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实话是,我读爱玛是很久以前——初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这次看完电影倒是又回去翻了翻。
第二句实话是,我在看之前,以及大概前二十分钟都完全不看好这部电影。
我就是带着挑刺并决意一定要打个一星两星的心情开始看的,毕竟这几年经典ip的翻拍几乎全都不尽如人意。
不是说这部就完美无缺了,其实正如很多批评已经提到的那样——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仍有一些不稳定和缺憾;色彩和节奏,以及一些改编的喜剧桥段或许过于轻佻了,打破了奥斯汀式风俗喜剧的那种微妙的含蓄,反而让讽刺显得没有那么辛辣。
简而言之:主创抓住了精髓。
没有自作聪明地改写对白——不少台词就是奥斯汀的原话,从而保留住了奥斯汀作品的部分精华(这么一看改编奥斯汀其实是件不难的事)。
总的来说,对我而言阅读《爱玛》的乐趣无非就是看这个自负的富家女在自以为好心式地牵红线的时候翻车湿鞋,“youthful hubris and romantic misunderstandings ”——以及Knightley和Emma是如何对嘴的。
微妙而颇具张力的讽刺——这可是奥斯汀的拿手好戏。
K对E说出了他对Jane的评价:你就是想成为(被别人视为)像J一样的女子
E因J的到来而心烦意乱 Emma was sorry;—to have to pay civilities to a person she did not like through three long months!—to be always doing more than she wished, and less than she ought! Why she did not like Jane Fairfax might be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 Mr. Knightley had once told her it was because she saw in her the really accomplished young woman, which she wanted to be thought herself; ...比如——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两句话都算是看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再去一搜果然都是奥斯汀的原话(第二卷第二章)。
主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奥斯汀微妙而颇具张力的台词保留,通过重新组合来表现原著原意——在这两句话里就是女主特有的那种well-educated的带有文采的自负、带着怜悯对Fairfax的嫉妒以及Knightley一眼看穿女主本质的wits。
(太好了我们终于在奥斯汀的作品里有了一位真正意义上很会讲话,颇有“情商”的男主。
我很少喜欢奥斯汀的男性适婚角色,但Kightley真的很讨人喜欢——可能是因为他是性转的奥斯汀传统女性角色。
爱玛是“性转傲偏”的观点: Overmann, Karenleigh A (2009). "Darcy and Emma: Jane Austen's ironic meditation on gender". Persuasions: The Jane Austen Journal. 31: 222–235. Retrieved 26 July 2020.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标题是“意外之喜”。
多年以后,在不抱期望的情况下看一部改编电影,竟然回忆起了幼时那种阅读的乐趣,实在是件难得的幸事。
但仍然,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仍是这些保留下的台词。
排列组合本身固然需要一些脑细胞,但究竟不是什么很有独创性的脑力活。
正如一些人可能会诟病的那样,主创为了增添喜剧效果而让戏剧冲突相较于原著明显得多。
比如——
电影几乎以一种滑稽戏和现代喜剧的方式展现了E和J的琴艺差距,以求得一种特别明显的 “打脸” E和H的效果取悦现代观众同样是Emma和Jane Fairfax弹琴的这场戏。
电影里用了足足将近3分钟展现,还让女主唱了一首歌(有名的last rose of summer,以展现了她的孤芳自赏以及对J的挑衅);但其实这场戏原著里是轻轻带过,被男女主分别提起而没有正面描写的: They had music; Emma was obliged to play; and the thanks and praise which necessarily followed appeared to her an affectation of candour, an air of greatness, meaning only to shew off in higher style her own very superior performance... “A very pleasant evening,” he【Mr. Knightley】 began, as soon as Mr. Woodhouse had been talked into what was necessary, told that he understood, and the papers swept away;—“particularly pleasant. You and Miss Fairfax gave us some very good music...摘自原作第二卷第二章和第三章。
