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想给这部电影评分,但还是有很多想说的话,因为我想以我的角度去解释每个人的心理,全程负面。
首先男主想要保护贝贝的原因,以及从开始被挨打到带着刀去小光住的医院这一过程,并不是反抗崛起,而更现实的是,他在被同化。
一开始他害怕被人打被人欺负,但在一次一次发生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暴力,所以选择以暴力还击。
而保护贝贝并不是真的有勇气想解决这件事,而是因为他喜欢贝贝,不然他就算被逼着,也不会对小男孩做那样的事情。
现实中我问过一些人,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那里,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一定管并且斥骂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但他们都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男主在第一次看到贝贝被那样对待的时候,不也没动作。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学校没有发生过校园暴力。
然后是贝贝,她被欺负后仍旧和那些人一起玩。
在男主不解地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就算被欺负,也不想回到外面的世界。
”多真实的一句话啊,她不愿意告诉老师的原因除了一开始告知的时候老师没有理会外,还有不想再自己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世界。
只要有人理会我,以什么方式都可以。
之后是小光,一开始电影把他塑造成一个单独以欺负人为乐的人,后期又告知他也是从小被性侵。
如果揣测他的心理的话,我认为他并不是因为觉得欺负别人好玩,或者被欺负了就欺负别人发泄。
他从小被性侵这件事让他这部分认知不全甚至这隐约成为他的习惯,他喜欢上了老师,但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
这让他心理开始扭曲,对待这件事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
他可能想找到一个答案,想知道别人被这样对待,会和自己一样吗,这样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从他打算自杀以及天台那段对话开始,这个人物才被赋予了一些情感,小光回答了他不告知别人的原因因为觉得“丢人”,这应该是大部分没被发现的受害者的心理。
“我这样的人应该活着吗。
”小光说的这句话,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小光没有完全的心理扭曲,但结尾的那个小男孩会。
小光每次的眼神都是木纳的,那男孩的眼神,充满了恨意。
而老师这样的角色,我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
无声里的每一声,都是痛苦的呐喊。
不是没有反抗,但是次次反抗无效后,还会有勇气和信心去反抗吗?
一个老师做的恶,改变了一个小孩的三观,导致一个学校的沦陷,然而只有一个老师做了恶吗?
不是,每一个知情而不管不顾的老师和校长,都是帮凶,是助纣为虐者,每一个。
在小孩的世界里,大人是有很大的权力的人,老师更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拥有最大权力的“高者”,当老师变成了坏人,变成了施暴者和帮凶时,他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自己呢?
影片最后,之前的受害者,或许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有些伤害不会在时光中慢慢自愈,而是随着时间逐渐溃烂……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台湾版 无声 看到的是平等的视线。
聋哑人学校的性侵事件,从新闻角度来讲必须是爆款,但有多少人抱着看 知音和故事会 的眼光来看这种事情。
无声 的视角很平,没有过多从外部世界的目光去猎奇这件事,而是沉下来,用当事人的视角来陈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媒体的术语叫调查稿件,电影里叫纪录片。
当然,无声 并不是一个纪录片,影像上和纪录片也没有更多的关系,甚至带着犯罪,青春这种类型片的性质。
但视角,却是记录片的平视。
一个新导演,没见到咄咄逼人,却见到了平和,非常难得。
同样是新导演,个人极不喜欢春节档某部电影。
好在现在已经影史票房第三,说几句也不会对利益方有任何损伤。
毕竟我跟那部电影里的人有着几乎相同18岁以前的背景。
我幼时生活的武汉某国家大型企业里,是有很多东北来援助的叔叔伯伯,包括油炸和麻辣烫这些起源于东北的小食,也可能被这些叔叔伯伯带到武汉并在那一带流行到全城。
可是,到了80年代,叔叔伯伯们绝不会说东北话,至多是北方口音,或者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东北的喜剧元素,抱歉,我是到北京之后才有所接触。
所以更觉得 无声 视线的可贵。
一部献给母亲的电影都能被商业污染成站到天上去篡改记忆,又怎么能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残疾人。
十几年前有个群口相声,其中一段是观众听说是相声吓哭了,因为相声演员看到观众不笑,真下台挠观众痒痒。
同样,放25分钟哀乐,不信你不哭。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古希腊的戏剧理论。
到了春晚,要给利益阶层看故事会时,就成了喜剧的结尾是悲剧。
还是乱拳打哭的。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
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
火大!!
