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慕是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的一部关于忠贞爱情的微电影,讲述了一个患有记忆疾病的女子对于她的第一任丈夫的爱不受外界战争与地理因素分离影响的故事。
恋慕的主题,浮现于表面且最深沉的就是那份不移的爱情。
朝鲜半岛从一个整体到因政治与战争而南北分治分裂成两部分,这无可抗拒的因素使男主角与女主角不得不分离。
女主角又患上了严重的记忆疾病,这使她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年轻时,一直停留在等待中,爱情也一直停留在那时,这便使她每天都坚持着守护这份爱。
朝鲜半岛的南北战争再锋利也无法破坏她的爱,深刻表达了导演对男女之间纯真 忠贞爱情的歌颂与赞扬。
另一方面来看,分离的战争,影响的不只是国家,还有国民们,尤其是那些因此而痛苦的人们。
导演还想表达的便是对这样的政治纷争与战争的厌弃与反对。
女主角的病使她避免了最大的痛苦,但在最后她意识到真相时,那份痛苦是极度的。
本片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十分用心,主要是对女主角的塑造。
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将女主塑造成一个对爱情忠贞不移的女人,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受病的影响,但自始至终她的爱都没变过。
本片许多的情节设置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如听到男主角叫她的声音,但开门却什么都没有,甚至也会做噩梦,梦到男主角流血。
她也许每天都在经历这些,不管她是否记得,这都使她的命运变得如此艰难。
从家里的布景也可以看出她对男主的心是一成不变的。
在她意识到真相后下车想送出那份饭盒,画面在年老和年轻中切换剪辑,也表现了她仍然和以前一样爱他。
本片深刻刻画了一个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同时身上又深深留着命运与战争带来的伤痕与无奈的女人。
更加深刻的刻画主题。
值得称赞的还有各种镜头与景别的运用。
从头到尾,特写镜头的运用都较不错,在开头部分,大量特写交代了背景,对悬念的设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全片特别是最后部分,特写又更多的表现了人物的面部表情与情感的变化,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如开头的衣物和结尾女主坚持要送出饭盒的片段。
都不仅辅助了叙事,也推动了情感,令观众感受深刻。
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将焦聚在女主角身上,特写与长焦配合运用,更加有利于刻画女主角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更加深化了爱情的主题。
初次之外长焦镜头的运用也贯穿着整部影片,将摄影机与观众的焦点都聚集在女主角身上,长焦镜头与特写的共同运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最后送别的固定镜头的运用,加上身边景物的变化,加强了时间的流逝感,同时这样一个大远景,也表现了女主的渺小,深化了战乱对那些爱情的影响。
恋慕在主题人物塑造与镜头运用上都较出色,是一部完成度很高,感情十分强烈又身沉的爱情影片。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大远景的固定镜头,是女主角站在路上等待,景物不断变化的镜头,固定镜头的运用也说明了女主角的的感情是不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也深入了感情与爱情主题的表达。
两个人的爱情与一个人的等待,在这个世界中,在战争面前,在政治纷争面前是如此地渺小,但又是如此的触动人心如此的珍贵。
影片传达了导演对于历史与政治的洪流中被迫失去爱人的人们的人文关怀,同时控诉着那些破坏和谐的生活,让人们生存于水生火热中的战争。
这份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爱情,在战争的衬托下,展现出万丈光芒,这是战火与硝烟无法磨灭的爱情之光。
恋慕这部影片不仅在这几个方面较为出色,在对白、独白、音乐的方面也处理得不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爱情短片。
韩国导演姜帝圭拍摄的《恋慕》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本影片以爱情为主线,以战争、政治、亲情为辅线,描述了这场跨越了60年的爱情与等待。
短短的影片却让大家带来深深地感动。
本片的主题是人们探讨的永恒的话题——爱情。
把爱情建立在那个特有的年代,使故事拥有了浓厚的历史再现感。
导演运用了独特的拍摄手法,把故事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韩国与朝鲜分裂的六十年后,亲人们离散不能相见一直是当时人们的痛,一条三八线分割的不仅是国土,更是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感情,人们一次次的期望化作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失望化作了最后的绝望,而这撕心裂肺的等待也深深地戳痛了大家的心灵。
