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继《解忧杂货铺》之后的新作。
影片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呈现故事核心内容,但人物和情节设定上也有很多改动。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意外溺水脑死的女儿之间的情感羁绊,片中展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任何情感的母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影片的内容,从开头到结尾,无一情节不催泪,让人时刻感受到那种强烈和深刻的情感。
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深刻的情感,但是作为一部启发人们对死亡思考的影片来说,它值得一看。
1 死亡不是一个瞬间,是一个过程
母爱不是一个容易诉说的主题,但是能达到共鸣者还是一样会共鸣。
很多人说母亲溺爱孩子,有时候溺爱到妨碍了孩子的独立,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爱不是后天的,是从孩子在母体中孕育的那天开始,就奠定了这种不分彼此、难舍难分的情感基础。
而作为父亲,虽然他们也爱孩子,但却永远体会不到,一个生命从自己的身体里成长的过程。
这种神奇的牵引力,就好像人们所知的双胞胎的心灵感应一样,孩子和母亲的情感羁绊深刻且强烈。
当熏子得知了女儿意外溺水,脑死亡这个晴天霹雳的时候,她是崩溃的,但是最初的一刻,她还残存着理智。
医生提出,面对脑死亡的家属,虽然有些残酷,但是不得不确认家属的意见,是否愿意帮死者捐献器官,如果同意,那么就等同于认定死亡,然后马上可以实施捐赠,但如果不同意,脑死亡者,心跳尚未停止,维持至少3-5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孩子遭遇的意外,做母亲的熏子一直保持了克制和冷静,尽管医院里她没有流一滴泪,回到家中掩起门痛哭不止,但是那时候的她还在思考,如果是女儿自己来做选择,是否愿意捐献器官。
她回忆起瑞穗活着时候的点滴,想起她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在公园里看到了四叶草,本可以摘了带回家,瑞穗却说我已经很幸福了,让它留在那里把幸运带给更需要它的人吧。
当如完成女儿遗愿一般,决定帮女儿捐献器官后,在最后一刻却意外的发现女儿的一根手指动了动,她再也不能保持克制和冷静。
那份对女儿遭遇意外、对命运的不满和抗争的情绪一下子和盘托出。
她带着女儿还可能活着的一丝希望,决定全力以赴的守护孩子。
那份坚强,来自于对暴击的反抗、更来自于对面对死亡后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奈的抗议。
她要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安心。
于是在熏子的坚持下,医生全力配合着救治,把几度濒临心脏骤停的瑞穗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又维持在脑死、但心脏及其他身体机能正常的范围内。
接着,丈夫科技公司老板的身份,又给熏子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由于他们公司研制的一项通过电波刺激瘫痪者身体,发出和脑电波指示一样的技术,恰好可以帮助脑死的瑞穗活动身体,维持正常的身体成长。
于是熏子像发疯一样,依赖起这项技术,企图通过它来让女儿维持正常的身体,以保证有一天,当女儿突然醒来的时候,她还能有一个正常的躯体可以供大脑支配。
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它是一种默认和接受的状态,它让人内心平静。
而最痛苦和折磨人的是什么?
