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类似于阿甘正传的片子,虽然没有阿甘经典,但也还算不错.关于人生的真相,我的感悟是人生在某一个层面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挫折和磨难,动荡不安,颠沛流离,而并非很多人所追求的安稳,安逸,富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追求负面的东西而摒弃正面的东西,而是说当我们认识到这种人生的本质后,应该用一种绝对阳光和全面接受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任何负面,而不拒绝,逃避和消极.人很多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否定过程,肯定结果,当你打算去做件事,但是还没成功时,周围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其中有家人和朋友的温情脉脉,有心胸狭隘者的不怀好意,有很多声音在告诉你应该放弃,但是一旦你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后做到了,周围的人们又突然忘记了当时的态度和观点,家人和朋友会为你感到骄傲,嫉妒你的人也会从内心佩服你,但是当你又开始追逐新的梦想时,这样的情景又会重现,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永远不要问别人你做的对不对,你要完全自己思考和决定,即使你现在的决定所有人都反对,但是只要还有一个声音在支持,你就要继续往前走,这一个声音就是你内心发出的最强大的足以抵抗一切的力量,其实世人都是短视的,都是现实的,他们只会看到你的现在,但是不会也懒得预测你的将来,所以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做,实在是件非常愚蠢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因为你时刻都和自己在一起,我从来就不相信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人生真面目之类的话, 我们很多时候应该多和自己做沟通,多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而不是去问任何其它人,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和伴侣,因为他们完全无法为你做决定. 所以很多时候,我告诉自己,即使所有人都反对,不管是来自不怀好意者的嘲讽和落井下石,还是来自亲人和朋友的温情脉脉,我也要固执己见,勇敢地往前走,因为我一定要证明我是对的,即使长路漫漫。
很多人可以很成功,是因为他们洞察到了这种人生的真相,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富足的财富,显赫的地位,舒适的生活,奢侈的物质,于是世人又觉得自己应该追求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安逸,当然追求财富,地位,物质,安逸这些都是非常对的,人本来就倾向于正面的东西而拒绝负面,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成功者他们生活的本质是不断改变,不断地准备接受各种挫折和磨难,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命找下个出口,要忍受各种压力,流言,危机和动荡不安,舒适的生活和奢侈的物质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和地位只是他们成功的阻击了人生的种种负面后上天赐给他们的奖品,我也更愿意相信很多成功者他们对于物质和安逸是种淡然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绝不是人生的真相. 相信人生的真相是阴霾,所以更愿意激励自己用绝对的阳光和积极去驱散它们,要努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各种磨难和挫折,要完全面对一切的负面,要让自己完全的阳光和透明,并且积极的改变命运和追求心里的那些遥远的梦想. 证明我可以是人的基本能力. 很多时候都感觉,现实社会在剥夺女性奋斗的权利, 几千年来,社会一直在不断的鼓动男性要奋斗拼搏,为了让女性更好的为男性的奋斗服务,女性被教育要成为他背后的那道风景,尤其当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女人更愿意选择躲在某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也许这个男人是自己的老公,或者别人的老公,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教育女人是水做的,很柔弱,所以要被保护被呵护,要寻找安逸的生活和舒适的工作,即使奋斗也要呈现一种优雅的姿态, 一定要成为office lady,做金融,做商务,但是如果一个女人不幸进入了一个纯粹的男性行业,整天接触的就是冰冷的机器和脏兮兮臭哄哄的工人时,如果她想要继续在这个行业打拼,周围出现的全是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是当我们对这种观念进行一个更深入的反思,却觉得一切都很可笑,女人为什么就是弱者,我们相信自己弱是因为我们一直被这样教育,当男人关注强大阳刚的文化时,比如政治经济军事这些现实的东西,我们关注的是时尚美容文学艺术小资烹饪生活小常识,一个人接触阳刚的思想,就会趋于阳刚,接触阴柔,就会趋于阴柔。
还在一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男人都是可以三妻四妾的,那时的女人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社会发展到现在,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其实女人还是没有在社会中正确定位,当然社会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本来就是问题此起彼伏的,但是作为女人,我们一定要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要被现实所误导,不要被教育所误导,要追求真正的平等而不是躲在别人背后,接受被保护呵护的假象,多少女人要面对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而自己在家独自落泪和守候孤独,其实从某种角度说这就是你宁愿被保护而不选择面对社会的一种惩罚。
我觉得一个更加完美的社会是鼓励和肯定女人的奋斗,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和岗位,只要是奋斗都应该被肯定和鼓励,并且女人其实是不需要被保护的,保护本身就是种歧视,我们要选择像男人那样自我保护。
告诉自己,挫折是人生的常态,积极应对和勇于改变是我们应该保有的状态.
