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从朋友U盘拷来的电影,初看题目还以为会有些情色低俗的噱头.看完之后,内心异常感动.残疾人肉体上的残疾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来自社会对于内心的压力造成的心理阴影是更大的阻碍.男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的时候,本身就给人以心得震撼,我们心生怜悯,但是怜悯归于怜悯,就像他第一次追求表白的女孩那样,也许有着心灵上的沟通,但是面对一副丑陋脆弱的皮囊,终究退却了。
也许我们都应该学会什么是尊重,我们因为怜悯,所以忽略了他们的性需求,他们的诉求远远不是怜悯,需要我们把他们当正常人对待。
男主人公与牧师的对话,他努力地去冲破常规想法,给自己的勇气,爆发出的力量,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就像Motel的老板Confused的那样,一个残疾人和一个女人,他们怎么能进去这么久.....这是因为他们的绽放是那么的有限而非凡.我们应该感动地为他们的勇气鼓掌,女辅导师的灵魂如此干净令人敬畏。
也能照出凡人心中的可耻和懦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心的洗礼.
电影讲述了一个几乎全身瘫痪的男人渴望性与爱的故事。
几点感触吧。
1、我喜欢女治疗师除了那条橙色花裙子以外的其他衣服,穿衣风格我挺欣赏,那条项链也不错。
那位华裔护工,看起来真的是智慧又狡黠,善解人意于微笑之中。
男主演得真不错,好恶心。
那位牧师,蛮可爱,虽然长得丑。
2、关于性。
这是一部把性作为主题和中心的电影,然而叙述起来毫无龌龊或者淫秽之感。
男女主人公非常自如地赤身裸体,似乎一切是正常而理所应当。
女主人公的职业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sex therapist",帮助disable的人们have sex。
影片开始时她便强调自己与妓女的区别。
是的,她们与妓女有太多相同之处——可以让陌生男人随意进入的引道,用身体来换钱。
但是区别在于,这是一项充满奉献的职业——是陪上床的心理咨询师。
在她的引导下,他慢慢体会到了人间最美好的感受,他体会到了性的快活和爱的温存。
他们让“性”,澄澈、透明,甚至洋溢着阳光的美好。
3、关于美国社会的职业分工。
这个片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职业的护工、大学生兼职的护工、心理医生、性治疗师、医院里面的社工——这些非常人性化的职业设置,是我们完全没有的。
当然仅仅是去欣赏一部电影,还是不要上纲上线的好。
总之,我还是喜欢人性化的地方。
以及辅导师的丈夫在我们看来天天就是混吃等死,然而那却是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生活状态。
4、关于宗教。
辅导师和男主躺在床上讨论女主信仰的问题,男主说了一句“最好还是上份保险”。
是的,是这样的。
我认为有信仰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至少你还有一个最后的支撑和守候,而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独自奋战,不断得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像这位瘫痪在床的男主,他可以有自己的牧师作为倾诉对象——自责的时候可以“告解”,无助的时候可以来寻求安慰。
这是一份怎样的幸福!
这样,会不会就不用去体会那份人生的孤独性本质?
因为上帝与你同在。
女治疗师也在结束这个session之后皈依了犹太教,终于,她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5、关于爱与宽容。
这部电影里,围绕男主出现了五个女人——三位护工,一位性治疗师和一位社工。
其实一切都起源于他对第一位社工的不满,于是接下来,产生了和后面几位女性的感情。
第一位大学生护工勾起了他对女性的兴趣——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性的好奇。
然而,这是单向的。
这位辅导师,有着非常完备的相关知识和很好的职业素养。
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移情和反移情——诗人总是招女人喜欢的——但是她很好的处理了它,即时遏制住,避免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最后,诗人和那位社工建立了稳定的感情。
在宽容上,我们可以比较那位大学生的男朋友和辅导师的丈夫。
其实一开始我不太能够理解哪个男人会同意自己的爱人从事这样的职业,后来说他是philosopher,自己在家乱想的哲学家,就能够理解了。
以及在丈夫发现情书之后虽然暴怒,但也在晚上道歉。
另外,我们借鉴一下——不要轻易相信妻子的原谅,哈哈。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男诗人,即便是全身瘫痪,也照样是花心不改,能够勾搭妹子。
我还想说,真的很佩服性治疗师这个职业,这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善解人意的能力、广博的包容心、面对舆论的坚强、以及即时遏制移情的勇气。
这是一个充满奉献的职业,值得向她们致敬。
现在喜欢平常心这个词,对生活里存在的事情或现象用平常心对待,有了平常心,你才会不带偏见的愿意去倾听,看着对方的眼睛,尝试着去理解,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电影如素描一般,勾画出一个disabled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有权利并且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能力包括自身的能力,以及合理利用工具的能力。
帮助也是一种工具,寻求并且接受帮助,有时会事半功倍。
既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感谢生活中有这样的牧师和代理。
性辅导师居然是一种职业,这在道学家们及被道学家们洗脑的人们中间是无论如何不可想象的 。
把人当人,人的自然欲望都是正当的,尽量满足人的自然的正当的欲望,就是对人的尊重。
在中国,性成了权力的象征,却在道德的层面上又被视作是肮脏的东西。
违背人性的文化和道德,必然是虚伪的。
在观念上,中国人落后得太多。
影片中性辅导师的丈夫称赞她是“圣人”,绝非谬赞。
性是自然的、正当的、美丽的,它本身洁净无邪,只是被伪道士们人为地弄脏了。
有性的欲望的人是正常的人,有性爱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
不应当把人的自然欲望区分为高尚的和卑下的。
凭什么说人的食欲是正当的,甚至可以接受人的权力欲、占有欲,却非要视人的性欲是卑下的、肮脏的呢?