导演运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为观众呈现。
本片的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开篇时,特写了包裹、耳朵、鼻子、鞋、女人擦上口红、书、手机上的照片的镜头与一路上窗外的风景相交替。
观众被这些特写镜头吊足了胃口,期待故事的发生。
蒙太奇的熟练运用使得整部影片节奏紧凑,深入人心,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
女主人公妍熙年轻与苍老面孔的变化交替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与亮点。
整部影片,并没有因此而显得混乱。
在影片中的前半部分,有许多镜头已给予了暗示。
比如在妍熙照镜子时,有一瞬间由年轻的面庞突然变成了苍老的面孔,这一镜头看上去有点惊悚悬疑的元素,实际上是为下文做铺垫。
年轻的妍熙在老年活动中心与一群老人做操,摆积木,周围全部是老年人而唯独她不是,她那年轻的面孔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这也为观众们留下一个悬念。
在影片的末端,也是高潮之所在。
妍熙冲到南北分割线苦苦哀求士兵们,只为给心爱的丈夫珉宇送个盒饭,在这一片段里,妍熙的面孔在远景中景时是苍老的,而在近景和特写时则是年轻的面孔。
导演成熟老练地运用这一交叉蒙太奇,一方面起到了创造情绪效果的作用,使观众的情绪到达了一个高潮点。
另一方面,是妍熙对珉宇沉重的思念,等待的结果可能是无。
在影片的最后再一次的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感情。
心如识幻,诸行如梦一浅析《恋慕》 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
转眼数十载不过弹指间,不忘初心,恒定一生。
数十载的等待,迎来的终将是一场泡沫,人生总不愿放下那生命中的誓言。
影评《恋慕》讲述的是一位老年痴呆患者为自己曾经追求的爱情,付出了数十载的等待爱人回来。
而爱人却在她至死都未能回来的故事。
人生短短数十载,不忘初心,恒定一生。
苦苦等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眺望。
宁做望夫石,不换爱之人。
记忆封存 无尽的等待,遗忘的恐惧,让人选择失忆而逃避。
正如影片中的莲熙,影片开片不久便出现了一个框式构图,而这个框中的莲熙自己一步一步的步入这个框,步入自我封闭,将自己与世隔绝,等待爱人的出现,也是莲熙选择将老年的自己封存。
好当影片第一次出现莲熙照镜子的场景时,画面突然闪现出了她年老时的容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悬念。
这是莲熙选择将自己老年忘去,将老年的自己封闭在镜子内。
一个垂直俯拍的纱笼里面是她年轻时的菜,莲熙保存了的也就只有她年轻时容貌。
时光的无情,生命的脆弱。
岁月弯刀 佛经中提到"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壮士弹指间,时光便逝去六十五刹那。
影片中的莲熙正如佛经中提到的壮士一样。
开片对于所有食物的仰拍,结尾时会所有食物的俯拍,短短几个角度对比,六十年的飞逝。
在影片即将结束时,莲熙站在小道眺望时出现的三次跳切,远处的高房建筑从画面淡出,莲熙的等待,正如她脚下的小道由黄土变成了水泥,远方的高山也被建筑所掩盖。
岁月的弯刀将莲熙记忆从高山流水一刀刀的削成钢筋水泥。
莲熙也像《史记》中的望夫石一样,数十年的等待,像望夫石一样坚定的眺望着爱人的归来。
心本无缺 佛经中提到"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初心如圆。
莲熙这一人物正是如此,对于爱情的崇拜,对那似真似幻的爱情崇拜。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她手中的饭盒,那装满了爱情信仰的饭盒,就像她心中对爱情的初心。
影片的开片与结尾形成多次对比剪辑,老旧的照片,高挂的衣服,一切都保持数十年前的模样,不曾改变,也不曾忘却初心。
而开始的清晰与最后的模糊形成的对比剪辑,以及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幅上下三比一的构图,与开片的构图一致,莲熙的死亡完成了她初心的修行即将圆满。
她爱人给她"吃冷面"的承诺,而完成那承诺的也是她对那初心的履行,也是她人生记忆的终点。
影片本该随着莲熙照片的不断模糊而结束,但导演并没有结束影片,而是再次将影片从现实拉回了她的回忆。
于开片时的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映照了莲熙初心的圆满时刻。
莲熙在死之前再次回忆自己的初心,也是至死不忘初心。
心本无缺,正如佛经中所说"初心,即是圆满的心,清静,平和"对爱情的崇拜,似真似幻也如同镜子一样终将化为泡沫。
影片最后那破开的饭盒,就像川端康成的《雪国》中的"物哀之美"爱情的残缺之美,望夫石般的等待修行,圆满初心。
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许久没有打动我的短片。
万万不想称作微电影,简直就像是给视像文化快餐化商业化寻找的借口。
幸亏打出的是“大师作品”旗号,否则在网络这样一种相对浮躁的平台,有多少观众能够静下心来看完哪怕这30分钟。
平淡、朴素、慢节奏的叙事。
这是一部值得再看的电影短片。
短片开头是明显想有一些悬念设置的。
以为上来就开始玩韩剧悲情失忆大梗吗?
