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陈孝正的为人.如果我说陈孝正是个虚伪自私的渣男,肯定会有观众跳出来说陈出身平寒,穷怕了养成了要强不认输的性格,所以才会有了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的人生目标。
其实从郑微和陈孝正的第一次见面就决定了两人的感情没有好结果,郑微是一个为爱可以放弃一切轰轰烈烈燃烧自己的女孩子,从她下定决心考到林静的学校乃至后面放弃女生的尊严和矜持倒追陈孝正可以看的出来。
反观陈孝正,发现寝室有一陌生女生在动自己心爱的建筑模型,第一反应不是去打招呼,而是厉言阻止并且将女生推倒在地,也就是说一个陌生女性在他心目中完全比不上自己的建筑模型,这里是一个暗喻,建筑模型其实就是陈后面反复提到他自己不容许出错的人生建筑的具现化,除了陈自己,谁也不能轻举妄动。
2.朱小北为嘛在许开阳面前装不认识观众初看可能会觉得导演编剧坑爹,按理说朱小北大学退学之后自力更生成为了兜售坑爹小朋友记忆法成功人士之后,见到老同学应该更热情更开心,为何当年的好友许开阳主动招呼却装作不认识?
我们不妨回忆下之前朱小北的戏份首先,寝室被人批评头发太短,朱小北满不在乎的说“我有喜欢的人了,但是人家从不正眼瞧我”,这一句台词提供了两个信息:1.朱小北喜欢的人和朱小北的社交比较频繁,应该是很好的朋友。
2.双方有一定的差距,让朱小北有一定的自卑感。
其次,朱小北的姐姐在收拾寝室的时候,说过朱小北是个要强的孩子。
最后,朱小北在女生寝室被人说头发太短不妹子显得满不在乎,说明她在同学面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春哥形象(玉米些不要喷我),但是某男出现搂肩表示哥们儿义气友好说“哥们儿干嘛呢?
”的时候,朱小北反常的反驳“谁是你哥们儿,叫姐们儿”来否定对方给予自己的非女性称呼,这是为啥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
呵呵,那个汉子就是富二代许开阳。
完全满足以上两点,有钱富二代,大家还是同班同学好友。
当然一定会有观众反驳我我擦你这个臭写影评的就乱YY吧,根本就是捕风捉影。
让我们再来看看朱小北改成刘云之后见到许开阳的反应,首先她在台上一定看到台下的许开阳和曾毓夫妇,也看到了他们的小孩儿,所以一定会确定他们的夫妇关系。
在许开阳上去询问是否朱小北的时候,朱小北背对许开阳,假如朱小北真如大部分观众认为的是为了彻底否定自己过去的身份而不承认的话,她一定会头也不回,直接回绝。
但是这个时候,她回头,看明白了是许开阳,然后才断然否定自己是朱小北“我不是朱小北,至少不是你许开阳记忆中的朱小北,现在我是要强的刘云”一个开创快速记忆法,在售卖自己记忆方法的人,最终在当年所爱之人面前否定自己的记忆。
成长还真是残酷的可怕。
3.关于张开老张出场就是24K纯屌丝的定位,他一再的说自己哪里都张开,但是和他不敢对阮莞表白的封闭起来的爱情相比,实在是非常讽刺;再又是推销自己自传的情节,名片上“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引用,是对自己恋情的最好致敬。
只能靠A货行头支撑起的尊严下,才能有机会拥抱自己的一生的女神,一亲芳泽。
老张的爱情就如同他送阮莞的满天星一样,花语代表着关怀、好运和纯洁,从来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一直默默、卑微、苦涩和幸福的暗恋着。
就好像漫天的星星,看得到,却又看不懂。
青春到哪儿才是分界线,跨过去了就算逝去了呢?
如果以学生时代的正常终结为线,那就是逝去了咯(捂脸)。
影片以倒视绿叶青葱的两排树木为背景,揭开了郑微大学生活的序幕。
绿色火车皮,喧闹的宿舍,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舍友,都是青春旋律的音符。
这些通通都是背景,打着青春招牌的电影里,校园爱情才是主线。
郑微喜欢上了我行我素的学长,各种倒追表白后,学长却回应,你神经病啊!