这两段话连起来看很有意思——因为这体现了有些评论家所总结的《爱玛》的真正独特之处:“The novel bent narration through the distorting lens of its protagonist’s mind ”( John Mullan: "How Jane Austen’s Emma changed the face of fiction", The Guardian 5-Dec-2015)即 小说通过主人公思想的扭曲镜头扭曲了叙述 。
读者很容易可以看出一些自相矛盾,比如 “affectation of candour”(矫揉造作的坦率)这样的措辞,以及爱玛和Knightley对音乐演奏的完全不同的感想。
这一类矛盾感在我看来时《爱玛》这部作品更加独特而有价值的部分。
但电影很难——而且在客观上也没能表现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有冲击力的滑稽戏般的设计——让Emma显得(也许)比原著更无礼而直率也是这种滑稽戏倾向的一部分。
这种设计毫无疑问呼应了本作对色彩——以及音乐的大胆运用。
具体效果是好还是坏自然仁者见仁。
就我本人而言,我既讨厌又喜欢。
这种ersatz手法很廉价,并且遮蔽了一些原作的闪光点;但滑稽戏就是滑稽戏,至少你会响亮地笑出来,然后去找找奥斯汀在原作里是否真的这么大胆。
说到底,四星的确不是不低的分数了。
之所以觉得这部爱玛能在豆瓣的这个评价体系里拿到高分,其实倒也简单:在我看来,改编作品只要摄住原作的神韵,其他爱怎么发挥就发挥。
所谓“神韵”自然是极其玄妙的东西,说到底无非也就是研究文学的学术共同体们认可的原作的一些出彩之处罢了。
但在我看来若改编能体现一定程度上原作人物关系或性格的特点,自然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改编。
比如Kightley请主角团参观自家宅邸的那场戏:
顺便提一句,这幅巨幅画作 PHILIP HERBERT, 4TH EARL OF PEMBROKE, WITH HIS FAMILY 由比利时画家Anton Van Dyck作于1635年,现就藏于拍摄地英国的Wilton House——画面主人4代Pembroke伯爵的祖宅
“Will you be so kind,” said she, “when I am missed, as to say that I am gone home?—I am going this moment.—My aunt is not aware how late it is, nor how long we have been absent—but I am sure we shall be wanted, and I am determined to go directly.—...“Certainly, if you wish it;—but you are not going to walk to Highbury alone?”“Yes—what should hurt me?—I walk fast. I shall be at home in twenty minutes.”...“I am,”—she answered—“I am fatigued; but it is not the sort of fatigue—quick walking will refresh me.—Miss Woodhouse, we all know at times what it is to be wearied in spirits. Mine, I confess, are exhausted...”...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and her parting words, “Oh! Miss Woodhouse, the comfort of being sometimes alone!”—seemed to burst from an overcharged heart, and to describe somewhat of the continual endurance to be practised by her, even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摘自原作第三卷第六章这段戏是相当优秀的改编。
奥斯汀让Jane Fairfax提前离场自然有她的用意:这一切背后的根源体现在原作的第二卷第二章介绍Jane的身世:作为Highbury小镇的蜂后,Emma对Jane的入侵自然而然会感到抗拒,特别是Jane在才艺和秉性上以摄政时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也许更加优越(superior)。
然而Jane的出身(我勉强记得Jane出身不好,如果最后Churchill不娶她J可能要去做家庭教师)和客场劣势让她其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和Emma相比:在这种斗争中,Jane是必然落败的,斗争只是让Emma烦心,却足以让Jane精疲力尽(Exhausted)了——这是阶级的自然劣势。
正如Emma会惊讶的地说:你不会走回去吧?
