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三部影片中,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3》和梦工厂的《驯龙记》已经无需赘言。
凭借老少咸宜的故事和出色的3D包装,它们早已行销全球。
唯一例外的是这部《魔术师》,手绘风格、默片元素、致敬标签、文艺路数,看上去应者寥寥的关键词放一起,反而打造出一部动画精品。
在好莱坞强大的技术面前,这边的动画从业者就好似手工劳动者,变成了电影里的卖艺人,表演一些不入流的节目。
魔术师、小丑还有腹语人,他们属于即将被淘汰的一群人。
但你要知道的,皮克斯可以年年制造神话,然而,《魔术师》的表演是仅此一场。
虽说跟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关系很大,然而《魔术师》一点都算不上曲高和寡。
本来是一份父与女的情感,偏偏用上一场萍水相逢。
本可以做得很煽情的东西,却要寓情于景。
暗了灯、下着雨的爱丁堡,它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注视着有人远去离开。
要体会影片里的脉脉亲情并不难,那只需要你的一点点耐心。
你可以是不懂事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即将登台的魔术师,反正电影大小通吃,每一帧画面里的情感都让人觉得真实。
电影开头是黑白画面,然后变成了彩色。
结尾是一盏盏灯光暗去,褪为黑白,然后突然打出一张黑白照片,猝不及防。
这不仅对应了属于夜晚的魔术师舞台,同时还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魔术师》是一部与时间对抗的电影,你会看到消失的人和事,重新体味那些早已流逝、不曾察觉的情感。
就着塔蒂的形象说,他是片中的魔术师,他擅长自编自导自演,能用电影魔术逗乐许多观众,然而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电影经历了默片和彩色片的自身变改,遭遇到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几度落难。
在《老妇与鸽子》(The Old Lady and the Pigeons)和《美丽城三重唱》(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中,乔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和媒体声音进行了嘲讽。
《魔术师》里,乔迈依然对新兴的摇滚乐和奢侈品等表示了质疑,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发生改变,所以影片就流露出面对时间的无力感,种种一切就落到了孤单的魔术师身上。
魔术师平时与兔子相伴,没有家。
他的表演无人光顾,偏偏有个小女孩相信魔术,还追随他。
临时组成的家简简单单,魔术师变出小女孩想要的东西。
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该退场了,因为另一个年轻魔术师即将登场。
那个被称为“家”的房间终于空无一人,只有影子在说话。
《魔术师》的基调相当感伤,尤其是一句“魔术师是不存在的”。
试图自杀的小丑、变卖道具在街边行乞的腹语人还有那条断了腿的小狗,由于这些东西的存在,魔术师显然不是一个单独个体。
终有一天,他的命运也会跟他们一样。
而如果没有小女孩,他也弥补不了对女儿的遗憾。
至于他的过去、女儿在哪,《魔术师》统统留白,予人自由想象。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它们真的都一样吗。
【南方都市报】《魔术师》散发的温柔和沉思,对应了《美丽城三重唱》的喧闹与不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都是乔迈的独特才华,片中的旧时代写实且诗意。
——Cecile Mury(《电视周刊》)影片把塔蒂的奇想加以延长,这场最后的演出充满魔力、不无忧郁。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时报》)
(08年看了《疯狂约会美丽都》,从此关注Sylvain Chomet。
那种“手作人”才有的质感让我倾心。
细细密密的细节,精益求精的画面,妥帖动听的配乐。
温暖和讽刺都那么克制,充满力量。
他的片子动人之处,都是结结实实打动了心灵深处,而不是煽起的情绪。
Chomet是个顽固的怀旧之人,思念的都是些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美好。
诗意的忧伤。
果然是同道中人。
难怪我那么爱他。
今年终于等来《魔术师》。
可能是用了Tati剧本的缘故,少了美丽城的辛辣和怪诞,多了几分温润淡雅。
不过也恰好表现出他的多面来。