郑微没有退缩,更加花样百出的讨欢心,终于打动了学长。
谈了一段时间舒心恋爱后,学长却为了前途选择分手,多年后成名的他回来求复合,故事就结束了。
看完这部电影深深感受到了无病呻吟的意义。
人生这么艰难,每个人都为活得更好而努力,爱情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写实一点,郑微这么活泼讨喜,毕业分手工作后一定会遇到合适的,不会等到渣男回头捡漏。
阮莞气质美女,被甩也会有更好的填补感情,而不是郁闷到去死,当然堕个胎还是有现实依托的。
影片平平淡淡描述一段酸甜苦辣咸的青春就好了,何必加上死亡堕胎这么沉重的元素,不过在青春片还没扎堆出现的前几年,还算不错了。
作为青春题材的电影,能成功的关键之处就是调动观众的回忆,影片的情节要能与观众的青春爱情产生共鸣。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在和观众打感情牌,从开学,暗恋,热恋,到毕业典礼给能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大学那个满满的青春时代,虽然电影情节有些东拼西凑,但带给观众的共鸣感并没有减少,这是电影能够获得好评的关键所在。
借鉴,不妥私信删。
看过原著的估计都觉得烂,进影院前其实就做好了烂片的准备,一般不都是这样吗,人是旧人好,故事总是老的动听。
可我没想到的是居然能烂到这地步,我从来没在豆瓣打过三星以下,这是我第一次给一部电影打一星而且都觉得其实应该给零星,太糟践原著了。
其实原书里我特别喜欢郑微,她是活泼过了头,但她是个率真有意思的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对陈孝正那么过分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她。
她天真她冲动她不畏艰险她可以勇往直前,只要她觉得对,我最喜欢原著的那一幕就是她站在山坡山大喊,美帝国主义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
大学的时候看这本书看到阮阮死的时候没忍住在被窝里小声地哭,而那个所谓爱她的男人却在她奔赴往爱情和梦想的路上,失约了。
而她死在了路上,死在了那条她以为通往幸福的半途,也许这样也好,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所爱所珍视的东西,在那个懦夫的眼里,根本一文不值。
只有她的青春永垂不朽。
我不喜欢陈孝正,他自卑又软弱,但我能读懂他的无奈。
我甚至讨厌过他的妈妈,她阻拦了他们的爱情,折断了青春里所有的可能,但她说的没错,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勉强在一起,只是一场最后只能剩下冰冷灰烬的烟火。
我也不喜欢林静,他变了,在那么多年后,他变得会算计人情世故样样精通。
他不再是郑微梦中那个清俊的少年,我是不喜欢他,但我钦佩他的淡定,他为郑微处理好所有的后事,包括那个爱他爱到付出所有的女人。
他能给郑微的,只是一个安稳的后方,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每个人渴求的,不过是石头森林间微亮的一点灯火。
而这些在电影里,全部,统统,消失了。
只剩下自私自利到甚至拿婚姻当交换的陈孝正,只剩下流氓习气扑鼻而来痛打落水狗的许开阳,只剩下心胸狭窄动不动就接吻接的跟没见过女人似的林静,只留下自以为是娇纵人性动不动就爱情婚姻人生发表感慨的郑微。
只剩下温婉坚定的阮阮勉强支撑,市井真实的老张还算能给我带来几丝感动。
这部戏想讲什么我是真的不知道,我看不到一丝青春的气息,人人都变了,变的人事全非,变得面目可憎。
连最青春热血的朱小北,到最后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曾有过的过去,为和过去的污秽撕裂,连面对都不敢。
导演想表达什么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想要告诉我们这样才是真实的岁月所会带给我们的让人恶心的改变吗。
我甚至看不出一丝对青春的敬意,有多少人,在工作后的三五年,怀揣着梦想,想要真正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即使只是勉强支持,也要撑下去。
我们都不愿意变成自己所憎恶的人,只因为这一切,与过去的自己有关。
我们都要长大,却不想放弃,那份属于年轻的执着。
说真的,我对这部电影用失望都不足以形容,不符合原著可以,不尊重作者也可以,但这样的改编是想说明什么,非要把生活都洒满狗血才是一种潮流?
