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海传奇》就很烂,后来得知动画版《地海》也不尽如人意,看了个简介,又看了勒奎恩的评论,也就知道了个大概。
但是,说实话,没想到真的比较差,已经不仅仅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或者什么,而是显得太没才气了。
应该说《地海传奇》是不好改编的,因此才会大家都抢着要改编权,又都没编出个什么名堂。
作者大段大段地叙述自己的思想,而人物常常陷入无所事事中。
除了第一个故事里杰德的日子还算过的充实(不停逃避黑暗的追击),第二个故事中《古墓》中泰娜就度过了漫长的,沉闷的,当无聊的最高女祭司的生活。
第三部,按说也是动画片的主体,更加是杰德带着阿仁在世界各地漫无目的地追寻,阿仁不知道杰德在找什么,杰德说我是在跟着你走……绕来绕去最后我也没太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天涯海角,还走错了方向的样子。
不过最后一段杰德在生死之界阻止光明的流失,和阿仁的转变,还是表现了很多作者的功力。
第四部则大段大段描写泰纳不当女祭司,也不学魔法,改当农夫的妻子,而且孀居了的生活,个人特别喜欢这一段,因为能完全落入作者所设定的一个古老的农业社会生活里,这正是奇幻小说的迷人之处,会让人真实地感到,这就是地海的世界。
但我还是承认,这一段同样不适合改编,因为严重缺乏视觉上的吸引力。
大概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宫崎吾郎选择的是四拼一,把所有的情节进行切割,变换,移植,组合……那么结果呢。
当然就是四不象了。
既不是厄苏拉的《地海》,甚至也不是一部吉卜力动画。
如果是厄苏拉的《地海》,那么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战胜邪恶巫师这么简单,浅俗的故事。
可以说《地海》所有的思想,这个片子都取之皮毛,精魄全无。
如果是吉卜力的动画,它应该做得更精致一些。
单看那首好听的《Terru之歌》,当他出现时,声音很美,画面也不错,但就是完全无法融合在一起,瑟鲁的口型和动作神态完全都对不上。
因此丝毫感觉不出是瑟鲁在唱歌,唱歌的是瑟鲁。
相较之当年的《侧耳倾听》和《大提琴手哥修》,其中人物在拉琴时的手指和运弓动作都是完全写实的,因此和音乐的起伏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份功力,难道已经丧失了吗?
也不能说《地海战记》没有任何优点,至少那首歌确实非常美,是全片中最能让人联想到地海世界的。
作画上也大体保持了吉卜力动画的特色,虽然没有突破。
只不过,顶着吉卜力和厄苏拉的两大盛名,宫崎吾郎的表现确实让人失望。
难免更怀念过世的近藤喜文,据说他也曾是理想的接班人。
我相信每一部片子,都有自己的內涵,看不懂,只是自己修為不夠,仍是一貫的日式風格,劇情的批判,已經有了不少,這部動畫在不同的人心目中,定義也不同,最初想看,是因為看了預告,被宏偉的城堡跟在市集生活的平民百姓所吸引,加上唯美的音樂,所以有了較大的期待。
看過後,沒有失望,也沒有太大的感覺,最感動的,是小女孩的歌聲。
《地海战记》是宫崎吾朗的出道之作。
作为传奇大师宫崎骏的长子,本来和动漫毫不相关的他(专业建筑设计,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相关工作),莫名其妙被推上了导演的位置。
确实是莫名其妙。
在这之前,他毫无从业经验。
而其他人,基本都是先从画师做起的,比如宫崎骏自己就是,还有吉卜力的几位年轻导演。
一个都没画过漫画的人,直接去做动漫电影的导演,还是吉卜力的作品!
如果不是宫崎骏的儿子,绝不可能。
宫崎骏本来是强烈反对的,是铃木敏夫一力主张。
至于他为什么要挑毫无经验的宫崎吾朗?
铃木在自己的书里《吉卜力的天才们》说,他隐约感觉到宫崎吾朗能行。
这个说法也太敷衍了。
我觉得,铃木是看到吉卜力后继无人,不断尝试新的可能。
吉卜力内部人才挖掘之外,他也想看看宫崎骏的长子能不能继承家业,接过吉卜力的担子。
事实证明,一家子出一个大师就是祖坟冒烟了。
宫崎吾朗,作为毫无从业经验的新人,交出的答卷不能说太坏,只能说平庸。
接班人完全谈不上。
后来由宫崎骏负责脚本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也是如此。
大概他也明白了自己无论如何不可能赶上父亲的脚步,后来也就放弃了。
说说这部电影。
画面相比宫崎骏作品简陋了许多。
宫崎骏的电影,众所周知,几乎每帧都是精美的画作,可以拿来做桌面。
这部就比较粗糙,我看没一张能做桌面的。
节奏也太慢,镜头太啰嗦,很多镜头不知道在干什么。
比如拍蜘蛛的手下上楼梯,拍那么长干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剧本。
亚刃救了瑟鲁,瑟鲁毫无感激之情??
