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完《决战中的较量》后,在差点被裘德洛酷毙了的眼神当场击毙之余,缓过神来就记住了这几句台词: “。。。。
我们努力去创造平等世界,希望大家不用妒忌别人。。。。
可是人总有令别人妒忌的东西。。。。
一个微笑,一份友谊。。。。
求之而不得的东西。。。。
“。。。。
在这世上,即使是苏联的世界,总是有富有贫。。。。
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
” 是那个很不讨我喜欢的政委丹尼洛夫以自己的死为自己救赎并为瓦希里引出敌人前心灰意冷的感叹。。。。。
瓦希里是上天的宠儿,英俊,聪明,勇敢,单纯明亮,像耀眼的阳光,到哪里都可能既温暖别人的心又可能灼伤别人的眼睛。。。。
他的爱情、荣耀、成就都来得那么自然。。。。
没办法,过人的天赋,纯真的心灵,沉着的性格,加上好运、迷人的外形、别人的成全。。。。
真的没办法。。。。
天生的,注定的。。。。
政委,是个努力的人,有头脑,有行动力,科班出身,应该算是个人才滴。。。
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人,主要是普通人的奋斗历程。
他为什么不讨我喜欢,是因为他在坦妮娅前有意无意地暗示瓦希里文化程度不高,并突出自己是大学高材生。。。。
利用职权给坦妮娅调动工作以距离自己近些。。。
为了胜利不惜利用小沙查作弭。。。
其实他也没有太大的错,一个人想在心上人面前努力地展现自己,一个人努力地渴望胜利,能够理解。。。
但他不够磊落,太过功利。。。
何必奚落瓦希里呢?
当瓦希里扬起英俊的脸庞,诚恳又纯真地解释时,坦妮娅的感情天平早已倾倒。。。。
当他试图距离坦妮娅更近一些时,却反而距离她更远。。。。
取胜何必利用小孩子呢?
就算那个小孩子愿意“为国家作贡献”。。。。
也不能没有原则地让一个小孩子置身于危险。。。
最终导致其惨死。。。
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刻意经营的人往往输给漫不经心的人。。。。
可能这就是政委的悲哀所在。。。。
付出了那么多心力,换来的是深切悔恨,沉重挫败。。。。
所以,他心如死灰,以那么决绝、惨烈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以一颗嵌入的头颅的子弹让瓦希里找出了上校的藏身方位。。。
瓦希里,我当然是喜欢的,政委丹尼洛夫却给了我更多的感触。。。。
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壮志未酬,热血已冷。。。。
他既有韬略胆识,亦有在我看来不能容忍的缺陷。。。。
我想我能够懂得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的挣扎,他的不甘。。。。
能够感受得到平凡的外表和资质下,胸腔中那颗渴望得到承认、欣赏,渴望释放出耀眼光芒的心的律动。。。。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上天厚爱时,怎么办?
当自己所有努力付之东流时,如何面对?
曾经也是深深地纠缠过我的问题。。。。
有些时日,也曾为上天对我的忽略而意志消沉,心情低落,神情恍惚。。。。
回想那一段在黑暗迷茫中跌跌撞撞,心血与眼泪交织的路程。。。。
庆幸自己终于学会了接受现实,终于能够坦然面对,大方承认: 人与人之间的确差别很大,有的人瞬间就能捕获别人求之不得的。。。。
有的人注定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注目。。。。
某些事并非付出了,就一定会有理想回报。。。。
某些领域的确没有公平可言,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没有办法,必须得承认差距。。。。
庆幸自己终于领悟:自己的选择自己担当,尽量不为自己的铭记与珍重而对方的遗忘与忽视再锥心疼痛。。。
庆幸自己终于学着将目光从望尘莫及处收回,更多地注视自己的内心,学着如何安顿、如何平静。。。。
学着珍藏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与美好,试着让这些细微的、平凡的幸福呵护、温暖自己。。。。
【首发于公众号:韩伯愚】战壕“三角恋”之下,生灵涂炭,英雄崛起_哔哩哔哩_bilibili之前我聊过两部关于希特勒的电影,有小伙伴让我再聊聊他的冤家对头。
今天就换一下角度,来个地道的大回旋,说一部老毛子当主角的电影,它就是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这场战役从1942年7月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差不多整整打了半年。
主人公的人物原型就是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瓦西里在1915年出生于苏联的乌拉尔山区,他从小就跟随长辈进山猎鹿打狼。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12岁的时候,他的枪法就已经相当了得。
但他是怎么去的斯大林格勒呢?
