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岛的环境真是优美,每一帧都是一幅漂亮的油画,深蓝碧绿的大海,常年都是阳光明媚的晴天☀️,在这个小岛上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看完了这个片子,对科孚岛也特别向往。
剧中的母亲—路易莎的感情线从第一季开始发展了四季,我在看剧时很讨厌看母亲那令人尴尬的中年人的爱情,毕竟现在的人都喜欢看俊男美女的恋爱,但是到最后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剧中有那么多人喜欢爱慕路易斯了,她真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作为一个有四个性格各异的孩子的母亲,她对每个孩子都会很包容,会去积极引导孩子,而不是去压制孩子。
假如带入她的角色,我大概有很多次会被这四个孩子气死,没有一个孩子是省心的。
大哥拉瑞整天用暴脾气写作,喜欢和很多姑娘sex,有时甚至在家sex;二哥莱斯利,头脑简单,喜好舞刀弄枪;三女儿头脑发热,想一出是一出,不是安静文雅的姑娘;小儿子把家里弄成动物园,不着家也不学习,说话扎心。
没有一个孩子是省心的,但是路易斯还是以孩子为重心,去包容和引导孩子,家里入不敷出了,她把四个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和他们商议,尊重他们的意见。
她对待大哥是鼓励和尊重他,包容他的写作时爆发的坏脾气,遇到困难和他谈心;她让莱斯利照顾弟弟妹妹,使他逐渐懂得保护家人,慢慢成长起来了;她让没有定性的玛戈去找一份工作,既可以补充家用,也可以让她不再胡思乱想;对小儿子的不爱学习一直都很头疼,即使换了几个老师也没有放弃找家庭教师去教育儿子,鼓励他去写作。
作为一个拖着四个孩子的寡妇,她没有怨天尤人,刚搬到科孚岛时,房子破旧不堪,不能遮风挡雨,没钱交不上房租。
她依然积极乐观向上地去生活,打扫卫生、买家具、请帮佣、修缮破旧的房子、去集市卖橄榄、卖变质了的蛋糕和饼干,鼓励孩子们去帮忙或是工作去分担家庭压力。
她从不抱怨老天不公,只是着手去做生活的下一步。
作为一个中年妇女,她从不以邋遢的形象示人,每天都打扮得既端庄得体又漂亮,每天都充满了活力和快乐,她的的生活多姿多彩,很难让人不爱上她。
也难怪斯皮罗、斯文、休、船长、巴兹尔等男性朋友都喜欢她了。
我也发现中年人也是人,也是感情丰富的人类啊,不管活到多老,人的感情生活依然可以丰富,中年人的爱情同样感人,call me by my first name …把我感动到哭。
最后,科孚小岛上的文化比较传统和保守,面对英国来的德雷尔一家的开放作风是不认同的,但是双方也在互相包容和理解,莱斯利帮助住妇人接生,并成为新生儿的教父,成为小岛上的警察,保护岛民。
在集市售卖英式食品,全家人在传统文化节日表演跳舞。
岛民也去观看了他们一家人表演的话剧。
德雷尔一家也给我们演示了作为外地人应当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确实是很治愈的片子,五颗星推荐!