就是给你希望,但现实却举步维艰,一切都渺茫。
熏子乐此不疲的日夜守护在女儿的床前,为她买漂亮的衣服、在节日里把她打扮成公主的模样,甚至在她身体状况好转,不需要插管、不需要再打抗生素、不需要惧怕室内外温差的情况下,还请来了家教给她上课,带女儿去参加小儿子的入学典礼。
然而,当熏子通过丈夫提供的科技,不仅操纵了女儿的身体活动,还让她在接受了丈夫的礼物后对面部肌肉进行操纵,让她在机械的操纵下回报以微笑的时候,全家人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阴影笼罩之下。
不相信瑞穗还能醒过来的人开始怀疑,熏子是不是疯了,是把女儿当成了布偶,为了实现让她活着的愿望,操纵她的意志。
丈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和妻子一起拒绝器官捐赠,坚持把女儿接回家里照顾的选择是否正确。
他在街上看到了校友熟人为一个和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儿募捐,做心脏移植手术,他不由自主的捐赠了100万。
熏子努力的在家人、亲人、邻居、甚至是儿子的同学家长面前,带着沉睡中的女儿现身,完全不像是一个带着脑死亡的植物人,而好像是用轮椅推着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出现,还云淡风轻的向他们介绍和调侃,孩子最顽皮了,只有睡着了的孩子才是让母亲最轻松,我只不过是一直在照顾睡着了的乖女儿而已。
熏子的行为,让不能如她一般感同身受的人,感觉到了异样,大家都认为她已经走火入魔,无可救药。
熏子没办法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她对女儿生还的渴望,更加没办法让他们认可自己的女儿是个还活着的人,她歇斯底里的发泄,为了让大家承认女儿是活着的,她拿出了匕首,顶住女儿的喉咙,叫来了警察,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警察,如果我杀死了她,我是不是需要坐牢。
如果需要坐牢,那么说明我是杀人了,我是杀死了一个活着的人,那么为什么你们都不承认,她还活着… …最终,熏子放下了刀,身边人,所有人都对她的附和,是的,我们承认,瑞穗还活着,她还活着…
终于有一天,凌晨3点半,熏子在瑞穗的床边沙发上打盹,梦见了瑞穗。
瑞穗在梦里睁开了眼睛,她醒过来了。
在梦中,瑞穗告诉妈妈,谢谢你一直照顾我,我感觉到很幸福,我要走了。
当熏子醒过来以后,她听到心脏检测仪器发出的滴滴声,知道孩子的心脏又一次陷入骤停状态。
瑞穗再次入院后,熏子没有了之前的歇斯底里和坚持,她告诉医生,愿意为瑞穗捐赠器官,她已经收到了瑞穗的告别,是时候放手让她走了。
最终全家人安静的向瑞穗告别。
熏子作为人母所经历的一切,没有过切身体验的人可能不会明白,但是那份不甘心、那份不肯放手、在作者的笔下、在影片中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和令人动容。
熏子不是个疯子,她是太爱自己的女儿,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在,她怎么能放手,又如何让她放弃。
接受亲人死亡这件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会是一个瞬间就完成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从怀疑事实、到愤怒命运的不公、到幻想一切重来的可能性、到与命运挣扎抗争、到筋疲力尽后接受幻想破灭、再到最终接受现实,看清前路,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情感过程。
2 生命,是一场互动
影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脑死亡的孩子的故事。
面对脑死亡的孩子,或者说面对孩子,做父母的总能带着希望、无限的期盼去选择走那些艰难的路,因为孩子有未来,还会成长,虽然艰难,但却充满了可能性,所以人们乐此不疲,抓住哪怕是一丝丝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
然而,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联想到对于老年人的生病,不能自理,又该如何对待?
无论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爱,爱一个人,所以让人不能放手,不忍心就那样毫无反抗的接受分离。
但是爱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女儿瑞穗,母亲的不忍放手,让女儿陷入了畸形的成长,甚至是微笑都要受到电波的操作,这显然是违背了人性伦理的。
因为爱,所以母亲熏子以及她身边的亲人都被困在里面。
熏子的母亲,因为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外孙女,而深深的自责。
妹妹的女儿,因为瑞穗是和自己一起游泳,为了帮助自己拿回掉在泳池里的卡通戒指而溺水,她也将背负了一生的愧疚。
给瑞穗进行电波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因为这项研究,而放弃了正业、甚至疏远了即将结婚的女友。
母亲熏子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热情,对小儿子也是几近苛刻,一心扑在对女儿的照顾上面。
这种种的僵局,就是因为瑞穗不是马上死了,是脑死,但心脏还跳动。
如果让瑞穗自己去选择,善良如她,她是否愿意让家人、身边的人为了自己承受这么多无望的折磨呢?
以爱之名义,行不义之举,是对爱的亵渎。
这不义之举中,也包括让人失去自我。
无论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的行为,但是它的初衷都是积极向上的,不是要人陷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
生活是要去面对和继续向前行的过程,如何才能积极的活下去,尤其在面对身边出现如此不幸的时候,该作何选择,如何去爱?
