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湿闷热的广州夜晚,我去看了《在乎你》的广州场点映。
之前只听说是女神俞飞鸿的新片,却并没有想到是这样的题材。
虽然刚刚看完的时候有点懵,但北海道纯净壮阔的雪,和醇冽的清酒还是一直闪现在脑中,当然还有女神温柔恬淡的笑。
这么说吧,片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人生选择的思考,有贯穿始终的悬疑脉络,也有丰富的背景细节,是一部需要慢慢回味的电影。
以下可能涉及剧透。
01事业or家庭,永远的选择题女主角袁元年轻时代在东京学习服装设计,与日本青年森岛富哉相知相爱,就像大部分热恋中的情侣一样,他们的相处甜蜜而美好。
毕业后,两人直接登记注册结婚。
这里其实就是袁元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在刚刚毕业的年纪,真的就能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吗?
是藉由爱恋与热情走进婚姻,还是多等几年看清自己的路再做决定,多年后她在惠子面前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由于富哉的父亲病重,袁元跟随富哉来到了故乡北海道小镇。
父亲病故后,富哉接手了家族的酒坊,努力学习酿酒工艺。
而与此同时,袁元与日本婆婆每天在家中要相处的时间很长,彼此之间却并不愉快。
婆婆更希望儿媳能够温良有礼,照顾家庭,谨守传统,但袁元自己心里还是有着关于服装设计的梦想,并不想只做一个家庭主妇。
这里是袁元的第二次选择:是与婆婆妥协回归家庭,还是继续自己的梦想?
袁元选择了后者,她偷偷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国内的朋友,却被婆婆发现了,两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富哉也因此与母亲发生争吵,但这种矛盾谁也无法完美的解决。
事业还是家庭,对现代女性来说是个残忍的命题。
并不是没有能够兼顾的榜样,但这样的女性基本都可以跟超人相媲美。
对普通女性来说,回归家庭意味着放弃事业,要承担未来婚姻里潜在的巨大风险;选择事业则意味着减少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要承受同样沉重的自我愧疚感与社会压力。
袁元的第三次选择,正是由于孩子的意外到来。
影片开头出现的,袁元在车站丢弃牛皮纸袋的镜头,其实我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影片中也是直到最后才揭开这个谜底。
前段时间,焦俊艳和papi酱在综艺节目里的一段对话,把人生排序的话题推上了热搜,papi酱的排序是第一自己,其次伴侣,之后孩子,再之后是父母。
虽然还是引发了巨大争议,但更多认同她观点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
“在乎你”,我们应该最在乎的人到底是谁?
对所有仍旧怀抱事业梦想的女性来说,每个应该最在乎的“你”,都是“自己”。
这也是袁元的第三次选择:离开日本回国,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终于成为了著名设计师,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02 不是所有决定,都可以弥补多年以后,日本女孩惠子忽然出现在袁元的新品牌发布会现场。
似乎袁元多年来的心结终于有机会解开,她对惠子讲了当年的故事,却无法得到惠子的谅解。
每次决定,可能都是有舍有得,实现梦想的代价,是有人被无辜伤害。
而被伤害者,并不一定要原谅。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这也是我对《都挺好》大结局非常不满的原因)
袁元再次来到仍然下着大雪的北海道小镇,古老的清酒作坊中,时间仿佛从未流逝。
旧时少年成了大叔,不变的是对她满眼爱意。
但错过就是错过了,虽然两个人“多年来只隔着一片海,却像隔了一辈子”。
再见,或许意味着放下心结,再也不见。
富哉仍然要守着家族的酒坊,袁元还是会回到国内继续服装设计的生涯。
有些决定,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03 关于惠子惠子这个神秘的女孩子,她真的存在吗?
还是袁元一直以来的心结,产生了真实的幻觉?
我更倾向于后者。
影片里的暗示有很多处。
1.片中反复中出现的静谧大佛,其实是建筑师安藤忠雄著名的“头大佛”,位于日本札幌的MakomanaiTakino墓地。
大佛建成15年后,安藤忠雄为它设计了外部的山丘,作为祷告厅使用,是祭奠生灵寄托哀思与希望的地方。
2.片名《在乎你》的英文版,用的是“Wish You WereHere”。
3.影片开头,出现过袁元收到已过世母亲短信的情节,可能也是女主角因为太过思念产生的臆想。
4.丢弃包裹着验孕棒的牛皮纸袋,这个镜头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
只是臆想的故事,和母女相处的片段太过真实,前半程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
而且结尾切换到真实的部分,过渡并不是特别明显。
不知是否导演故意为之,如果把惠子理解为真实存在的,可能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吧。
04细节之美还有一些小细节是我很喜欢的,比如女神俞飞鸿的造型。
工作时基本是allblack,但每一套之间其实仔细看都是不同的设计,很符合服装设计师的身份。
去北海道的时候则是深深浅浅的灰色和栗色,用了很多羊毛和针织元素,显得整个人柔软起来。
还有惠子在片中穿过的一件oversize白色粗针毛衣,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只是这个没找到图。
《在乎你》的美术指导是张世宏,师从殿堂级美术指导张叔平(《一代宗师》、《花样年华》、《2046》),电影场景中除了北海道冰雪清冷的美之外,还有旧时北京胡同和袁元新品牌服装秀惊艳的舞台设计。
影片配乐来自ANDREMATTHIAS,来自德国的音乐人,钢琴和大提琴为主,风格简单而冷冽,但很能扣动心弦。
对了,还有一个惊喜是男主角大泽隆夫,日本实力演员,当年热剧《仁医》的男主角。
广州点映也来到了现场,片中和真人都很有魅力。
不过,估计影片上映后评论可能会有点两极化,喜欢这种调性的会觉得很美,不喜欢的会觉得不知所云。
我算是前者,如果你也是的话,咱们在评论聊聊吧。
风格可以提升时尚审美的30部电影(古典篇)为什么我们都爱Vintage中古包?