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整部电影,多次让我感动流泪痛哭,多次让我起身为主角鼓掌致意。
妥瑞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
他的怪病,让他的教师梦一次又一次破裂,也让他在社会中饱受到人们的歧视,也让他一次次失望、愤怒、彷徨和无助,支撑他的,是他想帮助更多孩子的信念,是他百折不饶的韧劲,是他的家庭对他的关爱和支持,是社会爱心人士对他的宽容,是音乐,是体育,总之,他坚持下来了,并且成功在一个小学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工作。
他付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他换来的,也是孩子们对他的支持和热爱。
他上课的风格,是如此温馨和自由,如此幽默,学生们是如此踊跃和兴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这能反映出布莱恩的教育理念,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诉说两点,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
布莱恩用不尽相同的办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挑战自己,热爱学习,学会爱与感激,而不是训练或者要求他们去掌握一个技巧。
与之对应,让我想到的是国内近几年涌现的经典教育之风,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诗词等经典,从而扩大心胸和视野,虽然方法和手段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那些强迫孩子们从小去学习他们不喜欢技能的教育方式,实在是没有远见、扼杀童心、舍本逐末的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
以缺陷为师,正因为我们的缺陷,所以“我”才是“我”。
接受自己,挑战自己,全力付出自己的爱,感激所有爱你念你恨你伤你的人,投身于社会,并且努力让社会接纳自己。
美国的励志片很多,就情节而言,他与阿甘正传有一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甘的经历太传奇,很美国很英雄。
而“Front of the class”却很平实很生活化,让人觉得他就在你身边,而他所做的所有事情,也是我们都能去做的,所以他能让我感动,让我一次次为他鼓掌。
不足之处在于,剧情还是太美国了,情节比较简单,有比较浓重的初级成功学的痕迹,片面宣扬只要努力和挑战,没有不成功的。
而人物间的矛盾分析、个性冲突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单薄,毕竟导演还是拘泥于人物原型,而且在拍摄的技巧手法、音响效果上,乏善可陈。
毕竟属于小成本制作,无法在票房上取得佳绩,但也可以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电影了,让我们能得到那份感动,那份爱,那份智慧。
需要忘记“我是第一名”这个译名英译front of the class要意味深远得多电影会美化很多东西包括“奇怪”因此看到男主随意怪叫的时候除了略带同情,更多的是觉得非常可爱也是“欢乐”与“泪水”的欢乐所在但移至现实你能接受一个在公众场合随意大声怪叫的人,或帅哥吗起码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不行屏幕像块照妖镜所有在屏幕前嗤之以鼻的人走出电影院走出电脑屏幕不也是俗人一个在忘却以后同样会对街上突然大叫的人投上异样的目光把他从音乐会从图书馆轰出来这就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每个人都是道德的楷模我们会鄙视嫌人脏嫌人臭的嘴脸会憎恨贪生怕死,紧急关头临阵退缩的懦夫但这些原型都是从你,从我身上可以找到的对于电影中的东西越是大共鸣你越就中枪了……搜索了关于妥瑞症的相关资料发现这并不是一种很罕有的病症随时可能在你我身边妥瑞症本身不疼痛,不劳累如果摆到原始社会,这根本不值一提大喊大叫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反而能吸引大量异性来个N妻X妾但现今的社会你要是做回你的天性,你就是奇怪,就要抵受奇异的目光相信我是面试官,我也没有这个胆量去请一个会在公司怪叫的人即使我看电影时义愤填膺,但回到现实我仍然是一个丑陋的剧中人如果你太入戏这部电影不像会飞天遁地的超人一样不可复制你大可以走到图书馆,走到电影院或面试的时候随便这样叫喊一下这是一种很好的脸皮训练你会发现原来电影中的场景已经是很美好的了那些因偷笑而松弛的脸皮那些将眼球偷偷窥视的猥琐就这样一个小小动作跟正常人的一个小小差异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变化别人的眼光就彻底改变当我们千篇一律地做着同样的事情遵守同一样规矩时有没有偶然想到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是不是一次集体中毒我们沿着一条被强加的所谓正常之路而忙忙碌碌当有人用奇怪的叫喊方式来提醒你醒觉吧,正常人你会否意识到这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前几天,我看了《我不是药神》。