这要从苏德双方挠破脸说起。
1.故事的起源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单方面宣布和斯大林结束“伴侣关系”,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纳粹德国联合其仆从国共出动103个师,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苏联卫国战争打响了。
斯大林同志没想到德国小胡子会搞偷袭,对这次“政治出轨”猝不及防。
在短短18天内,德军就突进了600公里。
到1941年10月,就打到苏联人的首都了。
希特勒曾经在战争爆发前发出豪言壮语,“苏联就像一间烂房子,现在我们只需要狠狠地踹上一脚,那么它就会轰然倒塌”。
但是纳粹在莫斯科碰上了硬钉子,苏联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德军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却始终无法接近距离莫斯科20公里以内的区域。
就这样熬了半年以后,希特勒首先沉不住气了。
他拒绝了军官们二次进攻莫斯科的提议,把目光转向了东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这么做也不完全算是昏招,他的算盘打得叮当响。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的咽喉要道,如果它被德军攻占,不但苏联会失去粮食、煤炭和石油的供给,而且德国会将高加索油田收入囊中,加苏联人的油去打苏联人,那将是老毛子的噩梦。
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是苏联的重工业中心,负责为整个南方战区输送“子弹”。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有空的时候确实是在造拖拉机,没空的时候就是在造大炮和坦克。
它生产的T-34型坦克是苏联军事工业的骄傲,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
在1942年的春天,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大批幸存者、难民和伤员,还都纷纷逃到斯大林格勒,以为这里会是他们的新家园。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小胡子希特勒盯上了这块地方。
斯大林格勒不但不是这些新移民的安身之所,反而可能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为了攻陷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希特勒也下了血本。
德军初期集结了18个师的精良国防军,总兵力超过27万,还有7500门大炮和迫击炮,以及740辆坦克和超过1300架战机。
斯大林也明白守住斯大林格勒的意义,尽管各方面都捉襟见肘,他仍然在前线汇集了18万士兵,75000门大炮和迫击炮,360辆坦克,坦克数量不到敌人的二分之一。
同时,苏军还有337架战机,这不到德军飞机的四分之一。
在这种力量对比之下,信心十足的希特勒几乎可以用狂妄来形容,而老毛子则很难扛得住。
到了1942年8月,德军还是艰难地推进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在伏尔加河畔开始狂轰滥炸。
世界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由此拉开帷幕。
2.斯大林格勒鏖战仅在8月23日,德军就出动了2000架次的战机,地毯式的轰炸让整个城市变为死亡和火焰的炼狱,当天就有超过7万名平民丧生。
到了9月12日,德军已经从西部和南部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其中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甚至开始攻入了城市。
瓦西里同志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来到了斯大林格勒。
他本来在苏联的远东海军服役,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个热血青年主动要求去前线杀德国鬼子。
此时斯大林格勒的战况,对于老毛子来说,那是相当不利的。
吃的先别说,就连打仗需要的基本武器,都已经供给不足。
根据记载,此时只有老兵才能分到步枪,新兵最多能领到几发子弹。
电影中刚到前线的瓦西里排了半天队,最后也就是这个待遇。
斯大林格勒城内80%的居住区都已经被德军摧毁,轰炸和扫荡使得平民无家可归。
在电影中,小男孩莎夏家住在一处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其实这已经属于高等待遇或者是电影创作需要了。
实际上,大部分人只能就地挖坑搭建临时地穴,以躲避纳粹的轰炸,在战火停止的间隙,再出去找一切能当作食物的东西。
侵略战火之下,斯大林格勒的老百姓过着野狗一样的生活。
不过莎夏母子的设置倒很符合历史。
当时坚持不离开斯大林格勒的,大多数都是年长的妇女和儿童,她们知道这里很危险,不是不想跑,但是更不想冒着炮火坐船渡过伏尔加河,满载难民的船只有时候就是死神的“接引之舟”。
在8月下旬,伏尔加河上最大的汽船约瑟夫·斯大林号,塞满了准备逃难的1200名妇女和儿童,却遭到了德国人的猛烈炮击,最终只有大约100人死里逃生。
9月13日,德军开始正式进攻斯大林格勒,残忍地扫荡城里的每一处房屋、工厂。
第62集团军军长崔可夫将军负责巷战,他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斯大林格勒。
战事进入了异常胶着的状态。
为了打破僵局,希特勒从德国、法国和波兰调集了越来越多的增援,大批部队在斯大林格勒集结。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此区域作战的B集团军群就从38个师增加到了80个师。
这使得战斗变得更加残酷无情。
电影里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个“后退就枪毙”的战场规则,意思是苏联士兵在战场上只能前进,不许后退,否则将会被自己人机枪处决。
这其实属于在抹黑苏联了。
这个规则的原型应该是斯大林在1942年7月28日签署的“第227号命令”,全称是“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
原文特别长,感兴趣的可以去自己搜一下。
命令的大意是,苏联人到了誓死保卫国家的时候了,看看哪个“懦夫”还在战场上往回跑。
如果有人真的这样做了,就把他放到最危险的前线让他“戴罪立功”。
227号命令签发的时间,正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面开打的前夕。
此时苏联的命运极度危险,斯大林就是要通过这个命令向全体官兵说明前线的严重局势。
斯大林在命令中说,如果我们不停止撤退,我们将没有粮食,没有燃料,没有金属,没有原材料,没有工厂,没有铁路。
我们必须做出一个结论:是停止撤退的时候了。
一步也不能撤!
