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Road to Film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热门推荐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长篇影评

 1 ) 只有白痴才会在电影里写日记

先用尊敬的前苏联伟大的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一段话镇楼:“没有什么比「寻求」更不适用于艺术了,它掩饰了无能、内在的空虚、缺乏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卑贱的虚荣。

「一个正在寻找的艺术家」——这些字眼只能作为半吊子的人接受劣作的掩饰。

雕刻时光9.1[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你拍了一个像Vlog一样的纪录片时,就别再拿着它当电影宣传。

关于讲述导演拍电影的故事,我只觉得《灾难艺术家》讲好了。

本片着重点是陈导找投资的故事,并掺杂他个人找不到投资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不理解和吐槽,没有全面调查的深度,不像电影简介写得那么高大上。

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

如果认为电影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临摹,不必设计桥段,也不必设计对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自然呈现在影片里——那恐怕电影的门槛也太低了,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已经把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混在了一起。

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

一个人的日记写得好不好不是看他自己在日记本上掉了多少泪,而是读到这本日记的人掉了多少。

“操·他·妈艺术哪有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初衷,和为了表达什么什么,那都是后来展开,或者杜撰附会才有的事。

所谓艺术,就是当天我很下流,又单纯地看到楼下两个姑娘走过,觉得这个画面很美,很吸引我,然后想拍一部电影。

”(来自电影开头)

这话我震惊了,原来凭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的情绪竟然也够填充一部电影了。

后来我才知道,哦,原来开头这个灵光一现的瞬间的作用就是在街边和刘阳聊天的镜头。

又嘲讽像刘阳这样的人都能拉到投资——然而陈大导演自己在和刘阳谈投资时,主动暗示刘总自己手里有女演员的资料,什么20多个女角色云云。

后来谈崩了,打电话的时候反倒吐槽刘总急着要看“ 傻逼女演员的ppt ”,excuse me?

陈导果然在电话里给刘阳硬上了一课。

作为一个导演,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不懂投资也应该具有与之交往的能力。

动不动骂别人傻逼不懂你,面对他人对剧本的质疑,永远是拿其他成功电影举例,洋洋洒洒堆砌一大堆辞藻,什么镜头只分讨巧不讨巧,王家卫怎么拍,北野武怎么拍,人物边走边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怎么拍,从不试图用自己的独特艺术理解来让人信服。

陈导:“因为你是导演,所以可以被原谅。

” 自己的电影被甲方以不赚钱拒绝投资,就想象对方跪在地上喊自己电影名字,啧啧。

别忘了塔可夫斯基还说了一句话,“导演拥有的权力可能使他萌生幻觉,自以为是无所不能造物主,由于他的职业便有着各种重大的诱惑,往往使他身入歧途无法自拔。

” 在30多岁的年轻人——陈大导演的幻觉里,要么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要么我对电影的认知你不懂。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

诚如歌德所言,如果你想得到睿智的回答,你必须提出睿智的问题。

他指责别人群魔乱舞、把电影当娱乐,但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发现他之所以吃闭门羹,除了自己写的BP(商业策划书)不够专业之外,和艺术电影本来就不赚钱的固有品质也有关系。

疯狂骂投资方唯利是图我也笑了,陈大导演该不会以为电影是慈善事业吧?

像陈大导演这样絮絮叨叨,企图把一整套文学理念摁进电影,还在片尾对观众进行长达20分钟说教,更擅长的可能是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吧~

