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瞬间,我们的心彼此感应,那就靠近它,让一切发生。
作为独立的独特的人,孤独永恒存在
伸出手(行动起来)
尝试沟通
学习摄影,抛弃轮椅,撞开电梯,奔向她
某个瞬间,我们心有灵犀贴一段影评,写得比我看到的更多。
不要拿你的孤独来评判我的孤独,也不要以为,我们都同样孤独,就拥有了同样的感受,能够互相理解,能够互相体恤。
我们拥有的,毕竟不是同一样东西。
就像我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偶像,我死都不会明白,你为什么会爱郭敬明。
孤独永恒,只要个人还存在。
但是,不要让孤独成为你我的牢笼,想打破它吗?
跟随你的心去行动,让一切自然发生。
即便什么也没有改变,也不要放弃改变的尝试。
大胆去爱吧。
我们连永恒的孤独都可以忍受,小小失败算得了什么?
不过是又回到孤独中去,在行动中脱离一段时间后。
苏联消失了,但这个世界到处是它来过的痕迹。
孔子政治理想失败了,仁人君子的精神代代相传。
只管把光芒放射,至于点燃了什么,留待时间去回答。
(文/杨时旸)真正的孤独,有时并非是孤身一人,而是我们与人群为伍,但却永远无法沟通。
每天,很多人彼此擦肩而过,寒暄微笑,但就是无法走进内心,我们漂浮在彼此的周围,像原子、如孤岛,像两块磁石,彼此都是同类,却始终无法相吸,但作为人类,却又永远无法适应彻底的孤绝,那种对于沟通和交流的欲望,在困窘的现实面前,显得更加令人心碎。
这部《心房客》在风格归类中被划分为喜剧,这种归类本身总流露出一丝残忍的味道,很多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都因为其中那些幽默的细节,被归类为喜剧,比如那部《完美陌生人》,但它们真的算喜剧吗?
那些令人发笑的桥段和细节,总能让人们在嘴角上翘之后,心里顿时涌满悲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房客》只不过忠实地倒模了生活本身。
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起那部《处子之山》,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清冷,只不过相较于那种“个体的孤独”,《心房客》展示了一种群体中的孤独。
一桩老公寓中的六个人,三段偶遇,陌生的人们萍水相逢,但又戛然而止。
这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有着令人窒息的留白,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翻腾,但表面上都装作波澜不惊。
那些情感和情绪中隐藏的不知所措,在各种琐碎的细节中昭然若揭。
双腿瘫痪的男人偶遇了在门口抽烟的夜班护士;孤独落寞的少年结识了新搬来的过气影星邻居;儿子在服刑,孤独的母亲迎来了从天而降的美国宇航员。
这故事中,有写实,有魔幻,那从天而降的宇航员成为了这现实主义编排中的一抹神来之笔,一次调皮的恶趣味,一桩令人感伤的象征主义的强行植入。
从表层去看,这故事就是任何一座都市中随意截取的生活片段,人们游荡、发呆、寒暄,不知所终,但那三次相逢却有着明显又微妙的隐喻,在孤独少年的镜头前,前影星开始试着找回自信,纾解心结;而那位老妪和美国宇航员,犹如临时扮演的母子;残疾男人和孤独的女护士,显然萌发着某种近乎爱情的情愫。
男孩儿象征着鲜活的当下,而女演员却沉浸于自己黑白电影中的过往;老人的儿子被囚禁于监狱,而宇航员来自于象征着最广袤又自由的太空,这设定互相对照又彼此反讽,最终形成了一种代偿机制。
瘫痪的男人谎称自己是摄影师,足迹遍布世界,而与他相对的护士,每日出没最远的距离不过就是在医院后院的空地,她只能抽着烟遥望星空。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互相成为了彼此的延伸,达成了对方心理欲望的慰藉。
当老人和宇航员比比划划地问着太空是什么样子,让他穿上儿子的衣服休息,给他做着家乡的饭菜,那种孤独又有谁能体会?
那个困于轮椅的男人,为了维系那段微妙的情感,端着老旧的相机,对着电视中的草原拼命按下快门,在窗口对着天空拍照,谁又能说这不是为了爱情拼尽全力?
六个人,都是彼此的闯入者,他们带着戒备、窥探和好奇,像小心翼翼的蜗牛,伸出触角,慢吞吞地试探碰触,努力掩盖欲望。
这故事中最令人心酸的是,没有人曾说过哪怕一句孤独,没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他们看起来安之若素,但或许其实早已心如死灰。
在他们心中,生活似乎就应该如此,无人诉说,无人倾听,也无需改变。
在电影的开头,有一场小小的投票,这栋楼里的住户在一起商讨要不要修电梯,只有那个住在二楼的男人没有同意,大家一致决定,他以后就不能使用电梯了,但一天之后,他就因病瘫痪,不得不乘坐轮椅,偷偷使用那架狭窄的电梯,但楼里也无人知晓此事。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助呢?
