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刑事犯罪检察官的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饰)在纽约法律界可谓是风光一时。
而经历了一番不可解释的遭遇之后,迈克尔离开了原职。
还好他又在一家大型的私人法律事务所里找到了位置,暂且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办事经验维持生机。
在新老板马蒂·巴彻(西德尼·波拉克饰)的督促下,开始了兢兢业业地为肯纳、里丁以及老板巴彻等人的洗脱种种肮脏的法律事件当中。
但是,不同境遇、忙碌辛苦的工作也终于大大改变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个人生活:妻子孩子离他而去,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再度遭遇沉重打击。
无法估量的债务让他没了以前的光彩,彻底厌倦了。
尽管,迈克尔非常想摆脱目前的工作状态,但是他的财政状况以及他曾宣誓要为公司的老板效力的决心,让他别无选择,只得继续在这样的工作中煎熬。
与此同时,迈克尔·克莱顿又因为公司的肮脏业务而卷入一场价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集体诉讼案当中。
而正当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丰富的办事经验“拨开迷雾”成功解决这场诉讼案的同时,老板巴彻手下的另一个办事员亚瑟·艾登斯(汤姆·威尔金森饰)以及女诉讼律师凯伦·克劳德(蒂尔达·斯文顿饰)等人的一一卷入,使得迈克尔·克莱顿的事业和人生再次面临新一轮严峻的挑战……
看这片子太累,绷紧了神经期待George Clooney带给我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最后却没有什么惊喜,如果不是剪辑、故事叙事手法上的那么些变化,我会说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片子,当然,各位演员的表演的确是可圈可点的,George Clooney导演的功力也不算很差,很多小细节还是让我觉得,哎,不错的。
但是我不明白这样一部并不算出挑的影片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奥斯卡提名,后来反应过来了,奥斯卡不就喜欢这样的影片吗,人物化的,讲述现实生活事件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好吧,满足奥斯卡的要求,但对于我来说,一般。
作为边缘人生存,已经融入到生活中,这也许是与可悲命运的直接联系。
但谁能否认,身份的模糊并不能左右生存的必要。
边缘人,在主流之外,却不是另类。
同样的养家糊口,自我生计,只是没有名份和认同。
在权利与执行之间,有着模糊的层面。
一个人即不是权利的拥有者,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认同者,还不是碌碌无为的凡人。
他是什么?
克莱顿先生,既不是资本的掌控者,也不是专属的专业人士。
他混迹于他们其中,做的是这些人都不能做的事。
小到作坊大到财团,哪里没有这样的人。
而这样的人,存在的价值是否连城毋须考证,而入世的心境却微妙得很。
走上一条路,不归。
遵循游戏规则,角色其中。
这样走下来,距离优越生活的标准早不远,距离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却绝口不提。
这个“不提”最可悲,混迹于高端事务中风平浪静,时而英雄而为,时而神秘连连,时而遭人妒忌,时而风光无限。
然而,却没有一天心安理得,深心的那个窟窿被表象的完美遮掩,表象的完美怂恿着灵魂规避自我应有的存在感。
时间可以让一切成熟,始乱终弃还会否极泰来。
三番五次,成就了标准化的边缘人,权利者和正品们运用的最高级清洁工。
能力毋庸置疑,经验毋庸置疑,人脉毋庸置疑,貌似纯良太平,貌似精英勇士。
其实,只是体制中的一个可以更换的轴承。
克莱顿先生的投资破产了,无辜的样子,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体制不能赋予的自我。
他的清洁工工作很隐蔽,流连于高层和客户之间,危险的消解着潜规则。
这是他的错吗?
是他作为工具的下场吗?