这是毫无道理的。
电影的英文原名是Sessions,直译是课程的意思,指性辅导师给马克上的六堂课(实际上了四堂课)。
翻译作“亲密治疗”,不错,感觉比较温馨,符合影片表现的人性关怀的基调。
影片中,性辅导师在为马克做完最后一次治疗后,搬了一面大镜子照着马克瘫痪多年的裸体,一字一句清晰柔和地说:“马克,这就是你的身体,是上帝为你创造的身体,没有什么是值得羞耻的。
”同样道理,人的欲望也是上帝的创造,完全不必为之感到羞耻。
影片中人们对待马克都不抱持特殊异样的态度。
残障人士希望自己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喜欢别人同情他,给他以特殊的关照,尤其不愿见到别人的诧异的眼光。
饰演性辅导师的Helen Hunt获85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并不意外。
饰演马克•欧布莱恩的John Hawkes未获任何提名,让人感到可惜。
饰演这样一个全身瘫痪的角色有相当大的难度,Hawkes完成得相当出色。
(2013/02/01)
让我用文字轻抚你 因为我的手犹如空手套般瘫软 让我的文字掠过你的秀发 抚过你的背部,轻搔你的肚子 因为我那犹如砖块般虚晃的双手 并不理会我的心智 也坚决不肯完成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让我的文字进入你的内心 让它们高举火把 请欣然接受它们进入你的身心灵 我的文字便能轻柔爱抚你心深处 ———(电影男主角)马克·欧布莱恩
人生几件美好的事:LOVESEXPOEMRELIGION美好到足以让人震颤I can touch you with my words and do it respectable最近看的几部电影,主人公都很有幽默感。
《偷书贼》里的Max,《歌曲改变人生》里的Dan,本片的Mark。
幽默感不是令人发笑如此简单,幽默感能化解尴尬,能让人温暖,能给人力量,能给人爱的能力。
幽默感不是“具有逗人笑这个功能”这么浅显的定义,是一个生命的活力。
神父在Mark的葬礼上讲,His was a dynamic voice in a paralyzed body.Mark最喜欢的一首诗:Love Poem for No One in ParticularLet me touch you with my wordsFor my hands lie limp as empty glovesLet my words stroke your hairSlide down your back and tickle your bellyFor my hands light and free-flying as bricksIgnore my wishes and stubbornly refuseTo carry out my quietest desiresLet my words enter your mindBearing torchesAdmit them willingly into your beingSo they may caress you gently within
《亲密治疗》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性”。
当然,我的意思不只是说,像一个无法走路的人那样,希望和正常人那样走路。
马克·奥·布莱恩从1978年开始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大学,这是奥·布莱恩上周坐轮床去上课的情形,他在六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疾病使他的身体残缺,但他的意志仍旧机敏坚强,因为他想成为一个作家……所以马克·奥·布莱恩进入英文专业学习。
成年后,他靠着诗歌生存,一个人孤独而又积极地面对各种难题,尤其是“性”的难题,电影依据他所著《体验性治疗》一文改编。
因为他的坚强和乐观,还有他的才华,的确有女孩子喜欢他,但是大家都清楚,即便不考虑社会文化,出于本能考虑,人家也只会喜欢他,但不可能和他真的谈情说爱。
电影核心是一位专业的性治疗师,对马克进行治疗的过程,但站在马克的角度来看,这更是他思考爱,体验爱,领悟爱的一个过程。
正如结尾马克所言:他们说,如果杯水看人生……看到的无非是半杯空虚或是半杯充实,全仗你心中所想。
当然,这两半从来不是对等的,起码对我来说,肯定不是。
看看所有那些我不得不忍受的残忍,几乎充满了我的整个杯子,但那剩下的一点点……我要给我自己留点什么呢?