那个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评分也很高。
但我个人并不喜欢,主要的原因是不好看。
虽然那个片子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不错,但是就故事性而言,实在是平淡了点,很多时候我都是快进的。
简而言之,我觉得我不会看第二遍。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叫我第一名》。
这个影片同样是根据现实改编,但给人一种“艺术高于生活”的感觉。
第一次看《叫我第一名》,那时我在读高三。
当时在学校待得太久,有些喘不过气了,于是我请假回家休息一天。
也就在那天,我看了这个影片,确实给我很大的触动。
后来,我时不时就会再看一次,对这个影片愈发喜爱。
电影简介说回电影本身。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有妥瑞症的年轻人实现梦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故事。
妥瑞症患者会经常发出怪怪的叫声,也会做出扭头、弹腿等动作,最关键的是这一切根本没办法控制,就跟打喷嚏一样。
某种程度上,主角是残障人士。
因为会怪叫,所以他经常面对别人怪异的目光,以及被质疑这样如何教学生。
但主角通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老师,还获得了年度最佳老师。
以上就是主线剧情,一个励志故事。
但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让一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往往不是主线剧情。
如果是一个偷懒的编剧,也许他会觉得这样一个故事就足以搬上荧幕,将主角塑造成一直坚持不懈的人,在次情节上也会比较随意的加入一些过往回忆、爱情故事、家人的支持或反对。
然而,那样一个电影绝不会给人以足够的触动,更不会让我百看不厌。
《叫我第一名》是一部大师级的真实故事改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下面,我分几点详细说一下。
一、大师级的编剧在编剧圣经《故事》中,罗伯特·麦基曾说过:“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任务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
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一生。
”《叫我第一名》的影片时长仅仅一个半钟,但是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让人仿佛伴随主角经历了一生。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叫我第一名》的大师水平实至名归。
整个故事分为两部分,前者为找工作,后者为教书,各自引入了不同的矛盾冲突。
在找工作的前半部分,电影将主角的过去一一展现。
但是,电影并没有真的从小时候开始讲故事,而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穿梭,并且衔接得天衣无缝。
现在时的主角正在找工作,但既然他是带着妥瑞症去找工作的,那么自然要解释清楚妥瑞症是什么,对主角的童年造成了什么影响。
找工作的过程是曲折的,有的校长掩饰尴尬,有的校长不介意,有的校长很轻蔑。
而在童年的经历中,主角在学校的不如意,母亲坚持为其寻找治疗方案,父亲认为其调皮而愤怒,其他妥瑞症患者,以及主角为什么偏偏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全都非常详细的交代清楚,很流畅。
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人生信念是什么?
人生转折点在哪里?
几乎都在前半段展现出来了。
但是,光是知道主角是个怎样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励志,我们还需要看到主角成为老师之后究竟会怎么做。
在当老师的后半部分,故事围绕着几条线索,将主角的生活扩展到更多的层面。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线索分别是教书、谈恋爱、修复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再细分点,可以看到教书的情节中主要围绕三个学生展开,还引入了教师考核;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则加入了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的小情节。
可以说,尽管只有45分钟,但情节之丰富,就如同饕餮盛宴。
而在主角在年度教师的评奖致辞后,故事也正式画上句号。
主角不仅非常努力的克服阻碍成为教师,而且也很善于当一个教师。
二、创意十足的场景改编真实故事的最大阻碍在于,如何把握真实与好看的平衡?
如果把故事改编得太好看,那么就引人发问,这是真的吗?