平民价卖卡地亚级设计,不该被遗忘的时尚传奇1000元以内极简服装品牌2018胶囊衣橱:秋冬 夏季 春季2016胶囊衣橱:冬季 秋季 夏季书影音《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一 之二 之三》《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四 之五 之六》《气质最好的样子:之一 之二》《生活的100个基本》《林中小屋》 《如花在野》 《咖啡之友》《你好,之华》 《夏目友人帐》《都挺好》 《地久天长》《瑞典人为什么自在》《水深火热的星球》旅行英国乡村之一 英国乡村之二香港渔村 上海老建筑 苏州园林 阳朔我的故事吖咪Yummy 纯白书房 古董珠宝👉Echo的英伦珠宝杂货铺 或添加微信:Echo-GZUK
人生真的每一步重大关口的选择都是艰难,有时候按下倒退键,回到那个艰难的痛点徘徊,反复的一再给出自己彼时更多的选择和可能的设想,并不是因为后悔,而是人本身想要事事都求得圆满的求全心理,是人本身的困境带来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的选择,都不能两全,都会带着一些伤害,要么受委屈伤害自己,要么锐利锋芒伤害别人。
尽管从主观上并不是故意为之,但客观上或多或少我们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袁元之所以有这个梦境,就是她曾经为了事业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自己母亲的离世,把她再次拉回到了当初放弃掉那个孩子的选择中。
她在梦里又给了自己一种选择,既可以完成当设计师的梦想,又能做母亲,留下那个生命,可最后在梦里她发现这样的选择也做不到完美。
即便她生下了惠子,给了她生命,但也不可能带着孩子独自回国创业,一切从头开始打拼,只能把她留给日本的婆婆照顾抚养,而没有经由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即便将来与她相认,也只能客气的称呼她一声“袁元小姐”,而她功成名就后想给惠子弥补的一切,惠子也许并不会接受。
这样看来她还是做不好一个母亲,就如梦境中惠子对她说的,还不如不生下她。
袁元曾经因为当初放弃那个孩子,在心里留下了这样一个痛点,她也知道自己隐瞒爱人私自放弃那个孩子是自私,是会给爱的人情感上带来伤害的,但她还是头也不回的做了那样的决定,在当时的处境里,她有一百个那样做的理由支撑她,比如不惜倾家荡产支持她梦想的一直为她付出的母亲在她身上倾注的设计师梦想的心血,比如婆婆对她的事业的不理解,比如日复一日一眼可以望到头的重复静谧的小镇生活,比如强烈地按捺不住的实现自我,做设计师的心愿。
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对于彼时彼境当时的她其实是唯一最符合她本心的选择。
她选择了坚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也实实在在的因为这种选择给彼时的爱人造成了伤害,但她一直不想面对这个,日子总会过去的,伤痛总会过去的,不去看不去想,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就对了,只要一直不回头这样往前走就对了。
这么多年来,袁元确实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近来忽然发现,人对自己做过的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好的要记的更全,更清楚,最近和好友发小会面,想起小时候的争执,不管实际情况当时是谁对谁错,但我仍然会非常清楚的记得自己曾经出口说过的伤害对方的话,那时愤怒的样子和言行。
后来发现这些自己记得特别清楚的事可能别人那里早就过去了,但自己做过的事,是永远会留下痕迹的在内心深处,在记忆里,无法涂改,无法彻底抹掉。
袁元对彼时的爱人撒了一个巨大的谎,自那之后,她就在内心深处带着自己对昔日爱人的伤害在负重前行,她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她对富哉的伤害,可表面上她永远风平浪静,一直以来她都在靠强大的意念压制着这种歉疚感,用事业上的成就逃避,因为觉得即便再来过一次,她也仍然会这样选择,所以这种歉疚感对她而言其实很无奈。
她既要遵从本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不想伤害到其他人,照顾到其他人的感受,这种两全于她的处境根本不可能。
而人就是这样,人就喜欢求全,希望万般选择都能不负如来不负卿,袁元也逃不脱,她被这种东西困住了,回到北海道,沉到湖底,她想寻求一种解脱,从那种一直以来困住她的枷锁里挣脱出来。
导演用这样一种外化的仪式感的设计让袁元获得了新生,与留在这里的记忆,过往和情感有个告别,重新面对那些被她一直埋在心底的人和事,对自己一直被压着的歉疚感有个交代。
人总是在很多时候,会设想自己倒退回某一个节点去重新做一次选择,但最终会发现,其实没有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又会生出新的岔口,你也不知道下一个选择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又会不会再生出倒退回去再来一次的想法。
而人性就想要每一次选择都能落得圆满,于是便不断的有人想要回到过去,用时光机或者是梦境。
然后呢?
