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就用了一个镜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故事的主题也相当直白,无非是用一个镜头,记录“世事的变迁”,或许,用一部电影就涵盖了“历史”。
由于只有“一个镜头”,那如何进行镜头切换,这相当考验功力。
组创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但相当高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曾经在网上刷到过短视频,说所谓的“创意招标”,那最好别碰,这几乎是人家内定好的,即便,你的创意真的比人家内定好的更好,人家也不会让你获奖,而是在一番“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创意这“玩意儿”啊,很多时候,就是看到后“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也会”。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到最后一文不值。
从“上古冰川”到“北美大陆”,一转眼,沧海桑田。
只是用了简单的“线条框”,谁不会呢。
就像《文明》游戏一样,早期的文明,漫长得几乎没有变化,到了近代,那绝对是“日新月异”。
不得不吐槽一句,老外的房子,质量是真的好啊,从那时候建,从来没“拆迁”过。
汤汉斯虽然在开场刷了个脸,但其实要等到正式登场,还得等好一会儿。
故事,得从汤汉斯的上一代开始说起。
当然了,背景里头的“战争元素”,用不着多说。
老爸并不想买下这栋房子,因为完全超出了预算。
但没奈何,妻子怀上了。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头,老爸“被优化”了。
大概是映射了当年的“大萧条”。
“被优化”,不得不说,字幕组也绝对是会玩梗的。
即便是“失业”,生活还得继续。
多年以后,汤汉斯登场了。
嗯……这年轻时代的汤汉斯,是不是也“磨皮”过的呢?
同样是磨皮,汤汉斯一点也不违和,为什么成龙在《传说》里头,感觉就那么假呢。
本来,汤汉斯只是想着留女朋友在家里“过一夜”,然而没想到,女朋友比自己更“开放”,直言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汤汉斯没控制住。
对于汤汉斯的“把握”,老爸可是控制不住,狠狠K了一顿。
然而,汤汉斯“混不吝”的怼了一句,“大家不都有愚蠢的时候么”。
这句话,老爸“记了一辈子”,一直到最后“在客厅露营”时,“几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汤汉斯。
快进一下吧,很快孩子也出生了。
这呼叫消防员接生的名场面,估计够汤汉斯“回味”一生。
人多了,妻子提出了搬出去住。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咱这边。
原来,老外的“婆媳”关系也不太好相处呢(其实没有,故事里头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只是单纯的想着“独立”。
只是,这件事儿,一直没有成。
因为,汤汉斯算了一下房贷,再对比一下自己空空的口袋。
所以,这满满当当一家子,一直就“蜗居”在这里。
汤汉斯是真“能熬”啊,一直熬到弟弟妹妹都“离家出走”了,还在“熬”。
一直熬到汤汉斯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买房计划依然没有下落。
是的,你“税后,还剩多少”?
让你买不起房,让你一直在买房的路上,这样你就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这个高层逻辑,谁也不会告诉你。
反而,会一直向你灌输买房的“价值”,这样,才能方便搞地皮。
没想到老美,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一转眼,汤汉斯也“老了”,当年可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为“反叛少年”。
多年以后,这个在照片里头看谁都不顺眼的女儿,已然“正常”。
生活的变迁,或许就是用时光雕琢你的棱角。
妻子一直想的“房子”,汤汉斯一直都没能实现。
无奈之下,妻子选择了“离开”。
多年之后,俩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探讨一下当年的话题。
汤汉斯,实在太适合在咱大天朝“扎根”了,骨子里头完全没有老美标榜的冒险精神,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
年少时候的他,曾经也是想着画画的,但是在很久之前,他就放下了自己的画笔。
为什么?
汤汉斯说,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问我,因为,我要“养家”。
搬砖的手,享受不起拥抱的温柔。
很抱歉,我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或许,这也不是我的错。
很多年以后,汤汉斯成了“大爷”,时代给予他可以“画画”的能力,或许,他还是比我等牛马幸运太多……
他终于卖掉了这个房子,三代人的回忆。
当年的妻子,早已经不记得“离开”,甚至都不记得当年俩人曾经的欢乐。
此生,心安何处?