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
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
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前言在第57届金马奖颁奖典礼的帷幕被正式拉开之前,荣获8项提名的台湾电影《无声》就已赢得了本土及海外观众的满堂喝彩,在台湾10月15日上映两周便累计超过3000万票房与10万名观众。
自其前些年大受好评的电视剧《天黑请闭眼》之后,80后的台湾青年导演柯贞年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中,继续将其擅长的悬疑/恐怖的叙事风格对焦一则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欺凌事件与性犯罪的故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阴冷严峻与和煦轻快的镜头交错之间,是对“学校”的空间定义、教育断层以及家人与教师的身份缺失进行的一次深度探讨与反思,又或是试图去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被害”“施暴”与“旁观”三种常见的角色类型之间的道德清算。
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转学生张诚来到新的聋哑学校,对天真烂漫的姚贝贝心生情愫。
某日在开往返回宿舍的校车上,张诚突然发现车子后排被校服遮挡着,因好奇走上前掀起校服,目睹了校服背后的数名学生以游戏的名义对贝贝进行的性侵犯。
自此,上百起潜藏于宁静校园之中的“无声”罪行被公之于众,审判的序幕即刻被沉重地拉起。
影片处处彰显的对现实社会的揣摩,看似参杂了当局政治转型的复杂且必要的诉求,然而在FILMeX电影节的映后QA中我们了解到,导演看重的是对事件“参与者们”的动机剖析,她关乎且更倾向于强调成长的彷徨与阵痛,与近年真实事件改编的各种商业类型片中的某种社会责难的强烈目的性大相径庭。
「听人」缺席的校园空间作为辅助价值观还未成熟并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未来庞杂的社会体系中得以生存之前,“学校空间”原本应是一个值得被托付与信赖的庇护所。
影片中的聋哑学生是「聋人」,负责传达他们意思的教导员被称为「听人」。
因此,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更为复杂的是,这所校园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还需要为学生去传达「意思」。
重新审视电影《无声》中的校园空间,我们所看到的「听人」是对校车后排“不可言说的游戏”漠视,是斥责被侵犯后贝贝执着于事件的态度,又或是处理涉事教师的校长为难的情绪,他们早已将「听人」的职责抛诸脑后,将校园空间变成了一个众目睽睽下的犯罪现场。
作为教育者与调停人身份的教导员去责备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一种沟通的失职与置身事外的懦弱。
影片中杨贵媚饰演的校长对质问她的男教员大声呵道:“我经营一个学校有多么辛苦你知道吗。
”校长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设施的代言人,还应该是一个是传递学生“本意”的发声人,是监督校内教师职责的调停人,但她却以资本家的姿态训斥教员,苦诉自己为经营学校而付出的代价。
因此,当刘冠廷饰演的男教员痛心问道“校长,你会手语吗?
