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只敢告訴大家大家所認識的世界,然後編纂各種歷史地理等科學書籍來同化人類的認知。
卻忽略了人本來的主觀世界。
其實構成我們個人世界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主觀不是嗎?
一切客觀在我們大腦書寫的記憶里只是一個解釋而已。
我們的電影世界是不是更應該呈現這種主觀的世界,解放我們的認知。?
--看Ben X有兩個感觸,一是終於發現了最貼近我想法的電影,一是懷念了一下曾經在遊戲里的世界。
先說第二點,假如你玩過一個遊戲,你有一段時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個遊戲里,那在空閒的生活里你肯定也會像主人公那樣隨時的把你的世界聯繫到你的遊戲世界里去,比如騎自行車時加快了你的移動速度,你看某人不爽在意念力用遊戲里的招數轟炸他。
甚至你會遇到一個隊友來給你補充血量魔法值,被別人祝福后加強了自己的戰鬥力。。
等等等等這一切在Ben X 里是不是特別貼切。?
再說第一點。
假如有精力我們可以自己假想一個世界,我們逐步完善那個世界里的規則---構成體系,補充體系,平衡體系。
等等。
然後尋找這個第二世界和現實世界里的連接點相似點。
你可以把現實世界里最麻煩的事用第二世界里最簡單的規則給解釋。
當然這是最終的目的。
如果一開始你無法做到的話,你在兩個世界里簡單規則的聯繫 中轉換也可以很方便的保護自己。
Ben同學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誰用管現實世界中在即在別人眼裡怎樣。
只要在自己的規則里好好的活著就行了。
我們持續的增加著自己在自己世界里的資料,變得強大,我們也知道自己也害怕一些能量更強大的東西,因為無論在哪個世界我們都只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神。
我們從地圖的這邊走到遠處的目的地,小心翼翼的避開阻擋在我們前面的不友好的生物。
也許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怪異的人,可是他們從來都不知道只是我們在不同的規則里。
電影Ben X借助遊戲構建的這個完整的第二世界使之與現實糅合,與其說是現實世界借助想像來解釋主角的行為,倒不如說在主角主觀的感官里插入客觀的現實來給大家解釋主角的主觀世界。
暫且稱電影裡的世界為“臨界”。
我們其實只敢告訴大家大家所認識的世界,然後編纂各種歷史地理等科學書籍來同化人類的認知。
卻忽略了人本來的主觀世界。
其實構成我們個人世界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主觀不是嗎?
一切客觀在我們大腦書寫的記憶里只是一個解釋而已。
我們的電影世界是不是更應該呈現這種主觀的世界,解放我們的認知。?
关于青少年的电影现在已经很少了 这部电影还可以 终于把游戏这一元素加进去了 可是游戏这一元素没有在剧中起到太大作用 就是引出一个虚拟"girl" 不过,用快速剪辑的方法来刻画人的内心还是挺独特的 如果你想感受一个自闭少年的内心 就看这不电影吧 他把内心用视觉表现的很好 不错的电影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1电影开场便是本的母亲在独白:“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否则生活只会照常,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我不记得自己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只有生命才能撼动生命”这样的话,但起码直到现在,这样的句子依旧成立。
如果能够重新再来,我想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是否也会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告别世界。
从当年的马加爵,到最近的杀童者、富士康自杀员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是否愿意用另一种方式去结束人生。
本说:“用一种噪音对抗另一种噪音。
”那些寻求解脱的人,是否都一样,在尝试着用一种死亡,去对抗另一种死亡。
与其悲惨地死去,不如华丽地振臂高呼,用自己的鲜血给这个冷漠的世界留下一个殷红的烙印。
“如果你在游戏中死去,最多是被踢出游戏一小会儿,等回到游戏之后,还得去寻找先前携带的道具。
而现实中的我只留下一盘录像带,我就这么走了。
”本就这么走了,而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离开,留下的,也许只有记者们那么几篇的报道,还有社会一两个月的伤心。
然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人们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直到下一个本的再次出现。
“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在六月的毕业季里,学校里总有大四的同学往窗户外砸酒瓶、水壶、显示器,若有人稍加指责,他们便会对此冠以各种堂皇的理由,然后如潮水般地不断反击。
”从来没有出过意外“,这样的说辞除了让人无奈,还有痛心。
这到底是一种侥幸,还是一种期待?
