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去了米米故居然后崩溃大哭,被母亲问起,只说在哭鹿。
结果母亲一边抱着她一边安慰说你只是个孩子你什么也做不了,女主就停下来了,卧槽好痛好痛啊……前面无事发生,把重要剧情放在最后20分钟是想刀死谁啊啊啊。
她想照顾她,想救她,但一样也没能做到。
那种悔恨痛苦太有代入感了,米米无处可去的时候,但凡有一个靠谱成年人就能把她拉出来了,女主已经是成年人了,可是她拉不到了,当时的女主也是孩子真的好无能为力啊好痛苦……最后一幕感觉在暗示米米的死法,不知道是像妈妈一样跳下去,还是放空自己出了意外……停在这里也太会杀了,有人还活着,但我回忆里只有空无一物的,光,光,光。
电影随着玛利亚关于切尔诺贝利的广播开始,随后的随身听和电子舞曲说明这事情发生的时代。
随着班上新到的米兰达,女主玛利亚逐渐开始关注她,然后因为一个注射器使两人逐渐相识,并逐渐产生情感,但米兰达冷漠的家庭环境和玛利亚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玛利亚家里也开始反对两人的见面,而米兰达祖母的去世和父亲对其避而不见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把稻草,而玛利亚也陷入到多年的自责中。
故事既是一段充满懵懂悸动的爱情,也是一首青春疼痛的悲歌。
米兰达的悲剧更多还是源自于她的原生家庭,缺少家庭的关爱使她成为了一个孤僻的人。
电影初期就使用了紫色的雨来即是表示切尔诺贝利的污染,同时也是米兰达个人情感的崩溃的预示,不由得使我想到了prince的歌曲'purple rain',一样是献给父亲的歌曲,同样的令人撕心裂肺,冷漠的家庭关系造就了这个歌曲同样也造就了米兰达的故事,不知道原作者是否是收到prince的启发,所创作的电影。
相比较其他的电影来说,本片似乎弥漫了些芬兰特有的冷味,像是旁观者在冷静的叙述故事,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冷漠,所以故事更多的聚焦在了两个小姑娘的身上,也会使得故事略显单薄。
而相比较于法国电影《燃烧的女子肖像》,该片的情感也更加含蓄和内敛,带给人的情感的冲击也不如上作的浓烈和激烈,本片也不是《枯叶》那种刻意营造的冷峻关系,但与枯叶相类似的都使用了节奏颇为激烈的摇滚来影射情绪的波动,颇有些独特的韵味。
但成年后的剧情与青春的懵懂明显有些脱离,与母亲的病情没有形成很好的呼应,成年后的亮点仅在酒后的狂舞和放肆,似乎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所以年轻的伤痕需要用一辈子来治愈,但整体剧情却少了一些链接。
这几天把原片看了三四遍,把导演的每个细节都(自认为)搞懂了!
首先,米亚自杀应该是抑郁症,从她姥姥死了是转折点,抑郁症的人会感觉很累,没有精神,米米在奶奶死后,情绪一下子低落了,被玛利亚拉去游泳,差点淹死了,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征兆了,而且她这么想离开这个地方!
最后她躺在床上,说很累很累,哪里都不想去!
其次,米米的生活环境也没有想的那么恶劣,米米的后妈对她还是不错的,她住在这里是专门照顾她的(不然没理由),而且米亚洗澡时她舅舅进来了,她大叫一声后妈立马就过来了,把舅舅赶了出去!
米亚的爸爸(原片中)没说是什么原因把他送到这里,但是可以看出也很喜欢米亚的,这么做也是无奈!
米亚的奶奶死了,其实她奶奶已经年纪很大了,这个是应该有心理预期的!
加上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待遇(1986不知道,2023年芬兰人均GDP5万多美元),还有一个爱她的玛利亚,米亚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
米亚最后约玛利亚出来见面算是告别了,她已经下定决心了,和女朋友做最后告别!
玛利亚其实非常非常爱米米,从家里偷钱和她一起出去玩,每次玛利亚的表情都很复杂,她关心的是米米开不开心,而不是自己,最后做巴士离开,觉得自己没有让米米开心,自己哭了起来!
