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怎么讲?
没HOLD住。
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
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
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
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
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
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
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
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
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
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
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
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
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
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
《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
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
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
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
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
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
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
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看完《飞越老人院》,虽然从影片制作本身来讲并不完美,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主打温情牌,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大家对老人群体的立场的理解。
故事中,老人院的老人们要用他们自己创作的节目,去另一座城市参加比赛,但是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等顾虑,得不到院方和家属的同意,为了看外面的世界,为了摆脱老人院枯燥的生活,为了老年的愿望,他们不顾一切地逃出了老人院,奔赴那另一座城市。
最后当然他们收获了家人的理解,并达成了愿望。
其实,都说老人家像是老顽童,家属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他们的身体,害怕他们出事,希望他们好生休养,安享晚年,但是他们一点也不顾其他人的想法,断然出逃,就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小愿望,这似乎有点自私。
老人们自己的想法是,自己身处老人院,平时已不得家人陪伴,每天望着老人院同一片天空,看着身边的其他老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想着总有一天要轮到自己,天天就是憋着等死,一点活劲都没有,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死之前去一下没去过的地方,死了也不冤。
儿女们都只是想着自己,瓜分自己的家产,让自己在老人院好好等死,就只是为了让他们心安理得。
这似乎真正自私的,是儿女们。
而事实上,两者都没错。
我们少年的时候,莫不想着自己出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可是当大学毕业了,你父母是否要求你回到他们身边工作,在家里住着,过一份稳稳当当的日子。
可是,这并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的计划,如果你妥协了,等于把青春画上了句号,提前过上了八十岁的养老生活。
除了上下班就是回家对着老父老母,而这样的生活,你要过五十年,从出生长大到以后娶妻生子老死都将在同一个地方。
当你说出一个“不”,所以旁边的人会劝你:那是你的父母,你总是要回家的,早回去晚回去有什么分别。
趁着现在父母健在,多花点时间陪他们。
以后你在外地工作,回家也不容易,见一回父母也不容易,不要等父母病危了才赶飞机搭火车,还不一定买得到票。
你现在在外面也是干些青春活,过几年岁数大了,到时候人财两空就算回到家了,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了……首先,以我本身而言,我并没有说以后都不回家,我知道赡养父母是我的义务,也并不打算逃避,我只是要求给我两年自由,要我死之前先喘两口气也不过分吧?
要是这两年我在外闯不出名堂,我心甘情愿回去。
而且就算我再外地工作我又不是一定见不到父母,而且我尚年轻,父母身体也都还健壮,三五年间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还有,为什么在外地工作就一定是做青春活?
难道我建功立业的可能性一点都没有吗?
我要是一辈子仗着父母,那我才是没出息。
这听起来似乎是自私的辩解,不顾父母担心,只顾自己享乐。
可是父母可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他们只是出于自己心安理得,觉得是为孩子好,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只会说孩子不够成熟,不会想,自己的考虑才是对的。
人的一生,其实都没有长大,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遵循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成熟只是意味着你遵循社会的准则,会做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当你在和自己相同的群体里,违反大多数人遵循的行为规范,你就显得不“成熟”。
我说这么多,意思是影片中老人院的老人们,恰似我们少年的时候,所以我说人其实根本没有长大。
人生是一种循环,我们与家人似乎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大家都没错,既然没错,为什么不能互相谅解,互相尊重。
当我送走外公外婆的那一天,我才明白那是他们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他们在用最后划的这个”句号”告诉我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规律。
我想我会记住”麻雀的故事”,也更明白了理解、平等对于老人有时候比同情和呵护更重要。
所以无需用那么学术观点的去评价这个片子,但凡家里有老人的、但凡经历过与老人分别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因片子触动到一些内心深处的感情,这就够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这次是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作为组织人,我很早赶到影院,欣慰的是友邻们也零零散散得来了,虽然没到齐,但是大家观影的心很真诚。
片方来的时候,没说几句之后就开口问我有没有结婚,他的态度很和善,但我心想我有没有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呀才聊几句?
他后来的意思是说,这片最好是结婚的夫妻,或是热恋的小情侣来看比较好,很温情,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说实话,我期待极了,准备好了纸巾,也不去洗手间了。
影片开头给人感觉是不错,导演张扬设置的每个冲突点每个铺垫都很乖,让人生不了杂念说不看,也不会有想睡着打鼾的念头。
其实在影院看片是很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影片不好,你只有垂下眼皮的份儿。
如果影片优秀,那你会忘记时间匆匆。
我回来之后就和朋友说:我打三星吧到四星之间,绑上道德、精神、孝道什么的,它就不会是烂片,但是如果纯从电影角度来看呢?