既然很多选择都实际不会两全,都会造成伤害但又不得不做,那我们就只能与自己和解,宽容自己,原谅彼时彼境无奈的自己,毕竟人生就是这样不得圆满,才总会有对所谓来生和下一世的寄托。
有时候会想是否一代代的人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的活,重复的体验,重复的陷入选择的困境,能留下的只有记忆和感受。
另外再刷的时候发现配乐和画面还有故事情绪真的很贴,尤其是袁元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到儿时住的胡同那段真的想坐在影院一直听下去。
最近影院上新一部电影《在乎你》,唯美文艺的治愈系影片。
演员们出演都很卖力,每个场景都漂亮,整体的影片节奏也不是很快,里面有倒叙,插叙的手法,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细致地去体会治愈的感受。
影片介绍了国内知名女设计师袁元(俞飞鸿 饰),日本留学归国,气质出众,事业成功,多年的合伙人雷鸣也对她照顾有加。
然而,看似人生赢家的袁元,内心深处却始终隐藏着一个难以放下的心结。
在遇到事业瓶颈时,一位日本女孩(木下彩音 饰)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袁元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一段关于北海道的神秘往事也随之展开……一段且久久不能忘怀的往事,总是会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初恋在里面。
初恋的美好是因为在初恋的世界里只有相恋的两个人,彼此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眼睛里只有彼此。
同时,爱给予了双方很大的勇气,可以抗拒一切束缚,一切道德理念,一切在外人看起来的不可思议。
并且在热恋中的双方,最担心的就是有一方会离开,最想要的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要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怎么办呢?
选择结婚是最好的保障,也是最美好的生活向往。
而婚姻和恋爱是有区别的,“婚姻”和“恋爱”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字是重复相同的,婚姻给人们更多的是现实,更多地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更多管理与自我的管理,并存在着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婆媳关系问题!
婆媳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出结果的话题,影片中的女主只想要一个婆婆的拥抱,给予她生活的力量。
她的婆婆是一个日本人,相夫教子有方。
所以,她的婆婆也希望她是这样的女人,可是,每个人都有对人,对事的不了解,从不了解,变成了误解,直到女主痛苦离开。
爱的方式里有不了解,恨的方式里有不理解,就这样婆媳变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和解不开的婆媳之谜。
是啊,没有谁会天生就会有预见,有把一切都准备得万无一失的能力。
所以,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之前,有时候真的不要在婚姻大事上,太过盲目与自信。
爱情的激情有时是敌不过生活带给你的考验,更何况激情不会长时间存在,激情也需要休息一下啊!
当一个人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切都是小事,婚姻也不过如此。
当一个人不被理解,不被关爱的时候,一切都是大事,尤其是婚姻,本应两个人一起去抗的,怎么变成了自己的宁死不屈呢?
生活也许是无味的,但是,人生却是苦辣酸甜的搭配,才让生活变得完美,无人例外。
家庭生活说简单就简单,在梦里女主梦见自己生产后,婆婆给了她一个拥抱,让她倍感幸福。
家庭生活说复杂又复杂,因为这只是她的梦,她心底的渴望,却没有人知道。
而她也没有把这个需求告诉她的婆婆,丈夫。
让这个想法变成了一个隔阂,因为没有人迈出第一步,没有人去张开双臂,没有人去主动温暖一下对方,而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冷。
其实,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自己的优秀,不管你是婆婆还是儿媳妇,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的优秀与倔强。
而这种优秀和倔强,像一个坚固的堡垒,容易把自己围起来,看不到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让自己倔强到遍体鳞伤。
多年后女主事业有成,但却不快乐。
一次因为工作疲劳而晕倒,并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见了她未出世的孩子,已经被婆婆和丈夫养大成人,很漂亮,很优秀。
女孩独自一人过来找她,告诉她,她想知道的一切,同时,她也告诉孩子,她想诉说的一切。
这是一个住在她心里的小孩,像一个疗愈的天使,开始唤醒她内心深处的伤痛。
唯有面对,才可以释怀!
因为我们只是隔着心跳的距离!
当女主鼓起勇气,去面对的时刻,一切的真相,才能展示在眼前。
她回到了日本,去见了前夫,告诉她当年自己离开的原因,去见她曾经的婆婆,了解到婆婆并非是她想象中那样的无情冷漠,婆婆在心里一直很关心她,只是两个人谁都没有主动去沟通去交流,才会让女主感到自己不被关怀,不被理解,而自己又无力地沉浸在悲痛中,而没有勇敢地去面对生活。
女主的丈夫在经营家里遗留下的产业,从学生到总裁,身份的跨越,经验的不足,让男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工作,减少了对女主的关心与两人的交流。
女主再次见到前夫的时候说:“我们俩只是隔着一片海的距离,可是好像隔了一辈子的距离。
”即使面对面的两个人,只有一张白纸厚度的距离,不愿意去沟通交流,只是死守着自己心里的防线,依然是一辈子的距离,因为心离着太远了,感受不到自己的爱,感受不到对方的爱。
看得见,摸得着,心却不知道在哪里?
