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力度,节奏,都给人极大的压迫感,确实能让局外人感受到绝处求生的压抑。
每个人都可以是天使,如有钱的小孩最终帮助人偶反抗成功,无良的媒体揭露黑幕。
每个人都可能是魔鬼,如有钱小孩操控人偶杀人取乐,如高智商的软件工作者。
我们活的有多不自由,又可以有多自由,没有纳米皮层的控制,人就不会变魔鬼了?
游戏控制了玩家,控制了道具人类,游戏设计者掌控了一切。
我们到底在被谁玩儿,到底怎么失去的自我,是不自由还是退化了选择的能力,我们是沉沦还是懦弱,我们安于现状且习惯了嘲笑打破常规的人。
自己画地为牢却嘲笑为了自由而悖逆传统的人。
每个人都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在无利益的前提下,本性的善都希望生命能延续,无辜者得自由。
利益却能轻易把人变成魔鬼,操控人偶杀死别人,因为要赢得游戏。
兢兢业业做幕后的软件工作者,之所以成为帮凶,因为那是工作。
媒体要噱头。
商人要盈利。
太多太多的带“利”字的理由,都是人类丧失道德的借口。
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真正需要反抗的也只有自己。
自救得自由!
over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为《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
这哥俩算是好莱坞比较特别的一对,作品不多,但是一概以游戏,暴力和快节奏为其鲜明的风格,虽然没离开cult片这个大范围,但是每部电影都能留下他们俩特殊的印记。。。
《怒火攻心》系列根据游戏《GTA》而来,而这一部《真人游戏》瞄准的则是FPS类游戏,也就是指射击类游戏,这一次改编还算成功,影片依旧保持着快节奏,角色特别,动作场景火爆,尤其喜欢最后迈克尔·C·豪尔饰演的亿万富翁肯·卡索那段舞蹈,虽然看似和情节关系不大,但这一段插在那里感觉就是够cult片的。。。
杰拉德·巴特勒果然是留了胡子显得更威武一些,在本片中,他没有什么演技上的发挥,只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当然,这也正是他所长。
罗根·勒曼饰演的富二代游戏高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台词,动作上,他都挺符合这一次饰演的角色形象,终于也不用再只是出演某位明星的儿子了,《爱国者》里,他在里面饰演梅尔·吉布森的小儿子,《灵数23》和《决斗犹马镇》中又分别出演了金·凯瑞和克里斯汀·贝尔的儿子,这些形象各异的角色为他今天的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翻译还是不够完美,基本能看明白,但是细节部分有些翻译并不到位,以至于看的时候还是要一边猜一边看,有点累。。。
类似的题材,其实还是很多的。
把一大帮罪犯组织起来,来个决斗什么的,活到最后的能获得自由。
陷落哥这次,就是个“罪犯”。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次是提高了很多,什么芯片植入大脑的桥段都太low了,人类发展出了新技能。
这个家伙,就是发展出新技能的首富。
轻轻松松KO了比尔盖茨,他超越比尔,只用了一夜的时间。
发明了个啥呢?