 2 ) 生活总会是殊途同归

电影该是什么样子的,电影人应该怎么存活,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艺术,环境怎么样了,机会在哪里,投资靠不靠谱,创投行不行,这个奖野不野鸡,什么时候才能有金棕榈,领奖要说些什么,得奖要怎么回顾自己的人生这些我想了三年,没日没夜,我很激动地看到这个片子呈现出了我的生活状态,几乎一模一样,在北京我也有一个跟我想法有区别不过状态类似的朋友,与你——你指晨风,或者什么蝉,我也懒得搞得清了——一样,你年龄大我一些,但我还是很惊讶所谓迷影——我暂且这么论我自己——的人都是殊途同归,想的差不多,兜兜转转差不多,超我差不多,自我也差不多,因为每个人家庭的境遇本我有一些区别,但也不打紧,总归我们都是一群对着未来打手枪的人,原以为打开豆瓣今天你该是出头之日,大概能得个七分什么的,没想到收到了这么多的恶意,何其悲凉女朋友跟我一起看完的,她在中间说跟我的毕业作业一模一样,北电,摄影系,惭愧的是我那无人问津的破逼片也花了将近三十万,我当时构想了自己的语言,出于本能,章节式的,互相关联,用别人的话说不知所云,专业的编剧看到跟我聊剧本结构,我很迷失,我哭过一整夜,那晚我的人生经历了一场2046,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说重点,重点是我认为那是一种语言,我在你的片子里也看到了这种相通,虽然我太小,没有像你打磨的那么圆润,但至少我们在某夜经历了相同的情感,继而殊途同归,哦天哪,殊途同归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词叫缘木求鱼,我思考到了今天我们相同的重合点大概是在老塔,北野武,王家卫,杨德昌等一部分的美学意识,不同的点在于伍迪艾伦为代表的小品,无从激起我,这一点很像我跟我北京的朋友,我们本质是对电影艺术的口味不同,但就算自说自话谈天论地也能彻夜长谈,报团取暖,这种慰藉可能是除了深夜发现了一部新的好电影外另外的高光时刻,属于你所谓的囚徒或者之子之类的唯一能收获的东西吧,毕竟赚不到钱,毕竟离曙光尚远上一次看到有如此表达的片子是kun1,很爽到我,虽然我本身并不觉得戈达尔是什么玩意——我理解他的好,但不是我的本命,但我觉得你这个电影是我看到的第二部中国戈达尔,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我们甚至不能精疲力尽,现在的我羡慕每一个拥有过机会走出来的导演,他们太幸运了,可能我只能最后关于电影的重点就像《地狱为何如此恶劣》一样吧,高喊电影之神万岁,然后啥都没有关于你的景点也是我在上海最新过的地方,我可怜的一些记忆停留在宝山,苏州河,老厂房,思南公馆,尚熙大厦,我也是在上海堕落下去的,几个月前我开始拍抖音了,现在已经过了几个月了,我只能在周末的时间疯狂看片弥补一下自己的审美,要不是广告行业和疫情,也许我尚能在北京滋润地过活,做点关于毕业作业的长篇的美梦,或者投入精力到我那些一堆堆没有啥商业价值破本子,但我这样误打误入地进了短视频,开始看网红,开始接触你投资人说的那些屁话我更加的不知生活该如何定位,因为,看电影爱电影的人心都是至高无上的,虽说口味不同但总归知道灵魂震颤的感觉,那个玩意是至纯至美的,而所有的商业都像沙比,你不接受他,不喜欢他,能挑出一万个不对的理由,却能够成立,能够赚钱,电影行吗?

电影不行,任何失误都是致命的,都会不完整,呕心沥血做出来的东西都要是完整的,只有商业的那些东西才不需要完整,他们只要有效,有效,明天还要上班我竟然,可笑在睡不着的时候我不知自己在哪里,拍广告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哪里,导戏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只能安慰自己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好,我也知道那些在拉低我的什么,在搅和我,怎么办呢?

不做吗?

不做好吗?

做好了是不是离自我越来越远了呢?

虽然做好了能挣钱,但你能抹杀这种记忆吗?

抹杀你做过这样的事情吗?

就像睡到女神之前你要过无数关,一个一个关就是一个一个恐龙坦克,过不完这些关怎么办呢?

女神就是不在怎么办呢?

真的睡到了我也无所谓了,怕的就是在闯关的过程中我不再勃起了这也不是什么影评,我猜你心态不好而且爱看影评,大概能看到这些话,就是我想哔哔的一些玩意,我也在闯我自己生活的关,客套的说我羡慕你有了第一个长片,而且我还是在朋友圈看到了,应该被很多人看到了,不客套的说我不愿看到你因为这个片子火了什么的,我会嫉妒,人都希望别人过得好,但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期待有一天某个机会能跟你抽颗烟吧,难得孤独差不多,把你蜡烛上的火也借我点一点,以后灭不灭的另说,至少传了不是晚安,愿评论区多一点善良的人,作者扒开自己是想告诉世人一些东西,高位地审判戳伤疤就没意思了,哎,祝愿都是美好的

 3 ) 多了三个字

其实感觉没必要打那么低的分吧,不过就像那些打满分的人一样,我倒也不是和稀泥,我感觉这片子还挺好看的,而且话糙理不糙是不是,别的矫情的确实矫情,但情怀什么的确实需要落地,我感觉这个片子落地效果还挺好的,给我我可能还拍不出来呢。