本来以为是对长相自卑,居然说什么“最讨厌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导演你这是什么逻辑??
不管怎样人家是豁出命救你吧??
最后亚刃觉醒去救瑟鲁的那段就更奇怪。
格得和恬娜都好好的,居然一直没出现帮忙?
导演可能是想突出男主角,可是你至少得给个解释啊?
格得就算没有法力还有武力吧,就让亚刃一个少年自己去面对蜘蛛?
宫崎骏的电影就从来没有逻辑bug。
铃木敏夫在《吉卜力的天才们》里面写,他们去拜访勒古恩请求改编权的时候,宫崎骏说他会负责剧本,如果作者不满意改编,他会随时停止。
但是事实上,不知出于什么理由,宫崎骏并没有介入这部电影的制作。
而作者本人也并没有机会插手。
电影公映之后她才看到,并且相当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愤怒和对宫崎骏食言的失望。
另外,电影的名字也很奇怪。
日文原名是《格得战记》,可是主角分明是亚刃。
这是在搞什么?
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瑟鲁之歌》。
宫崎吾朗写的歌词太好了,就为了这歌词我愿意给出四分。
他非常精准地把握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年轻人迷茫的心。
或许他也曾经如此吧?
在父亲刺眼的光芒下,他曾经彷徨过吧?
电影开头的弑父,是铃木敏夫让他加上的。
铃木作为宫崎骏多年的合作伙伴和挚友,他肯定早就察觉了宫崎吾朗的心结。
想出这种改编,不得不说,真是恶趣味啊。
或许,他也希望宫崎吾朗能够走出父亲的阴影吧?
但是之后宫崎吾朗就只导了一部,这次可真的是宫崎骏写的剧本,然而画面也并不能让人满意——然后就专心管理吉卜力的版权了。
很难说这是不是走出来了?
等待了足足将近一年之后,近日才买到了质量很好的《地海传奇》,给足了质量上乘的画面和国粤英日个声道配音。
于是终于能够抵住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诱惑,静静坐下来,细细看下去。
我曾经下决心要心平气和,不把自己的想法预先归为任何立场。
但有一种立场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去的,那就是——作为“地海”书迷的立场。
曾经从预告片中寻找与“地海传奇”小说中相对应的元素,但坐在荧幕前看得瞠目结舌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些真的就只是“元素”而已!
吉卜力的《地海传奇》不能对应任何一本《地海传奇》的小说,它是利用小说中的人物、场景、对话、故事等等装配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故事,其中蕴涵了大量吉卜力自有的理念。
宫崎骏改编《哈尔的移动城堡》也是用了类似的手法,但老爸做过的事情,儿子再去做,功底一看就立判高下了。
如果说《哈尔的移动城堡》同化吸收了原著,那么《地海传奇》则倒转了过来,是原著同化了电影。
看过一些人的观后感,他们所得到的感动,很多都来源于原著而不是电影。
原著那些震撼人心的对白,那些虽然图象化但仍然由文字诱发出来的画面,都是电影所仰赖的基石。
我在和别人讨论这部电影时说:“宫崎吾郎的胃口和雄心真大啊,他竟然想到要把四本书的内容和元素全都糅合进一部电影里!
”对,这是一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最令人目瞪口呆的发现。
也许这里有必要写写电影的场面和剧情: 屏幕初开,黑暗中透出两行清晰的诗句,虽然从日文翻译过来已经有点变味,个人比较喜欢的译法是: “沉默中才有话语,黑暗中才有光明,死亡中才有生命!
鹰的翱翔,把昏暗的天空照亮!
