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海的尽头是草原

海的尽头是草原,父辈,In Search of Lost Time,The End of the Sea is a Prairie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古语年份:2022

《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海的尽头是草原》剧情介绍

海的尽头是草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面具吸血夜惊魂达·芬奇的恶魔第三季九十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海边的异邦人极品家丁魔法耳光疼痛难免博物馆的秘密第三季不留痕迹永恒的女儿阿蒂克安娜与武林给爱丽丝大碗茶柯蒂斯境·界奔向地球11时替身纸人2小镇性狂欢派对指南痛击冰冻蜘蛛我心永远取消关注铁猴子传奇之娇龙媚影赌命法则玉贞姐姐精彩的一天陀螺女孩

《海的尽头是草原》长篇影评

 1 ) 最后十分钟真的不行

如果故事停在dsh在流沙中我都真的觉得挺好的,因为草原拍的好看,歌曲配的好,我觉得都很好。

但就是最后突然替身文学的出现让我??

阿云嘎演的我带着滤镜感觉还可以,但是最后那个父亲先是让女儿走开,然后又突然因为妈妈的一些”金句“又回归到那个”我永远不会抛弃你“,可是抛弃了呀!

是替身文学啊!

就是把一个上海女儿当作内蒙古儿子在养啊!

女儿都不敢去找真相了!

心里一直有愧疚啊!

包括最后最后,还出现妈妈说啥:”没见过面的亲生母亲我们养了同一个女儿,到时候见面我要把女儿长大的故事都告诉你。

”但我从故事线看女儿根本就替身了把,就是成为了哥哥留在内蒙了,明明是有可能见到亲生母亲的,但是就因为替身所以没见到了。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哥哥写死,没有必要啊,可以搞一个happy ending或者什么的,而不是为了be而be,哥哥真的需要死吗,本来就是很和谐的一家人啊,难道就没有什么亲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和睦共处的方法嘛,例如妹妹去找了亲生母亲找到真相后还是想要留在草原,这种故事没有的吗?

反正就是最后十分钟故事线让我觉得不行,前期故事虽然说有一些片段很僵硬但也都还好。

就是紧急吐槽没有任何逻辑

 2 ) 不吐不快的槽点

1. 影片开头,杜思瀚的母亲病房里,主治医生过来对母亲说她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

结果没过几天母亲就去世了??

2. 跟杜思瀚一起出机场的女子,莫名其妙搭话说什么顺道一起去“民宿”,然后就再也没有戏份了。

我想知道这个龙套除了浪费观众时间还有什么作用?

3. 那木汗深夜去拿药中途骑马涉水那一幕:两边都是开阔地带不走,非要走有水的狭长的一段路?

4. 表现草原狼的几个镜头都很不真实。

5. 那木汗被流沙吞没的画面彻底是没救的五毛特效。

6. 骑马逃跑,按理说从出发到被发现起码早了半天时间,结果一下就被追上了?

7. 杜思瀚一家完全是让人心生厌恶的冷血自私的负面形象,父亲不顾妻女,母亲抛弃女儿,哥哥暗算妹妹。

杜思瀚这么几十年来都没有陪母亲去寻亲过一次。

 3 ) 走进离散的历史——《海的尽头是草原》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鲜少出现公众视线的陈宝国演绎的电影作品,当母亲听到陈宝国又再一次出演作品,谁料她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这个人没有绯闻,很干净的演员。

一个万众瞩目的名利场上,陈宝国能保持清白的声名,待妻子始终如一的爱,对同行张嘉益体现了惺惺相惜,他说出的话语如清泉入心。

进入纷纷扰扰的世界,都是极其考验个人的意志力,何去何从都与自身修养有着莫大的关系,而陈宝国有着更坚实的文化底蕴,更稳定的职业追求,更淡定的精神操守,这是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这次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带着我们一起回味早已远去的历史,导演尔冬升自觉拉近写实距离,剪去生活的藤蔓,寻求对杜思珩这些三千孤儿最硬性最本质的准确描述,剥离妄念情绪的纠缠,而这次还看到很多经过尔冬升指导《演员请就位》的演员,如马苏、曹骏和王楚然等,这也让人感受到导演为人言而有信。

当镜头叙述到杜思珩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宽阔的草原,言语不通的她吃不惯当地食物,看不到自己的家人,她始终试图逃跑,虽然蒙古家人用爱感化了她的抵触,她的内心一心一意留在自己的亲生妈妈那,成年后她和小伙伴一起千方百计逃到上海,只是没有想到一场流沙把她对哥哥的情意永远驻足在草原,留在给自己养育之恩的人身边。