影片没有给我们一个统一的答案,即使熏子最终选择了放手,也是因为女儿给了她意志的传递。
于是我们引申开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人,为什么要活着?
3 爱的意义
瑞穗的心脏最后还是捐赠了,捐赠的对象正是影片的开头出现的那个可爱男孩,宗吾。
他无意中将球踢进了瑞穗的家中,然后被一道神奇的光线吸引着,走进瑞穗家的花园,他看到了花园中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话题、帐篷、泳池,他还看到了瑞穗,坐在轮椅上。
那些场景本应该是留在瑞穗记忆中的,然而却由心脏移植的受益者宗吾去重温,一切仿佛得到了传承和转移。
这是个现实的、唯物的世界,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似乎玄妙的很,无人可以解释。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身处某地或者某个场景之中,总有那么一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是前世今生、还是幻觉一样。
心脏移植的案例在电视、电影中表现的很多,被移植者的父母、亲人,在见到受益者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些鲜活的心脏跳动的起伏,让逝者的亲人感觉到在某处,他们的孩子还活着,还在延续某种意志和精神,他们的心还是暖的。
瑞穗的父母原本相爱,但却因为父亲的出轨、不善言辞,在出轨后未作出任何努力挽回婚姻的姿态,让母亲感到失望,他们相约在瑞穗小学入学考试后办理离婚。
爱,让一对男女相遇相恋,并充满期待、无比喜悦的诞下爱情的结晶,而当他们在生活的洗礼中,失去了最初相爱的热度,走向分离时,爱的结晶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延续。
爱已逝去、生命的延续又再次离去,最初的两个人走过的20、30年变成一种虚无,剩下的只有回忆。
最终活过一场的证明是什么?
有些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是不是这样过的一生,才是孑然一身的终极体现。
究竟,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有人说,爱是一种不依存于爱的对象而存在的、非理性的积极的、甚至是盲目的情感行为。
是爱,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是爱,让我们愿意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做人。
即使我们不爱别人,但是我们爱自己、爱生活,所以我们积极的活着。
生命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存在,但是因为还能够爱,所以即使死去了,只要爱我们的人还在,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以上
薰子的女儿瑞穗因为意外溺水被医生判定为接近脑死亡,薰子和本已打算离婚的老公和昌痛彻心扉,但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就在他们即将接受女儿已经死亡,决定捐献出女儿的器官,与女儿做最后道别的时候,瑞穗的手突然动了。
因为女儿的这一反应,薰子终究还是无法放弃女儿能够康复的希望[4]。
不过,这只是薰子的一厢情愿,甚至于薰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为别人的反应而有了动摇与怀疑。
因为特别教师的一个故事,薰子认为她在影射自己应该尽早放手,于是她假借老师的名字走上街头,为一名需要心脏移植的孩子进行募捐。
募捐不过是一种想要接近患儿父母的手段,薰子唯一的目的还是想要知道她的行为是否能够被人理解[4]。
“人类是很自我的生物,为了生存而疼爱别人,为了生存而养育别人。
这也没什么问题,正是人类自私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但是,人类的技术是有一个被承认和允许的范围的。
你,已经超过了那个范围。
”我想100个哈姆雷特会从这部电影看到100种见解。
《寻梦环游记》中,逝去者的灵魂会到达另一个地方,只有在世的人把他遗忘,那个灵魂才会彻底的消失..是啊,生命不就是这样吗——拖着形形色色的躯壳,承载着周遭生命记忆的载体。
定义存在/活着,不就是你在别人的记忆里存在过...回到电影本身,被判定脑死亡的女儿从医学判定上已经死去,但在家人的记忆里她就是鲜活的个体。
基于此,在我的视角里,母亲所有偏激的行为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个命题,科技的意义。
故事里的研究员通过科技手段让脑死亡的女儿产生了动作。
对于女儿来说,科技予她的只是身上的电流刺激,做出的反应不是她自身的意思。
这就又涉及一个伦理问题,假设科技不是患者本意,外人是否就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
(相信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个意愿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那如果给这个选择题再追加一些条件,比如,患者本身已经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本意,且科技的出发点是有益于患者的(相信很多人这时候就会同意接受科技)母亲通过科技“控制”女儿露出笑容的时候震惊了我(更明确的说,触发了“恐怖谷效应”)。
水满则溢,用科技代替的情感是否遵从了对象的本意,我无从而知,但那一刻我是有产生反思的。
流水账了这么多,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辩证的问题,一些桥段也很感人。
有时候,我并不为了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想找到这个答案之外更多的选项,这部电影做到了。
有空的话会去追追东野圭吾的原著,可能会有更深的领悟...
