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很多小说都有为了孩子的情节,这部也不例外!
女高中生川畑成实杀了前来敲诈母亲川畑节子的三宅伸子,通过这件事,成实知道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川畑重治不是自己的生父,仙波英俊才是生父。
因为仙波英俊的抵罪,成实才逃离法律制裁,而全家也因为这件事逃离东京,来到玻璃浦的海滨小镇,全家以继承外祖母家的“绿岩庄”民宿过活。
本案到这里充其量也就是个生父奉献的人伦悲剧,可是,当时抓住仙波英俊成功“破案”的警官冢原正次却知道凶手另有其人。
就算仙波英俊供认不讳、就算所有证据链都完美,他也不甘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把一个清白的人送进了监狱。
所以,在退休当年,正次就以个人身份来寻找仙波英俊希望能还原真相,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谁曾想,他踏入了一家三口人都有各自秘密的漩涡,被撕得粉碎。
退休警察冢原正次冒失极了,我都怀疑是不是一位老练的警察,直接就问老板娘川畑节子认识仙波英俊不?
这玩意搁谁都会害怕啊。
本来已经埋藏心底10多年的秘密,被一个陌生人轻易叫破,节子假做不认识,回到后厨就瘫了!
他的丈夫川畑重治明白这事情,为了让全家幸福,“怕”而出手,利用民宿的特点,令正次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并假意教唆妻子一起弃尸防波堤下,当做失足而死。
如果没有遇到汤川学,这件事也就是个诡异的谋杀,找不到凶手。
也许冢原正次就成了悬案,而川畑一家重归平静的生活。
遗憾的是,“神探伽利略”来小镇做海洋开发的技术顾问,还住在“绿岩庄”民宿,还目睹了正次与老板娘的对话。
于是,谋杀案顺理成章被汤川破解,悬案办成了铁案,而且陈年旧案也真相大白!
这里面最关键的人物——女儿川畑成实只是一个冲动的杀人者,却因为母亲找了接盘侠的行为,多了一个顶罪的“生父”。
成实不管像不像自首,结果是有人替他自首。
当坏事发生时,所有亲人都在做一件为她好的事情,却没有人问他的意见。
于是乎,有人顶罪、有人遮掩、有人搬家,这件事就悄无声息的离成实而去,就像砸进水的大石头,浪花虽然溅起高高的,但是石头沉入海底,波纹慢慢平静!
成实会忘了这件事么?
正常人都不会忘,只会自我麻痹,自我催眠。
那块石头不是没了,而是沉在最深处,一旦风浪起,必将水落石出。
而背负这块大石的川畑一家,表面其乐融融,实际心惊肉跳,当冢原正次出现,一切又回归那十多年前的夜晚,天桥上躺倒的女尸在狰狞的看着他们一家。
冢原正次被发现时,虽然像是失足跌落防波堤,但是川畑重治深知一氧化碳中毒的本质不会变,于是他千方百计把谋杀装饰成过失杀人,是酒店煤炉泄露、店内房板年久失修,一氧化碳渗透到酒店房间内。
而冢原正次吃得安眠药被伪装成因为睡不好而主动讨要。
川畑重治有了最大的漏洞就是他腿脚残疾,不能登高;而为了达到一氧化碳的浓度,必须要把烟囱盖住。
于是,这里面第二个沉默的孩子出现了。
他们的侄子——四年级小学神柄崎恭平,被打人要求,成了本案的帮凶。
男主汤川教授对此非常愤怒,因为恭平是唯一一可以亲近自己而不浑身起疹子的小孩子。
这孩子不怕生,懂事,而且求知欲非常旺盛,和他在一起就不自觉的想要教他学东西。
汤川帮助恭平实现了不能下水、不能坐船的遗憾,通过自制火箭看到200m外海中的瑰丽景色。
汤川在恭平面前就像一个傲娇的高知父亲,不说倾注心血吧,也花了很多时间来引发孩子对理科的兴趣!