是啊,还没出过意外,就算真的出意外了又有什么所谓呢,大家反思一阵,伤心一周,一切又将归于原样。
悲伤过后我们总是又恢复冷漠,就如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生命是人类对抗世界的最后武器,但可悲的是,我们的搏命一击却无法换来战斗的胜利,世界依旧冷漠,真正被伤害的,只有那些善良的人们。
一次次地痛心,对此却无能为力,除了自虐般地伤心与掉眼泪,又还能做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
电影里本最终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平静,但若这样的”恶作剧“发生在现实世界,发生在我们身边,等待本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我不敢去细想,那无非是另外一个悲剧,人们彼此麻木,对自己却是敏感异常。
2尽管电影有着网游的背景,但本质上故事和网游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将游戏换成文学、音乐,又或者是绘画,情节依然可以按照现在的路线发展下去。
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东西能比网游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年轻人沉迷网络沉迷游戏。
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而我们,则轻易地将这一切都怪罪于网络与游戏。
我曾不只一次地在思考,到底是网络与游戏使我们的世界出了问题,还是网络与游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就算没有了网络没有了游戏,难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社会总认为年轻人玩游戏是为了快乐,但实际上他们玩游戏往往是因为不快乐。
与其这样混混沌沌地消极度日,不如抛开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中——这算是我当年的写照,就算是多年以后,对此我也无可遗憾。
我尽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但在现实面前我失败了,我惟有选择欺骗,惟有选择欺骗自己,才能残喘偷生。
我将希望交给了未来。
如今那些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的年轻人,尽管他们什么也不说,尽管他们甚至不自觉,但有多少人也在潜意识地将心里头那唯一的希望,交给了未来?
难道这还不够,还要他们“求爷爷求奶奶般一遍又一遍地哀求帮助”,这个社会才会重视问题吗?
社会是麻木的,人们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只求不要背上”不作为“的罪名,至于别人是否得救,没有人在乎。
就如同摇滚和武侠小说,网络与游戏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3”自闭症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
“做个善良的人,用善意去将心比心,换来的却往往只是别人恶意的猜疑。
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交流。
心与心是不一样的,你的所谓善良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自私与自利,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去形容,这叫误解,也叫欺骗。
人就像一只刺猬,要么伤害,要么被伤害。
4”幸运的是,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虽然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但他还在人世,他没有死,过着他自己的日子。
“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将如何选择?
这个社会又将如何选择?
生,或死?
又有多少人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5影片的最后,本一个人在马场自言自语,那个叫斯嘉莱的女子竟只是一个幻想!
我的心霎时碎了,是我不够坚强,还是这个世界过于残酷?
一直以来的希望,原来只不过是自我的幻想自我的欺骗,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叫人绝望。
在这个没有斯嘉莱的现实世界,又有谁会去帮助那千千万万个“本”继续坚强?
人是群居动物,都说过自己的生活就好,却总还会被周围的人影响,因为大家知道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一件很孤独的事。
在这个自闭症为主角的电影里,男主人公Ben无法改变自闭症,在自我的世界里给自己创建了有人相伴的空间。
他自顾自地和想象出来的人说话,不愿与真实世界的人相处。
除了自卑,还有对这个世界的许多卑鄙伪善残忍的行径的排斥。
本来没什么不对,可是在他身边的人们就容不下特别的个体,他们带给了他痛苦的折磨,但最后,也正是靠他自己那份对活着的美好追求,唤醒他最深处隐藏的爱,最终战胜了现实和自己内心的恶魔,找到了幸福。
当Ben在公园里被他的两个同学欺负的很惨时,他非常生气,气得面部抽搐,手脚抽动,我可以想象他恨不得把那两个人大卸八块。
可是他却一点都不还手。
我当时看着特揪心特痛苦,Ben憋着快要挤扁的脸,可还手的四肢却动也不动。
我又气又急,特想喊一声:你倒是还手啊!
