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并不认为电影硬伤是影响电影观看的关键。
例如太阳到底会不会熄灭,扔核弹能不能重新制造太阳,人工智能的飞船到底有多智能,飞船被烧坏这件事能不能避免。
细究起来肯定bug很多,但其实并不关键,电影需要关注的唯一逻辑是电影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故事的发展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展现了导演希望展现的主题,这是电影的完成度。
电影前半段讨论的是高压、封闭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段的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
既有美队的暴躁失控,也有舵手的操作失误。
我们能从情节中感受到高压的影响,这也是我最欣赏电影的地方。
但是从寻找一号飞船开始,电影的逻辑就开始崩塌了。
为什么要找一号飞船?
电影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要双保险,因为不确定一个核弹能不能成功。
电影结局是什么?
电影结局是墨菲开着二号飞船的核弹撞上了太阳。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墨菲不去找一号飞船,直接开着二号飞船撞太阳,啥事没有,完美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安全返回。
大家发现问题没有?
正如美队所说,你墨菲不没事闲的去找一号飞船,我们啥事都没有。
当然,墨菲可以开脱说是舵手自己操作失误,包括一号飞船船长是内鬼等等。
但是从电影的内在逻辑角度,没事闲的去找一号飞船确实是矛盾的根源。
正是因为墨菲等人是主动前往的,所以当这些船员牺牲的时候,观众并没有觉得他们伟大,而是会产生“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想法。
可以说,“主动前往”的行为消解了牺牲的神圣性,因为牺牲变得可以避免。
再来谈谈电影的核心主题:人与神的对抗。
一号船长种种不合理的举动,使得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一种幻觉。
既然是幻觉,就要有是幻觉的觉悟。
飞船对接是谁做的手脚?
舵手吗?
舵手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手脚呢?
这合乎舵手的人物性格吗?
杨紫琼又是谁杀的呢?
你会发现,如果按照幻觉的角度,剧情变得更不合理了。
当然了,你可以认为一号船长已经进化了,作为太阳之子,他只靠阳光就能活下来,所以各种超人行为也就变得不奇怪了。
但是电影有对一号 “ 船长超进化”的任何描写吗?
没有吧。
这些需要观众脑补,需要添加额外设定。
一般而言,对于所有电影来说,常识问题是不需要解释的,例如人要吃饭喝水。
在科幻片的领域,一些公认的科幻技术也不需要解释,例如未来科技很先进靠语音就能操控飞船等等。
但是,“船长超进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类别。
当然了,并不是说不允许超自然的存在。
比如在奇幻电影中,在一个人人都会魔法的魔法世界,超自然当然也可以变为一种常识。
但问题是这部电影的基调是一个科幻片,是一个基于现实的高科技电影。
我们看不到任何“船长超进化”的科学解释,哪怕是不合理的科学解释都没有。
为了解释船长为什么能被太阳直射而不死,观众们需要自行补充设定。
这种补充已经超越了“电影文本本身”,近乎达到了独立创作同人作品的程度。
船长这个人物暴露了电影内在逻辑的缺失,也成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硬伤。
电影的硬伤会让观众出戏,观众将不再关注所谓的电影情节,而是开始情不自禁的思考:这个船长哪来的?
他为什么这么强?
为什么其他人拿船长没有办法?
船长难道不应该已经死了吗?