至少在最后……三位美丽的女士都深爱着我,也悉数出席了我的葬礼。
马克爱上的第一个是善良的看护阿曼达。
他说:阿曼达是个漂亮的女孩,无论抚摸、拥抱、亲吻、都是如此美丽……她不能让我整日躺在那像风干的口香糖一样,毫无意义的生存,她带我去过一次野餐,和她的男朋友,还有另外一对,空气中充满了性欲。
她的男朋友怎么想呢?
我碍着他的事了,我想我总是碍着别人的事。
她肤若凝脂……她如都铎王朝般高贵的脸庞……她圆润、丰盈的双腿使我着迷,想让我怎么做?
我所想要的只是一双可以行动的手,让我可以抚摸她,这就足够了。
她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我在她的照料下很开心……但我还不满足。
结果,他就趁和阿曼达一起去买衣服时,想她求爱,求婚。
结果吓跑了对方。
阿曼达在离开前来找马克,说:我爱你,马克。
我真的爱你。
是啊,我爱你,可不是那种爱。
我爱你,但不是男女的那种爱。
很明显,他与正常人的距离,就是性爱。
在接受电话访问(关于残疾人性生活的问题),触动了他。
当他向神父求助时,神父也表示无能为力:欢迎来到人类世界,每天都有人心碎。
我说过我会帮助你,我希望我有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我只是对于生命和死亡有些浅薄的认识……这是我们牧师必备的,你想过找个治疗师聊聊吗。
他找到了性治疗师谢丽尔。
为了增加对性治疗师的了解,我查了下资料,看来中西方都有这种职业。
我们当然明白这种职业与妓女的差别,至少他们还肩负着心理治疗的使命,有着科学的专业技术。
但是,可能中国还无法接受那种治疗师亲身上阵的方式。
但很明显,谢丽尔是后者。
谢丽尔从建立性自信开始帮助马克,而且原定的6次治疗,只花了4次就完成,不仅让马克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够进入自己身体,还能够让双方都享受高潮。
但是,马克很快就出现了移情。
谢丽尔在个案记录中,说到:马克似乎沉溺于典型的情感转移之中,这种情况在第一次成功性交后并非罕见……但是他尤其易受影响,他不能自已地将我看做多重功能多重身份的女性,母亲、姐妹、老师、情人、好友,与此同时,他对于性表现的焦虑程度降低了。
但是,为马克打开一扇窗户的谢丽尔,也遇到了麻烦。
的确乐观善良的马克感染了她,她也喜欢他。
也被马克的情诗所打动(致某人的情诗:让我的文字触动你的心灵,权作,我那软绵无力的双手的替代,让我的文字轻浮你的发丝,划过你的后背,挠过你的小腹;权作,我那僵硬无力的双手的代替,别顾我的希夷,别顾我的固执,为了承载我静寂的渴望,让我的文字进驻你的思绪,持着火把,让它们和你同为一体,让它们轻触你的内心,你的内心)。
但此爱非彼爱,何况她有个哲学教授丈夫,儿子都读中学了。
于是,她冷静地对马克说:马克,你想我说什么呢?
我被那诗感动得死去活来,那诗对我意义有多大,这对你没有帮助,这只会弄巧成拙。
并以职业的态度,停止了治疗。
幸运的是,马克在人生最后的五年,遇到了义工苏珊。
我遇见苏珊,她是我一生所爱,我们有很多喜欢的东西,棒球是首当其冲。
之后,我们也给对方写肉麻的情诗,我没想到,她当然也没有……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马克因为半夜呼吸器停电,差点死在家里。
被送进医院后,遇到了义工苏珊。
两人相谈甚欢。
第一次见面后分别时,马克就自信地告诉苏珊:嘿,等一下,我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我不是个处男了。
他们不仅相爱,很明显还有正常的性生活,马克说:我很吃惊,她崇拜我,她会为我做任何事情,而有时我也会性格扭曲一下(似乎口味还有点重)。
人生是什么?
