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翻译无比的乏味,不是因为海报做的有吸引力就错过了这部电影。
看到影片五十分钟以后开始拍手叫好当你遇见你的爱人的时候你是否一眼就能认出他/她?
可是上帝在给你一颗桃的时候总不忘记还给你带上毛而且事情往往总会这样。
难道是一种考验你如果处理不了毛的话,桃的滋味也就没有资格想用了吗。
开篇燕隼的视角代表上帝之眼,俯视着发生的一切。
上帝安排相爱的人相见,但是不负责你们的爱情,即冒险又美妙。
男主在遭遇摔伤以后为了不想拖累女主让女主扔下他。
女主说“比啥” lovring someone however you can。
这是爱情最好的宣言吧。
所以上次丢下了一撇“毛” 那几个黑衣人,无论你怎么逃生活总是会有麻烦就像那三个黑衣人。
相爱的人只能一边相爱一边处理这种危机。
生活不也是需要这么经营的吗?
克服种种让你们更加珍惜和相爱对方。
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嗯,生活需要哲学,影片中男女猪脚在河边那个情景,两个大🎃一个打火机就能营造浪漫的氛围。
女主抱着大红瓜在水里戏游那种自在和闲适让柔软的水包围着,感受湿滑的水与身体娇柔相拥。
男主用着一串调味瓶奏出悦耳动听的声响,看着女主满足的欢畅。
这就是生活的哲学,很多事情普通的日常可以营造的非常浪漫,但哲学终归是哲学生活中的哲学犹如身体里的微量元素,缺少了它身体就不完善或许会出问题。
所以你或许没有觉察到,或许你也有认真在补充着。
总是它是机能良好运转必要。
但你不能拿它当主食。
你不能每天让心爱的人泡在大水池里,你也每天给她敲破瓶子听。
作为影片结尾处理的特别好,数以千计万计的石块铺设出了爱情最有力的图腾,仿佛每一个上面都写着对爱人的誓言。
也透漏出与这片夺走爱人的雷区死磕的决绝,有点伤感。
因为这种不完美铸就了爱情的样子,这大概也是电影留给观众的赠与吧。
如果现实生活中上帝许你们相爱的人相见,你们是否是否是否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看完只想说一句: 妈的神经病啊 还两个多小时前半部分讲述送奶工的男主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送牛奶 他养了一只鸟,一只驴,每天用牛奶喂一只蛇 后来蛇长大了还救了他一命 再后来 男主爱上了一个女的 但是女的却被三个人男人追杀 男主就带着女的逃命 好家伙将近一个小时都在看他们逃命 可怜的驴兄也被乱枪打死 追着追着就来到一个羊群了 女主被炸死了 跟着死的也有好几百号羊 妈的爱羊……肉人士表示强烈谴责!
😂男主的爱人死了也不觉得人生有什么趣味了 就出家做了僧人 他每天都往女主死的那片草场背石头 一直背到他成了白发苍苍整日以泪洗面的老头 且草场全被石头覆盖 可是我想说 所以这有什么意义呢?
😲 你用石头把草场盖了很容易加速土地荒漠化啊 对环境很不好啊喂!
😨
“如果你死了,谁还会记得那个女人和你们的爱情”,这究竟说的是战争中渺小又伟大的爱情,还是南斯拉夫这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当科斯塔背着石块蹒跚登山时,那不就是西西弗斯么,一个人一个民族在上帝面前做着英勇又无畏的抗争!
上一次看《地下》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后半部分内战再起时,黑仔追着马高围着倒立的耶稣绕圈,而这部电影的结尾,掠过地雷告示牌的墓碑,镜头旋转拉起,则是科斯塔用一颗一颗石块垒起一片无名的墓地,虔诚的记下自己和那些死于战争中伟大的爱情,就这两个镜头,让我对库斯图里卡膜拜到不行,个人的宿命,民族的宿命,国家的宿命,无限轮回中的无奈、悲苦和斗争,都被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更不用说那些动物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动听悦耳的电影配乐。
虽然这部电影的水下和《地下》水下雷同,可爱情就是浪漫的,如此浪漫唯美的拍摄手法重复多次又何妨,就算看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腻烦,当然,前提是看库斯图里卡电影拍摄手法的重复,因为这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如果其他导演用,能不能如此恰到好处就不一定了。
现在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我最爱的电影导演,原本今天北京是沙尘暴,纠结许久还是决定前往电影资料馆观看,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绝不boring,能把一个已经解体的国家、多灾多难的民族史拍摄的如此有趣,如此可爱,如此欢快,如此魔幻,又如此现实,这世间只有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了吧!