也许是命运的身不由己,她终究还是认命了,面对自己的哥哥杜思瀚,知道亲生母亲已经不在人世间,那边的事情对她而言不过是听陌生人的故事而已,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草原沉静的像杜思珩的心,路途遥遥不知迷失在哪条路的尽头,她最终还是对自己的内心妥协了,不仅是容颜的逝去,在黑暗的草原中行走太久,心底对城市的光明仍不免有些思念之情,她这样的不断妥协让自己选择倍受煎熬之痛。

而哥哥杜思瀚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人生中也有太多遗憾,带上母亲的心愿,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接受做过不理智事件的自己,他不愿带着遗憾与愧疚离开,绝不妥协、长途跋涉去见一眼遥远的妹妹,从以前到现在,他都是不想向现实妥协的反抗。

草原是自由的天堂,让人心驰神往草原梦,对有些人而言是疏离感与孤独感。

 4 ) 作为蒙古族我全程忍着

我是蒙古族,此类题材的电影,个人还是很感兴趣的,尔冬升导演对草原人民到底有什么误解?

剧情混乱,毫无逻辑,细节处理方式粗暴感人。

我在影院里对老公说,信不信下一秒狼就会出现,这种老套的剧情不要再圈钱了好不好。

下一秒哥哥要牺牲了,果然又猜对了!

先不说剧情如何,说的比我好的朋友多了去了,大家自己体会。

买票选择了蒙古语观影,没想到是个大雷。

配音演员毫无感情可言,只是在默默念台词,朗读课文还要声情并茂呢,好懒散的配音,这种感觉很像在收看蒙古语卫视。

其次,最不能忍的是,为什么要把电影票简单的分为国语和蒙古语?

明明是语言需要高度融合的影片吧!

小女主是上海人,小时候肯定要讲汉语的吧,去了草原长大了肯定会说蒙古语,这是正常逻辑吧!?

没有必要全篇都要翻译吧?!

从头到尾所有人都讲蒙古语…符合逻辑吗?

不难受吗?

就像抗日片一定要让日本人讲奇怪的话,你滴死啦死啦滴…无语了个贼贼!

观影感很差劲!

什么滤镜?

能不能上点心?

沙尘暴滤镜…那个年代草应该是绿的吧!?

最后,不要乱用BGM了!

求求了!

为什么狼一出现就要播放长调?

很诡异哎!

为什么那达慕摔跤音乐是呼伦贝尔蒙古族当地的特色音乐?

地域特色太明显了吧,呼盟音乐代表不了全内蒙,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和特色,就像普通话,大家都要会,不然怎么沟通交流?

要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bgm才对吧!?

总的来说!

细节处理简直是差到爆炸!

作为一个蒙古族人,非常期待的买了票,结果大失所望。

好好的题材给浪费了,剧情不用说,下一秒干什么都能猜到,当观众是傻z,老剧情老套路。

可惜了题材!

太可惜了!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5 ) 《海的尽头是草原》杜思珩是不是“白眼狼”?那木汗喜欢她有错吗

由尔冬升执导的院线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上线网播了!

该片前面剧情较分散,但后半部剧情不错,那木汗为救杜思珩和马正元而牺牲那一幕,催人泪下,让观影的我,不知不觉泪湿双颊。

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是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真实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改编,以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妹在不同时空的寻亲之旅为线索,讲述了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的一段感人故事。

故事的开端,便是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因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自己又得了脑瘤,只剩几个月的生命了,所以,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和母亲的愿望——找到当年送去孤儿院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杜思瀚辗转打听到,妹妹当年随着孤儿院的其他孤儿一起,被送到了内蒙古,交由当地牧民抚养。

于是,杜思瀚踏上大草原,开始了寻亲之旅。

一妹妹杜思珩的成长和寻亲故事,便随着杜思瀚的草原之行,徐徐展开。

和其他入蒙的孤儿不同,杜思珩一开始就表现出激烈的逃离愿望。

她一开始就不愿意被领养,试图逃走,被那木汗(王锵饰演)的两个好兄弟一起“抓”了回来。

来到萨仁娜家以后,她刚学会了骑马,就打算骑马逃走,结果遭遇了沙尘暴,幸亏萨仁娜的丈夫,也就是杜思珩的养父伊德尔(阿云嘎饰演)恰巧从部队回来,救下了她。

十年之后的杜思珩,长成了大姑娘。

她穿戴起了蒙古姑娘的衣服首饰,说着蒙语,脸也被草原上的太阳晒黑了,看起来,她与一个普通的蒙古姑娘已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杜思珩依然还是不安心于草原上的生活,她仍执着于去上海,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亲口问一问母亲,当年为什么抛弃她。