正如那个尴尬的角色——布兰登神父所说的:爱是一段旅程。
神父无法拿他熟悉的生死观来解答马克的难题。
甚至对于寻求性治疗(在定义上,依然属于“婚外性行为”,是违背戒律的)的事上,也认为上帝会法外开恩:我觉得,上帝会允许你这样做的。
人生本身可以有很多定义,但是至少得“爱过”。
根据马克自己的说法,他懂得了什么是爱,情感以及生理上的爱,就这样,马克活出了他自己的生活,一天又一天……在每次呼吸之间,49年中,他爱过也被爱过。
对于崛起的中国,对于人类的明天。
我认为理解影片中所传递的“善良与美好”相当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给予一个残疾人如此的人生,非常了不起。
我认为这才是文明!
我觉得电影一般般,喋喋不休的残疾诗人,可爱的神父,敬业的性治疗师。
在经过性治疗师的六次治疗下,两个人的情感变味了,使得对本身职业的一种渎职,对待残疾人需要的是关爱和怜悯,感情用事会加深伤害。
特殊的行业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很好心理素质的专业人完成,如电影里的性治疗师,虽然专业,但心理素质不够,太圣人。
由一开始的情于不色,到后面掺杂了个人情感,就变得色了,女人如果一首诗就能被打动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一直保持专业与理智的角度,我会看作是部好电影
一直没看的电影,今晚找电影看的时候,想起它。
是根据马克奥布莱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马克是从小小儿麻痹症的患者,全身有知觉,却不能动弹。
他很敏感,是一位诗人和记者。
他寻求爱,但是被拒绝。
很特别的机缘,让他有机会寻求性的治疗。
他遇到了治疗师夏若尔,并最终遇到了和他相伴的女友。
49岁的时候,他离开人世。
葬礼上,三位对他来说都很重要的女性,都来参加了。
他的女友念了他最喜欢的写给夏若尔的诗。
影片有大量裸体的镜头,并直言不讳的谈论性爱,却没有丝毫跟情色有关的感觉,只是感到美好。
那是多么美好,人们从头脑里出来,非常非常轻柔的在一起,共处,分享,探索。
就像是晨露轻轻的滚落你的手臂。
影片里你也看不到沉重,它像一首轻松的小诗,像是初夏的阳光般随着清风流淌。
而且,还很幽默。
可爱的神父,坐在教堂里,听一位教徒不断跟他说关于性的体验。
神父说,真不晓得为什么人们总把性爱和天主扯在一起,真是太不相干了!
人们甚至在高潮的时候大喊:“噢,买糕!
” 但是神父真的很有爱,他并没有刻板的推开马克,而是陪伴马克一起度过他的探索之旅,就像一对好基友。
有一次,马克感到受伤,求助于神父。
神父赶到他身边,准备好给他来个庄重的演讲,看了状态不错的马克,神父改变了主意,他说我的演讲很短,就是关于爱,然后他说:“爱是一趟旅程。
这就是我的演讲,我说过,它很短。
” 影片里面谈到了马克关于性的观念,罪恶感羞耻感,恐惧感等等,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好吧,正如我一样。
他试图成功,优秀,做得很好,然后他看书,学习,然后陷入困惑。
而夏若尔是位专业的性爱治疗师,非常专业,不但是心理,也是生理的。
在他们的探索中,亲密终究在两个陌生人之中产生。
真的非常美好。
你看着那个亲密,他们的相处,像是轻柔的捧起一朵花,小心的呼吸它的芬芳。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多碰触。
关于性,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观,生平第一次,感觉它是美好的。
不一定是性交,不一定是高潮,不一定是射精,不一定是生殖,你们只是静静地相处,没有一丝间隙,完全的在一起,甚至没有定义这是什么,也没有试图把它发展成关系,试图去抓住什么。
就像是在伊甸园一样,只有美好。
任何言语都是多余。
很有意思,不是吗?