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对世界充满想象的孩子被大人当成谋杀的工具,没有告知孩子一切,以为孩子不懂,以为天衣无缝,但是,正像汤川教授说的,“总有一天孩子会察觉,之后便是自责,然后藏着秘密活下去。
然后,他一定会想知道当时伯父为什么要他做那种事。
”孩子是可怜的,从小就背负了这个骇人听闻的秘密,长大的孩子会不会不再信任别人,不再拥有正直的品格。
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健康成长,汤川拜托女主川畑成实一定要“毫不掩饰的说出真相,”让恭平知道一切以后,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而不是像女主一样,被脱罪,被逃跑,被杀人。
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汤川看来不是情商低,而是不屑于去看待人情世故。
而对于自己亲近的人,他不会吝惜爱与给予。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孩子能遇到汤川也是他的幸运!
二刷,忍不住写个短评,《X》的看点在于石神和汤川的较量,数学和物理的顶尖对决,虽然也有石神的牺牲,但并非很让人注意。
《盛夏》则更加倾向于人文关怀,看到有人说看的睡过去了,我表示理解,如果你是冲着推理去的,那么抱歉,推理真的没亮点,自己看看就能猜出来。
但你要是换个角度,《盛夏》里的情感很复杂,一家人之间出于心中的爱,互相隐瞒各自的秘密,看上去没啥新意,但真的,重治在监狱里和汤川说的话真的很感动,酒后说出的愤懑,十几年的抚育,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幸福,这样的生活,十几年过去,爱没有变成恨,反而发酵,愈发醇厚深沉。
汤川变得有人情味甚至可以称为暖男,恭平的成熟让汤川有了兴趣,一个孩子作为杀人工具被利用,难以想象他的生活以后会如何,如果没有人去引导,未必不会变成下一个重治,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矛盾,环境保护之类。
看完真的很想说一句,要是成实当初自首,绝对不会重判。
但我也知道,没人知道接下来的发展,没人知道几十年过去这些秘密还会成为毁掉这个家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没看原作,仅就电影论电影。
1据说,制作人龟山千广其实挺有雄心,本来要向《砂器》看齐,但最终放弃,因为做的毕竟还是大众流行电影。
不过,拿《砂器》当目标,至少从推理路数上看,眼光很准。
我看东野圭吾小说数量,不超过十个手指头,《嫌疑人X的献身》堪称东野诡计的最高作,其他的都越来越接近《砂器》原作者松本清张的社会派路子。
这次的《盛夏的方程式》也属于社会派,所以,说是说推理题材,但要拍好,还是得按剧情片来,拍扎实了。
本格推理,你可以仅仅被诡计惊艳,但社会派,写的是人性。
2几个意象都不错,尤其一上来,黑白影调里的猩红雨伞,以及杏和湛蓝大海之间的造型关系。
红伞其实是电影的贯穿道具,也是人心的现实投射,后来杏在潜水时再次看到这柄红伞的镜头,无论从画面色彩还是叙事意义上,都不错。
只可惜,这个镜头出现的时机不好,太靠后,因为此时观众已经知道真相,应该将此意象作为一个悬念,杏的心里不由浮现出的情绪意象。
这点上,《砂器》里的砂器,以及父子二人长途跋涉的意象,无疑处理得更好,令人记忆深刻。
导演还是太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了,所以很多镜头都有些多余,生怕观众不明白。
这种暗示,其实反倒让嫌疑犯过早暴露,比如饭庄里的一场戏,和医院里看照片的那段。
另外,东野写的这个故事确实感人,尤其涉及到了成长,一个孩子的成长。
就像通常的社会派推理那样,案子破了,但案子留在人心里的冗长阴影,远比凶案本身可怕。