而Jane则会很自然地回答:没什么的,我完全可以走回去,也就二十分钟。
在第三卷第六章的这里, “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 昭示着Emma在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了她的胜利。
“continual endurance...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 也在某种意义上指出J的侵入并非她所愿——虽然她最后还是成功了,这种成功最后是以婚姻且远离Emma的熟人圈子的温和方式实现的。
在电影里,第二卷第二章的对Jane身世的介绍是很难自然地表现出来的。
于是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暗示。
在这个镜头中,Emma只露出了半身,以营造出一种俯视感——和背后油画中处在中心位的女子形成映衬。
华贵的油画是一种Highbury上流核心圈子的象征——与此相对的是,Jane是以一种客气的询问方式,全身像出现在画面中,后面是敞开的门,表明了离开的倾向。
用镜头语言讲述不便明说的意蕴,也算是电影改编的应有之义了。
我没有看过09年的版本(听说是很优秀的),但至少20年的《爱玛》至少让人感觉主创团队认真阅读并尊重了原作。
主创表现出了Jane的困境和Emma的自作自受,作品里没有出现其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中并不会出现的人或事——这在无脑瞎改摆烂的当下实在难能可贵,也配得上一个高分了。
小说改编中规中矩,爱玛还是那个热衷于帮人做媒的“不婚主义者”,英国乡村的闲适生活多少带着点无趣,爱玛真的可绿茶可白莲,但积极认错反省的态度又无法令人生厌。
爱玛的颜值不是讨喜的那种,不过古灵精怪的样子倒也可爱,一看就是有钱人家小姐的样子。
周日午后看个爱情影片不错。
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我接下来写的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一篇影评,更多的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这部电影之时,和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我喜欢安雅·泰勒·乔伊这个演员,看了她所有出镜过的电影(《巴里》除外),我是在当年电影院放的《分裂》的时候第一次在大银幕见到这个女孩的,当时惊为天人,后来又看了《女巫》,又看了《摩根》,《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玻璃先生》,安雅似乎总是和“惊悚片”有着不解之缘,当然我并不介意这些,不过《爱玛》里真的去除了所有的惊吓与恐怖,让安雅这朵美丽的鲜花纯净地绽放,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这部电影的爱恋,还有这部电影里的安雅。
《爱玛》的故事大概是一个距离伦敦不远的庄园,我也曾经在英国呆过几年,其中在伦敦住过一年,当然伦敦今日的钢筋水泥和别的大城市也没有太多差异,但是英国稍微小一点的地方,往往都非常美丽,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雪静静地下,从来没有很多的杂音
或者阳光普照,并不晒人,但很温暖,在那明媚的阳光下,往往能看到更鲜艳的色彩。
草地,也是非常柔软的,踩在上面,就像踏上了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一般,有时草会沾着晨露,于是把鞋子打湿。
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天,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安雅出演的电影《摩比小子大电影》,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吧,我当时是冲着安雅配音去看的,没想到还有真人演出,安雅出场了约莫20分钟左右,好像是安雅和他弟弟一块生活,但是父母突然出了意外,于是安雅要一个人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有一些悲伤,毕竟她前一秒还唱着歌要环游世界,但转瞬过后便只能脚踏实地去打工。
电影结束,伦敦开始下雨,我去麦当劳买了一杯热巧克力,撑着伞,但是还是有雨水滴落到了杯子的塑料壳上。
那是我在英国的最后一天。
人总是要离开自己慢慢熟悉的地方,也要不断接受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的未来,我亦然,爱玛亦然。
她是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孩子,她想着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恋爱结婚,她爱撮合别人的爱恋,她很讨厌一个老太太天天絮絮叨叨讲简的故事,她被父亲无限地宠爱...但这,并不是永远维持不变的事情。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春心萌动。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牵起的红线也许并不适合。
有一天,她会体恤那些过着苦日子的人们,怀着真挚的同情。
有一天,她也会结婚,也会穿上洁白的婚纱,也会与爱人走过一生。
这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悦纳这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1910年代的意大利,出现了这样一类的电影,叫做女神电影(diva film),这类电影通常由美丽的女星出演,布景漂亮奢华,服装精美,我只看过这类电影的图片,但是我出于私心地想,《爱玛》大概就是这类“女神电影”。
片中安雅的角色换了多少种服装我实在是数不过来了,既有亮眼的鹅黄色外套
也有知性的蓝色绒毛服饰
出游时几乎素白的装束胸口点缀一个雏菊纽扣
告白时白色衣服则有着绿色的藤蔓和黄色的小花...