没有想到自从以前追过《越狱》的多年后又追了一部英剧《德雷尔一家》,追完前三季了,第四季才刚出一集。
这的的确确是部治“丧”神剧,完全给人以放松开怀的真实喜悦,看着看着总是会哈哈大笑。
大儿子Lawrence是个作家,热爱写前卫的有大量性描写的小说,还总是津津乐道读给家人们听;他出口成章,性格风流不羁,热情爱冒险却又非常温柔细致,他总是他母亲可依靠的柔软又坚实肩头。
二儿子Leslie,喜欢玩枪,有点鲁莽的大男孩,他一直努力想变成一个可靠稳重的大人,可是却总是不自觉地制造麻烦,在不断闯祸中慢慢长大了。
三女儿Margo,放在现在的环境中来说会被人说她很“二”,可是她的青春确实有别人没有但是很宝贵的“二”,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考并且寻找自己的定位,不断地尝新又不断地推翻自己,非常勇敢的女孩。
小儿子Gerald天性就不受束缚,讨厌学校里的刻板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是强烈的动物保护主义者。
他来到希腊的科孚就像来到了天堂,那里有他热爱的一切。
剧中的德雷尔夫人是位失去了丈夫的女神级却又平凡的妈妈,溺爱孩子们,可是孩子却个个生动有趣有自己的追求,这样的溺爱再多也不怕。
她桃花不断,但是她却很清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隐忍坚持但是又很有迷人的姿态,永远都那么认真乐观,微笑感人。
她不断在反思自己家庭里所发生的每一个问题,相处模式,永远都热情地拥抱孩子。
这部英剧里每一人物都非常可亲幽默,完全没想到英剧可以拍得这么令人捧腹大笑,幽默感十足。
在天堂般迷人的科孚岛上拍摄这么琐碎的又没有足够戏剧冲突的剧集,还全是吵吵闹闹的家事,邻里之间的爱与误会,居然这么抓人心,哎,再没有比它更治愈的英剧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一句诗,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但是,有一家人却把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又回来了——
这是来自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一部剧。
ITV是英国最早的商业电视台,也是BBC最大的竞争对手。
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它家的影视综艺。
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的答题节目原型,就是ITV的“WhoWantstoBeAMillionaire”。
《小镇疑云》、《唐顿庄园》等热播电视剧,也都是来自于ITV。
《德雷尔一家》是接档《唐顿庄园》的剧集,2016年首季开播就大获成功——平均每集观看人数640万,成为了当年英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此后,《德雷尔一家》保持着每年更新一季的速度,每一季的更新时间都在春夏交接的时节,非常契合本剧温暖治愈的气质。
其实不只在英国本土大受欢迎,国内的观众也对此剧不吝好评。
豆瓣上,每一季的评分都在9分以上。
第四季刚出来,更是飙到了惊人的9.8分。
这部评分惊人的神仙剧,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一句话可以概括: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英国人在希腊”的故事。
1935年,一个名叫德雷尔的女人中年丧夫,成为单亲妈妈的她要独自抚养四个孩子。
很快,丈夫留下的积蓄几近花光,家庭面临严重经济压力。
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带领孩子们举家搬迁到希腊的科孚岛。
科孚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岛屿,上面植被繁盛,到处都是无花果树、柑橘林和葡萄园。
在沿岛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沙滩,气候也相当宜人。
对于在英国城市生活了多年的德雷尔一家来说,就像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只不过,身处偏僻的乡村,自然存在不少局限——因为岛上没有通电,一家人的晚餐只能点着蜡烛吃,就像回到了原始社会。
由于积蓄有限,住不起豪宅,只能租便宜但相当破旧的房子。
有多破?
趴窗上看个风景,栅栏说塌就塌。
正在干活时,天花板说掉就掉。
对于德雷尔太太来说,这些经常发生的意外可以说是很糟心了。
但这还没完,房子的破旧尚且可以快速修好,但人的性格和习惯却难以改变。
家里这四个性情各异的熊孩子,才是最让德雷尔头大的事情——老大拉里,曾经的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但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来到岛上之后,开始沉迷于创作,但总是灵感枯竭。
从房间到海边甚至到树上,他解锁了一百种写作的姿势,也终于凭借努力出版了一些作品。
老二莱斯利,有两大爱好,玩枪和玩女人。
玩枪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是神射手,可一不小心就射伤路人。
家里的女仆,还有弟弟的宠物狗,都体会过他的厉害。
但到了玩女人的时候,他就全情投入地忘了枪支。
最夸张的时候,他同时泡了三个妞,但结果都不甚如人意。
老三玛戈,是几个孩子里唯一的女生。
她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维,以及无穷尽的花痴。
在之前的三季里,她分别喜欢过哥哥的朋友、当地的僧侣、伯爵夫人的园丁……而她尝试过的职业也五花八门,曾经当过本地医生的助理、以及给伯爵夫人读书听等等。
无论经历过多少工作和情感上的挫折,玛戈对于新鲜事物永远充满热情和好奇。
最小的弟弟格里,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男孩。
他活在自己童真的世界里,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
因此,被家里所有人都抱怨过的科孚岛,于他而言却是堪称完美的天堂。
在之前的三季里,他饲养过的动物有鹈鹕、山羊、毛驴、水獭、小猪、蜘蛛、狗等等。
到最后,甚至直接在家里开起了动物园。