为什么抛弃的是她,而不是她的哥哥杜思瀚。

孤儿院小伙伴马正元的重新出现,更加燃起了杜思珩重回上海寻亲的激烈愿望。

她和马正元悄悄筹划,并且各自偷藏了一些粮食和食物,一人一匹马,疾驰出草原,准备去上海寻亲。

半路上,二人却不幸陷入了流沙沼泽。

眼看着杜思珩就要被沼泽吞没,哥哥那木汗来找她了。

那木汗把手里的木棒伸向马正元,马正元又把木棒递给杜思珩,但杜思珩没有抓住木棒,一下子沉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杜思珩又拼命钻出了沼泽,并且朝着那木汗不断大呼:“哥哥,救我!

”那木汗拼力救出了妹妹杜思珩。

但马正元还陷在沼泽里。

那木汗为了救马正元,自己踏入沼泽地,将马正元奋力推出去,自己却深陷沼泽,逐渐被沼泽吞噬。

我看网上很多人,因为那木汗的牺牲,而责骂杜思珩“白眼狼”、“不知感恩”、“作”,还有的说那木汗拼死救下杜思珩,是因为他暗恋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从影片的一些细节中,的确可以看出那木汗对杜思珩的喜爱。

比如,当杜思珩与马正元十年后重逢,两个人在那里用眼神示意交流时,那木汗很明显有点“吃醋”了。

他故意歪着头,挡住身后的马正元,阻止妹妹的目光和马正元交流。

还有那木汗远远地看到妹妹和马正元坐在石头上交谈,他气得一皱眉,二话不说就打马而去。

我认为那木汗作为一个单身小伙子,喜欢上没有血缘关系的漂亮“妹妹”杜思珩,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从世俗条件来看,那木汗配不上杜思珩。

因为他的嗓子在小时候发高烧烧哑了,说话含混不清,属于一个半哑人。

当地的姑娘因为他是半哑,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在杜思珩刚到萨仁娜家,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时,那木汗就已经是个成年小伙子了。

十年后,杜思珩长成了漂亮的大姑娘,而那木汗依然还是个单身汉。

所以,他对杜思珩的暗暗喜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不能因为那木汗对杜思珩的暗恋,就认为他是一个不高尚的人,认为他救人的行为不是大爱。

要知道,那木汗救杜思珩,是出于对妹妹的近乎本能的关心和爱护,救马正元,却是出于舍己为人的大爱了。

其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

那木汗为了救出马正元,自己舍身跳进沼泽,当时有个镜头,那木汗是用力把他和马正元的位置扭转了一下,让马正元朝着沼泽外面的沙地,而他自己则深陷沼泽中心,这就等于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马正元。

而马正元被救出之后呢?

他是怎么做的?!

当杜思珩看见哥哥陷进沼泽,眼看就要被吞没时,她本能地要往沼泽里冲,但是被马正元死死拉住了胳膊。

马正元和杜思珩,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那木汗被沼泽慢慢吞没,直至消失。

我觉得,这个细节体现了马正元的自私和怯懦。

当时那木汗的那根木棒明明还漂在沼泽上方的,马正元都没有试图将木棒抛向那木汗,试图去营救他,更别提他再下沼泽去救那木汗了。

对比那木汗不假思索地舍己救人,马正元的怯懦和自私令人鄙视。

二那么,杜思珩一次次想着逃离草原的家,跑回上海的行为,算不算不知感恩呢?

我觉得,杜思珩这样做,的确有任性、不知感恩的一面,但同时,她的行为也不难理解。

因为,从小时候的杜思珩来看,她的性格就非常倔强、执拗。

而且,她一直有一个执念:我要回上海问问妈妈,为什么她当初要抛弃我?

生性要强倔强的杜思珩,在刚刚来到草原的时候,就和小伙伴马正元讨论过,为什么被母亲抛弃的问题。

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她是女孩,她怀疑妈妈是重男轻女,所以送走她留下了哥哥。

因为当时负责接收孤儿院孤儿的工作人员,看到孤儿院的孤儿大多数都是女孩子时,曾经感叹过这个现象。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现实。

杜思珩一直想找亲生母亲要一个说法,这个执念已经成了她的魔障。

所以,才有了她的一次次逃跑。

同时,杜思珩也是想找回过去的生活,逃离草原上她原本不喜欢的一切。

不同于那些两三岁的幼儿,杜思珩来到草原上时,已经是一个懂事、能思考的小学生了。

对事物,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喜好,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了。

从杜思珩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她的父亲不是普通人,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因为一般人给孩子起不出“珩”这样的名字。