当片尾最后墨菲与太阳同归于尽时,本应作为高潮情节的结尾,观众看起来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没有人会关注所谓的人与神的对抗,没有人会关注所谓的“用蜡制作的翅膀靠近太阳被融化 ” 之类的神话故事,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都被转移了,而转移的根本原因就是导演给电影带来的硬伤。
这绝不是导演风格的问题,当然了,你可以说这是电影流派,例如大卫林奇的电影也没有逻辑,但是他从电影的开头就让观众放弃了逻辑,只让观众关注纯粹的心理感受。
《太阳浩劫》不是的,在最开始它甚至还有一些悬疑色彩,而悬疑是需要观众带脑子、带逻辑的。
你不能电影前半段是希区柯克,电影后半段是大卫林奇,这个游戏不是这么玩的。
所以没有借口,这就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导演没有能力写好一篇作文,驾驭不了这个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的完成度缺失。
周六晚上和姐姐一起在一家极好的碟片店淘了一些碟回家。
第二天迫不及待就看了其中的一部。
《太阳浩劫》。
标准的好莱坞大片式的名字(虽然是英国影片),灾难科幻片的海报,似乎有些老套的故事,令我十分疑惑为何姐姐和店主都强烈推荐。
看完之后,才领悟,真的是一部极佳的影片。
仿佛是去往仙境般地方的旅游,回程途中可以感叹不虚此行。
并在游记中反复回味。
影片刚一开始,便带着诗一般的韵味。
男主角低沉嗓音的独白,宛若宇宙中的诵经。
航空舱外巨大而魄丽的太阳,令人望一眼便无法转开视线。
完全摒弃了以前美国好莱坞式灾难片的惊心动魄与壮烈宏伟。
经过遮光而有些阴暗的太阳,不仅仅单纯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感触。
令人感受到自己无限的渺小,与自然无限的伟大。
怪不得影片开头,心理医生西瑞尔戴着墨镜,面朝太阳,会露出如此享受的表情。
影片刚开始,航天器中一派祥和,仿佛是去远方度假。
但事实上,八位宇航员身上担负着拯救地球的重任。
将一枚巨大的核弹投入太阳,用以激发衰亡的太阳释放更多的光和热,以挽救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地球。
伊卡鲁斯一号失败了,而二号必须成功。
开始的平静为之后暴风雨的到来作着铺垫。
宁静的海面即将迎来电闪雷鸣,疾风骤雨。
灾难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并且惊心动魄。
在宇宙这样危险且具有无穷大未知性的空间,船舱外夜潮般平静且黑暗的虚空,迷人且令人恐惧。
在接近太阳时,伊卡鲁斯二号收到未知信号,通讯指挥官哈维断言是伊卡鲁斯一号发出的求救讯息。
于是飞船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与伊卡鲁斯一号汇合,或继续按原计划执行任务。
这个抉择权交给了物理学家卡帕。
他通过电脑模拟计算得知核弹飞向太阳后,由于速度过大,时间与空间都会发生扭曲,所以核弹引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很大,而伊卡鲁斯一号拥有一颗核弹,两次机会总比一次要好。
于是伊卡鲁斯二号改变航线,飞向灾难的起点。
由于特雷在手动操作时的失误,飞船隔热板发生故障。
舰长凯恩达和卡帕自愿出舱维修。
当太阳风暴袭来时,由真田广之饰演的凯恩达为了维修好最后一块隔热板,保住整艘飞船,被太阳风暴卷得灰飞烟灭。
八人小组,只余七人。
由于故障,太阳光照入植物供养室导致植物全部烧毁。
作为植物学家的柯拉珊哭得撕心裂肺。
这种人与自然的感情令人触动,虽说杨紫琼饰演的这个角色有点多余。
终于,伊卡鲁斯一号与二号汇合了。
几名宇航员通过甬道进入一号舱内,并开始搜查。
发现了繁茂的植物室,充足的水和食物,完好的机器,却没有看到船员。
看到这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总会有人头部的照片一闪而过。
这一点,下文里我一并来解释。
不久,出了故障,链接通道突然断裂,四名宇航员被困在了伊卡鲁斯一号,而一号中的电脑系统完全被破坏,飞船无法航行。
四人想到一个办法,穿宇航服利用开舱气压将人送入二号舱内。
但宇航服只有一套,经斯主动将宇航服穿在了卡帕身上。
指挥官哈维表达不满,称自己是现任舰长,应当活着执行任务。
经斯说,只有卡帕懂怎样操纵核弹。
而且因一号系统崩溃,舱门只能手动打开,所以心理医生西瑞尔自愿留下。
此刻人性的伟大与卑微,一目了然。