当然,我真正喜欢的肯定不是这些衣服,而是安雅或者安雅这个角色,从最初看安雅的《分裂》,到她最早期的作品《女巫》,一直到今天的《爱玛》,安雅也长大了很多,甚至马上要结婚了,我真心地希望她能找对爱人,毕竟《爱玛》中为了寻得一个真爱可真的费了不少功夫。
《爱玛》里的感情,很繁复,很琐碎,很体贴,又很敏感,也许因为爱玛和奈特利认识得太久,所以反倒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契合,她们都在为着彼此吃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又不忍破坏他人的好事而自己默默垂泪,这种细腻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变得真实且感人。
当然我们不会忘了爱玛的爸爸,这个有趣的老头,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让她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才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方式。
我有一个待看电影的笔记,里面记的都是还未上映或者尚无资源的新片,安雅的《新变种人》已经在最上面呆了很久了,毕竟像这般延期多年,而今又延期的电影实属少数,不过多少也算是一个盼头,等一部电影,等啊,等啊,电影外面这个女孩就慢慢长大成人,甚至走入婚姻殿堂,而电影里面的她还是曾经的年纪,曾经的容貌,《爱玛》将安雅最芳华的年岁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
大爱简奥斯汀!
之前看过格温妮丝版,看过bbc版,但是这一版看完后的幸福感太强了。
男主奈特利乱糟糟的头发和蓝眼睛特别有味道。
剧情和原著一样有甜有涩,但是开心的那种。
导演取景角度和配色感很强。
搞笑的部分表达也很不错,btw马丁和牧师的老婆都在《性教育》里演过,看到马丁的发型我就笑噗了哈哈哈
在爱玛第一次做媒人很成功时,她特别想撮合史密斯小姐和一个神父埃尔顿,看不上农夫马丁,好友奈特利有时喜欢对着干,但其实艾玛才发现神父竟然向自己表白,自己果然迟钝,埃尔顿则表现是个幼稚鬼菲尔法克斯小姐竟然琴艺高超,两人互相不对付。
史密斯和马丁再见时异常尴尬,丘吉尔犹抱琵琶了大半集,没来参加亲父的,直说法克斯穷,讨好爱玛谁给法克斯送了钢琴?
救了她的肯,有人想给奈特利和法克斯牵线,两人共同演奏,爱在一旁若有所思神父娶了一个同样的无礼貌的暴发户,史密斯小姐确成长了很多。
大宴会奈拯救了史密斯的体面爱嘲笑了贝茨长辈,被奈批评,爱也很后悔自己傲慢没教养。
丘吉尔和法克斯原来已经订婚很久,爱又误会了史密斯,以为她喜欢丘,但其实喜欢奈,爱一阵感觉自己要失去了,史密斯很敏感却准确知道爱也爱奈,原来一切都都是误会。
奈想表白,爱不知道真的要放弃曾经说过的不结婚。
不想伤史密斯的心。
两人还是觉得马丁适合史。
向马坦白让两人痛苦,两个姑娘重归于好,音乐很英国,真的有这么好的天气吗奈和爱决定,奈入赘,完美结局
写给自己的观影记录:我不怎么喜欢看浪漫爱情类的电影,终于找到一部我的取向!
在此之前没看过原著,完全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电影去看。
首先是场景以及服化道:⭐️⭐️⭐️⭐️⭐️没有专门考察过英国19世纪的穿着,就觉得景色拍得很美,服化道都特别精致,舞蹈、礼仪、日常等各种细节都考虑周到。
镜头构图色彩也很好,整体上非常的赏心悦目(冲着构图和色彩 我都可以二三四刷疯狂截图学习了)剧情:⭐️⭐️⭐️⭐️没看过原著,据说有改编?
如果当成一部独立电影看,我觉得剧情蛮好的。
女主本性善良,照顾自己人,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但由于其成长经历,包括但不限于从小备受宠爱、基本没受过挫折(电影最开始的一段话)、做什么(看起来)很优秀,包括当红娘(电影出现的第一对),难免会自我感觉过度良好,男主也在电影里一针见血表达出来了。
从她错误预测男二回来参加父亲婚礼时,就暗示她将遇到一系列挫折。
看电影的时候,有时真替女主着急,男主好几次吐槽简直精准打击,缓和了我这种热心观众的心(表扬编剧)。
顺便提一下,女主女二弹钢琴那里也是真实。
(你是女主又怎样!
该虐虐,不给你留情面)我被编剧打动的点就在这里,从成长经历看,这是真 女主光环,但这种温室成长环境导致的骄纵和傲慢,编剧也如实写出来了,而且没有是找借口掩盖(比如女二三四五六更坏,女主迫不得已之类的)。
明眼人都看得到嘛!