当然批评不意味着一定要拍的比他更好,但话说绝了也没意思,我觉得这是个蛮好玩的小品,我们也挺需要这样的电影,最次也可以当伪纪录片来看对不对,虽然内容确实不太丰富,但确实是个人表达。

但其实呢,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缺乏的不是艺术的气氛,甚至不缺乏好电影,而且阻止胡波自杀和年轻人不断自我调侃的现实,胡波未必能拍出最好的电影但是他不应该死掉,这个导演就算这个我觉得还行但也未必能拍出真的好看的电影,但如果有一天年轻人不会被逼自杀,如果更多年轻人可以绕开苦逼的自我感动,那大概会很美好吧。

 4 ) 两万块怎么花

在一个日记电影下面随便写点日记吧。

这是部催人算账的电影。

之前豆瓣上看到有位作者两万块自印了一百本书,每本两百块,书名就叫两百块。

(数字不敏感可能记错)。

po了几张书页的照片。

讲什么?

完全不记得。

印象深刻的是,几张纸没有一个分段。

密密麻麻的第一人称。

这件事在我内心中发酵出一个灵魂拷问。

如果我自掏腰包两万块,好像也不至于掏不起。

《经济学原理》的一点皮毛:决定定价的不在于成本,而在于供需关系。

由此解释一切文娱产品,总成本不会由销量影响,因而大众文娱通常定价是一个普遍可接受的价格(不会因为某部电影质量好坏影响票价,决定电影票价的是排厅;不会因某本书的内容优劣决定书价,而往往取决于硬装平装);从消费者的角度,不存在“劣质”内容有价格优势,所以文娱产品头部效应特别明显。

简单说,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将收割天价资本,相反的譬如纪录片、装逼日记,类似于免费求人看,还不一定有人看。

《爱尔兰人》导演炮轰漫威电影,或许吸睛;《寄生虫》《1917》的好莱坞化,去电影化的商业收编也值得讨论;但说到底这些电影,无论大ip还是卖情怀,靠技术还是靠逼格,都尚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而平庸的,完成度不高的电影,你凭什么满腹牢骚?

这一年看到越来越多的自费创作人。

电影这种烧钱的形式也好,播客、翻译、小说……不一而足。

虐粉卖惨稍微回血,但其实说到底是表达欲爆棚,憋了一肚子心里话,说不上付费请人看,付费让自己的声音得以发出。

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坚持做下来的人,多少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才华,外加一点与众不同的自信。

才华倒说不上来多么足够,或者某种情况说多足够也远不够,因为既然网络互联全球,数字化贯通古今,仅仅是不至于泯然与众的才华,指望重塑人文精神,关照人性光辉,同类替代品可谓沧海,才华绝顶不上一粟。

相对而言关注当下热点的创作,对才华的要求低一点,还勉强算是条职业道路。

再不然就得有金主买单,即是电影里的“站街”五年。

不知道导演把自己的话讲出来了,感觉怎么样。

这个电影的结束出人意料的正能量。

要说这片的故事核心真的清晰,拍还是不拍?

好像借了贷、落了地、拍了片,等待着的就是光明的结局。

其实表达欲这种东西,当然希望有懂的人看到。

所以目标也不是啥院线,不是幽灵场,不是几万水军。

带点悲壮,还电影给电影,要理想化,要行为艺术。

拍完以后呢?

自费表达,所以不用拿自己的手自己的口粉饰他人的平庸。

而后发现条条大路通平庸,唯独和伟大沾不上什么边。

问题刚刚开始。

某种程度说,长期处于这样的阶段:思考是否要接受自己的平庸。

平庸本身不是什么错误。

譬如说在本职工作里,自己也相当平庸,却能拿到一份可以维持生存,而完全无法理解资本家到底剥削到了什么剩余价值的薪水(当做是耽误了自己实现梦想的精神补偿,倒是可以受之无愧)。

当然如果以震古烁今作为量度,很少有人不平庸。

正视平庸的第一件事,首先意识到吃饭归吃饭,做梦归做梦。

追逐梦想的定义未必是说有朝一日靠做白日梦赚到吃饭的钱,还可以挪吃饭的钱来做梦。

所以这就回到了开篇两万块的主题。

粗略想来有这么几个选项:1. 一百本纸质。

(影响力好像不够,免费送书也找不到一百个人送)2. 微博抽奖,花钱推广。

(就算不求觅个知音,似乎也过于竹篮打水)3. 请专业人士编校点评一下,起码还有个提高?