往后看不久就开始怀疑。
一个看长相也就二十五六的年轻女人,为什么衣着老气,独居,参加老年康复课程,打扫、买菜、做饭、梦魇,循环往复,构成了平静叙事下的极不和谐的冲突感。
牵引着观众的疑惑继续发展下去。
去往朝鲜探亲的大巴驶到边境,少女变成老人,我如梦初醒。
这不是穿越,也不是魔幻,而是一种深沉比喻下的现实主义。
大巴上老人们哭的时候我的心也碎了。
那种割裂是没有经过战争的人难以体会的。
片中的奶奶不是失忆,而是阿玆海默症。
就是这样的她竟可以把等待做得这么完美,平平整整得铺满她剩余生命里的每一天,就算她甚至都要忘了在等谁。
像一个被上了发条般没日没夜奔跑的人忘记了终点。
姜帝圭在讴歌爱情吗?
在批判战争吗?
我更觉得他是想用短片来形容人生的模样。
为一个失忆的人赋予“初心”的主题再巧妙不过。
它是人生勇敢执着的驱动力,也是人生沉重的羁绊和枷锁。
它把激情与伟大消融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血液里,转化为每日与柴米油盐对抗的生命课题。
日复一日。
就算忘记,就算死去,没人能够逃脱这股力量。
在女儿电话的絮叨中,屋内摆放物品的空镜唯美而平静。
那些温暖色调下摆放好的食物、碗筷。
被印花棉布包裹起来的午餐。
门口的衣帽架。
男士的帽子在男人最后一次出门的时候取走了,墙上空出了一小片。
太祥和宁静了,就像博物馆一样陈列着。
好像男人还没走,好像男人下一秒就会回来。
太祥和宁静了。
宁静得让我担心起老人,她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
结尾的一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楼房变回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蝴蝶翩跹,空气中仿佛有花香。
俨然是一个美满家庭生活的清晨画卷。
女人真正的生命是定格在了那一刻。
那一刻的世界里没有人变老,也没有人分离。
无论是解释一个词语或者一件事情最佳的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如果这个例子举的形象,别人就更容易理解。
电影的名字起的很妙,用一段发生在韩国老人身上的日常,让我们亲身感受了这个词语的味道。
这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比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情节都要直触心底,虽然只有短短的26分钟,但却比任何电影更打动人。
女主的年纪停留在了与男主相恋的年纪,就这样恋慕了一辈子,最后什么都要忘记了,却记得男主…………导演把伏笔埋得恰到好处,让你很容易就猜到她是停留在那个年纪的老人,很容易就猜到天天与她通话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一切的理所当然,都变成了她对男主情素……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女主就这么恋慕了一辈子……
--浅析电影《恋慕》的主题意蕴 情到深处人孤独,你未归来,我怎能老去?影片利用慢节奏的视听剪辑和温馨的风格基调讲述了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来等待一个男人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等待是爱情的忠贞诠释,强调了爱情中的等待,还表达了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之感和战争对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
等待是爱情的忠贞诠释 从女儿的旁白中得知女主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停留在自己年轻时期第一任丈夫时,她这几十年来做这同样的饭菜,只为给自己心爱的人送去,表现了女主在爱情中的忠贞,强调了爱情中的等待。
女主在家中的院子里时,利用俯拍角度的框架式构图展现了女主此时深陷病中幻想和失去丈夫的困境之中,表现了她此时的孤独与无助,展现她为了爱情而等待的执念,不仅如此,影片中还插入了对女主梦境的描绘,影片中女主在家中睡觉,冷色调渲染了此时屋子里十分静谧的氛围,展现了悲伤之感,后来女主梦见她的恋人,眼中的神情满是等待很久之后的惊喜与悲伤交加的复杂情绪,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女主在爱情中的等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永恒追求。