发现了吗,这四个孩子分别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座小岛上自由成长。
哪怕经常会犯错,隔三差五就给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
但作为他们的母亲,德雷尔从未限制过孩子们的自由选择,也不会扼杀他们对于爱好的积极性。
这种暖心治愈的画风,就是这部剧深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出的第四季里,我们可以看到德雷尔一家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老大拉里对写作的热情依旧,老二莱斯利的情伤未愈。
但老三玛戈却转而对时尚感兴趣,沉迷于为他人做美容美发。
而老四格里的动物园里,又增加了猫头鹰。
但最重要的是,这家人迎来了一位陌生的房客范杰拉托斯。
范杰拉托斯自称是一名作家,租住在德雷尔家一个靠海的房间。
但是在相处了几天之后,他们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其实他是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谋杀犯。
德雷尔的第一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想立刻马上把他赶走。
但是后来她才得知,原来范杰拉托斯并非蓄意杀人,只是将对方不小心射伤。
而且他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那就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
德雷尔被范杰拉托斯的这份痴情感动了,四个小孩也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于是,他们非但没有告发范杰拉托斯,反而使尽浑身解数来帮助他躲避搜查。
在这家人各司其职的努力下,范杰拉托斯成功躲过了警察的搜查。
最终,他乘坐着由德雷尔一家人准备的小船,驶向了自由的远方。
《德雷尔一家》的每一集都是如此,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
但最终,都会归结于一家人互相包容理解、彼此支撑着过日子的温暖日常。
而这些让人欢笑流泪的琐碎细节,不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吗?
说起来,《德雷尔一家》还真是根据真事改编。
现实中的老四叫杰拉尔德·达雷尔,他在长大后如愿成为了动物学家,并成立了自己的动物基金会。
在此基础上,他还根据童年的亲身经历写下了回忆录《希腊三部曲》。
书中记录了他的家族在希腊科孚生活的四年(1935-1939)。
这个故事曾被BBC看中,拍了一部名为《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的电影。
随后,ITV也基于这个故事出了一部剧集,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德雷尔一家》。
两个版本各有特点,但传达的情感却始终不变。
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有无限可能性,但无论哪一种,都免不了要忍受途中的千疮百孔。
而《德雷尔一家》就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忍无可忍,那就不必再忍。
树挪死,人挪活,换一种生活的方式,就能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唯一不变的,是在经历再多苦难后,依旧要保持对生活的期待和热情。
这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勇气。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假期结束前快把《德雷尔一家》看完了,无比治愈,但也对中西文化、经济的差异也深有体会。
一家人每个人都那么喜欢,几乎挑不出最喜欢的,喜欢杰瑞的灵气、二哥的实干和重感情,margo的热忱,无畏,对很多事情都愿意去尝试,大哥的睿智,当然还有最好的妈妈,有血有肉,有理智有感情,有责任有欲望。
另外就是一众配角,个个都那么可爱,活生生的,电视剧对比小说美化了很多,可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吗?
虽然我们最终要回到现实中(嗯,是的,不能把艺术当现实,这就是我的问题)。
对比德雷尔一家,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就是要的太多,但创造的太少
声明:只是个人观后感,与任何人无关!
最近看完了德雷尔一家的系列剧,刚刚看完最后一集,还沉浸在其中,总觉得不该是最后一季,但它确确实实结束了……看第一季的时候,第一季还让我提不起兴趣,但是耐不住剧迷们疯狂安利,于是耐着性子看下去了。
果然一看进去就沉浸在其中,看完四季都不得不感慨,那个科孚岛上的阳光永远这么灿烂热烈。
每次从德雷尔一家的窗户那个镜头看向远处的海,美极了!
还有剧里特别多的对德雷尔一家居住的海边房子的俯拍,全景拍摄,各种角度。
怎么可以这么美,每一天的风景都是一样的,但每一天拍出来的感觉又非常的不一样!
我喜欢他们所有人,德雷尔四兄妹每一个的个性都是如此鲜明。
无论是喜欢写作的拉里、活泼热情的马戈、冲动善良的莱斯利、动物保护家格里……甚至是各个群像人物都有特别鲜明的特征,斯皮罗、斯文、西奥、医生夫妇……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马戈了,她总是这么热情,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和自己想要做的、思考自己所喜欢的、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她抵制任何对女性有歧视的话语,每次看到马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站在她旁边成为她的队友一起怼对方。
她是真自由的,她活出了自己,尽管尝试了很多都是不适合她自己的,但是马戈从来没有放弃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每次她看到喜欢的人或者事物的那双明亮的眼睛时,我都忍不住心动。
其实马戈的扮演者并没有多好看,但是演技灵动,演出了热情灵动的马戈,惹人喜欢!