所以,吐槽的人来了,山外有山也来了。
但女主虽然傲娇,但还是承认自己有识人不清、傲慢、无礼的地方,并且不会逃避,亲自弥补和解决。
在我看来这个人物塑造算是非常完整。
爱情线在我看来很自然,跳舞那里简直了!!
能感受到双方特别是男主的心动!
男主有几句台词也好好啊,不是直白的甜言蜜语,但就是很心动!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忘了这句台词是什么!
其他我也觉得挺不错的,整体观感轻松搞笑自然。
扣一星是因为有些没弄懂(可能是我没看过原著的缘故)。
比如Frank和Jane Fairfax是真心相爱才结婚的吗?
此外,还有一点是我自己钻牛角尖:在现实里,Harriet真的能快速适应喜欢上Mr. Knightley(认为有希望嫁过去的程度)和最后跟Martin结婚的落差吗,在这之后能心无芥蒂和女主像从前一样做回朋友吗?
(我一直对欧美电影大团圆结局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看完就要回到现实世界,所以对这种结局不真实感特别强烈)————剧情评价结束—————看到很多人对选角有意见,说实话我在看之前也是这样想的,我看到海报+题材,连看预告的想法都没有。
但看电影就觉得真香,导演选的太对了!
主演真的好耐看,越看越有魅力,演技真的不错回到最开始,为什么说这是我的取向。
男主有才华、睿智、温暖、富有同理心、关心偏心但不溺爱女主,真的非常靠谱。
最让我心动的是,再聪明的他,在爱里也成了一个大傻瓜,会吃醋、会紧张、甚至会流泪。
哎 就觉得这样挺好的
说实在的看这部片有点代入我本人。
Spoiled.Arrogant.女主角本身的长相就很古灵精怪,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女孩。
我最爱她最后浅浅吻了一下Knightly,离开后翻着白眼像是品尝完一口慕斯在咂咂嘴。
不记得是谁说《爱玛》才最能准确反映简•奥斯汀的价值观,那我认为结局只是幻梦一场。
这可能是“最初的女性觉醒”吧,但无非是男女的地位做了个等位调换。
男女平等永远不是谁要屈服于谁,也永远不会是谁要为了谁牺牲更多。
There is always the best answer. 但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服化真的太在我审美上了,尤其爱Emma那身绿色的像铃兰一样的裙子,配上绿宝石的项链,她真的美得像精灵。
是cla系lo娘的福音了。
另外,她的眼睛很灵动。
之前看过读过《Emma》的书虫版本,做了个人物关系图,然后才来看得这个电影,非常舒适,从此不再脸盲。
角色Emma的小小心机,Harriet的纯洁单纯,George的深邃冷静,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富有生命力,都有血有肉,真好呀!
我真的太喜欢Harriet了,尤其是mia演得太可爱了,傻傻地跟着Emma浪,谁都希望有个这样的朋友,一个真诚的笑容便可治愈一切!
Robert和Harriet终成眷属!
Harriet治愈的笑容演员anya真的太适合Emma这个角色了,尤其是每次matchmake时的坏笑,把Emma的可爱,小心机都表现了出来。
anya也把Emma那种富家小姐的气质演出来了。
anya真的太美了,在整部剧柔和的色彩总让人陶醉。
气质名媛
优雅的Emma
看一眼George
来与Elton夫妇聊聊天
美美美
心动啦mia把Harriet演得非常可爱,非常真诚,尤其是mia笑得时候,太治愈了,怪不得Emma这么喜欢Harriet呢。
安静女神Mrs Elton的扮演者tanya真的是惊艳,一看就是古灵精怪的姑娘,并且不时有些傲娇,说话也不分场合,演得太好了,好奇tanya怎么长得这么精致。
太惊艳了
傻乎乎的聊天
Elton先生要注意言谈举止⚠️
一眼万年
气质优雅
啊哈?
服装布景服装非常好看复古,布景也非常复古精致,还有中间舞会的布置,剧组太用心了。
这就是贵族的生活,好上流呀。
太美了,整部剧真的太治愈了
庄园内部真的好漂亮,我去过一次英国,去过许多庄园参观,内部布景都一样华丽大气。
舞会
舞会音乐对着远方的风景,配上舒缓的音乐(可能是唱诗),一切都很美好!