还有,杜思珩的妈妈,去丈夫所提供的单位,却被单位的人告知“查无此人”,可见,杜思珩的爸爸做的是保密工作,这一点,杜思珩的妈妈在和别人聊天时也提到了。

杜思珩的爸爸,很可能从事的是国防科技工作,也很可能为了国家的安全事业献身了。

因为,在杜思瀚和母亲的对话中,在杜思瀚的回忆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父亲这个人。

爸爸为了事业而牺牲了自我,也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女儿。

如果杜思珩没有被送到孤儿院,那她的未来,不会是在草原上挤牛奶,而是会和哥哥杜思瀚一样,生活在大上海,有自己的工作和追求。

萨仁娜一家,的确对杜思珩有着养育之恩,但不能因为杜思珩想离开,就认为她是“白眼狼”。

想去寻找亲生母亲,想回归自己从小喜欢和向往的另一种生活,这有错吗?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被别人收养的养子女,有没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报答养育自己的养父母,这是投桃报李,是应该的,但养子女也不应该被道德绑架,没有了自己追求生活的权利。

杜思珩不安心就这样留在草原上,嫁人生子,是她对既定命运的不服输和抗争。

同时也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矛盾和冲突。

杜思珩不是错在想离开,而是她离开的方式错了。

从萨仁娜一家三口的表现来看,虽然他们都不希望杜思珩离开,但是,如果杜思珩铁了心要去上海寻亲,相信萨仁娜一家也会同意的。

在杜思珩和马正元偷偷跑了以后,在那木汗去追妹妹以前,萨仁娜拉住儿子悄悄说,如果思珩想走就让她走吧。

还有在思珩小时候,说到将来要回上海的话,养父伊德尔曾经亲口答应他,到时候和萨仁娜一起陪她回上海寻亲。

所以杜思珩根本没必要偷跑。

要寻亲可以跟养母直说。

养母萨仁娜当然会舍不得思珩走。

但就凭思珩从小到大的犟脾气,到最后谁能犟过她?

三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不知真假。

说是《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北影节播映时,里边是有一个细节的,这个细节在后来公映时删掉了。

删掉了哪个细节呢?

就是在杜思珩小时候骑马逃跑被养父救回来那次。

夜晚,伊德尔和妻子萨仁娜有一次卧室谈话。

萨仁娜跟丈夫说,儿子那木汗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但是他嗓子坏了,当地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正为此事犯愁。

据说原先片中有萨仁娜向丈夫提出,让杜思珩给儿子当童养媳的想法,被丈夫否决了。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影片中,并没有这个细节。

其实,如果真有这个细节,我倒觉得保留更好。

保留这个细节,可能萨仁娜的草原母亲形象就没有那么无私完美了。

但是,真实的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即使萨仁娜曾经有此想法,也无损她对杜思珩的爱。

该影片的主题是,“爱的辽阔,跨越山海”。

真实的伟大的爱,并不是来自于真空和道德,而是超越了人性的自私,所自然而然迸发出的一种博爱。

萨仁娜一开始主动请缨去照顾孤儿,在收养杜思珩以后,给她的爱比给儿子的还多,就连那木汗都“嫉妒”了,和父亲说,妈妈爱思珩比爱我还多。

最后因为思珩的任性偷逃导致了亲生儿子死亡,萨仁娜也没有责怪杜思珩,而是对丈夫说,可能一切都是天意吧。

像萨仁娜这样的草原母亲,可能并不是完全无私的,但她们主动领养孤儿,把孤儿当亲生子女一样疼爱呵护,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行为,却是出自于本性的善良、仁慈和博爱。

影片中的那位草原老师,其实更让我感动。

谁都想领养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但是这位老师却自愿领养了腿有残疾的孩子黄宝哥,还精心给孩子手工制作了一支拐杖。

让这个残疾孤儿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在那木汗为救杜思珩和马正元牺牲后,杜思珩沿用了哥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不提回上海的事。

她在草原上结婚生子,安心度日,用一生来回报了草原对她的接纳和养育,算是赎罪报恩也算是认命。

当暮年的兄妹相见时,哥哥杜思瀚告诉了妹妹年轻时一直想知道的真相,母亲当年之所以送走她,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因为自己耍了心眼,为了让母亲留下自己,故意淋雨发高烧。

彼时的杜思珩,听了哥哥的话,心情却再没有起波澜。

半生过去,已经有曾孙的她,对于过去早已释怀。

而自私的杜思瀚一生都背负着耍手段送走妹妹的愧疚感,孑然一身,老来身患绝症,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

对比五世同堂的妹妹杜思珩,不知老年杜思瀚内心做何感想?