关于这个因凶案而在心中留下阴影的小孩的戏,我觉得,倒是可以在篇幅上再多花些力气,当然,剧作上也是看重这点的,片尾上字幕的画面里,说的还是这个小孩的事。
3既然《盛夏的方程式》是“神探伽利略”系列,那就不由地要和剧场版前作《嫌疑人X的献身》比比。
《嫌疑人X》拍的真心不错,在原作的基础上,一些镜头语言的处理都可圈可点,在情节上,还加了福山雅治和堤真一登山这段,就刻画人物上,属于点睛之笔。
《嫌疑人X》里堤真一的存在感完全爆表,完全压倒了福山雅治,但还算是双雄对峙模式。
但到了这回的《盛夏的方程式》,从戏剧张力上,远不如《嫌疑人X》,前田吟和福山雅治在审讯室的对峙,还是偏弱,杏和福山之间的对峙,也应该大做文章,可惜,都显得羸弱。
演员真心都不错,但剧作上的问题,导致好的表演,也不能施展出大的力量。
人物的层次关系,散掉了,过于平均。
4无论是柴崎幸还是吉高由里子,放在《神探伽利略》系列里看,终究还是福山雅治的附属道具,唯一吊炸天的,是《神探伽利略2》里的天海佑希,最后那场二人交谈的戏,完全让我想起了堤真一和福山雅治的pk。
所以,不奇怪,《盛夏的方程式》里的吉高妹子还是打酱油的干活,虽然《横道世之介》的余温,让我拼命要多看她两眼,但依然逃不过路人甲的命。
恩,说到为什么起这么个标题呢,其实因为今天要播《爸爸去哪儿》最后一集,所以脑子里顺势蹦出了这么个标题。
关键是,当初看了《神探伽利略2》的SP,这货绝对是“伽利略”系列最本格的一集,而且,完全体现出了柴崎幸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一面,算是个例外。
所以,当《盛夏的方程式》最后响起了熟悉带感的主题曲后,我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柴姐,她和福山雅治的小暧昧还是颇得我心啊……内什么,吉高妹子完全和那个万年助手,更起劲吧……5总的来说,不如前作《嫌疑人X》,但还是合格之作。
尤其是片尾响起了伽利略主题曲的时候,突然期望再出个《神探伽利略3》什么的……(by 淹然)
❶没记忆中的伽利略系列好看,bug有点多,无聊。
❷赞同“了解全部真相后,再去做选择”。
❸福山雅治的嘴蛮好看的。
❹以前看觉得男主内在外在都帅。
现在却会想,如果这是一个女教师的话,完全可以想象她受到的言语暴力,“一把年纪没人要的老巫婆,所以性格才这么古怪吧,可怜”“要求太高才嫁不出去的吧,对自己条件一点b数没有”“趾高气昂,独断专行,真有人能忍得下去她这性格吗?
不是为了学位谁理她”“对人爱答不理不就是欲擒故纵勾起男人的兴趣吗,啧啧,装”“这性格这社交能力真能当上教授?
一路睡上去的吧。
”“招那么帅的男学生,啧啧啧,女人四十如狼似虎啊”“就这破实验?
就这?
大学教授就这水平?
””有空教小朋友做实验没空帮助警察破案,果然女的就是分不清轻重容易感情用事”“一点人情味没有,还是女人吗?
”“问话不回什么破态度?
缺家教吧,扇两耳光就老实了。
装什么高知,女的都一样,就是欠教训。
”“这么对学生,太不负责任了。
不配当老师”。
糟糕,类似例子太多,我都不用动脑,incel们的各种厌女言论就如拉稀般顺滑地拉了出来。
《盛夏的方程式》【日】·东野圭吾
最保险的写作莫过于感情 而其中最优质的则为亲情。
《盛夏》不同于《白夜行》《嫌疑人》,可以说和《时生》一样,都是用亲情串起来的线,不过其中也有作者惯“用”的物理学家——汤川东野圭吾的作品多为推理类,同属内容又含有太多的人性,但又不做最终的评价,亦或是他不愿用自己的笔去考验人性。
这想必就是我一再去读这些作品的原因吧。
*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寻找新鲜感,而我却在追寻一份共感。
📖仙波愿意为成实牺牲 节子愿意为成实隐瞒 重治愿意为成实犯下大错 成实愿意背负一切活下去 那么恭平呢?
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用意“一个不那么复杂,还未有明确判断能力的孩子,他要怎样去面对这份善恶?
”人的变数汤川是一个理性科学至上的人 可面对真相他犹豫了“某个人的人生会改变”他要怎样做、可以怎样做才能是最好的?