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 影片中多次强调和暗示女主早已是垂暮的老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交叉剪辑的叙事模式中,展现了女主在等待爱情的过程中,时间流渐的如此之快,全片一开始就利用大量的曝光暗示存在不安的因素,例如女主第一次在镜子前刷牙,背景是曝光,并利用插帧的方式展现镜子中的老人形象,随后则是重影叠化的效果,暗示她是老人。
第二次和女儿打电话照镜子,则是利用慢推镜头展现人物的情绪爆发,变脸特效后告诉我们她早是个老人,不仅如此,全片还铺设了大量的细节,她全身上下朴素无比的着装完全与年轻人鲜艳的颜色有所区别,年纪轻轻却行动迟缓,以及很多人都对她叫“您”都在暗示她早已年幕,但她就如同一个孩子一般去等待自己的恋人到来,虽然时间流逝的迅速,但在爱情中的忠贞守护是永恒不变的。
战争对家庭的支离破碎 南北战争时期的背景,一开始就将女主与自己丈夫的分别归结于战争的罪恶,对战争进行批评,展现了韩国人民深受南北战争的影响,不仅使无数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还使无数人的一生饱受遗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同样分崩离析。
例如女主在睡梦中梦见自己的丈夫一般,从丈夫的背部开始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液代表了暴力与危险,暗示了丈夫作为南北战争中的士兵而深受残忍的迫害,而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因为战争而被切断。
片末在满是老人的客车中,通过抽声和升格镜头的运用来展现战争使他们无法见到亲人的痛苦,因为战争的影响使他们再无法与亲人相见,抱憾终生,而女主便代表了在战争中艰难等待和追求爱的这一群人的人物群像,不仅让观众反思了历史,还使观众感受到了人们对爱的追求。
影片《恋慕》的主题内汤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结合温馨的叙事节奉和强大的情感抓取使观众深陷于女主的情感之中,达到了传递情感的效果,不仅着重描绘了爱情中的等待是忠贞的诠释,还极力的表现了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以及战争对无数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而这也同样在告诉我们永远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人,时间飞逝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我们仍要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永恒之爱。
先说电影。
线索其实给的很清晰,看到前面已经猜到了逻辑。
但是每个细节和镜头都处理的很精确。
在28分钟的微电影里,导演叙述的不紧不慢恰到好处。
宛如把一片茶叶浸入温水之中,只待它绻绻舒展开来。
随着舒缓的钢琴声,最后沉出茶色,散出茶香。
很喜欢开头,大概因为钢琴太好听,想到了断背山的开头。
也是莫名其妙就觉得一丝微凉。
爱情的故事却拍的不俗套,而且逻辑是我喜欢的,看到有短评,大家讨论为什么女主那么挚爱民宇还是另嫁他人。
好像爱情就该是纯真的一路走到底。
我想说,纯水晶一样的爱情,从来都是校园小说里的单薄的意淫。
配上电影的历史背景,我很喜欢这样的故事。
在我的想象里,在等待民宇很久之后,女主带着无奈和遗憾改嫁他人。
一开始她也努力过也挣扎过,也试着去忘记,但是情感是最尖锐的东西,骗不过自己和骗不过别人。
她的第二任丈夫一定很爱她,最初也幻想过自己的爱可以最总赢过那个民宇的男人,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幻想到绝望,也许也有过不甘,也许也爆发过,但最终也只能无力。
像在心脏里丢了一颗石子,每一天感受到自己妻子心念另一个人,石头都会生生的绞磨一次。
也许转眼一辈子,那颗石头已经没有了棱角,只是堵在那里。
女主得了痴呆,家里人也有人得过这样的病,和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压抑和内疚纠缠了一辈子,这样的安排我很理解。
也许生病之前她还是隐忍和假装的,但是在折磨了这么久之后,她得病了。
也许是不幸,也许是期盼的万幸。
她不用再清醒,不用再隐藏,肆意的继续坚守,她的爱情。
电影的遗憾貌似是最终的没有相见。
以那样的年纪,弦外之音就是一辈子,终不能见。
但是我觉得只是电影最好的处理。
爱情从来都不是童话,固执的人从来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
民宇也许忘记了,也许没忘记,也许想再见,也许怕再见,对这份深情也许会感动却无力回报。
一个人给了你她一辈子的守候,这份深情如何以对?
