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拉扎老师

Monsieur Lazhar,再见了,拉札老师(台),我的插班老师(港),拉扎尔先生,阿扎老师

主演:穆罕默德·费拉格,苏菲·奈丽丝,Émilien Néron,丹妮尔·普罗克斯,Brigitte Poupart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1

《拉扎老师》剧照

拉扎老师 剧照 NO.1拉扎老师 剧照 NO.2拉扎老师 剧照 NO.3拉扎老师 剧照 NO.4拉扎老师 剧照 NO.5拉扎老师 剧照 NO.6拉扎老师 剧照 NO.13拉扎老师 剧照 NO.14拉扎老师 剧照 NO.15拉扎老师 剧照 NO.16拉扎老师 剧照 NO.17拉扎老师 剧照 NO.18拉扎老师 剧照 NO.19拉扎老师 剧照 NO.20

《拉扎老师》剧情介绍

拉扎老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贝尔·拉扎是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他在魁北克的一所小学工作,他的前任老师悲剧地死掉了。虽然他前任的死令小学的同事和他的学生很悲痛,而且这些生者在心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恢复过程,但是没有人希望知道拉扎先生痛苦的过往和生活,也没有人清楚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国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偷天换日南海鲛人大门左耳大佬偶像失格大典当女子大小路之名侦探斯特莱克探案集:罪恶生涯第三季LA幸福剧本冒险王天平狠狠爱家族企业第一季撞邪创伤松江教父我的街区:弗里瑞吉闪闪火花第一季杀妻同盟军晚酌的流派3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八季早安,维罗妮卡第一季长乐曲斯特拉通灵王FLOWRS他们已不再变老噩梦画廊来都来了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二季

《拉扎老师》长篇影评

 1 ) 我的悲伤你可以去懂

我的悲伤你可以去懂同样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语电影,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前是《焦土之城》,这次则是《拉扎老师》(Monsieur Lazhar)。

不同的题材,一样的精致而内敛。

魁北克寒冷的早晨,狭窄的学校操场,一群吵吵闹闹等待进入教室的小学生……影片的开头马上转入一个悲剧,班主任Martine老师被学生发现在教室自缢身亡。

死亡在本片中是始终贯穿的元素,这个元素过早地进入了全班同学的视线,也在他们心目中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在这样一个班级,该如何教导孩子们学会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继续生活和学习,是一个难解的课题。

事发后家长如临大敌,校方也立即把教室重新刷了一遍,还安排了心理医生,试图尽快让孩子们把这件事遗忘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可以想象,孩子们的心情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阳光。

这个小地方的学校人手十分紧张,正当校长为谁来顶替Martine老师的空缺而挠头的时候,一位自称有十余年教龄的阿尔及利亚移民拉扎老师自荐上门。

新班主任面孔的出现暂时冲淡了孩子们的悲伤,“你是谁”、“从哪里来”、“你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拉扎老师并不愿触及自己难以回首的过去,事实上他在阿尔及利亚只是个开杂货铺的商人,真正的老师却是他受政治迫害死去的妻子。

在一场动乱中,拉扎老师失去了妻女,来到加拿大申请难民身份的永久居留权。

来这个学校上课,只是拉扎老师需要被迫谋生的手段。

接手这个班级后,拉扎老师发现就在校方和家长希望尽快遗忘Martine老师死亡事件的同时,他的学生却对此有不同的想法。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

”过度强调心理保护,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孩子们确实有心理阴影,如果不正视这一悲剧,一味遮遮掩掩,强迫性地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们所希望的,不是去遗忘死亡,而是去谈论死亡。

只有直面死亡,才可能让孩子从悲剧中痊愈。

什么东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严重,恰恰是所谓“不能说的秘密”,原本就很压抑的东西,需要抒发的情绪,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抒发,让他们表达自我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不顾校方的反对,拉扎老师尝试着改变在课堂上的做法,在他的引导下,当死亡可以被讨论和交流时,便具备了时间或逻辑上的确定性;当孩子们说出内心的沉重时,死亡就变成了一个可供大家增删修改的寓言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们装着寓言故事而不是死亡阴影的心灵,可以轻盈的再次飞翔起来。

影片最后,加拿大政府批准了拉扎老师的难民身份和永久居住权,学校却难以容忍他的身份,逼迫他离职。

在最后一节课上,在一个明朗的下午,拉扎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一则他自创的寓言“大树和蝶蛹”后悄然离去。