这几个人一直在聊一件事,这栋楼周围有一阵奇怪的声音,不定时地飘过,像有人哭泣,像某种神秘的空谷回响,但没人知道那是什么,那成为了一种幻想,一种漂浮在无聊现实生活之上的某种寄托,是这逼仄生活中唯一有趣的东西。
但最终,发现是那个肮脏的垃圾箱的一扇门在风中忽闪,吱哑做响。
它如同那栋住宅楼的隐喻,又像个说破谜底,人们顿觉失望的拙劣笑话,它拆穿了人们最后一点点念想。
这生活就像宇航员永远也修不好的那个厨房水管,就像那个发出怪声的垃圾箱,人们对一些事充满把握,把一些事当做寄托,但最终发现总是进退失措。
“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
毕加索市,一个看起来废弃的小镇,一栋看起来废弃的破楼,住着一群看起来老迈到随时可能死去的老人,讨论电梯的费用问题。
顺理成章的会议,顺理成章的决议,没有一点不和谐,没有一点争论,日子就像他们脸上的皱纹,悄无声息地必然。
只有一个住二楼的老人表示了抗议,带着青春期的叛逆,也没有激起这群老人心里的一点点波澜,大家很快开了个会,又很快做了个大家都同意的决定。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和谐,和老迈。
谁也不需要说服谁,谁也不需要将就谁,在这个最需要相互帮助的随时可能死去的年纪。
那个叛逆的老头 ,胡子拉碴,衣衫邋遢,在表达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意见之后忽然想骑那辆完全不适合老人的健身车,然后被车骑了一夜,骑废了双腿,也废了前日的叛逆。
为了维持内心的自尊,躲在门缝里记录电梯的运行规律,开始每天去不远的护士楼买薯片充饥。
他的生活就像他房间的摆设一样,陈旧、简单、空旷,直到瞥见值班空隙抽烟的护士。
护士姐姐勾着背裹着毛衫低着头,眉眼里依旧还有美艳,却像烟烬一样萧条,抽烟更像是取暖,烟尽人走。
干脆利落,不想跟这个世界建立任何瓜葛。
胡子拉碴的大叔和满脸皱纹的大姐,一样的青春不再激情早逝,一个是眼前一亮,一个是过眼云烟,这刚好是爱情最青春的样子,你站在眼前,我看着你发光,不管我们是多么平凡,暮景里只有我们。
是《魂断蓝桥》相遇的年纪,也刚好是我看你的角度。
每天骑单车上下学的男孩,好看的面孔上尽是凉薄,好像从未笑过,也真的未曾笑过。
这栋楼对他来说已轻车熟路,没有任何期待,直到猫眼里一个漂亮女人忙乱寻觅的身影激发了他本来的少年气,从慵懒里逐渐散发出酷帅来,到最后拿着摄像机帮女人录像时蜕变出男人的英气。
一个是淡定从容早谙世事的少年,一个是莽莽撞撞过尽千帆的女人,儿子和妈妈的年龄差,却都是假装成熟和冷漠的外表下,尚未成熟的心。
“快点,我九点钟还有课。
”少年教女人如何演一个成熟的妈妈时说的这句话,好像从未抗拒自己还只是一个学生。
一个需要接受自己早已老去的事实,一个需要接受自己尚未成年的无奈,你穿着成装觥筹于影视圈的酒局却常常因为忘带钥匙徘徊门外,我骑着单车放学回家却总是帮你收拾你照顾不好的生活。
像极了爱情,却不是爱情。
我只是想要温暖你,顺便温暖我自己。
萨米拉的房间相对其他来说多了很多精致和色彩,画着烟熏妆穿着腰线明晰的瑰丽服饰看着哭哭笑笑的偶像剧,这个老太太全身散发的对生活的热忱与这栋楼和这个小镇的一切都似乎不太相称,像是不小心遗落在这里的精灵,好巧不巧的收留了真正遗落在这里的外太空宇航员,或许这是整片里最大的黑色幽默,荒诞得像个喜剧片,直到宇航员认真地联系NASA,认真地尝试和屋主太太交流,它才像一个真正的意外。
待到老太太和宇航员相处渐入佳境默契十足,她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告诉总是躁狂不安的儿子时,儿子以为自己的妈妈老年痴呆,多么好的幽默,当她痴呆,她看起来没了忧愁,她的儿子因为同情有了怜悯和温柔。
我好喜欢最后一顿饭时宇航员和老太太各唱的一首家乡的歌,我好喜欢他们语言不通却能自然沟通,互相耐心得像两个过家家的小孩,不厌其烦地认真。
不知道是我自己午后的倦意和苏醒使然,宇航员的降临刚好成了我看这部片子的分水岭,一破前面的死气沉沉变得生动起来,直到他乘直升机离去时,这栋楼的房客们好像经历了重生。
两个吃瓜少年迎接和送别了这令人咂舌的意外,仿佛真的是地球和外太空的事。
剥去绚丽的色彩,每个人每个地方看起来都像一个废墟;剥去外面的生活回到家里,每个人都会为成一栋孤楼,并在其中慢慢老去,听着奇怪的声音漠不关心,问起来总有理所当然的解释。
是啊,垃圾场有谁会去关注呢,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逐渐变成一片废墟,又有谁关注呢!