四最后,来谈一谈这部电影的优缺点,以及演员的演技。

《海的尽头是草原》采用了一个细小的切口和侧面,来展现当年草原人民对那些孤儿的接纳和博爱。

作为名导演,尔冬升谙熟电影拍摄技巧,擅长讲述小人物故事的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合格的感人故事。

但也仅止于合格而已。

作为名导,尔冬升的水准本应不限于此。

该片采用“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是比较讨巧的,也是比较成功的。

但通过三千孤儿(甚至不止三千,看记录,当年入蒙的孤儿应该在万人左右)中的一两个,还是不那么寻常、比较个性独特的一个女孩来展现历史中的大事件,该片的格局还是小了、偏了。

尔冬升虽然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导演,但是感觉他并不适合执导这类题材。

可能是水土不服吧。

而且,我对于该影片中的多数主演选角并不是太满意。

马苏在该片中的演技,在及格线以上,但称不上特别精彩和优秀。

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草原母亲的代表,萨仁娜这个角色,为什么不能找内蒙的演员来演呢?

饰演童年和青年杜思珩的两个小演员表现倒还不错。

演出了杜思珩的执拗和倔强。

王锵的那木汗帅气是很帅气,演技也凑合,但外形上过于时尚,不太像那个时代的草原青年。

其实里边的草原角色,本应该找蒙古族演员来演绎更合适。

也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阿云嘎饰演的伊德尔还可以。

就是感觉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头发太长了些吧。

最后出现的老年杜思珩,是由蒙古族演员、歌手巴德玛演绎的。

她一出场,你就会感觉到味道不一样。

平静的叙述下,蕴含着流逝的伤痛和沧桑。

尤其是老年杜思珩和百岁老母亲萨仁娜站在一起,开口唱出那句“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再配以草原独有乐器马头琴的琴声,那种悠远辽阔又带有一丝悲凉的草原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

所以该剧中,表现最好的演员,应该是巴德玛和那些本地演员们。

其次是陈宝国。

但尔冬升所选的主要演员,大多都是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里的,这是本着人情选演员么?

无怪乎马苏在发布会现场,哽咽感谢尔冬升导演,竟然能真的兑现找她拍戏的承诺。

虽然马苏为了演好萨仁娜这个角色,专门学会了蒙语,全程用蒙语说台词,其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有一说一,我还是觉得应该选用内蒙本土演员来演绎,才更贴合这个角色。

总之,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在表现力度和演员的选择上,存在不少缺憾,但该片仍然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文/第一滴露珠)

 6 ) 省流,烂片,建议不看

我认为的分数在5、6分,前方涉及大量剧透,如果铁了心要看的话就别点了。

这个故事借了个三千孤儿的套子,但实际上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女主从小被不得已的母亲抛弃,进了孤儿院,之后辗转到了内蒙孤儿院,被人领养。

她从一开始的防备、不信任,到被慢慢感化,但她也一直想回上海 问母亲为什么抛弃了她,而不是哥哥。

这样下去正常的发展应该是小时候的感化过程煽情一波,回去找到家人后再来一波煽情,但这个电影非剑走偏锋,而且走的很烂。

前半部分的正常套路其实还行,但到女主长大的后半部分就彻底崩坏了。

女主的人设是聪明伶俐,这样的人却选择了瞒着家里人,偷干粮,扒火车去上海,而且女主的家人非常开明,女主的妈妈原话说:“如果她真的想去,就让她去上海吧。

”我是真想问问跟家长商量一下去上海难道犯法吗,这跟前面的剧情太冲突了,感化了十来年,感化了个白眼狼出来?

在女主是被抛弃的背景下,女主就算找到了亲生家人,也不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养父母,正常的逻辑是找到亲生父母,要个答案,再回到养父母家中,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吗???

后面煽情就更扯了,女主在去火车站的路上陷入了流沙之中,流沙淹没了她,当时感觉虽然不是大团圆,但也能接受,活该嘛。

然后过来几个片段,把这段放全了,女主被流沙吞没,但又突然刷得一下拨开流沙露出上半身,有病是不是啊,啥玩意啊,这是流沙,不是游泳池!!!

之后就到了煽情点,女主的非亲生哥哥为了救她死在了流沙中,真给我看笑了,女主陷在流沙里她哥哥拼命救,她哥哥陷进去说了句“别来”,女主就看着她哥哥一点点死在了流沙里,哥哥属于是大怨种了。

之后女主就代替了哥哥活下去,怎么代替的呢,就是把名字改成了哥哥的名字,决定不再去上海,我还是那句话,去上海再回内蒙是不是真的犯法啊?

