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这部电影。
笔者还是相信异性相吸的,对同类题材电影也接触的比较少,这个评论写的门外,所以就只谈自己感受。
单纯来看,这部电影总体还是好看的,导演带着香港式的幽默,拍摄笔触犹如剧中人一样的敏感细腻,善意的画了几个圈圈,最后揭晓谜底,有“哦”一下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影片的角度,很有意思。
剧中每一个人,强调一下,每一个人,都对这段感情相当supportive。
换句话说,导演其实是已经把大环境给抽空了,把主角们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相爱。
不去探讨前因后果,也无意于社会背景,单纯的写故事,讲感情。
于是这段感情倍感温馨,相识相爱,猜忌嫉妒,善意的隐瞒,误会谅解,在我们的感情生活中都可以得到共鸣。
电影另外的一个触点,就是对死亡的思考。
爱是否可以穿越死亡呢?
这是千百部电影电视小说都在一直探讨的问题。
生命走到了尽头,但爱还没有终结。
逝者如斯夫,活着的人却久久走不出去。
这是电影从片名到结尾都显得忧郁的原因。
我看完其实蛮郁闷的。
这样的感觉在电影中很好,但是这样的态度我保留意见。
笔者曾经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濒临死亡,休克了很久抢救了过来。
我告诉我爱的人,如果我走了,我只允许他悲伤一小段时间,然后moving on。
因为爱是流动的,人类既是缔造者,也应该是传承人。
当然,每个人的爱情观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最后,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如上所述,整部电影是被抽空了大环境的,那么,是因为导演本身就看得开这些呢,还是这就是导演的理想世界呢?
BTW,个人觉得导演没有拍出来的一些发生在瑞士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文化鸿沟:异乡人的同志情(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uk/2010/04/100404_culturegap-gay_filmfestival.shtml)... 扮演北京小伙子永建的吕玉来早有人封为“文艺偶像”,和他搭档的瑞士演员贝纳得·布林(Bernhard Bulling)单凭相貌我想也不难组合一个粉丝团队。
好在他俩的戏并未因此而浮于表面,人物的刻造还是让你透过他们宜人的表层时时看到内心的徘徊和惆怅。
化解冤仇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在香港便餐馆里跑堂兼送外卖的永建(Ricky)被穷愁潦倒,无所事事的帕斯卡尔(Pascal)在街头抢去钱包和身份证,后来帕斯卡尔却无意中来到他那个餐馆,两人相互凝视辨认出对方。
但在此刻他们并无对峙,而出人意料化解了冤仇,产生了彼此的向往。
后来住在一起的生活有欢乐,有烦恼,直到帕斯卡尔遇车祸死亡。
永建自此悲痛孤独,后来起身前去瑞士追寻帕斯卡尔遗留的踪迹,捕捉他的幽灵。
故事的情节也许简单,但迷人的景色,断续的剪接,蛊惑人的音乐在一起造就出了诗意的征途。
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爱情与欲望,真实与幻影的角逐。
周围的社会两位主人公周围的人物给故事增添了情趣、活力和个性。
我最喜爱的场面之一是永建去给一位患了帕金森症,身体难得动弹的孤苦老太太送餐,看到墙上的的照片时却突发幻觉,看到老人向他挤眉弄眼,显现出昔日在舞场上的辉煌。
跟前面那部西班牙电影偶合的一点,是这个故事里居然也有一位形象可爱的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大姐,那就是让永建在家里寄宿的阿姨。
住处周围摆摊的邻里,和那些跟阿姨一块搓麻将的妇女,也个个都充满人性,充满个性,让你一瞥香港社会底层的生活气息。
这些人对内地来人怎么看,对外国人怎么看,对社会边缘人怎么看,给电影增添了情趣。
依我说来,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应该颁奖才对。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uk/2010/04/100404_culturegap-gay_filmfestival.shtml)(鸿冈 2010年4月2日)
Pascal和Ueli是同一个人,出车祸没死,失忆了。
这样讲是说得通的。
面对失忆的Ueli,千里寻夫的健桑很文艺地选择了沉默,在瑞士磨磨唧唧地耗了一阵子,知情识趣地闪人了。
然后,Ueli先生修好了录音机,听到之前的录音,想起了点儿啥,觉得自己和健童鞋好像有过滴乜嘢,就屁颠屁颠地跑北京追梦去了。
谁知道,丫一进门就把伯母给克死了,风铃也不响了,over了。
我觉着这样讲更符合作者前半部分作到死的腔调,反正这个片子本来就是东抄抄、西学学,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安、看到了范桑特、看到了陈果、看到了关锦鹏、看到了蔡明亮、最后还蹦出了姜文、王小帅和早期冯小刚的混合体。
放在这种文艺片大拼盘的形式里,本文这种解读最合适不过了,怎么发展都说得通。
至于所谓的人死掉变成小鸟和虫子也可以理解为带着对健桑的爱的记忆的Pascal死掉了,他们的爱情死掉了,所以那个“他”变成了鸟。
而什么都不记得的Ueli身上并没有他们之前的爱,所以鸟儿飞走了,那只不知道是蝴蝶还是蛾子的昆虫死在窗户缝里了,风铃又无声了,电影over了。
我觉得这样想更感人,起码比直观上的那种结局感觉舒服多了。
朋友有将电影推荐到你不想看的本领。
第一次向我推荐一部电影,说:“你有没有觉得男主角长得像我?