哈维与经斯也想冒险不穿宇航服弹入二号舱内,可太空中温度达到零下百余度,经斯灵机一动,将飞船壁上的隔离材料捆在身上,以起保温作用。
两人缠得严严实实,然后各自抱住卡帕的一条手臂。
舱门打开,气流托住三人直飞伊二号,但舱门太小,三人在门上撞了一下,卡帕救回了经斯,哈维却飘向了太空深处。
或许在太空里,恶有恶报也是存在的。
哈维在太空里飘着,他用手扯掉脸上的隔温材料,在一瞬间被冻成了冰人。
接着,他撞上飞船的边缘,支离破碎,灰飞烟灭。
回到飞船,几位成员商议,认定这些事故都是特雷蓄意制造的。
于是经斯决定,杀了特雷。
却发现,特雷已经死在了血泊中,自杀了。
八人,只剩下四人了。
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我也越来越看得欲罢不能,仿佛身临其境,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
最惊悚的情节出现了,卡帕在检查核弹及系统,智能飞船系统伊卡鲁斯一直在用优美但毫无感情的女声提醒着卡帕:你正处在危险中,你正处在危险中,氧气供给不足。
卡帕回答说:我知道,只要能撑到核弹发射地点便可。
伊卡鲁斯回答说:已无法支撑到指定地点,航行时间需九小时,而氧气将在七小时内耗完。
卡帕疑惑:不可能啊,柯拉珊计算过,四个人的氧气消耗足以支撑到核弹发射。
伊卡鲁斯答:但船上有五个人。
卡帕一脸吃惊,顿了顿问:第五个人是谁?
伊卡鲁斯答:第五个人身份未知。
空气似乎凝结了。
你想一下,在离地球数十万公里的太空,四周都是超低温虚空的航天器里,突然多出一个身份不明的人,那是多么令人恐惧。
之后的情节便成了凶杀惊悚,突然现身的一身溃烂外表,镜头放到他便出现信号干扰状况的伊卡鲁斯一号船长,对二号船员们进行了冷酷的追杀。
柯拉珊被杀死在植物室,卡帕被刺了一刀锁在了一个房间里,经斯修复电脑系统时被冻死在冷藏液中,卡西与一号船长奋力搏斗。
最终,卡帕引爆核弹,完成了任务,他自己也淹没在了太阳中。
现在来讲讲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构思,这个理论也是我在百度贴吧中看到的,看影片时完全没有想到。
那便是,太阳光对人体结构的影响。
阳光,是什么呢?
它可以让人灭亡,也可以让人存活,并且享受它的美。
片头便放到了西瑞尔观赏太阳时幸福的表情,后来也放到船长凯恩达在观察室看太阳十分入神。
这就是能解释为何面对死亡的太阳风暴,舱外的凯恩达完全没有躲避,而是静静地注视它的到来。
西瑞尔当时也并没有喊他回来,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那是太阳的一种使人无法抗拒的美。
令人痴迷,令人沉醉。
这并不假,曾有报道说,绝大多数人晒日光浴成瘾。
紫外线的照射是人感到舒适。
也许正是如此,伊卡鲁斯一号才会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了任务。
因为在一号上最后的一段视频,船长说:“月球基地,哦,它太美了。
”说的正是太阳。
而一号的船长烂皮人也正是因为太阳的过度照射,身体结构呈现明显变化。
太阳光能使物体粒子化,而烂皮人界于人与微粒之间,所以虽然他有形体,但已看不清晰了。
也之所以如此,他能突然出现在二号船舱内,他或许并没有从通道走,因为那样会惊动电脑警报,而是化为粒子穿过飞船外壁进入舱内的。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何进入伊卡鲁斯一号舱内时,会有一号船员的照片一闪而过,那其实是导演在暗示观众,宇航员们并没有死,他们只是化为了粒子,存在于空气中。
假设果真是这样,那凯恩达、西瑞尔和卡帕等人可能都没有死,只是化为看不见的粒子,随阳光去往他们想到的地方。
《太阳浩劫》是一部经典且耐人寻味,具有思想深度及电影美感的硬科幻的影片。
虽然与《世界末日》《火星计划》《阿波罗13号》同为太空类型的科幻片,但着眼点与题材的深度完全不同。
本片有壮美、有温馨、有惊悚、有善恶、有轻松、有沉重。
将这些杂糅到一起,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科幻片。
几位主演的演出也是可圈可点。
导演更加是发挥了深刻的功力,不愧是曾指导过《猜火车》《28天以后》的著名导演Danny Boyle。
这部影片,剥开它华丽的外衣与精巧的面具,其实归根解蒂,本片主旨还是讨论了生存与灭亡的主题。
是一部纯粹的哲学性电影,是一个人生,众人亡,还是为众人的生而亡自己的问题。
生命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是否是脱离肉体的永生呢?