毕竟才出过两本长片啊,我很好奇他的潜能究竟有多深:)看完魔术师,我就有预感它拿不了奥斯卡。
这种意境太不主流了。
然后觉得不拿奥斯卡真的一点也没什么。
Chomet的片子就是那种,看完后内心默默欢喜,但不会广而告之或极力想说服他人也去喜欢。
只是恰巧遇到同好了,一阵激动,为彼此的贴近满心喜悦,或许会有一番热烈讨论,但能够言说的似乎终究也超不过片子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受。
)【这篇只是因为对话产生的零碎后感,谈不上影评】用魔术为小女孩编织梦境,这当然是最容易看到的情节。
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本片的主旨。
我从片子中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魔术师,和那些落魄的艺人们,在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时代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他们的生活方式,真心欣赏他们表演的人群的生活方式,都日渐式微,注定消失。
结尾一盏盏灯光暗去,就是最贴切的隐喻。
小女孩只是魔术师在落幕途中遭遇到的人事之一。
她给了他最后一个自我证明存在价值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他比小丑和腹语师都要幸运。
他至少有一个当真的观众。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从乡村到城市,从熟人社会到商业文明,innocent的小女孩迟早会发现魔术是幻术。
他不是救世主,拯救不了任何人。
魔术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带来适当的愉悦,那就是双方都知道这不是真的,纯粹是对精湛技艺的欣赏和赞叹。
一旦一方当真,那魔术就不再是魔术了。
是巫术。
小女孩对他是一种好奇和信赖,觉得他的魔术有趣神奇,能向她展示一个与小岛生活全然不同的新奇世界。
而并非因为了然他的处境,所产生的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他们不是一个国度的。
倒是他留下那张字条离开之后,小女孩若有所思,她站在窗前看雨的背影有了一点点迟疑和沉重,我愿意理解她此刻开始有点懂他,开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人间不存在魔术”,这是对小女孩说的,也是对魔术师自己说的。
他终于对自己——这个兢兢业业除了有限的魔术之外一无所长却自尊敬业的魔术师——说出了这一点。
清醒,无奈,带一点残酷,但更多的是怅然和忧伤。
然后往前走。
所以后来在火车上遇到那个掉了铅笔头的小姑娘,魔术师思考了一下,没有再把自己的长铅笔变给她。
我看到这里顿了一下,按之前的逻辑,善良如他是肯定会把自己的长铅笔通过魔术送给她的。
但是没有。
应该不会有人解读为自私吧?
我的理解是,他的确是打算朝前走了,顺着生活的河流。
局长提到教育观,我觉得也是有趣话题:向孩子呈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告诉他世界本来的样子,还是为他制造一个美好的梦境?
哪一种更好?
哪一种更负责任?
据说剧本是Jacques Tati原创的。
我未曾看过他的片子。
但很好奇这位1907年出生的哑剧默片喜剧大师在面对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会是怎样的心境?
Chomet在我看来是顽固的怀旧之人(从他坚持手绘亦可见一斑),思念的都是些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美好。
从美丽城就是。
但他处理的手法是我尊敬的,也很喜爱。
就是克制。
无论怀古,还是讽今,都是克制的。
所以有力量。
我理解这种手法来自一种悲悯的视角。
和美丽城的辛辣、dramatic相比,魔术师里的镜头几乎是平缓地扫过每一个角色,有点像一种上帝的视角(以其客观包容而非神圣性而言)。
无论你是优雅的,质朴的,纯善的,还是无知的,粗鄙的,势利的,就这么看着你,让你如你所是地存在着。
当然会有偏爱,会有自嘲,还有戏谑的幽默,但既不高歌也不鞭挞。
我觉得这是一种阅尽人世之后才会有的心态。
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所具有的诗意,除了手绘的质感外,正来源于此。
而Chomet花七年时间来讲这么一个过去的故事。
他讲述一个渐渐消失的世界,那个世界曾经存在过这样的人群和心灵。
这让我温暖。
但我并不觉得他抱着重归的念头,他只是重访。
这种重访让人对现如今的生活和时代的走向都多了些许沉思。
他以回望的方式,朝着未来走去。
所以铅笔头最后没有变长。
魔术师还会是魔术师么?