这家伙发明了一种纳米技术,可以附着在脑细胞上,然后,人就被“玩家”控制了。
故事里头用了一个俗语,就是“鬼上身”。
但是,问题是,大概大部分人都想着做“玩家”,不想做“傀儡”吧。
“傀儡”从哪里来,大部分从罪犯中来。
这首富开发了两款游戏。
其中一个就是杀戮游戏,罪犯,是没有公民权的,移植就移植了。
另外一款游戏,是社区游戏。
这社区里头的花花绿绿,也是需要“傀儡”的啊,咋办。
这个世界,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另一位,是当红媒体人。
在故事开场,还不知道这个媒体人是首富这边的,还是陷落哥这边的。
当晚,首富利用媒体的力量,在卖力的推销自己的“两款游戏”,并顺带大致解释了一下“游戏机制”。
在这里,媒体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但这个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甚至有“设定”的嫌疑。
重要的问题是,在直播现场,首富的推介会竟然被黑客给黑了。
这大型事故现场,简直和比尔盖茨在推销Windows时现场蓝屏一样尴尬。
是的,尼欧都需要一个导师,陷落哥在故事里头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啊。
对于这样的尴尬,首富一点也不尴尬。
本着自己不尴尬就是别人的尴尬的原则,首富还顺带调戏了一下媒体,哎,开车开得猝不及防啊。
这里,还是可以稍微介绍一下“社区游戏”的傀儡。
这个傀儡,是陷落哥的老婆。
陷落哥成了“杀戮游戏”里头的傀儡,老婆成了“社区游戏”的傀儡,相当有意思。
那么,“社区游戏”的傀儡,从何而来,大概有一个认识了吧。
陷落哥之所以在游戏里头开挂,是因为有个“有钱的小孩”选择了他。
自己在游戏里头被人摆布,自己的老婆也在游戏里头被人摆布。
真拿陷落哥不当回事儿了。
必然的陷落,是必然来临啊。
陷落哥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始了觉醒。
不得不说,这酒精+尿的组合,绝对是让人眼界大开。
传说中的操车操车,陷落哥给你真人演示一把。
陷落哥不出意外的逃脱了,还在逃脱过程中邂逅了媒体人。
这下,连媒体人也不得不面临“站队”的问题。
好尴尬啊。
其实,说起来,故事的内涵还是很内涵的,但是奈何故事没有在细节上精心打磨,整体混乱跳脱,有点遗憾。
但是,人家首富之所以能成为首富,不是盖的。
老早就拿捏了陷落哥的女儿。
为了能在片尾掀起高潮,首富甚至跟周星星学了一段斧头帮的标志舞蹈。
这操作,简直把陷落哥看呆了。
特么的,劳资是来陷落你的,你还有心情跳舞?
要跳,也是跳一段“彩色”的啊,说不定哥还会放你一马。
故事的结局,其实不用太意外。
陷落哥,也是江湖传说里头有名的狠人,除了尼欧,连姆大叔,基本就到他了,敢惹他,也是作死做的。
只是,这个镜头……
已经看了三起了!
还没看完,昨晚又看了一小段,好莱坞的经典元素沉浸其中!
暴力,性,特效,权利......好电影让观影者不能搁置,必须一气呵成!
那么孬电影是不是就像日久生情的同学之恋,分不清是熟悉的安全还是倾心的喜爱!
无论电影还是爱情,或许只在最初的一秒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价值!
——是拿来消磨时间还是刻骨铭心!
主角越狱那一刻我只有一个问题,这货真的不是血腥版的<逃出克隆岛>么?这片放在十年前也许暴力和基因硬科幻卖点也许还能吸引我,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人的欲望需求难道还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性和暴力满足终极社会形态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以后的新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中叶就很具体了,导演大人你不能还把观众禁锢在厚重的血型外壳下卖电影吧.最后影片结尾开车入山洞...我勒个去,<西北偏北>看多了吧你.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猛片了,Gerard Butler硬汉形象一点不比那些经典老牌硬汉影星差,从头打到尾,怎一个猛字了得。
设定也很猛,真人互动杀人网游,虽说出现得不太合理,但这个创意是要打五星的,脑域无线网络控制,只能说这个想法很牛比。
