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整个五月就这样过去了,我没有更新,两份工作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挤不出空隙,感觉高估了自己。
我负责运营的其中一个号,定位特别垂直小众,领导可以说完全不重视,以往的历任编辑也大多敷衍了事,在我入职之前,阅读从未上万。
上个月,我在这个号上写出了一篇10w+的文章,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员工大会上我拿到了奖金,被热切的HR敦促发表“得奖感言”,我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吧”,同时在心里默默觉得“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支撑着人继续做自己在做的事情。
言归正传,今天主要是向大家推荐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阿德尔曼夫妇》,豆瓣评分8.7。
虽然被很多电影公众号冠以“年度最佳爱情片”“45年相爱相杀”“法国人的爱与性”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部电影到现在标记“看过”的,还是不足3000人,也许大家都很忙吧。
看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想,到底应该怎样形容这部电影,但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想出来,所以只能竭尽所能,描述我观看时及观看后的感觉了。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葬礼,棺材里躺着的是一位著名作家,许多不相干的人为他痛哭流涕,曾与他共度大半生的前妻却面无表情。
一位传记作者找到前妻,想从侧面了解这位作家的传奇生涯,却从前妻口中,得知了一个又一个足以惊动世人的大秘密。
(从这里开始会有大量剧透)如果把影片剧情上的一些关键词,用时下流行的网络小编语气罗列出来,应该可以说是相当有噱头、有看点了,拍网大一定赚钱。
“女子为追求心上人,竟勾引男方亲哥哥”“妻子分娩,他竟然在和别的女人啪啪啪”“担忧丈夫对自己失去兴趣,她在孕期染上毒瘾”“作家写书影射生母,逼亲妈跳楼自杀”……那些整天把“三观”挂在嘴边的人,估计看不完全片,就会七窍流血原地爆炸。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堆砌了一段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可以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很多时候与所谓的“真实”毫无关联,我更倾向于后一种。
女主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男主时,觉得他身上“散发一种天然的魅力”。
而在我这个观众眼里,对方只不过是个不成器的、头发乱糟糟的、自以为是的、喝醉了的文学青年,女主对他完全是“色迷心窍”。
男主初识女主时,告诉朋友自己觉得她“太高”,“太懂文学”,向心理医生透露,她的强大会“削弱自己的男性特征”,不愿和她产生太多交集。
所以一开始,这是一段看起来女主占下风的关系,而女主一点一点征服男主的过程,在这部章节体的电影中,占了十四章(含尾声)中四章的篇幅。
为了得到男主,她的策略包括吻男主的朋友、睡男主的哥哥、顶撞男主的父母、忍受男主糟糕的床技、以要带男友见父母为由挤走男友的炮友……几乎是连哄带骗才当上男主的正牌女友。
当然了,这些策略说起来也都是营造某种幻觉,假装“我没那么在乎你”,假装“我很有趣,而且是你喜欢的那种有趣”。
好不容易忍辱负重上位,凭借自己的才华扶持男友登上作家圈一把手,却依然要面对男主的水性杨花拈花惹草。
自己生头胎时,她的丈夫却在和书迷乱搞。
以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子就会好过,男主却开始嫌她“无趣”。
女主回忆,自己是因为“一直担心他会离开自己,所以爱了他很久”,也是这种对方比自己优越的“幻觉”,支撑着她忍受他不堪的一切。
斗转星移,权力关系倒置,男人开始显老,女人却越发气质出众。
这个心理上从未断奶的大龄儿童,开始嫉妒妻子的美貌,阴阳怪气地为妻子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也许所有的幻觉都在这一刻崩塌,那个曾粗鲁地挂断她电话的英俊男子,用丝巾蒙住她双眼领她共舞的浪漫爱人,早就在时光里灰飞烟灭了,虽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当现实非要踩在你脸上时,好像除了转身离开也无计可施。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远远没有。
片子我是上周五看的,刚结束了一周的两份工作,困得要死,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点什么放松放松,所以挑了新出资源的片子里豆瓣评分比较高的一部。
两个小时的时长,我有很多次想暂停去眯一会儿,却被峰回路转的剧情走向勾着,一边打哈欠一边往下看,一直到片尾曲播完。
托两位主创的福(影片的男主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和女主共同完成了剧本),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某一种幻觉中,这个故事是活的,而我是死物,在那两小时里,时间只从我身边经过,并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写这篇文章花了我两小时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长差不多。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关于这部电影观感的形容,当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幻觉。
想象你一点一点地往气球里灌水,直到某一个节点,气球里的水超过了乳胶伸展的极限,气球爆炸,水花滋啦溅你一身,然后你把气球拎起来,看到里面还有残存的水,顺着你的手流下来,然后想象你就是那个气球。
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到位地描述这种平缓累积之后突然释放的震撼,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也没办法。
回头想想,女主在回忆过往时,明显有意向传记作家粉饰了一开始自己完全处于下风的那一段,也许是为了在外人面前保留一点尊严,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一点。
明明是对方只想来个一夜情,却非说成是“一见钟情”。
明明是对方还没来得及脱裤子就醉得不省人事,却说成是“你要学会抵抗男人的兽性”。
男人死了,他们的关系当然也荡然无存,但这些幻觉留了下来,而且也许比当时要更令人着迷。
然而对于传记作者来说,这次对话中出现的众多“大新闻”里,最具有爆炸性的并不是大作家的淫乱性事,而是那些为他赢得巨大声望的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甚至连让他一战成名的获奖作品、他的名字,都有弄虚作假之嫌,人们眼中的大作家,也不过是一种集体幻觉。
“我跟你说的这些,你一个字都不能写,就算写了我也会否认”,选择性地抖完包袱之后,阿德尔曼夫人轻松地说。
“可读者有权利知道真相!
