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仿佛散文诗一样的质感 几段故事拼接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描述死亡情绪的克制 没有过度渲染 也不刻意煽情 在数个平淡的日子里 大家平淡的迎来自己的结局 风格是文艺的 长镜头的运用很棒 旁观者的记录感 使得情绪更具有力量 此外调色也真的让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 虽然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看完之后依然留存余味 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珍惜每一刻 无畏下一秒
昨天点开豆瓣秋季影展推荐的电影,庆幸没错过这部电影。
没啥长篇大论可说的,就,别放弃,那人类未知的力量自有安排,况且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的。
过好每天每分每秒就已经是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了。
很喜欢影片里那些空镜的构图和色调,还有导演对影片故事的展现方式,尤其是刚开始第一组,还是很抓人的,背景音铺着令人紧张的时钟滴答声,画面中却是女孩们在房间里很轻松快乐地聊着天,没有关于意外死亡的展现,而是画面突然切到第二天白天,这个微微杂乱却还充满她们气息的房间,再加上将近十几秒的空镜和进来若无其事收拾房间的保洁,如此沉重却又如此无足轻重。
很戳人心,这种平静的力量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看着故事穿插着很凌乱但是每一个都联系在一起,逻辑没毛病,看着也不会跑神。
离开这人世间 有千万种方式 这部影片描写了六段生命的最终24小时 六个真实的故事六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明天”来临前画面是圈起来的方形 “明天”到来后可视范围才变宽 镜头的戛然而止或缓缓延续都以某种方式在观众心底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情感的涌动 由时间创造的张力尽显 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分寸感非常棒 时间轨 画幅的变化 不疾不徐的推摄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 让一切都显得既朦胧又动人 导演把死亡拍成了一篇散文 没有一帧死亡的画面 偶尔夹杂着儿童或老人的访谈对话 更多的是白描叙述 我印象最深的点是影片左上角的时间码 计时器即计数器 观影时长70:21 死亡人数8442 具象量化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即使你对这一切都已经了解了,还是会难过吗?
”“是啊,还是会畏惧死亡、孤寂和消失。
” 如果一句话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 那就是—用人类的日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
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
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
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
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
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
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还有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
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
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
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
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今天是元宵节,好日子。
明天是开学日,人间惨剧。
有一部电影特别适合在今天推出——《死于明日》,哈哈哈。
这是一部泰国电影。
泰国的电视剧虽然狗血,但电影还是接地气的。
这部电影探讨的就是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放心,绝对不恐怖不煽情不高深。
电影是由2012—2017年的真实新闻改编的小故事组成,中间还穿插着对一个小朋友和一位百岁老人的访谈。
像散文,我觉得。
开篇是第一则新闻,黑色的背景,残酷的事实呈现在你的面前:2017年5月24日,深夜2点15分,21岁女学生在饭店楼下便利商店被突如其来冲进的卡车所撞,她朋友表示这名死者正在饭店开趴,啤酒喝完了下来补货。
她们计划明早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接着饭店里的画面出现,四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开心地在沙发上闲聊,她们或坐着或躺着。
她们一边翻着星座书,一边嘻嘻哈哈地拿起笔在书上涂改:如果我们可以写自己的命运,那会有多好玩!
”毕业典礼的前夜当然更多的是憧憬未来:一个说:“我要去种树,在网上卖,很多人会用这些漂亮的树来装饰房间。
”一个说:“我要成立自己的时尚品牌,我想到巴黎读行销,目标是中国市场。
”一个说:“我想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做贤妻良母,生一个自己的小孩。
”一个说:“我想要去美国,在纽约找工作,看看我能在那里待多久。
”她们的憧憬中多少带着些许认真,在这些年轻的脸上看到的是“未来”,是“美好”,可惜全程,电影给了“哒哒哒哒哒哒”的背景音,是秒针在匆匆走动。
然后一个女孩说:“啤酒没了。
”画面戛然而止,饭店的房间这个空镜头停留了好久好久,服务员不断在镜头里来去,安静地收拾房间。
房间可以被复原,可是那四个女孩里的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复原了。
在让你真切感受到死亡的猝不及防和无限惋惜之后,电影的标题才出现到荧幕上。
“死亡”到底有什么效力?
接下来的一个故事里,姐姐从国外回来,似乎带着一些伤痛。
她不愿意说,只是想给弟弟拍一张笑着的照片。
弟弟呢,死活不同意,觉得这样拍照做作又丢脸吧。
结果姐姐猝然死去,活着的弟弟除了无限伤悲之外,明白了要“珍惜”。
另一个故事里,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一边给自己的恋人剪着指甲一边平淡地说:“你以后要遇见一个更好的人。
”看上去她一点事情都没有,可是当病房里只剩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开始默默地啜泣。
“死亡”带给当事人多少“不舍”。
我发现导演在用电影镜头说“死亡”,当屏幕里出现的是其他人,屏幕是正常的,宽阔而宏大,当屏幕里出现的是那个将死之人时,屏幕变得狭长,左右出现两道黑边。
屏幕缩小,带来的是逼仄和不适的感觉。
那么,“死亡”也会带来什么好处吗?