在寓言中,拉扎老师袒露了自己的苦难过去,描述了自己内心的哀伤。

然而就象他引导孩子们所做的那样,既然可以说出来,表达出来,那对于拉扎老师已足够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治愈。

片尾拉扎老师和他最钟爱的小萝莉学生温暖相拥,配以一曲十分动听的钢琴曲,在那一刻,我唏嘘不已。

希望在看过影片后,你也一样。

打分:9分表演:四星级视觉:四星级节奏:五星级故事:五星级音乐:五星级

 2 ) 拉扎老师——关于蝴蝶的寓言

十多年前,我曾奇怪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个时侯我正在读《挪威的森林》,在人满为患的都市里,我充满热情地去理解这本寂寞冰冷的小说,最终不得要领。

主人公行走在错乱的时空,倾听各种匪夷所思的内心独白,而死亡笼罩人生的孤独感却挥之不去。

这本书后来我读了很多遍,成为我最爱的小说之一。

最爱的意思是,它已入选内急读物——上得厅堂,入得茅房,真真是大雅大俗。

以上其实是废话,思考人生死亡的很多是废话,所以上帝很难严肃起来,欧洲杯上还不忘恶搞下巴神。

自然,我没有带着太高的期望来看这部与死亡有关电影,却意外地被征服了——我欣赏的是这种姿态,不刻意追求思维的高度,用平静舒缓的镜头,展示一种质朴却坚决的生活态度。

影片开头是这样的,加拿大的某个寒冷的早晨(那地方有不寒冷的早晨吗?

),小学生西蒙发现老师自缢在教师。

这颇有冲击力的开头把死亡的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在儿童、教育的背景下,你会担忧,对西蒙,对所有人,这样的经历意味着什么。

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对孩子显然有着过度的保护,教师对孩子的触摸是禁止的。

体育老师为此抱怨无法教孩子跳马,但显然除了在跳马,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扶持被隔离在保护之外,他们依赖各种专家,而缺乏交流的孩子变得封闭乖戾。

只有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难民,同时缺乏教育和加拿大生活经验的拉扎,全无顾虑地直面问题所在,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搂住孩子的肩膀,触摸孩子的心灵。

死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将独自面对这无法预知却又确定无疑的宿命。

这就是那些日本人变得匪夷所思的原因,它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又否定了存在的意义。

宿命带来的孤独感割裂了人与人的交流,展示了生存在荒谬。

就象《挪》的开头和结尾,我在不确定的时间哭泣,在未知之处呼唤绿子,都意味着生命是一件无法确知的事情。

但是,生活不是西西弗斯的石头——宿命不是目的,就象我绞尽脑汁,冒着谢顶的风险写这篇影评——文章最后一定是一个句号,但我不是为句号而来。

所以,拉扎老师在被迫离去时坚持要上完最后一课,和孩子们告别——告别可以消解宿命的荒谬感,当逝去被讨论和交流时,便具备了时间或逻辑上的确定性,象一个可以被见证的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电影里,当西蒙说出内心的沉重时,转机出现了。

死亡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可供大家增删修改的寓言,一颗装着寓言而不是死亡的心灵,才能轻盈,才会飞翔。

还有另外的一些细节。

通过移民官的质询,我们了解到拉扎在恐怖政治中失去了家人。

他对爱丽丝倾注的爱,用女儿的印章给试卷印上图案,那些温暖的镜头彼此呼应,简洁却极为耐心地刻画出拉扎的内心世界。

和平的加拿大象一个童话,但世界不是童话,至少阿尔及利亚不是。

在影片的结尾,拉扎用一个寓言向孩子们警示世界的残酷,以及我们在这世界该如何自处。

是的,在这个日渐局促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只蝴蝶振翅欲飞,只有在封闭的内心世界,翅膀上的风才能掀起风暴。

而那自由开放的心灵却伸出手,从风暴的另一端触摸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拉扎老师,谢谢你。

 3 ) 暴力与解释

Lazhar老师的妻子是一个教师,因为写书批评2004年实施的《全国和解》政策,反对对一些罪犯的特赦,而遭到恐吓,报复。

事实上阿尔及利亚整个90年代都处于内战之中,各种恐怖活动经常发生。

发布《全国和解》政策的动机是为了恢复国内的和平与安定。

martine老师因为simon撒的谎而被人误解,最后在特意选在教室里上吊自杀。

不管martine老师因为什么动机选择在教室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的的确确伤害到了她的学生了,尤其是Simon,他这一辈子应该都不会忘记,尽管之后总是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当这件事发生以后,学校立即把教室重新刷了一遍,安排了一个心理医生,试图尽快让学生们把这件事遗忘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是真的把那些阿尔及利亚90年代的战争都忘掉吗?