”实质上也是对其是否意识到「听人」职责的一种发难。
凑佳苗的原著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告白》中同样也触及到校园欺凌事件。
桥本爱饰演的美月被热血教师“维特”用带有贬义意味的外号称呼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师生信赖关系的建立失败,“维特”在自认为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其实是反将美月推向了孤立的深渊,拒绝倾听学生的声音,实际无异于班上其他的欺凌者,是一种“同谋”。
再回到《无声》,影片中的涉事老师对小光的性侵犯确实是校园内上百起无法饶恕的侵犯事件的开端,但坐在校车内的陪同教员的漠视与放任却显得更为可怖,他们的身份混乱与「听人」职责的缺失遮蔽了校园暴力与性犯罪的上演,是触发校园惨案愈演愈烈的帮凶。
无法承载的精神扭曲影片中对于角色的处理是中性的。
首先,上文中提到的校长不论是其对于事件发生后的不作为,还是处理过程中惺惺作态的模样令人心生厌恶,但她并非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
阿诚作为一个捅破事件窗户纸的“正面”角色,当小光承诺如果愿意侵犯班上的一个学生,他就不会再找贝贝的麻烦,否则他将继续欺负她。
在小光的威逼之下,阿诚侵犯了班上的另一个学生,而此举也致使故事结尾上演了一出悲剧循环(影片以被阿诚侵犯的学生试图侵犯别的学生作为故事结尾)。
贝贝在经历无数次的侵犯之后,却还是选择“无声”地笑着与班上的同学相处。
作为本片中较为复杂的核心人物,学生小光既是校内施暴的主谋,也是长年来被教师侵犯的「受害者」。
影片前半段集中描述了小光指使其他人侵犯贝贝以及班上其他人,我们在面对暴力理所应当倍感愤怒,然后,当接收到来自影片赋予小光角色复杂性的拷问——假如所谓的欺凌者也是弱势的一员,那么出自对原罪的控诉是不是已不能满足我们对事态发展的考量。
小光长年受到教师的性侵犯,尽管事件的败露促使校长调走涉事的教师,但身心还未健全的小光必定早已百孔千疮,无法承载痛苦的他与男教员在天台吐露,自己多年后再次见到侵犯自己的涉事教师反而很开心,顶着悲痛狰狞的面孔,他询问教员自己是否是变态,这与房思琪式的痛苦填补如出一辙,令人错愕的心声也成了精神扭曲的最好佐证。
类型片的社会责难是必须的吗?
韩国电影中对于此类折射社会黑暗面类型片的技法是相当纯熟的。
比如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的《熔炉》也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施暴者们的恶毒与嚣张气焰在影片中被描写得入木三分,我们为法庭上因证据不足而无法为受困的孩子正名的场景悲痛欲绝,同理心更是延伸至现实,实现了法治进程的某种影响与刺激,致使多年后能够成功通过了相关的“熔炉法案”。
《7号房的礼物》中,朴信惠饰演的女儿摇摆于作为辩护律师的理性与身为人女的感性之间,在法庭上为逝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身影与观众取得了某种默契的情感共振。
而在影片《无声》中,执法部门与媒体视角的部分,从其收敛的叙事方式不难看出导演对于情绪表达与社会诉求之间的平衡与拿捏。
在映后QA中,柯导也提到了作品的原型故事其实早已在台湾本土形成一种声音并有了一定影响,洞察受害者或拥有受害与加害双重标签的边缘复杂人群的内心是她想要做的事,像这样避免过分地责难于社会的叙事方式倒是与2017年文晏执导的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嘉年华》颇为相似。
尽管比起《无声》中高强度叙事的起承转合,《嘉年华》减少戏剧冲突,隐去了侵犯的场面——观众清楚事件的发生,却也未曾目睹——这种将观众置身于暧昧的旁观者姿态的方式,也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影像视角与技法。
随着电影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出于影片自身带有的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以及社会意义的情感考量——近年来难免会出现一些消费真人真事完成某种深刻的社会责难任务的影视作品。
《无声》试图做到的,更偏向于提供给观众直面社会事件不断发生、可能再次发生的危机感,以及事件背后的思考空间,是与非的辨别不是在一部或是几部作品中能得到结论的,它更像是一种启发。
正如导演在某次采访中提及:“我不想激起愤怒,也不想带有强烈的控诉意味。
我也不想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讲这个故事,善恶的分明是相对模糊的。
一些未成年少女为什么谈性色变,为什么恐惧性,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性话题(不管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关于强暴,侮辱,黄谣……女性作为这些话题中的受害者,很难对性建立起快乐的认知。
贝贝宁肯回启聪学校受欺负,也不愿在听人的世界中孤单,作为听人,我们能为聋哑群体再多做些什么?