如果太生活化,那就令人乏味,乏味的故事哪怕再真实也没人想看,更不会触及人心。
在《我不是药神》中,电影想要展现徐峥和儿子的关系,于是两个画面来表现。
一个是大澡堂洗澡,另一个是儿子不愿意找继父要钱买鞋子,而是找穷困的亲爹拿钱,徐峥也很痛快的给钱了。
这两个画面出来,我的第一念头就是——“哦,导演想要告诉我,徐峥很爱儿子,且儿子和徐峥更亲。
但是,这手法好low。
”相比之下,《叫我第一名》的场景就非常有创意,真的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在这里,我举一个非常特别的场景。
主角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他和女孩子约会过一次后就没有第二次约会,因为他害怕会破坏这一切美好。
但是,在故事的后半段,主角找到他的真爱,第一次约会很开心,而且他们还进行了第二次约会。
通常来说,这样的爱情场景,要么更好,要么更坏。
在这个电影中自然是更好。
那么,如何展现两人关系更加亲密呢?
也许很多电影都会不假思索的用那个经典却又俗气腻味的动作——亲吻。
然而,《叫我第一名》可没有这么做。
两人在静谧的溪边木台上观景,只说了几句话,两人就进入即将接吻的状态。
主角探头亲近女朋友,就当你以为两人要亲上,浪漫的音乐即将响起的时候,主角突然学鸭子叫来了一句“呱”,逗得女朋友大乐。
是的,你没有看到主角和女朋友亲吻,但是你肯定看出来,两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我的天啊!
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这么叫道。
这真的是太妙了。
我反复的看了很多遍,心里太佩服这绝妙的创意。
别的电影以亲吻来展现爱情进展,但《叫我第一名》却以不亲吻来推进爱情关系。
不仅如此,主角幽默的性格还得以更深的展现。
看了不少爱情电影,但这个爱情场景却是我记忆最深的。
除此之外,很多场景都是创意十足的。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不被妥瑞症打倒?
可能有些人会想到,让主角在被别人嘲笑歧视后,主角突然醒悟,我才不要让他们赢,才不要让妥瑞症影响我的生活。
拜托,面对困境还很热情的迎接挑战,那有多不真实?
大部分的人,遇到挫折,被他人否定,心情肯定不好啊,主角也是如此。
《叫我第一名》用了这样一个场景——当12岁的主角看着其他妥瑞症患者令人绝望的生活后,他告诉自己,我才不要这样。
很明显,这个场景更合理、更自然。
要怎么让主角决心做一个老师?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有一个老师很维护主角,于是主角就想要做一个老师。
但这样的场景没什么效果,并没有让人觉得为什么主角要那么坚定的非当老师不可。
《叫我第一名》这么做,校长明知主角有妥瑞症,还让他参加学校音乐会,让他出丑,之后又让他上台,借此机会向其他学生老师说明为什么主角会怪叫,以及大家可以怎么帮他。
最后,主角下台时,在场的人都为他鼓掌。
借用主角的话来说:“几句话,教育一下,就仿佛开启了全新世界的大门。
”那一刻,想必主角一定会教育的力量深有体会。
这样一来,主角的执着和追求就有了非常坚实的原因。
要怎么才能展现学生对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光是学生说还不够,电影还用了一个小女孩学生的死亡(绝症)来表现。
葬礼上,主角担心自己会打扰仪式的进行,但小女孩的母亲亲自把主角请进去,说他是女儿最喜欢的老师,务必来送她最后一程。
这样的场景别出心裁,令人落泪。
主角要怎么说他的获奖致辞?