浅谈一下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本篇涉及大幅批判,大家轻喷,毕竟我玻璃心……本篇涉及剧透,未观影的小朋友们慎入哟~~~~~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特别感动。
虽然观影过程中我两次落泪。
其次,我对于本篇没有特别感同身受,或是心灵受到撞击,因为本影大部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我本人不符,且多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做法。
以及,对于过往有过各种优秀作品的东野圭吾,我对本片还是很失望的(小说未读,过后再补)。
首先这个题材并没有太多的冲突点,导致电影情节中起伏不大。
最大的冲突,大概就是最后作为母亲,欲刺向女儿的那个场景吧。
但是,依我愚见,这个场景的设置略显突兀。
好了,我们来谈谈正片。
女主的女儿因为一场事故,而造成了脑死亡。
原本打算签下器官捐赠许可的这一对夫妇,在某个瞬间发现女儿身体居然还能动后,把脑死亡的女儿带回家治疗(或者说在家生活吧?
)。
男主(即女主的丈夫)因为偶然的契机得知女儿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再次让身体动起来。
以此不让女儿的身体僵化,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但是当事情发展到后来,女主越来越偏激。
而没有意识的女儿,在母亲和坂口小哥(角色名忘了……)的“努力”下,走向却越来越诡异……我思考一下死亡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脑死亡后,虽然心脏活着,但是永远不可能再醒了,就算醒了,我也不是我了。
而如果心脏死亡,但是脑还活着,捐献器官就等于我要看着我死去(2018年11月的想法,以后有可能会变)。
让我不解的是,女主这个角色是无比矛盾的结合体。
她在一开始以女儿的视角出发,不仅描述了善良的女儿形象,还塑造了理解女儿想法的母亲形象。
但这个形象和把刀架在女儿面前的形象反差太大,而且转变太突兀了。
一直坚持着自己,就算别人怎么看都试着去转变别人想法的女主,为什么会突然因为儿子的一句刺激,而突然试图“杀死”女儿来确认她女儿是活着的。
再着说,片中女儿微笑的那个场景。
我们这样的外人,看到一个活着的尸体在微笑的时候自然是觉得可怕,恐怖,但是一个父亲会觉得可怕我就有点不能理解了。
当然,他如果是觉得妻子疯狂的话倒是可以接受。
这点保存意见。
还有,研究员的女朋友。
像这种不和男友直接谈谈,和雇主直接交涉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像男友出轨了你怪小三。
当然,可能这个比喻不大恰当。
但是试想一下,当你热爱你的工作,并且为此花费心力的时候,你家长跑去跟你上司说,不要再让他加班啦!
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接近结尾的时候,女儿睁开了眼睛。
我心中一句WC,感情这是一部恐怖片吗!
然后就去了??
然后母亲就接受了??
啥玩意儿。
你让我给这部剧分类我都很难分。
家庭剧?
伦理剧?
推理悬疑?
恐怖?
到底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啊?
这说两句那说两句的,乱七八糟!
总而言之,和东野圭吾以往的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真的很很很一般,甚至偏差。
希望以后再看到其他好看的作品吧。
脑死亡,心脏仍在跳动,如此静止是死亡吗?
电影中或许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即便是结尾薰子与和昌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这部影片中,没有完美的二维角色,所有人物都是立体存在的。
薰子不愿承认女儿的“死亡”,深陷女儿只是沉睡的幻想,然而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家族更大的不幸;和昌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却从未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儿子生人看似任性,实际上一再退让,处处隐忍;星野以爱之名,实则为功成名就寻找途径……他们都有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样拥有爱的本能。
影片全程以柔软的光线述说悲伤的故事,因此这原本冷酷的命运在爱中渐暖,丧中有幸。
情感的线索自然延展开来,烘托恰到好处,泪中带笑。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回归影片聚焦的问题:脑死亡是死亡吗?