但这个结尾给这份守候丝毫无损。
也许很久以前,这份情就是女主一个人的事了,融入她的血液和回忆,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生命。
民宇还在不在,都已经不重要了。
谢谢你的爱情,成全了我活下去的动力,成全了我等待里的幸福。
我只想躲在这个甜蜜的壳里。
这里的每一天,你都有可能突然出现在门前,摘下帽子对我微微一笑,温暖的问我,要不要再去吃那家的冷面?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不管你还在不在,我都还在这里。
这是我一个人的,全部的,最美的爱情。
当镜头上升,莲熙望向远去的珉宇,春夏秋冬不断变化之时,跨越六十年的这场一条线之间的爱恋,还将继续下去到永远。
一条国界线,六十年,一代人的变老。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中的爱情,两个人的思念的故事。
交叉剪辑的时空记忆 女主莲熙,是一个阿茨海默症患者,记忆的衰退和固定的记住一些事情,让她的生活中充满着重复的记录。
影片中不断出现交叉剪辑,重复剪辑,以表现不同时空的错乱式的记忆。
女主在笔记本上回忆,片段的记忆不断闪过,她回想起鲻鱼,积木,鲜花,门口路过的青年,和她深深爱着的珉宇。
影片的结尾,莲熙的记忆在国境线旁又开始时空交错,她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却始终的不论青年或老妇的,坚持将盒饭递给边防士兵。
她的记忆或许只停留在了六十年前的青春时代,因为那里有她最牵挂的人,和最温暖的家。
独白里的平静的爱 两个人的爱恋因战争而分离,莲熙的记忆也在不断衰退中消逝。
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和旁白,通过电话,收音机,和女主自己的讲述而逐渐清晰明了。
独白中的女儿,以欢快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气帮助母亲回忆一些她可能忘记的美好而可爱的事物。
莲熙自己的讲述不断深入的,以自我的角度,柔软而温和的语气阐述她对珉宇的爱。
影片结尾的收音机,以最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小人物爱恋的大时代背景“南北朝鲜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份平静的爱,在独白的发展中,越来越重。
镜头光影中的故事 莲熙的家中是温暖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国境线上的铁丝网,站岗的士兵,冷峻的构架却充满了肃杀之感。
影片中大量的特写和中近景镜头,把莲熙的家展现的宁静而可爱。
镜头拍到莲熙每天所做的饭菜,一蔬一饮都极尽精致和充满仪式感。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你看”。
何谓美好?
不过就是“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做羹汤”。
汤已好,而君又在何方?
