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前演到新世纪,一部跨越几个时代的家庭剧,以古建筑为题材颇有特色,给观众介绍了很多古建知识。
虽然时代久远,但故事情节忽快忽慢,让人有些把握不准。
几位老人的扮相倒是容易看到时光的变迁,然而配角子孙们则几十年变化不明显。
其实更关注的是老人的故事,但后半部分放在了一个忒不靠谱的孙辈身上,让人不爽。
(文/小义大道)看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年大戏《全家福》让我想起小说《白鹿原》,几代人那纷纷扰扰的人生如一部历史画卷般徐徐展开。
平凡人的普通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产生着或多或少质的变化,鲜活的人物性格搭上活色生香的生活成就着别样丰富的诗篇!
依稀记得《白鹿原》里那原汁原味的陕西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而《全家福》里的京味儿根正苗红,王满堂那一口的京腔让人听着就舒心。
老北京城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出剧将老北京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和悲欢离合向我们全面铺陈开来。
得知此剧现在收视率成绩不俗,相信有一半观众都是被老北京的纯正味道所吸引吧!
《全家福》里虽然以老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家为故事基调,但背后却是老北京城的古建筑这样宏大的背景,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庭院内外的砖瓦影壁都向我们展现了京城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城市的精致与文化。
近半个世纪的老北京风貌变化被搬上了大屏幕,历史与城市的关联深深的牵动着观众的心!
1947年王满堂带着风水先生老萧和一干徒弟们为一个阔老太太王府的营造,解放后王满堂接到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修建天安门,迎接开国大典!
在恢复生产阶段,上级决定,以隆记营造厂为基础,组建一支北京古建工程队,满堂的古建队开始修建东直门和西直门。
听着王满堂不断叨念着:天安门、东直门、西直门……这些我们熟悉且目前仍在的名称,身在北京的我们不由得觉得亲切,他们变成如今的模样原来是这么一批值得颂扬的工人的心血和结晶。
剧集中王满堂对于北京古建筑的珍惜和爱护,也更是体现了老北京人们对自己城市深深的爱。
撑起这部剧京味儿的是胡同里大伙的那一口口北京话儿,字正腔圆且京韵十足,在他们的话中可以听出老北京们的底气与这个城市的气度,也让整部剧接上了地气,说起话来对谁都称“您”还有满嘴的“儿”话音。
剧里的主人公也是个个都颇具老北京人的说话特色,王满堂为人正直,说起话来也是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和服软:“行了,什么都甭说了”;周大夫说起话来听起来谦逊有礼,实地里却是将炮都放在话里跟老抓着他不放的刘翠兰对质“那是那是,我能跟您比嘛,您多厉害啊”;风水大师萧益土则是满嘴的贫话,但心底却是善良的义气人!
很符合老北京人的形象,到现在你在北京的出租车上还能找到一堆跟你乱贫逗你乐的司机!
尽管这是一部平民史诗剧,但剧中人物的人生却并不那么平淡。
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的人生也呈现着跌宕起伏的轨迹。
王满堂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一人就有两个媳妇:麦子和大妞,他们分别给王满堂生子,在一起时倒也渐渐能和平相处。
而王满堂本人是个转不过弯的臭皮匠,一旦认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
柱子虽然不是大妞所生,但对他视如已出,大妞表面上刀子嘴却是颗易碎的豆腐心,还有老萧表面上看个圆滑世故的风水先生,却总是为王满堂两肋插刀,是个有情有义敢担当的纯爷们!
正是这样的鲜活的人物性格促成了这部戏的平凡不平淡,这些细节的描绘将老北京人的乐观豁达的精神也极大的表现出来了!
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底蕴、世事变迁中的人情事故、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这部戏收视率的保证。
当下大家都觉得年味太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被遗忘,品着《全家福》里的京味儿,相信大家能开开心心的过个大年!
毕竟是CCTV的开年大戏 编剧和导演的功力算的上相当深厚 一批演员也演的十分到位 秦海璐的表演很好,但是也有些缺点,自然不说无妨。
有人说剧情俗套,可是谁的生活不是俗套呢?
靠翻花样弄新剧情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面对抉择选择正义和崇高才是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出彩之处。
49年以后 洗脑教育的确够严重的!