不问为什么martine 老师会上吊,不关心这对孩子的伤害,而只是要求忘掉吗?

lazhar老师的妻子和小女孩alice所要求的是解释,是暴力的原因,真正地面对暴力,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正是因为此,lazhar老师才会如此恳求校长教完最后一课,他不希望像martine老师一样突然离去,没有解释。

 4 ) 《拉扎老师》:生活就是一堂课

导演:菲利普·法拉迪约 主演:玛丽伊芙·布瑞加德 塞蒂克·本苏莱这是一部能令观众对电影燃起欲望的电影,看这样的电影会令人对电影的艺术属性肃然起敬,无论是喜剧的冲突的爆发力,还是对人物入木三分的鲜活的刻画导演都做得恰到好处,在镜头中展现着生死别离,也表达着爱恨情仇,但一切的情感都埋藏的很深,表达得很浅,就如同平日中的隐隐作痛一样,声嘶力竭毕竟只常见于银幕之上,生活还是沉默的大多数。

喜欢这部电影的一大理由便是虽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文艺片,但全片少有自怨自艾的抒情或煽情,导演没有犯那种自我欣赏的文人通病,陷到自己营造的氛围中难以自拔,本片导演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和环境做渲染,电影从老师的自杀开始,用孩子的心理活动作为线索,拉扎老师作为个体和全班同学这个群体的互动贯穿全片,情节层层推进,细致入微,全部的议论都是通过剧情和对白自然而然引发观众的思考,或许看似全片所言甚少,但若细想几分便不难品的其中滋味。

生活这位老师有点儿残酷,生活这堂课也有些困难,当孩子目睹或听闻到老师自杀的消息时对心理的冲击和影响的潜移默化难以表达的,生活不会为谁而停下进度,生活总在催促着人们马不停蹄的成长,甚至对人们冷言冷语、漠不关心,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要这面对同样的境况。

本片在所设定的剧情中力求还原本色的生活,《拉扎老师》不是《死亡诗社》,片中没有基丁老师那振奋人心的一幕,没有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只有影片最后沉默中的一个拥抱,似乎仅仅是一个拥抱而已。

 5 ) 我的插班老師 (寫於2012年5月17日)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Simon 像往常一樣回到學校上課。

今天由他負責搬牛奶到課室,可是課室的門卻給鎖上了。

他探頭往課室裡看,卻看見上吊自盡的班主任……【我的插班老師】(Monsieur Lazhar) 就是由這個讓人心寒的場景拉開序幕。

之後學校請人來翻新課室,又為家長和學生做了連串輔導。

事件表面上似乎告一段落,但學生的內心依然波濤洶湧。

新來的班主任 Bazhir Lazhar 為了要幫助學生走出陰霾,就用自己的方法跟他們討論死亡,讓他們抒發內心的抑鬱。

可惜的是,他的方法並不受家長和學校歡迎,而他最終亦失去了教席。

【我的插班老師】是一齣非常有感染力的電影,簡簡單單的鏡頭,帶出無比強烈的控訴。

大家還記得學生在進課室前脫大衣的情景嗎?

原來那是怕學生將武器藏在大衣中,校方強制他們脫去的。

想到這一點,就覺得現今的世界真是愈來愈扭曲──學生不能有半點欺瞞,但暴露在外的弱小心靈,卻得不到師長的照料。

簡單如拍膊頭和親親臉,也可能成為被人控訴的證據,叫充滿熱誠的老師如何自處?

又叫渴求安慰的學生如何是好?

 6 ) 诗意让我们道说真相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水流,北岛在远方散步,同朋友说起保罗策兰,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诗人,他的心灵破碎了。

那朋友的孩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他从下午的谈话里听到了他不曾知道的东西,黑暗触动了他,于是他开始追问。

然而那追问要 如何回应呢?

1980年,舒婷写过一首诗,诗名是《一代人的呼声》,她说“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

”舒婷所要求的真理获得了么?

没有。

如果对于历史的追问从未得到回应,我们是否还可能天真?

