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
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
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
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
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
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服役编辑“广岛”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
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
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
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
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
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
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在S-270艇拖回。
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
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
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
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
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
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
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
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
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长尾鲨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
[2]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
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
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
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
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塞维洛莫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
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
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3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
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
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
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
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
[3]据悉,现年59岁的罗马诺夫出生于苏联的立陶宛。
从1966年至1969年,他作为一名厨师在K-19潜艇上服役。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罗马诺夫回到家乡立陶宛下海经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亿万富翁。
后来,他旅居英国苏格兰,并且成为苏超爱丁堡勇心足球俱乐部老板,拥有近10亿美元资产。
据称,罗马诺夫赎买K-19号之举“纯粹出于感情,与金钱无关”,是为了完成该艇已故艇长尼古拉·扎杰耶夫的遗愿。
对比K19和萨利机长两部经典影片,一个讲述的是在失去与海军总部无线电联系下舰长的指挥,一个讲述的是在极短暂反应时间无例行指导下的指挥。
两部共同点都是无上级指示情况下一线指挥官的个人决定。
个人决定,就要探讨深植根在指挥官心底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本片探讨和歌颂的核心,也是比萨利机长更加深刻之处。
K19舰长(哈里森饰)是个人抱负、组织使命、人性光辉的交汇点和爆发点。
当发现反应堆温度再次升高,维修失败,爆炸可能摧毁美军基地进而引起NATO报复,K19舰长从个人抱负角度出发应该要求把潜艇开回苏联基地,从组织使命角度出发不把潜艇交给美国人不接受美国营救是底线,从人性出发有义务解救全艇官兵,同时为了世界和平把潜艇下潜牺牲潜艇全员避免核战更是对人类的责任。
哈里森福特忍耐的表情下是复杂的使命思想争斗,直到他被剥夺舰长权利,而又被戏剧性的归还,当副舰长说用'请求'而不是'命令'去向全员告知实情时候,舰长已经放下了苏维埃官员的身份,而真正作为一个人、作为同舟共济的兄弟请求全舰官兵下沉。
拥有毁灭力量的军人应该以和平为最高使命!
舰长的决策,那些穿着防化服冲到反应堆的官兵,冒着10分钟辐射从此变为怪物的辐射,淋漓尽致散发人性的光辉,影片为每一名进到反应堆的情景都配上了教堂里的颂歌,反应堆里的每一秒都值得千万人点起蜡烛为之歌颂。
影片震撼之处就在于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禁联想到2000年俄罗斯K141(库尔斯克潜艇)全员阵亡事件。
从苏维埃到俄罗斯,老兵不死,军人的传统永存。
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禁觉得美国人的电影有些宣传色彩,在影片中极度鼓吹人性等等,党在其中成了一个小丑一类的角色。
不过后来想想好莱坞讽刺美国政府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影片也不少了,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
因此美国拍的这部片子反而具备了很多优点:我们传统上对苏联的美化令人无法真正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苏联体制的缺陷和军队中的混乱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看看此片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爱国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国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的内容,还能够令人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虽然最后说的,“the fall of communism”没有限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令人有些不爽……
拜读了其他观影者的影评,真实还原,剖析人性,真爱和平等赞誉不绝于耳。
他们没有错,他们能升华到如此境界也是民族之荣,国家之光。
在我,《K-19》给我的精彩,却只有片头舰长演戏的瞬间。
这段数分钟的镜头,我看了不下30遍。
津津回味每一个分镜,幻想着自己就是舰长。
当每个舱室回答准备完毕后,果断宣布进入核武发生程序。
开箱,取出密匙,获得发射授权,设定目标,倒计时发射,规避敌方鱼雷,果断手动发射。
每一个命令都让我热血沸腾。
作为被机甲动画荼毒长大的90后,真的很渴望成为一名潜艇舰长,指挥全舰人员操纵着巨大的机器。
冗长的操作流程,复杂的仪表按钮,一个接一个命令,给了我最强烈的真实。
相比之下,《战狼2》舰长一把钥匙,一句怒吼的发射,真的太儿戏。
正如我标题所说的,属于你的精彩,只有一瞬间。
凡夫俗子看个电影,无原则的拔高、升华、淬炼,真的很累。
找到你喜欢的一瞬间,才能让电影的精彩更加平易近你。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我时常会问自己:“如果由我来指挥这样一艘破船,我是否能做得比剧中的captain更好?