有的人就会成为工具,有的人就会成为使用者。
谁是使用者,是那些获得首肯的人。
谁在首肯,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顺着脉络上升的究竟是怎样的人。
《全面反击》相当隐晦的展示了一种对比,新的掌权者和常年的清洁工之间的比较。
前者和后者明显不同的是,能力上的差距。
可以看出,被使用和被信赖有多么天壤之别。
也可以看出,这根本不重要。
难看的是,对克莱顿先生的认知早已被固化、被倾向了。
谁都习惯,谁都清楚,谁都不言而喻,包括他自己。
没有这个电影,也没有了这个荒诞却精彩的对比,因为很真实。
好莱坞电影不喜欢深刻,所以《全面反击》只抛出了这个基调,讲得还是黄金叙事的惊险高潮。
而高明之处在于,这故事被设置在纯现实的环境下,恍然如同真事儿。
一个被体制抛弃的人的全面的绝地反击,一个草根英雄的大作为,借机全面影射社会现实。
乔治克鲁尼原本不是实力派演员,近年来开窍发奋,直奔实力派而来。
评论说这是他最优秀的一次演出,私下以为,他相当合适这个角色。
偶像变实力的资本在于积累,俨然大器晚成。
其经验值贵在丰饶,在崇拜和肤浅中成长。
换作任何当红男星,他们个性化的丰富表情都不适合本片风格。
这个半记录式的导演风格实在适合克鲁尼式成熟帅气的固执呆板。
没了这点内敛的英气锐利和不苟言笑,影片素质很会走入颓势。
加之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克鲁尼实在合适克莱顿先生。
编剧出身的导演奉献了超强剧本,工整划一严丝合缝,还异常专业。
冷色系影像更突出了影片叙事所强化的危机感。
导演将这个俗套的好莱坞故事变得更紧凑更具备张力,属于稳健叙事的典范。
对于一个老套路故事来说,《全面反击》堪称惊艳。
关于良心和资本之间的斗争实在是现实问题,其中充斥谋杀和潜规则更是引人注目。
其实,克莱顿先生的边缘人命运也许更贴切人心。
一个小人物的牺牲与这个人一辈子的忠诚付出,一次逼不得已的良心发现与这世界上充斥的权谋和狡诈,这种对比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其实看到这样依旧风度翩翩的乔鲁完全不能同4年后的《后人》相联系,反差那么大,但是这也是作为一个好莱坞国王的人生转型之作,对于“生命”(Might be a strong word)自己的演绎以及作为一个个体一种反思吧,我觉得。
姑且不论编剧(莫认真)单单是看到这样努力对自己演技风格做出新诠释的乔鲁大叔就已经很感动了。
昆丁你嫉妒么?
ps.为什么那款手机跟我娘06年买的一样==黑线。。。
新女友很漂亮
足够复杂到让你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追索每一条线索,留意每一个人说话的口气。
在一个接吻可以搞10分钟,一个过渡可以拖拉十场戏的烂片时代,一个电影可以精致到这样的地步,就首先让人肃然起敬了。
(当然和意大利现实主义或者小津安二郎的起敬不是一个平台)但是归根到底,一切都还是只是一个扣人心悬的阴谋故事。
一个男性爱死了,女性闷死了的题材。
乔治克鲁尼,没有任何花活地呈现,比最佳女配tilda更精彩。
——这些英国莎剧传统的演员总是要提醒观众她们克制的表演下,在最高潮出呈现一点点拿手的戏剧性小反应,她的是“一千万”台词中的一秒钟狰狞,是她心痒难耐的炫技。
也是如艾玛汤普逊,在《理智与情感》中的最后一声高音。
相比起来乔治克鲁尼说起精彩的鬼魂的笑话都是稳稳地去戏剧化,他真该得那个最佳男主。
克制、克制……,我太哈乔治了。
从庞大的企业阴谋、到公司高层、到法庭纠纷、到合作伙伴的人际关系处理、到家庭财务危机、到父子关系。
从大到小、从东南西北到迈克克莱顿。
要什么拿什么;拿什么,就把什么呈现的清清楚楚。
这是讲故事的技巧,也是好导演的功力。
最棒的是,整个影片的干脆利落体现在只讲述动机和人物转变,像是下棋。
哪颗棋子推进几步,哪颗棋子被哪颗棋子吃掉,就结束讲述往下推进。
天啊,如果是大陆警匪剧,大概会讲40集。
可能会拉长重点,刻画乔治克鲁尼的哭泣,或者可怜的anna死了哥哥之后是如何绝望于生活的。
总之,这是一个小众的片子。
就娱乐来讲,太复杂,没有这么费人脑汁的娱乐。
就深刻来讲,它的复杂只在于线索人物,就意义还是限于“每个人都是被各种无形之网的裹挟的人质”。
就艺术来讲,它还是好莱坞常规技巧。
这部片子是一个知份的高级智力游戏。
像是一个学者,在海滩边上翻开一本精致的侦探小说。
这是小众的智力消遣。
ps:最近刚看完《斗牛》,所以要和那个恶心的“二次重讲”手法比较一下。
迈克克莱顿的“二次重讲”是一个时间轴矫正的坐标。
《斗牛》里面是啥,情景反刍,意义反刍么?