而看完后再回顾这一段时才明白,原来是以牙还牙的方式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他即便非常生气,但潜意识里有极大的恐惧和自卑压在头顶,以及他本身不想与人相争的个性,使他他无力还手。
所以哪怕对方用极端的方式侮辱他,他也只是忍着这块大石头,不与人抗争。
自己活得好好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总有人看不惯跟他们不一样的人。
然而,过度的忍让给他带来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因为孤僻,他无时无刻不在同龄人的嘲笑和鄙视下生活。
导致他的畸形心理就越走越远。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问题先出在Ben的身上,在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原因出于自己,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
或许,我们也该问问自己,你所碰到的那些与人相处不愉快的事,是否也和自己的行事态度有关?
当然,很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影响别人时,他们却觉得你异类,反过来想要改变你。
在片末的祭奠中,毫无人性的影像,把人的肮脏行为暴露得赤裸裸。
里边有始作俑者,有起哄的人群,也有看客,他们其中有不情愿看到这场画面的人,可是大家都在走同样的路线,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勇敢地撕毁这肮脏的面目。
他们心里清楚,走不合大众口味的路线是要遭到报复和抛弃的。
在身处的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怪异是扎眼的行为。
就这么看着,全为保全自己。
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这十几年里,把自己禁锢起来,拒绝了对外在世界的回应。
庆幸的是,虽然自闭,但内心保留着单纯而善良的情感。
在虚拟世界里,Ben幻化出一个肯定他,支持他的一个女孩,让他找到了封存已久的爱,带给他振作的力量,在现实中重新站起来。
最后,是Ben自己唤醒了去爱一个人的能力,使他重新接受自己,并用自己的智慧狠狠地惩治了那些完全丧失良心道德的恶人们。
看到他最后的充满自信心的爆发,我心里那个痛快啊用一颗的心去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使郁闷痛苦少一些,多简单的事,唯一做的只是内心有爱这是我们需要细心体会的人文关怀。
学会去关爱一个人,不管轻重与否,爱总会有所回应的。
虽然总觉得这个片子有哪里不足,但还是推荐你去看一看人生如戏,但是人生不能重来,珍惜生命,尊重他人
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话题,影片给我们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
也许BEN的经历也曾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尽管BEN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对BEN,那些抑郁症困扰的自闭人群来说,别人的宽容,别人的接纳,别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显然,BEN最后伤痕累累,但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他是幸福的,影片的最后,导演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希望————BEN那满足的微笑影片的开篇很难为影片定位,先是BEN的母亲的独白:“非要出了重要的事情,才会引起你们的注意”。
暂时还不清楚BEN 的故事,但却说明了BEN是个被遗忘的角色,镜头的推进,把BEN的故事一一展现,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他只是别人的笑料和负担,最近他在一款名叫霸王的游戏里面叱咤风云,在游戏中他依旧把持着他的自闭的风格,在游戏中,他只与一个女伴结伴而行,很显然,BEN对游戏谈不上沉迷,他只是把游戏当作一个平台,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BEN和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差,整部电影也和沉迷网游的关系不大,导演也是借着桥梁来讨论自闭的群体问题,BEN 很惧怕现实的生活,别人的愚弄,都在BEN的心理有着严重的阴影,他甚至连反抗都无能为力,当BEN在教室里被同学拖去裤子录制视频的时候,真的让人的心理很难受,而他的同学竟然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乐此不疲,他们想尽办法捉弄BEN,甚至把BEN的视频传到互联网上,拳打脚踢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甚至给BEN吃迷幻药品,BEN想到了死亡,他想逃避,这个时候,游戏中的女伴出现了,她的出现,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幻的,感谢虚幻的她,她拯救了BEN,BEN正是因为讨厌自己现实中的样子,所以他讨厌镜子,他强迫自己微笑,她与BEN相遇的桥段,有点CASH BACK中的味道,所有人全部定格,直到BEN的无法表白,她已离开,这时,虚幻的她出现了,她将永远和BEN在一起,她为BEN找回了自己,他们一起录制了最后拯救了自闭群体的视频,BEN的假死很显然是必要的,BEN的经历也是必要的,BEN不但是网络游戏的英雄,也是现实世界中的英雄!
