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首先我是在百度查一些人类起源之谜和宇宙奥秘的问题,结果查到这本《与神对话》的书,然后碰巧又看到这部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拍的确实不咋地,但毕竟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虽然充满戏剧,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和恐惧,感叹的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绝望,恐惧的是再城市里没有房子没有半亩良田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家庭,那一个人就是流浪汉了!
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脱离了自己的领地就变成了流浪汉。
但是,电影里交代的背景应该在九十年代,那么,作者以前那么发达,难道身边没有亲戚或者朋友帮他在生活上维持生计?
至于到流浪街头的惨状吗?
当然,或许作者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
对于《与神对话》这本书,我觉得作者的本意是要灌输心灵鸡汤,书的本意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拥有的一切,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神,对生活多些宽容,对身边的人给予更多的爱,我想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至于一些宇宙或者政治方面的东西,我想作者就是婉转的讲诉自己的观点,虽然读者读的时候会觉得写的有些故弄玄虚。
当然,也不排除作者有意续写那么本主要还是混口饭吃。
总的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多思考,我现在就是每天都思考一下我喜欢的东西,比如宇宙的诞生,人类怎么来的,世间有没有神,对于这类问题,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也相信我现在知道的答案在未来也可能是这个宇宙的答案。
《与神对话》最大的厉害之处在于,把GOD从天上拉下人间,拉进日常生活中,甚至与每一个人相结合。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而“神”又依然是唯一的共通的通灵的,其实这等于是把信GOD主义与自我信仰主义联结于一体,让GOD主义不再有任何的虚无缥缈,也让自我信仰者找到自信的根基及方向。
《与神对话》——我是指书或者说Neale的思想。
不过这电影拍得一般般。
要不是奔着书来的,我可能看不下去……还有,这电影居然拍了好几年了……可是我去找书好像还是不好找……这只是初解,等我看完那几本书时再来正解~
昨晚看了它的电影,涌起很多感触……Neale在垃圾箱找便当吃时,有个富家小孩不解地望着他,他转过身,低头吞咽,眼睛含着泪花……
因为脖子折断和上年纪,Neale四处找工作碰壁,为了生存成为了捡破烂的流浪汉。
想借用洗手间却被员工拒绝:“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不去找工作”……
餐厅的小姐姐为了上学和养孩子到处打工,Neale给了她很多小费……
为了感谢过去的流浪汉朋友,Neale准备了几笔钱,前往他曾经日晒雨淋的地方……这让我想起疫情开始时,天桥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外国小哥低着头坐在地上,纸上写着请求帮助的话,那时受金刚智慧的影响,我去便利店买了一些面包和水给他。
后来看到有些机构自己拿钱做饭给露宿者和有困难的老人,寒冷天气呼吁大家捐衣物给有需要的人。
很多事情可能真的要经历过,做过派传单,做过清洁工,做过服务员,才知道对方的感受和痛楚,而非眼见的那样……Neale的流浪汉生活,当时看起来很无力,无奈,但这段低潮期沉淀了他……
当他超越了这段经历,内心对世间的人事有更多的同理,关爱,视角的改变。
疫情的出现,很多人可能面临停滞的低潮,但这可能也是一份礼物,让我们沉下来,静下来,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体验人生。
这不是在浪费时间,不需要做很多事情才代表利用好每分每秒。
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文字修饰,突然涌现的感受,吹过的微风,升起的暖阳,心已知晓。
Neale成为流浪汉的期间,拒绝喝酒,告诉自己绝对不会死在公园里(绝对能离开这种生活),而他的朋友Fitch酗酒度日(生活没有别的可能性,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忘记烦恼)。
这就像我过去曾经做的,熬夜追剧,熬夜打游戏,暴饮暴食,都是因为生活不快乐,找不到释放点,无法改变,借用外界的东西刺激自己的感官享受。
“到底你要跌到多深你才能意识到你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毁灭?