”这一次,他说:“你有没有觉得吕玉来像林宥嘉?
”吕玉来我从《孔雀》就觉得他应该会去演一个GAY……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说的。
这些年好像GAY也成了一个文艺标签,只要贴上它就可以理直气壮乱拍一气,最好再拍得不知所云,就更加文艺。
GAY的爱情也是正常的爱情好不好……况且在这个全民性别模糊的年代,GAY这个题材已经不洋气了。
主角很好看,电影很无聊,故事很俗套,卖点很老旧……没有激情戏。
我喜欢里面的那两首老歌,翻唱自葛兰和李香兰的《打喷嚏》《河上的月色》。
大家一定要看黄小燕表演《打喷嚏》,是全片精华,虽然跟影片可能毫无关系。
想吐槽的太多了,短评写不下,写个长一点的吧。
我真的是疯了才会看小红书的推荐来看电影。
我是很热衷看lgbtq等少数群体的电影的,但这真的算得上第一部我连一半都看不下去的电影,只能说除了《春光乍泄》,香港在同性恋题材上真的没有什么天赋。
电影色调打光忽明忽暗乱七八糟,一开头就弥漫着一股死了老公的氛围,生怕你不知道这是一部悲情片,然而哀在皮相不在骨相,我故事都还没看你是要我怎么共情你的苦痛啊?
突如其来的配乐,收音也非常有问题,经常听不到角色在说什么。
另外大概35分钟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段歌舞,是在致敬模仿宝莱坞?
别说,只有那一段还有点意思。
人物刻画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吐槽了,这亚裔男主老妈还在中国大陆等他赚钱看病,他哪来的钱去瑞士啊?
还天天去酒吧喝酒?
再就是,白人男主精通英文法语广东话,结果就在香港表演丢球当小偷没事还被同伴性侵,完了找了个兼职上了两天班回来就发脾气砸东西?
到了瑞士,亚裔男主马上又搞上另一个白男(我没看完,但看那个剧情线是那个味道了)?
然后一上去就问人家:“你最后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我的妈呀,看得我真的脚趾头都抠出了一座魔仙堡。
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按下了关闭视窗。
浪费了45分钟,以后大概率不会再看香港拍的同志电影了。
蠻喜歡這一部電影,感覺是一小顆埋在地下的光芒。
當普遍同志電影都極盡表現主角的自卑、社會的抗拒和兩者的矛盾衝突,《無》卻表現如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只是男女主角變成男男的。
於我來說,這樣去演繹這樣的題材,是較容易接受。
敘述手法也特別,過去現在不斷穿插,開首片段看像賣弄取巧,原來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個畫面。
或許穿插得有追不上的時候,怪自己太慢是了。
拍攝也討好,若果把《無》一格格去看,會得出很多張好照片。
喜歡歸喜歡,不能因同志題材或藝術風格而忽略不太好的地方。
支撐故事發展的情節有點力薄,除了同是困於香港的異鄉同志人,我看不見兩位主角的愛情建基於哪裡,故事缺乏交代,除非想帶出同志的愛情都是easy come。
(希望不是)Pascal與Ueli的相同外表可以沒有原因,但不能沒有用意。
Ueli除了讓ricky憶起故人,還有什麼作用?可以是聲線一樣的陳大文,又可以是Pascal一樣懂雜耍的黃小明,為何要是與Pascal外表一樣的Ueli?在沒有更多的情節延續,感覺有點刻意突兀。
還有,於對同志沒有認知的人來看,《無》像要帶出一個訊息:「同志都只穿內褲睡覺」。