故事的节奏其实相当的缓慢,穿插了很多在这个“视角”下的“人生”。
汤汉斯的这栋房子,其实并不是重点。
街对面的那栋,才是“故居”。
这栋房子,当然也住过其他人。
其中,曾经有一个迷恋航空的男子,“精准”预言了未来。
但,他的“预言”,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的人,或许也活得并不快乐。
最后航空迷死了。
并不是死于他的热爱,而是死于——流感。
在他的“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是个“发明家”。
折腾的,大概就是现代的“躺椅”,看起来相当的“无趣”。
然而,就是这样的“躺椅”,让发明家从此“躺平”。
老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个时代就很有意义。
当然,这个“躺椅”,是不是因为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才大受欢迎,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代,一对黑人夫妇入住。
他们在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科普”保命法则,算是老外常规的“饺子”时段。
个人感觉,故事相当有韵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反响并不是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编这种“暴露了年龄”的人才会有共鸣。
2020年的时候,我看了后浪漫出品的成人绘本《这里》。
同一场景不同时空的手绘拼贴形式,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体验。
你看到一块土地上飞逝变幻的世间景象,从远古到现代,从荒野废墟到一栋房子的历尽风雨。
一角一景中的前生今世,一框一片的悲欢离合,在作者理查德.麦奎尔不同的笔触当中,粗狂描摹和细腻镌写。
我真没想到如此抽象的神奇表达,竟然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2023年厦门金鸡影展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看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亲临映后的专场,但我对于根据绘本改编的电影《此心安处》却非常的期待,我不知道这拼贴组合的时空速写会成为怎样的呈现,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中承载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你在拼贴画面当中预知了未来与当下,你知道这个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你看到了这个房子里来来去去的人。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男人和女人们在爱情、家庭还有时代环境之下的细腻变幻。
看得人百感交集,让我泪流不止。
从这里出发,到回到这里,千百年这里的变化,以插叙闪回的形式复原绘本的奇妙形式。
来来去去的人们,欢喜离散的爱情,一个家族在这里扎根繁衍,离开又回来。
这里是一切的起源,又是落地启程的原点与终点。
在这里你看尽山河变化与人情冷暖,在这独特的新媒体般的表现形式里,我一眼就望穿了前世今生的开始与结束。
男人们的拼搏与女人们的坚守,想要离开与想要回来,都是之于“这里”承载的情绪。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离开和回来的理由,有人为着心安而到来,有人为了内心出走,是来到“这里”,也是为“这里”而告别。
这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我曾无数次设想我所在地点的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境况,《此心安处》给了我一种具象的想象,这也是人世间诞生与死亡的奇妙链接。
这地球不停转动,生命来来去去轮回不停。
扎根与飘散的人生本就如草,初时奋力生长之后枯萎凋谢。
我们回味不到前生也预测不到将来,能把握住的也只有当下。
Here is exclusive.Whereas......A point in time is inclusive?如果爱是一种结构性需求,如果爱人是一个虚位以待,如果这些都是死亡的收藏,而死亡也只是时间的仆人。
那么究竟是时间还是地点定义了我们,或者封锁了我们。
如果我能成为你需要我成为的那个人,而且那时我愿意成为也能够成为那个人,而且,一直是的话,那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总的来说应该是实验性质多于商业性质的电影,剧情很俗套,更多观看的电在于拍摄的炫技。
这是一部真正的用视频这个载体来表现图像形式的电影,全影通过一个固定机位拍摄,利用不同的取景框转场于美国三百年的历史变迁。
殖民时期的人物可以和现代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播放着不属于这两个时代的背景音乐。
不得不说,这很妙。
唯一感到地狱的是,为啥要安排印第安人的场景穿插在殖民时期后面,尤其配合贯穿全片的感恩节锚点,真的很地狱。
当然这不是我少打一颗星的原因,本片的缺点是不适合不了解美国史的观众观看,同时汤姆汉克斯这一场景的占比过大了吧,剧情也非常俗套,失去了先锋性。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历史实在太短,根本使得这一题材完全发挥不出应有的浩叹怅怀,只能用鸡毛蒜皮来见“微”知“不著”,实在遗憾。
我脑子里总是想着,如果能用一隅来表达历史之浩浩汤汤,又用极其浩大悲壮的社会变迁来衬托人内心永恒亘远的细小情感,这才是这个题材的用武之地。
我知道我太功利了,但又小小地期待着。
这是我2025年首个五星好评,也是首哭。
这很难得,因为最近的电影都很难哭。
Great 是因为它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虽然剪辑跳跃,时间混插,但是恨不得从万物之初讲到现在的条理,很完整。
但是它所展现用的方式又很small,一个镜头,一扇窗,都只是很小很小的片段,画面,用这些小小的点,闪亮地连接成一部画卷,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坎坷都闪现。
这真是一部很妙的电影!
