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片子的英语真清楚。
估计很多俄罗斯人,所以故意英语很慢,而且文化这个因子掺乎的不多,100%听得超级明白清楚2,even so,还是有几点不明白。
开头那个人,死了就死了,没交代么?
我后面一边看一边等着讲第一个死人的故事,以为是倒叙。
看了一半,忘记第一个死人的长相了,还回头又看了一眼。
3,看到一半,感觉那个老警察是假扮的,因为他们做事情太没程序了。
没想到真的是警察,呵呵,不过是黑白通吃的警察。
4,一个疑问:毒贩一伙是怎么把roy and jessie弄上那辆没人的火车的?
这点没看明白。
5, 导演还是展现了很强烈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
特别是最后roy逃出来去开火车那段。
6,从北京坐火车去莫斯科,动心思了,啥时候也走一趟。
不过,这真的需要有个伴,免得路上别人给你包里塞东西。
overall,情节挺紧凑的,还不错。
杰西骨子里绝对的是魔鬼至上看完片子我很遗憾的结论难道说实话就这么难吗当然卡洛斯和艾比也都不是什么好鸟还有警官Grinko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杰西那样灵魂里透着的黑暗而她的丈夫罗伊又太天真太善良了太一个传教士了所以两个夫妻罗伊和杰西看上去都那么不能让人理解对于人性这个东西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面对镜子里面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最大的意外在剧中间发生了,导致后面的剧情及其无聊,主要是在看女主人公的紧张、纠结和惊恐,本来开头还觉得她长得蛮舒服的,这下倒好,越看越让人讨厌,恨不得她马上被毙了算了。
那个bad girl倒是一直给人印象不错,长得非常像艾薇儿最愚蠢的就是剧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鄙视中国的情节,鄙视编剧
1、特意交代了一笔Abby在小镇上买了一个人的车票是什么意思?伏笔吗?好象前后没有任何关联啊!没明白!
2、Jessie拍的照片都很好3、Roy没赶上火车是凑巧还是Carlos做的手脚?
如果是凑巧,那么Carlos他们假装好心陪Jessie下车一起等是将计就计了?
4、Carlos把娃娃放Jessie的箱子里也是将计就计吗?
他带着娃娃去洗澡的时候也没有料到Jessie会下楼接电话啊5、温哥华的湖边别墅,美是美,可真在那儿住一阵子会不会得抑郁症?
西伯利亚,自然是有故事的,光是这个地名。
想想西伯利亚理发师这部电影,还不说电影里一下子就想起帝俄时代就开始的流放,到了苏联时期更是流放政治犯的苦寒之地,在此遇见奇人异事本是正常。
本金斯利说,苏联时期我们在黑暗中活着,现在我们在光明中死去,过去的平均寿命是65,现在是58,因为现在我58岁了,所以很清楚。
里面有情节是差劲了点,故意跟观众过不去,譬如老公没赶上火车也不交代是不是西班牙小伙子下的手,故意吓唬人。
美国女下狠手,露出小太妹本色,突然兴起,杀死西班牙小伙子,这情节,的确太突兀了,但也勉强通过,人在极度恐惧下什么都可能做出来,而西伯利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在暗示苏俄的恐怖吗?
太意识形态了嘛!
就是这一点倾向,还是让人不舒服。
到了故事结尾,那美国警察说,我妈妈说过,do not be talking to strangers.呵呵,记得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火车怪客嘛,原来是向悬疑片大师的练习之作啊,那就不要太苛刻了吧。
帕斯卡尔讲:我们所有的麻烦都因为我们不肯好好在家里呆着。
而电影《横穿西伯利亚》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看做是回应了帕斯卡尔的这句话:一对美国夫妇,杰西和罗伊,不肯好好在家呆着,偏偏坐火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莫斯科。
二人在形形色色的俄罗斯乘客中,显得特别局促,保守而且无知。
然后中途,火车上又上来另一对情侣,卡洛斯和艾比。
于是电影也就从这两对情侣之间产生的微妙关系讲起,当然不光是奸情这么简单。
《横穿西伯利亚》还译作《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可见,又是一出在幽闭的空间环境中展现人物复杂心里状态的影片。
不过这种幽闭和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其剧情轮廓反而更容易落入惊悚悬疑的俗套,然后降格为廉价的感官刺激。
当然感官刺激也是必要的。
好在影片对于气氛的营造和伏笔的剪辑比较到位,确实,在整部影片高潮部分的大逆转来临之前,作为观众,确实不知道这两对情侣中,谁会先死翘翘?