影片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场景,让每一个人沉浸在猎杀与生存的环境中,看得人肾上腺素蹭蹭往上飙。
当然了,后面真人社区游戏也很猛,在这样的纵欲合欢的场所里,男男女女尽情享受着感官世界里的盛宴。
(画面还不失时宜的切到屏幕前方,看到的尽是萎缩又恶心的老男人,也就只有这个游戏才能满足他们扭曲心理需要吧。
)摄影很猛,我感觉本片已经把平面电影的视觉效果做到了极致,虽不是3D电影,但感觉到的真实性却不差。
开始杀人游戏里面晃动的镜头,快速的剪切,很好的把这个气氛烘托出来,还有真人世界与游戏互动从视觉这个角度来说展现得非常出色,时不时出现在屏幕上的参数数据字符提醒我们,这其实只是游戏,控制者与现实中的人物之间有LED屏幕的区别,被控制者被动的接受动作,行尸走肉一般。
配乐也很猛,换面转到那个社交网游时,很应景的出现了电子味浓重的带粗口饶舌音乐提醒你,这是个重口味的不良场合。
当然,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的情绪是被慢慢的调动起来了,可期待中的高潮却令人有点失望。
结局得太开太草率,我能理解大家心中那种怅然若失,也许应该拍个2个小时,像阿凡达一样弄得有模有样,可能我们心里会好受很多吧。
总结,本片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一个通关游戏,本片出彩很多,诟病也有,观众口味不同,各有所爱,这无话可说,不过豆瓣上平均只得了6分,这似乎也太低了,再怎么说从立意制作演技来说,都完全可以涵盖过里面的瑕疵的,所以我义无反顾打了4星,在豆瓣上混的久,看了太多含情脉脉扭扭捏捏的文艺片,我想说的是,这部很黄很暴力的电影其实还不错!
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就是现实,导演只是把它放大夸张,很真实。
影片本身没什么亮点,画面,演员都很一般,给个三星吧
本片若不是制作精良,剧情其实仅到B级片级别,一个游戏极客,很容易判断电影里的游戏是否有存在必要。
主角参与的杀人游戏大受欢迎是很有可能的,这类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一直经久不衰的,更何况这是真刀真枪毫无表演成分的血腥节目。
但世界上最有道德底限的国家莫非美国了,各类的卫道团体不可能容忍这样的节目存在的,无论千万年后。
好莱坞编剧很可怜,他们总妖魔化美国的未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最不可能崩塌的国家,这让故事编纂的时候就建立于一个不可信的基础。
所以这样的游戏在美利坚是不可能能存活的。
排除了美利坚的国情,从极客角度再分析下这个游戏。
真人虚拟射击,就是升级版的CS,数十年后若还流行射击游戏,非是HALFLIFE的20.0引擎了。
纳米技术既然能控制人的行为动作,反向的对大脑输出感官刺激定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样的年头360度屏幕根本毫无意义,家里的无线路由器就能直接跟大脑连线,与计算机进行的互动连眼睛都无需睁开,控制一个真人的半老徐娘进行情色体验完全多此一举,计算机演算出来的体验效果,人物反应百分百能达到玩家的需求。
控制真人进行血腥射击体验亦是同理,何况没有加入体感互动。
1.科幻创意很好。
“当我们可以在死囚身上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里面的意识主导问题”“当人类失去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相似的创意类型是《黑客帝国》)”。
2.美术和视觉效果非常特别。
很多科幻电影会使用全新的造物来表现非现实感,如《阿凡达》。
但是《天地逃生》的所有视觉元素都是“已有的”,只是通过颜色(高饱和度,擅用对比色)和剪辑(镜头闪烁以及画面跳跃感)来营造非现实感。
这是部美术存在非常强烈的电影。
3.故事混乱。
这是减分项,而且减得非常厉害。
①概念阐述不明。
1中的科幻概念没有解释清楚。
比如男女主的“自主意识”没有被解释清楚。
假如他们拥有/不拥有自己身体的控制权,那前因后果是什么?
BOSS的操控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
男主的队友阵营是怎么回事?