那抱歉,我不是电影专业出生,看过的电影也不多,但对比那些细节丝丝入扣,最终又能让我长吁一口气回味无穷的影片来说,这部还不能算是好电影。
我给它比较假的简介是,一群老愤青们的老清新。
从排练麻将牌那段开始再到后头的公路游,有些镜头的确比较有味道,但是就像扎针灸,始终没让我觉得扎在了那个准确的穴位,只是一直在穴位周围徘徊,隐隐约约的酸麻胀,泪点呢总是来的不是时候,刚准备掏纸巾,音乐就结束了,刚准备拍个照留个念,又觉得拿出手机对好焦又没什么意思了,还有,蒙古包直接画面转到天津那段,速度快得太冲动。
有些细节是很禁不住敲打的,你若仔细看的话,它绝不是现实的,但是我很擅长为这样的电影辩护,影片一开始,个个老人都是容光焕发情绪高涨亢奋的,这点就不大符合暮气沉沉的老人院的风格,这哪是养老院?
分明就是幼儿园嘛!
可你转念一想,老人们也说得不错,他们一直在对自己表白,对家人对院长表白,但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就打算背水一战,豁出去了,所以自然统一一条战线,(这点很是闪光,很打动人)就和小孩们的小团体似的,平常无论多么散漫,对打的时候总是特别心急火燎特别想赢,因为目标一致嘛。
我不是老人,我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变老,但是看看我周围的老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看的桃姐,张扬明显把老人们年轻化了,或许说他是在借老人之名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把老人们都变成精神病呢?
幸好,他怕老人们过于年轻态过于乐活调皮,所以老孙得了膀胱癌,老葛大便失禁?
最后老孙演完了超级变变变就功成名就得合眼了?
突兀,慢慢偏离了轨道,却又没完全出轨。
完成一次梦想,张扬用的力过了。
影片出现许多大牌,都是主演来的,但大多一两个镜头,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让人怀疑ta出现的意义。
可是你看看满屏幕的老人,你刹那心就软了,掉牙的、瘫痪的、失忆的、疯癫的、腿脚不利索的、脾气暴躁的,你再看看周遭的世界里,有多少老人,也是这样,辛苦一辈子,操心一辈子,多么渴望也能实现悄然若现的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大多逞强,其实是那么强烈地希望有人关心与体贴,他们不需要钱,只需要真心对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因为,当你们在阴阳两相隔的世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连想念都在牵动着你的每根神经,你到最后悔连怀念都不要去怀念。
飞越老人院的片名取得很成功,甚至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内容也能对得起片名,但就像是一盘红烧肉,酱油搁了,没放糖,糖撒了,料酒没倒。
从头到尾看似不拘小节,实际上用心了,但就是有点大大咧咧。
结构紧凑,但太飞扬跋扈。
母亲节就要到了,没必要带老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请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心,每天都将会是老人的节日。
每天,都可以排练超级变变变。
本是充满新意的剧情,成也老人,败也老人,因为他们被梦想完全镇压了。
少了一味料,生活。
《飞越老人院》,很早之前同事推荐的诚意制作,拖了很久才看。
片头蒙太奇的老人特写,看了让人心头一紧,虽说自己离那个年纪还远,但不无同理之心。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同样主题的电影《遗愿清单》,常常幻想,自己年老时该是这样死去才对,而不是窝在老人院里看着仅有的一片天妄想(虽然我现在过着的日子也不过是看着一片天畅想而已)。
一个朋友的爸妈,几年前我认识时就已经是70多岁的年纪,却是健健康康的背包客,依然每年大部分时间行走在路上。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开始懂得享受和放松,而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拴在子女身上。
人生不过几十年,属于自己的那点时间并不多。
年轻时努力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年老了,万一碰上个不孝儿女,还要在养老院孤老终生。
想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活到7、80岁不能动弹,变成人家的负担,还真是让人绝望的等死状态。
作为一个后天该怎么过都看不到的人来说,担心几十年后的事情实在有点可笑,所以现在能做的,该是多拿出些时间陪陪爸爸妈妈,回报他们才是如今努力工作后该干的正经事。
回头来说说电影本身,戏剧化的情节和表达,有人说太过于刻意,不过我倒觉得刻意也好,因为少了刻意的雕琢,怕也难以成其为电影了,电影本来就是造梦机,有绚丽的色调,出彩的几个老戏骨足够了,当然不敢去想要求好莱坞一样要求国产电影,跟那些乱七八糟的所谓国产大片比起来,算是不错的一个多少小时了。
张扬一直是位有诚心值得尊敬的导演,片子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立意很好,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
尤其在国内,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老戏骨老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中青年演员的表现就明显相形见绌了。
可惜,众多的老演员对于电影的主流观众——年轻人来说,票房号召力明显不够,恐怕这也是片子票房较差的主要原因。
另外,片子的摄影非常漂亮,特别是大客车穿越内蒙草原的镜头,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美轮美奂,真是养眼。
尽管导演诚心大,主题立意高,演员表演棒,摄影镜头美,但个人感觉片子硬伤也不少。
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
请问:七八位七八十的超龄老人们驾驶一辆报废的大客车千里迢迢从宁夏赶往天津,他们一路上怎样通过的重重关卡?
