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不老的战迹(港),他们不再老去(台),他们不会变老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新西兰语言:英语年份:2018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他们已不再变老》剧情介绍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勇者无敌校园鬼降疯健与和僵尸复活混沌爱诗神圣之家第二季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光荣之路暑期工冲冲冲第一季虫洞效应又见六月落跑吧爱情密告之歌2橙红年代夺命金字塔双面特工超体再造人卡辛悲伤地狱神警长江妖姬大图书馆的牧羊人村井之恋至暗之时岁月自珍晴晚之林刑杀之法空之境界未来福音extrachorus淮水情兄弟恰似爱人

《他们已不再变老》长篇影评

 1 ) 历史书里不过几页纸,却是那么多人的一生。

“德国士兵都是规规矩矩的好人,可能是个理发师或者小铺老板,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

”高晓松讲一战的时候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战争,只有贪婪仇恨支撑,毫无正义可言。

但真正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的士兵们,互相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些十几岁充满热血的孩子,他们不懂政治不懂资本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罢了,前线对战的士兵们或许还会有些惺惺相惜。

军靴里进了水连同脚一起冻成了冰块,取水的泥坑里可能就藏着某个战友的尸体,草草训练的士兵们拿着刺刀冲锋,绕不开尸体只能踩上去前进,战争把人变成了野兽。

死里逃生的人没有功勋不被认可,经历巨大折磨之后还要忍受文明社会的二次伤害。

一场无厘头的战争突然结束,把一群年轻人碾压成尸体,然后留下幸存的一群人永远活在阴影里。

历史书里不过是几页纸,却是那么多人的一生。

 2 ) 战士的心理,远比我想象的矛盾

战争就是两群十几岁的少年,穿着不同的制服,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相互厮杀。

历史总是记录着最好的故事。

电影通过技术上色的影像、一战亲历者的口述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种种细节,士兵们的心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或是憧憬着战争的浪漫,或是为逃避家乡的无聊,或只是单纯的从众心理,让一群少年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

最初怀着害怕还没上战场战争便已结束的心情离开家门,到受训时的辛苦让人想逃离。

真正踏上战场,领略的便是艰苦的条件,抱怨诸如洗不干净的汽油桶的水老鼠虱子痢疾肆虐以及永远吃不饱的肚子,但是同时回忆起战争的幽默以及苦中寻乐打发无聊时间的运动会时,却也带着些欢快。

这里两周发一次工资,有不少男孩会变成男人。

前线回来可以休息,如果休息日不幸被选做后勤却会更加辛苦。

两军对垒时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断手断脚。

战场的顺利不是把敌人,而是死得不痛苦。

作战中拼命也要杀死的敌人,战后也能打成一片。

对于和自己一样同样是十几岁少年敌军,会认定他们大部分都是好人,对他们充满敬佩和尊敬,但是该掠夺的手表还是不能放过。

战士们不在乎战争是否胜利,只想赶紧结束这无谓的战事。

当战争真正结束时,却又有对未来的迷茫,一种失业的感觉。

纵然如此,希望是永远不要再打仗。

脱下制服的士兵们还要面对社会的歧视,以及家人的不理解,当时的人们都有点轻视战争,或许就跟参军前的士兵一样,认为战争是骑马拼刺刀,有点骑士的浪漫。

和平年代的我也不理解战争,各类关于一战二战抗战的书籍电影都在强调人间炼狱那一面,聚焦在特种环境下人类兽性的那一面和勇于牺牲的英雄一面。

这部电影或是纪录片,让我看到各个活生生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感觉到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些有恨有爱有嗜血有恻隐有私心有大爱的一群普通人。

由一群参加过战争的普通人告诉我,战争是多么的没意义,对我而言似乎更有说服力。

文笔不好,也不爱写文章,或许正是因为文笔不好才不爱写。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不想引起他人的共鸣,权当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3 )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4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迷惑行为!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

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5 ) “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最近上映的片子里,这是我个人最想推荐的一部。