最后结局又煽情,夸女主的,怀念女主的已经去世的亲生母亲(你没事吧???

),烂片烂片大烂片,难看难看真难看。

 7 ) 海的尽头是草原:爱和救赎,美丽和无常

海的尽头是草原,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名字。

必须承认,当初就是被这个名字“种了草”。

再看简介,果然与一望无际的内蒙草原有关。

最后再看导演……嗬,竟是久未露面的尔冬升。

一个香港导演能驾驭的了一部发生在60年代的现实题材电影吗?

更何况这段历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电影院。

两个多小时后,我哭着出来了。

可能整个影院都找不到第二个比我更傻的人了——我把疑惑带足了,却没把纸巾带足。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

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

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

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

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

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这同样是一部关于救赎的电影。

沉默寡言的纳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杜思珩的新生。

从这一刻起,杜思珩变成了那木汗。

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从那些帮助过妹妹的人口中,杜思瀚逐渐明白了妹妹受过的委屈和得到的关爱,也懂得了草原上的人,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坚韧和他们的脆弱……不知不觉,杜思瀚这趟寻亲之旅,已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向死而生。

杜思瀚甚至还帮助了两位脾气倔强的兄弟,使他们重归于好。

大草原用它的博大胸襟“拯救”了杜思瀚,杜思瀚再回报以草原。

这就是草原,它是美丽的,也是无常的。

杜思珩的养父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

是啊, 这里白天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夜晚有虎视眈眈的狼群,还有让老人痛失妻和子的恐怖大火,更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皆怀有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敬畏之心,使他们大多数都天性善良。

这就是为什么杜思珩犯了大错,养父母也没有责罚她的原因。

“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数啊!

”养母萨仁娜感慨说。

这种万物有灵论的信仰,既是大草原的无常,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写照。

愿我们心怀敬畏,像爱护草原上的每一个生灵那样,爱护这片大草原。

就像童年的杜思珩,第一次看见马吃奶时绽放的笑容。

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好奇心,和无师自通的生命情感。

就像伊德尔朝天鸣枪,放跑了那匹白马。

当老年杜思瀚亲吻着它的后代时,你很难解释这到底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轮回。

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向历史叩问答案,可是答案依然在风中飘扬。

“我们并未见过,但我们共同抚养了一个女儿。

”这是影片快结束时,100岁的萨仁娜对杜思珩刚刚去世的生母说过的话。

一切终将都会放下,活着的人还会活着,陆地的尽头是海,而海的尽头是草原。

 8 ) 梦中的额吉是梦中的故事

一星给选材,一星给草原风光,编剧负一星。

关于选题,本以为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无私的共产主义情怀,以及宏大的统筹协调力量被倾注于最弱小群体的反差震撼。

结果我看到了什么?

内蒙人民救助孤儿是为了促进内蒙生产力发展;收养女孩的私心是给娶不到媳妇的儿子做备用童养媳(不止一个影评这么臆想);孤儿的矫情给内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内蒙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才让孤儿有了身份认同……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观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电影明确表达出的。

二者区别无非就是,出自观影人的现代思维,还是导演编剧的现代思维。

真实的历史上孤儿只有在刚下卡车、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还不适应的那个时刻“逃跑”过,他们其中很多,当时年纪很小,小到成长过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内蒙父母亲生。

年纪大已经记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领养的,但并没有被强迫,而是始终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顾……内蒙人民收养他们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养,就是为了杜绝“童养媳”的情况发生。

并且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学,甚至不乏南开的高材生,长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内蒙的“生产力”,何至于让他们走出内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现代人的矫情、自私、虚伪,不应该被赋予在这个伟大的题材里。

在叙述真实历史时轻描淡写,对个人的矫情情感却无限放大,以至于给孩子强加上过于极端的人设,并且设置极端的惨痛后果来强化情感输出,妄图以此感人。

你要问起来,他们就说“孩子就是这样的,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的”。

可是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有这样矫情、造作的人性。

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不相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正常点滴就足以感动观众,所以才需要用极端的情节来达成情感绑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谢胸怀广博的草原母亲,感谢那个时代沉重、宏大,却仍能将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个体的国家机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故事。

尽管梦中的额吉遥远得像是梦中的故事,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一个远去的共产主义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相信纯粹的人格和无私的大爱曾经真实存在过。

 9 ) 。。。。

本来提都不想提但是反正也睡不太着就来写写。

说实在话这个剧的优点屈指可数,且优点也做得不那么好。

所以我勉强可以耐着性子说说。

第一个是内蒙景色和道具做得漂亮,只能说漂亮,也不能再多了,草原美则还是美矣。

音乐也用的让人比较“这个时候适用了”第二个是草原童年生活那一段可爱朴实善良,人性光辉表现了一点,所以我觉得非常自然地代入“一家四口”。

第三个是蒙语和普通话口音蛮可爱的。

没了。

缺点一大堆。

一演员演技在大荧幕上真的不禁看,偶尔在几个片段里透露出“演呢”的感觉。

非常难受。

二,剧情烂到我到四分之三开始给朋友发消息吐槽这是什么迷惑行为。

我实在不懂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表达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值得被爱的?