Emma的身影
Hartfield
Harriet&George
田园风光美学对于一些场景的构图与调色堪称一流,非常美好,治愈,平静,闲适。
Emma和小Harriet
田园风光
太美了非常治愈的一部剧
在周末倦怠小憩一会后的夜晚,打开收藏夹里公众号安利的电影之一,想着刚写完的《爱情神话》,不如跳进另一部英式浪漫爱情故事中,Emma以其靓丽的服化道打光滤镜夺我眼球。
爱牵线搭桥的年轻媒婆,自以为是高傲偏见女版达西,出场坚持不婚主义的Emma被称为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女性反英雄(antihero),在故事设定的背景年代不同于一般女子的设定深得我心,一步步随镜头见证其成长之路和爱恨情仇。
作为一部浪漫又讽刺,轻松而幽默的小品,男女主和其他角色都很丰富立体,原封不动跟着原作者简·奥斯汀走的剧情跌宕起伏也一目了然。
大部分鲜明色彩的画面像极了英式下午茶的制作过程。
从唐顿庄园的小厨房烹饪开始,锅碗瓢盆一件件出场,清洗倒入搅拌过滤,构图和配乐是恰到好处的比例,放入烤箱蒸笼开启下一场邂逅,碰撞始料未及的火花,酝酿固有阶级差异的气流。
春夏秋冬化作剧院的报幕天使,提醒一道道甜点的诞生,偷偷品尝起来甜而不腻,甚是清爽。
庄园室外自然风光与室内装潢布置美如画,细节控不愿放过每一帧的镜头,沉淀后想来最深刻的必然是爱情片的磕到瞬间—心动合集罢了。
最盛大的聚会,专属于男女主的追光,传统绅士小姐暧昧的舞蹈环节,舞伴交换,觥筹交错。
Emma未戴手套光滑的手臂慢慢靠近Knightly再恰时分开,烛光诱惑刚刚好,随着钢琴曲进行,十指互相试探靠近,心跳慢慢加速,搅乱彼此的呼吸节奏,气息交换在一曲终了后仍意犹未尽。
这一刻,不知是谁心动了,我只知道我在床上乱喊哈哈哈,氛围感一扫而光。
心动持续,跟随Knightly狂奔的步伐,十足的勇气遇上意外的情节只会让暂时压抑的情愫在后期爆发。
剥开剧情的千层套路,七叶树花下夹杂着鼻血的告白,再次提醒观众简·奥斯汀“套路”的无限魅力。
聪明如斯,从含而不露的暗示到直白奔放的求婚,仿若硕大花丛在绿叶间爱得热烈爱得深沉。
怦然心动、日久生情,还未尝遍爱情里的种种角色,倘若说昨日向往的是一方饱经风霜互补一方干净单纯,今日求遍双方势均力敌,最后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免把对方视为世上唯一一人——唯有彼此才能接受彼此,没有“莞莞类卿”,没有信手拈来,没有将就搭档,只有影片开头就注定的对方,偶像剧的理想爱情输出成功。
为什么会磕到,为什么会心动,因为现实骨感,因为渴望,因为可望不可及。
“我要摇荡在七叶树间荡秋千的你,傍晚的月亮将竭力透过树叶来吻你的衣裙”为这些绝美的植物们做了一番功课,被泰戈尔这句话的唯美意境折服。
作为影片未勾勒的背后故事,那些缠绵夜晚的爱人诉说,那些月明星稀的亲密爱抚,那些朦胧夜色的不可言说,七叶树间是无数夜的羁绊。
最后,醒来或是一场仲夏夜之梦。
磕be美学上头的前阵子最后虐自己心碎哭得不行,不妨来些he喜剧调味,没有理想的生活苟且活在当下保持平衡,这也算是活着了吧。
实在是非常的Austen又非常的British,我记得我以前看那个BBC版本的的迷你剧Emma时,有评论说女主把Emma这个英国富家千金演成了美国大妞,我当时对这个评价不以为然,对她时常露出的大大的笑容印象深刻。
对这一版的Emma,因为受之前看到的毁誉参半的评论影响,期待值并没有太高,但是看着看着,对于从来没有看过奥斯汀原著的我来说,已经完全扭转了爱玛在我脑中已经形成的既定已久的印象。
看这种经典原著的翻拍,总是难免与同名小说的其他影视版本相比较,难免与奥斯汀其他小说的影视版本相比较。
客观地讲,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爱玛并不足以与05版的傲慢与偏见媲美,但是论完成度的话,也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女主那么年轻看上去又很稚嫩,但在驾驭爱玛这个角色方面,虽然也有演技显得青涩的地方,但这份青涩或许也正好映衬了原著小说中爱玛年轻又不谙世事的少女形象。
尤其最后一段和Mr Knightley长达半分多钟的亲吻,小女孩耳朵都红了,实在是非常可爱。