我并非医者,不懂医学相关的专业判定,倘若按照影片中所言,脑死亡客观来讲是死亡。
但东野圭吾想传达的显然不是这个,而是讨论死亡对每一个个体的意义。
如此,死亡的概念或许因人而异。
薰子在欲以极端手段证明瑞穗的生死时说:“人是不会死两次的。
” 我的说法,人是会死两次的。
第一次死,是生理层面上的终止,这是生者与死者的瞬时告别。
第二次死,是生者对于死者的忘却,类似《寻梦环游记》中的描述,这是生者经历孤身一人的生活过后,对死者的正式告别。
但《沉睡的人鱼之家》与《寻梦环游记》的区别在于,后者阐明了纪念的必要价值,而前者的人物不得不忘却,因为暂时搁置过去的悲伤是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动力的唯一方法。
“忘却”是此刻播磨一家的必须抉择,若沉浸于失去,只会止步不前。
所以,生与死究竟存在一个明确的边界吗?
应该是有的。
死亡终究是活人与逝者共同完成的一场神圣仪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既然人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不如少想自己能否承受这一份痛苦,把生活当作一场修行,过好当下的时光,不枉来过这一趟。
沉睡的人鱼之家 (2018)6.82018 / 日本 / 剧情 / 堤幸彦 / 筱原凉子 西岛秀俊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日本电影《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根据东野圭吾纪念出道30周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没有谋划复仇,也没有激情杀人,只有爱与陪伴,却比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看着都要揪心压抑。
这部剧情片一边展现着母爱的伟大,一边探讨着科技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便时隔5年再看,这样的讨论依旧没有过时。
就像安乐死一样,有人接受有人抵制,法律能界定的只是概念和实施,却无法界定人们在不同思想维度上的认知。
故事为了增加对人性的复杂考验,还设立了一个前提,即日本法律规定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无法出具脑死亡证明。
换句话说,如果家属认为病人还活着,不需要捐献器官,那么病人在法律上等同于活人。
事实上呢?
科技创新即便能维持人的身体机能,也很难让人的意识恢复,在外界一般认知中,等同于死人。
这是情感上难以接受,事实上又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关键做决定的人不是病患自己,而是家属,这就非常考验人性了。
和昌和妻子惠子有一个女儿瑞穗和一个儿子阿生。
某天,瑞穗在游泳池玩耍出了意外,导致脑部已经严重受损,处于脑死亡的状态。
医生希望家长愿意接受器官捐献,医院可以为此出具脑死亡的证明。
面对这样的打击,薰子一度崩溃,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就在薰子都决定放弃的时候,瑞穗没有放弃,她稍微有了些变化,并在不久被接回家接受长期照护。
和昌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研发创新产品解决病人痛点。
其中有一位工程师星野,满怀热情地扑在了针对瑞穗病情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中去,从中获得研究的价值,与被认可的成就感。
薰子一直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瑞穗,她的辛劳付出确实无可挑剔,但她的思想开始偏执,行为也出现了异常。
有点为了证明我女儿还活着,去做很多不一定利于瑞穗病情恢复,还会令人反感的事情,甚至到了连儿子都非常排斥的地步。
最终惠子无法接受女士只是一具活着的尸体,为了强迫社会承认女儿是活着的,或者说为了要一个国家对于活着的法律界定,她想采用最极端的方式,亲手杀死瑞穗来验证。
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没有脑死亡证明,理论上瑞穗就是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害活人的犯罪行为,她愿意因瑞穗被定义为活人而承担法律责任。
但对于外人看来,没有意识的躯体等同于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死人,就不应该被定罪,连赶来的警察都为难到束手无策。
这属于薰子的执念与普通大众之间三观的矛盾冲突,还是无解的死胡同。
这种辩论不会有任何结果,不过意识流升华了,将惠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观众的情绪拉满,为瑞穗的告别做了精彩的铺垫。
幸好惠子没有成功,但很可惜,瑞穗也没有成功实现苏醒,身体机能回到了初始最糟糕的状态。
这一回,惠子选择与自己和解,同意了器官捐献,让瑞穗离开人间,也将希望留在了人间。
这是一部几乎完美的匠人电影,导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想讲的故事,要表达的主题都呈现了出来。
从电影整体效果来看,感叹日本人安静,不焦躁,不妄求的匠人气质,而主题表达上,导演让我们思考着在医学,法律,人性等不同视角下,何为死亡?