在一片清新而温暖的空气中,伤感也慢慢升起。
阿茨海默症,记忆的定格,对旧时光的留恋,这一切又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
同样是失忆,他们都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地方当作了他们记忆之归宿。
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起存在的地方,就是心中最美好的温柔乡。
南北朝鲜的政治问题,在数十年间不可化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让家事和国事息息相关。
一去不回的丈夫,独守空房的妻子,六十年间的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让少女变成了老妇,大国家中的小家庭,因为大国家的政治而被永远的分离,乡愁乃是国恨。
春去秋来,这场跨越六十年的爱恋,却不知何时才是终章。
南北题材引发的恋慕对多数观众来而言,《恋慕》释放了不少烟雾弹,它制造了很多暧昧的画外音和老少容貌变化切换,来掩藏结尾的一次别离。
但对熟悉姜帝圭的影迷来说,光看开头(驶往边境线的大巴车队),其实大概能猜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南北题材,专属韩国电影的一项亚类型电影,而姜帝圭,正是拍摄南北题材的佼佼者。
《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两部电影分别见证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和繁荣。
大概是受到了命题和微电影(短片)的篇幅限制,《恋慕》没有了姜帝圭酷爱的大场面、大阵仗以及商业诉求和卖点,如观众所见的,《恋慕》可谓是清汤挂面、不施粉黛。
这个题材小得惊人,借一个老妇人的恋慕之思,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围绕老妇人目光所及,大概是一顶帽子、一件西装、一份汤饭和一张照片,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和日常物件,它们在时光面前没有太大变化,最后得以合二为一,寓情于物,爆发出惊人的情感力量。
如果把幻象中的年轻姑娘换成现实中的八旬老太,那么,《恋慕》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情节剧。
但《恋慕》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老年人常有的失忆症,以至于主人公永远保留了最初的那份心意——未解开的爱情恋慕。
于是,《恋慕》得以出现一个风华留驻的年轻姑娘,她永远记得那个道别分离的早晨,永远期盼着丈夫归来,如此一等,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背景里的城市却变幻出沧海桑田。
不夸张的说,煽情一向是姜帝圭的强项,《恋慕》依然借助潮水涌动的配乐,令观众跟上了主人公的恋慕之心。
在那预想到的最后一幕出现时,当他们挥手道再见,音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会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永别。
本该双宿双飞、相依为命的一对年轻人,不想却被战争所打破,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裂所阻隔。
所以,《恋慕》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
并且,它采用了对女人而言最为残酷的一项武器,那就是时间,无情的时间。
它是白发,是皱纹,是失忆症,它来无影去无踪。
在电影的魔力下,几十年中间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提及。
观众大概可以联想到,她有过又一次婚姻,有个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是,她最后记得的,其实是这份终将入土的恋慕。
韩国电影的方向变化《恋慕》用的是四两拨千斤,姜帝圭少有的方式技巧,以前他是高举高打,尤其是《太极旗飘扬》所组建的制作团队,他们在特效和后期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而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这个韩国团队,后来参与了《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的拍摄。
对姜帝圭而言,这个团队在《登陆之日》的场面拍摄上,已经近乎无可挑剔,说它是斯皮尔伯格水准的,想来绝大多数观众也辨别不出。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金荣华身上,在与华谊合资拍摄的《大明猩》身上,作为一部本土倾向严重的片子,《大明猩》值得圈点的地方也是在技术(数字合成)。
如果对比同样是讲述棒球的台湾电影《KANO》,那么,无疑可以看出,韩国的电影技术团队绝对是亚洲的王者。
自上世纪末的崛起以后,韩国电影首先完成了本土市场的反扑,最后几经较量,守住了占有比率。
近年,在韩国明星以后,韩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譬如奉俊昊、朴赞郁和金知云的三叉戟,去年都与好莱坞有接触合作,尝试染指北美市场。
某种意义上,姜帝圭的前作《登陆之日》也是其中一环,在来华发展的导演里面,无论姜帝圭、许秦豪,更早的郭在容以及更近的安兵基、吴基焕,这种出走并非一般人眼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准确来说,面对中国这个爆发壮大的市场,面对编剧导演资源的稀缺,近邻韩国的电影资源,无疑是可以借来参考学习,乃至于直接合作。
正如一部好电影,它绝对不应该有所谓的文化隔阂,而是能够打通中韩,甚至走向全世界。