杀人者不相信自己存在未来,于是通过断送他人未来的方式,毁灭自己的未来——「卷毛钟」《无声》电影里,聋哑人学校校霸(男生)被美术老师(男)性侵长达两年时间。
在此期间,想必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与绝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的痛苦与绝望无从发泄,则会反噬自身。
校霸希望让所有人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在校期间唆使校友,对校内学生性侵、童奸;高达百起。
由于演员的演绎,校霸脸上的猖狂与得意,令人不安;起初,我对此感到十分愤怒。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认识到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内心中多了一分同情,却对他的愤怒丝毫未减。
一个人被狮子咬了以后,不敢去报复狮子,而去虐待猫?
这种踢猫效应本人不敢苟同。
而最近的杀人事件中,凶手因为毕业证未发,实习工资低,将无辜人员杀害。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校方的问题,凭啥不发毕业证;电影中,也能看出校方和老师的问题。
老师性侵学生,不向执法单位举报,反而包庇将其送走。
面对校内频发的性侵案件,视而不见。
直到出现一位正义的教师,和一个正义的学生,这些情况才被昭告媒体。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拒绝成为英雄,只能是向罪恶低头。
十年前,一部叫《熔炉》的韩国电影改变了整个国家。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害事件”,口碑与票房极佳,不仅让这个尘封了9年的案子重新审理,还推《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炉法”)的出台。
同样在十年前,中国台湾地区的聋哑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
明明是为了保护和教育残障人士所创办的场所,却屡屡沦为他们的地狱,今天就说说这部有台湾版《熔炉》之称的——
电影开篇就直白明确地火速交待聋哑人群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少年在路上疯狂追逐一个老人,追上后二话不说把老人扑倒在地,随即手起拳落......
正当观众要替老人抱不平时,发现原来是老人偷了少年的钱包。
警察质疑,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在欺负老人家,但张诚(刘子铨 饰)却无法替自己发声辩驳,只能听为老不尊的扒手在颠倒黑白。
直到学校老师赶到才解开误会。
在老师与张诚的手语中,能感觉到听障人士与健全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
没有手语的辅助健全人根本无法理解听障人士的心声,以致于又气又怒的张诚不断将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称为“白痴”和“坏人”。
到最后,老师王大军也懒得争辩,靠移花接木才促成最后的和解。
在处理故事时,导演极其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两件事上:听障人士和性侵事件。
转入启聪学校就读的张诚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里,没有之前普通学校的课业压力和歧视的白眼。
甚至,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女同学——
姚贝贝(陈姸霏 饰)。
一个大咧咧的乐天派,笑起来阳光又治愈。
她的目标是在这个夏天学会游泳。
变装舞会上,她会穿上泳衣陶醉起舞。
到了晚上,还带张诚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聊聊”心事。
美好总会急转直下。
一天,在搭校车回宿舍的途中,张诚偶然发现一群男同学在最后一排“玩游戏”——
这个被集体性侵犯的女孩,就是贝贝。
男孩又急又气,女孩却拒绝声张。
张诚无奈只得找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王大军老师来伸张正义。
万万没想到,即便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知道此事,但却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打闹,没人愿意主导任何改变。
在第一次遭到侵害后,贝贝也曾写日记向女老师倾诉。
面对贝贝的质问,老师敷衍回应:“你们不是在玩吗?
”“两位男同学都很乖,老师相信他们不会这样。
”贝贝只能错愕地看着老师离去。
在贝贝身上,导演异常迅速地将本片的两个重点自然的收束在了一起,并且激起了异常强烈的冲突。
因为没有办法在“听人”(健全人)的世界生活,贝贝硬著头皮也要回到学校,即便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可怕伤害。
没有人在乎真相。
电影中不管是贝贝的祖父母、辅导员或是校长,得知贝贝被性侵后第一个反应总是:“传出去要女孩子怎么做人”?