如同相隔千山万水一样。
我们往往都很在乎对方,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先在乎自己呢?
当自己如何知道关爱自己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你才有能力,有信心去在乎你要在乎的那个人。
而不是在爱中让自己活得遍体鳞伤,才算到世上来一遭,活一回!
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爱恋不疯狂?
谁的日子不是从一团糟梳理出来的呢?
一切源于不会在乎自己,而错在乎了对方,一切安好需要先治愈自己,才能更好的在乎对方,不是吗?
影片中的女主在自己强大以后,内心深处的结依然没有解开,成功并没有让她感到快乐,忙碌的工作只是掩盖住自己的内心的伤痛。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越是刻意隐藏,越是难以忽视。
”最终女主勇敢地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内心、想法。
去和过去和解,当和解时才发现,一切并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样,一切都释怀了,一切都安好了,一切都随着时间变成了微甜的回忆了!
最终生活回归各自安好!
最终的释怀是需要面对和接纳的!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我想说:我只在乎你,可是我忘了在乎我自己,对不起……
最起码来说,没有粉饰太平已经很好了。
当「如果要抛弃我,当初就不要生下我」成为事实,大家是不是真的过得更好呢。
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权利,后不后悔也是他们的权利,决绝得头也不回的同时说两句梦话足够了,「如果那时候我…」这样那样的话语在多年的尘埃落定面前太苍白无力,不如喘口气放过自己罢。
一个人坐在Hilton的餐厅里就着两杯gin and tonic water和一杯白水看完了《在乎你》-2019年我最期待的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
而立之年已过,口腹之欲不减,也是惭愧。
酒很好喝,电影一般。
关于女神的种种俞飞鸿需要靠她的一己之力撑起整部电影,她再也不是《牵手》《喜福会》《爱有来生》里那个从容的俞飞鸿,她表现得很吃力。
而这种吃力是由种种不合理而来的吗?
电影开头其实很不错,袁元刚刚失去了母亲,俞飞鸿的表现极其到位。
她回忆起母亲时那种随时过境迁,却依然隐痛的眼神,让我想起《东方快车谋杀案》里Kenneth Branagh说 “there was someone once.”后那个经典的表情,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那个眼神,所谓“怅惘”,不过如斯。
有一些痛,会过去,比如失恋,再爱一个人,也会淡的;但有些痛,一旦发生,就会伴随一生,每当想起,痛感都是新鲜的,时间越久就越痛,比如失去母亲,比如失去孩子。
对俞飞鸿的身份定位拿捏很准确。
比如俞飞鸿工作完去一家酒店的餐厅就餐,waiter很自然端上茶说:“今天来晚了。
您的茶。
”不知道是不是致敬《爱有来生》里那句:“茶凉了。
我再去给你续上吧。
”一看就是常客了。
一些35到45岁的所谓单身成功女性就是这样的。
每天只去固定的几家餐厅就餐,环境要安静,饮品的质量比菜品重要,通常吃鱼和起司沙拉,每周吃一次红肉,40岁以后尝试吃纯素。
还有,她们有固定的生意伙伴,朋友,和性伴侣,每天生命里来来往往人物众多,但是独处空间广大。
每周去三次健身房,体重长年维持在100斤,内心坚硬,处事身段却柔软,早就从一个艺术家,文人,或者学生变成了一个生意人。
这些,在电影前半个小时里,俞飞鸿统统表现到位。
她的访谈桥段,她都不需要去“演”,真实还原《十三邀》里的实情实景就好了。
虽然用两个爱马仕来撑场面略显没必要。
她应该多用自己品牌的配饰。
Keiko出场后画面依然甜美而平静。
人,在生命中的很多时候,是靠幻想活着的。
小时候幻想身边有一个朋友,长大了幻想身边有一个帅到爆炸却又爱你至死的男人,老了要幻想什么我还不知道。
臆想症不是一种病,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人太清醒,会死。
在臆想里,人们构建的种种细节和台词,往往比现实生活还要生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戏剧,而戏剧是那样的打动人。
电影垮下来是从袁元离开北京,来到北海道开始的,按说这是影片进入“揭秘”的高潮部分,就像《爱有来生》里最后女主望向镜子中自己一身嫁衣,哽咽凝泣的样子,前世今生种种,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应该是非常摄人心魄的。
但是《在乎你》糊掉了。
到日本有错吗?