这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但和一般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把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做了全彩修复。

制作团队还听了一战老兵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把这些录音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和修复过的影像一起播放。

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一战战壕里,那些老兵魂魄归来,和你讲述他们当年战争里的日常生活。

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和画面,是一个无比繁琐巨大的工程。

但导演彼得·杰克逊,居然带着团队完成了。

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和他个人的一战情结也有关系。

他祖父威廉‧杰克森参与过一战,五十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他对祖父的一战经历很感兴趣,在还没有制作这个片子之前,他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关于一战的材料。

这部片子和一般的战争电影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里面每个细节都是真的。

它会拉着你以微距镜头去看战争。

片子有无数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最大的控诉,它会打破你所有关于战争那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会让你看到臭气熏天、尸体散落的真实战场。

比如,战壕里要喝水,往往是从弹坑里舀水喝,但弹坑常有死尸。

有士兵就会因为喝的水有问题而痢疾;比如,战壕没有厕所,只能挖条沟,上面架个横杆,同时会有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拉屎。

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也没有卫生纸,大家只能用手擦屁股。

这还不算惨的。

有时候,你会听到惨叫。

那是横杠断了,横档上面的四个人就都掉进粪池里面。

上面的人,需要把步枪伸向他们,让可怜的落汤鸡们拉着步枪爬出来。

整个前线都弥漫着一股尸体腐败的臭味。

有士兵说“那是死亡的味道,如果你闻过死老鼠,就像那种味道,只是臭上百倍。

一切事物都沾上了这种味道,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尝到。

”老鼠靠着吃尸体,变得又大又肥。

战壕里还有毒气,如果你没有及时在毒气来袭时,戴好防毒面罩,你的眼睛可能会瞎掉。

还有寒冷。

士兵们知道一个词叫“壕沟脚”指的是因为脚泡在冰冷的污水里,长了坏疽,只能送出前线,把脚锯掉……这一切是这么的痛苦,而更可怕的是,造成这种痛苦的战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自己最初参与战争,是把这看成一种任务。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也是如此。

俘虏过德国兵的英国军人说,“德国士兵一般来说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

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他们是正直的居家男人,是孩子的依靠。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恶意,像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我们在聊天时都认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为何会发生?

”对啊,为何会发生?

你看着看着,心里会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荒谬感占据。

很多15、16岁的英国小孩子为了参军,谎报年龄,他们很多人死在了自己参加的初次战役中。

他们的一生还没有展开过,就结束了。

而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德国士兵,也是一样啊,很多也都是未成年的少年。

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士兵的反应也很真实“我们觉得好像失业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当这些人回到日常生活,他们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遗忘和忽略。

有士兵说"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由于参战)变得浑身泥泞、缺少良好礼仪,而表现出‘非常感谢’的态度。

”他们无法理解和我一起入伍的朋友,却在你身旁死去的感受。

那些你曾认识,一起玩球的人,支离破碎、浑身发黑,直至被人埋葬。

”战争让这些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野兽。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他见到18岁的战友面对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国军人,依然毫不迟疑地扣下扳机。

而当战争结束,文明社会又不愿意再接纳这些被战争异化的“野兽”。

老兵们回忆这场战争,会说“天哪,千万别再打仗了!

”老兵们也有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有个军人说:“我看不出战争的理由,只知道非常可怕。

”这让我想到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说过的那句“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片中老兵说:“最终历史会证明,这一切毫无意义。

”希望反战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6 ) 无生命迹象的土地,生长着活的欲望

他们被战争的齿轮推动着,在混着尸体碎片的泥浆中机械的前进,在面对战友阵亡的难过与面对战争的恐惧中机械的变化情绪。

他们在枪炮中醒来,一次次奔赴地狱之火,他们的家人在远离枪炮的地方无眠。

阴冷的战壕里,没有人思考战争的意义,因为战争本就没有意义,但他们比任何人都珍惜生命,也比任何人都期盼太阳再次升起。

而他们本可以在酒吧相邻而坐,聊各自国家的文化,讲对方听不懂的笑话,最后举杯互道晚安。

 7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

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

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

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

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

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

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

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

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

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

”“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

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

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

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

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

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

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

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

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

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

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

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

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

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

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

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

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

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

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

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

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

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

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

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

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8 ) 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9 ) 人一定不能是只活一世的吧