说起电影的结尾,就不得不说BEN的胜利,也是导演的意图,象BEN那样的人社会上那么多,他们也需要自己的天空,题材的新颖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BEN自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在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影片的最后其实是最出彩的部分,至少比起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他幸福很多!
1、 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
如果没有那个在多半时间里都让人伤感的悼念仪式;如果没有仪式间那些记者们架起的摄像机;如果没有上新闻;如果Ben就如此默默的死去,只留下我们的伤感与惋惜,以及Ben的父母那些愤怒的悲伤;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该由谁去审判那些无知者愚蠢的卑劣呢。
在那些欢呼雀跃间,他们可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卑劣呢,或者在那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他们有否意识到自己在那时的卑劣呢,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在悼念仪式上的影像间的那些坐立不安。
但至少博加特和德施梅不会意识到这些,否则他们又怎会撬开Ben的嘴巴,并把摇头丸塞进去,而且,德施梅还吐了Ben口水,竟是吐到嘴巴里的。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我们对博加特和德施梅们的指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深深的伤害了Ben,以至于Ben险些无力自拔,险些因此离开。
如果对Ben而言,这同样是个玩笑,并且因此来一段SHOWTIME,炫耀着自己年轻的身体,在男孩女孩们的嬉笑间,没有屈辱,亦没有愤怒,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就此遗忘,成为青春里微不足道的一段插曲。
行为本身有着它的确定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却有着多样性,和对未来的无限延展性。
2、 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
在那些围着被剥去裤子的Ben的男孩女孩间,在他们高举着的手机与DV间,道德无从谈起,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存在于整个社会公义,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间。
1940年的日本人不会因为对中国人的杀人比赛而愧疚,德国人不会因为把犹太人送进焚烧炉而悲伤,他们的道德存在于他们的团体间,而在更广泛的人群里,这些简直都令人发指了。
对于Ben,真正让我们难过的是,为什么非要让整个社会形成了对那些男孩女孩的看法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与不堪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道德也是自私的,不过是自我情感的产物。
3、 自我拯救。
影片最后,当镜头拉开,Ben对着空气娓娓的说到,“人一见到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如果马有权选择…”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可爱的斯嘉莱并未在Ben的身边;原来那个有创意的死,并非出自那个漂亮的脑袋,原来……原来如此,在那一刻,在那个镜头随着轨道往后拉伸的一刻,影片无论是剧情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质的提高。
我们猜测斯嘉莱究竟是谁,是Ben本身吗,或者确有其人,从影片中我们都不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确实存在,也来到了Ben的城市,但在Ben去车站接她,跟着她坐上了火车,并又下车时,斯嘉莱在火车上离去,而Ben成为了新的斯嘉莱;另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其实根本就是Ben的幻想,这种幻想包括手机里的彩信,也包括博加特和德施梅看着彩信时对Ben的侮辱,真正让我们叫好的正是模糊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而未让我们察觉。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斯嘉莱介入则显得有些矫情,而一个如此悄然出现的幻象,富有新意,丰富了剧情,并且更多的,我们知道在面对个人情感的彷徨与成长时,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
这次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比起评价我会着重于自己的观影感受,这是一部给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幸福感,我也想给它回一份真实的反馈。
本X——游戏网名,比利时的语言,意思为“我一无是处”。
本X是高等级、高水平的网络游戏《霸王》的玩家,他每天早晨5:45-6:33玩游戏,然后洗漱、早餐、出门上学。
他的真名叫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能在游戏中来去自如,却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关闭游戏界面,一切都变得很难。