没有。
因为日本的环境太特殊了,它是能把“失去”诠释得刻骨铭心的地方。
2014年11月初,我突然失恋后第二天独自到日本旅行,北海道的树叶已经红了,京都却还可以穿裙子。
从三十三间堂出来是下午5点,天开始下小雨,我不认识回民宿的路,不会坐公交,打不到车,我就在一天中最喧嚣的时候,一个人走在京都的雨里,到一个上坡的十字路口,我看着周围,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天大地大里的孤独,失去生命中第一个深爱的男人的痛排山倒海一样向我涌过来,我眼睛看到的颜色,是我无数次在日本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打了柔光一样的色彩,我真的相信那不是一种技巧,那是真实的存在。
之后去北海道,从小樽去登别,到了登别是刮着台风的夜里10点,在暴风骤雨里等了半个小时冲上去镇上的公交车,车上坐着4个看起来一共240岁,身高都不到1米5的老人,笑得和蔼,尝试和我交流,失败告终。
到了镇上,我下车,司机拿了一把伞追上我用生硬的英文说:“保护自己,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这不是电影,这是真实的日本。
所以导演把女主的自我救赎安排在北海道是很合适的。
但是当女主见到前夫的一刹那,我有一种“一杯绿茶已经为你准备好”的感觉。
女主在前夫错愕深情的注视中,依然平静款款而笑,仿佛是蓄意回来宣示我就是可以对你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谁让你爱我一样。
这不是绿茶是什么?
两人吃饭时,大泽隆夫笑得无比自然,而女神只是在做表情,尽力让自己的“笑”不显露出自己的皱纹,透过厚厚的粉,这一点也依然很难达到,不如放肆的笑起来就好了。
送给婆婆自己设计的手套也显得极其不礼貌。
婆婆其实是自己追求的反对者,是造成自己所谓成功的歪打正着的因素,像一个胜利者一样送出的拜礼看起来像一种炫耀。
婆婆拿着儿媳妇验孕棒的镜头略让人不适。
女主下水的一场戏本应直击人心扉,却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是在泳池里拍的。
没人能在北海道冬季的水里表现的那样平静,那种受到极度刺激后的战栗女神没有表现出来。
而且女神穿着棉毛裤在水下的各种pose,时而舒展,时而如胎儿般蜷缩,恕我直言,一概不美。
另外,沙扬娜拉已说,成人礼场景只能显得多余,让电影拖沓冗长。
任何一部电影,说完再见,就应再见,不必狗尾续貂。
因此电影没有很好,也没有很不好,就是一般,可是俞飞鸿不应该是一般的。
哪有大龄单身(假)文艺女青年不喜欢俞飞鸿的?
为什么喜欢俞飞鸿?
因为女人们或许永远都不能成为林青霞和张曼玉,因为没有那个颜和命,但是如果你愿意,那么可以活成俞飞鸿。
其实俞飞鸿并不高冷,她只是带着一种性冷淡风,倔强而通透。
从她身上很多女人会明白:快乐是你自己觉得自己快乐,与他人无关,与金钱无关,与爱情无关,与任何除你之外的事情都无关。
多年以来俞飞鸿身上只有四种颜色:黑、白、灰、红。
最惊艳的是她客串的两场戏,一场是《爱出色》中一条小黑裙和陈冲短且平静的对话。
另一场是《过年好》里黑大衣红围巾夹着烟问闫妮要钱时说:“我是专栏作家,不是网络作家。
”真的很飒。
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她身上岁月忽然有情。
还有《太平轮》里的顾太太,戏很少,却像为她量身定制的。
内心欲海翻涛,表面克制隐忍。
要说最喜欢,还是《千年敬祈》里的Yilan,她自己也说Yilan最像她本人,寡淡中让人过目不忘的美。
《在乎你》并没有把俞飞鸿演的这个女人琢磨透。
人生就是不停选择,在选择中获得和失去。
选择了自由,失去了家庭;选择了才华,失去了爱情;选择了独立,失去了牵绊;选择了失去,失去了经历。
但是相信袁元的妈妈一定和她说过:when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你一定会后悔,后悔你失去的,因为你获得的,并不是你想象的。
女人怎能坚硬如斯?
电影或许给了袁元一个选择的机会,电影开头她从洗手间出来,拿着验孕棒一样的东西,想来是她怀了雷明的孩子吧。
就是因为这样,她才对放弃的女儿充满更清晰的愧疚。
如果是这样,那电影还值多一星。
亦舒在她的短篇里表达流产一次再不配做母亲,但是依然希望人生不必如此苛刻。
P. S,从日本回来半年后我们复合,两年后再分手,又赶上我去日本,发现三十三间堂离原来的民宿并不远。
而我为什么喜欢gin and tonic,只有我自己知道。
关于选择的结果至于给两星是不是太苛刻,也不是没纠结。
但是回头再看看La La Land,我觉得如果它值4星,那么《在乎你》是两星定位没有什么不妥。
La La Land这种电影,你说它好也好,坏也罢,你有没有因为某个场景忽然想起某个人?
你有没有坐在影院里不住哭泣?
你有没有想过进到电影里告诉女主她会失去什么的冲动?
我有。
最后一段突然出现的,最一开始看起来突兀,然后催人泪下的,并不存在的录像带,用一种特别粗暴的手段告诉了女主她失去了什么,可是电影也交代得非常清楚,她现实中获得了什么。
告诉观众你们不必痛惜,让她再选一次,结果不会变的,让你们每个人再选一次,结果也不会变的。
La La Land和《在乎你》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用了大片笔墨渲染了年轻时爱情的美好,而《在乎你》只想让观众体会堕胎的痛苦,这个目的通过在日本短短的男女主共处是达不到的,只能显得女主矫情,不懂得珍惜获得的,总想着失去的。
另外对于年轻时的富哉和袁元的感情描述太零碎,更像告诉观众恋爱、结婚、怀孕是个错误,既然是个错误,纠正了错误的女主又何必这么纠结呢?