它的small还体现在正好把人的一生嵌合在里面,或者说我们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选择,重要时刻,会遇到的困境,矛盾,会体验的快乐,幸福。
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亮的照耀里人们遇见,相爱,生儿育女,在一起或分开,健康或生病,记得或忘记,从古至今,来来去去,经久不息。
再一个以小见大的点是男女主人公,有意或者巧合,用他们来怀念Forest Gump,现在他们说致敬,也是妙不可言!
Richard和Margaret过上了Forest和Jenny没能过上的一生,阿甘过得惊天动地,Richard过得平凡无比。
Jenny过得随心随意,Margaret过得时时憋屈。
那一对最后在一起了,这一对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最后分开了。
太妙了这个电影。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Here,瞧瞧这,多么切题!
文艺的汉译名又是另一个绝妙的点子,此心安处,立即把历史,人具体的一生升华到精神层面,高级!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人们如何聚散,我们最需要的仍然是心之所向,它或许因为时代的变迁,世俗的责任,被阻碍被牵绊,但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让人心安的故乡,最初的梦想。
我真的好爱这个电影,它说了太多太多。
阿甘正传原班底新作,视角聚焦,沉默地记录着同一个空间内时间的流淌,客厅作戏台。
电影很温情,讲述一栋房子三代人,不同时代房主人的人生大事,高潮与落幕,我看得感慨万千。
把客厅作为主场景是很多情景喜剧的基础设置,搭了台子有了人,戏就开唱了,热热闹闹地重复每一天的欢笑,好看。
但换个角度想,这些故事的主舞台选择了客厅,那就放弃了外景;有了让人熟悉安心的老友,就不再有空间安放出走的人冒险的故事。
我们看不到入伍的吉米或许能驾驶海舰,看不到律师瓦妮莎叱咤职场,看不到巴黎街头欣喜自由的玛格丽特,而他们是是离开了这间房子,这个家曾经的“儿子/弟弟”,“女儿”,和“妻子”。
心安不是因为那栋房子,而是无论作什么选择都能对自己坦荡,有爱人牵挂,不必为四散而空的房子凄惶。
毕竟世界很大,瞬息万变,我们做不了先知,也不是自己人生的观众。
所以,想闯就背起行李去外头的世界,想陪伴家人就努力守护这一小片温馨,活在理想的人生舞台就好。
“生活真的就是由各种酸甜苦辣的瞬间组成的啊”。
去年看预告片就觉得很温暖的电影,有点像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今天看过后和预想还挺不一样的。
基本全片只采用一个定机位拍摄一间客厅,透过一个视角,不停变换屋内窗外的置景来体现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从原住民时代没有房子的原始丛林到现在现代化的家居装修。
我们通过一个个跳跃的剪辑“窗口”,窥见了历史长河里每个不同时间点出现在这片土地人们的故事,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其实我看到一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历史长河下来女性真的就是一直被困在这么小的家庭单元中啊”最开始的原始社会我们看到繁衍后代的女性进入20世纪的美国我们几年看到不断生养孩子的女性看到18岁怀孕就放弃自己的律师梦当全职母亲的女性看到丈夫在一边抽烟而要照顾三个孩子的女性看到说要找兼职被丈夫嫌弃“收入还不够交税”被迫继续当家庭主妇的女性看到一直要照顾丈夫父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女性
当然我们也逐渐看到了成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32岁成为律所合伙人的女性50岁后选择和丈夫分开每年去世界不同地方探索旅游的女性在越来越记不起身边人的时候还是会主动想着和前夫一起度过感恩节全片其实不是以什么悲惨叙述展开讲女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困在household里的样子,只是似乎当我们翻开历史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她们就是这样的。
全片用一种很轻盈的,温暖的,美好但又不全是美好的方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她们的样子。
当然我作为现代的旁观者,看了心里仍旧会五味杂陈。
最后当夫妻俩终于要把房子卖掉,坐在椅子上进行最后的交流,Margaret其实已经记不得很多事很多人了,但看到他们坐在哪里回忆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几十年,镜头终于移动慢慢推进到Tom和Robin两人的时候,我真的那一瞬间爆哭,几十年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但在最后留在记忆里的依旧是生活里细小琐碎但快乐美好的瞬间。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AI重现年轻版Tom和Robin的操作太厉害了,非常丝滑。