”Neale转身看到报纸上的招聘讯息,跑去电话亭打电话找工作,即使他的生活,自我价值可能被摔到谷底,但他还能坚持用良好的状态和对方沟通,告诉对方电话亭的号码,告诉地盘工人我有一个重要的电话,这些强烈的心愿,帮助他在电话到来时,地盘工人因故障停止施工,而电话结束后,又能继续制造噪音。
这些并不是奇迹,说实话,一方面我很感慨Neale的勇气,换做是我可能早就放弃;另一方面,我和我周围的人也经历过类似的“奇迹”,只要心愿够大,够强烈,不顾一切地一定要做到,就真的会出现资源前来帮助你。
如果你做某件事一直不顺,被阻扰,那可能在告诉你拐个弯,换个方向,不要走这条路。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帮助他,Fitch看他被欺负给了袋易拉罐、想进厕所被阻止,出现另一个员工帮忙、不够钱买东西有人帮他付钱……这也让我想起好几次状态很差的时候,有人帮我开门,找我问路,帮我拿东西等等……都在帮我,找回爱。
二十几岁时看这本书看不进,过了许多年,经历了一些事后,是时候了。
感恩。
某个傍晚,和朋友在一个清幽的咖啡屋,看见了这本书作为一名基督徒,当然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于是一个晚上,我认真的在看这本书并在今天看了由书改编的电影然后,我想说这还是一部励志片,其实与宗教没有关系不过是作者所谓的人类自由意志的滥用罢了臆想自己能与神对话臆想否定种种奧迹臆想仅凭经验体验神性这不过是在反复证明着人的骄傲自大罢了还是 欣赏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待宗教的态度人生不过如同大海中的小岛我们能够经验到的事情也不过仅限在这个小岛中至于那片汪洋大海是人类理性不能达到的地方是应该尊重,并且敬畏的那是应该被悬置起来的,不可言说的部分靠的该是我们“沉默的体验”某种程度,人类都需要有宗教的关怀耶稣基督曾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及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其实不管你信奉哪一个宗教哪怕你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没有关系但,人永永远远都该怀着谦卑的心情过活打着自由理性的幌子想象的东西会因为人们判断力的丧失而在某一时刻被接受但那只会是暂时的在浩瀚历史中,什么都算不上
书中的神是什么?
今天是解读《与神对话》图书第一期,所以先简单解释一下书中的神是什么。
往大了说,神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万物。
从跟我们更息息相关角度去理解,神就是三位一体的你,也就是你的灵魂、精神和身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就是宇宙,外在一切都是你创造的。
书中的神说在它这个神之上,还有包含了它的存在,只是用语言无法描述。
结合最近刘丰老师的多维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个神也就是四维的你(神),当然还存在N趋于无穷大维度的神存在,“与神对话”也就是四维的那个你跟三维的这个你对话。
但是它比你多了一维(时间变成变量),所以它对于你来讲已经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了。
这跟巴夏通过岱罗传导信息是类似的,巴夏自称自己是来自四次元(四维)星球爱莎莎尼的外星人,并且自称自己类似于“未来”的岱罗。
而书中的神没有特别的指向,因为这本书是你的神(四维的你)在和你对话,通过作者,通过这本书。
这个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明确了。
按照巴夏的说法这本书“是我们星球上集体意识尽可能清晰地回答自己的产物,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
”今天的主题分为三块阐述第一,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第二,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与神对话》一开始就给我们介绍了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感受、思维、经验、话语接着详细讲解一下神与我们沟通的这四种工具,把这四种工具理解了,将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其他内容。
什么是经验?
首先经验是动词,不是名词,它不是指我们过往的经验、教训,而是指体验。
什么是体验呢?
是指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
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在佛家里面分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指对外在的感知,“意”是指对内在的感知,比如对我们的感受和思维的感知。
书中称经验是最得力的信使,是因为经验相对比较客观,它只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客观反应(当然也会出错,比如某些错觉)。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验,比如说视觉。
所谓视觉是指光照射到物体表面,物体吸收了大部分波长的光,只反射(或透过)部分波长的光,再进入到我们的视网膜,由视网膜把光翻译成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就是所谓的视觉。
所以本质上外在究竟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真的客观反应的,只要翻译程序不同,我们看到的画面就会不同。
比如色盲的人、动物看到的世界是和我们不同的。
什么是话语?