和他比较起来,我还缺些什么?
”毫无疑问,K19是一曲关于duty的英雄主义赞歌。
但当在一个team里,大家对各自duty的理解都不能统一,各自打着小算盘,甚至于互相拆台,互相看笑话时,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是否有足够的授权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惩恶扬善”呢?
能带领一个属于army的team是幸福的,因为完全的服从能确保你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胜利!
我多么希望这部电影能被当做禁片被广为流传,禁片更像是给它打上的荣誉,而非对它的贬低。
而且,这部电影也确实应当被当作禁片,因为它传播一种名为同志的精神。
每次看到艇长说着to comrades时,内心都会五味杂陈。
没有祖国,没有未来,甚至连现在都会随时失去,全艇人员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同志,而祖国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他们和他们的同志。
也是通过这一部电影,我才明白,什么叫同志,也明白了什么叫职责,当世界、国家和同志的命运交给也只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一切,去拯救他的同志、祖国和世界。
一般人做不来,最强大的人在这个时候也会变得脆弱,责任、懊悔、内疚以及承诺会压垮任何人,我想这才是艇长没有办法继续指挥的原因吧。
他站在同志们中间,站在他的同志们中间,为牺牲的同志们举杯,不是因为他们拯救了世界和祖国,而是为了他们所拯救的同志。
to comrades!
起初想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对武器暴力美学的渴求。
想象着能一睹潜艇冷发射,或者ss-20的英姿。
可是导演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如何看待集体主义的爱国行为?
作为一名学生,一个有点偏科研的大学生,最深的感触可能就是自己工作沉重的责任感。
假如我们设计了一艘实战用的潜艇,是否敢像亚里克西一样,毫不犹豫的测试它的极限,相信它的坚实?
在冷战期间,苏联人在军事上有过很多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
其原因无非是技术落后或者违反科学常规的盲目提高建设速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联盟一号的事故。
就是被写进小学课本的“感人”的小数点的故事,一个被大环境掩盖了的航天悲剧。
关于cccp暴风雪航天飞机,我们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呢?
可能如今只有孤寂的“登月火箭王”才能能理解苏联科学家们无人理会的辛酸吧。
为了赶在美国之前的登月,强行提前发射时间牺牲了那么多优秀的宇航员。
但是谁想过他们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呢?
说到底,人类精英们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棋子。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Polenin船长要忠实的执行Vostrikov船长的命令?
为什么政委剥夺了Vostrikov船长的职权,Polenin却逮捕了他们?
我想说,问题一旦提升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都是不能谈的。
就像《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论他是否是被迫的,他就是叛国的。
人自然有权利说自己有权利“把枪口抬高10cm”来让自己能面对自己的良心。
不过那是对别人,对于军人,生命和祖国永远是祖国是第一位的。
而生命永远都是第二位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部下的。
Vostrikov所考虑的永远是祖国,即使是向美军求助,也是在毁坏潜艇为前提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Polenin的自尊是什么;“随时为祖国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同志们。
”所以Vostrikov和Polenin在最终的高度上都是一样的。
他们在某些必要性的争论虽然激烈,但是并不阻碍什么。
无论东西方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疑问的。
我们的答案一定是相同的。
只是这部影片是美国人拍的,让苏联人回答。
如果让苏联人拍一部电影,美国人也只能像这部影片一样回答了。
矛盾只是战争与人性的矛盾,永远没法令所有人安心接受。
有关电影的另外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新的反应堆长官最后牺牲自己去抢修反应堆?
没有什么比责任更好的解释了。
寡妇制造者,是一个深刻的名字。
在建造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在航行的时候死了很多人。
潜艇的目的是为了在敌人毁灭祖国的时候给敌人制造更多的寡妇。
但是所有人,无论苏联人还是美国人的努力却是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寡妇制造者呢?
只能说不是制造更多的寡妇,而是和平,才是对寡妇制造者最大的褒奖。
各种战争片品类中,潜艇题材似乎是最能出佳作的。
逼仄空间内随时准备爆炸的雄性荷尔蒙,还有什么更能令人心跳加速?