其次我喜欢拉里,说梦想坚持一类的可能比较老生常谈俗气,但是从为斯文这类同性恋人群辩护抗议开始,到对战争的抗议!
你们有发现这个时候的拉里整个人都在发光吗?
四兄妹是这样的,可想而知抚养他们成人的他们的母亲——路易莎,是多伟大的一个女性。
她是他们的母亲,她也是她们的朋友。
尽管四个孩子都不喜欢学校,但她一直尊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肆意生长,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样培养下的四兄妹整个人都散发着自由、野蛮、灵动、生气、魅力!!!
同样的,现在这个世界,这个一直被别人拉着走、内卷的世界,又有多少家庭能够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呢?
最后一节,明明大家都在一起了,他们所有人都跨过了重重困难,和家人在一起,在这个阳光和大海一直都在的科孚,在这个有这么多友好、善良、如同亲人的朋友在身旁的科孚……他们明明都可以不离开这个他们已经当成家的地方都是因为可恶的战争!!!
我还在看原著,也准备看一下纪录片,想知道德雷尔一家以后的故事,现在的他们已经归为尘土,但留下的记忆一直都在……
风景如画的剧一个尊重孩子但和大多数母亲一样,舍不得任何一个孩子的离开甚至害怕孩子长大的妈妈(妈妈情绪比较稳定,面对四个“神兽”);大哥,有着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在剧里像个预言家,很多命题被他押中,看着放荡不羁,实际内心柔软,算是妈妈的知心朋友;二哥,“二师兄”,真诚,蠢萌。
唯一的一个女儿,从最开始一心幻想着遇到白马王子,能尽快嫁人,到后面成长为一个非常有自己想法且能够自信、独立的表达自己的女孩(她在青春期女性意识崛起的时候,妈妈总是在鼓励她)。
老四,一个爱动物爱到能把家变成一个动物园的小男孩,好爱他的专注,把爱好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司机大叔,一个热心的大嗓门,幸好是有他,这家人才能能在科孚岛生活的比较顺利,他和老女仆就像是德雷尔一家人里的一份子,完美的融入这个家庭。
看完这部剧,就像陪着这一家人度过了岛上的时光。
阳光,温暖,快乐和成长。
1935年,德雷尔(Durrell) 一家搬到科孚岛;1939年,一家人在二战的阴云下离开科孚回到英国。
他们在科孚岛住了四年。
2016年,itv拍摄的电视剧《德雷尔一家》(The Durrells)上映,此后一年播放一季,在2019年结束第四季也是最终季。
这也是四年。
自从有了《德雷尔一家》,夏天不再只是碧海骄阳、亚麻色的衣服和草帽、冰淇淋和西瓜,如果看不到《德雷尔一家》,感觉夏天都白过了。
从第一季起,我就买了一家子中成就最大的小弟Gerald Durrell (昵称Gerry, 以下译作杰里)的《希腊三部曲》(The Corfu Trilogy),听听这些书名吧: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追逐阳光之岛》)、Birds, Beasts and Relatives (《桃金娘森林宝藏》) 和The Garden of the Gods (《众神的花园》)。
你猜的没错,杰里长大以后,成为了著名的动物学家、环保主义者、电视节目主持人,他还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OBE)。
而“作家”,是他所有头衔里最“敷衍”的一个,正如他所说,他写作,完全是为了获得版税以及赞助,用来继续他的动物事业。
真正爱写作的,是他大哥Lawrence (简称Larry, 下文译作拉里)。
确实,拉里的文学成就让人欣慰。
在离开科孚岛之前,他已经出版了三本小说,虽然书中性描写多到连亲妈也看不下去。
不过他确实是家中另一位将爱好与才能结合的幸运儿,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其他几位德雷尔就没有那么有名了,他们的下文如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都是在一部叫做What the Durrells did next ( 译作《真实的雷德尔一家》)纪录片里了解到的。
纪录片的讲述者是剧中母亲的扮演者Keeley Hawes,有谁比母亲更适合唠叨孩子们的未来呢?