文中的话语不只是听到的话语,也包括了文字。
广义上可以把它理解为表达,所有对于想法的表达都可以归类为话语,比如音乐、画画等等。
不管是文字还是话语,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含义的代表,文字是用图像代表,话语是用声音代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因为它只是代表而已。
经验是对内在和外在相对客观的感知,而话语只是对这种感知的代表。
当我们用话语交流的时候,其实已经经过了两次代表,或者说两次扭曲。
第一次是对方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我们无法用语言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只是我们想法的代表。
第二次是我们接收和理解对方话语的过程,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话语,因为我们只能基于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过去的教训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而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教训是不同的。
如果对方表达的话语不是他直接经验的,而是听别人说的,这里就可能又扭曲了好多次了。
所以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
当然话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性,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和文字传播自己的想法,传播给无穷多的人,但是经验、感受、思维却不具备这种传播性。
什么是感受?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书中给了明确的定义。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它的同义词是感觉。
感受是指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是喜悦,是悲伤,是兴奋,是失落等等。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那什么是灵魂呢?
灵魂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高我,简单的理解就是最好的那个我,站在山顶上全知全能的那个我,相对我们的三次元它是无限的,无形无相,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你的灵魂是全知全能的,它知道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你的灵魂有一个渴望,就是指引你用你的有限去体验你的无限的本质身份。
但它不会强制你去做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无限的,你来地球的目的就来体验你的无限。
如果它强制你去做什么,恰恰限制了你的无限,违背了它的初衷,也违背了你的初衷,因为你们是一体的。
所以灵魂用感受与我们交流,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听或者不听。
什么是思维?
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对这里的思维的理解很容易让我们困惑。
因为我们一般认为的思维是指我们思考问题的某种特定模式,比如逻辑思维,感性思维,比如评价某人思维缜密或者思维发散等等。
但是这里的思维不是这个意思,英文版原著叫thought,也就是想法或者思考的意思。
其实思维应该是指想法或者思考,在文中也有非常多的印证,只有解释为想法或者思考才能解释得通,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比较难解释(暂时先放一放)。
在《与神对话》图书第4页神第一次提到思维的时候,下方有一个补充,就是“在用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通常使用形象和图像”。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一般是用画面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的?
然后我们再用话语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维理解为想法或者思考。
包括我们的想象,也是这里指的思维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先对这四个交流工具进行简单的概念的把握,随着对图书的深入,我们会更加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它们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内外来分的话,话语是外在世界的交流工具,感受和思维是内在世界的交流工具,经验包括内外,它只是客观反映内外世界,可以说它是内外世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对内在感受和思维的感知,才能翻译为外在世界的话语和行动,只有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包括话语),才能产生相应的感受和思维。
从三位一体的角度理解,感受属于灵魂,思维属于精神,行动(包括话语)属于身体。
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接着我们探讨下一个问题。
书中提到,这四者只是神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方法,所以并非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经验和所有的话语都来自于神。
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的信息永远是你的最高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
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
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
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最清晰的话语就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这里的真相不是指外在事物的客观反映,英文版原著的用词是“truth”,是指真理。
什么是清晰呢?
也就是表述地非常明白,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这点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为不同的思想体系,不管是科学,佛家,道家,基督教等等,它们的用语是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你如果用自己这套思想体系去衡量别人的思想,是无法比较出真理的。
其实衡量话语里面是否包含了真理,就是看它是否逻辑严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我们求真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问题,回答问题,直到没有问题为止。
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做实验验证,在不断地推翻前人的结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最典型的就比如力学,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现在的量子物理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翻前人的结论发展起来的。
这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如果是要追求解释真理的理论,那么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思想的时候就要不断地问为什么,直到没有为什么为止,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检验真理靠的是实践,这个是没有错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最清晰的话语也仅仅是包含了真理的话语而已,并非真理本身,真理是要靠我们自己悟的,当然我们可以借助话语这个工具。
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爱很难用语言解释,但是可以用心去感受。
我试着解释一下,这里的爱是指绝对的爱,而不是相对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爱。
爱是容纳了所有感受的感受,就好比白光是包含了所有光谱的光。
所以爱也代表了容纳,或者说对一切的接受,或者说视一切为爱。
所以爱就是最美好的感受,也就是来自神的感受。
书中对于爱的描述是: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对于爱有更清晰的理解。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惑,欢乐应该是描述感受的,怎么会在这里使用呢?