不只是书中还是外评 看到这样一句话“当重治每次见到恭平的笑脸时,他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如果抛开束缚,那恭平的选择是?
你的选择是?
外记:因为时间,我是穿插着看完这本书的“开头-结尾-中间”不过也正是这样 所以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吧在看简介时 我记得会有一个人死去 但并没有清楚的记得名字 而在书中前几页看到汤川时 我希望不是他 并不是别的 而是——我总是对先认识的人有更深的感情
起了个大早跑去ifc看真夏的方程式,现在略有点中暑头疼+起床气还在。
水水豆瓣和其他社交网络上,发现还是有众多人对电影吐槽的,看过觉得大部分是有道理的。
这部电影的推理并不是很复杂,对手基本没什么挣扎能力(亲们不能和石神比呀,《X》里面的石神是汤川承认的天才好吗?
不牛逼汤川不就傻B了吗?
),福山依然傲娇耍帅高贵冷艳警察ggmm满场打酱油(某草警官其实也很帅的嘛),大部分时候音乐的存在感不强偶尔特别突兀,最开始的片头总觉得更像是恐怖片。
所以要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定位这样一部电影,换言之,观众的期待是什么?
有的人大概是喜欢推理的,尤其是带有time limit,密室孤岛暴风雨山庄你杀我我杀他的桥段,或者是结尾大反转,让观众下巴掉下来的惊愕。
《嫌疑人X的献身》确实是做到了,但汤川和石神的叙旧情和汤川自己的纠结又占去了大半时间。
坦率的说,大部分东野的小说,无法再现《X》中这么奇绝的设计。
而反观《方程式》,最后关于恭平被利用的“助攻”也确实让我倒吸一口冷气(因为这说明“被扭曲”的人生可能不只是成实),我觉得推理和反转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的。
不过这部电影的推理节奏的确很慢,而且观众基本可以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爸当年救了孩子”猜的八九不离十。
但是很可惜,受困于原著,东野的大部分作品里就只有一两个反转,想拼出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估计是要重写一部小说了。
所以可能继续翻拍小说的时候,要多思考下内容的问题了。
有的人是来看帅哥的。
好吧,福山桑还是老了的,脸上的皱纹,日益隆起的啤酒肚和松松的肌肉都是明证,《龙马传》里面的胳膊真的成了过去完成时。
不过,老男人自有老男人的好,那看那风骚的小眼神儿俊俏的小发型儿,尤其是走起路来带着“风”的大长腿。
你快看你快看你快看呀。
好吧,我控大叔我面壁去了。
有的人是来看剧情的,其实剧情真的没有太多的东西。
为了不明显剧透,我就不说了,但是绝对在30个字内,可以基本概括。
大部分时间是在欣赏海景、山景、晒黑小正太和长腿怪蜀黍,确实难怪有的人会看的睡过去。
不过套用辩论队前辈的话说,一个好的立论是要用一句话概括的,那么一部好电影,其实也可以用一句话讲清楚。
比如《X》是为了掩护爱的人自己去杀人,比如《告白》是在心理战层面以暴制暴,比如《方程式》是背负着爱和秘密好好活着。
有的人还有n多若干等等等等正常的或者不正常的期待。
好,问题就来了,任何一个观众在进入电影院时都不是脑子空空,尤其是被《伽利略》名头吸引来的观众,大多是理智聪慧当机立断明察秋毫的,甚至都跃跃欲试想和33一比高下。
因此对于所谓情感,所谓人性的预期并不那么高。
对于情节、推理、故事节奏、角色配比,当然会很挑剔。
所以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差强人意,确实是该骂。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是不是这种不那么好看不那么紧张不那么刺激的电影以后就不要拍了?
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好吧,我只是想说,可能是我们的期待本身过于严格了,而忘记了感动和震撼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是推理?
推理好像只能知道手法。
是智慧?
智慧好像只是表面现象。
我想是人性,是电影中没办法一行大字说出来的那些信息。
比如,一个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妻子欺瞒自己的情况下,爱着别人的孩子爱了几十年,最后还可以为了她去杀人?
比如,既杀了人又连累了不相干的人的青春要如何继续?