为什么不可以尊重那些在时代里默默无闻却又生动鲜活的凡人们,为什么不可以尊重不用那么多道理不用那么多矫情的他们笑着哭着快乐着痛苦着,认认真真所过的一辈子呢。
自从成为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政经记者后,我就多年不写这些“小情小调”的小影评了。
但既然看了提前映,不出来得瑟两下好像也说不过去。
片子看完。
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部处女作。
全片的成熟、自信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绝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之作。
我想这来自赵薇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强烈自信,来自于李樯的老辣狠准,来自于关锦鹏的游刃掌度。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人惊讶也惊喜的是如此多的粗暴凶猛桥段。
你很难想象它竟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但如果你熟悉赵薇,你会感受到她内心的女权主义色彩是浓厚的。
所以,即便她初执导筒,也不会颤颤巍巍的只是玩一些小打小闹的把戏。
她大胆而直白的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颠覆世界。
电影能取得这样的状态一部分要归功于李樯,在这部电影里,你依然能看到《立春》《孔雀》式的猛准狠,李樯试图再次用他惯有的冷静、残酷、猛烈,在你享受生活的无意义安乐时,狠狠的扇你一耳光。
但这种耳光有时扇到位了,让你醍醐灌顶。
没扇到位,你会觉得它只是个耳光而已——只不过它是李樯扇的。
这正是这部电影还不能成为绝佳文艺片的根本原因,在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受到那种击碎心骨的震动,好几次,影片正准备开始勾起你哲学式的情感体悟时,却突然戛然而止——大家都知道,一切绝佳的文艺片都必须成为哲学,至少接近哲学。
但我并不生气,也不苛求。
因为在当下的大众电影语境里,它的确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非常多的五花八门的电影中难得自然又聪明的爆笑场景;有一点都不低劣甚至非常讲究的台词对白;有一群看起来不靠谱但实际演得一点都不为电影减分的演员;有很好的配乐以及虽然不“明信片”但是构图考究的画面;有流畅自然毫不突兀的起承转合(虽然个别地方略显拖沓)。
所以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部好电影——但不能称为绝佳的商业片,因为它具备的娱乐元素并不十分足够。
另一件事也让我暗自意外于赵薇的成熟。
群像电影最考导演功力,大部分电影不是在戏份“分赃不均”上败北,就是顾此失彼人物个个成鸡肋。
但这部片子里,导演驾驭得刚刚好,每一个人都鲜活如生,恰当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
几年前,在我知道赵薇要导戏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靠谱。
因为我认为她没有那种惊世骇俗的创造才华或运用小聪明投机取巧的性格(这在当前中国几乎是成功的两种必然路径)。
但这一次,她却用一种又笨拙又聪明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好作品。
它的意义不在于是多优秀的文艺片,也不在是能赚到多少钱的票房片,而是第一次,能有人将文艺和商业都做到了优秀水平,并衔接得如此巧妙、自然。
所以,这是一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绝佳结合,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满足一点,就千万不要拆开来看。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已经够了。
但要成为一名大神级导演,赵薇不可能永远都脚踏两只船。
左脚多迈几步,赵薇或许能成为许鞍华那样的里程碑式人物;右脚多迈几步,努力做女版冯小刚也未尝不可。
但前提是,她必须对自己狠些、再狠一些。
之前有不止一个人跟我说,我觉得你很像郑微,你肯定会喜欢致青春的,你一定得去看。