所以这里是指我们因为欢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思维(想法),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
结合我们的现实来理解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兴奋而有产生某种想法,去做某件事情,恰恰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高我对我们的指引。
而出于害怕、恐惧而去做某件事情,则反之。
这就和巴夏说的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是一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兴奋而产生的思维(想法),它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或者说来自灵魂(高我)的指引。
关于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背后的原理,以后会专门讲解,迫不及待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巴夏的视频。
好,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希望对你理解《与神对话》有所帮助。
今日见《与神对话》*再版发行,想起当年读过之后,强烈感觉它是“披着上帝外衣说佛法”,或曰“佛法西说”,特别适合我们——这些早已炼成以西方思维模式生活的人——去认识佛法,及至开悟。
譬如,GOD(神,上帝)不厌其烦地跟尼尔(Neale Donald Walsch,1934- ,写下对话的那个美国人)讲:“莫判断,只观察。
” 我听到的是,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当年我们的广东老乡惠能(638-713)大师,就是碰巧在无意中听闻有人念到《金刚经》上的这句话,一下子 “放生”了自己的心,就顿悟了,从大字不识一个的樵夫,变成一位无所不知的觉者,并将“禅”发扬光大,影响及今。
有读书恐惧症的,不妨先看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莫用手机流量观看:http://new-play.tudou.com/v/XMzU5MDMxMDgxNg==.html?spm=a2h0k.8191414.0.0&from=s1.8-1-1.2),算是这套书的一个“预告片”吧。
2015.6.10 记于广州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748389a * 编辑如是说:《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于 1995 年在美国出版。
刚开始的时候,出版方并没有进行什么宣传,所以销售并不见起色;但是几乎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感到极其震撼,并推荐给身边的人。
凭仗口口相传的好评,《与神对话》在 1996 年圣诞节前登上了美国最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在该排行榜上停留了长达 137 周之久。
时至今日,《与神对话》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翻译成 37 种语言,卖出 1200 万本,是二战后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摘录一些台词。
觉得书里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准备购入。
---一旦你流落街头,将很难交到朋友。
但一旦交到朋友,也很难失去他们。
我们所有的行为,要么出自爱,要么出自恐惧。
若你想知道自己对某件事的真实看法,问问你对它感觉如何。
我们都在和上帝对话,比如某次你正想和某人打电话,他刚好就打了过来。
正在路上开车,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结果广播里的下一首歌就直接向你述说,就仿佛歌词专为你而写,然后所有的事情就联系在了一起。
或者某人莫名其妙突然进入你的生活,你会想,为什么这个人在这里,然后突然某天你意识到他意义重大,你无法想象没有他的到来,你会如何生活。
这就是上帝。
“我在这里因为我失业了。
”“不,你在这里因为你迷失了自己。
”你制定所有的规则。
问问你自己,如果出于爱,现在你会怎么做?
你不能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
想要本身就意味着匮乏,你无法得到你的匮乏。
平静的心境可以孕育灵感,而灵感将能够解决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我不在乎你取得的任何成绩,你才是那个在乎的人。
不要试着维持生计,而要去做你爱的事,不要做任何别的事。
人生太短暂了。
如果你想要过充裕的生活,就为别人创造这样的生活。
电影《与神对话》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情节是:在一个演讲会上,有听众问尼尔,如果只说一句话,神会对人说些什么?
尼尔答曰:你们都误解了我。
或许就是长久以来我们对经典的误读,在《与神对话》第一、第二部书中,神反反复复强调:“她”从来没有审判过世人,“他”只是在观察。
神说,神了知我们的一切行为及其初衷,却从来不会判断我们每一个行为的对或错。
只是依神观察,我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往往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最可笑的是,我们通常会对此视而不见,急急忙忙就将神的观察归结为对我们的审判。
武则天是个难得头脑清醒的人,她有句偈语流传至今:“愿解如来真实义”。
现在人们在读佛经之前,必会颂念这“开经偈”。
只是,谁会在意?
