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世相,最重要的就是形态,形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
自治三诀“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与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些祖先,才有今天的你和我。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祖先,该多好啊!
”胎死腹中“是孩子选择生育她的父母,而我,没有被选中。
”“生的能量,被死亡吸干了,每天只是想着与死相关的事情,再也无法乐观地面对明天。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有的人即使身患重病,由于心没有生病,也和没有病一个样。
“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应该会随着不同年龄而变化吧!
”“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孩子他妈妈,我不想要葬礼,给我点一支线香就可以了,之后,你就照常生活吧。
”“好,我知道的。
”“这么长时间,给你添麻烦了。
”老师用自己的意愿停止了自己的呼吸,静静的归去,留下无尽回忆。
221106,周日午后2002年距今都已经20年的一部小清新田园日剧,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过没事,看对眼的就是自己心中的好剧,再现代再高科技再潮流再当下的热播新剧,不对胃口,就是会不对胃口。
过气作家与医生妻子来到乡下居住。
妻子就此成为乡村里唯一医生,丈夫则在村民乡亲们的眼中依旧是个赏花闲人。
女主早出去乡村诊所上班,近景
这个长镜头很棒,由近至远,当前为街道远景
街道全景
女主在乡村诊所问诊中村里有个96岁的老奶奶,自认虽然见识浅薄,但自己的简单生活却远比那些见识广博的人们来得轻松自在。
老奶奶每日天未黑已入睡
席地而睡,开门便是大自然男主当年成为作家新秀时的提点老师,年事已高又患胃癌,却依旧坚持着“精简”生活。
精致,他说哪怕明天地球毁灭,今天却也必须拿出被褥让它晒个蓬松暖和。
简约,他把家中的书籍全都赠送给了学校,家徒四壁,干净极简,他说离开人世的时候,希望不留痕迹。
空无一物的老师家宅周日晚上看到影片过半总算知道,这96岁老奶奶的住所便是这阿弥陀堂。
片名阿弥陀堂讯息,则是这集的一本乡村小刊物,传播着这里的民众们所发生着的各自的故事。
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一群远离智能手机的老人们,一本定期的纸质本地刊物,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地一位失声无法说话的女生负责倾听记录
从老奶奶所在的阿弥陀堂眺望远山
村里人的日常生活
孟兰盆节,当地民众纷纷祭奠先祖,老人们齐聚阿弥陀堂彻夜聊天,点灯放烟花祭祀。
孟兰盆节民众与死去的灵魂们重聚在阿弥陀堂
粉色点状烟花
春雷式烟花
春雷式烟花坠落时好似流星雨221107,周一周日在家和娃纠缠,结果就是一整天,这部电影也就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小时多一点。
周一终于可以出门上班,通勤路上地铁里的半小时定心看,一下子就看到结尾了……女主医生原来曾经因为失去肚中的孩子而失去了生的念头,死亡的力量曾经占据过上峰,不知在大城市上班为何。
然而随丈夫回到小乡村之后,却非常喜欢这种境遇,原来她的确也很欣赏丈夫老师的那种对生命的豁达。
老师弥留之际,请家人拉开房门,屋外满山红绿,老师觉得死而无憾,足矣。
归去后,屋内没有遗像,仅有小桌一张,上置花瓶一个。
牌位则供放在阿弥陀堂。
原来,那并非96岁的阿婆住处,阿婆是阿弥陀堂的守护者。
结尾,男主在经历过家乡一年四季以后,感叹越是融入大自然,越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
不畏风雨 宫泽贤治,1931年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欲望,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日食糙米四合配以黄酱与少许蔬菜对世间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入微观察,洞悉世事并且,铭记于心身处原野松林庇荫下狭小的茅草屋中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告诉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吵我独自一人时伤心流泪常在冷夏之季踽踽独行被大家称为傻瓜不为人知,不以为苦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看见这部电影的初印象以为会是关于生活在寺庙中的日常故事,但又在想为什么要加“讯息”两个字,我带着疑惑打开了这部电影。
故事开始是一个大山的孩子带着他的妻子,回到了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总是被人调笑成“赏樱闲人”。
他的妻子是在东京医院的医生,有着自己的领域,但在知道孩子流产之后,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患上了惊恐症。
丈夫为了缓解妻子的心情,毅然决然的带着妻子回到了大山,大山里没有医生,妻子可以在这里工作。
妻子的工作并不忙碌,闲暇时丈夫就会和妻子一同外出。
他们在这里结识了96岁高龄的梅奶奶、为«阿弥陀堂讯息»撰稿的小百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大山里有着生机,有着死亡,有着病痛。
当妻子检查出了小百合的喉疾已经转移到了肺部,然而镇上的医生并没有治疗过这类病症,需要她帮助的时候,妻子是畏惧的。
但在丈夫的鼓励下,还是去往了医院,站上手术台,小百合的救治很成功,而妻子也发现她不再恐惧了。
电影中丈夫是被嘲笑没有本事的一方,但在我看来正是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着自己的妻子,她才能够从阴影当中走出来。
最后,电影中的两首诗我很喜欢,满满的生活气息与生机
原文链接:七点播客|EP15《阿弥陀堂讯息》:自救的能力
欢迎加入观影讨论!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
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
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隅空间,与他人对话。
在讨论中,能够聆听到不同于自身的经验体悟。
观点间的交锋不为自证优越,而是在一个人与人缺乏联结的时代,感受到被倾听、了解、理解的温度与关怀。
在讨论中,希望每一位参与的朋友放下“我说得不够好”的限制性信念。
这个场域轻松、随性、自由,能够包容你的奇思妙想与真诚流露!