”传记作者抗议道。
“读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只需要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爱的男人”。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女权电影,也不是什么情感大戏,而是在讲述一个牛逼的人如何从容不迫地和她的幻想、和她触手可及的世界相处。
她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她的幻想与他人的幻想完全无关,这种高度提炼的从容不迫使女主莎拉这个角色几乎带有一种传奇性。
我并不想评论她的价值观或是选择,借由这部电影“看”这个角色,已经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也许还滋生出了一些瞻仰般的崇敬。
其实要我说,在这段看起来是“倒追加倒贴”的关系里,女主比男主实在强太多,《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妇”应该摆在“夫”前面。
如果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那么爱情的美好程度、强烈程度,跟构建这种幻觉的人的幻想能力必然是直接挂钩的,更唯心一点来说,你允许自己多纯粹,你的爱情就会有多纯粹,生活、工作也是一样。
说起来,最近炒得很火热的崔永元手撕范冰冰事件,也给我类似的感觉。
我小时候也许也崇拜过这个一脸坏笑的叔叔,听说他后来过得很惨,但只在近期尝试炮制热点文章时,才仔细看了他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事。
“我就是要公报私仇,我不想当什么民族脊梁,我就想当个好丈夫,好爸爸”,且不论他的做法正当与否,我也无意站队,只是相比对得起xx对得起x,对得起自己的人,更让我佩服。
《阿德尔曼夫妇》的最后,传记作者问莎拉,“既然你不让我写,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多?
”
“因为想知道真相的人,都很努力啊”,她有所保留的“爆料”,是一种倾诉,或是一种施舍,再或者,只是无所谓,也都是别人的难题了。
自我的极致,是既能内心强大到足够应对所有质疑,又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只做能说服自己的事。
与诸君共勉,晚安。
如果这部电影被我形容得不好看了,请原谅我,因为真的很好看。
要资源可关注“电影渣”,后台回复片名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弈。
这部电影是有关男女以相识一相恋一婚姻一死 亡,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值得一看。
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人,才是 真正的勇者。
但是三观不合我。
男主说女主的微笑就像一个投币点唱机。
他问她:-你喜欢安托万吗?
他不幽默,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我喜欢他的鼻子。
-我们有一样的鼻子。
-所以也许这就是原因了。
-你缺乏自尊。
-你缺乏道德。
然后俩人就一起逃跑了,在圣诞节的夜里。
想起了两小无猜和戏梦巴黎,我喜欢这些疯批的爱情,他们都找到了和自己契合的另一个灵魂一起去对抗人生中的无聊和俗套。
随着年龄的增长 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华。
这部电影是有关界女以相识一相恋一菇姻一死 己,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电影值得一看。
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看似是姻与家庭报(如果有这个报纸的话 里一个个狗血标题,却是婚姻生活中一个个真实 片段,不由让人深吸一口气。
婚姻到死亡,庸置疑爱过,不可否认恨过。
今世你是我最美 好的幸福,是真的;此生不愿再相互纠缠消磨 也是真的。
仅此而已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一部颠覆我三观的影片,从时间线上讲述了男女主角长达几十年的爱情。
用女主视角来写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恋爱到结婚生子到暮年的故事。
带有浪漫主义的同时极具女权主义,导演将性与爱完全剥离开讲,最后影片的反转也是令我措手不及,引发深思。
女主身为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爱情中身为智者,她希望完全掌控男主,一但发现男主逐渐脱离她的控制,她就会利用其他的事情重新掌握主动权。
到最后,甚至男主连自己的死亡都决定不了,而女主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制高点上,看她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成功结果。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诚然,婚姻中必然包含了互相的沟通、了解、欣赏,也有彼此激情消退后的恐惧、慌乱、背叛和逃避。
男女主角之间贯穿一生的爱情,依凭彼此的眷恋、吸引、自省与宽容,不仅仅完成了整个闭合循环,还导向了最后的生离死别。
爱情从互相找寻理解、爱慕的激情,经历太多事故,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人命运的必然。
在交织的人生中,双方维系复杂变化的关系。
在2017年的电影长廊中,《阿德尔曼夫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探索,悄然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这部电影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人性光辉”作为卖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诚实,剖析了现代人在婚姻、家庭、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与抉择,留给观众的是关于生活本质、自我认知以及关系重构的深刻启示。
一、错综复杂的情节构建:生活的迷宫《阿德尔曼夫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关于婚姻困境与个人觉醒的网。
影片以一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彼得与艾米莉·阿德尔曼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看似日常却又暗流涌动的事件,逐渐揭露了他们婚姻背后的裂痕与各自内心的挣扎。