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其实很惶恐,作为一个曾经看过原著作者所有小说的人,我记忆中是非常不待见郑姑娘的。
而从我特意独自观影的前十分钟开始,就基本验证了我去之前的隐隐担心。
我太坐立难安了,有几个瞬间,我几乎都要弃剧而去。
虽然我并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我必须承认,原著是基本上符合我们八零后青春的。
而电影,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怀旧的色彩开始,从那些凌乱的动荡的宿舍开始,从还有新白娘子传奇以及游戏的开始,然后就是无缘无故总是冒出的伊利盒装奶开始,这都不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回忆,那些场景,符号化的时时刻刻让我出戏。
我不明白赵薇为什么会挑了这么一个她驾驭起来节奏完全不对的剧本,直到我们的郑姑娘一脸大无畏的冲上舞台说要唱《红日》,我才缓过劲来,这是赵薇向她自己的青春致敬,跟看的这些人,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些青春是属于那些觉得自己在校园里惊天动地过的姑娘们的,她说她们受过伤,流过泪,爱过人渣,回过头来却青春无悔。
她们多矫情啊,其实都是负气。
所以赵薇是响亮亮的抽了自己的青春一个耳光,你瞧瞧我们少女时爱过的那些男孩们啊,自私、懦弱、如花似玉、人格破产。
这也轻易的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里面的恋爱桥段无比牵强,男孩们面目模糊,我完全感觉不到女主为什么爱上男主,为什么爱上了刻骨铭心没羞没躁无休无止。
所以我只是在红日片段的时候看到赵薇自己的影子,即便她结婚生了子,她还是那个,以为世界是自己的,以为自己是无敌的,以为人人都必须爱自己包容自己的,少女心。
所以,这部电影是拍给所有自恋自怜的姑娘们的,那里面有奋不顾身莫名其妙的勇气,有求而不得越挫越勇的傲娇气,还有,你们都来诋毁但我偏要说无怨无悔的负气。
很残酷不是吗,但我也曾在男生的寝室楼底下打过电话;但我也曾像郑微唱红日一样莫名其妙的参加过一个辩论会;但我也曾出格出位出挑到只是为了吸引某人的目光。
我也曾是这些自恋自怜姑娘中的一个,得到过,再释怀过。
而赵同学,她并没有释怀。
所以,跟林孝正同一个寝室的老张,最终被改编成了一个屌丝,然后在阮阮死去之后揭晓,他是那个专业护花的满天星。
为什么老张从一个正常的事业有成人士被改编成了落魄的屌丝呢?
因为在赵薇的认知里,只有屌丝才会一直对女神保持忠诚,只有竞争失败的男人,才会永远活在永垂不朽的青春。
而当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当初讨厌的那种人,我们只有怀念或者哀悼,或者更装逼的是,致敬。
我无比艰难的看完了最后一分钟,心情愤懑,我觉得我必须去肯德基吃一个汉堡才能缓解,然后诡异的,今天的肯德基居然大扫除提前关门。
这个感觉,大概才是致逝去的青春吧。
Ps:把七零后的青春拍的最写实的,把七零和八零后的感情拍的最到位最淋漓的,只有《颐和园》。
再p一下:除了导戏演戏用力过度一样,除了布景道具跟穿衣的品味一样,还有,赵薇挑男演员的眼光就跟当年挑男朋友一样。
唉,还是我妈那句话,长成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多难改啊。
祝大家春节愉快,举家安康,泉下有知。
我听说女主角被撞死了,为一条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也对作品有了一定想法。
我觉得电影选曲有一定的问题,口蹄疫乐队的歌都很难听,用在这里有所不妥,但是他们其中一位队员,大晨欧巴的单飞歌曲,却与情节相辅相成,蓬荜生辉。
这首歌曲叫做《妈呀来不及刹车了》,英文名叫《Cathy》讲述的故事如题所述,就是来不及刹车把人撞死了。
电影没有使用这么好的一首插曲,大晨欧巴的农行账号,也因此被少打了一笔钱,我为大晨欧巴感到哀伤。
希望电影创作者以后听更多的数学摇滚以及碾核,让电影音乐氛围更上一层楼,而不会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
很尴尬的。
听众朋友下回再见。
先放我最大的槽点。
↓导演亲,你就算是给伊利打广告也要注意年代!!!
郑微在船上吃的伊利苦咖啡是前几年涨价后的最新包装!!!!!
先不说那个玩红白机看新白娘子传奇的年代设定有没有伊利苦咖啡!!!!!
就算有!!!
包装也不是那个样子的!!!!!!
我的青春,每个夏天都是靠着它度过的!!!!
从旧包装到新包装!!!!!
每个夏天一批一大堆!!!!