更如何为了自己坚持的而抗争?
比如,一个人在如何的心境下,可以让一个完全无知的孩子做自己杀人的帮凶?
再比如,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可能无意中扮演了杀人凶手的角色,以后的人生该如何继续?
这些东西往往比某些神奇的构思更能打动我,比如《致命ID》《记忆碎片》这类的电影确实很好看,但是看过了,也就过了。
除了记得小心精神病和感官上爽一把之外,其实没啥实在意义。
又或者说,我总是觉得,奇幻的推理和诡谲的杀人手法都是一个作家或者一部电影的外功,天花乱坠,很好看;但是包含的人性和引发的思考,才是所有文学的内核,才是最真正能触动我的东西。
有人说这一部的汤川是冷血的,可能这是我最无法同意的一点。
这一部的汤川可以说是在《X》的基础上成长了起来。
记得在《X》的结尾,汤川向内海感慨,“他终于可以那样深的爱一个人了”。
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进”,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揭发了真相。
可是这一次,汤川选择了“退”,他不希望成实去认罪,而是希望成实背负着责任活下来,去为恭平做出榜样;他也没有坚持重治坦白,而是选择和他一起隐瞒“真相”;她也没有对困惑的恭平说出实话,而是答应一起在怀疑中反思,走好以后的路。
汤川开始尝试着去理解爱,理解别人爱人的心,又或者他做了更多——在汤川把成实笑容明媚的照片留给垂死的仙波时,他懂得了爱。
在汤川选择了沉默,不把案件归为谋杀时,我坚定的认为,他是因为爱着恭平。
在看《神探伽利略》的时候,我发觉自己总是陷入关于汤川的一个悖论里,汤川明显是不想结婚也不想谈恋爱的,因为恋爱这事情似乎在他看来不合逻辑;但是汤川明显是很爱很爱很爱他的事业的,因为。。。
(我也不知道他有什么神逻辑)。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部里面的小孩子和汤川的感情过于牵强或者做作。
但可能,这却是汤川和这个故事里面主人公重治最大的连结。
这个命题叫做,当你和一个人没有实质性连接的时候,你可不可能爱上他,并为了他奋不顾身,改变自己?
这便是一个灰常巨大的人性问题,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好,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也回答不了。
说到这里,只是想说,定位不同,视角不同。
如果局限在推理的视角里,那么这个故事能看的只是手法和情节;如果跳开原有的定位,那么作为观众会获得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反而那些哭的泪流满面的观众,不一定比推理迷全神贯注两个小时失望而归获得的少。
因为生活和电影的精彩,本身就在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写到现在,觉得特别像发行方再为电影辩护,或者33粉的反吐槽。
求不喜勿喷,我心理承受能力低,会哭的呢。
(>_<) 其实我只是想说,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希望你也是。
仅此而已。
毕竟推理不只是为了推理,推理故事的背后是什么,才是应该关注的。
就像《X》的扉页,东野的卷首语,将狭义的“爱情”推广到“爱”之后,其实便是他很多推理小说的情感内核。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
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
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
东野圭吾的侦探伽利略系列,从来都不是以精妙绝伦的诡计与推理为卖点。
这个系列最大的看点,在于案件背后悲伤的故事,以及怪蜀黍汤川学的古怪性格。
由于有汤川学这个物理天才的存在,这个系列往往一开始就将案件的信息全部公开甚至连凶手的身份都揭晓,主人公要做的,仅仅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破解犯罪手法。
甚至到了后来,当作者回归本格派路线之后,明明对人情不感冒的汤川学,却成了人情最大的维护者。
伽利略系列一共有三部长篇:《嫌疑人X的献身》、《圣女的救济》以及本文要说的《盛夏的方程式》。
这三部小说,虽然看似没多大联系,但在情感上却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的——爱情,婚姻,家庭与子女。
一部一个主题,将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进行了人世间最悲怆的演绎。
尽管是文学改编电影,电影却始终是不同于文学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改编影视作品的时候,原著党和纯电影论者总会闹的不可开交。
文学的魅力在于用丰富的文字表达直达读者内心。
尤其是东野圭吾的作品,大段大段的描述性议论性文字总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却都是很难影像化的。
而电影,通过声光的融合,营造了可视可听的真实的环境与氛围,直接刺激观众的神经,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是通过文字引起想象而是通过视听的氛围在直接传达。
当然,笔者对于看过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有一种狂热的偏执的成见,如果不能忠实于原著中的情感,不能如实还原原著中的情节和细节,在笔者心中这部电影就一定是不及格的。
即使笔者知道这部电影可能是一部好电影。
让我们说回这部影片。
没有看过原著的影迷们,也许会觉得影片有些沉闷无聊,情节很琐碎,没有高潮,尤其是影片中的案件实在毫无技术含量可言。
这恰恰是东野圭吾写书的特点啊!