对历史影像的整理、修复上色,读唇语加配音,对枪炮声的读秒式对应,再将老兵们的口述和视频剪辑对应,浩大的工作量和不匹配的商业价值相比,制作团体真的有情怀、有格局。

战前,年轻人们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入伍上前线,甚至担心自己还没到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就没有机会当英雄了。

这和后来战争的惨烈、战后的不公正对待相对比,实在是很心酸。

那时似乎没有人想过这场战争的意义、正义性、必要性,大家都被英雄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

战中,臭气熏天的战壕,坏疽,满身的虱子,吃死尸的老鼠,汽油桶喝水,喝浸泡过尸体的水染上痢疾,两秒内不戴上面罩就会让人失明的毒气,尸横遍野,残肢断臂,前一秒还在说话的战友被爆头,亲手结束已经受重伤无活命机会的战友让他早点解脱,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炮弹随时可能在你身边爆炸。

看到有文章说,一战为什么会死那么多人,是因为一战发生的时代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

战争结束回到家,老兵们不被社会需要,失业,而且发现没有人理解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幸存的老兵们承受了这么多痛苦,目睹了这么惨烈的死亡场面,在心理上、生理上受到了多大的创伤,难以估量。

最可悲的是,这场战争的意义,既不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也不是抵抗侵略的民族战争,只是因为帝国主义分赃不均、几个大国领导意见不和。

宣战前英德平民还在踢球比赛,战争俘虏也和士兵们相处和谐因为大家真的互相没有仇恨,你死我活的打也只是听命于军队而已。

1000多万人丧生,这么多生命甚至不知为何而死,很多年轻人的生命几乎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人一定不能是只活一世的吧。

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10 ) “那天我莫名其妙被送上战场,觉得像英雄一样”

执导过“指环王”系列和“金刚”系列等巨作的彼得·杰克逊,这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全新的史诗——关于一战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与以往经常看到的战争纪录片形式不同,这部时长约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导演没有做出任何直接的评论;旁白全部由一战老兵的录音资料剪辑而成,除此之外,杰克逊还做了件更加大胆的事儿:将所有视频资料的画面上色。

这一举动,带来了不少争议。

原始画面和处理后的画面在今年伦敦电影节上映时,甚至还有3D格式——擅长视觉效果的杰克逊,这次也要给大家带来充分的真实感。

而这份“真实感”却有评论家不买账:对他们来说,一战的纪录片,恐怕黑白画面才是真正的“真实感”,有了色彩仿佛在看科幻。

片子的口碑,倒是不受这些争议的影响:

海内外都是统一的高分真实的录音,真实的故事,从这些当事人的口中讲述出来,无疑比任何描绘都有力。

政治家、领导人视角,跨国跨洲的战争格局与规模,我们都看过太多太多了;但对于这些当时只有一二十岁的英国男孩子们来说,战争,只是自己眼前无休止的一次次行动——他们听从,他们出击,他们从不大声质疑,他们偷偷地想要活命。

在这部纪录片里,杰克逊专门从BBC在1964年做过的节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那里选取素材;杰克逊认为那时的受访者们“不再年轻但也没有太老”,对他来说这正是讲述他们经历的合适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这些老兵们,记得从出发前到归来后的每一个细节,记得那些陪他们度过难熬战壕时光的每一件小事。

他们已经活过了两次战争,住进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年代——可要想走出那段苦痛的回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谈何容易。

①苍穹下的战鼓,死神伫立在沙场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民族主义者、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