不管再华丽的语句,永远都是无力的。
电影中,当主角想要说自己从妥瑞症中学到的道理时,台下的好几个小朋友学生举手了,他们中有原本很调皮的学生,他们一一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时,你更能清晰的看到,主角的以身作则究竟影响了多少人。
有这么多创意十足的场景,自然是百看不厌。
三、主角的人格魅力我对演技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叫我第一名》主角的演技真的是非常赞。
妥瑞症发抽似的怪叫和怪动作,要自然的融入场景中,说台词时还有做动作,我想想都觉得非常困难。
由于很自然,主角的形象就更深得人心。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
整个电影看下来,主角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很打动人的。
他面对别人怪异的眼光,笑着对一个约会女生说:“我经常看到那样的表情,那是羡慕的眼神。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跟我一样发出这么酷的声音。
”这种态度,真的是很多人没有的。
谁都会有不足,但能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毫不以此为耻,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阿Q精神。
但别忘了,这样的态度会让你将注意力放在好的事情上,长此以往孕育出的那种魅力与性格,没有人会觉得那是自欺欺人。
当然,主角被校长否定的时候,他是非常痛苦和气愤的。
他面试完之后就在汽车里拍打方形盘,用头去顶座椅,咬着铅笔的痛苦模样是很真实的。
事后,他在和母亲打过电话之后才重新振奋精神。
如果他被否定之后,立即就重振精神,那就显得很假。
就像《海贼王》的路飞,大家都觉得他的乐观精神很令人羡慕,但没有人会觉得路飞是个真实的人。
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主角的乐观才真正的触及人心。
而且,主角的乐观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家人、爱人、小朋友学生都受其感染。
这样的主角,很难让人不爱啊。
这种励志的正能量,早在主角成为老师之前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此之外,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主角的谦逊。
有个小女孩的父亲将其转到其他班,因为父亲害怕主角的妥瑞症会影响女儿的学习。
但小女孩很喜欢主角的课,经常站在门口偷看主角上课。
我以为主角会让小女孩进来一起上课,但主角却把她带回去,说:“你也有个不错的老师。
”主角并没有自大的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电影也没有让主角带着主角光环去当“龙傲天”,没有那种傲视群雄,有的只是迷人的谦逊。
四、戏剧张力不得不承认,现实是平淡的,很少有事情能达到故事中的那种戏剧张力。
这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时的一个难题。
不过,《叫我第一名》处理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叫我第一名》引入了丰富的多样性。
小时候,面对主角的妥瑞症,不同的成年人有不同的态度。
在确诊之前,老师是愤怒的,强迫其认错;母亲坚持不懈的想要治好儿子;父亲认为他是在调皮捣蛋,后来确诊后父亲依旧心里很在意;医生认为他是在表达父母离婚的愤怒;同学是在欺负他。
长大后,高尔夫球场的管理员因为妥瑞症不允许主角入场,有的高尔夫会员则邀请主角一起;有的约会对象虽然对主角有好感,但提及妥瑞症却语焉不详;爱人则毫不在意妥瑞症。
在教学理念上,有的老师是在工作,职业是完成课堂教育;有的老师因为把一个调皮的孩子丢给主角而道歉,很明显他与主角的理念不同;有的校长非常认可主角的教育理念,不要因为任何事妨碍他们的人生,并觉得主角很好的以身作则;父亲则是无所谓,觉得为什么非要当老师,行行出状元;母亲则非常支持主角。
诸如此类。
这种丰富性,带来一种大交响的效果,富有戏剧张力。
同时,电影的故事动感也很好,好事后面跟着坏事,转折不断,此起彼伏。
这样的电影,随便跳到哪一秒来看都会被深深吸引,看的津津有味。
除此之外,电影的镜头衔接剪辑也非常流畅。
比如上一个场景以圆形的唱片收尾,下一个场景则以圆圆的朝阳衔接;又比如,一些优秀的转场剪辑,上一个镜头划过一面墙,下一个镜头则借这个墙作为幕布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再比如,上一个场景,主角坐在父亲的车里,主角画外音以“爸爸发脾气我不怪他,我的怪动作把他搞疯了,因为他跟我的老师一样,不知道我什么会有奇怪的动作,只知道这是不允许的”结束了这个场景,下一个场景就是学校的教师如何对待主角。
这些流畅的场景衔接,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结语这个影评写得稍微多点。
这个电影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而它也太优秀了。
仅仅是励志片的标签,实在是太简单了点,《叫我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作品,非常值得多看几遍。
---公众号:伏龟影评。
欢迎关注。
在生命的历程中,无奈人在挫折与困难的风里,无奈人在悲伤与失败的雨里,无奈地在似乎注定的命运中漂流。
感慨着时间无法回头,悲慨着梦想似乎与自己的命运平行而永不相交,有些人却总是抗争着命运,试图把我人生的左右。
但,这真的值得吗?
有些人常以抗争命运自居,嘴里说着我命由我不由天,背地里却转发着“10秒内转发,考试必过”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不靠天活。
影片中的布拉德,算是与命运抗争的勇士吧?
如果没有赏识他的校领导,如果没有理解他的校长,如果没有懂得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许,她就会在自己与命运相抗争,与病魔相抗争中失利。
而这些因素,都是天注定的。
所以,所谓在逆境中,挑战命运,那些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也许,就是赌上天会眷顾自己的人。
虽然这样的赌局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但,当我们每个人熬夜奋战的夜晚,当黑夜的幕布遮蔽了一切光亮,隐匿了那些喧嚣,是否会怀疑自己的赌局是否值得?