为啥子我们的导演们总是害怕矫情不够呢。
这部片子大部分的时候是很“闷”的,即便是暗杀,也做的很没有新意,更不用说最后反败为胜的录音了。
能看的下来,只是因为乔治-克鲁尼。
正如豆瓣网友所言,克莱顿能躲过暗杀,与前文出现两次的儿子书中的童话故事有关;当然出人意料的提前离场,以及杀手对于汽车前后两次处理和走岔路,这些都有关系;这些加在一起,真的是运气太好了。
就像影片最后说的,克莱顿只是一个干脏活的人。
况且他做了很多年还做不到合伙人,40多岁面临严重的中年危机,几近于一个穷光蛋。
反击真的是因为逼急了,为何斩尽杀绝?
为何在绝处依然要苦苦相逼?
联系到美国最近的墨西哥湾油井泄露事件,我们可以理解的更多。
在美国,只要不是司法部想和大公司打官司,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当然,司法部也好商量,只是运气差一点要拖上4年甚至8年,等到新党派上台了,自然会和解;个人就更好商量了,根据公司业绩,参考对方的律师费用,以及对方索要的补偿金,加加减减,觉得划算就选择私了——毕竟不妥协的只是少数。
对于那些不妥协的,也有办法,就像片中处理的那样,造成个意外事故,别说是我想杀人灭口。
虽然和《永不妥协》类似题材,但是表达上这部片子要更含蓄,全然没有“孤胆英雄、个人奋斗”的样子,不过这就需要演员难度更高的表演。
否则,就要真的一路闷到底了。
还好是乔治-克鲁尼。
无论是长相还是口音,他都很正经:感情内敛,目光深沉,举止优雅。
这个人物叫克莱顿之类的都无所谓了,反正我们知道的是乔治-克鲁尼,因为这就是克鲁尼给我们的样子,随后问世的《在云端》,也是这个套路。
这个一脸正经的男人,却更能演出背后所承担的生活的压力与辛劳。
在云里雾里绕了2/3的时间,最后三十分钟影片真正达到了高潮。
人生是复杂的,漫长的,多变的。
还记得最初的样子吗大多数人会说不。
不少我们故意要忘却,也不是为了逃避,只是时间的力量没人可以抵挡,细水长流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的,另我们吃惊,尤其是回收当初。
Clayton是幸运的,现实虽然残酷,却给了他一个重新找回自我的机会,而更多的人其实没有得到上天这个特别的眷顾,比如Arthur,比如Karen。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个机会看成是他善业的回报,因为他为出卖Arthur而感到内疚,因为他帮了弟弟Timmy,有点宿命轮回,因果报应的味道哈。
从人格的角度,也可以看成,并为泯灭的良知让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说法不仅适用于Clayton的遭遇,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过程。
3cd的版本,清晰得很,却不够连贯,偏偏cd1、cd2又沉闷且艰涩,从昨晚看到今晚,差一点没坚持到最后,如果仅到cd2就放弃了,那么就真的错失了一次精神洗礼的机会了。
最后的疑问因为之前看的断断续续,有些地方没怎么看懂,第一、为什么Clayton会把车开到岔路上,停在那里,下车去看山坡上的马?