长久以来,性侵、强暴就是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但就是不愿意直视。
不仅社会对受害人的歧视和评价的眼光,连教师和领导大多也举着“保护被害者”这样冠冕堂皇的大旗,实则怕引来社会的批判,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连带受害者的求救声一同抹去。
和《熔炉》相比,《无声》没有“打倒大魔王”的剧情,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好人、坏人的探讨不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也蕴含更多理解以及“不得不”的挣扎。
在情感上,《熔炉》的爆发力较强,催泪的力道非常巨大。
而《无声》的情感宣泄方式则更为克制,在整个事件的牵引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冷静的旁观者姿态。
影片取材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件。
这起事件当时被人本教育基金会揭发,新闻如连续剧般不断发酵,真像被揭穿,学校在8年内共发生164件师生集体性侵害与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多达92人。
导演花了近2年时间做调查访谈,走访大量的案件相关人员,但唯一不碰的,就是受害者。
相对于影片,案件真实的细节要更惊悚、更残忍的多。
为了避免二度伤害当年的受害者,主创在改写剧本时已经尽量做到不要那么写实,性侵过程也表现得非常隐晦,刻意用晃动的镜头和虚焦画面快速带过。
电影要剥开议题的外衣,引起关注,但不是要剥开受害者。
张诚和姚贝贝是幸运的。
他们心里有一个“何仙姑”,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有希望。
片中何仙姑这个意象两度现身,象征着男、女主角急切想要找到出口与救赎的心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这些可怜的孩子,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能寄托于幻象。
那么。
同样也是少年的施暴者,心中也会出现“何仙姑”吗?
学长小光(金玄彬 饰)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进地狱,最后成为蛰伏在最深处的恶魔。
当孩子找不到救赎的光,只好把恨意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在这个残忍的故事里——所有性侵的加害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也有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被迫成为加害者。
如此,恶性循环。
每一声枪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要让一部电影剜到一个社会问题的病灶,又谈何容易?
电影不是解答。
电影也没有能力解答。
当看似主导一切的“恶魔”小光站在医院顶楼。
他遍体鳞伤、无声嚎啕。
对老师比着手语,说出自己应该要痛恨那个性侵他的老师,但却又忍不住对他的好感时——
风吹着床单噼啪作响,画面无比安静。
可那种字幕敲出来的嘶吼——却异常分明。
而这,会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吗?
戳【在看】,让好作品被看见
这些年,不论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是“鲍毓明养女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都让大陆的民众越来越感受到那些针对于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其实距离大家并没有这么遥远,不管这些事件最后的真相如何,事件如何发展,我们都一次次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都远远不够。
我们总是在赞许韩国电影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气,把2011年的韩国电影《熔炉》作为影视剧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但是一部《熔炉》终究只是对于现实的杯水车薪,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的黑暗并没有这样电影的出现而消散,那些黑暗依然存在,它们变换着面孔,依然伤害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们
2017年的《嘉年华》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主流市场中把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影片并没有收获特别优秀的市场反馈,但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影片的勇气和传达出来的主题都非常震撼人心。
就连去年口碑大热的网络剧集《摩天大楼》也把故事的核心落在了儿童性侵之上,越来越多的华语创作者尝试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面为弱势群体发生,带着枷锁为那些受害者讨回公道,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一个不自由的创作环境之内,观众很难真正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悲惨现实的疼痛和对于社会的反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如此急迫地想要写下这篇影评,为大家推荐《无声》这部电影,因为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到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恶劣和严重性的机会,也要让大家知道,华语电影人也可以拍出《熔炉》那样震撼力的现实题材电影。