一切的追问都可能没有结果。

这是人生悲惨的背景。

然而我以为,即使我们不再乐意使用“真理”这个词,我们也无法停止追问,因为追问是人的命运。

几年前我和朋友去听一场关于保罗策兰的讲座,那讲座没有一点点触动我们。

主讲人复述着二战时期和战后德国的史料,他似乎把档案馆都搬到会场来了,然而我们对于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却全然没有什么感觉。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无情。

最近我又看了《卡廷惨案的真相》,满目是某某公务员的情况报告,某某领导人签发的文件,受害者也没有来得及在临终日记留下历史的谜底,就要和我们诀别了。

我发觉在档案管里没有真理,诚如昆德拉所言,那档案管里的情形,是比坟墓里的死还要灰色的死,尽管它以为自己是不朽的。

我发现的另一件事情是:关于历史的书,如果它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八卦的乐趣,而承受着一点重量的话,就不能没有诗。

只有诗意让我们说出了一点真相。

《拉扎老师》是一部默默无闻的电影,它深深的触动了我,那触动着我的东西也一定触动着你们。

在加拿大一所小学里,原来的老师在教室里上吊了。

现在同学迎来了他们新的代课老师。

拉扎老师。

拉扎老师其实不是一个老师,他是一个国际难民,他的祖国是阿尔及利亚,那个国家的恐怖使他失去了亲人。

现在,他流亡到加拿大,代课教法语。

在他逐渐明白了发生的事情以后,他发现了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对于死亡,他的学生们,“天真的孩子们”,所渴望的,不是去遗忘它,而是去谈论它。

他发现,只有直面黑暗,才可能让我们从黑暗中痊愈过来。

后来,他的学生们让他谈一谈他的祖国。

他不知道如何去谈论,他所经历的一切,能够被谈论么?

再后来校方发现了他的流亡者身份。

他将离开他的孩子们了。

离别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故事:橄榄树的树枝上,吊着小小的蝶蛹,是翠绿色的。

明天,蝶蛹就要就要变成蝴蝶了。

大树很高兴看到蝶蛹成长,但他真希望蝶蛹能够再多待几年,他就可以保护它不受伤害,保护它不受蚂蚁攻击。

可是她明天就要离开了,从此必须独自面对敌人与恶劣的天气。

当天晚上,森林发生火灾,蝶蛹来不及变成蝴蝶。

天亮的时候,灰烬已经冷却,大树依然屹立,但心已经碎了,被大火烧焦了,被哀伤摧毁了。

从此之后,每当小鸟停在枝头,大树都会诉说这段故事。

蝴蝶从来没有苏醒。

他幻想她展翅,飞向碧蓝的天空,自由地吸取花蜜。

 7 ) 将心比心

悲剧已经发生,与其让同学们闭口不谈这件事,倒不如一次将它倒个干干净净。

什么东西对心理的影响最严重? 是不能说的秘密。

原本就很压抑的东西,需要抒发的情绪,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抒发? 可能觉得这样是为了不让他们传播不良的情绪,但事实上受伤最严重的是他们,而让他们表达自我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正如去面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如果连自己都不能面对,那又从何谈起让别人去接受呢。

教育的过程是将心比心的过程,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东西,而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去面对周围的环境。

有时候,一个真实的例子,比书本上千千百百个故事所带来的反响都要有效。

在学会包容之前,请先学会聆听。

有很多人都自誉为倾听者,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容纳一个喋喋不休的朗读者? 聆听别人的声音,不仅仅是听到这件事情,而是去尝试了解别人的内心,这件事的意义何在。

更多时候的所谓包容,其实是懒惰地去接受所有的东西而不经过筛选整理。

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在听完别人的诉说之后,一定会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复,不管是否对别人有用,但肯定会对对方造成影响。

 8 ) 《拉扎老师 》:请不要跨越悲伤

今年看的法语剧情电影质量都很平平,要不过于激烈,要不过于煽情,倒是这一部的人物刻画的很有味道,也许又是关于一群迷茫的孩子和有故事的老师,但拉扎那颇具冲突的脸和故事的情绪设定的确选的很有代入感,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甚至想起了杨德昌先生的《一一》,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阳朔的路上我又看了一遍,发现山水间突兀的工业线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商业气息,想起来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的疏离感,看着周围的孩子和年轻人受到的这些那些的困扰,难道教育者们都只能象拉扎那样身不由己么?