也是笔者相当喜欢这个伽利略系列的原因。
抛出一个案件,毫不费力的将它破解,更多的关注案件背后的情感博弈。
情感的复杂度,是伽利略系列最大的看点。
本片中的案情,看似简单,答案却相当复杂,处理不好,一个人的人生会因此而扭曲。
玻璃浦,一个令人神往的海滨小镇,拥有一片碧蓝的海域,以及热爱这片大海的守护者们。
故事便发生在这样一个娴静美丽的地方和灼热的盛夏季节。
汤川学在电车上偶遇了恭平,这个小孩却奇迹般的并没有令他如往常般生荨麻疹,于是他对这个小孩也格外的关注。
汤川用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引导聪明的恭平走上理科学习和真理探索的道路。
恭平也对这个他称为博士的大叔产生了情感和精神上的依赖。
然而,意外成为案件帮凶这件事,却在恭平的心中留下一道无法磨灭的刻痕并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恭平渐渐觉察到他的行为可能造成了毁灭性的结果,他急需一个答案,他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真相到底是什么。
汤川告诉他,答案需要自己去寻找,也许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盛夏的方程式,答案总是存在。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小孩——成实。
成实的父亲重治利用恭平,实施了对一名退休警察的谋杀。
这名警察是因为心怀愧疚,为了重查十五年前的仙波案的真相而来到这个小镇的。
由于过于接近答案,被重治杀害。
成实其实是仙波的女儿,然而父女却无法相认。
十五年前,成实意外杀死了上门勒索的女人,为了不让女儿的人生彻底毁灭,仙波毅然决定替女顶罪。
而成实大概也觉察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回到了仙波的故乡,并且化身玻璃浦的守护者,等候着仙波的归来。
重治,成实的养父,虽然早就有所怀疑,然而在情感上将她当成了亲生女儿抚养长大,所以当那名退休警察找上门时,为了保护女儿,为了守护秘密,重治做出了牺牲。
有什么情感可以让人在十几年后依旧愿意做出牺牲,只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仙波为了从未见过面的仅仅用满月时的照片满足念想的女儿,平凡而伟大。
然而这还不足以将这首悲歌推向高潮。
重治虽然明知成实不是他的生女,却依旧将她视为己出,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要隐瞒事情的真相。
为了守护女儿,两位父亲相继做出了牺牲。
这出亲情的悲鸣曲,冷却了夏日的热浪。
亲情有两种。
一种是天生的,血浓于水的,无法否认和抹灭的。
而另一种,则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的,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精神上的依赖。
为了寻找人生的答案,成实,将背负着两位父亲的爱,独自守护着玻璃浦,这片湛蓝的清澈的海。
美丽的谎言与残酷的真相,你会选择哪一个?