去年10月份在台湾上映的剧情片《无声》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台湾特育学校的真实事件,和《熔炉》中发生在光州聋哑人学校的连环性暴力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影片通过一个聋哑人转校生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看似阳光的校园中那一个个见不得光的角落,讲述着恶的积聚和无法阻挡的扩散,是这些年难得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华语电影。
本片起名《无声》,语义双关,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的主角们是聋哑人,无法说话,另一方面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伤害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的噤声,传递出那种求救无门,明明是受害者却又无法被理解的绝望感。
它并不像《熔炉》那样在虐心之后给与了一些现实的希望,相反的,《无声》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力来自于它对于残酷现实的无法解答,导演不光光是在展现一个事件的全貌,他希望的是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的自我反思。
类似于《熔炉》、《聚焦》那样的电影,创作者都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侦探式的探秘和验证之上,讲述的是坚持正义的人在迷雾中前行寻找真相、保护弱者的故事,但是《无声》则不同,影片在前三十分钟就已经把“校园性侵”摆在了台面之上,后面的部分则是在讲述那些伤害的延续、明明知道真相的无可奈何以及受害者的境遇,导演的创作目的不是宣泄,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让每一个观众对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
男主角作为第一次转入特育学校的高中生,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却在校车的最后一排目睹了同班同学对于这名女生的强暴,整个校车上的人就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默认了这样的恶行,而参与其中的男同学则说这就是他们在玩。
而整部电影的残忍才刚刚开始。
男主角对于这样恶性告发引得正义的男老师开始调查这件事,并且通过对于同学的询问发现了学校内发生了上百起以玩耍为名的性侵,不参与其中的人就会被孤立,而如此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性侵事件的曝光仅仅让学校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改变,却没有针对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男主角的告发引来了更多的伤害,而受害女生也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处理得到应有的解脱,而男老师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让他发现了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观看本片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压抑的,导演非常彻底地展现着面对校园性侵事件的时候,学校领导的冷漠,加害者的嚣张以及被害者的愧疚,情节的发展一次次刺痛着观众的内心,而这些情节讲述的核心就在于,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是如何把伤害合理化,并且让受害者放弃反抗甚至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
“他们就是在玩。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绝望和愤怒的台词,而这句台词就是出于女主角之口,这名在校车上不止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强暴的女生在一次次受到伤害之后没有一次选择自己站出来,看似是因为女主角性格的软弱,但是实际上,背后的成因才是真的让人心碎。
她的家庭为了让她不受伤害从小到大都只让她在特育学校上学,避免她接触到正常人,以保护她的名义让她丧失了正常社会接触的机会。
她的老师、宿舍的工作人员在她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伤害之后,千方百计给施暴者洗白,说他们就是玩玩,都是好孩子,他们没有恶意。
久而久之,她就和自己说,自己没有收到伤害,就是同学之间玩一玩,自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为了留下来,忍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头来,她选择去非法诊所给自己做绝育手术,是因为,她不想自己到时候被欺负了以后会怀孕。
女主角的经历和她的选择就是整部电影最让人心痛和如鲠在喉的地方,它带给观众的疼痛感和压抑的感觉就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对受害者遭受到的苦难和她心理形成的原因感同身受,我们又如何真正由衷地反击这个世界的恶意?