麦子和柱子这俩演员演的真心的好。
编剧方面,毕竟是要归拢到主旋律的,但是对红色的赞美应该尽量避免提及,小人物站在政治的一边可能会更能体现生命个体在老城的沧桑和劲道有力,那样故事里马屁味也不会那么臭了吧!
照一张全家福,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但对一个干部特别是一名领导干部家庭来说,就是一种奢望。
如《全家福》中主人翁韩市长:父亲住在乡下,女儿出国上学,妻子工作在城市,自己在异地当官,这样的家庭想团聚在一起,谈何容易?这次机会来了,女儿韩琳琳国外留学归来准备与男友结婚,父亲也从乡下来到了城市儿子的家,然后想在孙女结婚的时候,一家人再照一张全家福,这是父亲的心愿。
韩英杰没有做到,本是出生贫寒农家子弟的他,带着父亲和姐姐的期盼考上了大学,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基层摸爬滚打当了副市长,还接受了组织考察提名为市长人选。
他的成长轨迹,令多少农家子弟羡慕和景仰,但他没有把握住自己,由于他的不廉洁和腐败变质,没有守住道德的底线、纪律的红线,大肆贪腐,收受贿赂,包养情妇,最终被组织审查。
结果呢?不仅仅是一张全家福没有照成,而是女儿与男朋友分手了,妻子因此处于疯癫状态,年迈的父亲受到打击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离开了人世。
自己也身陷樊笼,失去了自由,落得了万念俱灰,想以死谢罪、一了百了的境地。
故事讲到文革结束都很感人,但是后边的故事就像没了故事!
平庸乏味,年轻一代都没什么出息,演员形象猥琐,也没有老一辈的饱经沧桑的精彩故事。
大儿子柱子贯穿全剧,也没有什么戏,就是个龙套!
只会提提反对意见而已,什么事都反对。
而叔侄二人共追一个女人的重头戏,看得人直噁心!
乱了辈分,有不伦的龌龊之感!
人老了不会像中青年人那么对异性的事感兴趣,大谈60、70岁了还没完没了的吃醋、大闹,根本不真实!
人人都有一付善良的热心肠,滚烫滚烫的。
没有感受过那个激烈翻腾的年代,不会激起那些五味杂陈的共鸣。
萧益土、刘翠兰的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突破性的创造。
看得落泪。
在那样的年代能保持勇敢的善良的底线,显然是理想化的艺术拔高,写的很好。
现在电视剧的题材太雷同,太滥,太集中。
这种年代、家族戏太多,太俗;却能看到这样一部绝对不俗的好戏,真的可贵。
疫情在家围观了下《全家福》这部剧,虽然吴刚老师演的不错,但是这个王满堂这个人设真的太气人了!!!
王满堂一个穷小子来北京打拼,大妞不嫌弃嫁给他,他靠着老婆家发家,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有本事了就对大妞指手画脚,这不是典型的凤凰男吗?
临老了还看不上自己的老伴,买个毛衣还惦记着学画的老太婆,哎呦喂,真是够了。
本来四合院就是大妞家的,让周大夫和刘姐免费住就够意思了,坠儿的老公为了分房子让他们搬走有错吗,我觉得没错啊,为什么死皮赖脸的占着人家的房子不走呢,还让大妞去道歉,果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吆喝声大的就有理,刘姐还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呢,要不是人家王家收留你们,大妞在最开始变卖家当养活一大帮人,哪有你和周大夫什么事儿啊?
这个王满堂整天就会挤兑大妞,还重男轻女,大妞的病都是他给气的,这种凤凰男太气人了!!!
大妞的人生也间接说明了,中国社会女的当家庭主妇就活该被丈夫挤兑谩骂,不但要洗衣做饭生儿育女,还要有自己的工作,做女人难,做中国女人可真难啊!