在学生时代,这个赌局叫做成绩,你是否感赌你自己是学习的那块料,而拼劲全力的去冲刺?
在就业面前,我们又会面临当自己的理想兴趣与自己的擅长和能力不同时,是否选择妥协?
布莱德,从小就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妥瑞氏症。
就因为这种疾病他从小就不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因为所发出的怪叫而“备受关注”。
他习惯了别人口中“怪胎”的称呼,他更习惯了父亲因此而向他大声怒吼的狰狞……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变得坚强而敏感。
校长的一句话改变了他:“我希望你不是被这种疾病所埋没,而是被它所激发”。
后来他不再自卑,不再堕落。
他学会了正视困难,他学会了坚强面对,他学会了追逐梦想。
他懂的了坚持 ,自信执着。
没有自信没有执着,再美的理想也犹如泡沫,转瞬即逝。
这是一部如此典型的励志片,身患疾病的男主角历经千辛万苦,事业爱情两手抓来两手硬.最后的典礼更是让好莱坞大团圆结局继续俗套.说他没新意也好,很乏味也罢,反正人们时不时的总需要一些这种片子来告诉我们做屁民也是有盼头的,不要动不动就自杀,或者动不动就反抗政府.男主角爱情事业两丰收的同时,我们来看看女主角.贯穿整个电影我们也没看见男主角去看望岳父岳母.最后的片花稍微有了关于两人婚礼的描述,总之到底也没谈谈女主角的家庭如何反对,两人如何情比金坚.不过,一个励志小电影,说好一个主题足够了,所以在影评里,咱们谈谈另一半:爱情.结合刚看过的中国访谈节目,说得是聋哑人和小海归之间的爱情.身患残疾的流浪汉和留洋美国的小美妞,多么励志的一个话题,当然,如虎添翼的还要有小美妞家里强大的恶势力存在.父母坚决反对,亲友扼腕三叹.原谅我的跳跃思维,在这部电影里,或者往大了说,在西方世界观里,好像金钱\房产什么的感觉很淡很淡.不是说没有,不是说不重要,但是在中国人眼里的西方的"憨人"实在太多,不能理解漂亮的大学女生辍学跟随高中毕业的男友养孩子,挣票子;不能理解见着消防员吹起口哨,对多金的秃顶律师却连眼都不抬.不能理解离婚带孩子的女人得到贵族未婚男子的垂青,不能理解40岁的女人仍旧社交活动频繁.中国人不能理解的太多.这是正常的.别说什么真爱至上,什么爱情神圣不可侵犯.整个社会都在强奸你的意志,这跟你本身有没有偏见没有关系.美国人对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了身患残疾的小伙儿不会表现出多大的惊异,家庭会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在两人的爱情婚姻自由面前显得那么的微弱,以至于根本没有什么力量.罗密欧和朱丽叶死了那么多年,但是西方人仍旧引以为戒,牢牢的把自由平等刻在心理.国人才被开放没几年,整个社会被浸泡在偏见里无法自拔.对女人三从四德的偏见,对离婚的偏见,对拖油瓶的偏见,对残疾的偏见,对穷困潦倒的偏见.就像节目里嘉宾说的,你结婚可能因为对方有车有房,可是那些离婚的不是因为车没了房没了,从活蹦乱跳变成瘫痪在床了.离婚是因为爱情没了,感情没了,当初结婚所憧憬的生活不过是一片蓬莱仙境而已.心理医生不用当初患过心理疾病才能当医生,但是人的成熟一定是从当初不成熟成长起来的.父母曾经走过,知道没钱的苦,懂得被歧视被嘲笑的痛,所以他们的反对是正常的.那些痛骂父母的人们是不正常的.正是因为你们在社会里都在用有色眼镜看着残疾人看着离婚妇女看着贫穷,你们歧视着,嘲笑着,所以才会有小美妞父母的反对,才会有那么多的不认同.人的成熟在于经历,但是父母没有替孩子经历过,所以不能武断的套入.反观西方,反观电影中女孩所说得:"比起那些只会自吹自擂,自以为是,闭不上嘴的男人们,你的这点小毛病根本对我不会产生影响."因为整个西方的价值观都是一种"幸福导向",而不是金钱或者其它什么.这话说的有点绝对,但是我么能看到主流,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价值观如此的不同,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我只是在思考,在找出一个解释的逻辑.我知道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追求.你希望有安定的富足的生活,那么请尊重那些为了爱情不顾对方背景钱财学历的人们所谓的"疯狂".他们也许不成熟,也许会后悔,但是此时此刻,他们有一种感情冲动,在追求在向往.等这段狂热过了他们也许就成熟了也许经历经历下一段不成熟.这是人生来的特权,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用到.记得母亲的同学曾经抱怨过自己那个身为三甲医院主刀的优秀儿子为了年轻时候深爱的女友一辈子未婚的悲惨生活.那位母亲在儿子20岁的时候就极力反对,现在,儿子已经40岁了,用20年来证明自己的决绝和坚定.以后还要用一辈子来证明自己的爱情.母亲的同学很是后悔,儿女的幸福因为自己的执着而葬送.也许他们20岁的那年结婚了,生孩子了,吵架了,分手了,复合了,又吵架了,离婚了.