——《厄阿的诞生》” 然后浮现波谲云诡的大海,天庭霹雳云开雨阖,惊涛骇浪中折腾着一尾小船,旁人的惊叫和风雨师的哀鸣……劈裂的天空里,两条金电附身的巨龙如缠斗般从云层中央急坠直下…… 影片就“地海”发生的种种异兆开始,随之而来,堂皇阴郁宫廷里,忧心忡忡的国王被阴暗角落闪过的一条人影刺杀。
刺客就是阿仁王子。
阿仁抢了家传的宝剑之后外逃流浪,偶然之下撞见了大法师杰德,和他一起旅行。
杰德是要去追寻世界危机的源头,阿仁则是要逃避心中的恐惧。
然后他们来到了霍特镇,阿仁在里救下神秘的少女,却徜徉在熟睡幻境时被人贩子抓获,锁在车子里。
直到杰德赶到救了阿仁,然后他们星夜前往草原上的一座房屋里,见到了那儿的泰娜夫人。
阿仁发现神秘少女居然也在,而且竟然是泰娜收养的赛璐。
然后总觉得故事在这里停顿了,杰德和阿仁不是外出寻找危机根源,而是留在泰娜家里劳动耕田,然后就带出一堆人与大地的感悟,虽然感动,但总觉得有他老爸的影子。
渐渐地,原先冷淡的赛璐开始接纳阿仁,而在一个黄昏的傍晚,阿仁无意中听见赛璐唱歌,久违干涸的眼里竟然有了泪水……然后背后操纵一切的大反派科博(蜘蛛)终于耐不住寂寞自己跳了出来,派出一个先前出场,混在人贩子里的衣着奇特的反派走狗甲,把泰娜和杰德绑了去。
在黑夜里徘徊的阿仁,遇到了赛璐的鼓舞,勇敢地说出真名,走向了自己黑暗的深处……到天明的时候,他终于用祖传的剑与赛璐一起打败了科博。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浮现天的彼端,天空和大气之中隐隐发生着变化,阿仁高喊着“特哈努”在风中跳了下去,一头龙带着他迎风盘旋升起——原来少女赛璐的真身是一条巨龙!
从开端和介绍来看,电影主体是建立在地海第三部小说《彼岸》与第四部《特哈努》交融的基础上,但开头那段“沉默中才有话语”的著名诗句,还有后来出现的“影子”的元素,来源于第一部小说《巫师》,但概念很大程度给修改了。
看得中途我陡然大叫:“什么!
难道影子才是好人!
”旁人以为我疯掉了……剧情中杰德带着阿仁,在路途中去找了泰娜,泰娜本是第二部《古墓》里的女主角,收留了他们,对阿伦自述古墓身世。
看到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像小说中的故事突然间全都串行了,疯狂地以一种全新的结构交织到了电影当中。
电影的另一个主旋律诗句:“远古龙与人曾经是一体的,人类选择了地与海,龙选择了火和空”,是来自于第四部《特哈努》。
泰娜收养小女孩赛璐,以及赛璐最后变成龙的故事,也出现在《特哈努》当中,但在电影里早已神奇地出场,看到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整部电影并不是要讲杰德与泰娜的故事,而要讲述阿仁和赛璐的故事。
这部电影其实很美,就如同它的宣传海报一样,它最令人感动的就是犹如小说《特哈努》中描绘过无边无际的弥漫着烈焰、金色和火舌的梦境,夕阳彼端的歌吟,沉没在世界尽头的光,彼岸,风与火的卷积翻腾……那个古老得仿佛属于我们想象异面的世界,还有那一场场庞然而清澈的音乐,摇曳着尘埃的沧桑,像猎风一般地贯穿了所有的天空和国度。
我不知道宫崎吾朗的美术功底师承自何方,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地海传奇》的布景做的比人物要好,远古而瑰丽,如歌如泣的画面,是影片中的亮点。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应当是电影中的音乐,那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的境界了。
然而有一刻,画面和声响隐隐约约地引我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名叫“地海”却又不是“地海”,像我心中的“地海”却又给人以疏离感。
原作者曾经不满的电影一个缺陷是,画面虽然精致,但却不够细微真实,这也显示了对生活的积淀不够的因素。
在《千与千寻》与《哈尔的移动城堡》当中,丰富的细节令本应平淡的故事却产生了完全仿真的熟悉感,光影的变换,人物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器物的光泽与质感,都是吉卜力动画高水准的标志。
但在《地海传奇》里,背景虽然精美,但画面却太过粗陋,使得人物仿佛与背景间离开来。
尤其是在街上遇到卖布女人的那一场,明明剧情中杰德已经把布料纹理毫发的细节都说了出来,画面展示给我们的却只有一个笼统的色块,这与其父在作品中连榻榻米上的磨损痕迹这种与情节无关的细节都做得一丝不苟的态度相比,儿子学习的还有很多。
故事情节的一些问题和许多人一样看后不明白,但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导演为什么要让阿仁毫无理由地就要背负轼父之罪?