(知识付费,伪中产的消费陷阱)4. 躺平,翻篇。

大环境如此,近一年网络状况足以说明,就算最不需额外成本的文字,几个比特寄存于免费平台,占用资源,我很抱歉。

至于平台要删就删,要夺就夺,寄人篱下,有屁牢骚好说。

电影?

文学?

艺术的殿堂外不缺我这一粒尘埃

 5 ) 想做姜文,先拍《让子弹飞》

看完了《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名字很长,有点导演执着的艺术电影的意思。

片中一直出现小津,侯孝贤,塔可夫斯基,王家卫,太多次了,可以理解导演把自己的电影理想对标他们的成就,但是这部片子表达出的导演的电影艺术理想也就仅限于此了,和导演想要体现出的自我高尚思想相比,这种表达,有点啰嗦,或者,有点low。

除此之外就是“王家卫的《摄影娘》”,不懂电影却想分一杯羹的土老板,如果想接受他们的投资,和他们聊《霸王别姬》的滚滚车轮体现的感情是必然的,这是妥协,不需要走下神坛的无奈、自我伤感转而愤恨这种自作多情。

过分偏执对一个能力没有得到大众认可的导演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想做姜文,先拍《让子弹飞》。

但对我来说这是部好电影,抛开自我磨平棱角的我对主人公,或者说对导演的投射式看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执着,热忱,充满真诚的电影人,值得尊重。

期待《马斯托纳的旅行》。

 6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

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

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

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

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

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

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

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

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

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

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

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

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

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

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

”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

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

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

何谓电影呢?

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

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

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7 ) 这部电影的短评让我对电影感到绝望

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几次,也看过2015年的Demo版,我虽然到底是看过一些电影,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或者说长评,感觉一个画画的人评论电影怎么都没法客观且专业,或是不信任自己主观臆断,又或是有些妄自菲薄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断言得罪了未来的自己。

但在这部电影下的短评里,这些我所惧怕的一一出现,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没让我对电影有任何绝望,毕竟几乎所有行业现今几乎都有如此相似之处,但今天翻了一圈评论,却绝望的很。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vlog,不是电影;导演是白痴;导演才华不够;机位不动所以不够专业”。

这些在我看来愚蠢的论调再伴随着跟风的一星二星打分让我这个外行都难免心凉。

不禁疑问,难道现在的网友已经有权利随意辱骂一位导演了?

已经有资格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专业?

甚至已经能定义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了?

和电影里的种种一样,都是当惯了上帝做不回人,吃惯了狗屎爱上了粪。

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是:“真正的电影不被珍视和尊重。

” 在这些短评里,表现的“何止如此”和“更有甚者”。

看来不止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至于vlog、短视频,所有通过时间与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思想的,可能都不被珍视和尊重了。

我还看到一条评论,大体意思是导演想写日记干嘛拍成电影,干嘛不用纸和笔?

一星。

还有个用两倍速看电影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

这些东西,呵呵。

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好像本就知道这些短评里会说什么一样,把所有的回复都写在了电影里了,一一对应,不信你再去看一遍。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拍错了,只拍了投资人、网红、富二代等等,说他们的种种问题,可唯独忘记了观众。

忘记了欣然迎接着越来越差的时代,并且在愉快的“自由发声”中被时代同化的那些观众。

看了这些短评,我深感到2020年远不如2015年,却对未来来说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的那种绝望。

 8 ) 为自由的电影

关于影片之外的东西,一些碎语。

以下所有的观点都是个人的,不可能客观。

一直在关注这个片子的评价,因为前段时间也看了《矿民,马夫,尘肺病》,相对于那部片子我对这部片子的态度更加积极,不是关乎影片,而是关乎我对创作者的态度。

两部片子我都给的三星,个人认为两者的质量差距不大。

但是评分天差地别,前者八点几分,后者已经降到六分以下。

1.真实《矿》是一部纪录片,《擦》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一个的着力点是生活的真实,而另一个是关乎灵魂。

《矿》从纪录片的水平上来看,个人认为只值三星,有太多高于它的影片,观看量连他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它的叙事基本是随缘拍摄,影片中也没有太多能显示导演功力的地方,总的来说是一部平平的影片。