提到这一家子的时候,她用了"eccentric, chaotic" 来形容,实在是太准确了。
纪录片以电视剧的终点为起点,为我们介绍了后来发生在德雷尔一家人身上的故事。
姐姐Margaret (昵称Margo, 以下译作玛歌)嫁人生子离婚,最后找了一份邮轮上的工作,继续航行在the seven seas,符合我们对于玛歌“勇敢去爱,用力生活”的印象;二哥Leslie(莱斯利)在非洲经营农业,五十四岁死于心脏病。
一家人非常亲密有爱,虽然在书中杰里对大哥拉里可是各种挖苦玩笑,其实兄弟俩感情很好,他和玛歌每年夏天会去拉里在法国南部的住处消夏——又一个在夏季想起《德雷尔一家》的理由!
纪录片主要的篇幅,都给了小弟杰里、与他志同道合的两任妻子以及动物保护事业。
片子的最高潮,是对Gerald Durrell的表彰仪式上,被秘密请来的、我们所有人最爱的Theodore Stephanides(简称Theo, 以下译作西奥)。
毫无疑问,这位儒雅博学的希腊医生、科学家、诗人、哲学家是杰里的良师益友,正是他的鼓励和帮助,才使得后者坚定了以动物保护为毕生事业,最终成为这项事业的先行者和革命者。
通过四季电视剧、三本书以及一部纪录片,德雷尔一家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惊吓,惊奇,惊叹……),对此我除了再去买几本书外,无以为报:首先,科孚岛是个重建生活的好地方。
后来得知,除了德雷尔一家,那位什么都有、还得了忧郁症的茜茜公主,夏天也是住在科孚岛自己的行宫里的。
其次,连根拔起、换个地方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家人里我每个人都喜欢,然而说到最佩服的,那只有母亲Luisa Durrell(以下译作路易莎)。
寡妇,没钱,四个不省心的孩子:老大写(色情)小说,老二整天端着枪,老三忙着谈恋爱、失恋、减肥和挤青春痘;老四么,不上学就算了,还把家里变成动物园。
然而这个母亲不但没有疯(看完全文,你会知道这比提名诺贝尔奖还难),还能在料理好家务的闲暇,享受美景、友情甚至(柏拉图式的)爱情。
我暗自祈求,在应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和无数狗血时,能有路易莎·德雷尔夫人哪怕是一半的淡定豁达,至少能把复古波点上衣和亚麻色七分裤穿的好看的,爱情也别太柏拉图……最后,杰里说服我接受了他对世界充满诗意的设想:“我们希望未来会有萤火虫在夜晚指引你,会有蝴蝶在灌木丛及森林里迎接你;我们希望你的黎明会有鸟类歌唱的交响乐,它们拍击翅膀的声音会让你感到振奋。
我们希望你会感恩于出生在这个神奇的世界。
”
英剧《德雷尔一家》第四季已经看到第三集了,在观剧当中突然想试试写一个里面的一位配角—-西奥教授。
他在整部剧集里的作用也等同于主角之一了。
他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剧集的发展是平行的,没有他这个角色的话整部剧集会少了很多轻松但非常有意味的元素。
虽然说《德雷尔一家》这部剧集是从头笑到尾的,而且它的屏幕风格就是明亮喜悦,但是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人的心理活动也表现的很强烈啊。
也许苦短的人生里并不一定非得深刻到否定很多东西,就是因为人生很短,所以才要尽量怀着喜悦和乐观开放的心眼看世界呢!
西奥教授首先长的非常帅,衣着合理有型,心地纯善,脾气温和,性情非常规矩,但也总在突发的窘态中善于自嘲解围使人开心;不过,看剧看到现在还是没看出来他到底是异性恋呢还是同性恋,因为从来没见他和女人谈恋爱,他总是和他热爱的动物保护事业谈恋爱,所以Gerald(小格里)总是打趣他屋子里是有是有女性光临?
对这样的精彩的人物到底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根本没有任何重要描写的需要,因为西奥教授本身的性格里有天才的成分可以让人不需要注意个人隐秘的东西。
不像第一季里德雷尔太太的第一位瑞典的男朋友,用到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他同性恋的原因。
西奥教授迷人的地方就是他是那种永远使人信赖而且不会给人带来难堪和负担的天性。
在观剧中非常享受他和Margo的之间的对话和他对Margo那种即是亲人又是朋友的自然与憨实的态度。
Margo为了想证明她自己的独立自性总是不服气地揶揄西奥教授,西奥教授也总是乐呵呵地欣赏着Margo的自我探索。
西奥教授的这个角色设计也许是为了给当下人心普遍怀疑普遍不信任普遍容易抑郁的人们一颗平和的兴奋剂,他好像是包氧气袋一样使人很需要,谁也无法不喜欢他!