纯粹是那么脆弱,如何才能小心的呵护;一旦你做出了坚强的决定,可能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群人。

个人评分:8.2分请不要欺骗信任你的人,请不要跨越悲伤。

 9 ) 值得深思

就像拉扎老师说的那样,生命总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最后小女孩拥抱住老师的时候,或许现实的某种桎梏在那一刻就被打破了。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朴实的表演更加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才算完美;影片也同样直白却不失水准的讽刺了这个社会的尖锐的现实,小到一份工作,大到恐怖袭击,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在美好的同时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单纯。

片尾的钢琴曲无疑是对整个电影的升华,我们在稍微放松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10 ) 又一次想到不做还是做错的选择

开始看这部片子是冲着原味的相关加拿大移民的话题去看的,但一开始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还是那群超萌的正太和萝莉。

然后波澜不惊。

于是很多白描式的镜头直接按着快进带过。

直到最后二十分钟,那个课堂上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于是突然懂了这部电影。

像那个女孩子说的,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

孩子们确实有阴影,但成人的遮遮掩掩,强迫性的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更显得可恶。

如果不是拉扎老师,我真的怀疑那个男孩子人生应该怎么走下去。

连一个健全的心灵都不去保证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可是,话题说回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于是掩盖变的理所当然。

保守的教育,比起那个在教室离去的老师的事实,更可怕。

《拉扎老师》短评

想表达的主题很深刻,但表达的过程中却涉及太多,贪多嚼不烂。

4分钟前
  • 何夙
  • 还行

整体是有水准的。缺少一些灵光。

8分钟前
  • 亚 南
  • 推荐

亲身历经恐怖袭击与亲人离别的老师,在异国他乡寻求安身立命之处。在对待孩子教育的方法上的确有顽固之处,但仍然保留了自己对于言论自由的秉持和给予孩童心智与成人同样的尊重。 8.0

1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失去妻子寻求政治避难的扎拉老师和一班面对代课教师自杀身亡的孩子共同寻求沟通、纾解悲伤、勇敢面对的故事。片子提出了现代西方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对敏感事件是回避(逃避),与孩子过度保持距离(像对核废料)这种消极方式....无疑的,不面对事实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小女孩好可爱~】

15分钟前
  • 小灰烬
  • 推荐

毫无疑问地戳我的点

17分钟前
  • 不在过去和未来
  • 力荐

女老师拥抱男学生,男学生诬告女老师猥亵,女老师在教室自杀,代课男老师是偷渡者,冒充加拿大人当了老师,他申请到了难民资格,学校发现了他的身份,开除了他。没头没脑的剧情,女老师为什么拥抱男学生,男学生又为什么诬告女老师,没有缘由,剧情生硬牵强

21分钟前
  • 3000是
  • 较差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平淡,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表面上这个样子,但在平淡之下,自己经历的、需要解决和面对的,也只有自己了解。

26分钟前
  • sam
  • 还行

No.94 奥斯卡外语片的提名。不大明白为什么加拿大会有说法语的小学。里面的小女孩实在漂亮。

30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2015.02.15

32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有色移民老师的烦恼。

37分钟前
  • 小猫小虎
  • 较差

没看懂,无起伏。

41分钟前
  • smallcolor
  • 还行

3

45分钟前
  • foobarjohnny
  • 还行

听拉扎老师最后的告别寓言,感动得哭了。人无完人,但拉扎是个好老师。喜欢这样平等的尊重的校园环境。

48分钟前
  • 小蕾
  • 推荐

看文化差异。

50分钟前
  • Jason
  • 还行

非常巧妙,非常流畅,非常温暖。一个关乎身份认同、两代人沟通、教育方法的故事,被讲述得嚼劲十足,淡淡流淌的情感裹挟着隐藏在拉扎老师和孩子们内心的悲伤,在最后的一个拥抱里、在拉扎老师的寓言故事里得到升华。这是一部小宇宙非常强大的电影,配乐也十分出色。

53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平淡而温暖

55分钟前
  • 凹凸曼|㍿
  • 推荐

女教斯師在教室上上吊自殺。但學校制度的僵化冷漠,對學生的傷害比黑暗的死亡更大。沉著冷靜的控訴。

60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推荐

又一對保守教育的諷刺,以為不提及,事情就會過去,以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從來都不是良策。

1小时前
  • 朦嚓嚓
  • 还行

實在也太壓抑了。

1小时前
  • sean cheung
  • 推荐

拉扎老师寻求政治避难移民加拿大的审查终于通过,他对新的生活(当一个小学教师)充满希望,此时我也认为结局会是美好的,可是当他回到学校,校长跟他摊牌了。现实还是不仁的,给人以希望又扼杀这丝希望。

1小时前
  • 懊恼的土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