如果想比较,不必对比徐童和周浩这样天赋型的记录者,挑一些质量高的学生记录片就可以。

《擦》在独立电影中也不算是佼佼者,但是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人不能只关注遥远的苦难,一部叫《何以为家》(迦百农)的影片,在中国大热,贫困儿童的问题在国内也很多,《归途列车》这样的片子更应该看看,但是《擦》这样的影片,也应该看看。

而《擦》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即使导演功力不成熟,但真诚是可视的。

这部呈现“轴导演”的“轴电影”,令我有很多共鸣,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部“纯电影”,是关于一个导演的“生活流”,所以它的文本组织上叙事是去戏剧化的,它本身是一部行为电影,导演自导自演,真实的导演和电影中的导演混淆,电影和拍摄行为混合,有后现代的“反身性”。

影片展现了一个导演在寻找电影投资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个人来说有一些共鸣。

有很多关于拍电影的电影《艾德伍德》《灾难艺术家》《日以作夜》《冥王星时刻》,《擦》在导演功力上低于这些影片,但是导演解剖自己,凝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在真诚上我是非常感动的。

电影有很多种形式和内容,把这个影片当成处女作还是有点野心的。

作为生活流电影,有些生活细节缺失的问题,导演独白写得也欠一点功力,但是导演愿意袒露的灵魂真实让我很感动。

现在没有人会说出自己是“电影之子”这样的宣言,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很懂,别人都是傻逼这样的姿态,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对“大众文化”的嗤之以鼻。

但是在创作者中这种情绪是共通的,但是出于“尊重”和“谦逊”的品质,我们都在调整自己。

2.电影之子导演所表现出的“电影痴”和“出淤泥而不染”是被一些人诟病的,导演身上有很多不成熟,中二病,自我意识过剩的地方,甚至称自己为“电影之子”,每天谈塔可夫斯基,戈达尔,耳边是“电影盛世”的粉饰太平,身边是靠女性带动的“投资”经济,导演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这种困境很普遍。

其实很多诟病这一点的人,都是中了结构的圈套,这本身还是一部剧情片,现实的导演并非完全等同于片中的导演。

导演展现的就是逐梦电影圈的作者导演,这个导演的身上有一些通病。

这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并非输出一种价值观。

3.把电影还给电影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这个“把电影还给电影”的宣言,这部电影的意义就超过了一般的“语言”和“表达”,它所对抗的是,电影时代的落幕 如同文学的衰落。

影像廉价化,这个时代是影像的,但非传统电影的。

网大,主旋律影片,短视频,人们对于严肃电影越来越不耐受。

当年伯格曼在欧美世界风靡的时候,艺术片是有市场的,各种艺术院线,影迷组织,那时候电影审查和分级为了复兴院线越来越细化。

我们的时代,不会有人抑制“安全”的影像垃圾,但会禁止“不安全”的真实影像。

我们面临商业和审查的双重考验,而我们能作为宣言的,就是这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4.为自由的电影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过很多想法,想形成自己的话语,想对抗审查,想成立电影小组,想参与独立电影节,虽然现在我还不具备去实现这些的条件和能力,但我还有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时间。

蔡明亮说,培养观众才是艺术片应该考虑的问题,西方有美术馆体制来培养艺术素养,但是我们没有。

中国现在的艺术环境确实很糟,不过我们不需要最好的审美,只需要更多宽容的观众。

蔡明亮“上街卖票”,很多人会出于同情买下一张票,他的观众群并没有扩大,他并不想做电影节电影,但也确实苦于没有受众,台湾的艺术环境,还是优于大陆的。

而在我们这,导演自己把影片发出来,没有任何收益,还得到“卖惨”的评价。

国内艺术片,也一直缺乏观众,也没有具有强大支持、“出圈”影响力的、公平的、本土的电影节的宣传效应。

其实国内的影迷数量并不少,戈达尔的直播,有三分之一的观众来自中国,但是这些看艺术片的观众去哪了,这是值得思考的。

艺术院线,正规观影渠道的缺乏,审查的压力,以及严肃影片的本土评价体系都是一个个困局。

其实我觉得蝉鸣知了是一个勇士,其实他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肯定知道会有很多负面评价。