就算是被黑暗的力量侵袭也好,但这样无动机、无预兆、无交待、无铺垫的开头,很显然地就是要让人莫名其妙。
(有笑话说那把剑是指向宫崎骏的,暴寒!
)还有,影片中多次出现阿仁田人交战时的扭曲表情,实在太过狰狞了,看得人有点连饭都吃不下。
总觉得导演过分夸大了一种处于负面或者是背阴的情绪,结果反而影响了人物应该表现的正面形象。
退一万步说,宫崎吾朗做得也太绝了,难道是因为年轻,不懂得凡是要留“余地”的缘故?
其实如果要强调“罪”的话,出手刺伤父亲就已经是不得了的重罪了(尤其是日本与中国这种东方文化国家),但只要人没有死,那儿子回去悔过还说得过去,干嘛连这点空间都不予预留呢?
这就导致虽然忏悔却已于事无补,男主角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原罪与恶感依然无法消弭。
正如上文所说,也许是太过于强调阿仁和赛璐,《地海传奇》中真正的男女主角杰德和泰娜反倒可有可无,刻画得非常平面,形象也不敢恭维,这还导致了杰德的力量受到观众的强烈质疑。
原著中杰德失去了魔法才会任人宰割,需要赛璐的帮助,可在电影中杰德一介魔法师除了开头露点小身手,中途传授高深道理之外,到最后居然手无缚鸡之力,形象也更加不敢恭维。
虽然杰德和泰娜的确返朴归真,但也不致像影片描述的那样完全“乡土化”吧?
杰德是像鹰一样的男人啊,在电影中也是想这么表现吧,但很不幸地沦落成一个欧吉桑,可怜的泰娜为了和他相配,也就几乎差不离地成了一个身材发福的中年大婶。
至于阿仁与赛璐凭着导演从天降下缘分,千里来相会路到尽头识的关系,虽然是剧情所需,也刻画得非常感人,但是否能被忠于原著的读者接受,也是个未知数。
这部电影失败就在于,它的胃口太大,容纳了四本书却无法及时重组和消化,因此使得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什么都表达不清,整个“地海”小说中的理念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荧幕各个片断之间,犹如庞大潮水褪去之后堆积在沙滩上的遗物。
看过书的会摇头叹息,没看过书的完全不明就里。
而且它的主题表现得太过明显,因此就近乎于说教了。
电影最终仍在描述一个最朴素不过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但小说《地海传奇》最重要的内容恰恰并不是这样的故事。
我曾经极力支持把这部电影译成《地海传奇》而不是《加德战记》,不过看过动画电影之后,一阵无语……然后就立场发生180度大转弯地想,还是翻译回《加德战记》吧,这部电影离真正的《地海传奇》小说似乎远了一点,也许把它当作《加德战记》而不是《地海传奇》,就像当作吉卜力的“宫崎吾郎”探索电影,而不是“宫崎骏”电影一样,能够更加有助于人们心平气和地,抱着另一种想法去对待它。
我想宫崎吾郎已经尽了努力去做他心中的好电影,这部电影也的确有许多值得人品味和触动的地方,可惜在他背后出现了两座高山一样的名字:厄休拉勒奎恩和宫崎骏。
很多片段都会让人想起宫崎骏的《风之谷》(沙漠、雀鹰的出现)、《天空之城》(蜘蛛大人和狡兔的人设)、甚至是《千与千寻》(比如瑟鲁爬城墙、上楼梯那会)。
可能是我比较笨,感觉电影开始的很多悬念,到结尾都没有得到解答。
莫名其妙的没有来由的龙,也许就是为了应雀鹰看到瑟鲁时惊讶地说:这个女孩不会是……原来就是一条龙。
难倒是影片开始时打架的两条龙中的一条?
可是它们为什么要打架呢?
黎白南为什么突然变阴郁了?