虽然电影中提出了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并未全部解答。
还需大家自己思考。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影片结尾,是全片中唯一一段出现地球景色的镜头画面,令人感伤而又欣慰。
镜头中大概是卡帕的亲属,正在看他从飞船传来的讯息。
已经消失的卡帕在播放器中喃喃低语,仿佛诵经祷告一般。
最终,画面定格。
播放结束。
“如果某天清晨,你们发现太阳亮了一些,那表示我们成功了。
”卡帕的声音似乎仍回响在空气中。
他的家人站在雪地里,看见太阳骤然亮起,金灿灿的光铺遍雪野。
那卡帕他们,是不是也随太阳光一起,回到地球,回到了他们家人身边呢?
亡者重生。
亡者永存。
2007.8.26 23:34
首先我想说电影不错,剧情部分也不狗血。
记得小时候,大概10岁左右。
已经记不得科幻片的名字,也记不清说的什么故事,但是映像深刻的是,那种太空环境,无尽的深空,璀璨的恒星,美丽的星云等等,硬科幻展现出来的景象,给那时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喜欢硬科幻的应该会有同感,那种对宇宙深空的无法言状的——兴奋、敬畏、壮阔、惊叹、自己的渺小、时间空间的无限、无穷无尽——这些感觉都是,但又都不足以表达)。
正是这样,使我以后看科幻片时,总希望找到这种感觉。
但是,很多科幻片还都不够“硬”,只是借着科幻的外衣(并非贬义)说其他的主题,对于“硬科幻”内容的展现不能满足我。
而这部太阳浩劫,诸多元素都达到了真正“硬科幻”的标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因为就像之前说过的,硬科幻展现出来的,对于喜欢的人来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形容。
我只想说这片子的科幻场面有多“硬”,喜欢的人一定要看。
也许对科幻(尤其关于太空、宇宙这类)不太感兴趣人朋友不会有这种感觉。
罗伯特.卡帕说:不够好,只是只是因为不够近。
除了片中的卡帕,每个人的描写都只是点到为止,乍一看一锅大杂烩,其实谁都不是绝对的主角,要是真的有,也应该只有是人类+太阳这两个主角吧。
面对太阳(死亡、生命、完美、世间一切的主宰等等多重象征),人类个体实在太渺小,就像疯子船长说的:when face with it, we are just dust那个喜欢晒太阳的拉丁汉子就是被这种谜一样的美吸引,和猜火车里那种嗑药的心理很相似,但是又很不同。
挑战接近的极限,这个也是主角名字为什么借了死于战场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大名的原因吧:不够好,只是只是因为不够近。
其实有两个情节很能揭示这个主题,船长站日冕的巨浪扑面而来的时候,只是痴痴地盯着太阳;耳机里另一个超级日饭--那个迷恋太阳满脸灼伤的的拉丁男并不介意他的死,反而嫉妒地拼命问道:你到底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也许那一片100%强度毫无过滤的阳光,正是驱使他们驶向太阳的终极诱惑吧,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也想这样轰轰烈烈地死一回。
另一个就是那些死去的一号船员们,在面对这个创造了一切的巨神面前,统统放弃了改变人类命运的企图,拉丁男最终和他们一样,牺牲了小我,用卑微的态度投入它的怀抱,痴痴地面对它燃尽在日冕上万度的淫威里。
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和诱使罗伯特卡帕冲向子弹的诱惑,其实很相似。
科幻方面,我觉得不需要太挑剔,这个片的题解实在太多解了,科幻只是个载体,导演和他的科幻班子已经很尽力了,在这样一个虽然不太经得起完整推敲的故事大背景下,把象征上帝的造物者-太阳和渺小的Creatures-人类,放在这么有想象力的架构里,任一个个代表了人类各个面的个体在其中自由碰撞,面对濒临灭绝却又仍然主宰一切太阳,或疯狂,或牺牲,或团结,或迷恋,或恐惧。
看完之后脑海里的回音久久不能散去。
shields为什么不和船体贴合?