此事导致整整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纪录片里的老兵们,仍旧记得当时的氛围:一整个夏天我们都听说来自巴尔干、塞尔维亚那事的大麻烦,但我们好像离得挺远,根本不担心——直到新闻里说,英国和德国可能要开战了。

“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

“那一瞬间,我们甚至在想要不要拿起餐刀捅他们……最后决定战争明天才开始呢”几乎每一个没到岁数的少年都谎报了年龄,所有军官都为他们打着掩护。

每一个报名参军的士兵,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战役,都以为顶多几个月后就能回家。

即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志愿前来的男孩子们仍然斗志昂扬——尽管每一个母亲都陷入悲恸。

几十年后的他们提到当时的心情,仍会笑着说,谁都希望这一切没发生过,但平安归来之后,不后悔这段经历。

“虽说当时那么可怕,让我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头也不回地上战场。

”当时的他们,全当是普通的出行和服役,完全没意识到这次有多么不寻常:“后来想想,我这辈子都没那样兴奋过。

“年轻的士兵上战场”在军官眼里,他们却是瘦弱干瘪、面色蜡黄、满心恐惧的孩子,中学年纪,披上制服去打仗。

有个小伙子说,军官啊,靴子穿着好大。

军官只回他: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队伍里还配备了许多军用剃须刀,然而这些尚未成年的男孩们哪里用得着呢?

只能拿来切切肉,如果还有肉吃的话。

最开始在营地,吃得倒还行,面包黄油培根不会少;训练也能扛,没人觉得受到了欺压。

但西线战场有些不一样。

士兵们坐火车到多佛,再乘船去海峡对岸的加莱,然后步行前往比利时——眼前的废墟和耳边的枪声,一下子变多了。

短暂的快乐越来越少,无人区随处飞着子弹死人和老鼠遍地都是,活物见不到几个。

躲在壕沟里,就不敢抬头看。

一旦睡着,就不清楚能否再醒来。

“你不知道哪天,你从小踢球的伙伴,就躺在你的身边——一具尸体。

”士兵们甚至会捡到两年前法军留下的饼干,吃的时候都能尝到长出的青苔。

还有那冲天的死尸味道——牛和马腐烂的皮肉,被咬烂的军装,到处都是蛆和飞虫,也让他们下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死亡的味道。

”每天都是如此,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位老兵则说:反正下一个就会是你,有什么区别呢。

2005年[圣诞快乐]剧照,一战真实事件改编[圣诞快乐]里讲述了一次双方停战过节的真事儿——虽然如此著名的彻底停火是个例,但两边的士兵确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敌意。

纪录片中很多老兵都提到了,被俘的德国兵,有曾在英国当服务员的,大部分都和他们一样,以前也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突然被拉来参加了战争。

他们无聊的时候,甚至会在边线立起标语互相调笑;他们一起合影,抢对方帽子玩:“那些巴伐利亚人,大多真是友好正直的好人。

普鲁士人倒是挺混蛋的……”他们不恨对方,他们尊敬彼此,谁也不想打仗——每个人,都只希望战争能快快结束,也祝敌军士兵们都能够活着离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当政权开始狠磕,受害的永远是人民自己。

首相的策略,将帅的指挥,对他们来说都只是猜测、命令和模糊的概念。

“他们没有任何恶意和怨气”,直到最惨烈的战争后期也是如此随着战争的推移,每个人的心态都在变化着——他们目睹过最惨烈的伤亡,也体验过最真挚的友情。

血肉横飞和炮弹轰鸣中,他们眼中的战争,不再是出发前那个简单的任务:“1914年离开家时和1917年回来时,每个人看到的战争都不一样了。

”②哀伤中的挽歌,他们与日月同光正是这些碎片式的个体,构成了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士兵和战争在互相影响着、改变着;近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从个人视角看残酷的史实:被搅进战争的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或有或无的意识中,被残忍的政治军事冲突,彻底改变了。

[敦刻尔克]:从一战到二战,英国兵还是只有草莓果酱……同样是战争群像,同样是个体视角,同样是充分利用影像力量——诺兰几乎纪录片式的[敦刻尔克],引起的争议也够大的。

丘吉尔的指令,是将军无线电中听不见的声音;海对岸的家乡,是渔夫们驾船前来的号角。

男孩子们眼里只有帆的一角,头上的轰炸机,还有天际线那边隐约的白崖。

谁赢了战争?