他身上有对旁人很自然的关心,欣赏和热爱!
西奥教授是《德雷尔一家》里最明亮的一颗星!
假期补剧,看到《德雷尔一家》温馨闲逸地泡在海水中聚餐的封面照片,就想写点文字。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爆发前短短几年间。
丈夫去世身无分文的Louisa面临严重经济压力,为了养活四个孩子,她决定全家从英国伦敦搬往希腊科孚岛,开始新生活。
《德雷尔一家》改编自英国著名自然保护主义者杰拉德·德雷尔(Gerald Durrell)半自传作品“希腊三部曲”,透过编剧将科孚岛构筑成乌托邦的影子,发现四大要素。
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发明了“乌托邦(Utopie)”一词。
本意为“不存在的地方”或“好地方”。
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这个名为“乌托邦”的神奇岛屿,有世外田园般的社会,没有税捐、苦难和偷盗,充满自由、民主、博爱。
01 文明 生产力与科技被视为文明发展水平的指示器。
《乌托邦》里就描绘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一战后,英国仍然拥有相当实力。
虽然美国和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拉美和远东排挤英国,但在经济上,英国国际金融的地位尚未显露衰落迹象,继续支配殖民帝国的巨大资源,并保持对欧洲盟国的债权国地位。
科孚岛 (Corfu)位于希腊西部,隔海峡与阿尔巴尼亚相望。
先后被科林斯、雅典、罗马、威尼斯等占领,一直是外族入侵的目标。
1864年归入希腊版图。
岛上植被非常繁茂,到处是橄榄树丛,松树、枞树、无花果树、柑橘林和葡萄园,沿岛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沙滩,气候宜人,景色优美。
首府科孚位于岛东岸,保留有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
这里每年吸引大量外国尤其是英国游客,因为这里也是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的出生地。
Louisa一家初登岛时,发现科孚岛还没有通电。
与伦敦相比,简直就是原始社会。
但这里风景美如天堂,生活费用低廉,太适合重建家庭了。
文明这个词本身不具有褒贬之义,但常常为战争激进份子或民粹主义所利用。
纵观历史,打着文明旗号入侵的民族多以溃退告终,不乏有游牧民族席卷过先进的文明之地。
“先进”与“落后”文明之辩在《文明、资本与投资》一书中浅尝辄止,让人一度陷入斯巴达罗马兴衰史的漩涡。
选择在科孚岛定居的人,不是为人类文明吸引,而是被自然文明折服。
02 自由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1873年)在《论自由》中揭示了作为“人类自由固有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1)意识范畴里精神领域的自由;(2)爱好和职业的自由;(3)团结的自由。
提出所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害他人争取幸福的努力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
正如英国诗人蒲柏的名言:“Those who deny freedom to others hardly deserve it for themselves”.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自己也无法得到)。
Louisa给予四个孩子充分的自由。
大儿子Larry梦想成为作家,二儿子Leslie喜欢玩弄枪支弹药,女儿Margo看到帅哥就犯花痴,小儿子Gerald不爱读书只爱动物。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要读诗,鼓励他们坚持梦想,面向未来。
——Days of Wine and RosesByErnest DawsonThey are not long, the weeping and the laughter,它们不会太久了,泪水和笑容,Love and desire and hate:爱,欲望,还有憎恨;I think they have no portion in us after我相信着,它们不会留下一丝给我们,We pass the gate.当我们穿过了那一扇门。
They are not long, the days of wine and roses:它们不会太久了,有美酒和玫瑰的日子;Out of a misty dream在一个朦胧的梦外,Our path emerges for a while, then closes我们的路 片刻间浮现,却又沉没Within a dream在一个幻境之中。
在科孚岛看似自由天堂,实际自由让位于生存。
四个孩子在岛上的成长过程也是帮助母亲分担经济压力的蜕变历程。
Larry小说出版收到稿费,为第四季家庭旅馆开业埋下了种子。
Leslie加入警局让舞枪弄棒有了意义。
所谓自由,不是某一天日出时分,你可以穿着比基尼躺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而是当你想与家人赤脚泡在海水中共饮葡萄酒,无论何时都可以。
03 民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谓的“interwar”年代是一段特殊岁月。