对我来说这似乎并不重要。
一个时代或许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不知为何,我对这个魔术师会好好地过下去充满希望。
刚刚看到陈丹燕的一段文字,觉得和此片也很般配,引来一用:“我想,如果一个人无论如何,还是想寻找世界的意义,一个人越过千山万水,是想能看到世界上终有一处,古老的一切仍生机盎然,人们安顿在自己的根里,哪怕经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踏伐,都没有被割裂。
那么,这个人就该去爱尔兰找一找。
”p.s: 感谢局长观后感(http://www.douban.com/note/141424544/)引发严肃讨论(严肃!
这在他该有多难得啊),有此影评。
again,推荐两篇有营养的豆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6600/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86487/
这不是一个浪漫故事,它更多是在讲述父亲与女儿的一种关系。
《魔术师》的故事要从剧本说起,它由法国喜剧片大师雅克·塔蒂写于上世纪50年代。
塔蒂和大女儿关系疏远,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不是别的,就讲述了一位孤苦伶仃、四处飘零的魔术师。
透过《魔术师》结尾的火车一幕以及最后出现的女儿照片,不难看出影片是父女沟通的努力尝试。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种需要领悟的微妙情感。
征询塔蒂后人关于《魔术师》的改编事宜时,塔蒂小女儿表示,不希望由任何演员来饰演父亲。
于是,把塔蒂形象搬上银幕的最好方式就只有动画片了。
塔蒂擅长自编自导自演的默剧哑剧,乔迈的动画片也几乎不需要台词,简直是天造地设。
无独有偶,观看这部独特的《魔术师》,我们可以不需要中文或者是任何语言的字幕。
回想《瓦力》那会,前半部分被人惊呼为神作,原因就是无对白,观众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
等到话多一闹,影片就多了好莱坞烟火气息,不是个味道。
《魔术师》更是如此,它善始善终,像极了一部默片,几乎不需要旁白对白,许多对话完全借助肢体和表情来表现。
此外像苏格兰的风光、爱丁堡的城市风貌,出现在画面上简直美得惊人。
可以从几个不同高度去看待《魔术师》,一是作为艺术的电影。
上世纪中叶,电影遭遇过困难处境,被电视等新兴媒体所打击,这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片中的魔术师,卖力演出、无人欣赏。
要知道,电影最早是魔术杂耍性质的活动影像,剪辑等技术更是将其魔力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类似困惑甚至延续到了现在,许多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观者寥寥,无法取悦多数世人。
你说不清楚它们是在讲什么,拍这样的电影、表演那样的魔术到底有何意义,难道不是骗人、蒙蔽大众的各种把戏?
电影和魔术到底有何意义?
其次是雅克·塔蒂,动画片的故事是他说与女儿听。
由西维亚·乔迈来改编呈现,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
《魔术师》里,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一身西装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
为了避开小女孩,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在演《我的舅舅》。
再有是父女关系以及人人能懂的父爱,这才是《魔术师》的情感内核。
电影到最后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感失落,与魔术师对位存在的小丑和腹语人,他们不仅失意,结局是如此无奈。
尤其是腹语人的玩偶化身,被丢在了橱窗里,即便是免费的也没人要。
魔术师没有那般凄凉的下场,然而他还是离开了小女孩,不再表演魔术,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片中的魔术师只有一名忠实观众,小女孩啥都不懂,她相信魔术的存在。
魔术师只会表演老套的变兔子,他好像一生都在变这个。
他并不成功,但他最成功的魔术是让女孩顺利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后来,女孩看上了商场的东西,然而她没有钱,身边的小伙子也变不了魔术。
这时候,她方才慢慢明白,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也不存在。
女友曾跟我说过的一则往事,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省城,在大饭店里吃东西。
她没见着点菜也没见着付钱,就看到一盘接一盘的菜被端上来,满满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
当时,她觉得就像变魔术一样,后来回家逢人便说,省城真好。
那时候,父亲就是女儿心中的魔术师。
从小到大,一位父亲可以给女儿很多东西,从赞美夸奖到好看鞋子新衣裳,他像魔术师一般伟大。
但魔术师是不存在的,他更不可能陪着你一辈子,变出如意郎君,变出完美人生。
对挑剔和永不满足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一天天不断长大,他会发现父亲技艺退化,表现奇差,好似一辈子只在表演礼帽里抓兔子。
比起失败的魔术师,将来某一天,他们会发现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魔术师还要先一步离开。
那时候,他们方才怀念与魔术师在一起的时光。
雨中的爱丁堡,来来往往的路人,躺在地上打滚的醉鬼,没人会去在意到生活中的大小魔术。
灯光暗去,魔术师的表演结束了。
当魔术师和女孩都走了以后,房间空无一人。
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
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
那一刻,你真的看到了吗?