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莽撞造成大错,是随便追一会儿就能被谅解的?

是表达一个为了救他人失去生命的人的名字是可以被继承的?

我实在不懂。

或许这个故事在当下并不适用了。

于是我只感受到阵阵无语。

三,故事陈述方式实在琐碎,如果想表达孤儿入内蒙,我没有看懂千里寻孤一些无意义的篇幅。

比如男主角拍照。

让我大为不解。

我本以为有什么伏笔或者内涵。

四,后期情绪铺垫和转折实在太过差劲,太过差劲,太过差劲。

除了让人觉得这是在干什么,什么感受都没有了。

五,内涵表达不清,我认为他并不是一个记录性质的作品,因此我觉得抓不住内涵是电影的问题。

导演想赞颂的没有表达,但观众对于恨的人看得明明白白。

男主和女主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必要出生的人。

好像除了痛苦什么也没带去。

总结,19.9的票我都想退钱。

 10 ) 悲剧竟拍成了喜剧

我自以为泪点很低,但看完整部《海的尽头是草原》都没哭出来。

马苏的演技很不错,真的有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位充满爱的伟大内蒙女生。

尔冬升导演的构图是美的,就是他拍流沙却不懂其原理让人失望。

在本该最悲情的那木汗救妹妹杜思珩那幕,思珩被流沙吞没,居然之后又被流沙拱出,变得特别喜感。

随便查查就知道要想逃出流沙只能向后仰游出去或在感到膝盖被浸没时把手杖横着放在背后让身体浮起。

像影片中思珩那种被吞没又浮起在没看见新一轮的潮水袭来情况下根本不可能。

有些幽默的豆友揣测说这样浮起是因为有狼在下面垫着,要我说狼根本不够,这流沙其实是个隐藏版蹦蹦床,只是外表看起来像沙。

杜思珩能生还完全是外星人跟她透露了这个秘密,然后她试着蹦了一下,果然就逃出来了。

感谢尔导尝试拍了下五十年代自然灾害导致的“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沉重历史事件,但下次如果拍这种严肃的主题,请别拍得这么搞笑。

本该不及格的电影因为马苏的演技可圈可点和饰演童年杜思珩的小演员罗意淳太过可爱勉强升到6分。

*这部电影部分情节意外和2017年纪录片《北极狼 极地幽灵》类似,都是养母尽心竭力帮忙抚养他人孩子的故事,她们自己的孩子都去世了。

如果有空,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这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母爱本身是伟大和动人的。

资料来源:https://www.wikihow.com/Get-Out-of-Quicksand

《海的尽头是草原》短评

流沙:am I a joke?

3分钟前
  • ripley
  • 较差

看完全片之后还是很难相信这部影片竟然是尔冬升拍出来的,这这这,明明就是央六电视电影的水平,不能再高了。故事、人物、场景、剪辑全都稀碎,虽然是百分百的命题作文,但依旧是完成度很差的那种。哎,每个电影人都逃不过时代的命运,惟愿这段身不由己的日子短些再短些。2022.9.5 PS:这片最终拿了金像奖的最佳亚洲华语电影,而这届主席是导演本人。啥都不说了,再减一星。

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较差

追悔追忆,流动安定,替代重合,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地上的生命没有不朽的”。死亡是期待中的重逢。很好的题材,零星的史

5分钟前
  • aga好龙
  • 还行

按理来说应该会是动人的故事,但完成度难以言表。除了陈宝国老师,非专业演员的演技几乎可以吊打一众从《演员请就位》出来的明星,演戏痕迹那么重,让我怎么相信这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啊。双线叙事的节奏拖沓,寻亲和历史重现来回交替,本身就是很平常的叙事手法,结果非要考验我的耐心。也不是没有优点,王锵还挺帅,就是老让人想起陈飞宇:)

10分钟前
  • 雾都一枝花儿
  • 较差

题材是我非常喜欢的,可惜故事属实恶心到我了,见不得良善的人被辜负。

1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一些隐藏情节不知是剧本已有还是小宝导演让加的 有点勇

15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尔冬升宝刀未老,基本水平不减。不过视觉审美上有所退步,没拍出草原的壮美。