层层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难道只管收钱吗?
还是老人驾驶的大客车不走高速?
还是这辆大客车有隐身功能?
还有,老人院的院长发现老人们偷跑之后,怎么可能不报警不请求警方帮助查找众老人而只是自己伙同个别家属私自去追老人们?
如果你是院长,你会这么感情用事这么胆大妄为吗?
即使如此,因为片子主题抓住了观众情感的软肋,加上导演演员摄影等方面的出色,片子赢得观众的口碑绝对是没问题的。
但有口碑不一定就有票房,而且可以肯定本片的票房绝对高不了,会成为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典型,如同《钢的琴》一样,其实主题还不如《钢的琴》深刻。
本片和票房较好的《桃姐》主题类似,都是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和世界的诚心精良之作。
但《桃姐》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令人信服,而本片如上所述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桃姐》演员少而精,戏份集中,而本片属于典型的群戏,戏份分散,观众情绪不容易积累。
最大的差距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
许鞍华VS张扬,刘德华叶德娴秦海璐等VS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等,从票房号召力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等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已经免费为片子作足了铺垫和宣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是本片所能比拟的。
因此,国产《飞越老人院》这类文艺片的票房不佳是必然的。
如论如何,片子还是应该看一看的,当然不一定非去票价高昂的电影院。
相信它会让更多的人常回家看看,至少常给家打打电话。
感谢张扬,感谢众多的老演员们。
看完电影习惯看一路影评。。
大家都挺客观的,探讨了老年人怎样怎样。。
这部电影怎样怎样。。
嗯,在片中老人院的墙上红油漆刷着一句话“有一天我们都会老”所以其实并不只关老年人,好像我们还年轻,不是一个群体,所以用着第三人称,他们如何如何其实那就是我们啊,未来的我们所以苍白地希望我们每个人到那个时候都有所依吧
其实和《钢的琴》异曲同工,同样是一群已被边缘化,本该在角落里默默腐烂等死的一群人,不甘心地发出呐喊。
演员都是正经老艺术家。
影片没有避讳地展现老年人的衰老和尴尬,比如无法控制的失禁,肉体的折磨,精神的苦闷,晚年渴望的天伦之乐不过是梦幻泡影。
这里面看着最活跃的吴天明老师,不过两年之后就去世了,而坐在轮椅上的王德顺老师反而是一身腱子肉走红。
其实这里的关山老人院已经是个比较理想的桃花源了,至少这里从院长到保安都非常认真负责,在许可的范围内,至少也愿意倾听老人们的请求,只是这里再好,对老人们来说仍然还是一个让他们等死的地方。
更别说现实中大多数的老人院真的就是个让你闭嘴等死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逃出老人院的老人们把老旧公交车停在旷野上呐喊、野餐,旷野是他们向往的心中的天地,老旧的公交车就像他们衰老的躯体,被迫遗弃在废车场里,就像他们年迈的躯体被禁锢在老人院里,就像他们依然年轻的灵魂被禁锢在衰老的身体里,王尔德说过,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心依然年轻,可是身体已经老了。
我记得在我年少的时候,村里有个很老的老太太把屎拉到裤子里,她儿子把攒了很多沾了屎的自己母亲的裤子拿到河边,一只手捏着鼻子一只手在水里冲掉衣服上的屎。
这个场景不知道被谁看见,在村里传开,就成了父母教育儿女的反面例子。
那个时候我的父亲也问过我,他说我老了以后如果也把屎拉到裤子里,你愿意给我洗吗。
我说我当然愿意啊。
其实我在心里仔细想过,我可能真的会有嫌弃的心理。
但我还是撒谎了。
现在想想,那可能是我对父亲撒的最大的一个谎。
现在父亲老了,自己也将步入中年,我仍是不明白,亲情的下行为何要这般残酷。
难道只是为了后代的繁衍,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孩子不厌其烦地告诉他树上的是麻雀,而对自己的父亲却只是把他当做老糊涂一样斥责为有病吗?