一 电影2007年上映,剧本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那时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还未普及,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上学。
可能为了增加真实感,电影拍摄使用了“纪录片”式的旁白解说。
我对这种解说毫无抵抗力。
多年后人们回想当初,带着经年的情感和理智的反思,赋予了那个点更大的思考意义,这让我更加冷静的思考看到的内容。
同时也会被吊起胃口,使观看者更加好奇最终会发生什么。
值得庆幸的是,这部电影对得起内心期待。
二看之前本片有一个吸引我的点,影片中有大量游戏场景,场景在现实和游戏间不断切换。
我对此很感兴趣,立马去找了看。
看了之后我个人的一种理解是,本在用游戏里的逻辑来认知世界,若去除游戏框架支撑,本的真实世界会随时崩塌。
游戏场景因此显得悲壮。
这也很符合自闭症患者的特征,他们的机械记忆和机械理解能力很强,而“心智化能力”很弱,这使他们能够完成机械的任务,而无法无法融入社会环境。
PS.其实回想这部片子使用了挺多拍摄手法,但我不懂就不具体评价。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优秀作品。
三我因为雅君的推荐看的这部电影,据说前三分之二会比较压抑,但“撑过前三分之二,后三分之一就会有华彩出现。
”不过即便有雅君的提醒,并且开了点弹幕陪伴,我的感觉是“真的很压抑,前三分之二,如果你不知道后三分之一有反转的话。
”
看电影前,我已经有了较好的心理建设,但到三分之一时完全有负重前行的那种感觉,被紧张压抑的氛围包裹。
我能有这样的机会体会到本的内心,这对于观众是很难得的经历,可能也是因此,我在后期也完全体会到了本的幸福。
虽然b站弹幕安安静静是不错的陪伴,但其实我有些后悔开弹幕,我会更想完全沉浸在影片中。
而且,也许不开弹幕,影片后期的“华彩”会更惊艳一些。
四最后,本片最触动我的不是教育意义,也不是剧情的反转。
尽管仅凭这两点《本X》已经做得很好了。
最触动我的是本最终获得了幸福,以及他获得幸福的方式。
《本X》给出了一个幸福的真实示范,而他获得幸福的方式并不是不可复制的。
本没有主角光环,他和每个平凡人一样,遭受痛苦后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的父母、老师以及部分同学同情他,却也没有办法帮助他真正走出困境。
能够拯救他的,唯有自己的心,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
有的时候人需要选择性记忆。
所以我写这篇影评也是想纪录一份美好的感觉,希望他们可以在我身边停留久一点。
当美好出现时,要用力记住她的样子。
幸福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善良就好,温柔就好。
五、关于自闭症自闭症患者的脑结构和正常人有些不同,他们中大多数智力发育低于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智力超群。
但大部分自闭症患者会有某方面天赋,比如影片中本在游戏中水平出色、学习又快又好。
他们对细节敏感,在他们眼中世界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无法将他们联系成整体。
曾有实验让受试者在细节繁多的画中找出某个人物,大多数自闭症患者能很快给出答案,普通人则需要看很久。
这解释了他们对环境要求的固执和刻板,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更像一种排列组合,改变一点细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翻地覆。
他们总是选择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因为哪怕一些常人无法察觉的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超负荷的。
有部分自闭症患者可以进行目的明确的正常工作,能够进行目的明确的语言交谈,但是他们不会“闲聊”,缺乏心智化能力是自闭症的另一特征。
有实验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认知目标明确、善于点到点的直线思维,看不到意味丰富的“曲线”。
他们只能理解正确的结果,不能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可能是由他们的先天发育决定的,终身努力也许能有所进步,但终究很难赶平均水平。
其实,每个人的脑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自闭症其实没有客观的的诊断标准,患者的脑只是脑结构中的一种极端,也就是所谓的边缘人群吧。
人不以居中而自傲。
这样的边缘人群并非不能接受,尤其是当了解他们的视角,知道他们也有正常的情绪和感受之后。
因此我很感谢这部电影。
六影片的最后,他说,人看见马就会想骑马,却不知道马可能不想被人骑。
如果马能够表达自己......影片中有一幕,本服用了兴奋类毒品,他激动得抱着妈妈大喊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开始语无伦次的表达自己,解释十几年间发生的种种,我才真实的体会到,其实自闭症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他们和正常人一样会爱、会感动、会愧疚、会羞愧、会愤怒,会把在意的一切记在心里。
想到这一幕,便不会困惑人为什么要去理解马,而是会告诉他,嗯,我能试着去理解的。
马不会表达也没关系。
好友说,“理解是一个美好的词,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无论是理解他人,还是理解自己。
”希望每一个人对世界对一份探索、多一份理解。
正因为难,所以需要一直努力,世界因为每一份理解而更美好。
没关系,你有属于你的快乐。
You can have your own happiness.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失败者胜利者也不过只是过往的一瞬间罢了。
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想,躲在自己的黑色角落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不存在了呢?