电影想传达的情感,我懂了,但是没有体会。
最后,《我只在乎你》这首歌真的和电影没有半点关系啊。
电影可以叫《在乎你》并且和《我只在乎你》没有半点关系,何必硬拗呢?
关于男人宽容不等于男人窝囊这个社会对女人和男人一样苛刻,女性从19世纪末开始找寻自己,到现在都处于觉醒阶段,变得更迷茫更复杂更艰难。
在这个过程中,男人们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
明明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却又不敢承认这种强势。
敏感一些会被说成小心眼儿,自由一些就是不负责任,踏实的没情趣,有情趣的一定花,结了婚就油腻,不结婚就是妈宝,比女方强大是大男子主义直男癌,比女方稍内敛就不配活着了,要活得精致还不能娘,有男子汉气概还得兼具绅士风度,加上科学知识普及了之后生男生女生或不生都是男的背锅。
小时候我特郁闷为什么我不是个男生,这样就可以不来大姨妈,轻松跑完1000米,长大了我觉得当个女的真他妈好。
这部电影也是,只问看到这篇影评的男生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前妻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自私的理想,选择抛弃你,不告而别,并且剥夺了你这一生有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做父亲的机会,多年后再见,你会原谅她,拥抱她,甚至依旧爱她吗?
诚然人是贱的,但是也有底线。
这部电影如果让富哉从始至终都选择不原谅袁元,而袁元人这种情况依然最终选择让往事过去,原谅自己,接受事实,那么这电影可以多得两星。
为了烘托富哉的宽容大度和人性中并不存在的伟大,让男人如此“窝囊得”原谅,实在不能理解。
为什么会称之为第一层救赎,以看到影片袁元回到日本要参加惠子的成人礼为前提,在河边和惠子的对话,惠子大声的问着袁元:“为什么要在当初生下我?
”错愕的袁元呆立在那,而影片画面飞速倒转。
画面中婆婆拿出了那个反复出现在袁元梦境中火车站的那个纸袋,袁元隐藏多年的秘密终被揭开。
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影片一直重复着年轻时袁元在火车站反复向垃圾桶扔纸袋的画面,又为什么袁元每次的梦境都会反复出现小女孩的问题:“你去哪了?
”这些困惑和不解终于知晓,这个被袁元臆想出来的女儿——惠子,从未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那些和惠子相处的画面都是袁元在内心和脑海甚至梦境里,无数次想象的画面。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当一切回归现实,当袁元面对富哉坦白隐藏了多年的密秘后,袁元会选择跳进冰冷的湖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编觉得像是自杀。
)这不得不让小编联想到高亚麟老师在一期节目中说的一段话。
“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无论你是三十岁还是六十岁,你都不会意识到死亡离你这么近,因为你有父母,父母就是你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将死神挡在外面,可当父母老去了、逝去了,你就直面死亡,这个时候父母就是要寻找下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而子女就是他们人生下半程的全部所在。
”由此小编联想到了袁元在母亲去世后,为何会选择将秘密告诉给母亲,又为何会臆想出惠子这个女儿。
因为在面对了母亲的离世,那份孤独和活下去的动力是需要靠“女儿”来支撑来给予的。
她一定总是在无数个深夜反复的臆想着,自己和“女儿”重逢的画面,如何和她交流,如何和她相处,如何弥补“女儿”这么多年缺失的母爱。
“我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你是我的女儿!
”袁元面对惠子大声的忏悔着,可是现实往往更加残酷,换来的是女儿的不告而别,尤其在面对惠子的质问和指责的时候,残酷的现实将袁元彻底打入谷底跌入黑暗让她直面死亡。
这也是我对袁元第一层救赎的理解。
★★★★★《在乎你》这个影片,从美术音乐故事情节到引发观者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点,都是可圈可点的文艺片。
不仅拍出了雪中北海道的美,还用大量的特写拍摄方法拍出了女主微表情里深藏的纠葛,到与男主相遇两人的忏悔戏,简直是炸裂的演技。
借助袁元的故事揭开每个人心中的秘密,是将其深藏于心还是直面它,片中都给出了很好的引导,所以说这是一部自愈系列的女性影片没有错。
有所思,是这个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那一句“越是隐藏,越是难以忽视。
”一直在我脑中环绕。
放过自己吧,和自己和解,是那一系列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感谢俞飞鸿的演绎,我给满分。
不是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
如果不是被剧透我一定会给四星。
一星给一首翻唱的片尾曲,一星给一句话“越是隐藏越是存在”,一星给我窦哥的女神。
那没有被激发的一星应该给我自己。
其实不负如来不负卿!
的誓言无法兑现就是因为:永爱。
荷尔蒙带来的是爱情,还是性!
影片没有说清这个问题。
责任带来的是母爱,还是愧疚!
故事也没有交代清楚。
其实我也没看懂这个故事,就不凭己想臆测了。
其实懂不懂不重要,有共鸣的地方就是好的。
越是隐藏越是存在!