要靠人工来调整shields的角度也太好笑了吧?
那个在行进过程中又手算路线还验算三遍、又人工调角度的王汉斌怎么这么强,你是人机吧?
不可能三角:shields不贴合船体飞船航线计算、shields转向靠人工没有一套有shields的宇航服用于外出作业、或者有shields的专门作业机器人事关全人类的大事,既定计划的拟订和确认必然是慎之又慎的,结果一听到Icarus 1还在就轻率而儿戏地更改航线和计划了。
前面这我看在编剧是老熟人的份上忍了,后面真田广之剧情杀真忍不了了。
真田广之另一部太空电影《异星觉醒》曾经在我看来够差的了,现在一比较发现还是这个烂得更有水平。
这是一部充斥着死亡的电影,没有生存。
故事的主角们踏上的注定是一条不归路,拯救人类的巨大责任和自我渴望生存的内心斗争是这条不归路上的仅有的风景。
对于主人公来讲,同伴的牺牲是为了延长他的生命完成拯救人类的任务,虽然看过不少此类的影片,但是我还是被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死亡的表现生生打动。
就像我前面说的,整个电影充斥的死亡,色调是非常灰暗的,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我觉得电影将人类的很多真实情感表露无遗。
或许主人公物理学家之前对于这次任务有着不坚定或者另外的看法,但是看着同伴一个个牺牲以及所带来的震撼后,他坚定的点亮了濒死的太阳。。。
当看到最后地球上太阳一光芒万丈的姿态升起的时候,我确实动感情了囧,有一会儿我想了很多。
比如,有一天我珍视的人也会死,我自己也会离开这个世界。
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如果它恰好桥接到我们生活某个方面,所带的波澜是难以一下子平息的。
我们活着,我们每天看到活跃的太阳,我们每天见到一样的风景,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一尘不变,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这回事。
我们活着,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影片的结尾曲很打动人,尤其是那句let me see just who I will become......ps:Chris Evans真是尤物,电影里面他的角色是最男人的,死的也是最销魂的。
(让我想起jack囧)
IMDB上的电影评分是一个有趣好用的东西,合意的时候可以拿来佐证观点,不合意了就用来藐视权威。
对我而言,《阳光浩劫》属于前者。
一部开门见山的电影,直接以太空舱内的镜头开场,前十分钟就交待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太阳正在衰败,地球日渐寒冷,为了活下去,人类派出了带着核弹的太空船,寄望于船上的科学家将核弹投掷进太阳内引爆,为这颗恒星提供新一轮动力,从而拯救地球。
这是派出去的第二艘船,船上的核弹也是聚集地球能量的最后一枚,简言之,这个任务,不成功便成仁。
看不出新意的剧情简介,好莱坞常拍常新的科幻题材,类似的影片包括《绝世天劫》,《The Core》,宽容一点还可以加上《后天》和《独立日》……一次前途叵测的太空航行,一群担负着巨大使命的科学家。
依照惯常的套路,他们一定会遭遇艰险磨难,产生矛盾争执,并展现这样那样的人性光辉。
留给观众的猜测,无非是这群人的死法和死亡的先后顺序。
是的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然而我想说,无论你最初的猜测是什么, 这部电影都会有超出你想象的地方。
参照导演Danny Boyle的前作《猜火车》和《28天后》,你就该知道他不是一个完成任务就满足的家伙。
以图形示意,本片不是正弦曲线的一个正数区间,也不是水涨船高的二元一次方程,而是平均起伏的波浪线。
分量相差无几的高潮点被均匀的安排在了影片的不同时间,始终不变的惊悚主线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丰满升华,临近尾声也不显疲态。
前四分之三是中规中矩的层层深入,后四分之一则是出人意料的激烈对抗,这片子不仅是科幻,更是科幻的科幻,导演终究没有放弃他残酷莫测的个人风格。
有限的经验让我没有办法用单纯的心思去看待这位导演的作品,同样一部集合了杨紫琼,真田广之,Chris Evans和Cillian Murphy的电影也不该过于单纯。
面对毁灭,人类究竟是应该听从自然的安排乖乖灭亡还是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努力生存?