《無聲風鈴》的瑞士如詩如畫,但跟龍應台描述又多少有點出入。
讀萬卷書真不如行萬里路。
那晚在金鐘看這部電影之前,毫不覺察這是一部香港電影。
只因為它的上映比《再生號》還要冷門。
儘管宣傳這部男同志題材電影是容易的,就好像當初,《無野之城》的上映一樣,弄來一張具有“裸男意識”的海報往大街上一貼,自然有人開始叫囂、好奇。
可是《無聲風鈴》沒有這麼做。
當然了,導演洪荣杰只是為了用電影懷念自己因癌症去世的瑞士男友。
對於他們來說,甚麼身份政治,甚麼同性之愛,甚麼有關普通人對“痛苦的肌肉”的窺探想法,都不足以左右他對表達愛情的執著。
愛情這回事,在天底下最稀疏平常,卻也是蕓蕓眾生所能經歷驚心動魄之一了。
------------《無聲風鈴》是一部毫無野心的電影,其唯一的落腳點在於愛情。
因為愛情而生出的苦,包含著此生唯一的甜蜜命定,所以這部從自己的回憶出發完成的愛情電影,可以模糊兩位男主角的性別取向,可以放下對身份政治問題的執著探討,而一心體會在那些悄無聲息的風鈴之間,撞擊著感情血線的回憶風聲。
從北京到香港打工的茶餐廳外賣仔Ricky遇見了生活與感情都窘迫無出路的瑞士人Pascal,伸出了援手,並帶他回家。
這兩個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青澀少年Ricky在異鄉找到了家的感覺,而潦倒的Pascal也在Ricky細心照料下,找到工作,漸漸融入香港本土生活,不再做扒手。
可是,有強烈家庭責任感傳統的Ricky,與生性好自由、不熱衷固定生活模式的Pascal,彼此均體會到了個性不同在愛情中培育的芒刺。
等到Ricky從北京探訪得癌症的母親回家,Pascal表明對愛侶的難捨與依賴,這對情侶迎來了美好但短暫的清晨寧靜……
1.4月7日,晚上,家中,终于以期待已久的心情,等到了这部影片。
像我们这样的观影者,对向往已久的影片,总是会像冷酷的杀手一样蓄谋已久、尽忍耐与毅力之能事,为的是——最后光影散开幕、散播、飘荡在眉眼间的畅快与淋漓。
当然,看电影也似相亲,讲的是缘分。
有些好电影,总会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与其擦肩而过,甚至遗忘。
但是,我想说,这部《无声风铃》,一年多了,缘分已来。
已经很少有电影,可以引起我“形而上”的思考了,但是,这部电影,又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一场令人着迷的思考盛宴。
在这里,我首先想说的是,并非所有采用多重叙述交叠式的电影,都可以让我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有这样一部电影,能使观影者在懵懵懂懂看完第一遍时,还会紧接着有再想看第二遍的想法,那我觉得,它就赢了,也就是说,《无声风铃》赢了。
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我随即产生反命题:对于这部影片,我们到底是否要看第二遍,用以来推敲或是理顺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呢?
一段思考过后,我的答案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就破坏了影片中暗含的那些沉默不清、压抑婉转的情感诉说方式,首先它是很东方的——没有直接表达却意味深长的美。
这种东方式的美在影片中,在影片中连绵不断:恋人第一次相认,回家,沉默,第二日清晨,目光相对的那一刻,他只是简单地问了他一句,what is your Chinese name?