否则,高预算高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国际市场的回收来分担,一直依靠本土观众的持续买单,并且,十几年不进取不动摇,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同一个idea,同一种战争大场面,如果没有相同的时代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复制成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尽管这些国际化尝试并没有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功,然而,在这几个大导演“主动退出”本土市场以后,韩国年轻导演迅速跻身票房榜前列,并且,完成得同样出色。
反过来,当大导演和新导演被一视同仁时,韩国电影工业的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尤其是跟躺着赚钱的多数香港导演相比,后者真的该感谢祖宗十八代。
对姜帝圭而言,《恋慕》当然不是一部太难拍的电影。
《恋慕》之于姜帝圭,更像他的试手之作,也是一种自我调整和转变——同样的一个南北题材,他可以用浓墨书写,也可以用淡彩描摹。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中国的资本进行合作。
无论如何,这些专业的韩国电影人和技术团队,他们应该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活力。
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成功的电影案例。
60年的等待,不敢老去。
——《恋慕》影评分析 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执导,高洙、文彩元主演的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莲熙和珉宇这对爱人,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六十年来莲熙漫长等待、痴盼爱人归来。
以时代伤痕为大背景,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纯爱故事。
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引发观众思考。
该影片声音,细节,镜头,色调,为本片增加了独道的色彩。
台词,声音表明情感 在影片的开头,一段女主的独白‘ 我依然没有看见你,听到你的声音,只能听见你从家门前过的脚步声’为观众制造了悬念,调动了观众的心理,同时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文中多次呈现了莲熙给珉宇做饭的场景,做饭时用的小音乐,在莲熙与珉宇分别时间里,莲熙本是悲伤的氛围,增添了一丝丝温情。
刚结尾,得知见不到的时候,多位老人哭泣的镜头,导演采用了无声处理,此处无声胜有声,更加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莲熙60多年来,对爱情所经历的希望与痛苦,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同时抨击了南北问题,政治的荒唐。
细节决定品质 精雕细琢,细节品质。
粗糙的作品,即使有好的灵魂,但可能没有品质的保证。
影片作品最重要的在于细节,本片导演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深刻。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眼睛的特写,分别是年轻,年老。
前后呼应,这个细节是导演精心安排,当观众懂得时间会老去,但是爱情不会。
在影片中女主有一段吃冷面的场景。
这里影片后面有解释,珉宇之前和莲熙约定好了,说等他回来就一起去吃米冷面。
而莲熙有健忘症,但她却没忘记这件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一个特殊用意。
一部好的电影细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镜头,色调丰富主旨 伦影片中镜子出现了两次,女主每次照镜子都会出现年老的样子,这里也运用了主客观镜头,这也是导演的一个重点用意。
主观镜头是女主的内心的视角来看待,而客观镜头则是影片的故事发展。
也就是影片的一个分割线。
除此之外,本片的色调导演也运用的极佳,影片莲熙奔赴平壤去见珉宇时用蓝灰色为主的冷色调,也表明最后结局的悲凉。
而在莲熙的日常生活中则用橙黄色为主的暖色调,这样色调的安排让观众明白现实的痛苦,回忆的美好。
冷暖色调的处理,都彰显出了莲熙对爱情的等待和忠贞不渝。
该影片导演姜帝圭表达出了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情感和敏锐深厚的关怀,女主人公莲熙六十年如一日地痴盼却因南北政治的问题分离,但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老去的将不会是爱情。
剧情人物的感情线也令人“恋慕”,‘恋慕’也深刻地体现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见了面别发呆,把你想说的,想问的问题记到一个本子上,一个也别落下。
简直是恐怖片
恋慕 等到日暮
一段相思,两段离愁,愿阿尔海默老人永远停留在脑子里战前的幸福。
后段加入了政治与煽情,假如停留在老年莲熙第二天坐车去见故人的清晨那一刻,会不会更像一个纯粹的爱情小故事。
既然心心念念第一任丈夫,又怎么会接受第二任丈夫?
暗恋桃花源。云水谣。恋慕。很多时候,一次别离就是一辈子。所以,尽量不要留下遗憾。ps我爱冷面。
因为无奈,所以动人吧。
欣赏不动. 说爱情的还是说政治的? 就觉得女的太傻了! 太磨叽了!
小人物的视角讲述战争对朝鲜韩国人民的影响。你不回来,我不敢老去。
原来易小星在《开拍吧!》里面的短片《无时无刻》借鉴的是这部啊~(严格来算不算抄袭 毕竟讲的核心主题不一样~)
前两天刚刚看过 刺杀金正恩
棒子对于煽情的路数已经丧心病狂
我老了吗,都快要看睡着了!
又一个悲伤的故事
统一不单是民族问题,更关乎个人幸福。
差评
好看,比国产微电影要好得多
#RollingYouth2022#即便韩国电影近年来以势如破竹之势获得了国际范围的成功,但在改革之前就已获得声誉的一批导演,均不可避免的显出颓势,久不更新的电影语言与失去创造力的南北题材,是多数社会影片难以摆脱的沉疴。因而不断的闪回和柔光加持下的匹配剪辑,所能给予观众的并非是真实的情感力量,而更像是为无可救药的怀旧主义招魂。
“若世上有你很爱很爱的人,便永存少女之心。我等你,就好像我永远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