感觉米米从奶奶死了之后情绪恶化太快了,感觉是不是可以再过度一下?
奶奶身体已经很差了,这个应该有心理预期的,几乎奶奶死了之后,整部片子就开始伤感起来!
米亚的性格分析,外表内向,不爱说话,不敢问路,不过内心狂野!
缺乏管教,抽烟,喝酒,吸毒,不爱学习,偷东西(烟)!
玛利亚更像一个乖乖女,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好孩子。
两个女孩刚好形成对比。
这两个演员太漂亮了,演技爆棚!
以后期待她们的更多作品!
还有一点是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把切尔诺贝利爆炸和这部片子联系在一起,有点没想明白!
就是导致玛利亚母亲得了癌症么?
不大明白
好柔软 像死在车轮下麋鹿的眼睛 玛利亚被叫到校长室 后来闪过抚摸mimi照片的一幕 我竭力不让自己相信那是mi的死亡证明 可是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阴翳 像玛利亚说“夏天什么都容易腐烂”移开目光仍然驱不散的…给人短暂逃离错觉的是那个“你过来我就开枪”的湖边 她们拨开枝叶走进来 阳光一层层剥开雾霭的那一刻 我好像明白了片名的意思 就是这样开阔的湖边为两人松了绑 她们呼吸着上帝的空气 皮肤起伏 散发光,光,光
瑪麗亞和mimi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一定很溫暖很溫暖。
只是還抵禦不了mimi世界裡的嚴寒。
mimi真的太美了。
我在想,是不是瑪麗亞抱她抱得更緊一點,是不是瑪麗亞軟磨硬泡讓mimi去學校繼續上學,是不是瑪麗亞能說服家人接受她的這個朋友,這樣能讓mimi免於走上和母親一樣的道路。
但是經歷了母親的自殺,父親的拋棄,外婆的離去和房子裡其他人的不待見,也許這條路是她終將會踏上的徵程,只不過瑪麗亞的出現可能讓她走得慢了一些。
瑪麗亞說「我在救妳」,但是和mimi回答的一樣,她做不到,但是這又怎麼能怪她呢,她什麼也做不了,她只是一個小孩。
瑪麗亞說「妳經歷的我會幫妳承擔一半」, mimi說「我不會讓妳那樣做的」,也可以看出來她不會去求助瑪麗亞,但是她走了是不是意味著把所有的痛苦都留給瑪麗亞了呢?
但是這又怎麼能怪她,她和瑪麗亞一樣,也只是一個小孩。
If I should meet theeAfter long years,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想起很多事情,觉得十分难过——你三四十岁时,要怎样回忆年少时的爱人?
加缪说,我们四十岁时,死于一颗二十岁那年射进心里的子弹。
玛利亚几十年后回忆起十几岁时的爱人,仍然无法克制地泪如雨下:“我把它留在了那里,我把它留给了死神。
它还有呼吸,我就开走了”“有天晚上我撞到一只鹿,当时情况太糟糕了,妈妈,我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开车走了。
”“你当时本就什么也做不了,不要自责”。
张爱玲记录朋友炎樱的语录里有一句: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 回来寻找它自己。
咪咪像那只蝴蝶,玛利亚是她的花朵。
注定要相遇,也注定要飞走,可相遇的瞬间仍旧那样美丽。
其实不管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大背景,糟糕的原生家庭,咪咪和玛利亚两个家庭展现出的差异,还是最后咪咪的死,都是原本非常沉重的话题,加上北欧特有的雾濛濛的色调带来的清冽之感,很难不拍成一部沉重的“致郁系”电影。
意大利的夏天如此炽热,而芬兰的夏天在灿烂阳光中都仿佛渗透出冷意。
但尽管电影的结尾让人心碎,我却觉得一切仍旧是轻盈的,这是女导演所特有的轻盈感——两个相爱的少女在林中奔跑,在金光粼粼的湖水中一起游泳,一起躺在阳光下,在湖畔相拥、起舞,一起相约出奔,戴着警察帽相拥,留下最灿烂的笑容。