最好的是,你会在中年秃顶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个年华不再的独身美女,你会在年华不再孤独彷徨时刚好遇到一个缺失母爱的成熟少年,你会在不成熟的儿子青年入狱时天降一个外太空帅哥来承载你的母爱……红楼里二十二回宝钗点的一出戏,里面有首曲子叫《寄生草》: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本是一座废墟,走时一抔灰烬更是一场墟,从来不曾真的拥有也不曾真的失去,相互寄生,像杂草一样旺盛生长。
我确定宇航员的到来就是本片的分水岭,他在真正浩瀚的外太空孤独旅行,偶然降落在这栋破旧的大楼上,停留三天又离去,机翼飞速旋转,搅动着沉睡的心房。
真正的希望来自废墟,真正的温情来自孤独,真正的独立来自寄生。
大叔说:笑一下大姐说:我笑不出来,你逗我一下大叔说:我不是摄影师,我住在这附近,每晚乘电梯出门吃东西,吃医院自动贩售机里的薯片,我的相机里也没有影片……大姐笑了,就着闪光灯那一下,真美。
真实,那么好笑,也可能那么美!
標題取自Plastic Tree的Alone Again,Wonderful World。
真的真的我最喜歡的演員是Michael Pitt。
中文片名雖然取做《寂寞心房客》,其實在看的過程中,哈哈大笑的時間比感受孤寂多的多。
一直到整部片結束,回頭想想才發現,啊對,他們都很寂寞!
三段故事、六個角色,各自在同一棟灰色的破舊公寓上演。
有些人會批評導演沒有將這三段故事串在一起、劇本不夠高明,我反而覺得正因故事彼此獨立,一些本來可能被忽略的細節,鮮明了起來。
故事中的空間是立體的,三段主角分別住在公寓的上、中、下層,動線由天上掉落、同樓層橫向移動,以及搭電梯從二樓往一樓平面延伸。
導演對於側邊開洞、水泥裸露的舊公寓,處開挖的工地、永遠灰撲撲的街道,花了很多鏡頭描繪;而時間又是模糊的,裡面唯一能稍微定調年代的,只有阿拉伯奶奶兒子房間,布魯斯威力1988年主演的《終極警探》海報。
導演在一段訪問中提到:「我在80年代度過青春期,這個故事的雛形也是在那幾年創作出來的,因此故事背景發生在此刻,抑或是80年代,對我來說差別不大。
」於是六個角色彷彿被放在一個灰色的亞空間,彼此交錯。
事實上,在觀看過程裡,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導演對於劇中角色,專注且溫柔的凝視。
無論是輪椅男謊報職業,企圖勾搭夜班護士;或是過氣女星在少年的引導下,介於少女、熟女、母親三種角色間的矛盾;又或是兒子服監,獨居阿拉伯奶奶對美國太空人單純的善意。
人性中美的、惡的、隱晦的、猜忌的,導演都一視同仁。
片中最高潮的那一段,阿拉伯奶奶問太空人:「太空是什麼樣子?
」英文法文,一陣雞同鴨講之後,太空人說出了極美的答案:「希臘人認為星星是洞」「神明從那些洞觀察人間」「當然,祂一直看著我們」「我喜歡這個概念,神無所不在,在一片黑暗之後,有強光照耀其中......」最後的最後,NASA終於來接太空人回家,在登上直升機前,阿拉伯奶奶給了他一盒「庫司庫司」在飛機上吃,太空人拿著保鮮盒,回頭望向公寓;直升機螺旋槳刮起大風,吹落女星搬家紙箱裡的泡綿,泡綿如雪花飛舞......就是在這個段落,我開始無來由的大哭,那時候感覺到的東西,已經超越了看到好電影,或是談戀愛,又或是親情之類的感動;有點像是靈魂碰到一種過於純粹的情感,緊密貼合終於滿溢出來之後,無從宣洩,只能大哭。
《寂寞心房客》法文原名《asphalte》,英文《macadam stories》,指的是柏油路或是碎石子路。
我私自認為,應該是指人之於整個世界,就像柏油路裡面的小碎石,本質上彼此分離,卻又被類似情感流動的某種外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導演在一則訪問中提到的:「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這部電影,我會說這是三段有關墜落(falling)的故事。
你要如何墜落了又重新爬起(lifted)?
這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命題。
我花費整個青春在這個命題上,明確的說,即使時光流逝,孤獨與疏離逐漸變得無所不在,我依然在這個作品中,感到有前所未有強烈的聯結。
」
生活的这个世界像真空。
孤独吗?