影片讲述了物理学家副教授汤川学参加玻璃海底开发研讨会,川细成美是反对开发玻璃海代表。
于是,汤川学来到川细成美住处“绿岩庄”旅馆,卷入了一场杀人事件,逐步揭开了一件16年前的往事的故事。
故事中每个人都隐藏着秘密,为了守护这个秘密,不惜杀人,甚至自我牺牲,牺牲过后守护了自己爱的人,同时也影响着被守护的人,慢慢地,随着时间扭曲着这个人的一生。
“这个案件麻烦得很,因为这家人都为了掩盖心中藏着源于彼此关爱而誓死封存的秘密“。
这个案件其实并不复杂,汤川学很早就知道谁是杀人凶手,但是杀人动机牵扯到16年的一起杀人案件,牵扯到这一家人拼死守护的秘密,同时汤川学有证据也无法揭露真相,因为这起事件也牵连到了一个无辜的少年恭平。
川烟重治为了守护川细成美,晚上利用恭平带放烟花,叫恭平用湿纸板盖住了烟囱,使用一氧化碳中毒杀害了警察,制造了这起案件,在察觉案件败露后去警察局自首。
最后在审讯室里,汤川学讲述着他的假设,和川烟重治的杀人动机,被他否认了,但是审讯室外的川细成美和和川细节子早已泪不成泣。
一场16年前的案件,影响着川细成美的未来,影响着这一家人的未来。
科学是追求的是真理。
汤川学告诉川细成美,如果恭平向你问起这起案件,希望你不要有所隐瞒实话实说,这是为了让恭平知道真相后,选择自己该前进的方向。
正因为爱所以不能隐瞒或欺骗,不能因为爱而扭曲一个人的未来。
都是神探伽利略系列的特别篇,所以很容易就会把《盛夏的方程式》和《嫌疑人X的献身》拿来做比较。
豆瓣上这两部片子评分分别为7.4和8.3,但我个人却更偏爱前者。
《夏》里的汤川,比《X》里多了不少人情味。
《X》里的他,尚且还有那么一点高傲自负,固执地信奉着所谓逻辑,并将情感视为脱离逻辑的荒诞存在。
于是他自作主张地揭露了真相,结果不光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还让石神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而在《夏》里,汤川却已经不再单从物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案情了,而同时也在试着去理解行为背后那些纠葛的爱恨情仇。
当他向搭档岸谷美砂解释这所有涉案人员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我甚至觉得他是洞明人情世故的。
逻辑固然可以找出作案手法和罪犯,可最后,总还是要在作案动机这一层撞上情感。
再诡谲的谜案,也往往都扎根于此。
对情感、对人性有了深入认识,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侦探。
在《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怪探伽利略的成长。
《X》里的汤川,对石神不光是惺惺相惜,还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形象的投射。
难以理解数学天才何以为爱献身的汤川,自己自然也不会听从情感的召唤。
他甚至都不会承认自己有情感。
可是在《夏》中,他却成为了美丽白色谎言的聆听者,成为了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比起当初在审讯室里会见石神时的歇斯底里,这时的汤川,面对两位同样想要掩盖真相的老人,已是一脸了然的平静。
真相是客观的,残酷的,但故事的结局如何却事在人为。
这个盛夏的方程式,汤川最终给出的解,是爱。
“即使不能相爱也没关系我会在这里守护着你我知道我只是在逞强而已但是 我还是想保留这份羁绊啊”这是《嫌疑人X的献身》片尾曲的歌词。
(一)东野圭吾对人心的认识之深,可能是这两个故事最大的看点。
我先看的《内海熏最后的案件》。
在被结局惊到的同时,顺便反思了“为什么作者、编剧、导演要峰回路转地来说明罪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坏人”。
因为最后,其实影片是可以提前结束的,按照警方的推理线索、证据,看护师上念研一没有绝对的破绽。
但是最后内海熏冲过去和罪犯对峙的时候,还是尽力在说明一个事实——你的心是极恶的,就算你的恶无法被法律明文规定,你还是十恶不赦的。
这一看似多余的结尾,事实上是全片最后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使得原作者东野奎吾从一开始就铺设的“东京街头轮椅推老人”、“游戏天才不务正业却‘钓鱼伏法’”等情节前后贯通、有理有据。