当玛利亚在夜晚的大巴上因担心而哭泣,咪咪抚摸着她的头,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最后一幕,玛利亚回忆起和咪咪的对话:“我会照顾好你的”“是啊,你能找到我可太好了”“我愿意承担你一半的痛苦”“我不会让你这么做的”——我爱你,所以我愿意分担你的痛苦;我爱你,所以我不会让你承担我的痛苦——如此细腻、真挚、美好的少年爱恋,完全是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的女同片。
女主头顶的音乐随着踏车的风翩翩起舞,无拘无束的瞬间随着唯美的画面…步步代入。
被生活抛弃的她,被生活困住的她,在短暂的理想间随音乐相拥而舞,爱你却不想让你承受那一半。
那些深厚的却不能为你做些什么的无力,留你承受那无助的痛苦,失去你就失去那道光,在黑暗的黑夜里无眠。
每当彼此熟悉的音乐响起,呼吸里的痛让留下那个人更显苍白,爱你是那每一帧和你一起的画面,不敢想失去就在瞬间。
“切尔诺贝利爆炸的时候,凯莉在桌上留了一瓶果汁,第二天她没有给我准备早餐所以我偷偷喝了,那瓶果汁发着光。
59和62扔掉了那个周末穿过的外套,而我的衣服一直没换过。
”
玛丽亚说,电影里面都会有一个跑步的女孩,镜头随着她们慢悠悠地晃,她们承受痛苦但坚韧不屈。
让我想起前面玛丽亚骑自行车飞奔去找咪咪那段,美好的长镜头。
两个女孩在海滩边的画面太美了。
喝水的镜头像小鹿,水里的是睡莲
四十多岁的一天,为了照顾母亲我回到她身边,母亲在我酗酒的时候告诉我她曾经主导过一个男子酗酒小组,其中有个酒鬼喝了四十年的酒,问该做些什么才能再哭出来,然后他的朋友告诉他,去洗个澡吧能更容易些。
于是我每每洗澡的时候就开始想哭,不知道有什么东西驱使着我一直想起从前开车撞到的鹿,那个时候它还有呼吸,而我却把它留在那里等死。
洗澡时我放声痛哭,母亲慌忙拿浴巾裹住我安慰我说那时候还小,本身什么都做不了,无能为力。
我突然有点哭不出来了,但实际内心的苦楚愈来愈重,我知道我或许真的很年轻,没准那只鹿也很年轻,可是Mimi也很年轻。
我忽然发觉几十年前碰到的她,就像几十年后撞到的鹿,她也在我身边呼吸,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现如今切尔诺贝利已经是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的一座废弃城市了。
该地区并没有什么旅游线路,但是附近仍然有人住,他们跟我们一样炸土豆,读报纸。
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在灾难中幸存下来,打算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呼吸着上帝的空气,接受“光 光 光”的辐射。
年轻时我幻想我们以后可以在高楼大厦工作,早上喝着咖啡吃着牛角包。
可惜芬兰的夏天太短了,再见。
看完了之后哭了很久很久。
“切尔诺贝利”的暗喻确实无病呻吟。
但是电影拍的真的很美,不过年少的人是怎么拍都好看是真的。
米米那双蓝眼睛,我总是看不见,因为太浅了,让人总是忘记她的眼睛,怎么讲呢,好像她最后的命运,让人忘记……其实我看到后面越来越喜欢玛利亚,真的很健康很自然的一个女孩子。
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一个导演拍的是“女孩”而不是那种所谓的“少女”了,她们都是很健康的美。
可能米米和玛利亚的感情就像我们女生初高中时都会经历的一样,那种亲密无间、轻松愉快不含任何杂质的感情,在湖边,在小山坡上,在阁楼,在米米的房间,她们肆意地亲吻着,就像活在天堂一样,那是属于女孩们的乌托邦。
我想,如果任意一个依恋过同性的女孩都能体会。
所以我给它打了高分。
她们俩的出走,就像每个青少年一样,总好像要挣脱要反抗什么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米米很开心,但是玛利亚很忧愁,因为她总是要回去的。
还有最后她们在湖边磕药(?
好像是)时拉响警报式的配乐我真的很喜欢。
年少的时候,因为还小,那些拉响警报式的事件,仍会在很久以后让人心悸。
btw,黑发,高挺的鼻子,一绺一绺的刘海,清秀的眉目,米米真的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了,再二刷!
