完全接受是枝裕和的时刻表。
然后把自己想像成一株爬山虎,以四季为单位,非常缓慢地攀援。
渐渐地,是枝裕和的镜头,以一以贯之的精准和淡定,牵引着我的触角,潜入这块被人遗忘、无人知晓的小小天地。
这是一个弱者抛弃弱者引发的悲剧。
始作俑者是母亲。
一个容颜已略显衰老的女人,虽然历经生活的苦涩和荒诞,心理年龄却还停留在未成年,像做游戏一般带着自己四个不同父亲的孩子。
她对待人生的态度过于轻巧,所以她的人生也显得不真实。
她还没有打算、也不会打算以成人的身份承担起生活真实的重量。
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断裂了,因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身份的混淆和缺失,孩子们也注定要被孤零零地抛进社会的浊流中,自生自灭。
但母亲也是一个被抛弃者。
她的出走不过是对男人们的一再出走的模仿。
因为承诺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曾兑现过,这两个构建人生的关键性要素也消亡了,在这个女人的世界里。
自己的人生一直在烂泥塘里翻滚,所以对肮脏和艰难已经麻木。
“总之死不了,总能活下来的。
”这应该是母亲在心底对孩子们说的最真实的话吧。
“难道我没有幸福的权利吗?
”当她用充满委屈的做作的嗲音反问自己未成年的儿子时,她已经毫无犹疑地将要用对孩子们的放逐来结束自己的放逐。
她的身后,留下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屋顶、赤裸于四野茫茫之中的小舟。
周遭人来人往,却都视若无睹。
四个孩子就这样被遗弃在人海之中。
但他们于人海中的放逐早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也许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了。
漆黑的行李箱,无人的楼梯间,掉落在阳台上的无人敢捡的玩具,对上学的渴望飞快的否定,一个又一个有形无形的笼子将孩子们禁锢其中。
肉体的禁锢就是精神的放逐。
惟一幸运的是,他们还不到困扰不已的年龄,除了两个稍大的孩子。
整个影片的时间非常流畅紧凑,几乎不曾停顿,哪怕是有理由的给一个细节特写,比如男孩子给母亲打电话搁下话筒之后。
我都很有好奇去关注一下男孩子的表情或者其他可能透露他心情的肢体动作。
但导演没有给,很轻易地就放过了可以发酵情绪的机会。
我想,他是在尽可能地保持影片的平实和冷静。
他用不停止的时间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因为悲伤而变慢。
但我注意到两个被夸张地放慢甚至停驻的时间。
一个是哥哥带着妹妹去接妈妈,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奔驰的列车。
当哥哥说完“将来我一定要带妹妹做火车去看飞机”后,画面中就中剩下哥哥的脸和列车长长的灯光。
那灯光仿佛一条巨大的虫,从各个方向不断地驶来,一次又一次照亮了男孩子的脸。
这是梦想存在于现实中的时刻。
这时候的孩子虽然孤独,虽然察觉到母亲的疏离,但他们仍然在等待母亲的归来。
家庭还没有解体,所以生活还足以承担一个美好的梦想。
这个梦想来来回回,萦绕在男孩子的心里,照亮他的困苦。
他决心要抓住这个梦想,在他憧憬的时候,时间变慢了,列车一次次地从远方驶来,在黑夜中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另一个停止的时间是哥哥在街上狂奔。
拒绝了朋友援助交际得来的钱后,他第一次在街上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狂奔——虽然他早已经被当做一个大人一样活着。
这是梦想正面撞击现实的时刻。
结果是梦想碎了。
街上熙熙攘攘,但奔跑的脚步声在各种噪音中格外清晰,一下一下敲打着这个世界,似乎在控诉,似乎在哭泣,那一段奔跑似乎没有尽头。
这部电影也是罕有的缺少音乐,如同生活中没有音乐。
不过但凡出现音乐,都是欢快的。
第一个长段的音乐出现在孩子们平生第一次一起携手出门。