借着女主角,我们作为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个角色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三层噤声,影片不仅仅讲述了未成年人遭遇性侵之后的绝望和无助,它还讲述了这个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排挤和异化,我们最应该恐惧的不是那些大奸大恶,而是早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恶与偏见。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在受害者身上找寻伤害的原因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剥夺受害者发声的权利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应该让施暴者可以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面对伤害第一时间去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想方设法冷处理的。
如果,一个社会并没有达到我们内心对于健康的要求,那么至少让我们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对于恶行的容忍就是对善良的践踏。
愤怒的种子
高高在上者早摒弃了人性,挑些恶心反胃的部分,让苦命人互相无意义的怜悯
罪恶的种子一旦埋下,代代相传……压抑的,蝉鸣的,躁动不安……
贝贝长得好像文咏珊
选题不错,可惜拍的太套路了
就非常的荒谬,这是在五百年前的中国吗?还是在非洲原始森林?就没有见过坏人这么光明正大,法律法制这么无能为力的社会。而且作案动机非常牵强,结尾特别搞笑
和《熔炉》一样的无聊电影,完全审判好的内容,犹如童话一样“有一个坏蛋,他做了什么什么”。真的,这种剧情我看新闻就足矣,不用看电影。你看看人家《狩猎》是怎么拍的,平等的视角让人可以客观合理的思考事件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已经盖章的结果让你接受。
7/10 “被强暴的罪名”是什么屁话
不了了之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式。故事拍摄得倒并没有太多的高明之处,只能算是一个吊起大家义愤填膺情绪的出口,为小光的“恶”找了一个“善”的借口。
导演功底太差了,四个人物平均着力变成了平均无力,导演想探讨的东西太多,却什么都是蜻蜓点水。故事像真空了一样,社会舆论、媒体、公检法没有一样推动事件发展。导演对重点段落也毫无设计,划水拍完了事,潦潦草草,索然无味。
導演想表達的很多,但似乎無法自然巧妙的融合在一部長片裡,有點野心過大施力不足的感覺,甚至要在映後導演分享創作理念時,才會有啊原來是這樣的可惜。劇情的轉折和推進略顯生硬,剪接和演技流於一貫的台灣商業文青片,並無亮點。個人蠻認同導演想用非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呈現牽拖拉扯滾雪球般的事件全貌的創作立意,但覺得或許刪繁就簡用短片呈現會更佳。
坐立難安,不忍直視,加上特別突出的聲效,都讓人在觀影時心跳不斷加速。但最可怕、最讓人感到絕望的是,當這樣的事件不斷發生時,明明應該選擇逃離的學生卻選擇留在這個泥潭裡,只因為「外面的世界更可怕」,外面的世界會讓這些聾人覺得自己沒用,無法融入。這種絕望不會因為解決了性侵的源頭就改變,這是本片帶出除了事件本身以外讓人可以更深刻反思的角度。看到最後一幕更令人心寒與傷痛,因為,這個事件永遠不是個案,彷彿會繼續輪迴下去。
特殊学校教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侵害、霸凌事件被简单遮掩和 被轻飘一句称为“只是玩玩”,个中委屈、恐惧、心酸和妥协与自虐变态般的扭曲被无声地展现。影片随情节的展开,让人看到当事人们盘根错节的痛苦,摸不清根源,见不得光,找不到出口与答案,无处救赎,自身变成深渊的折磨。经历与记忆会影响伴随人的一生,无形无声的黑洞更可怕。人之生也固小人。阳光背面e的发酵有时候没有什么道理,是劣根性又或是进化过程自然产物。是阳极反阴,阴阳互生,哲学上的必然。virus一般扩散似无法根除。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而余” 千百年如此。or a Social Problem。从隐忍的贝贝到扭曲的小光,那些孩子们,没人知道他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如校长所说。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心理、救
声效上的失聪通感虽然不新鲜但是有效。恶是系统性的,想要摧毁太难了。
做好流泪的准备,结果一点触动也没有也是让我吃惊,欺凌戏拍的太差,没有让人感到或是同情或是憎恨, 少你、嘉年华的一个脚趾头都赶不上。(陈妍霏妹妹鲨我
比熔炉好。人之本性,其实皆在周遭。影片把个体养成和环境影响的关系非常深入的剖析,从个体切入,层层剖析发掘。整件事情所有的参与者的面貌都展现出来,虽然没有台词,却又在无声处听惊雷贯耳,痛彻心扉。不用说严重至校园性侵,其实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原生家庭在教育、生活、培育等方面构造的相处模式和成长环境,则是更多个体、家庭,更多社会角色所正在承受并制造的一个又一个无声的悲剧,且毫无自知。
最后的镜头才细思恐极形成了闭环。
优点缺点都明显,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听障孩子的生活,影片大部分时间也“无声”,以及即便被欺负还是想回去上学,与听人生活的割裂,这些不错,缺点就太多了,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最悲催的故事,然而却没有现实的沉重感,相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猎奇感。一味地堆砌强暴场面而对于追责轻描淡写就会是这个结果,甚至用一场强暴去解释另一场,非常让人反感,我知道这里面有暴力的传承与合理化,人为自我保护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你不能这样直白地剪辑。只展现苦难也不是不行,或者换一个不带情绪更冷静的视角,或者还是更严肃些。有的地方真的让人反感,主要是内容太多了,导致所有都潦草带过,很轻浮,还不如抓着两点认真刻画
被强暴不是罪名,强暴才是罪名,人类世界已不可救药,
覺得事件差不多被老師揭穿到校長那邊之後,故事線好像有點亂亂的(?),至少那時候起我一直猶豫著「聾人的世界到底會怎麼看待這種『玩』」。覺得手術部分有點插隊感,小光的揭露影片也很突兀。劉冠廷這次有些些失望吧,感覺太多部分用吼的表達憤怒,看的當下其實是很讓我煩躁的,但幾個高中生演員都滿好的。最喜歡張誠在校車事件後回房間的那段,配樂超級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