从现在起,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必须顽强地保护每一个据点,保卫苏联的每一寸领土,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他还说,从今以后,给所有军官、战士、政治军官一个铁一般的纪律:没有上级的命令,不得后撤半步。
无论他是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政委,只要是在无上级指挥官的命令情况下擅自撤退,他就是叛徒,他就要被当作祖国的叛徒而受到处理。
执行这个命令意味着我们能保卫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祖国,消灭、压服那令人痛恨的敌人。
这个命令不仅是要重建战场上苏军的纪律,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前线官兵的士气。
从此之后,德军受到了苏联人更加顽强的抵抗。
但是西方人只去抓这个命令的严厉程度,用这个黑了老毛子和斯大林几十年。
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
一名亲身经历的德国军官说,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
在电影中,瓦西里通过“鳄鱼池之战”证明了自己的狙击才能。
他从一个政委的手中拿过空步枪,装上之前配发给自己的子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5名德军逐个狙击,其中还包括一名高级军官。
这就属于是“三国演义”了,和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差不多。
不过瓦西里的“童子功”确实开始在战场上初露锋芒。
他可以用普通步枪击中800米以外的目标,初到战场的10天内就击毙了40名德军。
这样的好苗子引起了团长的注意。
团长同志亲自授予瓦西里带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并让他挑选10个战士组建了狙击手小组,专门负责爆纳粹的头。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玉米棒子”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的特使赶到前线,接管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指挥权。
这就更属于“三国演义”了,而且是来自对手视角的“演义”。
事实上,就像他在电影中向前线政治工作军官训话一样,赫鲁晓夫确实参与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基本是政委的角色,负责检查部队的战备与士气情况以及一些宣传工作。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指挥官是最高统帅部副统帅朱可夫。
电影中的赫鲁晓夫说,这个城市是以我们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象征,如果它沦陷了,整个国家就会崩溃。
这属于电影创作者在带“政治节奏”。
守住斯大林格勒,并非因为它是一个象征那么简单。
这座城市如果被攻占,德军顺利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斯大林会不会觉得被冒犯不知道,整个苏联彻底崩溃倒是真有可能。
此时,德国人对战况仍然十分乐观,希特勒还特别制定了攻取斯大林格勒的最终时间表。
10月14日,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命令德占区的报纸在头版留出空白位置,以用来发布斯大林格勒沦陷的消息。
但是他们都高估了德军的实力,也低估了老毛子的耐力。
在这座被打得像筛子一样的城市里,外面的战斗热火朝天,工厂里却在抓紧搞生产。
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内的坦克刚刚造好,就会被人开着直接参战迎击德军,根本没有时间喷漆。
甚至有的都来不及完全组装好,只要能用就赶紧交付用户。
不过在赫鲁晓夫询问如何激励士气的时候,政委同志说的倒是对的。
给人们希望,让他们重新获得勇气和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必须再次刊发军报,报道英雄事迹。
我们需要树立榜样。
是的,面对纳粹德国的重重包围和猛烈进攻,困境中的斯大林格勒最需要的就是希望。
树立榜样,打造英雄,可以帮助做到这一点。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列宁曾经说过,道德教育不能只灌溉“美丽动听的言语和准则”,还必须通过榜样的带动才能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光在那站着说好听的,你先得给大家打个样儿。
此时这个打样儿的人就是瓦西里同志。
凭借出类拔萃的战绩,瓦西里成为苏军的重点宣传对象。
他的事迹通过报纸和广播传到了全苏联。
德国人一看,苏联还有这么一块料呢?
赶紧找个人灭了他啊。
按照电影的剧情,此时德国“佐森狙击学校”的校长科尼格少校,被派遣到斯大林格勒消灭瓦西里。
这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确实也有原型人物。
科尼格的原型应该是纳粹党卫军的狙击手海因兹·托尔瓦德上校。
但是德国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高阶将领被苏联狙击手干掉了,所以对外宣称被打死的是一个叫康尼的士兵。
瓦西里和科尼格之间精彩的狙击对决,是《兵临城下》能被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记住这部片子不仅因为动作戏,更因为瓦西里同志除了拿起了狙击枪,还在休息时间掏出了男人的另一杆枪,来了一场“战壕绝恋”。
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抓住了观众的喜好。
但是创作者对“黑苏联”实在有些情有独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甚至还安排了一场狗血的三角恋。
求偶不成的政委竟然恼羞成怒,给司令部发电文诋毁瓦西里,这属于创作没有下限。
相比之下,它的格调离《帝国的毁灭》就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
这部电影的主线故事只讲到瓦西里击杀了科尼格,似乎他在斯大林格勒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事实上进入冬季之后,瓦西里的传奇才刚刚开始,德国人的脸上则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了两个大字——悲惨。
进入11月后,斯大林格勒的气温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是人了。
一场场鹅毛大雪让温度直接逼近了零下30摄氏度,伏尔加河也结冰了。
寒冷让作战双方都伸不开腿,但是行动困难并没有让巷战变得轻松,反而进行得更加激烈残酷。