看到存在二字,我就无法不喜欢了。
这是一个我给了三星,还想再静静地看一遍的片子。
还有片头的安藤大佛,禅意十足。
等我再看过了,再来。
失去的永远是最纠缠的。
虽然在形式上失去了,但是在实质上永远无法剥离了。
永失我爱之痛。
祭奠我们曾失去过的一切。
俞飞鸿十年磨一片的电影《在乎你》,四月十二日在院线上映,四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时就在优酷上线了,下档速度之快超出预计。
据猫眼数据,截止到四月二十一日,上映十天,最终票房锁定在496.8万。
后面的场次,猫眼已无数据可查。
上映首日,邀请了两位朋友一起去为鱼老师贡献票房。
电影安排在只有四十八个座位的情侣厅,我们三位阿姨都是头次进情侣厅看电影,托鱼老师的福,居然是包场,三人各自占领了一个情侣座位舒适地躺着看完了电影,自然是兴奋不已。
观影结束,两位朋友都责怪我,怎么带她们看这么一部电影,一点都不好看。
一位直说没看懂,另一位说在里面打了个盹,但看明白女儿是幻想出来不存在的。
本人认为女儿是真实存在,手术做掉的是第二个孩子。
袁元隐藏在心中的秘密就是,当年为了回国发展事业,瞒着婆婆和富哉偷偷拿掉了第二个孩子。
因为很吃鱼老师的颜,在这部电影开拍之初就很关注,一直以为是爱情片,影院排片时可能也以为是爱情片,所以才排到情侣厅放映的吧。
谁知道到最后居然成了悬疑片玄幻片,走出影院还是一头雾水。
把电影下载到电脑上二刷后,发现了两个虫子。
前面袁元说有150家店铺,后面富哉手机里面的视频里又说成了300家店铺
在全国拥有超过150家的店铺
在全国有三百多家我们的店 这段,袁元叫那位裁缝师傅是“沈师父”应该是用错字了,似是叫“沈师傅”比较合适贴切
沈师父是这个行业里最好的还注意到一个情节,袁元手上拿了个验孕棒若有所思,这就是编导在开头埋下的伏笔?
看完片子的都会明白惠子其实是袁元幻想出来的,当年她就已经把孩子打掉了,而这成为了她一直以来被掩埋的心结。
但是就像台词说的,“越是想掩埋,越是证明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袁元很自私,欺骗富哉没有怀孕,自己偷偷跑回国还把孩子流掉。
但是如果站在当年袁元的立场上想,可能你也会有一丝丝的理解和同情。
年少时去日本留学读设计,家里要供她是很艰难的。
母亲也许正等着她学成归来,望女成凤。
她嫁给了富哉后不但不能开始自己喜欢的设计事业,还要忍受婆婆对她的男尊女卑专注家庭主妇的教育。
加上看到同学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自己却没有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袁元一开始为了富哉也是默默忍受过的,婆婆不能接受自己的中国文化(不吃她做的中式早餐)和追寻梦想(截了她的包裹和烧掉她的设计稿)其实都没能让她真正下定决心离开。
真正让她选择放弃逃回国内是因为怀孕。
她发现她不想也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如果生了孩子,她的下半辈子就真的只能困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了。
她不甘心,她要放弃一切回去,包括孩子。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她幻想了她另一个选择,那就是把孩子生下来,但结局还是一样,她终究还是会因为很多现实问题而留下孩子自己回到国内。
惠子最后说的那句“既然这样,还不如当初不要生下我”,正是袁元自己内心的想法。
袁元从日本回国后一直努力做设计,中间起起落落,但因自身的实力和搭档的帮助,她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成为了成功的设计师。
但对富哉和打掉的孩子的愧疚也因为精神支柱母亲的去世、好朋友刘静生子和事业上的瓶颈而彻底爆发出来。
因幻听和幻视出现了她幻想的女儿:惠子。
惠子除了是她幻想出来的女儿外,也是她自己的一个缩影。
她从惠子那里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她不想惠子犯和她一样的错误所以想要用自有的资源培养她、让她多看看世界来改变她因为热恋期而产生的早结婚想法。
很多人可能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惠子是她想象出来的,但是导演一直都埋有伏笔。
袁元每次都梦到同一个梦,都会说梦话“你去哪儿”。
我理解的是她因为对女儿的愧疚,一直梦到她已经把验孕棒扔进垃圾桶了却又出现在她面前,一直梦到女儿在车站前质问她去哪儿了,是的那次她去把女儿打掉了。
她重复做这个梦就是在变相重复折磨自己,惩罚自己来释放对女儿的愧疚(包括后面沉入水中)。
袁元渴望得到原谅,这促使她第一次出现幻觉:收到已逝母亲的短信。
她把埋在心里的秘密原原本本告诉了母亲,这是她之前不敢当着母亲的面说的。
同样的,她也全部告诉了富哉和她想象出来的惠子。
她渴望得到原谅,特别是惠子的原谅。
可是就像富哉说的,他们可以原谅她,她自己能原谅自己吗?