一个各司其职的团体,究竟何时该民主何时该专制?
困境中,拯救地球和挽救同伴生命之间到底哪个更重要?
如果说放弃同伴生命是情非得以,那么为了完成任务主动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应当?
不是把人留在危险的地方自生自灭,而是亲自动手了结。
很多有意思的切入点,影片也全都给出了利落但不代表一定正确的答案。
同理以上疑问也可以有两种意义,一是它们只是为了增加电影趣味性而设置的矛盾冲突,二是它们确实体现了导演深层次的思考。
好吧,三是两者皆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这是一部很好的游走于观众和评论界之间的电影,通俗却别具深意,只看观者如何理解。
简单或复杂?
我选择了复杂。
Chris Evans,观影初始我曾以为这是他的又一部《神奇四侠》,然事实却大相径庭。
他饰演了片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Robert,目标明确不择手段,必要时不惜牺牲他人以及自己,冲动却值得信任。
对这个角色的认知很难用一言半语说清,他不是好人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彻底的将个人利益融合进了集体利益的个体,有时冷酷的不近人情,有时却勇敢的让人唏嘘,表现十分突出。
Cillian Murphy,无人生还结局中的最后一人。
如果说Chris身上承载的是理性,他则代表了感性。
作为唯一能够引爆核弹的物理专家,他作出了偏离航道的决定,然后看着众人为了保护他一个个死去。
虽然不是他的错,可当只剩下他一人时,结果如何已经没有选择。
影片的最后,终于第一次拍到了地球。
积雪的大地,一对母子遥望天际,太阳终于重现光芒。
镜头拉远,蛋壳般的悉尼歌剧院出现,典型的科幻片警示。
只是,未来会如何,究竟何人能知晓?
太空科幻片很多,涉及太阳的应该很少吧。
不得不说,此片的太阳特效真的美极了,但看到一开始对太阳的长时间多角度拍摄,船员对太阳的热衷描述,就应该有所准备,本片不适合追求节奏紧凑剧情生动的太空科幻迷观看,它本质更趋向一部太空精神文艺片。
然而,让人失望的点在于,在众人演技开始把观众带入唯美文艺科幻片的时候,出现了科学怪人?
硬生生地加入一个精神分裂的人or人形怪物来营造紧张氛围,使这部片子开始变得不伦不类,又是太空中跟异形战斗?
然而船员战斗能力都超渣,怪人也没异形那么让人恐惧紧张。
个人认为,之所以营造不出紧张氛围,一方面跟剧情,跟铺垫有关,另一方面,跟人有关。
男主角是自带忧郁气质的爱尔兰人墨菲,演技无可挑剔,紧张,无助都表现得很好。
但是,本身自带忧郁,影片又是想走文艺范路线,就决定了每次看他的戏份都是以下感觉:此次任务最核心人物竟然这么忧郁,无助,慢热,每次看他说话,都好想扁他一顿让他利索点干活,特别到后半段他自己关在舱里,啥也没干,就在那里害怕,无助,在剧情已经紧张的情况下他所有行动都是慢吞吞(本金牛座都觉得慢),心里只能n句what the fuck!