3.苏联人的进攻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90%的街道、街区和广场都在德军的控制之下,老毛子开始了反攻。
狙击手们藏在数不清的废墟中,任何人的脑袋都可能因为疏忽大意落入狙击步枪的瞄准镜。
1942年11月10日至12月17日期间,瓦西里一共击毙了225名德军士兵和军官,其中包括11名狙击手。
在整个二战期间,死在他枪下的敌人总数可能超过400人。
虽然苏军同样受天气影响补给困难,但是从12月开始,德国人的问题更为严重。
士兵的粮食配额缩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他们不仅吃光了罗马尼亚骑兵师辎重队的所有马匹,还从冻僵的土地中把同样冻僵的尸体挖出来,随便煮一煮之后吃掉。
到了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的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5摄氏度。
纳粹联军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能让他们吃的只有老毛子的子弹。
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打死,似乎没有第三种选择。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仅在1月下半月的最后反攻期间,纳粹联军就被歼灭了14万人。
面对这种惨绝人寰的局面,纳粹指挥官冯·保卢斯一再给希特勒发电报要求撤退,但是被一再拒绝了。
希特勒也不愧是希特勒,在1月30日,他发布命令授予保卢斯“第三帝国”最高军事头衔,并任命他为陆军元帅。
在发往斯大林格勒的电文中,希特勒写道,“还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元帅会向敌人投降”。
他这是“逮住蛤蟆攥出团粉来”,意思是你要么给老子打,要么给老子死。
然而尽管希特勒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向斯大林屈服,世界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在保卢斯升任元帅后的第二天,苏联人在发出三次劝降通牒后,开始了包围行动。
1月31日,保卢斯被俘虏,但是他拒绝签署投降书。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至此结束。
这次战役是二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从此之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争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共死亡200多万人,更以无差别造成平民伤亡著称。
在战争前,这座城市是苏联的重工业中心之一,生活着50万居民,但是最后仅有8500人得以幸存,死亡人数中有不少于18万5000名平民。
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瓦西里后来成为二战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苏联狙击手。
他使用的狙击步枪,现在还被收藏在当地的博物馆中。
二战结束后,瓦西里一直在乌克兰基辅担任一家纺织厂的厂长。
他在1991年12月15日去世,享年76岁,此时距离苏联解体还有11天。
他被葬于伏尔加格勒,也就是曾经的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岗,那里是城市的制高点,能够俯瞰这座可以被称为英雄之地的城市。
根据现代研究,瓦西里和科尼格之间的狙击决战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但是在苏联军队中,确实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
因此有人说,这只是为了战争宣传需要编造的假传奇,以用来激励苏联士兵的斗志。
但其实真假都不太重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狙击手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使用苏联国产的莫辛系列狙击步枪,一共击毙了6000名纳粹士兵和军官。
瓦西里只是苏联狙击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在这里,允许我向他们曾经的牺牲表示敬意:乌~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法国导演,英国演员,居然没俄国人什么事。
狙击手瓦西里和政委丹尼洛夫,像是演员和经纪人的角色,后者为前者塑造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主要是俄罗斯人民当时需要有这么个英雄来激励他们。
瓦西里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
(2001年的裘德洛还挺有看头)一个女人的介入,让合作的二人有了间隙,因为他喜欢她,而她喜欢另一个他。
德军调来一位上校狙击手来针对瓦西里,在几次交锋中,瓦西里对自己木有了信心(主要是那个银亮亮牙齿的大叔被对方狙杀),他不想当英雄了,但是丹尼不允许,你是英雄你就不属于你个人的了。
总之你只能前进,绝不能后退。
为了让兄弟情重归于好,让女人被炮击中,让他们以为她死了。
没有了外因,两人又可以携手合作了,丹尼洛夫牲了自己,让德军狙击手暴露,被瓦西里干掉。
狙击手瓦西里是真实的,从1942年11月10日到12月17日,瓦西里.扎依采夫射杀德军官兵共计225人(平均每天杀6人!
)他当时27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年仅22岁,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张桃芳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当狙击手到5月25日止,持续时间为3个月零26天。
除去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实际射击时间32天,平均每天杀6人多!张桃芳用了四百多发子弹,不知道瓦西里用了多少发子弹,我总以为会是百发百中这样的,估计都是被小说什么的误导吧。
和电影一样张桃芳也有和对方狙击手较量的精彩场面,只是我们的战争中不会有激情什么的,绝不会有电影中浪漫主义色彩。
苏联红军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群乌合之众彻底击垮了德国国防军,德军在远没有1942年强大的时候,只用六个星期就灭亡了法国,因此,法国人是白痴加饭桶;本片导演Jean-Jacques Annaud是法国人,可见,此人有严重自虐倾向。
影片以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镜头开始,一只狼在白雪覆盖的森林之中伺机而动,狼的眼睛紧盯着猎物—— 一匹作为诱饵的马。