剪辑师玩遍各种图层和各种match cut的操作也是真的很完美,音效,情绪,事件,时间,剧情上的match cut都用到了,一看就是剧本安排和剪辑后期的大工程,完美发挥。
#这里# (Here)(B+) 叙事手法很新鲜有趣,从未见过。
整个电影都是从一个固定的机位去展示(摄影机不动),我们从这个视角只看到一个房子的客厅和客厅的那扇窗户展示出的外面风景,讲述了住在这个房子里多个家庭的故事。
从一开始银幕上就打开多个窗口,像我们的电脑显示屏,然后每个窗口会带观众进入不同的时代。
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画面还在一个时间点,就会有一个窗口打开,然后随之进入另一个时间点,这样切换的方式确实满新鲜,而且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用。
观众会不断在不同时空里穿梭。
这样往返多次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重复。
但因为这个客厅和外面的风景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变化,画面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而每个画面里客厅的特色其实显示的是这家女主人的品味,不同时代各有千秋。
每个客厅里都曾迎来新生命、送走旧人,有欢乐,也有悲伤,见证了世世代代不同家庭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角色理查德所在的家庭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故事线,从他父亲开始讲起,三代同堂。
有趣的是,我一开始以为保罗·贝坦尼( Paul Bettany)是演汤姆汉克斯的儿子,但没想到反过来,汉克斯居然演的是保罗·贝坦尼的儿子,还出现了多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形象,从18岁一直到快80岁。
电影特效减龄技术处理还不错,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汉克斯。
出演理查德妻子的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也是一样使用了减龄技术,从18岁开始演。
这两位是《阿甘正传》之后30年重聚银幕。
这对夫妻的生活也很令人有共鸣。
妻子18岁时有着远大理想,励志要做一名律师,却没想到18岁就怀孕了,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而到50岁,她依然住在同一栋房子里。
丈夫对她的许诺从未实现,她希望旅行、有工作的愿望也一直搁浅。
最终,她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
而这才让她找回了自己,珍惜过往。
好在她女儿是新时代的代表,完成了她做律师的梦想。
罗宾·怀特出演的这个母亲代表了很多旧时代的女性(甚至现在也有这样的),就是过早结婚怀孕导致自己的前途被耽误,从此被婚姻囚禁。
而汉克斯出演的丈夫其实是个不错的人,尽到了做父亲、丈夫的责任,但就是不愿意离开家,固守成规,仿佛是一个认定了一个地方就拒绝改变的人。
他其实也因过早有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能做不喜欢的工作为了养家。
所以可以说,这对夫妻是很好的例子,让人们看到早婚早育导致的人生所付出的代价,非常写实。
(而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最怕看到我儿子未来的样子。
因为我和我老公属于晚婚晚育型,所以没任何后悔,我们有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实现了。
但片中这对夫妻则相反,他们都在18岁就为孩子放弃了梦想,从此一个打工人,一个家庭主妇,到了50岁才想起自己的理想。
这种就是在我看来最大的噩梦。
所以我从儿子小时候就在灌输他绝对不可以早结婚生孩子。
也是为何我一直在这里跟大家苦口婆心滴说:“不要早结婚”,“没买房子不要生孩子”这类话。
因为当你还是一个18-28岁之间的人时,你的人生理想也未实现,你对自己都缺乏了解,如果这时候就被孩子和家庭牵绊,将浪费掉你最美好的时光,到了中年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后悔。
所以为了让自己不要像片中这对夫妻这样将人生都浪费在养家上,请避免过早生孩子。
)其实影片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所房子的外貌,真的是大豪宅,估计今日能值300多万美元以上。
但在片中旧时代被男主理查德父亲(保罗·贝坦尼饰)买下时才3400美元!
通货膨胀真的好可怕!
估计看到最后,有的人会觉得,如果可以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有啥可愁、可不满意的?