民众获得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平,却又生活在经济危机和战争将卷土重来的阴霾下。
一个普通英国五口之家,在看似乌托邦的小岛上,上演To be or Not to be的舞台剧。
全剧贯穿一条价值主线,即对“英国人”这一身份的反思。
英国经过拿破仑战争,曾获得过科弗岛的统治权,但在1846年却不得不把它归还给希腊政府。
与大英帝国的气场一同递减的,还有“英国人”骄傲的身份。
在剧中,帮助德雷尔一家的希腊人之所以会伸出援手是因为他们喜欢并尊敬“英国人”。
但德雷尔一家却越来越对“英国人”的身份表现模糊。
他们学习当地舞蹈,接纳当地习俗。
在第四季结束,二战硝烟渐起时的自导自演的那幕荷马史诗表演,是对乌托邦生活的理性告别。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一书里写过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
托克维尔除了美国之外,还曾前往英格兰考察,写下了《Memoir on Pauperism》一书。
在1841年至1846年之间他游历了阿尔及利亚(有趣地发现是科孚岛对岸),在阿尔及利亚的第一趟旅程写下了Travail sur l'Algérie,主张应以英国的非直接统治的模型来管理殖民地,而不是将不同的人口混合在一起。
所幸科孚岛没有种族分离,英国人希腊人瑞典人意大利人土耳其人生活在一起相安无事。
04 博爱 中西方在博爱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儒家“仁爱”和墨子“兼爱”与法国启蒙思想“博爱”趋近。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直接的一个成果,就是确立了法国人的基本政治制度走向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
1795年的法国宪法中,博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的精神。
这与穆勒的两条自由原则应用公理相通:第一“对于自己的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及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的利害,便无须对社会负责。
”;第二“对于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负有责任;如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应用社会的制裁或法律的刑罚时,则个人必须服从其中之一。
”Louisa对四个孩子的爱没有偏袒只是包容。
Gerald全然不顾没有食物充饥的家庭困境,不断在科弗岛原始又迷人的自然中发现新奇的动物,不断把路上遇见的各种可爱动物带回家,并慢慢建起了一座动物园。
Gerald豢养动物的行为真是一种博爱吗?
答案在第四季结束揭晓,Gerald打开了所有笼子,把动物放归自然。
德雷尔一家在二战爆发前回归英国。
地球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科孚岛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世界里,永远碧海蓝天。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与其怀念那个逝去的2019年,不如憧憬一个将来的2023年。
2022年5月3日 北京
都闪开,我要开骂了。
看完四季,现在让我缓缓骂来。
首先,风景、配色、家庭故事线都是温情且治愈的,没有大问题,这是给了不错的评价的原因。
但是,从故事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一股隐隐的不适感。
最初我以为是英国人对于尴尬场面的执着让我不舒服。
后来随着这种不适感越来越强我意识到,是因为故事线体现出来的傲慢和想当然。
如果一个落魄家庭到别国谋生,第一要务肯定是fit in。
在科浮住了四年,一家五口,除了简单的词汇和短语,其他一点都不会。
在本土绝大部分人口都讲希腊语的情况之下,他们的反应不是找老师好好学习,而是抱怨这个地方说英语的人太少了很不方便。
住了四年,学成这个鬼样子,这不是移居谋生的心态,这是度假心态。
全片一直在强调他们家庭的“爱,尊重,平等,包容”。
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做足了尊重平等的架势,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行动。
全故事线除了参加集市和第四季参加本地活动以外,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文化。
如果连了解学习的动机都没有,只能说明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文化和生活,就更无从谈及什么尊重了。
日语里的無関心可能更加贴近他们一家对本地人的心态。
再说他家的小儿子。
故事把他描述成一个站在推动保育和生物研究前沿的小男孩。?。
研究和养在家里当宠物是有区别的。
我反对一切形式的动物园。
所以说实话,这个角色除了他的家庭功能以外我是一直是非常讨厌的。
在自己国家破产,到一个欠发达地区就能在当地活得体面了?