第二、Arthur为什么对小孩子的书感兴趣,而且在里面做了很多标记?先把问题记录在这,有机会再看时或许会找到答案,又或者,那位好心人看了我的拙评,给予解答。
而这个世界满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以致于我要为它写一点有关它为人所诟病的种种。
首先要提一下,Tony Gilroy是Bourne系列的编剧,有看过这个系列的都应该知道其情节编撰之严谨。
——谋杀Arthur伪造自杀现场,单纯以脚趾注射而胃里没药片,不可能逃过法医检验。
我是这样看的,专业到知道注射之前可以随便扔A的脚(因为血液尚在流动),而注射后需要小心避免尸斑的Verne组合,当然不可能忘记这点。
事实上一进门的时候他们就往A口里塞过东西了,而且是直接塞进喉咙让A呛了一下。
——为何要杀Arthur,而不是直接毁灭证据。
很明显,如果对方有意发难,证据的拷贝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的,正如MC和Verne组合后来发现的一样。
而A“自杀身亡”则可以让所有事情变成过眼云烟。
——Michael把手表扔进燃烧的车中,连尸骨都没有,不可能伪造自己被杀害的场面从发现Arthur可能是被谋杀开始,到自己险些被谋杀,Michael从山岗上跑下来的时候想的会不会是投奔他哥呢?
我看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大概所有人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忘了Michael他哥是警察,而且是一个曾经给他行过无数方便(从他哥愤怒地说you know what you want可见前科不少),连罪案现场封条都可以搞定,最后揭发Unorth时有直接参与行动的警察。
这里被伪造的不是场面,而是消息。
——229文件是怎么到了Arthur手里的剧中有交代过是Arthur自己去弄的,但详情没有说。
原话就是律行老板问女总监,Arthur是怎样拿到的,女总监说她想问的是同一个问题。
——MC一介牛人为了区区8万美元就得屈身做3年。
其实MC当然会有很好的收入,就算不如律师,就算有赌瘾,至少不会在戒赌一年后还为了8万美元头疼。
这笔帐的实情是,MC弟弟欠了人家多少钱,片中没提到,我们只知道MC卖了自己全副身家投进去开的那个店,还差7万5,所以这可能是在说几十万,甚至MC老弟帮人家贩毒,中间买卖黄了货没了,数目大了去了。
而老板要他再签三年的原因也说得很清楚了,是因为MC知道太多内情,为了防止他缺钱花走投无路把律行给捅了,暂且安抚并牵制之。
最后说一句,语言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凭字幕去评价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电影则是非常愚蠢的事。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有看过Spy Game,应该会认得律所职员听说MC挂了说Holy shit的那个表情。
这部奥斯卡提名的片子,之所以让很多人失望,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它(主要是编剧)的非典型性。
因为奥斯卡向来是那么一个没有意外的地方,类型片当道,对于各种影片大家都有心理预期:伦理片有伦理片的路数,历史片有历史片的味道,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部剧情片,那么请一定遵循剧情片的叙事方法和摄影规律,以符合大家对剧情片的一定的期望。
但是michael clayton恰恰不是这样的片子。
一个好像永不妥协的故事情节(小个人抵抗大集团),却没有励志、没有泾渭分明的好坏,有的只是一些疯疯癫癫晦涩的对白和始终压抑的各个角色们。
种种迹象,好像又有一部奇才作品即将诞生。
但不幸的是,我中途睡着了,可能是因为极为拗口的台词,也可能是过分压抑的气氛,总而言之我在马上要大快人心之前睡着了。
所谓好看的电影,一种就是把类型片拍得很象类型片,符合预期并且制作完美,好像去看古典主义绘画展,一切都在预料中,但仍然因为完美的线条色彩感动你。
另一种就是激荡你的大脑的非类型片,走的是歪门邪道,颠覆你几十年的逻辑或者道德底线。
michael 不想做第一种,却也没有做好第二种。
真的很不幸。
首先,我要说,这部片子绝对是一好片儿,或许第一遍看它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你认真地的多看几遍以后,也许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甚至里面有个小孩描述的关于一本书的内容的几句台词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想先提一下Arthur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是主导了克莱顿转变的主要因素。
Arthur是Kenner,Bach&Ledeen律师事务所的“传奇”律师,他为U-North(一家生产农产品的大公司)做代理律师(他的律师事务所可以从U-North手中拿到高额的律师费)。
这家公司生产的除草剂对人体有致命的伤害,那些小农场里的农民饱受侵害,许多人因此丧命,而Arthur所做的却是要帮助这样一个丧尽天良的公司摆脱官司。
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别人在做坏事,却要腆着脸帮他辩护,相信他也至少会良心不安。
于是我们看到Arthur彻底的转变了,他先是在一个受害者指证时脱光衣服(这个行为是耐人寻味的,他那时还是作为U-North的辩护律师出席,当他听到了受害者的描述,他觉得为这样一家公司辩护实在是可耻至极,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