咳咳。
其他的,我看了小说的五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不知道原著如何,只论电影:1.这电影讲了个又臭又长每个人好像都是神经病似的故事。
就张开一个稍微正常的人。
2.里面的女主女配和一闪而过的女N全是倒贴货。
3.我带着私人怨恨忍受了赵影帝的牛鬼蛇神般的面容和毫无演技最初只是想看看男二号。
4.但是不到二十分钟戏份的男二号但在宣传时同样挂着主演的名号可真是长见识。
5.我觉得郑微这个姑娘的造型在学校里是照着沈佳宜/陈妍希的样子搞得,工作后是照着高圆圆的样子搞得,宣传的时候,最起码是上快本的时候是照着赵薇的样子搞得…6.这片子我只能说赵导可以毕业了。
7.这绝对不是我的青春,打死我也不要这种青春。
在我看来,有人看了《致青春》会被感动,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好,而是爱情与青春本身。
这两样东西无论是谁用什么样的一种表现法,多多少少都会有人主动送上门找戳。
这部电影如果是对爱情和青春的所谓浓缩和致敬,那么我觉得致敬者的诚意太过欠缺了。
电影里的爱情与青春就如同郑微的胸一样,有点小,而且你也找不着更大的了。
当然,也许《致青春》确实只是一部学生的毕业作品而已,和许多高校的那些校园短片并无太多差别,只不过它的导演是赵薇,它的原著是本流行小说,它的篇幅比较长,并且能在影院公映而已。
可是以这部电影的质量拿来公映,未免有些献丑了(当然比起其他大部分国产片,《致青春》算得上精致的了)。
这样的作品也就该和那些校园短片一样,小范围播一播,感动一下有关的当事人,权当私人缅怀已经足矣,这么大咧咧地拿来公映真是贻笑大方了,目的也无非就是消费爱情,消费青春罢了。
校园、爱情、青春,不管在谁身上,这三样东西都是碎片化的,凌乱不成篇章。
指望通过一部作品来致敬和缅怀一代人的爱情与青春,那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不小心就做了无用功。
很抱歉《致青春》真的中招了,不管电影的票房有多好,推手给抬出了怎样的高分,它依旧是一部苍白而失败的电影。
就这样你还敢把它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颐和园》等相提并论?
那里面的校园爱情故事,如何能够代表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撇开电影技术层面上的元素不讲,包括剧情的完整性和还原性,人物的真实性、主题的表现等,单看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我的确很难受到什么感动,更别提有什么所谓的触景伤情。
虽然一些地方的台词也让我发笑或者思考,可那只不过是句子本身的能力,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我在想,好歹我也是正统的80后伪文艺老青年一枚,感知不至于那般迟钝,难道是我苍老得太快,毕业才五年就已经对什么青春往事没半点知觉了?
这样的结果未免也太伤我自尊了。
郑微是我顶不喜欢的一种女生,不识好歹,无理取闹,不知所谓。
是,你当然可以说她多随和可爱,多敢爱敢恨,多情深意重,可是这种女生真的很烦。
就初见陈孝正那一幕,让人无比讨厌。
真有这样一个女朋友,你吃得消吗?
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为什么我觉得她的形象非常地陈妍希呢?
阮莞和曾毓则是女神级别的人物,我不是指她们的相貌,而是说她们的行为。
前者会对一个渣男各种坚守,后者则把公派的名额让给另外一个闷骚男。
我还能说什么?