但是他敢拍,也敢袒露不体面之处。

他没有复制(也无法复制)蒋能杰的宣传模式,他不收票钱,也没有公益的旗帜,他是在提出一个宣言。

对于艺术片的困境,我们不反对那些主流的电影或消费的电影,也无法逃避资本的围剿,但是我们想要“为自由的电影”,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希望除去对影片的评价,观众能对“人”更宽容一点。

 9 )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多少年前,中国足球队还被称为“亚洲强队”的时候,许多人为这个14亿人口的国家欠缺11个会踢球的人而痛心疾首。

当时央视体育频道几乎就这个问题从所有角度进行了分析。

“缺乏基层足球人口”“联赛职业化不足”“足协腐败”“市场太小”等被认为是症结所在。

于是许多俱乐部开始下沉基层成立少年队,许多房地产的、游戏界的、互联网的大佬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投下重金。

反腐风暴席卷足协,诸多蛀虫被拿下。

政府和民间可以说是多管齐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20年过去,中国国家足球队连“亚洲强队”都算不上了。

中国影视的投资环境就是这么个情况。

可以说,还有关于各大平台的骚操作还没提。

估计碍着发行要依仗诸位,编导就没提。

中国影视不缺钱、不缺人、不缺文化土壤和市场,硬件、软件具备,同样也不缺国家的殷切期望。

可20年过去了…… 原因在电影里只说了一半,不专业的投资、不专业的市场和评价体系,不专业的监管。

但还有另一半,就是充斥着市场的“电影之子”们。

一句话我是要先说的:我理解导演用这股怨气作为开头的动机可能不是他的初衷。

首先,这部片子充满了对岸的影子,初看时还以为是《大佛+》。

这是中国电影走到今天的畸形生态。

在众多有情怀的电影人投告无门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转向对岸的电影节。

对岸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他们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建立了国际影视发行渠道,利用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名号。

把中国底层电影人当“人猿泰山”一样包装出去。

前有贾樟柯、娄烨后有毕赣。

他们利用金马奖这个平台,从创投、制作、发行、评奖一条龙的把中国电影人包装起来,同时为台湾影视人找到了一条曲线掘金的道路。

中国电影人就像白猴子一样,被他们一路吹到国际上,利用中国电影人的身份,却出的他们的名。

如是借此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蜚声国际的电影无疑都有对岸的影子。

说回电影。

片子里常有提问“什么是电影?

”我始终觉得不是塔可夫斯基、戈达尔、费里尼等人叫电影,好莱坞就不叫电影。

不是你拿个镜头晃着拍、长镜头才叫他妈艺术,正反打就是boring。

同样的,不是说,赚钱的电影都不是好电影,赔钱的电影就都是艺术片。

这是中国一些电影骗子编出来假装清高的借口。

电影说到底是一个贩卖梦想的生意。

在苦难的岁月里,人们靠它渡过了漫漫长夜。

在富足的日子里,人们靠它体验情感。

他运用镜头语言和演员来向观众表达,寄希望于触动观众,而不是你个人的事,拍个人的想法的片子叫VLOG。

王小帅曾说过,“电影不是骂‘入肉你妈的,社会‘就行了。

’’” 不是没钱就拍不了电影。

很多导演总觉得要有钱才能拍,为什么?

租器材、打光、收声、演员、录音、场记、后期,都是钱。

废话!

有钱谁还用你呢?

有一部电影叫《王牌制片人》,里面讲述2个小镇青年自己拍怪物电影的故事。

这可不是搞笑,大卫林奇最近就说过,最好的光就是自然光。

《橙色》是用iphone5s拍的。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就是非专业的演员。

不是说没钱你就拍不出电影,说的是这股子心气,喜欢电影就别想着去哪找钱,就想着怎么没钱把电影拍了。

有趣的是,中国国际获奖的这些电影导演,真的给他们钱,他们反而不会用,纷纷都倒在了钱太多的问题前。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根本就做不出大盘子。

本片有太多对岸电影的元素,让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大陆电影,反而更像是导演被骑劫的一部空壳电影,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