两颗星全部都是给mimi的,美人易碎的松弛感。故事叙述时镜头拼接得很松散啊,云里雾里的
又是be. 全靠氛围拿命扛的姬片一部 毫无剧情可言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从头到尾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得莫名其妙 剪辑出大问题 又碎又乱 快到结尾倒还好点 前面真的不太行 没有北欧自己那种难言的疏离的风格加持真是什么也靠不上 当纯姬片没那么有张力 当青春片又不够痛 四不像吧 我好像看不太懂芬兰人搞艺术 但mimi那张脸感觉她已经碎的不能再碎了 非常适合拍这种电影…
好美也好痛,那么多无奈那么多来自现实的伤害,多年以后的放声大哭只能把理由归咎于那头被撞的小鹿,我们都知道的是,她们就是奄奄一息的小鹿。好喜欢看她们在光下相爱的样子。
像是用少女、阳光、海滩、夏天这些元素包装出来的商品,光线一变柔和,就是导演在提醒你,这里是她精心设计的少女美学,毫无诚意。还有,导演和编剧能不能对青春多点想象力,转学生和原生家庭这种剧情真的太俗气了。
啊啊啊啊米米好美好破碎!但是故事没说好。两个人相爱的片段像mv "我愿意承担你所遭遇的一切" "我不会让你这么做"呜呜呜呜呜世界为什么不能多爱她一点 好伤心
光光光,却始终没有照进那个夏天
3.5 暂停截图了她们的每一个拥抱
冷峻而又含蓄的爱,些许也是最贴近正常人的恋爱
Mimi是时光之尘中永恒美丽的花朵,Marria是一面等待的镜子,折射着记忆的光芒。悲伤的绚烂的转瞬即逝的夏天,我们的爱让我们一直在一起。
核爆锁住青春旧恋,冰冷芬兰没有夏天,回忆凶猛倾诉无言,唯有泪水滴在心间。
疼痛小清新
我们都知道,那天晚上不小心撞死的那头鹿便是过去的自己,如同青春的遗憾像一颗子弹正中眉心,她坐在浴缸里哭,因为人生不再可以重来,美好亦不再会是那样的美好,而她是留不住的,所有人站在现实当中都各有各的无助,她的悲伤亦是对时间流逝本身的无助。其实也不算遗憾,毕竟称不上一场切尔诺贝利,也许对于个体的人生是这样,有人初恋是确切的一场浩劫,但我们始终知道她们的分开并不是因为这场感情内部的腐败,更多是外部因素,这是最令人安慰的地方。所以电影始终是一个纯爱故事,故事的发展也如一切美好的发生与收梢那样的套路化。纯爱的套路化是所有人最愿意去原谅的,因为纯爱的本质是同一个事故却由不同人扮演事故的主角,两个人都是事故的肇事者。至少她们坦诚,要疯狂时一起疯狂,好聚亦好散,只是青春不会原地打转,聚散终有时。
这片很像去年奥斯卡最佳外语奖提名的《亲密》,各方面都像,摄影好,音乐好,演员好,值得回味的片段乜挺多的。不过更像一部mtv爱情电影,不如《亲密》那般令人惊艳。很喜欢玛利娅,好有灵性的小女孩,虽得咪咪更美更忧郁更让人心疼。
两位女孩像花儿一样美丽,她们的感情是,她们的眼睛也是还有她们破碎的心也是
一生挚爱,转瞬即逝。美好的事物都是脆弱的。
十五岁的夏天美丽而又破碎,像一首不知作者的散文诗,忧愁快乐不知所云。人世间太多虚无缥缈的东西,唯有你我的拥抱是真实的,有你在我身边,便能抵御人生所有黑暗。但你还是离开了,快乐也随着你消失了。
不错的文艺片,镜头很美,留白很多
前半段很俗套,看得昏昏欲睡。但真正到了那个早已猜到的必然发生的情节,那种无法言说的哀伤还是触动了我。悲伤的女孩,她永远留在了芬兰的那个夏天。
她被生活困住了;而她被困在了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我又被你們歐美青春片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