之后,一只被伪装过的猎枪和幼年的瓦西里出现在画面中,他神色坚毅却无法掩饰那份面对猛兽的紧张,狼开始冲向猎物,速度逐渐加快,而瓦西里的枪却开始在颤抖,在爷爷的不断催促下,少年瓦西里终于开枪了,而镜头直接切到成年后准备去参战的瓦西里。
通过后面的闪回,我们知道少年瓦西里因为恐惧和紧张,那一枪并没有击中狼,在狼撕咬白马的时候是爷爷射杀了狼,也给少年瓦西里上了可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像石头一样冷静,机会出现时要勇敢果决甚至冷酷,不可有一丝迟疑和惊慌。
可能是第三次看《兵临城下》。
这部片的神奇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套娃”叙事结构,或者V字形结构:(由大到小)二战—斯大林格勒—狙击战—宣传战—嫉妒心。
前二者是历史背景,狙击战是中心点,后二者是剧情的内在动力。
狙击战设计展现出技术性的经典品质。
宣传战(包括小孩的利用与被利用)、情欲和嫉妒(顺便黑了一下communism教义)才真正让这部片闪闪发光,因为计谋、人性高于大历史,高于单纯的竞技。
PS.,1 三角恋的设计非常赞,女主瞪大眼睛的演技超一流;2 几个人合起来打一个孤独的老头(老狐狸),总有点胜之不武…
我喜欢埃德-哈里斯,他刚出现的在火车中的那个镜头让我难忘。
也许是德军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也许是 埃德-哈里斯太帅了。
因为喜欢他,所以对他对立面的求德洛就比较排斥了,不用说还有一段是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的3角恋。
“小时候爷爷带我去工厂,有个人站在高处,没有穿蓝色制服。
他监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对他而言,一切那么明了。
我想做那个人。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个人都只是一颗颗螺丝钉罢了。
1. 纯粹与复杂瓦西里被媒体放大,被舆论利用,皆因大局。
你枪法再准,杀得了几个纳粹。
现在我们有了千千万万因你而自愿送死的狙击手。
丹尼洛夫才是真正识大势的人好吗,你瓦西里说压力大,你少杀几个人没关系啊,只要顶住压力做那个比你伟大得多的英雄就行。
只是识大势的人往往看起来更没人性,没道德一点罢了。
是啊,你瓦西里天真无邪,简单干净清澈见底天资聪颖。
没有丹尼洛夫,你无非就默默地比别人多杀了几个德国佬罢了。
你瓦西里受人爱戴,无非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丹尼洛夫。
但那是因为社会需要丹尼洛夫啊。
2. 爱情与友情女人在战争片里向来都是坏事儿的主。
本来挺纯洁的革命友谊啊,为何要有坦亚的出现。
于是羡慕嫉妒啊兄弟反目啊又来了。
插一句,真是苦心经营不如云淡风轻。
有些人就是这么晃悠晃悠就把人家奋力追求的一切都收入囊中。
人们都喜欢纯洁的东西,谁不想纯洁,要不是这个混乱的社会谁不想纯洁。
阴险啊算计啊都是用来保命的。
我这么奸佞还不是为了保住对你这份纯洁的爱和纯洁的你么。
回归正题,这片让人怎能不相信爱情终究还是比友情伟大。
3. 关于螺丝钉再看大一点,瓦西里啊丹尼洛夫啊坦亚啊不过都是颗颗螺丝钉罢了。
战争的螺丝钉。
于是有了刻意塑造的英雄瓦西里。
爱情的螺丝钉。
于是有了痛不欲生后以死赎罪的丹尼洛夫。
仇恨的螺丝钉。
于是有了被复仇的血腥蒙蔽双眼的坦亚。
你看我们总是被这些比我们庞大得多的力量拧进拧出,敲敲打打。
你奋力追求的一切也似乎没有终极的对错,只有利益的大小罢了。
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
你让你所属的机器运转得更顺畅了,所以他将你放大,于是你在别的螺丝钉眼里成了一颗大写的螺丝钉。
那又怎样呢,你依然只是一个为利益而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小部件而已。
所以战争真是人类能做出的最丑恶的事,为了利益撕破脸皮,连文明的假外衣也不要了。
但是真正摆脱了利益,人又能做什么呢。
或许只有哲学家与艺术家了吧。
被大多数人认为最没用的职业。
于是你发现,跳出了利益的洪流,你能为人类做得更少,因为理解你的人屈指可数。
还是投身这个肮脏的世界,选择一个阵营,为了它的利益厮杀得血肉模糊?
你要怎么选择?
所以这样看来,瓦西里的觉悟还是很高的。
那个没有穿蓝衣服的人,像神一样注视着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但是人终究是人,不是神。
因此瓦西里也终究只是一颗螺丝钉。
难能有女人热衷于在战争片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权利永远不是她们最终追逐对象,与此同时女性似乎往往在战争中扮演着浪漫因子的缔造者。
连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战争狂人,可是却某种意义上极度痴迷着战争片,尤其在整个人倾颓殆尽之时,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这种名叫战争的男人游戏中丝毫无转动之力。
两年里第三次看《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几天感觉自己就要倒下了,被无形的枪林弹雨狂扫,心中大义凛然地高呼着:“向我开炮!
”实则心知肚明子弹还没上膛你丫准保第一个躺倒装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个神枪手,最高称谓,甚至远高于历史赋予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HERO。
一个原本乌拉尔地区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过猎枪的准星只有恶狼的贼眼,意念中祖父的一个声音鸣响:“我是一块石头,我一动不动,慢慢地将雪含在嘴里,这样它就不会感觉到我的呼吸,我从容不迫让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颗子弹,瞄准了它的眼睛,我的指头轻轻按在扳机上,我没有颤抖,我现在是一个大男孩了......”一枪击毙的精准!
然而可笑的开场拉开帷幕,苏军冲锋,指挥员大喊:“领到枪的人往前冲,没有枪的从牺牲的人身上拿。
”神枪手瓦西里竟然没有配到枪,被发到的只有五颗子弹。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枪!
”一片尸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颗子弹五枪击爆德军高官的五颗头颅!
于是数十名德军军官的头颅先后被瓦西里射开了花,在战争期间,敌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号称“军中第一狙击手”的柯尼格少校来“猎杀”瓦西里,瓦西里终于棋逢对手。
双方暗地的厮斗甚比地对空的袭击还来得动迫人心。
瓦西里发现对方的瞄准镜反光,让奋死营救的爱人举起一块碎玻璃,德军少校从而暴露方位被击中了右手,然而却距瓦西里的目标头颅还远,较量还未完结......瓦西里助手腾空一跃,被德军少校一枪击落,生死只在一瞬。
真是有高手过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击手境界!