是盟军政府。

谁救了他们?

是他们自己和普通的人民。

“撤退?

逃命?

你们回来就好,活着回来了就好。

喝杯热茶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热闹,庆祝,都是你们的现代战争同样如此,关于讨论军人的内心世界,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专注了比利·林恩一个人的经历:他因为偶然的视频成为了伊拉克归来的英雄,但没人知道,那最大的殊荣记录的是他最痛苦的一天——他无疑代表了每一个走过战火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千疮百孔;但渴望被周围欣喜的人群理解、拥抱,又是多难的事啊。

北美评论家却对这样个人化的表达嗤之以鼻:国家的威严之下,大众娱乐的消遣中,这样的纠结与复杂,在某些评论家眼里,无疑是多余。

战士摇摇欲坠的内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冷漠中,继续被边缘化着。

HBO神剧[杀戮一代]:每个端着枪的大兵,其实都是穿上军装的邻家男孩啊关于纪录片中多次被老兵提到的“快乐服役时光”,就正如《杀戮一代》中那样,没有交火的时候,大家都拿出十二分的幽默来打发无聊;真实的战地是什么样的?

士兵们是真实的,愉悦和苦难也是真实的。

正是过了命的兄弟情谊和后来的死伤之惨痛,才使他们与战争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离不离开战场,心头的那片硝烟,都无法散去。

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曾参加一战杰克逊将这部纪录片个人化,并将这段“士兵的共同经历”献给了他的祖父,英格兰的战士:“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

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花了数年制作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无疑也是学习祖父经历的过程。

有趣的是,BBC首播这部纪录片时,一位观众竟也在电影开场的录像资料里,看到了自己的祖父——这位来自埃塞克斯的女士,看到屏幕上她的祖父穿着整齐的制服,站在法国乡村的前线,正与一名警官交谈。

她又震惊又感动。

这无疑也是本片带来的正面效果之一:有多少人会在这段影像中找到回响?

片名来自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For the Fallen》“他们永远不会衰老,不像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一样日渐老去:他们永远不为高龄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

每当太阳落下,每当清晨来临,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就像未满周岁的加缪,父亲战死于一战战场,而后来站在父亲墓前的四十岁的他,已经比葬在这个石板下的男人还要年长。

——“温情与怜悯突然溢满了他的胸膛。

”“而只有疯狂与混乱,那就是儿子比父亲岁数大。

”“睡在这片土地下的都是孩子,他们是那些此时已头发花白,自以为懂得生活的人们的父亲。

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戴起罂粟花比尼恩的诗句,在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被作为纪念辞在欧美各地吟诵着;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大人和孩子手拉着手,默默围着纪念碑而行,缅怀一战阵亡的将士们,纪念着战争的结束。

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

人类的历史,被鲜血涂抹着,被炮火环绕着,被坟墓奠基着。

而就像大家一遍一遍说的,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不去忘却:每一个人,每一条命,都是值得的。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了——他们沉睡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英气勃勃。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他们已不再变老》短评

片子很好,但对于看字幕的人来说是噩梦

6分钟前
  • ursob
  • 还行

他们已不再变老,不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年龄不再磨蚀他们,时光也不再增加年轮无论是日落,还是清晨,殒落的英魂啊,永驻我心。