然后想说一说这一版本的爱玛给我留下的印象和奥斯汀或许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
刚出场的爱玛你可以明显在她身上看到一个家世优渥,相貌出众的富家千金高傲的样子,当然高傲并不代表她的全部,只是这个特征会比较让人记住。
在故事的推动中,人物的性格逐渐展现得更加完整,比如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小姐内心的天真、虚荣、善良、偏见、骄傲,还有一些傲慢和嫉妒的部分,实际上她汇集了很多年轻女孩都会有的一些特点。
因此,虽然爱玛生活在几百年前的英国,过着闲适又富足的county life,但这个角色并不会让人觉得遥远或感到陌生。
所以,这也是奥斯汀的小说即使隔着几个世纪跨越半个地球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共鸣的原因,她依然在写人的情感方面的共性。
故事发展到后面,爱玛的人物形象已经越来越丰满且完整了,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对这个世界并不太了解的少女的成长,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既有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善意的对待,也有Mr Knightley良师益友般的爱护,当然也有她自己性格中善良的指引。
另外我并不觉得这部小说单纯是一个romantic的故事,我反而觉得它非常的现实。
我记得我以前看BBC迷你剧版本的爱玛时曾经看到有人说爱玛是奥斯汀最成熟的小说,它更为完整地刻画和描写了奥斯汀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生活和她周围不同阶层的人物的面貌。
与傲慢与偏见所不同的是,伊丽莎白和Mr Darcy是跨越了阶级差异而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结合更在于一种双方精神上的互通和平等,因此反而更接近童话故事里的结局。
而小说爱玛里面最后所达成的每一对,不管是Harriet和农夫Martin,还是Jane和Frank,Emma和Mr Knightley,似乎都写着门当户对四个字。
但所幸的是,即使是门当户对,最终也是爱指引他们走在了一起。
不得不说,奥斯汀有着她独特的对人的了解和对男女在认知、体验、情感、判断力等方面的差异的洞察。
爱玛和奈特利之间一开始的各种互不认同和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争执,不仅因为爱玛对世事认知的不足,也在于在某些方面,男女之间似乎天然存在着某种差异。
这种观点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互不理解相互冲突实在是使人觉得非常熟悉,因为它在傲慢与偏见里面真是太常见了。
Mr Knightley对于爱玛来说,不仅是心意相通的伴侣,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弥补了爱玛的不足,与爱玛相比,他成熟、睿智、浪漫但也不乏现实的考量。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一对良配,而这种观点,在傲慢与偏见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但奥斯汀依然是聪慧、明朗、清醒、憧憬、浪漫的,“There is but one married woman in all of the world whom i can ever allow to invite what guests she pleases to Donwell. ”“Mrs Weston,I suppose?”“No,Mrs Knightley. ”试想在那个时代能够写出这种在如今看来堪称“霸总”小说鼻祖的台词,她的思想真的是非常独立又先进。
人们看奥斯汀所写的故事,有时候或许会觉得除女主以外的其他女性角色为什么都显得如此软弱甚至无知,难道是特意为了衬托女主的与众不同吗?