16分钟前
  • Hushnore
  • 推荐

命题作文拍成这样已经算及格啦!前半段一直拍得很克制,也有点无聊拖沓,可是当最后的情绪高点来的时候还真的有点顶不住,有点不哭不是中国人的感觉了。但因为最后的情绪的确挺到位的,所以也不让人反感。为了突出汉蒙一家亲的主题,对历史事件肯定有很多美化的成分,如果换成孩子的视角怕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19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关于大时代之下的分离、寻找、宽恕,却巧妙地没进入流水账。比如小女孩第一次骑上一匹马,奔向迷雾,心理俗套预期是,穿过迷雾,她长大了,结果还是草原日升月落的日常,这是绝对脱俗的一幕,也决定了影片的细腻气质。一段陌生的历史,被一个具体分崩离析的例子给揭示出来,也是影片稳准狠的选择。这种突破性选择的代价,或许是一点幽默感和商业性的损失。对陈宝国之外的这些演员不熟,以至于以为都是蒙古族,后来才知道是对口型配音,至少唬得到完全不懂蒙语的我。另外,从蒙友处得知,海拉尔影院是分国语、蒙语的,莫非是把上海和合肥不多段落的普通话和沪语也配了?

2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三千孤儿入蒙古,我第1次通过电影知道这件事。阿木汉哥哥被流沙吞噬的时候好难过😭😭。草原好美,想去骑马了

22分钟前
  • 火火
  • 推荐

尔冬升你有没有看过你自己拍的什么东西??所有人一直都在说教,想教我们什么道理??害死一个人就改名代替他就没有罪恶感了??所有人都会原谅你了??你把人命当什么??陆思珩整个人都下去了还能救上来,哥哥还有一半身子呢就不救了?旁边木棍放那里干嘛呢哥☺️☺️陆思翰小时候淋雨装病为了把妹妹送走,送走了还要装白莲花问怎么不带上妹妹🤭这是专门找理由来伪装重男轻女吗🤭内蒙来支援的时候都已经说了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你最后再找补是不是有点晚了啊尔冬升??

26分钟前
  • Apurple
  • 很差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27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难看的片,大部分内蒙人看完这个片子都会想去给尔冬升一拳头!

32分钟前
  • Sakana131
  • 很差

人祸不值得歌颂

36分钟前
  • Zwang
  • 很差

纯被名字吸引,没想到也是个献礼片,爹里爹气的陈宝国so typical城里人。但并不妨碍草原戏部分我跟隔壁妹子狂哭,一部分因为剧情和配乐,一部分因为草原的美景勾起了我被关在上海的悲愤。

40分钟前
  • 衣加
  • 还行

看简介本来以为是历史片,以一个家庭在三年饥荒背景下的流离讲述那段历史,结果是一个很感人的人伦亲情片,甚至还带有反转。以大饥荒为背景,其实并没有着重体现那时人民的不易,即便内蒙古要好于其他地方,但那个年代,又能有多好呢,影片也没体现出当地百姓的艰辛。个人也并不喜欢女主想偷偷逃跑陷入流沙反而害了收养家庭哥哥这种剧情,太特意了。亲哥哥偷听了母亲的谈话,故意淋雨生病才没被送走。最后自己的一生孤寡和患有癌症也和身体健康的妹妹极其五代同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算是对他的另一种惩罚了吧。

43分钟前
  • 一只英专僧
  • 推荐

尔导依然很文艺范,马苏演得很自然,年轻小姑娘漂亮得要命,果真要了命;牵挂一生的亲情总是最动人,一个抛弃了自己的妈妈和一个永不抛弃自己妈妈爸爸,人生有得亦有失。

45分钟前
  • 林微云
  • 推荐

看哭了但影片真的没拍好,仅仅是赞美和煽情倾向……草原很美。

48分钟前
  • Evil6
  • 还行

太可怕了,你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出自21世纪的电影,所有电影当中所蕴含的影像语言系统是如此的老套和陈旧。最可怕的是在里面听到了我一直以来作为蒙古人都非常深恶痛绝的一个东西: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母语配音的那种陈旧不自然的音色、僵硬的八十年内录音机里党政机关式的播音语调居然在这个电影里面完全的呈现了出来。甚至里面的汉语(尤其是影片一开始)也是陈腐的少年宫范儿,连笑声都是从嗓子里生生挤出来的。我更难想象这是尔冬升拍的电影,他已经匮乏到毫无艺术创意和审美。

52分钟前
  • Sh.S.敖登托雅
  • 很差

整个电影像每天学十二小时最后只考了二十分

55分钟前
  • 不要逃喔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