虽然不爱电影中的将军哥哥,但他竟然问了科斯塔康德那句最有名的墓志铭,虽然我知道,这世间,过去,现在,和未来,还会有无数战争,无数苦难,个人的无辜死亡,民族的无情被屠杀,国家的被迫消亡,但我相信,只要康德的哲思之光在,只要还有无数人像科斯塔一样的善良,只要西西弗斯的精神仍存,人类就还有丝丝希望。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一位具备丰富想象力和强烈黑色幽默感的导演,本片也不例外地表现出他的特色风格。
笔者以为,想象力和黑色幽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本质上都是创造力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痛苦是创作的土壤”,命途多舛的巴尔干半岛正是一片痛苦的土地,南斯拉夫人民需要发挥想象力,用黑色幽默去解构生活的不幸,才能勉强熬过艰难苦厄的时期,生活在阴沟反而更应仰望星空,这种苦中作乐的本领在本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民歌颂鸟、天空还有婚礼,是在赞颂爱情,赞颂动荡时期的美好事物,库导在他的小说中声称“我拍的所有电影都是爱情故事”,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他的“三板斧”电影更应被称作是战争片;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实为谬误,如果说创作者一生中必将有一个主题,现在隶属塞尔维亚的库导的主题就是“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记住他的出身,记住他的民族,“我身在历史何处”的困惑盘旋在他的土地上太久太久,人民的身份认同在历史中消弭,下面笔者将从“意象”的运用角度切入,来窥见这种困惑,分析库导这封时隔多年寄给南斯拉夫的情书:
这帧有《流浪者之歌》结尾的感觉一、运转混乱的旧钟——时间停摆 影片伊始就展示了这个奇妙的老物件,它的运转十分混乱,指针动不动还会脱落,“时钟”作为关乎“时间”的意象是老生常谈的了,而“旧钟”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段已经过去多年的历史,奥匈帝国时期的旧钟仿佛讲述着过去在塞尔维亚“咬人”的故事,库导也在“基于三个真实事件和一堆奇思妙想”把“南斯拉夫存在过”娓娓道来。
就像婚礼前舞会上演奏的歌曲唱到“我们成了没有身份的人”,南斯拉夫人民经历过时间的伤害,自己的手掌被留下血痕,到头来却迷失了一切认同感,哪里都是异乡。
斯拉夫民族是一个“被网住的民族”,在影片临近尾声时,两人被网在水中静止,意即斯拉夫民族被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是一个逗号,而是一个顿号,短促而惶然,他们被吊悬在半空中,属于他们的时间仿佛就此停摆。
会咬人的钟
Original Soundtrack of on the Milky暂无评分Stribor Kusturica / 2017 ( 本片的原声带很好听,适合作为闹铃。
)二、不合逻辑的动物——理性出走 在《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中,观众可以看到包括且不限于的动物奇观有:猪血泡澡的鸭子、喝牛奶的蛇、吃橘子的熊、照镜子生蛋的鸡、扇翅成风的隼…… 精神错乱的动物背后是精神错乱的人民,这个民族的理性已经在战争中走失,更值得反思的是人与动物尚能称兄道弟(隼),一人一口酥(熊),为何巴尔干半岛上的外来者与原住民同为人类,却没有一句交流,代以夺去生命的枪火?