真的很孤独啊。
留在餐桌上的硬币和冰箱里的牛奶。
搬家却迟迟不拆的纸箱和被胶带封起所有衣服的衣架。
深夜的电梯和停不下来的自行车机。
工作人员通道里的一只半夜的香烟和遥遥无期的假期。
往日的摇篮曲和回不去的家乡佳肴。
明明是在地球上,明明是栋住满房客的大楼。
寂寞得像太空站,孤独都悬浮在空中。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孤独刻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里。
二楼的大叔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因为用不到电梯而不愿分摊公寓换电梯的费用。
可笑的是突如其来的事故伤了腿,为了不被邻居发现不得不半夜偷偷坐电梯溜出去捣腾自动售货机。
遇上了算是心仪的夜班护士,虚荣心也好恶作剧也罢地说自己是大摄影师。
他的孤独,是衣柜里那个属于母亲的小箱子,装着破旧的老相机。
是一次次地拍天空,拍电视里的照片伪装成自己的作品。
是那本相册里唯一属于自己的照片,那段无从知晓的他与母亲的回忆。
也许他也曾有过欢乐的日子,有过温馨的家庭,可如今他只是一个摔断腿都不被邻居知晓,摇着轮椅奔向夜色的肥胖老男人。
夜班护士总是很憔悴,叼着一根快要熄灭的香烟。
一个谎称自己是大摄影师的男人,似乎是她黑暗生活里的一点乐趣。
她想去希腊,想去充满阳光的地方度假。
她的孤独,是永远乱糟糟的头发,是面对镜头笑不出来的僵硬表情,是千篇一律的老旧护士服。
还好,他们遇到了彼此。
他们最终在日光里见面,他穿了西装,站了起来,她大衣下面穿了蓝色的碎花裙,被他逗笑。
一秒的阳光对他们也许就已足够,也许还会回到黑暗里,但心已经不空了,住进了彼此。
总是一个人的少年其实很狡黠。
但他一个人的时候,却显得很忧郁。
忧郁地穿上毛衣,忧郁地喝牛奶,忧郁地骑着车兜着风。
所谓的母亲并没有出现过。
过气的老演员有着很强的戒心。
她房里的物品都好好地封在纸箱里,她没有把这地方当作过家。
她很高傲,却不自信。
她的韶华在黑白电影里,芳华绝代,而现在的她也只是老旧公寓里的房客,有着一个不知生死的男朋友,等着不知道是什么的事情发生。
还好,少年遇到了她。
少年毒舌,爱捉弄人,却明里暗里帮她。
她不是个客气的人,少年也不恼。
少年渐渐理解她,会鼓励,陪伴,她在镜头前也终于略施粉黛,找回丧失已久的灵魂。
她对于少年,是母亲,是朋友,是被保护的对象。
少年对于她,是小孩子,是陪伴,是良师。
她也许不会得到角色,但她也许会学会真正放下,那个虚无缥缈的人,那些不会发生的事。
最完美的人大概是阿拉伯奶奶。
她像所有慈祥友善的奶奶一样,爱看肥皂剧,爱打电话,爱做家乡菜,爱穿那样的大衣斜挎着那样的包,对一切人都热情善良。
但她是孤独的,她的房子布置温馨却空空荡荡,她的柜子前摆满过去的照片,她在一天天地等待狱中的儿子,满怀着希望。
从天而降的宇航员,是她脱离日常的惊喜。
语言不通的两个人,上演许多闹剧。
一起看肥皂剧,被剧透,一起吃精心准备的家乡菜,一起聊天,聊宇宙。
他多好啊,虽然他像所有年轻男孩一样,有些自满,有些优越感十足的架子,但他会穿着他那昂贵的宇航服钻进碗橱里修水管,会学着奶奶说merci,说口音奇怪的au revoir,会穿着儿子的旧衣服,唱安慰人心的歌。
他从天上来,又坐直升机升空而去,带着一饭盒的阿拉伯美食,充实的胃和心。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宇宙的真空也许听不见彼此的声音,但心跳是实在的。
心是实在的。
就算是孤岛,也总能有坚实的土地相连。
一栋荒凉破败的旧公寓楼,住在里面的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
笼罩着公寓楼的是一种毫无生气的冷寂疏离气氛,如流水般幽静。
在这种气氛的弥漫下,三段故事悄然展开。
片名《心房客》已经直指电影主题,三段故事里的人物都寓居在狭小逼仄如方盒般的公寓里,而他们的内心远比他们的身体更需要自由与空气。
电影以公寓楼为点,铺开三个面,展示了三段故事。
一个显得畏缩阴沉的古怪中年男子每天提心吊胆的在深夜使用电梯,假装自己是一个游历丰富的摄影师,与一个单身护士做片刻私语。
一个少年发现对面来的新房客原来是一个没落的女演员,并帮助她重新树立演绎职业的信心。
一个儿子处于监禁之中的独居阿拉伯老妇人有一天遇到从天而降的宇航员。
这些故事外表荒诞,但我们能够分明的看到里面有一个孤独悲伤的内核。
静水流深,在冷寂气氛的强烈映衬下,具有无比巨大的深入骨髓的力量。
荒诞手法的运用,与电影整体冷寂的气氛形成巨大的反差。
同时把人物的孤独性格推向极致。
最为荒诞可笑的一个情节莫过于那个中年男人,因为自己住在二楼从不用电梯,因而拒绝分摊新电梯的费用,并与众人达成协议,从今往后再也不使用电梯。
可是就在达成这个协议之时,他看到了一台自行车运动机。
突发奇想立即买来一台,无休无止的骑了一整夜,第二天就因为运动过度而被送入医院,坐上轮椅,不得不偷偷使用电梯。
当我看到这个有点肥胖的中年男人累趴在自行车运动机上,黑暗已经灌满房间,可是双腿仍然毫不停歇。
我想到的是电影《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直子清晨散步的场景,两个人步履匆忙,虽然累的已经喘不过气,但依然安静无声的不停地走着,走着,走着。
漫无目的,不知疲倦。
对于他们来讲,这种超强度的体力消耗如同酒精一样,能够短暂的麻痹他们失落的灵魂。