捅他爸时我还以为他爸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心里还纳闷没看出这人是昏君来呀……景色确实很漂亮,坏人确实很猥亵,结局的蜘蛛大人有点恶搞,跟整个片子不搭调。
总之是开始看的时候兴致勃勃,到了最后草草收场的感觉。
之前看過國際台播的地海傳說外國電視電影,對地海的故事背景有了小小認識,不過該電視電影以第一及二本小為藍本,在這裏不多提了。
以跟魔戒、納尼亞傳奇齊名的魔幻小說,地海的故事其實幾吸引,不過落在宮崎公子手上,似乎浪費了,難怪地海傳說原作者在她的網頁對其破口大罵。
入場之前都沒有抱任何期待了,因為網上一眾對其評價之低,前所未見。
不過,估不到結果比沒期望的預期還差,實在好惡頂。
宮崎公子終究也不是動畫界出身,外行人當這套動畫的導演實在很勉強。
這套動畫的故事劇情發展像東拉西扯般拼拼貼貼,無甚連貫及一截一截般,非常鬆散。
看了還不到半小時,已覺得渡日如年。
故事其實沒有太多人物,卻連這班人物的關係發展或背景闡釋也乏善可陳。
為何主角亞倫感覺不安就要去行刺自己老爹?
路上遇到雀鷹問也不見兩句就情同父子?
這種種都令觀眾難以投入。
真不知道宮崎公子是否照將書中的章節直接改為動畫便算?
有幾幕非常突兀的情節不能不提。
其一在城中不知何由無故出現一個毒品販子,與之前劇情毫無關連,好像為宣傳禁毒訊息而出現,簡直嚇死人。
另一處在亞倫救蒂露時蒂露無端端鬧亞倫不愛惜自己生命,前文後理缺乏解釋,異常莫名其妙。
片尾蜘蛛變了Q版般呻吟令觀眾個個捧腹大笑。
最最最突兀的是蒂露之歌那一幕。
原來在官網初聽到蒂露之歌時,覺得這首歌無比動聽,歌詞亦有深意,但在戲中的出現,是無原無故,無之前的劇情牽引,純粹突然蒂露想唱歌般就奏起了蒂露之歌,清唱足還要差不多三分鐘。
這個時候,戲院忍受了成個小時的群眾開始「開汽水」了,起碼有五、六人於這一幕忍受不了起身出場。
原來在官網所聽所期待的,到這一刻我極想當無睇過這一幕,只聽CD加自己幻想可能還會感受到這歌的味道。
本片唯一可取,可以算是開場那幅龍牆畫及亞倫兩個人格中影的設定(有點想起雀鷹的身世),看完這套片只會令你想快些看回原著。
總括一句,宮崎公子還是當回老本行吧。
他攪的宮崎駿博物館的確是非常好的,至於動畫都是留回給專業人士吧。
到底是否宮崎駿明知這回出問題,推自己個仔來當戰靶?
原文:http://tabitha.i-kiki.com
电影一开始,疯逼少年就杀了亲生父亲,然后夺走佩剑逃出城堡,开始游荡。
——男主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只觉得特别莫名其妙。
跟大魔法师相遇后,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磨磨唧唧,偶遇了一个小姑娘,被抓后跟小姑娘分别,然后又遇到小姑娘,开始田园生活。
——编剧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再次觉得莫名其妙。
期间与反派的走狗第一次相遇,以为要拔剑耍帅,结果最后还是被围殴,变成了奴隶。
——反派的动机不详,目的不详,只剩下莫名其妙。
一个多小时,反派终于出来了,然后剧情也特别敷衍,感觉明明能用五分钟讲明白的事情,编剧和导演硬拖到了最后。
最后半小时,说清楚了反派的意图,男主的动机,电影的主题。
全程,没有精致的画风,温馨的色调,只有还不如大学毕业生的简笔画(人物衣物全程没什么褶皱),唯一能看出是大公司制作的,只有人物流畅的动作。
一开始看,以为是宫崎骏的代表作,结果看了一部儿子对老子的东施效颦,真的太无语了!
全程都在上价值,强行上价值!
看得我有种巴掌伸不进屏幕扇男主一巴掌的无力感。
看过原作家的自述后,更是觉得这部电影是对原著的侮辱,真是啥都没拍出来!