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都用头脑去与人相处。
而马克全身不能动,却在用身体来感受对方。
马克写给夏若尔的那首诗,名字叫做《献给随便那个谁的情诗》。
让我用文字轻抚你因为我的手犹如空手套般瘫软让我的文字掠过你的秀发抚过你的背部轻搔你的肚子因为我那犹如砖块般虚晃的双手并不理会我的心志也坚决不肯完成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让我的文字进入你的心让它们高举火把请欣然接受它们进入你的身心灵我的文字便能轻柔爱抚你心深处2015/4/7
Mark O'Brien 因6岁患上小儿麻痹,导致脖子以下瘫痪,甚至因呼吸存在困难,需要靠铁肺给他提供足够的氧气而时而需要生活在其中。
与史铁生一样,他没有让残障定义自己,却用其相对短暂的一生,通过写作和参与不同社会活动,致力于唤起美国社会对残障人士生存状态和应给予其同等尊重与权利的重视与支持。
他是诗人,也是记者。
这部电影改编于他的给《太阳报》(The Sun)写的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
尽管这部电影主要部分围绕着“疗程”展开,但开篇和结尾给出了,为何Mark决定寻求Cheryl帮助、这个经历于他的意义的答案。
“性”,于他生活在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身体来说,本是他不可想象,甚至是在他生活的天主教家庭/环境,恐惧提及的事。
即便他对一位照护者心生爱意也勇敢表达了,这个话题或许被想起却未被公开提及。
而当他因接受约稿的机缘,接触到性于残障人士的议题,他开始以记者的身份了解到,原来性生活对许多身患残障的人来说,并不是禁忌,对他们身体健全的伴侣来说,也不是猎奇;而作为一个37岁的处男,亲密行为,是他首先为自己,可以去想象甚至尝试去做的事。
要鼓起勇气走出这一步,他去寻求了牧师的指点,去寻找了医生的帮助,得到了身边朋友和照护者的支持,遇到了帮助人们克服性生活障碍的专业人士Cheryl。
“最多六次疗程”,Cheryl第一次见面就告诉他,这样的边界属于专业性的一部分。
每一次疗程都是一种突破——对身体的体验、对身体的理解、对身体的把控、对身体和自我的接受的突破——而Mark的进步,在Cheryl的悉心指点下,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是超乎他俩第一次拘谨且效果并不太好的疗程所能想象的。
乃至当第四次疗程结束后,两人共同商议决定停止治疗:Mark不再需要这样的治疗去告诉他如何过好性生活了。
就像影片一开始,电视台报道他在UC Berckely成功完成学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样,在这个关乎身体和自我接纳与成长的课堂,Mark以令人惊叹的成绩毕业了【电影中对Mark与Cheryl关系还进行了一定浪漫化处理】。
或许命运使然,在随后遭遇因停电铁肺暂停的事故几近死亡时,在医院,Mark遇到了喜欢诗歌的志愿者Susan,而他可以毫不掩饰其骄傲和快乐地告诉这一见钟情的人:“我不是处男”。
即便此处有戏剧化的成分——毕竟是电影——还是会让人跟着他和Susan会心一笑。
而正如治疗中遇到困难向牧师倾诉的Mark,听到牧师的回答——你是一个诗人,用你诗人的方法去回应Cheryl的治疗——时,屏幕内外也会一笑一样,Mark与Susan与屏幕前的你我的一笑,既是Mark对自己能给未来的伴侣提供全面的幸福体验的信心,又是他带些孩子气的勇敢与率真的真情流露。
这里,束缚他的身体解放了性话题在社会的一般禁忌。
这里,爱的讨喜与生命的可能融为一体。
Mark这篇纪实性报道发表于1990年,影片上映于2012年。
1999年,49岁的诗人Mark离开了人间,他的诗集、散文和自传 How I Became a Human Being: A Disabled Man's Quest for Independence,和讲述他故事的诗歌、报道、影片一道,成为留给爱他和他爱的人世间的一笔财富。
生活在2024年年尾的你我,看到这部片子,对我们的身体、对我们对残缺对不完整对陌生对过去和未知的恐惧、对我们可以做出改变的选择,是否也能有诗意般的回答与行动呢?
推荐阅读:Chana Bloch, 2013, My sessions with Mark, The Poetry Foundation: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articles/69959/my-sessions-with-mark
诗人懂得用文字去触摸对方的内心,这种爱人的方式我认为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性到底有多重要?我很赞同“它是被高估了的,但是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个观点。
欣赏不太了这个。
导演火候浅了点,叙事有缺失和漏洞,但这个题材从11年年底就开始有关注,值得去拍。
你嘛逼,一个半搞成九十多分钟,还看不了
最有感触的是性治疗师及其虽有思想纠结、仍支持妻子工作的“哲学家”丈夫,对于人山人海齐天大圣的我朝,真是一个无比遥远的福利~
oh,god!!!!
题材有点儿虐,故事处理的很平淡。
男主演技不错,让我一度以为是真的残疾人!真实的故事,就是容易打动人。
没有预期的好,不够治愈不够感人。
题材不喜欢- - |||
工作就是工作,不能掺杂感情。
can't feel connected
治疗师,神父,Amanda,细腻,宽容,善解人意,久违的感动。同想起充气娃娃之恋
呶。。。。。。什么什么和什么 最后也死了
helen 老了,故事不错,剧情老套了点
透明人。
性治疗师,听起来有点羞于启齿,其实本片一点也不色情,非常温暖和感人。虽说性,但实质是教会爱。男女主角的演技很精湛。
Good story
很闷的剧情片,即使主题很好
爱是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