被战争异化的人所见的世界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动物们个个身怀绝技,心底与他者和谐共处的欲念甚至能投射到“蛇”这一往往以凶狠暴戾的形象之上,投之以奶报之以命,前来屠杀的士兵毁钟焚屋,偏偏放过了洗血浴的鸭子,动物得到比人更像人的对待,这是可悲。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牧人,人类是羊群,因人招致的灾祸注定也要由人承受,所以一反常态成了救人之蛇的最终没有救下送奶工的爱人,人的理性出走,自然对人展开反击。
喝牛奶的蛇
同吃一个橘子的熊
照镜子跳着下蛋的鸡三、失而复得的耳朵——记忆缝补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送奶工的耳朵被一枪射下,在《悲情城市》之中,梁朝伟所饰的聋哑人是在历史洪流中失语的象征,库斯图里卡所饰的原为音乐家的送奶工,并没有失语,耳朵的脱落与修复实则代表着库导本人对“讲述往事”的坚持,同时这里可以和影片尾声出家搭石的情节形成配合。
通过搬石来缝补记忆创伤 历史的车轮碾过去,人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有一种考古的方式是测取化石上的C14含量来推测年代,石头比人活得更接近永恒,因此出家后的送奶工想以这种形式填满雷区,记住那段过去。
在他决意自杀前,失去羊群的牧人拉住了他,“如果你死了,那有谁会记得她呢?
谁又记得你们的爱情呢?
”这当然还是一部爱情片,不止关于一个送奶工和两个女人,更关于库斯图里卡和生他养他的土地,我觉得这也是他本人出演的原因。
缝补耳朵就是缝补记忆,填满雷区就是填满心结,战后重建工作需要聆听幸存者的声音,若连亲历者都不站出来讲述,试问,有谁还会记得?
缝耳朵的画面看着巨痛就不放了 电影先驱谢尔盖·爱森斯坦认为最有魅力的是有机体中的“生命灌注”,用基督教的说法叫“灵魂”,黑格尔叫其“理念”,爱森斯坦则称之为“主题”。
纵观库斯图里卡的影像,他也用独树一帜的方式贯彻了他的“主题”,提出“我身在历史何处”的轰然之问,他爱塞尔维亚,爱南斯拉夫,爱巴尔干半岛爱得深沉,他不愿让他所热爱的事物变成没有身份的事物,这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徐徐分享给全世界的爱情故事。
我身在历史何处8.6[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 2017 / 湖南人民出版社 笔者有幸在《流浪者之歌》映后交流现场提问过库导一个和“意象”有关的问题,在此分享出来,希望对各位理解他的电影有所帮助。
笔者:库导您好,根据您的电影和小说来看,好像你十分钟情于“婚礼”这一意象,请问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另外,为何您声称自己拍的所有电影都是爱情故事?
库:我认为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婚礼又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用这种婚礼这个意象是想提醒大家,在令人沮丧痛苦的日子里,还是有美好事物存在。
库导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但我想其实透过他的眼睛我们所有人都看见了答案,他所有电影的确都是爱情故事。
谢谢你看到这里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传奇一生的三个阶段,整体充满了诗意的荒诞,让人啼笑皆非。
总体能感觉到斯拉夫人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比如那些在战时有点神经质的豪饮聚会和狂欢。
作品风格独特鲜明,融合出人意料的血腥和残酷,动物的灵性与自然,以及东欧乡村诗意般的景色,可以说是很会讲故事的导演。
剧情发展十分紧凑情节非常丰富,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每一帧都很棒,尤其喜欢逃亡的那段,出其不意且十分精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的故事。
女人说,美丽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就像你和你的善良。
如果没有战争,女人会嫁给一个意大利人,生几个孩子,然后男人出轨。
这种人生在两个人逃离的路上说起来俗套而开心。
前半部分,这个山村的人们习惯了枪炮,只看见军人们躲在战壕里打枪,敌人是谁?
为什么而战?