初看‘全家福’全是冲着叶广芩去的,(在此推荐一下她的作品:采桑子和状元媒). 作为一个不太地道的京人,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总是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即熟悉又陌生。
正是这样模糊的感觉,对京味儿的剧一定是追的。
剧开始的不温不火,剧情发展的不紧不慢,演员选的不声不响。
可看着看着,就咂吧出点儿滋味来了。
有点儿像喝北京的茉莉高末儿,乍一看,不咋样,刚一喝,没什么味道,喝个几过,茶的味道才慢慢的出来。
剧写的是一院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国人的缩影。
剧从1947年开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变迁,和那如火如荼的政治风云。
此剧是娓娓道来的。
没有‘楚汉传奇’般的气势磅礴,也没有‘大宅门’的荡气回肠。
连‘活着’的那种撕心裂肺都没有。
它反映的是动荡时代对一般人儿的冲击。
王掌柜不经意地有了两个妻子,好不容易的平服了都有理的一双女人,大家选择了不得不的‘和平‘相处。
政策的实施,他必须取舍,与理必须的,于情伤的是一家人的心。
这才有了很年过后,当老吴和大妞相继离开了尘世,王掌柜邀请麦子回到他的身旁,有情义,有愧疚,连这看剧的都想着就和了吧。
佩服麦子的话“你就一辈子欠着我吧,那一不是我的家“。
就是,哪有什么都得到的呢?
其实这也道出了麦子一辈子的委屈,和那未了情。
鸭儿和別佳,在政治几乎疯狂的时代,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造成了疯狂的后果。
人虽没有陷入牢狱,但他们的心被禁锢了半辈子。
那种压抑,孤寂,思念,苦楚那里是‘一声惊雷‘般的变迁可以改变的,那是种隐隐的痛。
喜欢演鸭儿的演员,苦情戏演绎的不声不响的,让电视机前的人们深深地陪着她喝着着这杯苦丁茶。
另一个角色,周医生 - 满眼的情,满嘴的理,和满肚子的水。
1949年后,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再加上个不靠谱的‘右派‘,一生的情,就那样的错过。
一身的艺,也大都白白的荒芜。
最后,连个’平反‘也没落下。
其实,心中的苦,闷,冤,那里是平反能平的呢。
郝平,这个陕西汉子,把这个角色把握的不温不火。
说道演员,特稀罕演老萧和彪子的演员(钱波和张东雨)。
老萧,新政府下的旧人,风水先生。
彪子,新政府下的新混混。
二人典型的京人,有点儿聪明,有点儿诙谐,有点儿文化,还有点儿小坏,其实很有道行。
平时占小便宜,关键时仗义。
二位不熟悉的演员,把个京腔京韵拿捏的,过瘾。
京味儿还体现在剧中孩子辈的名字上,鸭儿,坠儿,门镦儿,套子等,听着特顺耳。
要说此剧的瑕疵,那就是化装了。
此剧得了好剧本,有了好演员,好像就没有资金请化妆师了。
此剧横跨有五十年的年头,很多演员都是从年轻到年老。
脸面上没有太多的岁月痕迹,倒常常有穿越的感觉。
剧组倒是在头发上下了些功夫,只是效果不佳,偶有滑稽感。
最后,王掌柜的家训: “做人就和盖房一样,平如水,直如线“。
说的好哈.
电视剧《全家福》是以古建筑大师“隆记传人”王满堂的一生为线索,演绎出一个时代的动荡飘摇,也演绎出一个四合院儿里的离合悲欢,召示出“平如水,直如线”的建筑箴言和人生哲理。
“隆记”是一个精神支点,“隆记传人”是一种光辉的象征,象征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王满堂的一生中,做人和做建筑一样,都要堂堂正正。
他的妻子大妞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辛勤,持家,宽容,善良,有时候闹闹大小姐脾气,总归呢,还是深明大义。
福来和白新生,刘姐和周克明,鸭儿和别佳,坠儿和华子,柱子和惠芬,门墩儿和玲子,以及刨子,老萧,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丰满,活脱脱地能在生活中找见,他们在讲述着自身故事的同时,也表现了时代的症结:战争,建国,运动,大跃进,文革,苏联援共,知青下乡与返城,改革开放,以及最后的北京奥运会。
作为一部主旋律年代剧,它并没有直接表现历史事件,而是与人物命运紧紧结合,每次时代的转换都由人物对话说出,特点鲜明,部分镜头还采用了老纪录片的形式,尤其是王满堂与毛主席握手一段,充分借鉴了《阿甘正传》的手法。
剧中语言也很有特色,老北京味儿极浓。