其实会不会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女性原本就是那个样子的,而在我们看来拥有正常三观的伊丽莎白或者爱玛,才是那个时代的另类。
奈特利先生对爱玛表白的那一段,也是非常的好笑,不知道是原著本来就那么写还是编剧自己加的。
但再矜持和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淑女,也会有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失态表达自己的嫉妒和不满的时候,这一段被女主演绎的非常自然可爱又充满了少女感。
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还是非常感叹奥斯汀的才华,她的洞察力,她的天赋和她超越时代的认知,以及她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坚持。
或许因为太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的深刻、独特、智慧反而被忽略了。
当然,从奥斯汀所描绘的故事中,也能看到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认知或者理解世界方面依然存在的局限性,那是由时代和环境、生活经历等种种客观因素所造成的。
时至今日,女权思潮越加盛行,爱情似乎越来越不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但我相信,奥斯汀始终会是英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亮眼且珍贵的宝藏之一。
服饰美
到片尾字幕时特意看了一下选角导演,是有耽丑癖吗怎么做到全片丑人的?真的是我看过整体颜值最差的一版英式古装片了,而且演员不光是长得丑,是长得怪。剧本也改编得乱七八糟,充斥着不合时宜的搞怪,有一些喜剧场景甚至能魂穿小品,整体就像一部丑角演的滑稽剧,真的是浪费服化道。女主人设也很让人不喜,ATJ明明一副居高临下的刻薄样子,怎么让人相信她是热心的红娘?
时尚大片集合,小镇名门闺秀的日常。闺秀美丽富有聪明可爱,也傲娇嘴硬自负盲目冲动嫉妒虚荣爱面子,是镇子里最美最富最有才华的,拉出去却不好说,总体是个好姑娘,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却还顽固的以自我认知为依据待人接物做导师,不过结局是好的,受了教训撞了南墙回头还有个竹马在守候,女配有一点点像玛丽昂歌迪亚,挺喜欢这版改编
前半节奏可怕
树好看,英国风光片。有两个配角是《性教育》的演员算是惊喜。故事主要给女孩子安排上婚姻,从开始到后面4对结婚。全员不工作,岁月静好。女主不了解所有人,男主带着她多了解一点人,爱情大约如此发生。
比预想的还好,相较前几年的简·奥斯汀爱情喜剧《爱情与友谊》改编得更洒脱自由。诙谐的视听语言,对应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戏剧性,音桥过度,以及精致剪辑的幽默浪漫爱情小品。女主实在是太合适,越看越像大白兔一只!父亲更是配角里的高光,简直看了马上想看资源二刷。很多剪辑点令人高潮,高潮表白桥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言说的妙啊,女导演改编这样的作品还是更有优势的!强烈推荐
感觉在看什么古装版的网飞校园剧,毫无古典气息,非常浮躁。
这个男主完全ooc了,演得最好的是牧师和老小姐
中规中矩,主演挺有新意,长着一张又美又怪的脸,能bitch又能楚楚可怜。映后QnA上还说鼻血那幕是个意外真的在流鼻血,结果点睛之笔。啧啧啧,老天赏饭吃到了新的境界
服化道特别棒,英伦风。安雅-泰勒-乔伊,不是第一眼美女,但很耐看,越看越好看。电影看似絮絮叨叨,但其实道理很简单,哪有什么“不婚主义”,只是没见到真正心动喜欢的人罢了。
大数据拍电影。导演会拍,编剧会编,每个演员的表演都严格地遵循角色设定,背景配色啥的还很韦斯安德森,摄像机也仿佛会自己动,太精致了,有点无聊。相较以前的版本,这几位年轻主演长得毫无辨识度,让我这种只看脸的观众就更容易关注剧情了2333
当代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爱情故事了。因为经典,所以浪漫。
言情小说。
女主演的很刻薄其余配角和男主毫无存在感没有火花除了爸爸是这部电影唯一存在的喜剧元素
当我十岁时,奈特利就是我的梦中情人啊,至于艾玛,她是美好的,但却不是完美的,这一对真的非常喜欢了。
在飞机上看了一半时间的默片hhh整个故事就是一部(颇)狗血的言情小说,但妆发服装+极养眼的画面色调稳稳地加一星。Bill Nighy竟然老了呜呜呜呜
夸一夸画面和音乐~
女主演得过于做作 还是电视剧版比较好 奈特利也没有剧版帅 嗨 只能说画面构图啥的都很美 房子比剧版奢华精致
英國的莊園景色從不令人失望,然而已看過更出色的電視劇版對這部電影無法投入。
安雅太美,根本无法讨厌她啊。现在越来越觉得,在简·奥斯汀的故事里,最欢乐的场景其实是有傻子的地方,比如这里面的牧师和牧师太太,还有柯林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