妈妈已经不知所踪,但步出牢笼的孩子却尽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欢欣。
这是生命力的一次集中的闪光。
此前或此后,生命力的光芒都没有这么耀眼和蓬勃了。
是枝裕和也是运用事物细节来展现时间的高手。
没有任何言语,只有一些默默变化的客观现象在提醒我们:时间流逝了,比如逐渐蓬乱的头发,消磨掉的粉笔头,残褪的指甲油,破损的钢琴,肮脏的衣服。
时间以这种方式流逝又提示了故事的走向:不再天真、危机四伏的兄妹关系,行将垮塌的脆弱的家,逐渐沦为乞丐的无可避免的结局。
这些沉默的细节犹如咒语,让所有的天真和片刻的快乐更加疼痛。
但面对这些不详的谶语,导演的镜头如此平静,将这股疼痛和唏嘘抽成不易察觉的细丝,缓缓地缠上观众的心。
孩子们在路边捡回一捧种子,那种子就是孩子们自己。
他们在无人搭理、毫无荫蔽的街头,本可早早枯萎。
但他们却出自本能地拼命生存着,无论生存的几率有多大,无论何时就会沦为泥土的一部分。
是枝裕和美化了原本更加残酷的那个真实故事。
在现实中,这个世界以丑陋和堕落的方式早早萎谢:长子终于没有摆脱邪恶的诱惑,亲手参与打死了自己的一个妹妹,并因此被送进少年劳教所。
另一个幸存的女孩因饥饿而奄奄一息,而次子只留给发现的人们一具冰凉的躯体。
但我感谢导演。
他为丑陋的现实注入了一份生命力,弱小但是倔强的生命力,他注入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生和希冀。
没有这份生命力,《无人知晓》就会变成另一部《发条橙子》,没有美,没有感动,没有希望,只有丑陋,恶心和绝望。
这是暴露丑恶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以被损害的美来打动人心,一种是以赤裸裸的恶来鞭挞人心。
两者没有高下,只是我更喜爱前者。
因为我不会因为想知道苍蝇难吃就真的去吃一只苍蝇。
当然有勇敢的人会这么做。
我的勇气不足。
影片的结尾最能体现导演的这个理念。
草地上逆光的剪影,发丝微微颤动,一副唯美的画面。
但美丽的画面却传达着无助的痛楚。
我没有再看到那个熟悉的孩子,眼神里闪烁坚强和早熟;如今的他,眼神里只有冰冷和和绝望,仿佛一头流浪的小兽。
他的妹妹如同街头的小花一样,被埋入了漆黑的泥土。
而他和其他的孩子呢?
歌曲已经告诉我们:漆黑的天空,漆黑的湖泊。
有一种长大叫做死去。
哪怕导演希望这小小的卑贱的生命融进滚滚的生活中去,用平淡的无穷的岁月冲淡它的苦味,提炼它的顽强,我们也知道,生活没有这么慈悲。
才发现原来很早看过了,而且真实事件也哪里看过。不喜欢这种,残酷的血淋林的现实,何必拍得这么温馨舒适,卡夫卡说,阅读就是要阅读让自己痛苦的东西。鲁迅解剖黑暗,以引起社会疗救。电影以这种风格改编,实在是残忍,人血馒头上开出了正能量之花……
只知道生,不知道养,这样的父母可害苦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仅十二岁的哥哥,就要挑起家长的重担,照顾三个年幼的弟妹。
大悲无声。压了好久不敢看,终于看完了。绝对不会看第二次了。
3.6 被很多刻劃小孩生活的細節打動,用了很多特寫鏡頭作為視角的帶入,對於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捕捉得很細膩。是枝裕和用過於輕的方式改編了一個原本狗血且殘忍的真實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善。一方面說來很溫柔卻難免有些失真(避免了那些更「無人知曉」的生活細節,女中學生的角色在真實事件中並不存在)因為真實並不像電影裡那樣總是有「美感」,當虛構出的美並不能更接近現實時,美所承載的便是一種幻想般的希冀,大概我們都需要這個幻覺。每次看到小朋友們乖巧自發地習得生存技能時都會感到心頭緊縮。
是枝裕和毫無任何情緒的在講述著一個本該充滿著撕心裂肺哭喊聲的故事,他做到了當孩子們無波瀾情緒地討生活時,我們皺著眉揪著心;當孩子們尋找到一些小樂趣終於開心地笑時,我們卻哭了。「沒有誰可以依靠,那些散發著異臭的寶藏。」如果沒有做好十二分充足的準備,請不要為人父母。
这样子平静的悲剧很是日本电影的风格,同样也很不对我胃口。可爱的妹妹死了,留下的继续生活。然而看了真实版的觉得电影多么美好,起码哥哥一直尽心尽力,有时候现实比虚幻更残忍。这样子的母亲不会不安吗?