就没有一个信息表达清楚的……②故事主线分支太多,没有做到集中表达。
比如男主和男主的操控者,这两个角色有功能混杂的情况。
主线是“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但应该是因为①的问题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撸得很清楚,所以导致故事线很难集中。
假如不是概念上还有一点新鲜感,这片子绝逼要死。
有点可惜了,因为这个故事线(男主逃生,并揭发BOSS的阴谋)本来可以非常商业化,绝对能做到高潮迭起。
而且主角也很容易塑造得有魅力(大家对受难的英雄很容易形成认同感)。
天地逃生。。。
这个名字真是囧到死,哪里来的天地这个概念啊,原名gamer,就是取名玩家,都好得多,叹,好好一个片子,差点因为名字被我错过了。
当然我现在可以说我看它是因为里面有我们家dexter,还可以说是中意里面360度电脑的超赞创意,还可以说我就喜欢极端设定下的人性考验,还可以说。。。。
可是我要说真实情况是,当时我走进影院,看到影院售票处屏幕写着大意这样的一段话:特别提醒!
因天地逃生情节过于刺激血腥暴力,儿童老人及心脏病患者等不适人群不建议观看!
于是我就去买它的票了。。。。
==我当时真是对这个片子一无所知,只是打算进电影院随机挑个比较有效果的片子来happy下的,比如什么神火之盗的那个(这个名字也是个杯具),所以当后来dexter的脸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时候,我觉得人生真是太洗具了,哈哈(厄,hc退散)看到报纸上有人写说就别想什么人性什么战争,把它当成视觉商业片就好了,但是它应该还是有些什么的。
片子开始前几分钟,是节奏感极强的一段屠杀场面。
你可以说那是双方对战,还是巷战,可是我觉得那就是屠杀,不管是哪一方,都不再被视作生命,剥落了人加给自己的所有漂亮的外衣,只剩下要让你死掉,我活下去,所以只剩下机械的动作,重复的枪声,不断倒下的躯体。
之后共三段这样的游戏中情节(我坚决不剧透),如此多的人死去,尸体的场面太多,我下意识要用手挡住面前巨大的屏幕。
是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的,有些伤口和皮肤的超大特写甚至让我感到恶心,好吧,是我自作孽的要了第三排的座位==,再加上枪战的音效和林肯公园风格的配乐(是不是就是林肯家的?
回头查查,很棒),从座位上站起来的时候我的头皮是有点紧绷的,但同时心里很开心,这是最近看过最好的一个片子。
并不是说gamer有多么深刻,相反,为了商业上的原因,有很多刻意的地方,而值得称道的是有商业味道但并不让人反感,再加上有一定内涵的故事内核,两者的融合算是成功,相当的值回票价。
满目的黑色和硝烟味道,巨大的人像特写,特殊处理的枪战镜头,再加上配乐的效果,像是一部哈雷机车——哥很酷,还有自己的传说。
不过也必须得说,关于人性关于对机械化的反抗关于贪欲的设定有些是不能自圆其说的,然而作为一部80多分钟的片子,我强烈怀疑剧情结构被删减破坏了(怎么那么多血腥的镜头却留下来了呢)。
可是事实上,我非想要为它写点什么的原因,是被它勾出了某些类似的感觉,我冲着“特别提醒”是来找过山车感觉的,没想到找到了久违的这个feel——一边被抵触感折磨着情绪,一边努力去揭开光鲜的外衣正视残酷与丑恶。
当然,可能抵触感来源是不同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少去看那些会让人有抵触感的好片子了,从看完穆赫兰道吗?
我开始跟自己说,那么多各种类型的电影,我们为什么自找罪受的去拷问什么人性,探索什么黑暗,设想什么极端??
(把什么换成狗p的是我的原话)生活多现实,多温暖,多美好,我们光是努力适应这个华丽丽的世界都来不及,何必还要去电影里折磨自己?
所以我开始看各种爱情片,偶像剧,励志片,可是万花从中过,片叶没沾身。。。
更小一点的时候,觉得身边的生活太顺遂太平淡,我想要知道我接触不到的那些,不然生命就不够真实不够完整,到现在生命还是没有完整,可是我再也没有勇气去看那些我还不知道的,也许这就是长大了吧。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