我想,影片的违和感就是这样来的,纯太空文艺片,主角是很适合的,可是后面插进来让气氛紧张的怪物,主角自带的气质就不符合了。
好死不死,看了演员介绍才发现前两天刚看过男主的惊变28天,文艺丧尸片,还获英国什么奖了,OK好吧,英国那边大概就是喜欢这种慢吞吞的忧郁主角去演惊悚的剧情?
反正我个人感觉是违和得要死,就想吃了苍蝇一样不适。
so相比之下片中其他演员都讨喜多了,至少大家干活利索。
最喜欢真田广之,剧情台词都不多,但那种气质让人着迷。
杨紫琼也属于打酱油里戏份偏多的了,演技在线,英语台词流畅一点都不违和(跟在谜巢里的李冰冰相比,好太多个层次了)。
让人动容的,除了太阳特效,还有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为科学献身精神吧。
科学工作者真的伟大。
致敬。
最后献上绝美的几个震撼镜头,当时能在电影院看到的话,至少多半星。
《太阳浩劫》粉碎了我对宇宙的一切好奇,探索欲顷刻间荡然无存。
太残酷了,离开地球的人类好残辜。
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人类比蚂蚁多出来的那点优势可以忽略不计。
鑫说,太阳太热,奔日计划可以等到天黑去,看来也不靠谱。
别无他求了,就留在地球上了此残生吧。
翠花,给我上一碗高浓鸡汤,岁月静好混吃,现世安稳等死,只待化尘的一刻,无所谓了。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是一部很不错的硬科幻片子,其中不乏激动人心的场面和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行为。
虽然有一些技术上的硬伤,但在心情上的刻画还是成功的,尤其是贯穿整个片子的那来自一个天文单位的星尘的宁静。
凡是热爱硬科幻的人,可能不会被整个片子打动,但绝对会被其中的一些小细节打动。
整个片子的节奏稍微有些乱。
我觉得导演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但是可能这一个多小时的胶片不足以让他把自己的所有观点表达出来,因此片子中还是不幸地塞进了一些俗套的商业片元素。
如果有机会再琢磨琢磨,也许可能成为一块闪光的宝石吧。
不喜欢这部片子,明明可以做到很好的题材,却从后面变了调,张冠李戴一通后虽然结局又回到了原点,但那SB僵尸舰长 也太莫名其妙了吧,是为了更商业的考量吗,还觉得能成为红色星球那样片子呢,结果还不如黑洞表面呢,再大牌的卡司阵容,也不能弥补这模糊焦点的剧情故事,导致人物脸谱化都很2!
This shit is fucking HARDCORE !
场面不错
垃圾中的战斗圾
片子不够严谨,略显沉闷。
到出现僵尸之前都蛮好,解剖人性,毫不做作
个人对科幻方面会有些偏爱吧
2007.8.31
距离经典和伟大就差一个第三幕,剧本突然从科幻的宿命的转向惊悚和猎杀,层次断裂,确确实实是可惜了。但即便如此,无法抹杀前两幕的好,也还是足够悲壮。
Solaris + 2001 Space Odyssey + Alien(?)
突然蹦出来的僵尸太无解了··
虽然有点老套,但看完还是感觉很震撼
情节牵强
节奏把握得出乎意料的好,没想到真田广之英文很棒
国产货靠不住
人类试图挑战上帝,本身就是愚蠢的。
莫莫莫明奇妙
常常觉得有点不懂得地方 剧情也真是够曲折的了 虽然还是有很多别的灾难片里面队友牺牲老套场面 但还是有一定震撼力的
★★★☆ 伊卡鲁斯1号有个发逼疯的舰长,伊卡鲁斯2号有个自私自利的副舰长,怎么筛选舰长的程序没有那么严格了?【Chris Evans那个角色性格好喜欢
这片子的好处就是尽管它是一题材很商业演员也很商业的大片儿,但各种因素甚至包括后半截儿的惊悚悬疑都没有对整个片子的格调产生一丁点儿的带出感,总之算是Danny Boyle在视觉上的风格之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