这部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旧作取材于史实。
苏联大名鼎鼎的K-19核潜艇,就像是潜艇界的泰坦尼克,虽然拥有最强硬件,但似乎生来就伴随着被诅咒的命运,这部传记片就讲述这艘外号“寡妇制造者”的巨舰首次远航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悲剧。
故事设定像极了我大爱的《红潮风暴》,双船长争权,进退维谷的伦理博弈,剧情没有《红潮》的虚构故事中那般激烈,但更多了一份人性纠葛。
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两大硬汉全程针锋相对,最后却惺惺相惜,几乎不靠任何爆破特效,但火药味却足以炸裂全场。
(8.5/10)
一张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场自身内心的战斗。
每個好萊塢導演都能執行的潛艇片,可略過
之前的记载是看过的,记录一下
为什么所有苏联人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片子还是有点乏味的.特别是前半段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叙琐事铺垫.真正吸引人的还是中后段.纵观整篇,还是宣扬正能量的个人英雄主义.
long-lived comrades
看了这部电影,有4个感受:1.没想到俄罗斯这么牛X,那么早就研发出来自己的核潜艇!2.俄罗斯的军队纪律严明,什么情况下都紧握成一团!3.俄罗斯的电影比中国进步几十年,而且这种事情敢公开拍成电影,中国大陆敢吗?4.片子结果很感人,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取材也很新颖!
其实前面都可以 虽然不及从海底出击 但大概已经能看出毕格罗非常喜欢拍一些压抑环境下剑拔弩张 让人窒息 极度不适的戏。我非常喜欢她后来的那几部电影。但是后半部分,当党国主义的情绪上升 就显得极为可耻 连姆尼森也随之面目可憎 还特意拍了两场开会和法庭的戏 都是各种反共反苏的说教和累赘的煽情配乐 福特从一个坚定的党国信仰者因船员牺牲而反思成为他的人物弧光,以至于影片最后升华的主题像是为黑而黑 连姆尼森的人设简直就是美国化身 时不时就跳出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可是他没有资格!在你们彼岸的立场 你根本没有资格怜悯他们!
Liam Neeson的角色有点不真实,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了强烈导向性
美国人自嗨片,整部片子都在修潜艇,最后还准备向美国投降?真担心连姆尼森随时说:不好意思,我其实是美国特工。
赴死的战士,他们悲哀,他们荣耀
有些失望,拉着看完。苏联的潜艇一堆问题,经常沉没或者火灾什么的
美国人拍的苏联,有点歌颂的意思吧。剧情上不涉及任何政治意味,只是单纯讲述了一群潜艇士兵死里逃生的故事,比较浅显,没多大意思。
虽然没有战争场面,可是仍然是潜艇片里的翘楚。超过U571。
在对国家忠心、对下属负责的艰难抉择之间,做好平衡。而且往往英雄并不一定都是丰功伟绩,只是在困难面前,别人退缩而他坚持下去了。
导演认为不是美帝打败了苏联,是苏联自乱阵脚,美帝不费吹灰之力成为胜利者。这不符合美国价值观吧。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拯救并瓦解了俄式个人自大主义。最后发现是拆弹部队的导演,这一切就合理多了。两个男主像是双胞胎。真的是防化服,不是防辐射服吗?
21.7.10重温,冷战虽然不开打,但同样惊心动魄;一直觉得潜艇内部是世界上最压抑的空间之一,再赶上核泄漏。。。一直分不清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这次赶上他们同台飙戏 还演的是说英语的苏联人。。。
苏共为什么垮台,看这个电影就可见一斑了;苏联为什么没有被纳粹征服,看这个电影也能明白这种精神是纳粹征服的国家中没有的
本来期待一场让人窒息的潜艇攻击战, 结果还没和敌人干上, 潜艇倒核泄漏了. PS., 那些冒死进入核燃料室修理泄漏的士兵们走出来的时候, 容貌被腐蚀得让人胆寒!
本来是成色一流的电影,但是从上校开始要寻求美国帮助,而舰长不同意开始,电影就彻底垮了。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历史虚无主义浓度严重超标。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的英雄,需要自己拍摄。任何其他大国(大国加重点号)拍摄的其他大国的英雄,全都会是拍摄方意识形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