不清楚。
这种稀里糊涂的战争就是战争的常态。
等到停火后,英雄回家结婚。
人们载歌载舞,南斯拉夫体操冠军迫切地要结婚。
她早在战争中已经精神异常了。
然而一队特种兵从天而降血洗了这个村庄。
幸存的女人和男人开始了逃亡。
他们计划着今后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马上要脱离险境,女人却炸死了。
结尾有着上古时代的浪漫。
男人为了记住这个女人和她的故事活了下来,做了修士,余生都在怀念女人。
这样的结尾是我们的年代的浪漫。
我们要用一生爱一个人。
如果只有爱情,就辱没了此剧,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不只是讲一个爱情故事。
这里面肯定有对人性的反思:有颂扬有批判。
把这些放在哪个背景之下,取决于作者的考量。
而这部剧是这近代“战争”这个背景下。
普通人因为战争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是比较容易的写法。
所以我给它的评价不是很高。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地下》那场癫狂到国家分崩离析的婚礼又回来了。
也是在电影中段,也是在战火停歇之时,也一样有着手枪和乐器一道喧嚣的吉普赛乐队,也一样有背着主人暗通款曲的男女。
如若将来有心人把这两部隔了21年的库斯图里卡电影进行混剪,那么《牛奶之路》里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意大利新娘,将与《地下》的娜塔莉较量风骚和红颜祸水的程度;库斯图里卡自己扮演的送奶工Kosta,当然比阴险狡诈的铁托战友马高老式不少;而那个朝天轰着手枪一口闷下两杯高烈Raki的疯姑娘Milena,自然是黑仔的加强版。
另外,《地下》里面马高的扮演者马诺伊洛维奇也回来了,在《牛奶之路》里作为战争英雄Zaga,在波黑内战结束那天,举办这场与意大利祸水女人的盛大婚礼。
他戴着一只战争留下的假眼,用已经不存在的南斯拉夫国旗包裹起一个全裸的妓女,下半身快活忙碌着,上半身勒令Kosta去跟他真正该娶的女人、Zaga的每每Milena跳舞。
库斯图里卡亲自敲打着马林巴,这本来就他这些年在与无烟乐队(No Smoking Orchestra)巡演路上的本职工作,最忠诚的听众——一只猎鹰——跟着节拍摇头晃脑。
动物狂欢节也回来了,这些最难以控制的演员们,比库斯图里卡的任何一部前作表现得都更加生动。
《黑猫白猫》中列队踏步前行的鹅群,这次如跳水比赛运动员,一只只接力蹦腾进被装满新鲜猪血的浴缸;《生命是个奇迹》里因失恋企图卧轨自杀的毛驴,这次背着送奶工老库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地下》开始部分从被轰炸动物园逃逸的灰熊,这次与老库共同咀嚼着一只橘子。
爱上喝牛奶的毒蛇懂得知恩图报,翱翔天际的猎鹰享受抚琴之挑,狗儿努力上蹿下跳的追咬一片树叶,公鸡如上了发条般蹦着照镜子。
蹑手蹑脚的吉普赛乐队摸进午睡的村落,不小心打碎一面镜子,呱噪着鸡飞狗跳起来,这是库斯图里卡电影给出的过瘾巴尔干画面,也确是真实的巴尔干生活。
再没了老伙伴Goran Bogavac谱写当代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乐曲后,老库让自己儿子、也是乐队成员的Stibor接手,虽然没能创作出《吉普赛时代》原声那样的金曲,但对于电影情绪和节奏的辅助,也已经是非常抢眼(耳)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从金松岭(Zladibor)农庄及贝尔格莱德动物园驯化而来的演员们,有的竟是库斯图里卡的老朋友了。
“我很多年前就认识那只熊了,也经常去看它,观众看到我和它一起吃橘子或许会觉得这很危险,但我们就是这么相处的”,媒体场之后的发布会上,导演说到。
35年前,27岁的库斯图里卡携《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第一次来到水城,就荣获最佳处女作奖。
但在后来让影迷们称赞并期待的电影生涯中,他感觉从没真正为拍片而快乐过,毕竟那是一件很花心血和时间的工作。
或许是音乐、文学、建筑、足球样样精通的工作实在太分散精力,或许也如他所言导演的灵感和创作高峰期总是有限的,总之,从2008年纪录片《马拉多纳》后,他就再没拍摄过长片。
近些年忙着和无烟地带乐队巡演,真正能思考下一部电影故事的时间,竟然只剩飞机上独处的几小时。
这些年,他仅自导自演过一部短片,在2014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出现于纪念萨拉热窝事件(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的合集影片里。
其实,早自2012年,此片就在他为《生命是个奇迹》取景而发展成的文化村落Drvengrad(木头村)循环放映着。
他扮演的东正教苦修士,背着两袋石头,途中遇到毒蛇、骷髅和乌鸦,最终来到山顶。
当时,向导曾为待在村子里的我解读:“在塞尔维亚迷信里,蛇是敌人、乌鸦是死亡,库斯图里卡登山过程象征这个民族深重的灾难,到了山顶见证死亡后,总算释怀,却又将石头抛下山,一切的苦难还得重来。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塞尔维亚主义者。
”《牛奶之路》中,这个短片被衍生成了影片的第三部分,石头被苦修士背到山那边的爱人遇难雷区,用了15年时间,堆出曾经爱的记忆。
据导演自述,这是来自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小说,书中已婚律师和一个别的女人也有着一段深情,律师曾试图自杀,又因为天主教信仰而制止了自己,“如果我死了,谁来记忆这个女人呢?