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当瑞穗托梦给妈妈时,我真的绷不住了,太喜欢这样的情节设定,超越理性之外的爱与和解,生命,死亡,信仰等这样的主题,唯有这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人感到慰藉!
本片中人物所面对生活意外的不幸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是悲伤却乐观与缅怀的状态,对比中国电影《地久天长》,几乎同样的不幸事件和言说主题,而选取的视角和呈现的人物心态却完全不同,那就不得不感叹了,生活和生命本就会赐予每个人不幸,有的体验的可能只是不幸;有的反而看见了生命的盎然;有的却失去了一辈子,想再捡回来时,已经老了!
说起日本畅销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
即便没读过他的小说,也肯定看过一两部影视化改编作品。
作为“出版界的人形印钞机”,东野圭吾不光是个出书狂魔,而且深谙畅销之道,擅长在推理中揭露人性阴暗与社会痛点,引发读者的共情。
正因为具备这些特点,他的作品男女老少通吃,经常被拿来做影视化改编。
比如聚焦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白夜行》,比如披露校园暴力问题的《恶意》,比如关注性别认同障碍群体的《单恋》,以及反思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外私刑的《彷徨之刃》等等。
而最近,日本又出了部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新片,讲的仍然是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儿——《沉睡的人鱼之家》。
影片聚焦于一个富足美满的四口之家——爸爸播磨和昌,管理着一家尖端科技公司,为残障人士研发仿生义肢;妈妈播磨薰子,既是全职主妇,又在家里自营线上花店;大女儿瑞穗只有六岁,格外懂事善良;小儿子生人活泼好动,与姐姐感情极好。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意外降临。
一天,姐弟俩跟随外婆去泳池玩耍时,瑞穗被困池底,严重溺水。
虽然事后急救恢复了心跳,但由于供血不足引发脑损伤,她的大脑已经停止了运转。
医生告诉主角夫妇,像瑞穗这样陷入脑死亡的患者,不仅很可能永远醒不过来,连心跳也会随时停止。
而按照脑死亡患者的救治手续,这对夫妇面临着另一个残酷抉择——是否同意将女儿的器官捐赠出去。
他们一旦签署了同意书,就意味着放弃对女儿的救治。
这里就要说到本片所探讨的法律议题:死亡的判定标准应该是什么?
是脑死亡还是心脏彻底停止跳动?
在影片中,日本国内采用的是一种兼顾两者的做法——除非病患或家属有意愿捐赠器官,否则医生将以心脏死亡视为判定依据。
换句话说,家人可以自主选择一种死亡标准。
于是,爱女心切的夫妇两人,并没有签下捐赠同意书。
即使已经对奇迹降临不抱希望,他们也还是将女儿接回了家里,亲自照看。
但要在家照顾一位脑死亡病人,是件困难重重的事。
首先,要面对的经济负担就不言而喻——由于女儿无法自主呼吸,他们先是花去大笔手术费,给她安装横膈膜起搏器;接着又在家里打造了一间专用病房,并雇佣看护定期上门,给女儿做体检和按摩护理。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每周请家教上门讲课,并在特殊教育学校给女儿办理了入学。
除了金钱,全家人在照顾瑞穗这件事上,付出的体力与情感代价也一样高昂。
母亲关闭了线上花店,全心全意投入到女儿身上;父亲原本还在闹分居,这下也放弃了离婚,全力支持女儿的康复治疗;就连外婆也因为心存愧疚,不顾年纪地每天守在瑞穗身旁。
值得一提的是,像片中这样的举全家之力付出,对于播磨夫妇尚可接受,但要搁在一般条件的家庭里,光是起搏器手术的费用,就让人难以企及。
更残酷的是,这种付出极有可能换不来任何希望。
在现实中,世界上已经有八十多个国家以立法形式或在临床实践中,承认“脑死亡”状态为判定个体死亡的依据。
就连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我国,也在推进脑死亡标准的研讨进程中。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脑死亡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植物人”,它是一种永久性、不可逆的终止。