所以讲,这部影片对于感官刺激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这种刺激也并没有让我们保持到影片的最后一分钟,整个情绪在卡洛斯被砍死的高潮之后还是有些衰。
自己周围也有朋友看了这部影片,很是不满意。
他们更希望影片中的西伯利亚可以是俄国小说里经常提到的流放地,通古斯部落联盟和蒙古国的最后疆土之类的;再不济,这部电影里也应有点欧洲传统电影的错觉才行。
可惜,一部电影确实不可能承载如此多的诉求,于是一部分人要失望,那也只有叫他们失望了。
确实,影片用到了“西伯利亚”四个字,但这并不妨碍其依然是部彻底的英美影片的事实。
影片名副其实地以英美视角呈现了新俄罗斯面貌,当然在这种呈现之中,也难免一些政治元素和民族情绪的介入。
比如镜头中的莫斯科,无序混乱,一幅野蛮异地的镜像。
于是也不难想象影片的结局,就是在这种偏见之后,情节必然绕回到英美人对自我身份文明化与合理化的自恋式建构之中——美国夫妇平安回国,卡洛斯这个毒贩挂掉,而艾比拿到了一笔脏钱,只剩继续逃亡。
看来,“西伯利亚”也不过是英美电影继续搭建自我成就感的一块儿处女地,无论镜头之下怎么陌生野蛮,还是被上了。
看来意识形态这个玩意儿就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影片中又是现实存在的。
并且这种现实存在,已然根深于此类英美电影的模式之中。
而这件事情的吊诡,正如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所讲:If I got rid of my demons, I'd lose my angels。
可见,《横穿西伯利亚》成于英美模式,却也败于英美模式,其在保持情节流畅的同时,多少还是落入了意识形态的窠臼。
说回电影,希区柯克的影迷不难发现,影片中有不少不知道是对大师致敬还是抄袭的地方。
比如影片的切入口是“和陌生人说话”,这很像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又比如罗伊的突然消失而又回归,又有《贵妇失踪》的影子;再比如艾比逃避坏蛋和警察的双重追击,很有点《三十九级台阶》的意思。
当然,整部影片最雷同希区柯克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尝试把谋杀拍的像爱情,又把爱情拍的像谋杀。
比如电影中的男人在女人浴室洗澡等情节,确实充满着浪漫而危险的性吸引和性隐喻。
至于演员方面,饰演杰西的艾米丽是重中之重,好在她非常张弛有度的把一种英国演员特有的闷骚和这种闷骚背后的保守传统交织在了一起。
这个女人一方面是想和谁有一腿,所以一开始,她就对来自陌生人卡洛斯的的挑逗含混暧昧;但是另一方面,当卡洛斯真的要和她有一腿的时候,他又一副爱搞不搞的样子,还在雪地里把这个男人砍死了。
而且更有意思的地方是,整部影片对于杰西的人物塑造也是含混暧昧,一方面她确实是个有罪的人,但与此同时,影片的另外一条线索也在不停的暗示观众,关于卡洛斯的罪——贩毒等或许更严重。
于是,杰西这个角色和她的行为就很难做单纯的界定。
更糟的是,这个女人在影片中必须面临被坏蛋和警察同时追击的处境,并且这种处境她还不可能和自己那个老实巴交的丈夫讲。
影片非常黑色幽默的一个地方就是,饰演丈夫罗伊的竟是《天生杀人狂》里的伍迪•哈里森,这回他实在是老实巴交的可以,一副美国重产阶级的样子。
总之,这两个演技派确实把一对美国夫妇在莫斯科的不安和焦虑,以及在这种不安和焦虑之后,并不怎么见得了人的欲望表现到家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相当出色,比较成功的在局促狭小的火车车厢中拍出了流畅漂亮的画面,让狭窄的空间显得饱满丰富。
从而让这种空间本身也成了一个镜头之下的角色,先是舒适精致,而后一步步地充满危险敌意。
所以看完影片发现,莫非帕斯卡尔讲的是对的?
——我们最好老老实实在家呆着,最好别和陌生人说话!