后来他(对克莱顿)说:“我发誓我在这里不要我这老脸,就是因为忍受那些鬼东西存在”),然后他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帮助那些弱小的受害者,可是很不幸,他被U-North(其实是那个法定代表人)雇佣的人给办了。
下面到了主角时间,迈克尔克莱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特别顾问,他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对外,他要为明明就是做了亏心事的大公司辩护(Arthur因为在公众面前脱光衣服这样一个不雅行为被监禁了,于是他变成了救火队员);对内他还要还清自己弟弟欠下的债务(他自己的餐馆在他弟弟的经营下破产了)。
他很矛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大公司是绝对有猫腻的(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他又很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自己的亏空,所以他的立场在一开始就不是很坚定(当然,他一开始也不会知道U-North的人下手会那么狠),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救火队员”。
克莱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个选择:是站在公司一边还是Arthur一边?
是拿了钱以后继续帮助客户隐藏罪恶还是去跟U-North对抗?
是去见那个受害人Anna还是把她当作空气?
是去指证U-North法定代表人的下流勾当还是拿了“Ten”然后把这件事忘掉?
迈克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做出选择,或者说他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直到Arthur的离世,直到自己的车爆炸,他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选择。
(影片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克莱顿右手拿着支票,左手拿着证据,傻傻的站在老板的办公桌前)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克莱顿和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凯伦第二次面对面交谈的场景。
影片在此时依然在“卖关子”,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迈克尔到底选择了什么。
而迈克尔在对话中也一直在敲诈凯伦,他的口气好像是只认钱而不再在乎Arthur了(I’m not the guy that you kill,I’m the guy that you buy)。
直到他套出了凯伦的话然后一句:“You’re so fucked.”我们才知道故事的结局: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良知,选择了Arthur这一边。
影片的结尾,克莱顿上了一辆出租车,“给我开五十美元的”,他舒了一口气,我的心也随之落了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三个主要演员:乔治克鲁尼,汤姆威尔金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非常到位。
尤其是蒂尔达,她将这个女人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别看她在公众面前收放自如,其实这个女强人在私底下也很痛恨自己违背自己良心说出假话的行为,她并非是非常冷血的,从最后影片高潮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也是非常害怕的。
她也会因为自己雇人杀了人而紧张(在厕所中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利益面前,在自己的好强的心理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凶手。
最终蒂尔达凭借这个角色拿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啊!
老演员汤姆威尔金森的表现让人称道,他把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头脑无比清楚的Arthur表演得非常自然,很有张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水平。
前半段实在过于沉闷~~
良心
也不知道是我欣赏能力下降了还是怎么的,怎么看着老打瞌睡呢,还看不懂.....看了下影片介绍才明白怎么回事.....又是一闷片
这叨逼叨的弱智片是怎么入围奥斯卡的?一查,果然,制片人是乔治克鲁尼。
怎么描述这个故事呢?随便吧,不错。只是话说乔治克鲁尼依然很帅就是了。
无聊。。。。。。。。。。
Michael Clayton
除了一个帅哥 ,很没劲
钻石王老五最不钻石显摆的一部。他好像憋着一股气在演。
翻译有点问题。我看不是很明白。。。 6.5
剧情真的好弱,而且节奏还很缓慢。
看三次,睡着两次,最后一次坚持看完...
导演处女作就这么棒真挺不错的,拍摄手法也很值得学习,许多细节值得深思反复琢磨
男主呃……剧情不怎么样
前半段的铺垫太长了
just fine
就算有乔治克鲁尼的俊脸撑腰 我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很不错
叙事不错
老套的剧情,除了克鲁尼演得还行就是衣着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