孤儿虽然是要相互依靠,但在日本这种发达的国家,社会肯定是会伸出援手的,这种故事情节的不合理逻辑很令我费解。
睡或没睡,无人知晓。
不能简单地用压抑两个字来定义,因为这恰好忽略了是枝裕和的创作手法;也不能简单地说美好,因为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初衷。跟后面的滚烫的爱一起证明,父母放弃抚养儿童已经成为日本一大社会问题,可怕的是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很多。柳乐优弥太强大了,十四岁就又演哥又演爸,简直日本影坛奇才。
十年后重看。他怀着漠然的心情在企盼生活的好转,似乎对命中注定早有预感,而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一切开始滑向无果的绝望。上帝视角的反复使用,贴近人物的运镜,更富纪实感的是枝裕和终于丢掉了以往急于表达的态度。越是残忍的故事,越应当被这样温柔的书写。
催眠作用强得很,稍微有点刺激观众的东西可能就会要了导演的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543756他妈妈像小孩子一样,太不负责任了,这种人不配当母亲,和不同的男人生了这么多孩子,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她自己也不舒服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78608把孩子放皮箱里,不怕憋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15640他们的爸爸也没一个负责任的,都不知道戴套么?好长的筷子。男主承受的太多了,这不是一个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确立风格
要是翻拍,妈妈又可以让倪虹洁来演,跟《过春天》里面的妈妈一样。好经典的不上学和电玩城、蝉、偷窃、埋葬的剧情,是枝裕和是不是有什么创伤。看着这群孩子小心翼翼维护家庭的模样,都活成这样了还不如分开吧…感觉这种日式慢抒情调的电影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看到最后只觉得气愤,他们没有“求助”这个概念么,都危及生命了还不报警打医院电话而是去找妈妈并且自己埋葬,这到底什么概念。一群人包括那个女学生埋葬另一个女孩,我只觉得恶心,感受不到温情……而且京子作为一个看起来跟哥哥差不多大的姐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作为一个想买钢琴的女孩存在,真是很片面啊。两星全给小孩哥的演技了。
这么一个题材 拍得很无聊 重复 叙事节奏太慢
本来是挺好的片子,但真的是看得我太苦闷太压抑了~ 给三星使像我一样心疼萝莉正太的人注意:此片绕行
太悲了,不想推荐
是被现实的无奈促成的遗忘。没办法,妈妈再也不回来了,那就只好忘了她吧。没办法,妹妹再也醒不了了,那也只好忘了她吧。因为我们不想分开,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吧,未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只是越长大,就越难忘怀。越长大就越要承受。所以哥哥会嫉妒弟弟有朋友,所以只好去找你借钱,因为要长大。
这也太绝望了。不该看不该看。
是枝裕和和小津安二郎给我的感觉很像:平静的绝望。但问题在于,绝望是件很简单的事情,难得是怎么去寻找希望。小津表现的是“总归无可奈何”的态度,可以说我很不喜欢他。至于这部剧则稍好一些:让我们反思社会、家庭和儿童问题,而不是直接说,“不,其实这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无人知晓》,我在寂静的黑夜里,一个人默默地哭泣……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萤火虫之墓》,但它没有后者那么残酷和催泪,可片中4个兄妹没让我嫌弃过……-真的有龙猫吗?你不知道龙猫有多大吗?-我知道,他真的很大,如果他在附近走动,一定会造成大骚动,早就会被警察抓走了……-2014.08.07-宜兴-电影上映十周年 → 2017.04.17-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开始后,看到明和母亲带着行李箱坐在列车上,因为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所以眼泪就直接狂流出来……而后的观影过程里也是好多段落让我潸然泪下……《宝山》那首歌出来(看英文字幕理解其意),看着明和纱希的身影,实在忍不住就抽泣了一会儿……虽然自己空有满满的所谓的正能量,但爱心与同情心在有限的能力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时常只能无奈变成担心或灰心或伤心或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