;再如,恋人吵架,并非拳脚之事,一个不断询问问对方母亲的病情,而另一个则表达对他出走的埋怨,但是对话却相当流畅,看得出互不相让,但连吵架都吵得这般温柔压抑,不禁让人为爱感叹;恋人不幸遭遇车祸,血泊中往事云烟恰似历历过目,在《河上的月色》这首歌的旋律中,那眼神,眨动,脆弱而又温情,好似表达“我多想一直想陪在你身边”的心语,让人窝心……诚然,这种偏沉默式情感交流色调,也可以说是很男人之间的东西,但我宁愿或说,它亦是很东方很中国男人的沉默方式与交流法则,这是一种情感通则,不光是爱情,在亲情中,东方亦是如此的。
不管是导演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导演本人还是很具有东方情结的一个人,就电影本身而言,让一个西方导演导出同样的情感气场,绝无可能。
2.影片的时光味道浓重,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蕴藏了漂浮的令人而后定会伤感的水彩色,阴暖感,这些一刻也没有逃离我,无论是在梦境的瑞典,还是浮华的香港,亦或是烈燥的北京,它已不再是伤感的或快乐的可以形容,甚至是Pascal倒地后,画面上缓缓流出的一缕一缕掺着血水的牛奶,亦是成为这种情绪中的一部分。
同时,这部影片,似乎吻合了我内心对于时光的感觉,它的中心词就是:无序。
无序,其实就是关于回忆这件事情的真相。
记得我自己曾经和暗恋的男孩,在午后的暖日阳光下,骑自行车沿路狂奔,一路感到开心、幸福,但是,我其实是不快乐的,那一刻,内心的阴郁感始终不曾挥去。
我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
记得,早些时候,我曾经独自在梦中想过这样的情节——就是和那个男孩在那条马路上一起骑自行车,而那正是我与这个男孩关系冷却的时候,是我独自一人我在被子里伤心的日子呵。
所以,当内心早已体验过的场景在现实中再一次得以复现时,我们就会心生厌倦与困顿,似乎这一刻期待的“质”早已下降,我们已经被这种跨越性的心理体验所征服,变得老去或心有余悸,这便是时光的无序性。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处,看见Pascal发现原来真实的自己早已倒在车祸血泊之中时,继而又扑向Ricky时,我宁愿将这一段理解为是倒在血泊之后的Pascal的内心活动,只是导演进行了提前演绎,营造了生命的无常感。
至于后来,画面中又陆续出现Pascal坐在巴士上包头哭泣的画面,以及两个人跳舞的画面,我以宁愿认为是两个人在某一刻内心出现的回忆,而非仅是简简单单给观众们的补充。
而观众在这里猜想这里面的种种可能,也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美好吧。
3.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觉得它首先应该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创作者以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向看到它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思索果实:而且在光影流动过程中,以一种谦逊的品质提供了让观影者参与到影片中进行“延续”的空间与机会,这样的电影,就会在有缘分的观影者中,生生不息,回味无穷。
无疑,在如今早已不痛不痒的华语电影中,《无声风铃》以自己的诚意,接近了这种品质。
它不仅仅是文艺气息的电影,无论是你拿别的香港导演作品与之比较,或是那别的同志电影与之比较,都会毫无疑问发现它自己独特之处,它的突破之处,关键是,它是从“心”出发的,所以即使是冲破,也是冲得舒舒服服,顺其自然。
4.时光,不被点破,且无序。
①而有这样一种极端:就是你,你,在这匆匆的时光中,发现你所有的热血只是参与了爱。
注:①原话出自毕飞宇所著的《沿途的秘密》一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经樱桃斑先生改编后借用。
最近看了太多甜甜的片子,说实话,刚看完这部片子内心很烦躁,一是导演用了太多插叙,导致我对一些内容的不太理解,于是立马上了微博和豆瓣找影评,在经过一上午断断续续的思绪后,我好像理解了主人公的爱情,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爱字,甚至Ricky的那句“What's ‘I love you’ in German”也没有得到答复,但是他们就是相爱了,从最初机遇相识的sandwich到得知Pascal找到工作后的喜悦,早起给他烫衬衫的各种细节,即使感情出现问题,Ricky抱住哭的像个孩子一般的Pascal,如果不是相爱,又怎会翻山越岭到Switzerland去取已故爱人的遗物。
其实导演给了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刚看完的时候我真的很生气,感觉什么我都没交代清楚,觉得这又是一部空壳文艺片,但仔细回味,从各种插叙,台词的铺垫,导演做的不错了。
我个人其实更认为Pascal去世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里就是导演留的最大一个空白,虽然我也希望Ueli是失去记忆的Pascal)因为从现实角度来想(以下纯属个人脑补)出车祸之后Ricky不可能不会去医院询问情况,在得知Pascal去世的消息后找到他之前留下的一张凭证,决定踏上旅程,去寻找爱人的遗物。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觉得现在的影视作品,玛丽苏或狗血的太多,脱离实际,虽然看的时候给人兴奋、很甜的感觉,但往往回味的时候,多少会觉得不现实,而这部片子就比较贴合实际,各种生活细节给影片增加了很浓的生活气息。
相信很多人看这样类型的片子都是为了寻找爱的慰藉,找的自己相信的爱是什么,而获得共鸣,我也如此,综上所述,我还是很欣赏这部片子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爱情吧。
周六上午九点钟开始看的,从起初不愿意醒来的迷糊中点开电影,看完后心中发堵,意难平。
爱情给我们这些男男女女布置下的都是同一个套路,从前我们惺惺相惜,从前我们天真浪漫,从前快乐无边。
后来我们看见生活,看见烟火,看见时间划过留存的灼伤痕迹。
阿建和帕斯卡都是极其平凡的人,如同天上星,海边沙,如同你我。
他们也是没有退路的人,阿健要赚钱给北京的母亲,帕斯卡没有交待,通过电影,我们更能明白,他比阿健更加凄苦,在香港的颠沛流离,却只字未提回到瑞士的家乡。
后来阿健按照地址找过去,早已荒无人烟,所以他只能放逐。
很高兴他们能遇到彼此,他们开始过日子,开始有笑容的那段也是我看的最开心的一段。
因为工作上的苦闷,帕斯卡开始有了负面情绪,开始去酒吧,开始有了松懈。
阿健如同护食的狗,紧紧盯着不放,也忘记了自己开始面目狰狞。
爱情啊,真的是把双刃剑,你可以获取快乐,获取幸福,获取陪伴,但是也必须担负妒忌,责任,伤害······那间小小的屋子,是他们寄居香港的家,也是囚锁他们的牢笼,阿健在对帕斯卡的不信任及母亲癌症的打击下崩溃。
帕斯卡说,你留下来,我出去。
可是他又能去哪里呢?