如同在肚子饿的时候,吃了一碗没有卤的面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电影最后十分钟,海报里的龙才出来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因着对于宫崎骏老爷子的喜爱所以爱屋及乌特地慕名前来观看此片。
但是宫崎公子毕竟年轻力有不逮,难免被说成辱没了父亲的名声砸了吉卜力的招牌。
片名为地海战记,不可谓不恢弘,但是这整部剧却着实无缘配得恢弘二字,地海战记算不上,也就是个王子斗恶巫师的三流剧情,地海的广阔没体现出来,战记的壮烈也看不到。
由于满携着期望而来,所以大失所望剧中各种硬伤时不时让人想吐槽为快。
1.情节推进节奏拖沓,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事情,节奏不对,很容易让观众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丧失掉兴趣,在不知所云中产生反感。
在亚刃在屋后去找恬娜回来吃饭的时候,恬娜在那唱了三分钟的歌,好听是好听啊,没准算得上此片最大的亮点,但是跟剧情的发展很难匹配上啊。
2.各种小枝节初看以为是伏笔能在最后画龙点睛,看完才知是笔误实乃画蛇添足。
譬如,贩卖毒品的老太婆那一出到底讲的是什么,跟该片主旨有何干系,当我看到后面蜘蛛给亚刃喝那杯黑色不知名液体的时候说喝了之后能让你平静,我就想起一开始老太婆给亚刃药丸的时候说吃了能感觉很幸福,当时还想难道是类似的东西,但是后面的剧情发展证实了这两处无丝毫联系。
3.好多情节太过突兀,生硬。
当初亚刃为何刺杀父亲,这一直是一个谜,剧中一直也没给出很具体的解释。
当宫女们向国王禀报王子不见了的时候,王后突然出现说不要用这种小事来劳烦国王,神情淡定自若城府很深的样子,我还猜想难道刺杀国王是王后幕后操控的,要不然一个年纪尚小的小孩怎么能生出行刺父亲的心思。
到最后发现这个最初看以为很有戏的王后一直就没露面了。
这个刺杀父亲的举动确实逻辑硬伤,到最后只好自我催眠说是王子的心理问题导致的,但是实难服众。
还有最后恬娜化身为龙也显得突兀至极啊,本以为最后亚刃会和蜘蛛大战三百回合呢,结果剧情开挂,让人眼睛亮瞎。
4.此片到底讲的是个什么主旨,想传达的是什么思想有点不太集中,用小学生写作文的说法就是没有中心思想。
我们不妨给它捋一捋看,一开始说的气势澎湃的平衡思想,咋看很高大上,可是后面却丢掉了。
到最后又扯上生死观,其实生死观跟平衡是能放在一起讨论的,只是该片缺乏引导,有着细节处理不够圆融。
我倒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如果在此剧加强一个画外音,可以一以贯之的陈述出导演想通过该片传达的统一的思想应该也挺不错的,更何况这个方法还可以化解之前的几个问题,在交代不明白的地方加上画外音以解释和渲染,剧情会得到更好的推进。
或许那些看过地海传说那几本小说的人看这部剧能有更明晰的思路,但是电影一旦独立开来却无法自圆其说实在不应该。
我后面去网上大致了解了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发现此片居然是想把这好几本小说都揉杂进去。
这么做确实难度很大,让我不禁又重新审视起这部电影,其实还是能看得出来宫崎公子的野心和努力的,于是便对此片又产生了一丝同情,本来准备给两星的现在升级为三星。
如果没有宫崎骏的面子,这部影片会是什么反响?
我知道这一定是宫崎吾朗最不愿面对的问题之一,但他比起他的父亲差距真的不是一点两点。
美国作家娥苏拉·勒瑰恩的《地海传说》是西方奇幻文学经典之一,与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及路益思 的《纳尼亚年代记》齐名。
把这样一部著作拍成这样,我觉得真是……用一个宏大的开场吊起观众胃口之后,接上的却是平静舒缓的田园小品式的童话。
龙的出现,相斗,王被儿子刺杀的原因……这一大堆的疑似伏线后来通通没有交代,搞得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
画风也无法脱离宫崎骏的影响(不排除模仿的可能),却没有他的细腻。
花了100分钟看这样的东西,真他妈浪费时间。
前言:我未看过<<地海战记>>的书剧情与镜头感像冬天的泥土地,形容词就是"冷涩".未上映前一直热烈关注,到真正放送了,却又早忘记了要看.寒冷的傍晚偶然地在线上看完,人设还是很吉卜力,于是理所当然地看完了.人物的背景疏于交代,,,,缺乏上下文,更像是电影选段.而看官有过新海诚的饱满厚实的体验,这里变显得色彩甚薄.故事及视觉及人物之间的元素整合有待提升.总的来说,就是厚颜无耻地重复述说那一条道理:一切皆需均衡,生命需要承受.这何尝不是老生常谈?不过,在恬哈弩唱着寂寞的歌时,黎白南哭了,我也哭了.我曾刻意模糊掉的常识:"最生命:寂寞生存"那骨头深处的寂寞,道不出触不着,却在胸口重如泰山.也许:寂寞,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动力.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