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和洛奇塔
Tori et Lokita,两小无惧(港),有你就是家(台),Tori and Lokita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巴勃罗·希尔斯,姆本杜·乔利,克莱尔·博德森,夏洛特·德·布鲁因,蒂伊门·戈瓦尔茨,娜德吉·韦德拉奥果,巴蒂斯特·索尔尼恩,阿尔班·乌卡伊,马克·泽戈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贝宁小男孩托里(巴勃罗·希尔斯 饰)和喀麦隆少女洛奇塔(姆本杜·乔利 饰)孤身离开非洲前往比利时,冀盼能展开新生活。无依无靠的两人却因为偷渡他乡,无法顺利谋生,只得在收容所、黑市、餐厅等地辗转流浪。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在陌生环境下辛苦生存,齐心合力面对新生..详细 >
观者所获取的信息量总是晚于角色,例如姐弟二人的身世随着情节的铺展才逐渐揭开迷雾,这种信息的“不同步”使得达内兄弟拥有充分空间以营造某种悬念感,而如果说此般悬念感在《一诺千金》、《罗塞塔》中还是以隐秘的形式显身的话,那么其于《托》中则成为类型化的主要来源,在洛奇塔进入大麻培育室后,新现实主义式的剧作立刻演化成类型片式的紧张气氛,似乎是对于曾经作品一贯风格的一种超越,但其间离亲密关系的手持摄影却照旧保持了略显凌乱的灵动风格。2023.1.7
最深的感情莫过于相依为命,最大的悲伤莫过于欲哭无泪
种植大麻叶很难,要把补光灯上移到铁丝第六节。钻进培育室很难,要穿过几个排风管道口。带画给她很难,要把满墙的画卷起来。取得居留证很难,要假设出各种问题。打耳光叫她听话很容易,解皮带叫她服务很容易,搜鞋把她藏的钱夺走很容易。偷渡时在船上待在一起很容易,在新的国度想要一起活下去却很难。
2023004 长宁来福士百丽宫。谎言一步步被揭示,互相依靠的沦落的“姐弟”形象却更显丰满。
#2023上海电影节# 开场观众大骂“迟到的进来找座位能不能闭嘴”获得全场鼓掌,比电影更精彩!托里演的好好,第一视角看的人还是时常很揪心,移民的问题太容易非黑即白,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同感
结局打枪的电影都像是恐怖片一样,总觉得电影应该结束在托里从匿藏处走出的那一刻。2023.6.12上海影城
另一个无名女孩,非裔“姐弟”在欧洲的艰难生存。我还在想,这对姐弟殴打老板出逃后,他们要怎么继续生活呢?打了老板还能继续在那里做工吗?还是另找出路?果然根本无解,邦邦两枪结束了。(学到了
6/10 完全不如以前真诚的达内兄弟,真的很无聊
真人秀
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们对达内兄弟赞赏有佳
(LFF2022,Curzon Mayfair)
也许这条不归路是早就写就的,只是如今想来依然唏嘘不已,纵使付出再多努力也终究是很难逃出生天。有时候想想真是不甘心啊,却也是无比疲惫,这样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个解脱呢?人不可能一直活在偏见和蔑视里,那样的潮水足以把人淹没,我时常感觉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每天只是在重复这样的错误和绝望,那样的痛苦日复一日,让人愈发喘不过气来。也许未来会更好,也许不会,我只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通过一起事件反映某个社会热点矛盾,叙事主要手法是悬念+移情,因为要移情,弱者主角必须简单化地向善,大体来说就是原教旨的人道主义美学。可即便从这套手法来看,结尾也是有问题的。更好的移情手法,是镜头缓慢移动后定格在毒贩子背影,形成一种主观视角——我们这个社会的敌人在此——后就此结束。现在这样的处理手法,后面小男孩杨德昌式的朗读法是画蛇添足。另外哪怕不在欧洲生活,有一点也能感同身受,像达内兄弟、肯洛奇这些导演的作品,欧洲电影节的评委要是不给奖,内心肯定是有负罪感。
看似结果残酷实则现实更甚。小男孩托里利落敏捷的如同“约翰·麦克莱恩”,就这点而言在加上那几首儿歌只能说这也就是一部“童话”吧。全程手持似乎是更写实更有临场感,但这种拍摄方式出现的多了也就疲了,所谓的更真实也就是一种“手法”罢了。
#BD(4.0/10)#戛纳补课12第一部达内兄弟,这素在?视点未免也太外部,走的几乎是肯洛奇mix米歇尔·弗兰克的路子:一些童话式的虚浮想象(独闯窝点、滑梯)、一些高强度的类型桥段、一些佯装关心的恶毒(想想当着弟弟面强迫性交易的那场戏,恶意藏不住了)。
@Cannes2022
达内兄弟的台词总是写得怪怪的。这部算是他俩正常发挥吧。我看社会问题片太多,以至于内心已经没有波澜了,哎~
故事简单,看得让人烦躁
角色控制的很屌但絕非現實主義。
说是学生毕业作品我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