阿健在楼下站着,看他他们的住处,他不敢上去,不敢呆在里面,因为那里全是帕斯卡,全是压抑和痛苦。
阿健去了酒吧,大口喝酒,和陌生人接吻,却发现这些都替代不了对帕斯卡的爱。
回去看见躺在床上熟睡的帕斯卡,他依偎过去,帕斯卡伸出手抱住他,爱情的致命光彩闪闪发亮。
第二天早上,帕斯卡小心翼翼的起床,给阿健盖好被子去买牛奶,回来的路上幸福戛然而止。
回来的是帕斯卡的魂魄,跟阿健抱怨牛奶全撞洒了,想要叫醒阿健下去吃早餐,然后依偎在他怀里。
窗户上的鸟及外面的吵闹引起他的注意,他看向窗外,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自己。
爱情和生死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阿健看到帕金森老人的时候,看到奶奶年轻时照片绝美的容颜,那段歌舞也讲述奶奶年轻时多么受欢迎。
时光易老,眼前只有这位干枯的老人。
阿健去瑞士,邂逅ueil,感情在另一个人身上融化升温。
阿健回到北京,登人力车,照顾母亲,生活回归到最初的本质。
母亲离世,ueil来华,生活也不至于那么绝望。
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很压抑,其中的意思能够按照本人的想法解读出来,但时间线太多,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有些地方过于隐晦或者交代不清,比较难理解。
后面刷影评,看简介,第二遍快速过,才能串联起来。
看导演自己写的文字,明白电影的产生是他自己对于死别的经历,所以感觉电影过于沉重,整个世界生活和爱情的重量全部压在你身上,电影有交代生命的轮回,部署了希望,但是跟这些庞大的悲伤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但这真的是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
其实真的不知道他们俩算不算相爱,淡淡的,还是相爱就是要互相伤害呢?
失败的抒情。
同性爱刻画得很真实 剪辑太强调技巧了 如果没有看故事背景容易晕
纯为了吕玉来而看的。吕玉来还是那么出尘脱俗的样子。片子还好,要是最后那个唱歌的小姑娘不出现的话就更好了。
怎么有钱去瑞士的啊
无聊平庸不可怕,装逼最可怕;东抄抄西抄抄,还抄得那么没诚意,那么赤裸裸;最后开着辆破三轮车的长镜头感觉五雷轰顶...
同居那段挺感人的,片子还是太碎,抓马明明很多却拼命往现实残酷的感觉凑,感动却感动得云里雾里的。还有,拍的这么墨迹俩主角从头到尾还没有床戏对得起观众吗?!!!
这俩人长得都像小受啊!
吕玉来好美哦
这是什么玩意儿,拍了孔雀之后还拍这种东西干什么玩意儿啊
幸好有看!終於有一套稍好一點的同志片...
收回之前那段话吧。又认真的看了结局,回想了剧情,虽然有的地方看不懂,但也能理解导演的视角了。好喜欢最后一段,两个人相拥着跳舞,手不自觉的抚摸对方,肌肤也不自觉来回触碰。
Love is soundless.
最后是人鬼情未了??
音乐一星 摄像一星 结局一星 吕玉来一星 还有 告诉我故事一定要看完。
3,4星之间徘徊 不喜欢风格 故事是好的
“知道吗?当人死的时候,灵魂会到达彼岸,并在死后七天内回来。就像鸟···或飞蛾···”“为什么回来?”“说最后一声再见准备开始下一世。”
【D】
起初因为两线同时进行的缘故,没有弄懂故事的脉络… 后来懂了,就有块石头压在心上透不过气。(豆瓣快还我讨论区… 想了解个啥能把人麻烦死)
真的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