导演巧妙地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织,让观众在时间的碎片中拼凑出这对夫妇关系演变的完整图景。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观众在跟随角色情感起伏的同时,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选择与遗憾。
二、立体多维的角色塑造:人性的多面镜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角色性格的深刻挖掘与多维展现。
彼得与艾米莉,两个看似平凡的人物,却各自背负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渴望。
彼得的沉闷与逃避,艾米莉的隐忍与爆发,都是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压力时可能采取的极端反应。
他们的行为或许令人不解甚至反感,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观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影片还通过配角如艾米莉的朋友、彼得的同事等角色,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维度,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相似困境下的不同应对方式,从而加深了观众对于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三、深刻的主题探讨:生活的真味在于自我发现与和解《阿德尔曼夫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探讨。
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婚姻破裂归咎于某一方的错误,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沟通的缺失、个人成长的停滞、外界诱惑的干扰等。
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彼得与艾米莉各自的旅程,展现了在经历痛苦与迷茫后,如何通过自我反省与努力,实现自我发现与内心和解的过程。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婚姻关系的修复,更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
影片告诉我们,生活的真味不在于外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实现。
不足之处:首先,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过于克制,尤其是在高潮部分,观众往往期待更加激烈的情感碰撞,但导演却选择了更为内敛的处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感的冲击力,使得部分观众可能难以完全共鸣。
其次,影片的节奏把控也略显拖沓,尤其是在某些细节上的过度渲染,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冗长乏味,影响了整体的观影体验。
综上所述,《阿德尔曼夫妇》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影片虽非完美,但其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无疑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审视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能从《阿德尔曼夫妇》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示与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更加真实与完整的自我。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和海报欺骗,以为这只是一部烂俗的法国爱情片。
偶然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喜剧,并且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因此,相比那张男主从背后拥抱女主的浪漫风格海报,我更喜欢下面这张:两位主人公倚靠在书桌前,表情凝重。
《阿德尔曼夫妇》是本片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他和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共同为影片编写了剧本。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影片的质量依然非常成熟,无论是巧妙的剪辑、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粗糙的痕迹。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开始。
葬礼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了维克托的遗孀莎拉,于是她回忆了自己与丈夫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揭开了他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是以作家为主人公,2016年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杰出公民》,讲述了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衣锦还乡,先后与朋友的妻子、女儿发生不伦恋,最后被捉奸并险些丧命的故事。
在讽刺文学界知识分子虚伪、堕落、缺乏道德感这一点上,《阿德尔曼夫妇》与《杰出公民》风格颇为相似。
(以下内容有剧透)莎拉与维克托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家酒吧,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于是对维克托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这段女追男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畸形。
为了吸引维克托的注意,莎拉设计了各种偶遇,甚至与维克托的哥哥上床,只为了让对方吃醋。
维克托对莎拉的感觉是恐惧多于爱慕,因为莎拉太聪明了,她有古典文学的硕士学位,还能从维克托的作品里挑出一大堆毛病。