不光有好的演员,把心里戏都演到位了,还有好的剧情,每次你都想着,这回该说实话了吧?卡罗斯在破旧的教堂调戏女主角的时候,那妞儿真真切切得动了心,再加上一直没得到向往的性爱,如果柱子没倒下,她绝对就范啦,然后也肯定不会有那一堆节外生枝的事情。
实在没明白,她非得杀了卡罗斯么? 有必要么有必要么? 为了贞操杀人也太2了吧。
挺好的一小伙子,不就是贩毒了么,毒品要不算禁品,他绝对不算坏人。
当然好和坏真的没法说,女主角看着挺好的一个摄影师,不也杀人么。
当然说谎的人总得把谎话越编越大,因为一旦有一节没编好,就前功尽弃啦。
直到他们被带到那仓库,看着俄罗斯侦探酷刑逼供,你在那儿就一个劲儿在心里喊着,别犯傻逼了,赶紧说真话吧,反正你老公都说了,不管你说什么他都爱你啊。。。
女主角就是sb一个,不明白为什么是个快乐结局。。。
不过那个从北京到莫斯科的长途火车,有机会去坐一下应该挺有趣的。
在火车上,那侦探说了,以前的俄罗斯是生活在黑暗中,现在的俄罗斯却是死在光明中。
还有一人说得更讽刺,说要看美国历史,就得翻历史书,要看俄罗斯历史,就得拿个铲子,因为都被埋啦。。。
jessie和caros单独吃饭的时候说的那一长串什么什么but什么什么的f**k听了好几遍都没听清楚,想必能听出来的人必是深得其精髓了,敬仰之。
为了对付重要的嫌疑人,而把周围车厢的乘客全部转移到后面的车厢,然后将后面的车厢剥离。。。
刑侦+缉毒警察的特权在俄罗斯也太大了吧!还好roy夫妇包厢比较靠近车头,不然还很难办,哈哈。。。
看到后半段一直在心里不停的骂jessie,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她所作出的选择——坐火车,被勾引,接受勾引,补上一棍子,然后隐瞒,撒谎——都是错的,冷静点,都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不过呢,这样的话女人的感性和冲动就很现实了展现出来了。
很真实,看完了觉得很有趣。
有点囧的是c家单反的取景屏ms不是那样的,还有就是拿个定焦头zoom in老鹰。。。
额。。。
还有点囧的是从火车车门伸出手向站台上的人推销各式情趣内衣的天朝草民,呵呵,算我少见多怪了。
如果说随着列车驶出北京,一路向北,向西,镜头色彩慢慢单调成西伯利亚的白茫茫一片,那么整个故事情节也如此.由开头充满悬疑的铺垫,逐渐到苍白无力的发展和牵强的结尾.原本的四个(应该是加上警探五个)有故事的人活生生阉割进了这么个不大不小的案件中草草收场.真真浪费了这么多的好元素,中俄列车,转型后的俄罗斯,悲壮的西伯利亚雪原...如果能动态地打分,应该是4,3,2,1,最后得出平均分,两颗星...
前面三分之一太罗嗦啦怎么看怎么没必要!
后面紧凑了一点还好,也捏了把汗的,结局那个妹子刨出来钱的情节安排草鸡喜欢。
新东方列车谋杀案这个名字太太太太太误导人了!!!
其实完全不是这个类型的!
而且完全没法和那个比!!
而且赶脚毛纸被微妙地黑了一把……那个变节的探长(?
)还可以再坏一点。
中间杰西木板子抽打西班牙男那里还觉得她有点反应太大了,看到后来就“幸好幸好”的赶脚。
还有不知道为啥截图没法评论,西班牙男是《睁开你的双眼》里面的,完全没认出来,脸盲症又加重了
小爱到了美帝就只能演毒贩子了 sad story 三星给小爱的颜 还是那么美。
不和陌生人说话
凑活看还行,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女主把钱拿走才算完美。
这么冷的天 这么好的电影
这个片子就是看个悬疑吧,没什么人性好分析。反正光看故事,也就凑合,但是不喜欢导演的某些想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太胡扯了
旅行 从北京到莫斯科 充满惊险的剧情 为爱杀戮
对女主反感的不要不要的,所以,如果女主角都被人反感了,这片子也算是失败了
冬季西伯利亚的铁路真迷人
北京火车站提示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如有人冒充警察诈骗请立即拨打电话求助。
演员倒是都不错 但这个山寨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剧情还是次了一点
If I got rid of my demons, I'd lose my angels~
3.5星,有些没必要的冗笔。
帅哥硬上反挂掉,警察黑帮交易,杀人后的心理描述不错,洗
按理说故事应该是很不错的,随着剧情的展开,会有不断的惊奇出现在观众眼前。可是这么好的故事我为什么就没办法给4星推荐呢,我也很奇怪,总感觉不够味,只是感觉像看了《故事会》里的一篇传奇故事一样而已,不够高潮,或许是美国片看多了吧。真希望本片能让好莱坞改拍下,或许那样就更能对我胃口了。
我真的受不了这个女主了…恶心的我年夜饭吐出来一颗星因为豆瓣没有负星,两颗星全给说俄语的老婆了,这个老德国鬼子也有今天
kill all my demons, and my angles might die too
你觉得是个套路电影,结果不按套路出牌。。以为西班牙帅哥要杀掉女主老公,再对女主先奸后杀,结果不知道怎么就被女主干死了。。以为大叔来破案的,最后拆穿女主谎言将女主绳之以法(这好套路)。。结果火车不知道啥时候分家了,大叔联合黑帮还让傻X女主跑了。。PS:看了这片谁TM还敢坐这趟车了,太黑
还好,先坐过火车再看的。片子3星,火车在雪原上跑+1星。TK在片里演哪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