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安慰式的抢救和救治,无疑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会给社会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在影片中,男主就不顾股东高层的反对,强行利用公司研发的人工神经连接技术,帮助自己的女儿改善身体状况。
他指派研究员定期上门,用原本为残障人士研发的仪器,将电流传送到女儿的脊髓,刺激身体出现反射活动。
如此一来,即便在女儿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凭借仪器也可以让她活动四肢,使骨骼和肌肉状态好转。
这种治疗手段乍看有点成效,但对于脑死亡患者来说其实毫无用处,而且细想还很恐怖。
一方面,男主的做法是将公司技术私有化,这一点也让他随后受到了弹劾。
另一方面,他罔顾患者(也就是女儿)的意愿,将其当作提线木偶摆布,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无法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因此,当他的妻子推着轮椅出门,让脑死亡女儿重返社会时,不仅引来邻居路人的异样眼光,也让儿子在学校受到了排挤和欺负。
说到这里,也让我想起之前聊过的一部《安多弗》。
在那部电影里,身陷丧妻之痛的科学家男主,为了重见真爱滥用克隆技术,结果却不得不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杀死复制品妻子。
这两部影片讲的都是为了复活亲人滥用科技的故事,文本内核都反映了本该造福于社会的科技,一旦突破了伦理道德禁忌,便会使人失去理性而变得疯狂。
操纵脸部肌肉使女儿“假笑”因此,这部影片的视觉风格一度从温暖明亮转向阴冷煞气,让观众在恐怖惊悚的氛围中,审视科技滥用带来的反噬力量。
不过,与“爱情使人疯狂”的《安多弗》不同,《沉睡的人鱼之家》不仅从科技、法律、医学等角度,对“死亡的判定标准”进行了探讨;它同样从感性层面,揭示了脑死亡判定给病患家属带来的心理伤痛。
尤其是母亲对于女儿的爱与不舍,更是多次祭出了全片的泪点。
片中的母亲薰子,之所以支持用仪器操纵女儿,并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或逃避现实,而是希望在奇迹一旦发生时,女儿仍保有健康如初的身体。
她之所以用轮椅推女儿出门,是为了找到女儿画本上的地点,完成事故前未能实现的母女约定。
她甚至还打算采取极端手段——杀死女儿并接受法律制裁,来迫使官方承认女儿仍然活着。
然而,这种催泪并不是无节制的煽情,而是藉由母亲的态度转变,让观众们看到——面对亲人的离去,病患家属也有从拒绝、愤怒、挣扎,到沮丧、接受的过程。
因此在片尾,当薰子看到女儿托梦向自己告别时,也就意味着她完成了“接受死亡”的过程。
随后当女儿出现心跳停止的征兆时,她没有再要求医院继续救治,而是终于签署了器官捐赠的同意书。
这段情节也引出了脑死亡判定的第二重意义,作为器官移植的最佳供体来源,这些患者的生命可以藉由移植形式,在其他人身上得到另一种延续。
对于这种人性的高光时刻,影片也利用情节上的首尾呼应,让悲痛中的人们感受到慰藉和生机——在影片一开场,有个少年误曾闯入主角家的庭院,目睹了轮椅上昏迷的瑞穗;而影片落幕时才用镜头揭晓,正因为移植了瑞穗的心脏,这个少年才能够再次健康地回到这里。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宝贵的一次,珍惜生命不光意味着在死亡到来前,尽情体验精彩的人生,同样意味着为挚爱你的家人负责,不要让他们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终点,却可以在终点到来之前,选择让它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判定死亡,而是学会不因死亡而执迷于痛苦和失去。
期待如何演绎熏子和和昌,真的很考验演技吧。
无意发现这个小说,在阅读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熏子这个绝对的主角真是一个疯狂的人。
但在母亲的角度上又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这个角色在演绎的时候必须真的是个母亲才能够体会和表现出来吧?