莎拉的这些特质让维克托感到自卑和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和莎拉这种女人交往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她从精神上"阉割"。
不幸的是,维克托的预感在婚后真的变成现实。
在这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初是维克托占据主动地位,莎拉爱他更多、付出更多,为了取悦维克托,甚至不惜吸毒。
维克托则是一名十足的渣男,婚后不断的出轨。
不过当这段婚姻的时间拉长至40年,我们就会发现婚姻不会永远让某一方占据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克托的头发秃了、身材胖了、才华枯竭、人气下降,变成一名油腻中年大叔。
莎拉则逐渐展现出成熟女性的人格魅力,学声乐、学绘画,结识社会名流,将生活经营的非常精致。
面对这种地位的转变,维克托开始猜疑、嫉妒、无理取闹,最终莎拉和他离婚,嫁给了一名IT企业家。
其实维克托在文学上的成功,多半也归功于妻子莎拉的聪明才智。
影片结尾一个重要的反转,就是莎拉向记者透露,维克托的很多作品是由她这个妻子代笔。
维克托第一次接触莎拉的家人时,发现莎拉一家居然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于是他干脆以犹太人自居,甚至将笔名也改为"阿德尔曼"这个犹太姓氏,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维克托搭上了反映犹太人苦难的文学热潮,在文坛一战成名。
影片描写维克托的成名经历时,顺便讽刺了文学界的诸多弊病:"色情场面、乱伦情节、暴力情景,讽刺左派、讽刺右派、讽刺弱势群体,所有(博眼球的题材)都写过了,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人人写作,无人阅读。
"原来,维克托这个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文学巨匠,表面上充满智慧、善于思考,所著作品以严肃文学自居,实际却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只为了博眼球、标新立异。
为了获得更好销量,维克托还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了一本讽刺中年贵妇的小说。
当她的母亲读完这本小说后,感到万分羞辱,随即跳楼自杀。
这种吃至亲"人血馒头"的做法,一步步让维克托登上了文坛宝座,却也让他背负了一生的负罪感。
而所谓的名声和地位,又脆弱的如过眼云烟。
在维克托与莎拉离婚的那几年,维克托写作风格突变,创作了大量诸如《婚姻的陷阱》、《别相信哭泣的女人》、《魔鬼的高跟鞋》这样的厌女症小说。
讽刺的是,维克托此前的读者多为女性,于是他的作品销量严重下滑,经济状况陷入窘境。
受声名所累,反倒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真实观点,这又是作者的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维克托与莎拉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又发生了多次地位的转变。
最后,这段感情的结局是维克托患上老年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妻子。
莎拉带着维克托来到两人第一次度假的地方,像年轻时那样蒙住他的双眼,然后看着他坠下悬崖。
因为维克托身为一名作家,当他停止思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早已死亡,而莎拉不忍心看着爱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维克托死后,参加葬礼的亲戚们怀疑是她谋杀了维克托。
只有了解过两个人这40多年相爱相杀的婚姻,才能理解莎拉和维克托之间的感情,是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根本与忠诚无关。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
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
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
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
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
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
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
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故事转折设置不错 女性主义色彩浓郁 爱我 就给你名给你利甘当幕后为你改变推倒重来 为你吸毒亢奋容你的性欲给你生娃给你当妈 不爱我 就送你去死 这男人被这女人在第一眼相中后 就坠入网中 生命力的猛烈爆发、交融和蚕食
一个人离不开另一个人必定是有原因的 可能是名利 欲望 或者是你爱着他他又刚好给了你你想要的爱
我会用整本书来换回她的一个微笑,莎拉的微笑是我唯一的信仰。
还行吧有些话太露骨不太喜欢
老套且乏善可陈,可与贤妻对比观看
片子看到最后冲击力有点大,我不知道持久的爱究竟是势均力敌,还是智者对愚者的控制,可能爱本就是复杂的,婚姻的本质就是残酷的,但我知道心动总是毫无原则的。
我再信公众号安利就砸硬盘。亮点是化妆和女主表演。这模式拍恶搞喜剧倒应该能别有亮点,现在这套先煽情再反转,角色性格为剧情转折而设定的感觉非常鸡肋。
真好看啊,虽然是法语但是我知道字幕不给力。
越哥打卡……莎拉创造了一个作家?毛跟着导演意淫了……过分了……
如果最后不反转,单纯一部生平和love story,我会更喜欢。一种深入灵魂的感觉。
我觉得法国的爱情故事我都不太理解的了,平行空间的感觉,完全get不到好在哪儿
无聊
电影节没看成的片子,男女主编剧。最喜欢蒙着眼睛走路那段,"Le sourire de Sarah fut ma seule religion"。大概猜到结局,但还是觉得后记有些多余
完全的不喜欢
重重反转,却不觉突兀,意料之外的深情,用尽一生的成全,将你推向死亡也是爱的一种诠释。法国人掉书袋,简直浑然天成。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接受法式疯狂的、无视道德的爱,但比起我们的电影,结婚后的焦点似乎只有出轨,婆媳,孩子,仿佛爱情就此只能剩下柴米油盐。而这部电源呈现出的两人纯粹在一段爱情里的相爱相杀,也赋予了本片丰富的层次感,在同样的时长里信息量更大且不混乱,是件很难的事
冲着“近些年最好的爱情片”找来看的,看完只能说,三观不合。结尾女主的解密也没有给我多大震撼和冲击,欣赏不来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