但是影片通过多个家庭主妇的人生展示出,再漂亮的房子对她们来说都是“牢笼”,都有要逃走的冲动。
只有一个家庭主妇看起来很开心,因为她没有孩子,老公还很富有。。。
她也没有一辈子住在这里。
所以其实几个故事选得挺典型的,很多女人一辈子就为了能住上大房子,但付出的代价却很大,不是要生很多孩子就是要孝顺公婆或放弃事业,最终豪宅就变成了牢笼。
影片表面看是关于房子,但其实是关于婚姻和那些困在婚姻里的女人。
我个人觉得还挺感人的,配乐也很好听。
特别适合感恩节、圣诞节档期。
11月1日就上映了。
每次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会禁不住感叹他的声音太好听了,我基本上就可以这样一直听他说话。。。
听一辈子也不会腻:)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位置与物理空间为主要场景,用极富“舞台剧”感的幕式呈现,让物理空间的家、情感意义的家、承载生命的家达成三位一体的浑然。
物理空间(地理坐标)的固定,让时间从恐龙灭绝自然延展至当下,是影片最匠心独具,或者说是最先锋之处。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物理固定又淙淙流淌的超然观感,这在我整个观影生涯中,是少见又新奇的。
当穿着兽皮的男女与摩登家庭在画面和地理双重重合,影片又平添了一份“进化”的意味,但预置的固定,又将我不断拉扯回来,去找寻时间流淌中的不变,“进化”进程中的永恒,是——家,是——爱,是——生命。
Al和Rose,Richard和Margaret,这两代家庭承载了影片主要叙事功能。
他们的故事因贴合而细腻的情境,很好的对冲了时间长河的恢宏感,让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其中。
当我们看着Al和Rose从置家、装修,一件件添摆家具,到Richard的出生、弟弟妹妹的到来,物理空间从空荡变为拥挤,吵吵闹闹却又烟火四溢,虽然危机一直从四面八方试图涌入这个家庭,但身为父母的Al和Rose总能用尽全力将一切阻挡在家门之外。
到了Richard和Margaret,他们面临的生存与梦想困境,好似比他的父母们要多一些,维系整个家庭的情感也好似变了一些,特别是在Richard和Margaret决定分开之后,关于家和家的永恒叙事好似出现了裂痕,但当年迈的Richard搀扶着Margaret回到当初的家,记忆散退的Margaret在Richard的叙述中,在这个特定的物理空间,那些关于生命的、关于爱的、关于家庭的全部复苏,她说,“我喜欢这里”,这是生命通过喉管涌到舌尖的声音,这是镌刻在灵魂上的符文,原来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那些关于家和爱的记忆融入空气氤氲开来,永恒的终将永恒,不息的必将不息。
镜头从空荡的房间拉至屋外,Richard和Margaret的房子周边立着许许多多相似的房子,这栋房子在浩瀚时间海中发生的故事,在其它房子和住在房子里的人的身上都曾发生,那些爱与生命都成为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构成人类历史中最耀眼、最心安图腾——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去年写的一首小诗:
除了这首诗,它还让我想到了——《金婚》《父母爱情》《出走的决心》《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爱、洋葱和惠特比》等作品……《此心安处》诚如其名:Here,整部影片真的只发生在一个场景中。
只是,“这里”的时间跨越了成千上万年。
7段在“这里”的时光,串起了恐龙时代、史前、独立战争、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以及近年来的一个个家庭的变迁,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却都有着相似性。
最后一段情节,让我无法抑制的流泪:老年痴呆的Margaret,在老伴儿Richard的带领下重新回到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她已经不记得很多人和很多事儿,然而当听到老伴儿提到多年之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曾丢过一条丝巾,象征全校第一的丝巾,她突然眼睛有了光:“在那儿,沙发缝里找到的!
”「纵使我已经忘了全世界,可当听到关于你的故事,便仍然会记起,年幼的你,那发自内心的笑脸。
」感谢曾经在“这里”响起的声音。
感谢导演泽米吉斯、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在《阿甘正传》30年后的再度携手合作!