本或许只是自我的逃避,逃避这个真实世界带来的麻烦。
他躲在属于自己的黑色角落里,在那里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奔跑。
那是一个他不畏惧的世界。
就如同内从未出现过的斯嘉莱,她带着本寻找着有创意的死,也带着本开始了新的世界,那所谓活着的死,在最后一幕中让我们明白斯嘉莱也无非只是本的一种幻想罢了。
可以这么说么?
是本拯救了自己么?
学着快乐前先学会感受,是的。
只要懂得感受,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说话又能怎样,自闭症又能怎样。
我想尊重别人的孤独往往比剥夺别人的孤独来的更实际些吧。
我喜欢那个站在放映机前面原本活在虚拟中的本,逆光的拍摄,在那间教堂里面,本,像一个降临人间的上帝,他笑了。
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话“本是有自闭症的人,但对于他来说那不是问题,其他人才是问题。
”如果可以请活的快乐些,因为这世界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感受的。
8分,是比利时导演尼克·巴斯阿扎自编自导的一部校园霸凌题材的#青春电影# 。本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年,因为举止的怪异一直受到同龄人的侮辱和歧视。本在一个名叫“霸王”的网络游戏中,是一名80级的大号战士,他与一名女法师凭着一身是胆勇闯天涯。游离在现实和虚幻的世界两者之间,本变得痛苦不已。这部最特殊的地方是采用本的叙事视角,自闭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这部导演演绎出来的世界,当然是他理解的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虽然我们都没有答案,但是我从电影中可以感觉自闭症患者的困惑和痛苦,这说明导演把握的本的精神世界,是感人的,最起码感动了我。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我们尽量不要打扰他们,可能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了。
游戏屌丝就是屌丝
看得我热泪盈眶。。。该更新我喜欢电影的名单了。。。比利时的语言还挺好听的
一个自闭的男孩 因为懦弱经常被人欺负 把游戏和现实混为一团
跟国内那些戒除网瘾的电影比比吧,这才叫客观。
最后一下震撼了,其他都还好,三星半。
没有死亡的结束,为最后那个镜头加一颗星。。。
虽然拍的是现实,但很不现实
懦弱自闭症游戏宅男帅哥幻想出了一个女友陪着自己,拯救自己...无聊到尬,2022
题材较为讨巧,但几近没有节奏掌控的叙事不禁让人对电影空乏的剧情有所诟病。镜头对准少年毅然决绝跳海自尽时,很是震撼人心,同时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让电影的深刻性大打折扣
心理课唯一放过的电影~~
老爹看完,评价四个字:不知所云。。。
In game you can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 in reality you can only be one person, the jerk you see in the mirror.
能以游戏精神自我治愈,才是游戏宅之道啊。”是时候做你自己了,表害怕,要用力。学会微笑,学会欺骗,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ps.其实男主有点像吴彦祖。
玩网游的自闭症少年
我哭了,可能在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女孩。
本来应该给3颗星但是 还是推荐一下,因为现在沉迷网络的人实在太多了,权当是反面教材自闭症 哎 poor boy
在游戏里你可以是任何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只能是镜子里那个脏兮兮的烂人,除非你学会对自己和别人撒谎。
看得人真压抑,傻逼男主为什么不去死啊,又长又臭的
多角度长相很像maxi。笑声像shingo。画面感棒呃。看的过程很胃疼,幸亏结尾还稍稍舒服点。。喜欢这个欧范儿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