我们之间的爱也会被忘记。
”影片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库斯图里卡费心费力才写就的故事,“像是一次清零重来,也像书写阿拉伯文或传统中文那样,倒着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电影中。
引发追杀祸水的神秘新娘,来自意大利,战争初期曾在从克罗地亚闹独立的克拉伊纳共和国生活,被北约维和部队指挥官从难民营带走并占有。
在村民的流言蜚语中,这个克夫的美女,曾导致司令官杀了自己在伦敦的老婆,她肯定还会惹来麻烦。
至于为什么要把女主角设为来自意大利,并非因为前南各国与意大利就隔着窄窄的亚得里亚海,而是因为“莫妮卡.贝鲁奇是意大利人啊!
”,库斯图里卡相信只有她这样妖娆妩媚的女性,才会让男人争风吃醋,才会形成推动追杀和逃往故事的合理驱动力。
当然,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从不觉得莫妮卡.贝鲁奇漂亮的观众,《牛奶之路》就始终缺乏了合理的情感逻辑,以至于在中后段血色婚礼过后,变成一部有些廉价和荒诞的冒险片。
不过,也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非常享受超现实狂欢场景的观众,库斯图里卡故事上再大的瑕也掩不住场面过瘾的瑜。
或许将自己定性为费里尼式的马戏团场面大师后,他确实在故事讲述能力方面有些顾此失彼,但能把癫狂做到极致,就会让吃这一套的观众想要一遍遍重览那些鸡飞狗跳的巴尔干朋克场面。
在因《生命是个奇迹》而建起的木头小村Drvengrad不远处,就是波黑与塞尔维亚分界的德里纳河。
也是在2012年,他开始在河对岸的维什格来德新建另一座意为“石头小镇”的地球村Kamengrad。
他最喜欢的小说家安德里奇杰作《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是关于那儿,一个在历史中满布魔幻故事的伤痕之地。
《牛奶之路》的角色虽与这部诺贝尔小说人物无关,但为某一正确之事而执着甚至疯狂的信念却是想通的。
Drvengrad与Kamengrad,木头的乡村与石头的城市,以及那条注定将重新被铁路桥跨越的汹涌之河,都在库斯图里卡镜头激情的描摹,以及随后跟进的乌托邦式建设下,成为动物和人类共同的乐园。
至于过去的那场邻里相残的愚蠢战争和屠杀罪行,按《地下》结尾那句话,“不能遗忘,但可以原谅。
”
还是很喜欢库斯图里卡,当然这一部的奇幻风格都不如<地下>。
爱唱歌的南斯拉夫人民一如既往,兄妹婚礼前的疯狂单身派对几乎在我看过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里都有,感觉音乐都差不多。
疯狂的聚会,疯狂的恨嫁女配角和新娘落跑男配角。
穿过火车隧道的戏份之前的电影也有。
水下的婚纱随着水流飘动也是其他电影有的元素,仍然很奇幻很美。
逃亡的戏份的户外风光真是太美了。
长满水草芦苇的水荡,尤其是芦苇荡的追逐和之前水边小屋嬉戏,水下戏都太美了,色彩明媚,摄影很棒。
不过女主角为啥不听男主角的话,非要滚过来被炸死,害死好心的蛇?