当一种负面的黑色情绪长久的占据人的身心,人的个性会因为难以承受这种情绪的重压而变得古怪荒诞,显著的表现就是整日心不在焉,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在意,偏执,超越常人的思维。
所以在我们看来电影中一些荒诞的行为其实于他们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只不过电影放大了这种荒诞而已。
比如美国宇航员错误的降落在法国这栋破败的大楼楼顶,并住在阿拉伯老妇人的家里。
这原本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大白天看到一个全身包裹着白色衣服,自称自己来自太空的人站在自己面前,难免不会吓个半死或者是认为是恶作剧。
但是这个老人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相信了,而且无比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因此而感到自豪。
电影的三个故事分别是三对孤独灵魂的相遇。
因为掺杂的成分不同,孤独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轮椅男人执着于给一个女性拍照。
女护士夜晚独自抽烟。
阿拉伯老妇人接纳不可思议的天外来客。
宇航员偏执的在意着水管漏出的水。
落寞的女演员搬进一所新公寓,迎接对面的男孩,给她看自己以前的电影。
男孩从门洞里观察着新房客,走入她的故事里。
在电影三个故事里,都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声音。
三个故事里的人物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个说是婴儿的哭声,一个说是魔鬼,一个说是老虎。
而电影最后给我们揭示了答案,只不过是铁皮的摩擦摇晃。
在我看来,三个人物对声音的三种解释都只是他们敏感内心世界的不同展现。
正如《百年孤独》里上校在给奥蕾莉亚诺汇报时最后发的那句话:马孔多在下雨。
可是,马孔多在下雨谁会关心呢。
孤独的人总是对外界事物有着格外奇异细腻的感受。
asphalte: 沥青,遇热会融化温柔而荒诞的相遇,谈不上是3段故事的6个人,让孤单的人以最小单位2个人的形式抱团取暖,美丽而诗意的生活片段。
电影还可以是这样来叙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太过严肃的现实主义,我们倾听,我们做梦,我们爱,我们盘旋,任凭异想天开无忌蔓延。
在一幢法国北部的扶贫性质的租赁房(HLM)里, 住二楼拒绝缴纳电梯维修费的 Sterkowitz 先生,1968年随母亲从阿尔及利亚来到法国定居的 Hamida 夫人,和母亲同住却从来见不到母亲的青少年 Charly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这三类人是典型法国社会中孤立生活的底层人物,西方的那种不打扰,不随意介入别人生活,那种独来独往的冷清是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然而生而为人,人性没有国界,谁都会被温情暖心。
程式化投票表决解决问题,单亲家庭孤独成熟的少年,移民家庭的后代教育问题及归属感,导演的触角就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并由这些平凡甚至普通到都无法令人记住的人绽放出一个个美妙的瞬间。
法国电影的妙处就在这里,演员看不到化妆的痕迹,平凡到极点;从生活中抽出一个片段似的放上银幕,没有开头和结尾,呈现给你看 ,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
不做作,骨子里的写实,血液里流淌的审美,强调出来的文艺都是学来的,而与生俱来的审美却是本能。
1. Sterkowitz 先生与医院夜间护士的相遇 - 桎梏空间的拥抱这个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男人(他在翻找相机的时候,是在他过世母亲的房间衣橱里找到的,都是女性的衣服,纸箱上写着妈妈的东西),一定是被照顾的过多的,这也反应在全楼投票表决修电梯的时候,他在角落里没底气而又坚持着,自私地维护着自己利益的一票否决。
这个特征,导演抓得很准, 在小细节把他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表现了出来,他一定是没有交往过什么女人的,和妈妈住一起的,没有社会活动性的人,就和小孩差不多。
他在和夜间护士交谈的时候是怯懦的,憧憬的,虚伪的,一直拘泥于家中的他,中年发福,头发凌乱,连骑个自行车都是在家里机器上,却会在每天夜晚,摇着轮椅,一路崎岖去同护士“偶遇”。
一个困顿于医院里的夜间护士,却借由中年男人自称为摄影师的话题,遨游在每天不同的拍摄地,拍摄主题的讨论里。
Sterkowitz 先生胆怯的谎言,打开了两扇窗,窗后的两个人借此看到了彼此。
他拍起了云,两人谈起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话题。
最后困在电梯里的Sterkowitz 先生,趔趄地站了起来,那股力量就是绝望后的重生,倒霉后的爬出谷底。