但是反过来看《盛夏的方程式》,刚好是相反的主题,这是一个彻头彻尾讲“人性之善”的故事。
物理学教授汤川学在明白真正的杀人罪犯及其动机之后,并没有一涌而上、将其伏法(当然,这和本剧的人设也是相符合的)。
相反地,在影片的最后,原作者安排了汤川学和绿岩庄男主人川畑重治之间的对手戏。
几句轻描淡写的话,一步步点醒杀人犯川畑重治,他的所作所为足以对小外甥造成不小的童年阴影,哪怕在案件的正式审理中小外甥并不会出场。
对于一个尚有良知的正常成年人,心里的悔过之情已经汹涌澎湃。
而整个故事的肇因,帮助其女儿川畑成实瞒天过海的那些人,最终都被原谅了。
哪怕一开始川畑成实杀人确有其事,但他们的罪行却皆出于善良的初衷。
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都遭受、忍耐着强烈的痛苦。
原作者不停地提到“一个人的人生正在被扭曲”,来突出这种内心的煎熬、人性的煎熬。
至此,两个故事成为彼此的一部分,好像是《神探伽利略》系列中独立的上下两部。
(二)这两个影片在场景布局上的不同,同样反应了这种表意的区别。
《内海薰最后的案件》按照标准的刑侦局的模式,出现大量的审讯室情结,而《盛夏的方程式》兜兜转转都在用小男孩回乡下过暑假作为串联。
用夏天那种绚烂的氛围恰好可以营造出凡人生命中的精彩——那种精彩就是人可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精神。
(三)原作者东野圭吾似乎在这两个故事的对比中,尝试说明他对犯罪的态度、观念,那就是——比犯罪更深刻的那个标准本不是法律,而是人的善恶之心;真正的善良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被深深的罪疚感困扰,有的人甚至被困扰了一生、改变了一生;但是相反,真正的恶可能不一定要犯罪,而是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权责抱以全然的观望,对自己的作为全无悔过之心、对他人极端冷漠。
这种立场的善恶标准,我们可以在康德哲学中略窥一二。
康德认为,恶并非是指一种恶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恶的动机或者心中的恶的准则;人的任性对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道德律)的遵守就是善,背离就是恶。
因此,恶说到底乃是由于某种先天的本体(道德法则)的缺乏,甚至可以像奥古斯丁所说的那样:“恶是善的缺乏。
”这就达到了一种非常严厉的“恶的标准”,只要人没有向善、行善,实际上就是向恶、性恶了。
只要明白这一点,对于《内海薰最后的案件》中看护师上念研一,和《盛夏的方程式》中绿岩庄男主人川畑重治,最终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心的取向”,便一目了然了。
剧情敢再拖沓点么???
是我对伽利略系列已经审美疲劳了吗?
教授去哪了。 这一集教授将和一个物理熊孩子展开互动~~
太优雅,也优雅地睡过去三次
风景如画的玻璃岛下发生的一桩凶案,剧情紧凑,值得一看。
遠遠不如之前的好看
无聊至极,连跟嫌疑犯X的献身提鞋的资格也没有。
东野圭吾笔下的套路是这样的,为了爱,啥事都干得出来。
推理部份出奇地弱....這是倫理劇還是推理劇?
所有改编的剧里面,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一部。完全没有书中描写的玻璃浦的安宁与美好
东野笔下的爱总是各种虐 两度飙泪
美丽的海边小镇,发生了一起充满爱的杀人事件,汤川教授竟然变成了地道的侦探。
33怎么变得这么柔情啦
原作本来就不怎么样,一改编更差了。。。
东野先生的作品几乎都翻拍完了吧,已经完全没有新鲜感了,基本就是又一部疑容者X的献身.最后给那么小的孩子压一副沉重的心理负担真的大丈夫吗?不再宣扬杀人要偿还也无所谓吗?
案件已经不重要了。教授那一身亮闪闪的白衣晃瞎人眼睛,还有美得窒息的海滨小镇。教授和小孩子的互动很棒。“好像这个不会出荨麻疹了。”
知识就是力量!
吉高小妹是酱油妹啊。汤川博士是柯南君附身也自带了罪案磁场么?
案情太简单了,怎么看都没吸引力
你们确定是东野的粉丝还是日剧粉丝?我想恐怕是后者吧?敢情这部电影哪有半点原著的精髓呢?东拼西凑组合起来的剧本,一部推理片搞得连推敲的余地都没有,代入感极低。恐怕就能看看福山雅治的睿智和吉高的颜。还不如第一部《内海熏最后案件》,至少它是在认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