第一季里面,他们刚去科浮,去拜访医生的妻子(老乡),碰了壁,这才是正常故事路线发展逻辑。
从一个文化背景移居到另外一个文化背景里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会碰很多壁吃很多苦的。
而这一家,即使他们很幸运(一个本土希腊有家室的“好男人”对他们母亲一见钟情并一直帮助他们),逻辑上也不应该在这里居住得如此顺利。
作者把故事写得太顺遂太理所当了,使我觉得带有幻想成分(感觉ta在想屁吃)。
比起从第四季才开始受到孤立,个人觉得从第二季开始被孤立可能更合理。
总的来说,作者可能想表现美好的世界各族人民互相理解互相爱互相尊重。
但我觉得ta在尊重别人文化和文化碰撞这件事情上想得太天真和自以为是了,或者写得太轻巧了。
也使得作为观众的我无法被说服。
依旧是熟悉的味道,这季妈妈要开民宿了,感觉剧情会变得更加有趣,小儿子长大好多,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被打破美好的和平年代的感觉。最后一集差点哭出声音,真的科孚岛的日子太如梦如幻了,很想知道他们这一家之后日子过得怎样了。
拜
妈妈角色真的不讨喜,活在自己的道德观里,做事情相当自我
★☆☆☆☆ 虽然“The Author is dead”所以读者/改编可以胡来的道理我懂,但是看到自己爱的作品给改成这幅鬼模样,而且还有一堆人叫好,还是忍不住要火冒三丈。一季比一季编的更离谱。既然编剧这么爱“单亲妈妈努力抚养青春期熊娃同时寻找真爱的艰辛生活”,那就write your own bloody script啊。Leave The Corfu Trilogy alone.
妈妈和Spiros的感情线与转变之突兀让我脑海中大喊 你他妈没事吧? Margo结尾也让我:你他妈又什么情况? 但是看到最后,和现实的穿插仍然让分离显得伤感
看完啦,撒花~
每当我觉得生活无望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两集
看完了却不再想评价了。
如此有质感的生活,去真实的触碰。我有时候担心自己失去了,生活的细腻和一点一滴的存在。
结尾太仓促了,这一季都是急急忙忙的感觉,感情线也很拉垮,和第一季差很远
路易莎说这就是我们等待和期盼的吗,斯皮罗说那你愿不愿用永不遇见我交换呢。答案显而易见,即使带有遗憾带有不甘,那也是最珍贵灿烂的日子。
最后一集猛男落泪!!不太喜欢最终季是以大时代的背景来结束,但这也是最好的结局了。不分昼夜地追完了四季,我也得开始随着这一家人一起回到所谓的现实生活了,感谢德雷尔一家,感谢这部英剧(对英式幽默和英国迷你剧产生了暴风好感),感谢科孚岛的陪伴(美景如画的科孚岛,不能承诺一定会去游玩,但在那儿必定会感受到这一家曾经的气息并且会为之动容),感谢世间美好的万物和真情。PS:这真是个神奇的宝藏电视剧,短短26集下来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The Durrells的一员,同他们共同呼吸在一方土地上,赋予我的意义真的蛮大的。很轻易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为他们一家的日常琐事去大笑去感动,这于我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好想永远保留这一份温暖,就像他们想永远留在科孚岛一样。再次感谢这个夏天有德雷尔一家的陪伴~打分已经不重要了。
再也没有这样的夏天了
I’m okay with an affair但是这俩的恋情叙事过于油腻以及双标的态度过于窒息,这季我没法给多星。不过还是感谢,Corfu的美景很治愈。四季看完我最喜欢热心风趣的Theo、善良幽默的Florence和面冷心热的Lugaretzia,帅气的Sven也令人念念不忘。
编剧直接把spiro 身上的希腊人式的奔放和粗鲁写没了,for what?妈妈需要一个得不到的完美男人?how convenient is that!
匆匆。呜呜呜这真是太好的四年。
善始善终把最后一季咬牙看完了。妈妈和 Spiro 的感情线真的太长太纠葛了,其间的伦理道德过于复杂,占据了四季中大部分时间,看得我好累。第四季没有了大哥,Margo 也不在Corfu,整个故事失去了灵魂。
结局是我爱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看到女主和司机的感情线,像是被喂了一口屎。在我眼里,第三季已是结局。
三观不正 追了几季的女主人设崩塌,当小三还当初优越感了。把女主爱上的那个已婚男人的婚姻危机原由,引导到对方无辜的妻子身上,忽略了男的先讨好女主,精神出轨这一点。是个好情人,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浪费了我的时间,打 1⭐都算给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