他穿着整洁的西装,走到了护士上班的医院,他们在白天相逢,他为她拍了一张照片,用的是那台没有装胶卷的老式相机,他说出了一切,他并不幽默,说出真相后的一切令人轻松,喜悦,护士笑了。
2. Charly与 Jeanne Meyer ,无年龄边界的拥抱早熟的少年,过气却带有少女气质和脾气的女演员在楼道里相遇,毫无违和感,也许是西方人无论年岁,都容易把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同对方交流。
在中国,哪天年纪大的不摆架子,那句我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不再频繁出现,不要刻意划分年龄阶层,不再有剩女,大叔,鲜肉之类的称呼,大概也标志一着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在精神层面的独立及互相尊重,装傻卖萌占别人便宜,倚老卖老令人讨厌,卖弄经验毫无帮助,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相同,彼此聆听,吸收那些新鲜的东西,每一天都是新生。
少年帮助80年代的女演员解决了生活问题,给与她表演上的建议,扶着酩酊大醉的她到床上,看了她的剧本。
两个在不同年龄段的两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交集,然而这一切就这么发生了,一部80年代的黑白电影,年轻时候的她,正处在年轻时候的他,时光流逝,她和他的交集,年轻可以成熟,老去也可以是天真简单的。
母亲在少年生活中的缺失,伴侣在Jeanne生活中的缺失,让他们彼此找到片刻温情,他给了她专业上的建议,她读了一段抚慰人心的关乎母子的台词。
一晚他们同睡在一张床上,彼此陪伴。
互相陪伴是个体对温情的基本诉求。
3. Hamida 女士及NASA宇航员,无国界,宇宙中相遇两个人的拥抱这两个人的相遇,大概是全剧中最荒诞,矛盾最为集中冲突的一组。
美国人与穆斯林,法国人与美国人,安排一个NASA宇航员发射失败,掉到法国某建筑的楼顶上也真是魔幻,美国人看了一定会破口大骂吧,哈哈。
Hamida接电话回答美国宇航局话的时候,那些程式化的问题,她一个也没听懂,问她是否反对安全体系典型就是法国对美国人整天对于安全问题的嘲讽。
然而一个美国人同一个穆斯林移民的老太太,语言不通,居然坐在一起吃饭。
老太太的couscous点燃了温情,美国人修了几次的水管作为收到温情后的自然回馈。
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彼此取暖。
一个身处异国他乡不得暴露身份受一个移民老太太的庇护。
一个儿子在狱中,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独孤老太太关爱一个如自己孩子般的外乡人,从他身上得到了片刻的天伦之乐。
诗意的导演,三段相遇如打破的雕塑,让这些碎片重新组合,拼接出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新作品,美丽轻盈,让不同的元素胶合在一起,各种样子的组合可以无处不在。
片尾,垃圾场的铁门带着风拉起了几次出现在影片中的声音,似乎是给片中的不同人的几次询问给出了答案。
是马戏团出逃的老虎?是婴儿的哭泣?是杀人犯的叫声? 打开,关上的门,碰撞发出的声响成为了不同人口中不一样的描述。
打开门,就有各种可能。
也许我们该像巴黎以外的小城居民一样,和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问好,致意,也许这一点点大都市里都缺乏的温情可以点亮下一段故事的开启,柔软心灵的触碰需要一个善意的起点。
孤独历久弥新,一个人走更快,两个人走更远。
我们需要抱团取暖,偶尔的也行。
热量可以让千万辆车压过的沥青都融化。
這兒沒有人孤獨 這兒只是有人在等 我是說 您看 那不願繳電梯費的輪椅男人 守在深夜的門口等一個無人的時刻 護士抽進幾口混了寒風的煙 她在等著「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出現 卷髮少年等著每一天放學之後 到鄰居家和她一起看電影 演員穿著顏色發舊的睡袍 有點傲慢 卻有點少女 等著下一個角色的出現 宇航員回到了久未探訪的地球 落地在語言不通的國度 等待NASA將他接回家 兒子入獄的阿姨提著一塑料袋的煙酒和糖前往監獄 等著兒子帶點傷坐在她面前 您看 這些人是如此幸運 他們等到了要等的 或者即將等到了要等的 德德還在穿著條紋的套頭毛衣 和大黑個一起冷靜又呆滯地看著直升飛機 它飛過來又飛走 而阿姨壞掉了的水管也還是會接著漏水 以後會怎樣呢 我問您 以後不會怎樣 他們等到了 也會接著失去 反反覆覆 沒有停止的可能 可是那又怎樣呢 您說對嗎
每个人心底,似乎都有那隐隐作痛的触点。
几乎没有人敢去认真注视她,因为一旦触发这个点,自己建构的世界真实将分崩离析。
又或者,你会有意的降低自己的智商,规训于各种屈服和妥协,将自我漂白,成为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心房客》。
运镜缓慢,画面冷静,细节简单,情节直白。
观看这部片子,就像默默在注视一个被隐匿的真实存在,你可以看到孤独、寂寞、冷漠、枯乏,还有饥渴。
认真注视下来,她会触发了心底里的那个痛点,让你生出各种类型的痛楚。
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多荒凉?