第一眼:古董建筑版《阿甘正传》,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罗伯特·泽米吉斯,经典好莱坞还魂了。第二眼:技术时代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场面调度很考验功夫,方寸之间上演半部历史。最后一眼:一镜升华,沧海桑田。很难不代入,一瞬即永恒。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导演还是太保守,应该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拍,凑到三小时刚刚好。
刚打开以为误入了《侏罗纪世界》,看到末尾变成了美版《出走的决心》。实验性的拍法,也许是为了复刻原著的漫画感?单一场景+拼贴板式的剪辑,营造出一种舞台剧效果,角色个个操着话剧腔。百年之间,各色人物穿梭登场,在这里造爱,造人,出生,成长,猝然病倒,甚至暴毙,遗忘。有几幕戏满动人,但坐在影院里看,大约会频频跑神或睡得很香。大家干嘛这么排斥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的“青春特效”?我还挺为之唏嘘的。
罗伯特·泽米吉斯+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阿甘正传》的导演+男女主,仿佛穿越片场来到另一个平行时空,演绎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有趣的是,观影前便看过原著漫画,早已领略了这种神奇的创意,没想到电影还能以一种完美的方式予以呈现。想起一首歌词:我们在这欢笑,我们在这哭泣,我们在这活着,也在这儿死去。一间客厅,一个世界。沧海桑田,日夜轮转。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不变的惟有“here”。
朋友说 看了一晚上的家装...
真是不错啊,一开始感觉形式上挺好,挺有想象力,随即感觉到形式可能会限制内容。实际是稍微限制了一点,但不重要。很多段落觉得虽然都是猜得到的,但不让人烦,看到一个个时代交叠出现,很好玩。中后段被狠狠感动到,这种戏剧性不强的故事,把几十年压缩到几十分钟,反而有种纵观真实的感动,时间最无情。
感觉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做阿甘正传售后,展示年轻特效,然而感觉面容僵硬,就挺怪的。固定机位穿梭史前到此刻的无数切片的高概念不错,然而除了主体理查德一家,其他做点缀的显得有些凑数鸡肋,观感焦人。
很神奇的片子,但前半个小时可能是神奇的,后半小时会疑惑自己浪费这个时间点开这个片子是为何。
这尼玛是电影?
完全形式大于内容吧,故事单薄,只能靠固定视角显得不那么水,毕竟人的观看习惯是追随人物而不是只做摄像头,有些类似戏剧了,打破线性叙事又没完全打破。用技术给演员的脸减龄,但声音没什么处理,汉克斯一出场,十八一口老烟嗓,这根本不对劲好吗?
借了《生命之树》的高概念,同时在形式上回应了罗伊安德森,“局部即整体,一瞬即永恒”;本质还是《阿甘正传》式美国文化史回顾+“特效大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同组人物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的假想(类似于革命之路和泰坦尼克),从技术到价值观底色都是典型的泽米吉斯电影,一种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温情主义
概念先行,但是这个真的不太有先进什么想法与创意,一镜到底吗还是一念到底还是怎么样的?我仿佛在看短视频,情感与情感之间的连接描绘得太淡薄了。
按照原著逻辑和手法照搬,很失败啊。看到一半决定离场
固定场面对于一个比较无聊的故事来说算是明智的形式,但不得不承认要以一个奇怪的角度连看100分钟同样结构的房间以及丑陋的ppt式白框淡入淡出还是有点煎熬的,除了汤汉斯三代以外其他故事线真是没啥必要。上映第二天傍晚bkdt上座寥寥,最终效果大概也是能预见了
炫技大于其他
原来这就是阿甘正传。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几个。
3.5。下午无事看上映的片子选了这部,泽米吉斯+汉克斯的配置不会太差。这次导演很想创新一下,几乎全片只有一个固定景角,但却拍出了横跨百年的家庭人生。只是,如此一来客厅外的人生都是靠别人的口述知晓,鲜活程度肯定有所折扣。多代人的故事也只能侧重于这里出生这里长大这里死去的一代,其他代的远阔生活无从知晓其来路和去路。最感人的反而是Richard父母的爱情故事,那种爱情观已经消亡了。
比想象中好 但还是差点更深的情感链接和累积 何不拍成类似伦敦一家人 然后将这个房间的过去和将来作为彩蛋来展现或许会更有意思吧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于流水账 此外 有些人物完全没有出场的必要。不过看到AI呈现年轻的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还是有点感慨的 Paul Bettany笑死我了 很强的喜剧感嘛应该是这段时间中小成本的美国片之绝唱了 且看且珍惜
科技改变电影,政治正确左右电影,未来还有多少是真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