说实话,德军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败笔,他以为成功以后,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来了个明目张胆的射杀,这完全背离了狙击手的原则。
自古“英雄救美”,这里偏来个“美人救英雄”,美丽的犹太姑娘塔妮娅勇敢执著,不但辅助瓦西里在一个回合中赢得了胜利,还为了鼓励瓦西里英勇杀敌,半夜时钻到了他的毛毯下面,俩人之间一番火热的激情瞬间爆发,战争中的爱情以此种隐涩的形式赋予了更猛烈的实现,直另人感到世间单纯贪图肉欲快感的浅薄和苍白。
正如男同胞谈及瓦西里的枪法自然会拿CS说事,女人看战争的视点自然会女人特色,危情时刻迸发的激情欲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乱世下的爱情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这种爱情模式饱含着好莱坞类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观众一看到朱迪劳和女主角同时入画就会猜测到结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厉经战争磨难,最后在战地医院重逢,因为两人必然会失散其中一个必然会受伤,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么样,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娅,镜头拉远呈现大景深全景,谁的心里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排除结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观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场面调度,发现导演还是设计得用心良苦的,类型片也自有类型片的长处。
一部没有俄国人参与的讲述俄罗斯英雄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一部巨著是由德国/爱尔兰/英国完成的呢?
我想,或许爱国主义的阵营不同,但是对于战争,英雄,人性,爱情,在哪一个阵营却都大同小异。
有关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希特勒重蹈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覆辙,采取东西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的大部分将领都是不赞同的。
可惜这位元首太过自信,固执的撕毁了所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用大炮和飞机给了斯大林一个很大的surprise。
斯大林认为德国侵犯苏联是迟早的事情,但不会来的这么早,虽然他在二战中完成了一个出色的统帅和领袖的责任,但是他的这次误判也导致了苏联在德国侵犯之初的失利。
甚至在德国已经对德宣战的时候,斯大林都还没有立即认为他可爱的希特勒弟兄已经等不急了。
对于最初苏联西线的失利,这个错误的判断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西线那时候很多军队还在整编,武器弹药等等也都还没有供给充足,所以一路失利,顺便提一下,西线那些苏联指挥官也够倒霉的,基本上全部以叛国罪军法处斩。
这个有点像影片一开始所说的,连枪支都不够,只管叫士兵向前冲去送命,退回的便会以叛国罪论处。
最初苏联的失利也让希特勒非常的得意,他居然就觉得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先搞定东方再去会他在西方的敌人——英国(喜欢打着独立自由民主旗号乱叫嚣的法国人已经早早投降了)。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坚守,拖死了德军,从此德国被迫两线同时作战。
至于苏联人民是怎么拖垮了德军的,我实在是阅读甚少,不敢乱讲,仅从帝国主义丑化共产主义的这部电影上看,有一部分是被逼着去跟德军拼命的(犹如前边所述),有一部分是为了保卫家园(比如萨莎和他的妈妈,还有塔尼亚),还有一部分我想他们的gift就在战争中吧(比如瓦西里),还有迫于斯大林同志的淫威(天哪,他不会从地狱里翻出来迫害我吧)。
没有人喜欢战争,也没有人喜欢在战争中去充当英雄,然而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从不会因为你不喜欢他就从你身边悄悄走过。
所以这时候you have no choice。
有关英雄瓦西里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不仅让苏联红军的士气得到鼓舞,也让苏联人民重新点燃了希望,从这个角度说,丹尼洛夫是深谙心理学的(有知识就是不一样哦)。
英雄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模范,一个榜样,更多的是一尊神。
在信仰稀缺并且危机四伏的国度和年代,基本都是英雄辈出。
普通人跟伟人的区别就在于在绝望中的态度。
举个例子说俞敏洪在郁闷和贫穷的教书生活中能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创办了新东方,成为海淀首富,这要是换成我,肯定就在郁闷的穷教书生活中郁郁寡欢的沉沦下去了。
这就是区别,伟人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我们不能,于是更加伟大的人要给我们创造希望,这就是英雄的诞生。
瓦西里如同斯大林格勒的保护神,每天他都能歼灭很多敌人(史实记载大概是平均一天6个),而且这些人很多是德军的狙击手,有一个这样的神在那里,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比如今天有个可恶的德国人欺负你了,你可以想象明天他就死在瓦西里枪下,瓦西里是不会放过他的。
同时,你也会想到,瓦西里是个出身平凡的人,凭借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念(以我的经验估计是这样宣传的),成为英雄了,我也会做到的,有志青年毕竟在什么时候都还是有的。
一个英雄足以让全民族沸腾。
顺便提一下,还记得刘翔吗,据说回来参加政协会议了。
作为英雄,瓦西里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荣耀呀,光宗耀祖啊,还有调职的好处,从两个人共用一把枪的部队到狙击小组。
慢慢的,人们对他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迅速干掉那个德国专门来打他的狙击高手康尼。
德国英雄对阵苏联英雄,对于生死攸关的苏联来说,这场胜利的意义非常重大,更别说他们的对阵也正好是两个阶级的对阵,所以这场胜利提一个高度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会有重大的意义。
出身贵族的猎手(人家打得一般是鹿)对阵出身农民的猎手(一般打狼)。
我们的苏联英雄不可能在赫鲁晓夫同志的淫威下说自己扭了脚掉头一脸痛苦的看着斯大林格勒他那些fans就离去,他只好实话实说自己不行。
可是作为英雄红军的他岂能说不行就不行,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说一个英雄是不行的,那就是塑造英雄的人。
于是硬着头皮上呗。
可见,当英雄也不是好玩的,由此可知,每年那几千万美刀的广告费一定也不好赚。
瓦西里最后的胜利基于爱,但不是基于粉丝团的爱,而是基于对他真正关心的人们的爱。
5岁的他因为错过了那匹狼而让他的马损失掉,他痛哭着对爷爷说原谅我,原谅我。
若干年后的他却因为没有及时的打死他的德国对手康尼而让他心爱的人们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他不想要再说forgive me了。
英雄来的快去的也快,瓦西里到战地医院找塔尼亚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认出他是个英雄了,可我想这或许才是瓦西里想要的生活。
他只是富于射击的天赋而已。
有关人性我曾经以为战争中的人是泯灭了人性的,要不为什么人类会有那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和对无辜平民丧尽天良的伤害?