里面另外的三个角色:和昌,研究员还有心理医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能不同的男人映射。
下午刚看完来一波影评,这个相对于东野圭吾其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给人的惊喜还是少了一些,看了简介影评之后已经猜了个大概。
最后女儿向母亲告别的片段还是把我看哭了,不得不说筱原凉子演技真的很好,那个小女孩也超可爱,母女之间的亲情很打动人。
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一个过程,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9thBJIFF4.16资料馆
竟然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那这本书有点另类了,还是说拍得不好,人物都没法让人感动,强行煽情。
一个家庭遇到这样的事情,后面都是泪点,导演给的东西还挺多的
可以拍的很煽情的剧情,拍的很差。西岛怎么演的这么差?松坂庆子演的也不用心,只有女主演的很卖力。导演的功力太差
偶然间看到过原著,不过只草草翻了几页,看过电影后,我觉得东野圭吾是带着忧虑与疑惑写了这本书,当科技发展到足以拯救人类时,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复杂的伦理问题,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做上帝的角色?东野圭吾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于是选择用这样一个细腻绵长的故事来承载他的思考,同时呼吁我们继续他的思考。影片中“母亲用科技控制瑞穗微笑”的段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导演通过制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来传达出东野圭吾的忧虑,引导观众思考科技具有毁坏性的另一“刃”,包裹着这些的,是一个家庭在死亡降临时从痛苦、挣扎到释怀的全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所有的告别都需要时间,即便明白告别是现实,无法挽回,但是还是需要时间才能说再见……
人到底怎样才算死亡呢?
影片前一半就纯平铺直叙,影片讲了一个非常极致的生命主题,却常常放弃对生命的思考,而陷入了不太精彩的叙事中,所以到了后段,让法律对生命做一个决定这场戏时,就有点到不了它原本理想中可达到的震撼,一种别无他法的乞求。筱原凉子的表演到了后段过于执着,没有表现出丰盛感,也一定程度导致这个命题走向了更狭隘的境地。
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东野圭吾小说改编…不知道东野圭吾是怎么写的但电影太糟糕了。整部片子的基调、切入点与视角都很奇怪,中间还一度变成恐怖片。你不知道导演到底是想让大家多关注脑死亡患者、聚焦日本死亡判定的伦理问题还是主张“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强调家庭不应该放弃任何微渺的希望抑或是教人放下执念。这样东拉西扯,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大家哭作一团,泛滥无节制的情绪流看得人脑仁生疼。观毕除了坂口健太郎真好看以外感想只剩下“为什么现在日本只能拍出这种情感虚浮造作的家庭闹剧”。
竟然是部探讨伦理的电影,中间一度有惊悚片的感觉
探讨的如此缓慢...
卡司很棒多加一分,但故事没有特别的触动到我。
一度看成了恐怖片,不过母亲对孩子的爱真的感人。看哭好几次
生命与死亡定义的探讨,题材引人深思,虽然我认为筱原凉子已经尽力了,但效果依然略显笨拙,犹豫一下,3星吧,主要是有点沉闷感。
不说还真不知道这是东野圭吾,不怎么悬疑不需要推理。温情在崩溃后逐渐蔓延。在与自己的斗争中挣扎,或许不是自己,是自己以为的他人目光。人,需要个适应的过程,需要个说服自己的过程,需要个重生的过程。
let her go
压抑,
偏执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也有可能为自己带来奇迹。演技炸裂,中间一度变成恐怖片的手法才会让人真的去困惑对于脑死亡病人的态度该如何,显示出那种变态,同时也表达了那种无助。最喜欢的是母亲拿刀质问的那段,直白点出了这个两难的社会问题。
不讲科学就算了,感情上既做作又矫情
看過影片感受是很失望 當東野圭吾不寫懸疑改寫人倫 還是爛大街毫無創新點的人倫 這個故事就只剩下邏輯硬傷和生捏硬造 令人哭笑不得的淚點和讓人啞口無言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