故事里的当红女星遭遇车祸死亡,另一个女模特得知这个消息后,坐下来吃小饼干,吃了一块又一块。
电影《地球的最后一夜》里,很多观众看着镜头对着一个人愤怒吃完一个苹果而不满,此处场景一致,从头到尾,镜头对准美女吃饼干。
我一度以为拍她吃饼干的用意是为了表现出女模特感叹生命的无常决定要放纵一下,毕竟她们也许为了维持自己的身材,平时都不能吃饱。
吃着吃着,她就落下泪来。
她不是那个将死之人,可是屏幕依然是狭小状态,那是为了表现她的感同身受吗?
当红女星死亡,她的后续广告无人拍摄,于是就给了这个女模特机会。
“死亡”给了她好处。
她拍着本该是她的那个广告,神情却那么落寞。
“死亡”对当事人也会有好处吗?
电影里用了两个故事的对比来呈现。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另一个故事是一位作家的自然死亡,他年老了,在自家的房间里静静死去,如同睡着一样。
夏日的午后,风扇还在呼呼作响,屋外的树叶在微风里晃动着,似乎有风铃的乐音传来。
再配以一个百岁老人的访谈,他说,我活得太久了,我太想死了。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静谧的归宿,让你远离世俗的尘埃。
这样的“死亡”对当事人来说是如此美丽,如同一个恬淡的美梦。
你惧怕“死亡”吗?
受到采访的那个小孩说:“我不惧怕死亡,我只是惧怕疼痛。
”这部散文一样的电影带给你一些治愈了吗?
“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也并不遥远。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小时候觉得大人很厉害,他们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未来。
比如他们常说,“等你长大了就……”、“以后你就……”,他们那么肯定我一定能长大、会有以后,所以我就安静地期盼着长大的那一天,每过一个生日,每毕一次业,或者每当表现得“成熟”以出乎他们的意料时,他们就会说“果然长大了”。
因为他们相信,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期待会实现”的时间上的因果。
于是我经历了从半信半疑中逐渐安心,渐渐地过渡到现在被朋友评价“你是靠希望活着的”。
我觉得不顺耳,而纠正他“我承认,确实更看重未来”。
“睡一觉就好了”、“希望常在”算是我信奉的也会安慰别人的口头禅,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切不晚,甚至下一秒,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重新开始。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人,看到片名的第一反应是极不舒服的,这不等同于——没有明天?
猜就知道是个压抑的片儿,有点无奈,于是我特意用大白天的早上来看,想着看完后还能留着个大半天中和一下。
犹犹豫豫做了好些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内心里还是像撞钟一样,重重地被击了一下,久久能听到响声。
唉,这就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啊。
不愿意面对死亡,是因为知道它过于沉重,是我这条小命不可承受的重。
因为是必然啊。
对待未知,可以是勇敢的,但这不等于不害怕。
有些人真的很厉害,比如我闺蜜,可以在十几岁时就开始畅想描绘3年后,5年后,10年后,20年后,……一直到80年后我们会有的状态。
而我在十几岁时却觉得自己只能活到20出头。
我们都有坚信的依据,比如我的是“被狗咬出血但没打针,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0年”。
所幸,现在安然活到24岁,但我依然重视健康。
事实是死亡的可能性一直都在,内心里我就是这样认同的。
比起平常,我本就更注意留心无常。
骨子里就是深信,没准就在哪一天就意外死去了,还特别地坦然理性,赤条条来去不牵挂。
一时会混乱,但世界会照常。
大家都有独立的一面,并不是谁不在了,日子就过不了。
这份对生命易逝的认识和悲凉好像很小时候就体会到了,所以也很早理解到大人们的善意,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但他们表现得很决绝,让我相信。
所以啊,是真的缺乏对“明天”的信心,虚假的“希望”才显得如此重要啊。
这部电影,是把我原本对无常的敬畏这一面又放大了。
而生活中,我是习惯表达多些对立面,比如“还有明天呀”这样的话来补偿、强化、中和这一面的。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反向表达。
“不可与夏虫语冰”,我是觉得体内住了一只夏虫的灵魂吧。
这样也好,活多一天就有保底的一日份开心。
“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103岁的长者的忠告。
“我也是这样想的!
”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24岁的青年的回应。
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感觉?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去世172800人,每小时去世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生不由己,死有选择但没有决定权。
大部分的死亡是无法预告的,就像这部电影里所记录的死亡,它总是突然降临,没有预兆,让活着的人猝不及防。
在毕业典礼前夕的聚会上跌倒意外身亡,上一秒还在和同学兴致勃勃的讨论星座准不准。
在马路边停下来拍照被后方的车碾压过去,前一天还在和弟弟聊这几年出国在外是事情。
在办公场所沉睡中死去,看起来就像只是睡太久了。
受不了这个脆弱世界的自己选择自杀。
被病痛折磨依然牵挂孩子的母亲。
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的长寿老人等等。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说来有趣,现在也没弄懂生的意义,却把死亡想的很彻底。
你有没有想过你死后的安排?