所以阮莞最后的死是不得不安排的一个结局,没别的结局可以安放和成全她的“伟大”。
傻就一个字,是吧,你让我怎么去为这种事情感动或者震撼。
当然,《致青春》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情节的,说说电影里让我觉得还有点味道的设置吧。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林静父亲和郑微母亲的婚外情。
这个情节我觉得是整部电影最出人意料又最合适的一次安排,由此让林静与郑微消失的七年时间变得合理而又味,连后来郑微对林静的那一段台词都变得有力了起来。
第二就是老张。
老张是整部电影里最真实动人的配角。
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毕业在社会,他是那种最容易被人忽略,又总少不了的一号人。
他到处插科打诨,也有男人的小面子在,喜欢阮莞只敢一直默默躲在远处看着,爱着,偷偷给她送花,在阮莞死之后才敢在她的墓碑面前表白心意。
花让老张这个形象生动了起来,你会有点憎恨他的懦弱,可是又会真的感动他所做的一切。
第三就是曾毓这个人。
虽然我觉得她伟大得有点过头,但是电影从头到尾,她的表现总体上我觉得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最初因为欣赏陈孝正的才华而爱慕,但也不挑明,毕竟有着副院长千金的尊严在。
后来陈孝正说她是唯一的真正的朋友,她直接给踢了他一脚,然后转身离去。
这也符合她身份的那种骄傲。
及至招聘会上对陈孝正的那一段话,尽管让人有些不相信是否真有那样的事实,但还是有些动容。
最后她选择了和许开阳在一起,也是对其身份的持续维护,并且那也才是真正门当户对的。
第四就是施洁。
这个角色是另外一种极端存在,不给爱毋宁死的一个人。
她的出场是个意外,在电影里一共也就几分钟的露脸时间,却演绎了一个决绝的为爱而生的女人形象。
她的敢爱敢恨和郑微比起来,你就知道什么是坚定。
可是她是个悲剧,尽管最后给她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依然让人唏嘘。
除此之外的几个主要角色,郑微、陈孝正、阮莞等,都用力过度,表现过头,以至于给人一种装的感觉。
草地上郑微和陈孝正的一场戏大概算是全场最佳的一幕,让我暂时不去想赵又廷的面瘫式表演。
许开阳不像一个有风度的贵公子,更像是恼羞成怒的小流氓。
黎维娟的心机和现实来得太早。
林静的酱油倒是出人意外地中规中矩。
朱小北这个角色的性质和老张有点像,属于所有青春故事里的一个点缀,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太多意义。
整部电影130分钟,相对于原著来说自然是够简单了,但是从表现来看,这130分钟的戏却显得太过冗长。
情节散乱,主心模糊,真实性太弱,人物如过场,赶时间一般一人来一段戏就走,也不给更多交代。
校园部分用了太多篇幅,讲得却各种散乱;毕业部分多少还有点力度,却匆匆忙忙,没点到就止步。
我想起另外一部和《致青春》类似的电影:胤祥老师的《此间的少年》。
同样是流行小说改编作品,同样是院校学生导演,同样是爱情与青春的主题。
区别在于《致青春》是用致敬怀念,《此间的少年》是用调侃来怀念。
可是最后呢,想致敬的像是在开玩笑,怀念成了悼念;调侃的却在深处认认真真致敬和怀念了一把。
真实的剧情人物显得做作虚假,虚设的人物却变得真实动人(老张就像《此间的少年》里的令狐冲)。
尽管《此间的少年》同样说不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有很多技术上的不足以及表演上的稚嫩,但是至少演绎了杨康和穆念慈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虽是山寨的人物安排,却充满更让人信服的真实的青春回忆。
还有电影的插曲。
“致青春”这首歌除了王菲的声音好听,我找不出其他优点了,并且特别想吐槽它的歌词。
同样对比《此间的少年》,电影插曲“转身之间”,歌词简单生动,有着诸如“一转身就是过往的少年”这样动人的句子。
你说谁确实是认真而虔诚地在致敬呢?
综上所述,作为学生作品,我可能会给《致青春》四星的分数。
可是作为电影作品,我只给它两星半的分数。
我无意去黑赵薇或者《致青春》,只是表述自己观后的真实感受。
周六上午的厦门街头,到处都是攒动的姑娘小伙子,他们的笑脸与脚步声中,谁不是满身动人青春故事?
KFC里,我在便签纸上写下这些文字,想起电影院里只有10来个人和我一起看了这场戏,电影内外,同样的空空荡荡。
2013-4-27
不要看经典电影,尤其是经典的老电影。
IMDB前300名通通不要看。
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让你能一遍遍地回味的影片,最好不要看。
这样做会提高你的口味。
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口味高了,就不容易吃到满意的东西。
多看国产电影,什么大特技啊,大明星扎堆的那种,水军铺天盖地,软文遍布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娱乐频道纷纷采访,各种脑残粉无脑刷分。
明星在上映前一准闹个绯闻。
对,多看这种电影,看多了,你的品味就会迅速被拉低。
阈值一低,你就会经常有惊喜。
比如,觉得《致青春》拍的还不错。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俄语好催眠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哇哦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好喜欢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剧本写得好诶。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