“打镲儿”“丫的”“小力巴儿”“您就啨好吧”“得了吧您呐”……鲜活生动,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老北京的生活画卷,而让人最能为之动容的便是其中浓浓的人情味儿。
人情味儿是什么,重情义,守规矩,能吃苦,甘奉献,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更多的人变成了像刨子一样投机取巧,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极少人能够坚持本真,踏踏实实地在这片土地上站着,秉承老理儿,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手艺人。
剧中的爱情观也是一改现代社会快餐式的模式,以一种传统的忠诚坚守执著的样貌出现,包括大妞与满堂几十年的鸡飞狗跳却不离不弃,鸭儿与别佳两小无猜的异国之恋,华子对坠儿的奉献与牺牲,福来对新生的一往情深,刘姐和周大夫的老来得伴,门墩儿和玲子九曲十八弯的最终厮守。
“从前,日头落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大抵也就是这样罢。
在中国人的儒家哲学里,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被放在了不了忽略的位置,剧中王满堂的家庭便是传统的严父慈母式的教育,他对女儿的爱护和对儿子门墩儿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谁又能看不出来呢。
这是一种更深更不易察觉的爱,少年叛逆,把父亲的管教当作苛责,于是心生记恨,总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等到独自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回过头来,眼神也变得温柔,心甘情愿做起了老父亲唯一的伞,为他撑走暮年的风霜,谁从这里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呢?
而从小备受宠爱的孙子,却在人生大好年华,失足落马,锒铛入狱,又和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不谋而合。
当剧中刨子被夸赞是“隆记传人”时,有明眼的观众评论道:门墩儿才是真正的隆记传人,他妈妈是隆记的独生女!
当然,这话是不错的,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和王满堂眉眼间的那份相似,傲气与清高,倔强不服输,厚道,还有天下闻名的臭脾气。
冲着吴刚和岳秀清来的,没想到秦海璐这么棒,喜欢死了!!
她的角色拿捏的真不错,我是很少夸奖大陆女演员的,岳秀清是不错,秦海璐后起之秀啊,原来
真好。
当然,最主要的,叶广芩的小说也给力啊,所以,这部剧,我喜欢!
陪麻麻看电视。。。不亦乐乎。。。
匠人营国 建筑匠人
打你进这院儿起姐就看上你了
挺好看的,讲北京建筑史的。。
742
喜欢那老北京味
发现爷爷奶奶在追跟着蹭看完了,好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国产剧了,本子写的很有意思,演员更不用说了,终于get到吴老师的帅点了!希望现在可以多点这样的电视剧啊!我还是可以爱上国产剧的!
真正戏骨的剧,真好看。故事的转接略显生硬。
可能是电视剧里有自己专业的元素,寒假跟爸妈每天都看得挺带劲
前面剧本还能看,后面差的不行,剧情中人物虚伪的厉害,都是圣母圣父
影壁。手艺人啊,希望我们的建筑文化能重新屹立在世界建筑史上。一部时代大剧。
看到周大夫对红光满面画着精致妆容的刘姐说“看你脸色,就是营养不良”的时候,满口的饭都喷出来了。 还有,鸭儿和别佳为了二两铁去医院偷锅炉旋钮,在压抑的背景音乐中,镜头缓缓的在院子里扫过,墙上挂着一把锯子,那宽锯条怎么着也得几两铁吧。
其实更加喜欢舞台剧版本。电视剧拍到后面不仅拖沓,而且没有那么精彩了。不能给三星半,还是给四星吧,因为演员确实都非常给力!
可怕的逆生长
喜欢四合院
特别喜欢年代剧,这个剧也还不错,从古建切入很有想法。一个四合院里充满了人情冷暖,悲欢离合。4个二代人物加福来的爱情都算美满,最终都与自己相爱的人相守。缺点就是人物年龄太模糊,许多地方有bug。比如乔中华他家底应该也不错,即使插队回来,也不至于卖一辈子酱油。
一个个大背景的过,但剧情一般,讲的大概1910-1920(大概老太爷太奶)出生的那代人的一生,可推荐父母看
已阅
挺好的啊,一家人看看也不错
看了前半截,确定这是个不错的电视剧,只可惜,我着实不爱看开国那段时期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