悠扬的音乐声中,异域风情,奇幻的想象力,历史,战争,爱情,拯救,坚守,狂放,悲哀。
她背着摔断腿的他逃亡,他说,放下我来吧,这没有意义,她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用尽全力去爱一个人。
他要寻死,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傻,你死了,由谁来怀念你和那位小姐的爱情?
于是他十五年来,每一天都背一袋石头来铺满她去世的雷区。
永远难以完成的婚礼,逃亡中遇见的爱情,破碎的家乡和记忆,轻易就死去的大醉的人们,狂欢中的结束,青翠的山野,活力无限的小动物,用纯真拯救着互相残杀的人类。
只有爱,才是唯一不会破碎和被击败的,在狂欢的癫狂背后永远认真的。
如果逃离能守护爱情,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从现实的破碎的南斯拉夫逃到了电影所营造的虚幻又真实的世界里,用音乐和故事来书写历史赐予的伤痛,把苦难写成了永久的诗篇,把对爱的追寻写成了美酒,让观众在酩酊中看到爱的真相。
爱他的电影,爱他的世界,爱所有因为爱而执着不休的故事,爱所有因为爱而逃亡的勇气,爱所有因为爱而伟大的平凡。
本来不想写影评的,但看了一圈感觉别人写的东西都不合心意。
甚至还有人说剧情如何如何。
库导给你两个半小时是让你看剧情、让你看骑驴的?
虽然说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还是不吐不快。
库导电影的核心在于意象,一如既往。
看电影重点不在于电影中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而是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甚至不在于能不能让人看懂,而在于能不能让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想看剧情干脆去看中央8台的肥皂剧好了,看库导电影干啥,得煎熬两个多小时呢。
言归正传塞尔维亚也就是曾经的南斯拉夫是一块饱含伤痕之地。
上高中时,历史老师会告诉我们巴尔干半岛素有火药桶之称,而库导的塞尔维亚正是其中的核心。
巴尔干历来抱以铁与血,而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巴尔干独特的个性与气质。
而这部片子与以往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着巴尔干人民心中而不只是肉体上的伤痕。
具体故事不剧透了,作些提示吧。
时不时咬人一口的奥匈大钟,腰上缠着子弹的大妈,抱着冲锋枪睡觉的男人,设置这些元素并不是随便放在那里的。
沾满鲜血的大鹅,困在井中的蝴蝶自有他的意义。
不断的逃亡逃亡逃亡逃亡,库导是闲得吗?
当然不是。
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同样也都是导演的意象和自我表达。
导演在战争中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从主角握着水井绳子的手感受到手术的切身痛苦,能从一步又一步的逃亡中感受到绝望和无奈,能从医生对大钟的吐槽中感受到荒诞与困惑。
这些感受也正是来源于导演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与剖析。
另一方面,鹰或者说那个隼,则是“观察者”的视角。
这不光是暗喻我们,同样也是对围观着南联盟战争的外国媒体的无情消费的嘲弄。
即使在媒体面前详细地看到了自身的生死悠关,换来的也只是地球另一端某处的冷眼旁观。
大鹅一次又一次地争先恐后用血弄脏了自己。
引来苍蝇也不断围着飞舞。
战争结束了,但流血和冲突仍然在发生。
飞机一开始给南联盟带来的是希望,但渐渐的飞机代表的变成了死亡。
战场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唯有军官越来越好的摩托车。
保留了百年的大钟最终没能熬过战争。
各国列强大国的保证也同样避免不了被屠村。