《与神对话》第一部 简体中文版2010.11.24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fbcf81f
1 万事皆安排想來一切的际遇,一切的悲喜偶然,一切的因缘际会都绝非偶然,而是佛祖给我们深刻用心的——安排。
2 安排皆慈悲而这安排里福祸相依,悲欣交集。
所有的顺境、如意——我们要惜福、感恩。
但所有的逆境、伤痛、折磨是——佛给我们的修炼不管看起来好坏,一切安排都是神——对你的修炼与慈悲3 安排,这就是神和你对话的方式要相信神与你同在,他并不遥远。
他就在你身边,时时刻刻陪着你。
最重要的是:你能领悟他的苦心,读懂他的暗示。
因为,这就是神和你对话的方式。
PS 上帝若是喜欢一个人,会亲手把他的心打碎。
只有濒临绝境时,才会第一次想到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一手所创造。
“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有深刻失败经验的人,所谓人生的“loser”,有时可能聚集着更大的生命能量。
选择释放或者爆破,还是固执的沉沦,全都在自
12月17日-刘老师的工作室,和大家一起再看与神对话。
最感动Neale 默默的陪伴在当初落魄不堪的自己身边的那一幕。。。
其实我们一直未曾真正迷失
拍得一般般...
朋友介绍的,由书而来。电影一般,准备读一下书。
不能算是基督宗教的电影,看其网站我一直以为是其它的什么宗教,虽然大体上有些思想不错,但总觉得不是味儿~
我被上帝亲手打碎过,又亲手带着重建。所以全程共鸣,结尾对我来说真的好好哭,他就是你,他一直在,时间不存在,他可以是未来的你,未来的你也会陪着你。我因此领会更多生命的奥义。之前会很焦虑,我都25岁了,怎么办啊那些还未实现的实现,现在会觉得我才25岁就透过这一切知晓了更大的宇宙和爱,这难道不是很妙且被偏爱和照拂着的指引与确认吗。某个时间难以消化痛苦和折磨是引子。然后会有机缘被光疗愈。🌼谢谢你,我爱你♥️
记得当时看完,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大段大段地抄台词。刚买了全套书,再细细读起。
“You've got me all wrong.”流畅的背景钢琴乐感觉像海浪一样,节奏比较慢,感觉还好。2010.4.2
我是不也该去买本呢
西方的这些神秘学玄学主要是为了信仰重建,从上帝瓦解到信仰人自己。但这种建设依然是困难的。宗教势力依然会护卫上帝的权威。但是人最终都只能依赖和信仰自己。
大致意思都懂。但令人质疑的是,突然一个晚上有如神助,突然就写下了那么多字,然后通过出书发迹,这和去做热爱的事之间毫无关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去改变,只是经历了一些苦难,以及有一些人的际遇,仅此而已。所以以我的理解,更多的是给予人心灵的慰藉。而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吧。
我恍惚间感觉到宗教的虚伪了………………
与其说这是一种神谕的下载,还不如说这本来就是人有待被激发的潜能。
I am here. Right here. Right now. 五颗星以上!向每一位友邻推荐!!!
上帝若是喜欢一个人,会亲手把他的心打碎。上帝总是这么随性,maybe 是双子座的。
You've got me all wrong.
我那个时候看过《与神对话》这本书以及其他很多灵修的书。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事情很多。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书比电影好看,很普通的样子,可能我没get到点
拍得很好,我还没看原著,但我估计文案肯定有缩减,缩减得刚好恰到好处,而且灵性细节拍得很到位。巧妙地表达了实相而且还贴合了大家的口味和理解程度。
没有找到高清的,只能在YouTube上看360高糊,听到的声音到底是god还是自己。可是最后读者儿子的故事,太绝妙了,14岁时告诉儿子不是亲生的,没想到打乱了全部生活,就算以前付出再多现在儿子也不再喊一声妈妈,承诺18岁就去找亲生母亲,结果18岁生日那天被车撞死了。母亲找不到作者友善的神,而作者深入内心后告诉她正是因为她完成了诺言,所以是这样,男孩的妈妈不久前去世了,这个读者就立马崩不住拥抱了作者。作者本身的故事前期一落千丈,之后起起落落。看完电影可以再去看下书。
似乎没宗教什么事,就是一碗大鸡汤——呃,原谅我。挺乏味的,也还是看完了。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