也是20年.但那才是生活,现在,优秀的儿子活在回忆里,那名20岁时候深爱的女子已为人妻,在自己儿子心里成了一颗美丽的朱砂.我没有赞扬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也没有对中国社会口诛笔伐.我只是觉得在西方,人们活得更自由更自我一些.那些在我们看来疯狂的事,也许是另一种生活.你不能得到全部.你的爱人不能符合理想中的一切.你想要稳定,沉闷就是不可抗拒的副产品,你想要刺激,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安全感.这跟你想要喝酒就一定要忍受宿醉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你周围的人想要你要什么.但就像我刚才说到的,整个社会在强J你的意志,这跟你本人什么想法无关.面对强J,要不然就反抗到底,要不就认真享受.要不就赶快死,要不就好好活着.
我爱听80年代的老歌,他们觉得这比我发出的怪声更怪。
美国残障法案明文规定,我有权利得到这样的机会。
“我们已经有个妈妈了。
”“现在会有两个了。
”我喜欢学习,但我讨厌念书。
很难想像我才12岁就领悟了人生的哲学。
我有第二次约会症候群。
“除了教书以外还有很多工作。
”“不适合我。
”大家都接受我,我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我不认为有哪个小孩是没救的。
最让我受伤的是,他从来就不接受真正的我。
希望是很难戒掉的习惯。
我低头看着那份学生名单,就好像在宣布明星棒球队的先发球员名单。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喜欢米利瓦尼利吧。
科恩老师永远不能玩捉迷藏。
所有的鸭子都有妥瑞症。
我会嫁给逗我笑的人。
家长是老师最难解的课题。
妥瑞症患者是有特权的。
“你可以去考试了,有单独的考场。
”“你跟他们说了什么?
”“关键字:我要告他们。
”你讨厌书要怎么当老师?
硬帽子戴在顽固的脑袋上面。
去适应我的妥瑞症让我学到全世界最宝贵的教训,那就是千万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
美国影片有许多改编自真人真事,通常都很感人,这一部也没落下这两个字。
除了片中饰演儿时布莱德凯恩的小演员Dominic Scott Kay那双湛蓝清澈的眼睛和耀眼的笑容把我打动,片中轻松的氛围也感觉很舒服。
虽然从六岁开始妥瑞氏症随时会出现的生活已经是残疾,但主人公乐观积极的态度淡化了生活中处处不便给他带来的痛苦。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虽然总是发出怪声和怪动作让可怜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学生甚至校长排斥,但妈妈没有放弃他。
布莱德凯恩的妈妈去翻阅专业书籍弄清楚孩子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生病了,叫做妥瑞氏症。
从此他们可以去正视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漠不关心、不是搞不清楚状况、也不是随意责骂。
之后妈妈又试图说服校长接受患有妥瑞氏症的孩子,去了解妥瑞氏症和其他患者,并从不放弃孩子,鼓励他并为他骄傲。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校长,发现了总是作怪的学生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把异样的孩子赶出学校,而是给布莱德凯恩一个机会表达自己,解释自己,并教会了全校的孩子们如何去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
片中有一位伟大的女朋友,布莱德凯恩爱上的姑娘不虚荣,不觉得发生怪声和怪动作的人在身边让自己难堪,她知道这个男人只是患有妥瑞氏症,但他好过那些老是吹牛还一事无成的“健康人”,好姑娘不从外在否定布莱德,而是看中了他的内心。
片中有一片伟大的孩子们,他们总是最快接受这个怪咖老师,不管是影片中出现过还是没出现过的那些布莱德凯恩实习时教过的孩子们。
孩子们单纯、善良,老师偶尔像鹦鹉一样发出怪声并不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或许孩子们更能轻易分辨什么是好老师,只用直觉就够了。
片中的主角同样伟大,因为他虽然小小年纪就受到父亲的责骂和偏见、受到周围的“正常人”的排挤、看到许多妥瑞氏症患者自暴自弃,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感谢妥瑞氏症,让他学会了永不放弃,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缺陷变成了一个阳光积极而有意义的人,每次看到布莱德灿烂的笑容都让我为他开心。