从我微薄的阅读中得知,原来日本人入侵的时候,依然有人每天上班下班,买柴米油盐,教育子女,情侣约会,战争中人们却还能保持每天的生活。
他们很顽强,可是不这样又如何呢?
人性本是这样,追求安逸平稳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瓦西里宁愿和他的爱人在一起好好生活也不愿做一名英雄。
杀死康尼后的一个镜头不是在赫鲁晓夫那里邀功行赏而是去医院找他的爱人塔尼亚。
丹尼洛夫这样用共产主义武装自己头脑的人居然欺骗萨莎的妈妈他叛变了去德军那边了,因为他认为这位妈妈宁愿知道自己的孩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不论站在哪个阵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丹尼洛夫还几次假公济私的把塔尼亚弄去安全的部门,保护自己喜爱的女人。
他最后的死,更多的死于一种绝望吧,就如他说,即使在苏联,也有贫富,有人富于天赋,有人穷于天赋,有人富于爱情,有人穷于爱情,和眼前的瓦西里比,他既穷于射击的天赋,又穷于爱情。
他无法用天赋和爱情诠释自己的生命,于是他打算用死亡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康尼浑身上下散发的贵族气质,让你无法把他同一个嗜血的刽子手联系在一起。
康尼交出他的名牌的同时也交出了一枚十字勋章,他说那属于他的儿子。
如果不是战争,也许康尼正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德国的某个森林狩猎,他的儿子一如他一般优雅整洁冷静从容。
然而这些都不得而知。
康尼对于瓦西里,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棋逢对手。
塔尼亚得知瓦西里在险境之后奋不顾身的去营救,以及她看到萨莎尸体后的狂乱,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失去一个自己爱的人更难受了。
很多人在网上抱怨现在的女人善变势力,但我实在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永远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换一份坚贞的爱情,而你给得了吗?
影片开始的阶段,那些懵懂的脸孔刚刚被送上战场的惊恐无助以及求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推进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影片的后半段能够看到的是,大家把每一天都当作世界末日来生活,及时战争中,也爱并快乐着。
你无力选择远离战争,你只能选择在战争中快乐的过活未知的每一天或者悲伤的悼念未来的死亡。
那个瓦西里跟着的狙击小组的一个老狙击手一边讽刺着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一边用生命捍卫着他们的共产主义政权。
其实,当生存的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理想都只是个P。
(要不说我们是P民呢,就是没理想呗)人性在战争中泯灭了,人性也在战争中闪烁。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人性呢?
人性应当是自然的流露,不要尝试着把人性逼出来,那扭曲的东西,已经不叫人性。
我终于明白,在大逃杀中显现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人性,在集中营里犯下累累罪行的人们也绝不是人性催使。
好在我们回到了人性自然流露的年代,让人性毕露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
有关爱情有的人富于爱情,有的人穷于爱情。
丹尼洛夫所谓的富于爱情的人是那种总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吧。
其实爱别人又何尝不是爱情呢?
爱情让丹尼洛夫违背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他没有得到对等的爱情。
爱情始终是需要呼应的。
当你在这边大声疾呼,而对面没有人做声的时候,那个中的痛苦又岂是对面的人能体会?
康尼问萨莎,瓦西里有爱人吗?
萨莎说有,她就在这里。
康尼问她爱他吗?
萨莎说爱,他们一定会结婚的。
爱就是那种东西,藏也藏不住,一眼便看穿了。
康尼问萨莎的时候,我心里嘀咕,难不成的他打算抓来人家的恋人要挟?
(我心理比较阴暗)然而始终康尼都不知道塔尼亚,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导演这一段的安排是告诉我们康尼对于瓦西里的惺惺相惜。
塔尼亚在得知瓦西里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的去救他,对瓦西里的爱让她克服了恐惧。
其实相比于失去恋人的恐惧,其他的恐惧又算什么呢?