我想把自己能捐赠的器官捐赠,剩下的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有花的泥土里。
我无数次设想过在某年某月死去,想知道参加自己葬礼的人们的表情,只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看到自己的剩余寿命,绝对会吃。
你怕死吗?
电影里小朋友说害怕,因为死亡就看不见了。
活了102年的老爷爷说不怕,我们的命运被无形的线牵扯着,你只能顺从着它前进,在我的那个年代,人只能活到100岁,但今年7月,我就103岁了。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害怕呢,是死亡本身,还是未知的恐惧,或者是死后给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
小时候外婆去世,我不懂死亡,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哭的撕心裂肺。
去年奶奶去世,好像明白了一点。
看着你长大的人,从此只能活在你记忆中,你或许与他的关系并没有多么要好,可是啊,当某一天开始你真的再也见不到他的时候,才想起没有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神奇的东西,渐渐的忘记你的模样,可是你日常唠唠叨叨的言语,爱吃的事物都日渐清晰。
记忆总是提醒着你,不要忘记。
不是贪生怕死是惜命。
有人曾直白的告诉我,他非常怕死,一旦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异常,便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直到医生说没什么。
是不是这也是一种本能?
中二病时期是最靠近死亡的时刻。
你好奇过死亡吗?
你用搜索引擎搜过死亡吗?
我想起《自杀空间》的天天吵闹着怎么还没死的小女孩,还有认真科普每种死亡的真实死因的《1000种死法》。
还有鼓励青少年自杀的”某鲸游戏“。
可死亡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你自杀过吗?
”“没有,你有过啊?
”“”“嗯,割手腕”“然后?
”“然后血凝固了啊”▲某段的对话历史的转折往往只在于极少数人的抉择,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漫漫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不起眼也不能改变什么。
同宇宙相比,一个人类的一生也不过是蜉蝣一般。
个人的活着和死亡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唯物辩证法说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身为“量”的我们活着和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日复明日,万事皆蹉跎。
活着是向死而生。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
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来源:百度百科如果提前知道第二天会死,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
对于“死”这个命题来说,很无聊了。
我还以为是恐怖喜剧呢,结果像电影不像电影、像纪录不像纪录,又不想解读又想解读,差评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对生死的看法犹如他拍出的生活片段,平淡且虚无的基调,但生死总归有其不朽的价值
豆瓣2020 秋日影展。人生嘛 很多时候在一起走的人 走着走着人就没了。 或者走着走着自己就没了。
2019029 二星还行
博尔赫斯说,死就是水消失在水里。弱化了死亡当下的直观场景,而是从每段死亡前与后的生活场景中截取片段,以此探究人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与思考。在未及弱冠的孩童与年过百岁的老人看来,比起去思考死亡,迎接死亡,更重要的是迎接生的每一天。
boring
讲死亡却着眼于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用极为坦诚和平和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无常的事件。各个段落的风格变化也很细腻。
好电影的基本标准:形式即内容,看似是片段拼盘,但文本上每一段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主题,技法上每一段的镜头调度方式都不一样,画面表现上每一段都蕴含巨大的情感能量。姐弟的一段触动最大:浅焦,自然主义摄影,缓慢横向运动的镜头,姐姐和弟弟交替出现在景框内外、焦距内外,1:1画幅始终容不下两个人,姐姐结局交代又弥合有效的剧作铺垫,于我而言这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击中。
有人赞美ppt,有人则不
把死亡拍得很诗意了
我们Toey妹子了解一下!对!就是替补女演员那位!
立意深刻,但是节奏太慢
非常不错的概念电影,影像制造上一看就是老手了,用纯真/天真的角度看待死亡并没有让我觉得肤浅。在丰富的形式里做出干净的美感,观影体验很舒服;对“死前一天”的描绘里放了很多小心思,但没有over的感觉,也并没有让我感觉被说教。
SIFF21 前两天跟朋友在iapm见面,朋友说前些天有个男的从楼上跳下来,砸死了一个女孩子。这部片子讲的大概就是这么些事。能够把自己细碎的想法记录下来还蛮让人羡慕,就是表现方式多少有点自恋。
看过
当重现死前的一天,你会发现都是多么平凡的日子。立意很好,但感觉没拍出感觉来,病房夫妻那一段还可以。
很新颖的体裁,但是很沉闷无趣,其实这个题材明明可以拍的很好很有深度并且很有趣的。
竟然忘记两星期前看的时候,感慨系之的点和片段是什么了。关于死亡的讨论在死前一直都在,恐惧空虚疑惑都那么实在,即使你是不谙世事的小孩;释怀和看淡就可能只是一晃神,即使你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但是但是,对于那种平时扑向工作或理想忽视爱人亲人,知道死期将至而突然对亲爱的人表现出暖意和拼命想回味往日时光的人,是可鄙可弃的——太自私了,连快死了的时候都同一副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