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幸福,而面对老态龙钟的父母,却会嫌弃那松弛老化的皮肤,那只剩一颗的牙齿,那拉在裤子里的屎……只因一种象征新生,一种注定死去吗?
好像我们都忘了自己也会老去,好像我们不知道自己也会把屎拉到裤子里,不知道自己也会死去。
儿女不知道老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正如父母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希望选择自己想要的路,父母为了让我们继承他们未实现的梦,一味以爱的名义为我们安排着他们认为幸福的人生;在父母老去的时候,他们希望跟儿女多一点时间团聚,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同样以爱的名义固执地塞给他们物质以代替他们渴望的团聚,以为那样我们就是孝顺的子女了。
以爱的名义,原来是如此的冷酷、自私、无情无义。
这是亲情的因果报应吗?
我们还是应当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我们谁都不想被别人以爱的名义剥夺自己应有的幸福。
我不敢去算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我怕我算出一个时间,那个时间会让我流泪。
我怕我会得到报应。
我怕我老无所依。
我怕我会像电影里的老葛一样,把屎拉到裤子里自己去擦,那一定比现在流了眼泪自己擦,更加让我悲伤。
离乡背井十年了,这十年里,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大概不到半年,而这半年里真正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更加可怕的是:父母还有几个十年?
我们真应该鼓起勇气算一算,我们能够陪伴父母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
我们不要再为了一己之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和老人的心,剥夺他们的幸福。
我们真应该时刻记住,我们终将老去。
家庭给予人摆脱孤独的假象。
以车养老,上路吧老葛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如何看待老年人的,至少在影片里,看不到一点对于老年群体的尊重和欣赏。老年人不等同于弱智,虽说老小孩老小孩,也不至于像片中表现地那样单薄而无趣吧。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构思,其实是需要某种可以超越现实的胸怀和眼光的,而不是胡编乱造。王德顺在《这里那里》的演出要比这出色的多
基本验证了根据海报进行的判断:滥煽情。
主题是好的,只是怎么觉得有些太过了。或许老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太孤独,这部片充斥着温暖。
张扬一定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
本以为会有巨大惊喜出现的时候,张杨又一次用原地踏步的水准证明了自己的平庸。
三星半吧 不知道为毛我觉得对于这个题材来说 这已经是国内电影的小进步了~
放映过程中几度忍住的泪水在最后字幕时还是倾泻而出。无关于故事,无关于导演技巧,只因老一辈电影人带来的感动。向他们致敬。他们用青春抒写了中国电影的青春
有落差。。。。。。假。做作。既然要接地气就接得彻底点。
题材太好了,似乎张扬随便动动手指就有能出彩的地方,就有能让广大观众落泪的地方,可惜的是张扬欠了我们太多内心戏,出现了太多牵强的生搬硬套,过于张牙舞爪的体现着老人们的疯狂,到了最后我们只能为张扬导演的想法鼓鼓掌了。。。
对这种狂煽情无智慧欣赏无能。
为了这些老艺术家,为了这些温情,我给五分
看过三部讲老人院的电影,桃姐文艺,彩虹老人院欢乐,只有这部最接近生命本原。略显煽情与说教,但许多情节设置也很活泼有趣。能有心来关注孤寡老人,这份情怀在内地电影里总是好的。就像关山老人院门口大红色的墙字: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PS:我的泪点竟是当草原上响起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
模仿日系电影的痕迹很重。。。其中一颗星给那几个客串的老戏骨吧!
尊重老人,感恩父母,还有,趁着年轻,放手做吧。
怎么说的,看这部电影后看了个我11,总体是比以前的脑残,奇葩片要好出很多,但总抓不住现实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只能用于城市那些闲极无聊的老人来散散心,乐呵乐呵罢了!
在表达感情方面总是缺点什么
本可以拍的很好的,比如好好展开路上那一段,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