一个女人总是可以爱一个男人等一个男人如此。
塔尼亚说他的父母死的时候至少在一起,他们一定愿意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你一起活,那么我宁愿同你一起死。
当你打开我的心门时,你又何尝知道,随着你的离去,那扇门或许就永远的关上了。
丹尼洛夫死的时候以为他和他的爱人能在同一个世界了,那一刻他应当是幸福的了。
可悲的是我永远知道我们要分成两个世界了。
有关电影让-雅克-阿诺非常能够发现男性的美,《情人》中,他能把梁家辉的那种成熟的男人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兵临城下》这样一部男人主导的电影中,他的特长再一次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论主角配角,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帅与不帅,在他的镜头里都是魅力十足的男人,他富于发现美的天赋。
Jude Law在他的镜头下那种小资气十足的文艺小生的感觉全无,剩下一个俊美聪慧勇敢善良的士兵。
Jude是我的type,我一直惊异于上帝怎么把他造成一个深邃而俊美的让我发疯的男人,现在我更是感谢让-雅克-阿诺把他塑造成影片中的样子。
其他几位配角也都个不逊色。
饰演丹尼洛夫的Joseph Fiennes身上那种儒雅聪明的内涵全都被挖掘出来了。
还有演德国狙击手康尼的Ed Harris,那种沉稳老练以及贵族优雅的做派都表露无疑。
演员和角色的感觉非常的对味,让我无法想象还有谁能够把握这些角色。
虽然我喜欢Jude但我不得不说,我觉得本部电影里的两位男配角的演技都要高于我们这位男一号。
另外影片一开始的那种晦暗一直到后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了起色才开始有了转变,一座城市在战争的蹂躏下废墟的景象真是触目惊心,而开始的狙击布置在那个百货商店更是强烈的对比,百货商店的旧貌还能通过那些残垣断壁依稀可见,战争的残酷在这里毋庸多说。
这种色彩上的运用让我想起来辛德勒名单,这部人类电影历史上的巨著。
最后说一下瓦西里是真有此人的,只是,真正的瓦西里是念过书的,在做狙击手之前是个会计,后来苏联解放以后,曾经当过一个什么制造厂的厂长,瓦西里在电影里对塔尼亚说,他想进工厂,他曾经看到一个工厂老板的样子,他想做那样的人。
后来又笑笑说不可能的,塔尼亚说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真正的瓦西里最终就做了那样的人。
会计是不能小觑的哦。
这居然是我第一次看裘德洛演的电影 开口第一句英腔就把我呛到了 不过的确很英伦啊!怎么看怎么觉得狙击手的世界被迫灰暗的一败涂地 Sacha眼皮太双了亚克西 萌 两个男猪脚之间的对话有时候还挺有哲理的~
一个苏联神枪手的故事,既要反法西斯,又要黑斯大林,人性都尽在编剧们的掌握了,是在是太辛苦你们了。
除了演员都都不讲俄语地演了个苏联故事之外,其它都很棒。
十多年后重看,就没了当年那种“好片”的感觉。这部电影还真是靠主角带的。镜头语言略显老套,Tania那条线烂遭,口音更是everywhere,完全谈不上细致。也就好在裘总、Joseph Fiennes和Ed Harris的演技卓越了。这电影如果能够把Zaytsev和König之间的较量执行得更好一点就好了,因为整个气氛色塑造还是很可以的,而且专注这两个角色较量的部分是影片最好的部分。
二战电影中少有的狙击题材,可惜是个法国导演,染上了法国佬特有的矫情。
本片是以美国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拍摄的一部反映前苏联为国战争的电影。电影中虽然物质细节做的很充分,但是还是有很多偏见性的细节暴露无疑,但这也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不知不觉就影响了你对苏联(主要是俄国人)的看法。并不断的强化固化,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意识形态的宣传。
狙击手的故事,其实我更喜欢贝雷帽那种角色,这个片子不错,不过不是我的STYLE
拖沓 没啥战争的急迫感
其实是为了黑化苏联吧?(反正也解体了可以随便黑?)
脑仁儿疼,看得我脑仁儿疼,Ed Harris 和Rachel Weisz这二位的颜都拯救不了我的脑仁儿,拍的是个啥玩意儿啊!就这还8.5呐?及格分都达不到!倒是第一次get到了裘花,但是也完全拯救不了这部垃圾片……槽多无口了属于是……两分全给这三位的颜吧……剧情就是纯放屁,人物刻画也是纯放屁,导演懂个屁的二战,不,应该说丫懂个屁的战争!不想好好拍大可以不拍,拍出来恶心谁这是要……
苏联有没有督战队我不知道,但是导演祖国法国的督战队可是世界闻名的,两小时报销几万人简直比杀猪还快
导演把重点放在了抒情上,几场狙击戏表现的还不错,但整体还是有点太平,最后结局也有点不过瘾。Jude Law和Rachel Weisz颜值真的太正了,那场无声床戏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反倒更加具有诱惑性。配乐有点使用过度。
那个老头被爆头太写意了使命召唤5里的中士运气好多了德国皇家狙击学校,吓
法国导演拍苏德战。。本身就是地狱笑话了。。
masculine Jude Law,well,very.....far-between
可以理解为苏黑了。虽然对苏联无感,但没有苏联协约国怕是无法取胜。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死伤一百多万人,重要性更是二战转折之一。美帝在人家最光辉也是惨烈的一役拍成这样膈应人家,真是够恶心的
夹带私货太多 拍摄的场景死人堆永远是苏联 共产主义战士没有信仰 军官都躲在大后方 无条件个人崇拜 哪怕是主角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信仰 不否认苏修后期的确问题很大 在至少在二战时期 主旋律肯定不是这样
一部二戰為背景蘇聯對抗德國的電影。只不過一群英音演紅軍太不真實。JL神槍手嘛硬漢子。Weitz是知識型美女。Fiennes也不錯。共產主義就是要喊口號樹模範都是被黨被國家被領袖所利用。
CCTV6看的,好早了没什么印象了,好像里面有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和蕾切尔伍兹.........
典型夹带私货的电影,如果是中国人拍的,可能会被骂死吧,但国外导演的片子,什么人海战术,战壕做爱,政委拿枪扫射督战都没人提,它就成了高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