看不到导演的意图,就是现实好难过、梦境真美好的交替。

梦境的隐喻场景还大半来自老塔的电影。

可以算是标准的影视专业毕业作品,但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电影。

去年和一个影视公司的策划聊天。

她指点江山了很久,为中国影视的前途而扼腕叹息,为影视质量和影视人员的傻逼而愤慨。

但最后她说,“我可不要当编剧,编剧掉头发。

”提人谁都会,戈达尔、费里尼、雷内、黑泽明、卡赞,一提一大把,《电影手册》百大经典电影没看过还可以背名字。

电影最后,导演开始了苟且的生活,我不觉得他能拍出什么好东西,能拍好东西的人在哪里都能拍出好东西,拍不出好东西的人,拿多少奖也还是那个样。

 10 ) 一道扇向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响亮耳光

普罗大众对电影圈的认知大概只是明星和娱乐圈新闻,即便是写了几年影评的我,对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的了解也相当粗浅,到底电影如何被制作出来,又是如何在影院公映,很多圈外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第一次看《擦》的demo,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一个上海的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说这个导演的东西她还挺喜欢,我把那个demo看完,制作很粗糙,甚至有点像ppt,但能看出导演用了很多心思,里面对电影圈的各种乱像极尽讽刺之能事,让我觉得搞电影更像是在做楼凤。

到西宁那天朋友说蝉鸣的长片入围了,第一时间加了微信约着看了他的片子,来的人不少,基本都是电影公司的人,影片放映途中有人陆续有人离开又不断有人进来,小小的厅几乎满座,中途不时爆发各种笑声和掌声。

不得不说蝉鸣知了很有上海人那种幽默精神,明明是一个为了拍电影去找钱然后找不到各种碰壁还迫不得已跟各种傻逼打交道的悲伤故事,却活活让观众在前边大半部分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片子的最后我是笑不出来了,虽然我不是导演,但同为创作者至少在某些层面可以窥见这些嬉笑怒骂背后的无奈和酸楚。

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几年前那部片子的扩张和延伸,从影像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整个电影圈的各种令人啼笑皆非和匪夷所思的乱像,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觉得又生气又想笑,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事情比观看别人窘迫的情态更能让我们发笑的事情了,从卓别林时代到现在,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最后当男主为了拍电影准备将与奶奶共有的房子拿去抵押借款而跟父母摊牌时举重若轻的态度和影片中母亲默默流泪的画面互为镜像,相信看过这一幕的人心中多少都有些酸楚。

影片里导演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塔可夫斯基、戈达尔、阿巴斯等殿堂级电影大师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不光提现在文本念白里,也体现在影像中,其中几段梦境的戏非常好,从这些片段中我们明显能察觉到这些部分致敬了老塔,视听语言相当有表现力,美中不足的是片子在这些影像的后期处理上依然有进步的余地,相信如果拿到更多钱这部戏的影像美学会更加出色。

导演本人亲自出演了男主角,表演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所有的事件均来自于导演个人真实地经历,也算是本色演出,后来在闲聊中偶然得知,连那些资方也是导演找生活中与角色比较贴合的朋友倾情出演。

个人感觉片中男主自说自话的戏份有一点赘余,若是少一点牢骚话可能片子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电影里有很多关于法租界的镜头,两次去上海都住在复兴中路附近,那些逼仄的街道和两旁法国梧桐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老建筑的一砖一木都焕发出旧日的华彩。

可惜由于制作成本掣肘,片里对法租界老建筑的影像呈现依然有限,希望导演早点拉到投资拍出来。

影片结束后,我因为肚子跟导演告别后就跑去方便了,影院厕所不大,我拉屎的时候外面还有人在等,从聊天中得知其中一位所在的公司是给《流浪地球》做后期配乐的,他们在等我拉完这泡屎然后进来拉一泡新的屎。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短评

还有点儿喜欢的闹 有点儿可爱~~ 最后个镜头喜欢

10分钟前
  • 落落落落落枕
  • 还行

是很多装逼文艺青年都有过的阶段,满腹经纶不乏卖弄,道貌岸然却也惘然。青年导演最缺的不是才华,是自知。被市场和豆瓣挫挫锐气,兴许不是坏事,我是认真的。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结尾看的我泪眼朦胧,在人生的困境前,无力面对却咬紧牙关奋进,累到怀疑人生。自己的电影明明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卡到八十上不去了。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怀疑为什么拍电影,否定自己。看到结尾的两句话,忽然觉得冰冷中带着温暖,有慰藉感动!记得完成你的电影,这才是你、曾是、即是、将是、唯一要去记得的事。把所有情怀落地,把电影还给电影。

19分钟前
  • 照夜白
  • 力荐

批判的基础应该是写实,而批判的结果更深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写实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影像来写实的难度也被低估了,就好像演员业余和没有表演痕迹很多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儿,而是武功最高和最低的差距。我自己也有教训,该说的还是得说。结尾是好的,但超现实的趣味在哪儿呢?好像还是写实,唉。。。