正因为她一直不能原谅自己,重复的梦、幻想出来的惠子、再回日本等,都是为了自我救赎。
其实婆婆过了这么多年已经释怀了,她一直没有告诉富哉真相,一是怕伤害他,二是她可能意识到自己间接促使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她对袁元设计的手套的评价就是对她的认可,最后戴着手套送她走就是已经原谅了她。
富哉一直都是爱着袁元的,为了她不惜和母亲吵架,她离开后也没有再找别人,一直醉心研究袁元外婆酿酒的技术。
“心酒”的心就是变相给袁元表白:他的心一直都在。
他最生气的其实不是因为她把孩子打掉,而是她没有对他坦诚,不肯和他一起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
但是因为对袁元的深爱他最终也选择了原谅,他知道,他也要负很大责任,一直以来最不好受的人是袁元,他都没能在她身边。
可是就像袁元说的”我们之间只隔了一片海,却像隔了一辈子”,他们一个要继续在日本经营家族酒窖,一个要回中国继续设计生涯,这辈子都没法相守一生了。
在袁元沉入水中时,她第一次看到了仙鹤,把她从自我惩罚中解救了出来。
惠子最后追着车,喊着妈妈,这也是她第一次喊妈妈,最后那只仙鹤再次飞过,意味着她的惠子原谅了她。
片名《在乎你》这个“你”到底指的谁呢?
其实这不重要,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那个“你”。
袁元在乎的是惠子,也许最在乎的根本就是她自己,在心结都解开后她还是选择了回国。
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也许还是会那样做。
有心结一定要早点解开,放过自己也是另一种在乎自己的方式。
其实大家都应该在乎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在乎自己,那谁还会在乎?
最后说说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幕,两人在拉面馆里面互相用手机开对方的视频给对方看,看的时候真的笑了出来。
那场的台词和表演都很喜欢,这么多年双方真的还是在意彼此,爱着彼此,人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是心还是互相牵绊的,这就是”心酒”的名字由来,爱情的味道吧。
3月31日看的提前点映,到最后有点悬疑,原来孩子并没有出生,而是堕胎了,快成年的女儿只是袁元的假想?
在北京路期艺遇电影院看到了主创及主演,影片初看有不少疑惑,不少唯美画片及关于人生矛盾抉择过后反而值得回味。
无论看得多一脸懵逼,但我爱女神一如既往的善良和几乎完美人格的魅力。就像片子里的主人公一样,有个人实现追求,也有对人与人之间爱的追求。。
拍得有点做作。。。但是keiko好可爱(当然我妈喜欢就好啦
2019/03/30 太蠢了……
大烂片儿 导演拍广告的吧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想哼《时间煮雨》,这个中年版《小时代》既视感,空洞的情感和造型,放在俞飞鸿这样空洞的演员身上,真是全片都抵不过大泽隆夫再次见到她那一眼。作为设计师,袁元本人的造型十分费解,她的作品也像是只是拿了一个比较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造型创意来创作,她的设计理念里完全看不出她的过去、成长和欲念,她丢下一切来进行她的事业,最终只是空洞的言之无物。
这部电影就给我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从开头莫名的糊镜头,到情节,到人物和他们的动机,到悬疑,到设定,就给我一种导演大概很有钱,能找来这么多明星和资源拍了一部拉长MV。俞飞鸿演技和台词真的令人着急,倒是日本演员们真不错。俞飞鸿脸上应该也做了不少吧,感觉现在已经没表情了,真人气质还是很好的。
故事性弱,推进情节发展的所有点都落俗无趣,最后的反转为制造开放式结局,反不成导致了漏洞百出……不过,静谧、悠缓的日系风把观影体验优化不少,低饱和度色调的近景、悠扬的配乐,以及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原版日语歌)都是加分项。
为啥不直接拍成温情治愈系,非要走悬疑风,最后搞得不伦不类奇奇怪怪。
爱,在乎,才会把流产当做一生的噩梦去追悔,才会是不可掩埋的真相,需要一辈子去原谅。真情是值得在平凡的事情上在乎的
多一星给发紫的嘴唇。
这是时尚芭莎俞飞鸿写真大电影吗?北海道真的出片!
上海路演场。电影整体节奏是传统和风速度,故事除了最后十分钟的转换有点意思,其余很平且细节一般,无甚出彩,中间歌曲和舞蹈的呈现以及ost算是亮点。不过过于自我的演员塑造角色都有这样的问题,俞飞鸿的角色仍有些出戏,情绪渲染很不到位,竟没有其他演员表现出彩。一中一日的对白也非常影响气氛烘托,按照角色背景,完全可以大部分用日文交流。不过映后见到了俞飞鸿本人,温柔又美丽啊,瞬间原谅了这部电影。
6/10。俞美人的颜值也难掩电影的差劲(若不是抽奖中了电影票,不会浪费周五晚上这美妙的时光)。
百丽宫影城(上海LCM置汇旭辉广场店)点映场。这是一个北海道旅游+清酒宣传片。以及又一部华语电影金曲捞。亲眼见到俞飞鸿还是气质出众的。
俞飞鸿和冬天的北海道都太美了,可表达出的感情还是空洞了些,另外俞飞鸿日语说得不错
俞飞鸿真的很适合北海道的雪
越是隐藏越是存在。不过剧情走向、剪辑各方面确实粗糙了。
故事狗血敷衍,台词装腔作势,节奏又臭又长,表演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