大鹅每一次起飞,都迫使主角迈出一步,但到了最后,主角依旧与动物为伴,也隐喻着时过境迁,但巴尔干局势仍然换汤不换药,各种问题仍然都存在。
故事是以几件现实中的故事加之导演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理解混合而成的,导演用最荒诞的方式表达了最真实的战争以及被困于战争漩涡中的每一个平凡人。
所有人都被困其中无处可逃,即使是最大boss英国将军也被关进了监狱,即使他还能翻云覆雨。
再多的话不说了,库导的电影乍看上去摆了一堆元素堆砌,但实则没有一个元素是多余的。
摄影精妙,画面考究,要表达的东西也都表达到了,成为获奖作可以说实至名归。
在六公主上看的,感觉并不是很能看懂。风景倒是不错。
重燃对电影的激情!永远的库斯图里卡
当然不如地下。地下把我震傻了。很飞。大场面,想象力都有,情节确实一般。第二部库斯图里卡。他想讲的是爱情。两个大美女都对你死心塌地你可太自恋了。乐队舞会好评。这就是库斯图里卡的意淫啊。
战争、逃亡与终结,爱情穿插电影始终。尽管依然有着老库电影中的特色元素:鹅、驴与蛇等诸多动物,众神般的音乐狂欢,特立独行的人物,魔幻的故事,残酷里的诗意,但显然这一部的主题是战争与爱情,纯粹的你想不出更多隐喻。所以整体而言,没给我惊喜,更多的是重复。多出来的半星是迷弟对偶像的祝福。
电影最大的敌人是完全的自然主义。看似炮火连天,实则心如止水。姜文只学了个皮毛,差得还远。
用鹅来象征那些强国,满身是别人的献血,从而带来自己的食物,最终也难免被烧到羽毛。那些羔羊就像无辜人,在慌乱中被杀掉,正如他们的对话,你的美貌,我的善良,都为我们带来不幸。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真的是一流的反战电影。
浪漫至死
库斯图里卡的灵气都去哪里了,怎么各种拖沓和生拉硬拽???莫妮卡贝鲁奇的胸胸还是好美!
风格明显的导演。看了开头就和之前一部很像,一查果然是同一个导演。一个男人一生重要的三段狂想曲,事业,爱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灵感枯竭又怎样?库斯图里卡总比姜文强,这是笔法的差距。
都是符号
音樂.戰火.愛情,永遠的庫斯杜力卡三大命題,這次顯得有些失調,比如歡樂不如過往。但整體還是精彩,初次看的友伴看的興奮,期待再多拍一些吧 w. sw長春
咬人机械钟,缝耳真情郎;枪林弹雨小阳伞,蛇蝎喝奶识报恩;左轮霰弹喝喜酒,屋顶漏雨挡两妹;蝴蝶大战火焰兵,一山全羊飞漫天;瀑布银河下九穹,失意情郎地雷阵。三件真事和一堆胡扯,巴尔干魔幻现实,赞
前半部写实,后半部奇幻。
没想象中好看:(
如果我也十年如一日看同一部片子,会有什么不同呢? 鸟与天空与爱,似乎就是和平、自由、幸福。 妄想天堂是因为懦弱和求生本能。 寇斯塔 萨嘉波佐维奇 米莲娜(妹妹)
老卡老了……
依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的巴尔干魔幻现实主义,将真实的残酷消解在荒诞的剧情中,藉此营造出一种疏离感,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而包装在喜剧外表下的,永远是悲剧的内核。“如果你也死了,又有谁去纪念你们的爱情呢?”
⒈伴随着音乐的律动,炮火的喧嚣声中,送牛奶的路上举着黑伞,子弹就不会打在身上,喝牛奶的蛇知恩图报,好伙伴隼总是喜欢现在肩膀上,黑驴在临死之前还在哀嚎,天鹅总是飞到血池中,公鸡总是跟镜子中的自己搏斗;⒉虽然停战协议早已签订,可是却依旧炮火连天,不过爱情的萌芽也悄然诞生,但却是脚踏两只船的爱情,懦弱的他也只能看着两女打架,坐在一边弹琴而不去阻拦,直到未婚妻死去,现实和心中的枷锁同时挣脱,两人奔向未知的旅途;⒊虽然歌颂的是爱情,不过令我感动的却是那三个追击的战士,为了完成长官的命令,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但是最后还是英勇的战死,想到这里还真是心疼他们!
毒蛇会喝牛奶懂报恩,屠人的士兵晚上爱看动画片,温顺的羊被地雷炸飞,被地雷炸死了爱人,他用十五年把雷区填平。莫寻死,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