看完《阿弥陀堂的讯息》,心情非常宁静。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小时的一段时光,虽然不长,但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那时我还在乡下,非常调皮,经常带着一些比我稍小的孩子,跑到树林里,或小溪旁游玩,因为我的年纪稍大,又加之经常有些好的主意,所以成了当之无愧的“孩子王”。
记得有一日,乌云满天,黑沉沉的,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当时我们一帮小孩还在树林中,离家比较近,但又不想回家避雨,我想出一个点子,大家一起挖一个洞,足够容纳我们这些小孩大小的,可以在树林中避雨,又可以欣赏雨打树叶的美景。
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纷纷回家拿工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开工挖洞。
最后赶在大雨降落之前,挖好了洞,一帮小孩躲在里面,看着外面的景色,很是满足。
多年之后,我回到老家,这个洞早已被填平,已经找不到原来的痕迹了。
但是这个事情一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夏日里,一块冰凉的雪糕,就能带给我们满满的幸福感,跟随大人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会得到一个安静祥和的美梦,帮助我们扫去一天的辛劳。
日子在点滴之间流淌,生活在日常劳作中得到升华,电影中96岁的梅奶奶,看过了太多的事和人,在晚年,只想多听听快乐的事。
她的乐观,也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
临近傍晚,夕阳投下来的一束光,清晨溪边,一朵小花的绽放,这些都是生活本身,也是生命本身。
《阿弥陀堂》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外界称为“少数派”,是因为电影中大量的空白处理,为了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导演采用了意境画的表现手法,似乎是一部暖心的疗伤剧,实际上,“暖”只是一个表示,只有通过这种表述,你才能真正理解小泉姚氏的思想。
与那些需要用语言来解释的故事片相比,导演小泉姚适的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一本收集渊博知识的书,观众能从“这本书”中阅读和理解多少是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能力,没有统一的具体答案。
影片重点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妇在城市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失去了自信,在世界大自然中获得了力量,发现了生命的美,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
「阿弥陀堂だより」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8.9Takashi Kako / 2002
从黑泽明电影的学术层面来看,小泉尧的近亲弟子石先生,使师傅电影中对生命和人性的论述和解读更加冷静深刻、微妙迂回,这也应该是武士道精神对他的影响。
以表达电影“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的精神内涵。
可能看过电影后很多人也会有想离开城市,回归那样山村的想法。
确实那样的环境让人很放松,很平静,以前看《小森林》的时候我也有那样的想法,但是这一次好像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一次在乡村看到更多的是老人,更多的还是人口老年化的触动,他们的孩子大多在城市定居,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八九十岁依然在田地里劳作的老人,很多背已经直不起来了,有的会因为身体病痛,连衣服都没发晾晒。
看到这些挺难受的,我自己也属于离开父母在外工作的那一类,我想有些事值得反思,改进和规划。
看到大雪后的一天梅奶奶在门口腌菜的场景,我当时在想这么冷的天,要是我肯定起不来的,然后思维发散后,觉得电影中看到的一切乡村生活仿佛很美好,安静,慢节奏,而那都是作为旁观者来说的,所看到的生活的某一部分。
如果真正是在那里生活的话,自己能像她们那样规律认真的生活吗,也许我会在播种的时候抱怨太阳太大,也许会在除草的时候抱怨雨天路滑;总之就是放眼生活的整个过程,很多事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不会做的或者比较排斥的,那么我还会向往那样的生活吗,一定不会。
我只是喜欢她们那种平静生活,认真的态度所带在给自己那种放松的感觉和鼓舞,而那些源自于她们在认真的做眼前的事,观影过程中,我试着想象自己处于梅奶奶的角色中,便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关注点与影片中梅奶奶的有很多的不同:我的过于消极和琐碎,都是些莫须有的事情。
人们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事所迷惑。
可是春天的时候,我在我的园子里,种上茄子豆角和黄瓜,给它们浇水,就这么只想到眼前的事。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九十六岁了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可我什么都没在意,没有给自己添忧愁,那也许就是长寿的秘密。
也许我也可以在自己现在的“园子”里,种上“茄子豆角和黄瓜”,而这个“园子”不一定要如电影里的那样。
在城市里发展遭遇瓶颈和焦虑的中年夫妇,回归乡野转换另一种生活方式,再次怀孕也预示着另一种可能的诞生。
城市化的快节奏向钱看,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以及乡村的空心化,其实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比我们先走一步,这片子成于22年前的日本。
既然作为先行者,自然会留给我们一些经验启示,如果我们虚心学习,或许能避免一些坑坑洼洼。
那作为时代的个人呢,从小不喜欢被大人跟其他孩子比较的我们,长大后却无时无刻地主动找寻比自己厉害的参照物做比较,好像不比较就失去意义一般。