11分钟前
  • Emma Bovary
  • 较差

四星半 从逝去的洪流中打捞出斑驳毁坏的影像,施以彩色、声音甚至局部特写,打破对久远记录的固有印象。所以前后同样的记录却在技术作用下呈现完全异质的感受:一则是明晰地知道观看的坐标是对过去的回溯,二则却是以技术建造的“虫洞”打通过去感和现在感的距离,得以在历史的隧道中来回摇摆;一则是能以相距甚远的时间坐标做出起码是自以为全面的观照,二则无论是把坐标从过去挪到现在,还是从现在挪到过去,二者距离的拉近和感受力的加强却使全面观照的“自信”丧失。聚焦于战壕士兵,从战前甚至谎报年龄的跃跃欲试、战时的一些有趣细节,到战中的地狱人间。PJ像是用多声部的口述建构起了战争的群像,不乏鲜活可回头想来这些叙述基本还是同质,更别提煽动力极强的剪辑。第25分钟那一瞬间如同奇迹,他们已不再变老。

13分钟前
  • 过河卒子
  • 推荐

黑白荧幕打开成为彩色的一瞬间震撼之至,不过内容可能不如标题这句“他们已不再变老”触动人心

15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虽然旁白实在太满,满到已经让人抓狂了,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送五星。这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什么影片都不会讲到的战争日常(不说别的单说那个战壕就完爆绝大多数一战片……以及终于理解到了地雷、炮、坦克等等武器装备……),以及这才是军事宅的终极梦想,以及这才是技术的正确用法,在声音和色彩上巨大的工作,但竟然如此低调以至于都难以察觉。3D的设计上也基本只用了正视差区,但是深度做的相当出色,效果则是形成了某种“窥视”(以及,看2D等于没看!)。讨论声画关系,以及“Film as archive/found footage”的相当重要的文本。

1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记录

23分钟前
  • 尘世流年
  • 还行

该片至于我,最大的意义是:在影像的记录着,体会战场之残酷以及和平之可贵。

2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出本书还不错

31分钟前
  • 方程宽one
  • 很差

结合色彩修复技术讲故事的方式是个亮点。上前线突然变成全画幅+彩色的那一刻立马把人拉入战场,瞬间新兵似的郊游情绪就被另一种心态所取代。生死体验其实非常超现实,没上过战场的人完全无法理解,撇去了演绎出的“虚假”影像,就算是旁白+PPT式的战场展示也很能攫住人心。你知道这里不存在英雄主义、献礼情怀和一切戏剧元素,它记录的是幸存者和亡者,而非一战被赋予的其他无用意义。

35分钟前
  • Alan Sleep
  • 推荐

大量史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战,日常与战场无缝衔接,日常就是战场,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士兵归国后却成为“无价值”之人令人唏嘘。

39分钟前
  • 哑火
  • 还行

看睡着了

42分钟前
  • Annvol
  • 较差

一群SB

47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很差

呃 没啥耐心看下去 浪费我观影卷

49分钟前
  • 太楠了
  • 较差

就没办法不给五星吧,因为是一部不可替代的片子。黑白变彩色、3D效果从镜头外拉进镜头内,好像突然被丢进了战场里,这个瞬间是全部修复工作的意义,确实有震撼到。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所有战争电影的地方,因为它尽最大的努力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战场是什么样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毫无浪漫主义可言。屏幕上的这场战争和一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它可以是任何一场战争,因此导演的努力甚至有了某种永恒性,因为人类的残忍争斗互相杀戮永无止境,这样的警示我们永远需要。

51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52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3.2 感覺看了一場大型蒙太奇手法片,再次深刻體會有時不得不懷疑自己到底聽見了怎麼及看見了什麼。與其說沉浸感知不如說是被大型操控引導(沒有貶義)畫面本身的衝擊力很強(變為彩色後就更強烈了)交錯剪輯的方式更加強調了戰爭的冷酷殘暴,從旁白到圖像及歷史素材及聲音,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見。和平建立在數萬萬亡靈之上真是太容易被遺忘了

56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全片用语言回忆,有点无聊

60分钟前
  • Evan
  • 较差

莫名其妙

1小时前
  • 某檐
  • 很差

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1917的呈现方式,胶片修复后的彩色反而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1小时前
  • Stubborn
  • 还行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1小时前
  • 阿哲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