20分钟前
  • 威廉宋
  • 较差

电影之子😂真诚得挺可爱的,篇幅有点长......&我也觉得自己平时做的那些剧本评估蛮sb的hhh,什么是电影,谁知道呢。

22分钟前
  • 龙灵宁
  • 还行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24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别的不说,喜感是很充足的,每次大镜头一摆男主开始长篇大论电影赏析啊现状批判啊,你就很清楚他肯定要吃瘪了,然后一次次看他不断吃瘪又打死不改,越挫越勇,飞蛾扑火,就当缩水版喜剧之王看看挺好

25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老死太长,所以我们必须自掘一条看似救赎实则自我牺牲的道路”

30分钟前
  • 无何有
  • 力荐

这是一部没有被世界改变的电影

35分钟前
  • aaadzy
  • 力荐

印象里,不知是谁说的。有几个演员,是把自个儿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也因此成就了自个儿。也成就了电影。而在我眼前,也有些作家,导演,把自己心肝肚肠都剖了个干净。也因此成就了自己。今天,看着这电影,其实观众们心里都知道,这人成了,这电影也成了。不过,这也有没成的地方。因为他毕竟在中国。如果他成了,我就宽慰的大笑,如果他没成,我就开怀的大笑。究竟成不成了,我看着能成了,但到底成不成呢?过几年就知道了。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6分钟前
  • 机智的M4
  • 推荐

呃 偏记录写实无故事性 全程听自以为是又爱装逼的导演如何艰难创造的故事然后把它拍了出来 因为认同和理解感到有趣 新于形式和题材 也幸亏他讲的是电影的故事 否则 呃. 但是这种自大傻逼的样子像极了很多人 就如同我现在写评论仿佛满腹经纶的样子 他把我们都拉进了电影里面.还行

38分钟前
  • charlex
  • 还行

还挺无聊的,浮于表面,名词堆砌。苦难并没有赋予更多的东西,除了加深偏执。

39分钟前
  •    
  • 较差

私人6.9分。觉得评分过低给四星。

44分钟前
  • 倮倮
  • 推荐

拍的很自由,也很简单,主要是细结构简单,但整体结构还是有趣的。加强喜剧冲突效果会更好。金棕榈包袱逗得好!

49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会让你想起自己一开始为什么喜欢电影 / 看到后面有点感动又有点心疼导演 / 其实就是在反复表现 “你要我毁灭,我不” / 电影之子那里让我笑到肚子痛,还挺幽默 / 希望导演也有可以追求美术呈现的那天,有钱,造

50分钟前
  • 吃嘛嘛香
  • 还行

很有意思,用一个很有艺术抱负的导演为拍电影而四下寻找资本投资的故事揭示了电影行业的乱象,他执拗、看不起不尊重电影的资本,他也不得不接拍流量广告以维生,但看到最后,很难不被这种坚持所打动,无论他的观点是否在现实中适用,但在电影里面他是自洽的,是闭合的回环;色调有些暗,自我本我超我其实没太看出来,台词功力有点弱,对不起我是1.5倍速看的(但我觉得1.5倍的效果刚刚好(゚▽゚*) )。

54分钟前
  • Luigi
  • 推荐

有一些镜头语言挺有意思,觉得自己遗世独立别人都是sb这事谁都干过,但是电影不只是直白的讲故事……

59分钟前
  • 煤柱_Ollie
  • 还行

神tm的导演自述形式的纪录片,充满了自渎般的发泄对中国电影文化审核资本操控娱乐至死的不满。但这就是现状,每一个影迷都心知肚明岂止电影,天朝文化整个的倒行逆施病入膏肓。

1小时前
  • 天外飞青
  • 力荐

我们今天的痛苦会不会熄灭最后的烛火,不得而知,但还是很高兴有这样的作品,即使导演两个小时里都在扯皮。

1小时前
  • 春田映畫工作室
  • 还行

实际给个五星,心中给了两星。片中有大量引文,我也引一个:“你误以为阻碍你的唯一因素就是钱,如果有人给你一笔钱你就能拍出好电影,就算有人真的给了你,拿去拍吧,最后这笔钱仅仅会证明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而给你钱的那个人会因此诅咒你一辈子”。——理查德·林克莱特

1小时前
  • 希尼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