要比也得自己比哈,累了就休息,闲了就找事干,不强求不奢望,既要又要还要要不得。
一个有惊恐证心病的精英医生妻子,一个不得志的小说家丈夫,离开大城市回到丈夫乡村的家乡。
家乡里有独自守在阿弥陀堂的96岁高龄且朴素智慧的梅奶奶,有身患癌症却心态豁达的老师,有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层层的稻田,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耕秋收寒来暑往的平凡日子。
慢慢的,丈夫提起笔开始了新的小说谱写,妻子放下了心结不用再依靠安眠药入睡。
——你怎么看待人的一生?
就像老师说的:“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自身是否有价值,就算我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答案,不过这个问题根本无需在意。
总之,自己选择的路就要无怨无悔地走到底。
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予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
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
”就像梅奶奶说的:“田里什么都能种。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灌溉——茄子、黄瓜、番茄、扁豆、西瓜、南瓜。
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不知不觉就96岁了,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的过活,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到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说长寿来源于长期朴素的饮食的话,我的长寿大概是因为没有钱,这都是贫穷的恩赐。
”就像丈夫的感慨:“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就像生前无名,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被重视的诗人、童话家、农业家、佛教徒、悲悯者的宫泽贤治的《不怕风雨》:“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欲望,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日食糙米四合,配以黄酱和少许蔬菜对世间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入微观察洞悉世事,并铭记于心深处原野松林庇荫下,狭小的茅草屋中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为此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劝慰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执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被大家称为傻瓜不为人知,不以为苦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是的,我想过那样的人生:有修士般的心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心若镜,物来则应,应而不藏;不执着如意,不分别苦乐,安住于当下。
简单朴素衣食住行无忧的日常生活——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室,惟吾德馨。
自在自洽,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他是说人生于世,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准则。
你有准则吗?
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呢?
——2024.11.28晨7:34
抑郁症是执着于爱,爱自己爱生命。化解的方法不是放弃执着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思考去化解执着,而且更不是放弃爱,而是要学会真正的爱,那种可持续的爱。
在出世、入世之间循到了点真知,让人神往的生活态度。他在讲盂兰盆节的段落,“聊着聊着,恍惚间不知自己是身处阳间,又或是阴世。我还稍年轻一点的时候,未曾有这种感觉,我一点也不害怕”。从盛夏萤火里的夜到等风来的午后,从节日祭典到下一个节日的喧嚣,人生本无大事,大雪覆盖下来便模糊了时间的边界
电影本身画面不错,情节尚可。但是我并不推荐,原因有二,一,治愈效果不够,不如再看一遍画面更美情节更好的小森林;二,关于中国东北的部门如鲠在喉,十分不喜欢。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坚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不息
草木山川连结着身体发肤。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南木佳士的同名小说改编。信州。
庭宽得月,天上大风。
睡不着的时候,我想象自己是河中的水,随着它们一起流淌啊流淌,流向大海……
真就是躺在太平间里看🥹
青山绿水,人善景美
心不静的时候看这种电影就难免觉得无聊
3.5 中老年版小森林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生老病死即人生,人生本无常。
良宽和尚的《天上大风》
梅奶奶真是人生哲学的最佳讲师
关于生命的如歌的行板
人有时候也需要“短浅”地活着
淳朴。
生之中有死的讯息,死之中亦有生的讯息
只会拍闯入者视角的乡下种种美妙之处拍的像旅游宣传片也就算了,连当地人都要配合创作者的龌龊心思,台词不讲人话,实在无法忍受。
春雷滚滚,溪水潺潺,落叶萧萧,冬雪簌簌。四季往复,死生如一。逃离城市,归隐山林,寻片刻宁静,终究只是中产阶级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幻想。还是陶渊明厉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