或许,偏僻角落垃圾桶铁门发出的吱呀声,如同现实荒漠的回响,给出了无法用语言文字解释的答案。
《心房客》用平行叙事的当时,讲述了六个人的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栋楼宇,都是一对陌生人之间短暂离奇接触,并由对方的遭际与状态产生共鸣,让人黯然间心碎,以及莫名间的温情。
生活的这个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呈现在了眼前,科技发达、物质过剩。
如此,却迎来了精神世界的大匮乏。
人们不再富有激情的谈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贪婪饥渴的吹嘘着索取和占有。
信仰、美好、爱,这些成了失败者的提升自我存在感的借口,也伪装成了成功者虚情假意的羊皮。
如此的年代,历史积累了浩渺的文字,文明、智慧不断的更新总结。
但是,兽性却掩盖不住暴力。
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充斥着愚昧、暴力、贪婪。
谎言之下,枯萎了一个又一个灵魂。
二十世纪的各种匮乏与动乱近在眼前,眼前的生活如此丰富,但眼前的世界确已经如此荒芜。
存在感的危机,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尸走肉。
现实到底有多真实?
现实到底有多荒凉?
如同《心房客》一样,这篇文章只是呈现,却也给不出解答……
我们都是“心房客”法国电影《心房客》(Asphalte 2015)有展现人性孤独、寂寞的一面,但说它主要目的就是如此,恐怕就不对了。
当然,本片之所以会被如此解读,可能与它被放在网络上的“剧情简介”有关,比如认为电影中几对人物相遇后,“诉说的都是寂寞轰炸后的遍体鳞伤”。
事实上,这是个误导,本片所展现的三对人物相遇后的确有“诉说”,诉说也都是在“寂寞轰炸”后,但诉说的内容可不是“遍体鳞伤”。
人性中的孤独的确让人们渴求彼此靠近,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向陌生人打开房门,然而我们的“心房”很难真正打开,即便有“遍体鳞伤”,也决不会完全坦诚相待的,只因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隐藏的东西;虽然有时,我们会对此冠以“尊严”之名,但更多时候,其实就是为了图方便或省麻烦。
我们不妨从如下逻辑来解释上述问题:首先,孤独的人是如何形成的?
表面来看,轮椅男以家住二楼从不用电梯的理由而拒摊电梯费,从而他把自己与大家隔离开来;那个少年的孤独是家庭原因造就的,虽有人监护,但形同虚设;过气的女影星的落寞可以说是社会残酷的结果;阿拉伯妇人是因儿子的不肖而被迫独居;宇航员和护士的孤独是他们各自职业形成的。
虽然造成这些人物孤独的原因各种各样,但那只是表面上推断,真正原因可能远不如此简单。
比如那个过了气的女影星,总是穿着浴袍走来走去,你能说她的落寞完全是由于社会的残酷?
那个被迫晚上出来找自动售货机买食物、为了一件失败交易而那样痛心疾首的轮椅男,拒绝公摊电梯费,你敢说那不是因为穷?
所以,以上可以让我们形成这样印象:孤独似乎根植人性,但造成孤独原因各异;相同孤独可有不同的解释。
其次,他们如何打破这种孤独?
既然人们是很容易孤独的,孤独的痛苦必然迫使人们寻求彼此的接触。
所以,当女影星进不了门,少年便向她打开自家房门;轮椅男正沮丧着回家,护士给了他一句温暖的关照,从此,他们俩每夜在医院门前的交流成了彼此寂寞的慰藉;阿拉伯妇人友善地对宇航员打开方便之门显然也是因为孤独。
当然,彼此接近并不代表就能解除孤独,正如少年回家与楼口相遇的两伙伴一样,他们始终只是礼节性的问候而无一句实质性的交流,对于孤独的解除是毫无用处的。
所以,在彼此接近之外还要有交心的愿望,才是解除孤独的下一步,正如能开锁的不一定是锁匠,能开门的不一定愿进门一样,本片中的这三对人物是什么原因而有进一步交心的愿望呢?
我们根据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大致可以作这样推测,少年因缺少母爱而愿向女影星打开房门,女护士因寻找爱情而向轮椅男送出关怀,而阿拉伯妇人对宇航员的关照可能就是一种“移情”。
第三,打破孤独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打破孤独后,他们熟悉起来,但他们彼此并未完全敞开心怀。
少年连姓名都不愿意告诉影星,甚至还混蛋地说自己父母死了,正等待别人的收养,而影星虽然告诉少年真话,但当她说出自己身份时,少年根本就不相信,呵呵一笑似乎说明,他认为对方也象他一样在说谎。
即便到后来,少年帮助影星选定要排练的那段剧本台词,是关于母子俩对话的,虽然他称她母亲时似乎并不那么生硬,但她却显得那样不适应,说明她根本无法在心里接纳这样一个“儿子”;当轮椅男谎称自己的职业,而女护士回答他的话也很难说就是真的。
虽然他最后为了答谢她穿着亮丽衣裳来配合他照相,说出了自己真实身份和意图时,在她看来也只不过是博得她一个微笑;当宇航员刚进阿拉伯老妇家时,戒备之心非常明显,而当她被问及自己儿子时,她也是隐瞒了实情,虽说他们间因语言不通有交流障碍,但可以想象,即便语言相同,她也不会向他说出实情,毕竟坐牢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件光彩的事。
以上可见,即便他们进得了房间,即便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即便他们也如此渴望交流,但他们之间仍有隔阂,如果这种隔阂反映出的正是人类交往的常态,那么,我们永远只能是别人的“心房客”。
最后,关于那个垃圾箱门的声音的一种解释。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永远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造成人们之间分歧、隔阂的重要诱因。
同样一种声音,在有宗教信仰的人听来就是恶魔,在护士听来是孩子的哭声,而在孩童天性未泯的少年看来则是马戏团走失老虎的吼声。
既然这么点小事上,人类都无法达成相同的认知,想使人心如一就是天方夜谭,如此说来,我们都是“心房客”也就没什么好报怨的了。
另外,为了因“分歧、隔阂”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彼此隐瞒似乎也是允许的,而垃圾箱之门似乎也是心房之门的隐喻,因为我们心里都有那些“不可告人”的“垃圾”,这道门,打开了会出乱子,关上了天下太平。
因此,无论在哪里,你最好都做个客人,何必非要了解主人的一切?