片中还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法律,如果你对一个残疾人不公平,是会被起诉的,而如果你对一个残疾人没有相应的照顾,同样会被告上法庭。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放的,用意很明显,她想要的效果达到了。
至少我是被这个电影触动了。
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这一点就让整个电影更加真实化了,但肯定有夸张的地方,比如男主角漂亮的女朋友(😂我猜的)。
男主角患有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
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父亲也总是认为他在捣乱,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直不太好。
但母亲一直陪在他身边,鼓励他,不放弃治疗孩子。
母亲对男主角后来的实现梦想以及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你我都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正常说话,老是会发出怪音的人,想要当一个老师,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放弃的精神,努力去奋斗克服困难才有可能会实现梦想。
“父亲永远不了解我的乐观。
”“如果我放弃,就是向那些错看我的人屈服。
”“和往常一样,我的朋友提醒我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是这点很难做到。
”“我不会放弃你的,我也不会让你放弃自己。
”想放弃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继续在奋斗的路上前行。
励志电影····剧情好胜过一切··
好有爱~~~~~~~~~
励志小片,没想到有这么高的评分,其实都是冲着大小正太的颜去的吧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不是主角虽然身残依然志坚,是一个社会对残障的尊重和宽容,没有他小学的校长也不会有以后追逐梦想的科恩。有学校愿意请他做老师,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到他班里,孩子们尊重他,这些默默的人的宽容,让我感动至极。
励志片通常枯燥
男主太帅了,丑点会不会更励志。
没啥好说的,励志嘛,没看完,还是传记,加油吧。
程照阳出演男猪脚,这电影太熟悉了
男主笑的时候脸就会微微发红,可爱到爆哎。剧情其实有点太顺风顺水,没有阴影的阳光还是不妥。另外片名很low,一股油腔滑调的港式风味,显然没有《讲台前的我》好。
乱梦现实。末了的“荣誉”,其实是老爸用书橱换来的。。。。。为什么不扬长避短?有几个人可以不为生计,只为梦想!网络就是好啊,随便一搜,美女佳人就到,乱梦!
真够囧的 开始一直笑 最后笑不动了
又是,做不完的美国梦。
好樂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未看本片之前,对妥瑞氏症是相当陌生的。在美国这种病至少超过十万例,大部分人群都选择在家庭的庇护之下养老,因为家人认为总比在各种场所影响他人要强。妥瑞氏症目前所知的病因是脑基底核的多巴胺过度敏感反应,及脑基底核与脑皮质之间的联系出现问题,导致出现慢性、反复、半
演得太出色了~~
Based on a true story~是有4,5个泪点~挺励志的!
评分最高传记片 No.14。看到结尾的小彩蛋才发现,原来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天呐 明明是12年前的电影,却这么好看又好哭。当初看片名的时候一直误以为这是一部职场励志类的电影。患有妥瑞氏综合症的 Brad 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但是神经性疾病让他总是不断的发出怪声和无法控制的痉挛。嘲笑、歧视、议论纷纷,你能想到的委屈 他统统都经历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一直在不停的转学,直到有一天一位伟大的校长带他站上了演讲台 向所有的同学说明了他的妥瑞氏综合症——这也是让他成为老师的契机。让我一度想起了三年前的那部《奇迹男孩》:「如果一定要在善良和正确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正视自己的缺陷,才能让所有的人忽视它。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代表你很没用,而是说明你并不孤单。
有个故事叫执着
一般般
男主角长得挺精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