(文/石板栽花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Ps.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好奇怪的内容。最喜欢的是假装摄影师的那段和美国宇航员那段。得静下心一个人看,有回味的电影。
这种微风拂过、波沦漾开的情感浸润用固定镜头实在太合适了。很难说垃圾桶的作用到底是荒诞元素,还是的确承载了某种明确隐喻,但三段故事中都没有当作非生物的动静来看待,都有意无意地认为那是来自生命体的声音 (孩子、魔鬼、老虎) 。人的社会属性也因此间接得以展现,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独居,人总还是需要他人的,无论是低级的生存层面还是高级的满足层面。灰白而髙亮看似冰冷,温情自能另辟蹊径地突围。宇航员的象征最明显,自悬浮其中的子宫降临,异域失语无法沟通,婴儿般地重新体认人际关系。
孤独
无聊透顶的故事,法国每个人都是单身。
适合一个人静静看的文艺片
有的人的确完胜了岁月——我觉得于佩尔到了90岁也还是少女一枚。
什么玩意
支持于佩尔,想看《手无寸铁的女人》【
生活永远有一处在漏水,空间里传来莫名的风声。
才发现我真的是无法欣赏英语以外的语系的电影 听着脑袋疼 剧情欣赏不来太特么的慢了 最后20分钟弃我可能也是拼了
三条线,同一时间同一公寓,类似于爱情亲情友情,偶然邂逅,你的心里来了一位客人,你也不知道他会住多久、他会不会走、能不能留下构图偏摄像找角度的风格,前半部分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冷淡、活在地球却仿佛置身于外太空的超脱令我想起了《大象》白色主色调,单人镜头多,强调空旷、独立。感官上坚强地令人心疼设置了一位nasa的线,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在外太空也好,看再多电影也好,都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最重要的还是身边人、能牵挂的人朱尔本谢特里有无性别的美
3.5。《超新约全书》与《寂静人生》的结合体,《心房客》在冷色调的氛围之下以黑色幽默诉说着孤独。携带着一丝吉姆·贾木许的气质,冷漠贯穿始终,视觉上保持着清淡的疏离。三组苦乐参半的故事仅仅依靠同一个寄居点连接,心墙的打破则是三部分深层的联系。本谢特里还注入了迷影的瞬间,以戏中戏的方式搬运于佩尔在《编织的女孩》里的片段(尽管在本片中被赋予了《无臂女人》的新名字),这是一种对黑白/艺术电影的一次温柔的打趣。
7/10 黑NASA的那段太逗了
5.0 「冷漠之下的餘溫」,而這種餘溫足以治癒人心。(除了一事無成還住在母親寓所的中年獨居者,老太太和少年都屬於弱勢群體)每一段的人物關係組合都很有意思,若要相互打亂或許就都不成立了。很喜歡每一段不同程度的感情比重,冷靜克制,沒有濫情。
《不交电梯费的二楼老屌丝撩护士妹子》《中年女演员与邻居正太的不伦之恋》《任务失败的美帝宇航员与法式老奶奶的神沟通》。三个故事分别是老屌丝撩妹,阿姨撩正太,中年被婆撩....好吧,因为空虚寂寞冷所以你们撩来撩去是吧?我醉了~
虽然看得有点想睡觉,但是还是觉得很温暖,孤独的人互相陪伴,微妙又克制,最喜欢宇航员的那条线,超级可爱!
讲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三段不相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单元楼里,各自迎来留在内心的房客。法国人拍是浪漫,中国人拍是荒诞。大胡子太搞笑了。
一楼破烂旧楼,四户单身人家,六个孤独的人,三个沟通的故事。无论彼此天差地别,总会找到交流的方式;即使再无聊的人生,也会有着温暖的慰藉。法国的电影,总是在细节上打动人。
无感
宇航员的故事最温暖,阿姨和少年的最有看头,护士和轮椅男的故事其实最讨巧,但对于那个轮椅男实在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