【北京青年报】
我是一双旧皮鞋。
曾几何时,说不上风度翩翩,但也精神抖擞。
干净的鞋带,光亮的鞋头,那几厘米啊的鞋跟也曾令你的心儿荡漾。
然而今天的我——带着污垢,带着汗渍的臭,带着破烂的孔洞,成了你圣洁的心灵上最不美的那一点。
你默默的念叨着想要一双漂亮的红皮鞋,好让我这个不漂亮的存在脱离你原本美丽的躯体。
然而你办到了。
那个魔术师摆弄着幻术给了你漂亮的红鞋子,却没想到他自己其实和我一样,不过是双旧皮鞋。
不过是无奈的默默的忍受着壁炉里的一切。
一直看惯了宫崎骏动画的我 在 魔术师 里 找到了久违的感动20世纪50年代末的苏格兰穿着苏格兰大裤衩的男人们吹着风笛跳着舞没有人看见这个寂寞的表演着魔术的男人他永远优雅 与人保持着一份不近不远的距离 冷漠 高贵的似与他窘迫的生活不符大行李箱 一张陪伴多年的海报 一只白色的胖兔子这是他的行囊 也是他的信仰在歌舞厅 在酒吧 在婚礼现场 在很多很多代表着城市繁华的地方他的魔术 不值一提 那些追星的人宁愿去为跪在地上大声嘶吼像狗一样表演的三流摇滚歌星呐喊也不愿驻足观看他的表演所以 在这八十分钟的电影里大部分都是飘零的冷雨所以 上天是怜悯吗让他遇见了与自己女儿相像的女孩一个短发 穿着棕色裂了底的雪地靴的酒吧打杂的女孩她是如此迷恋魔术师的“魔法”她甚至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会“魔法”的魔术师所以 魔术师为她变出红色的鞋子 她相信魔术师会给她一切她想要的东西因为他有“魔法”所以她跟着魔术师来到城市里这座繁华的小城用各种各样小女孩没有见过的东西诱惑着她橱窗里美丽的蕾丝小礼裙 天蓝色露肩短裙 那双白色的高跟鞋每当小女孩露出那种渴望“魔法”改变自己的眼睛时魔术师没有办法拒绝 他似看到了女儿 是愧疚吗他去招聘汽车维修员 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行业里他笨拙的弄坏了客人的高级小轿车他也搞砸了这份工作 老板抽出客人放在他工作服里的小费脸上的表情是令人厌恶的冷笑又一个清晨 他早早的起床去招聘工作这次 他用他的魔术为一家内衣店做代言他变出各种各样的女性用品 香水 内衣 丝袜脸上仍是淡淡的冷漠老板又因为琐事炒了他鱿鱼他看到橱窗里接任他工作的小丑 同样是表演魔法却多了谄媚 少了魔术师应有的高贵他漫步在大街上 看到了穿着天蓝色短裙 乳白色蕾丝外套的小女孩也看到了 她身旁的男人他慌忙的逃窜 躲在路旁衣架上偷偷看小女孩脸上幸福的表情那个小女孩不断索取的贪婪使我对她感到厌恶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 提着笼子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 他不舍地看了一样这个相依为命的工作伙伴他的背影在冷雨的笼罩下 多了一丝忧伤小女孩高兴的回到旅馆 打开房门是魔术师留下的钱和一封信雨又下着纸条上写着“世界上没有魔术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某一个地方被触动了当小女孩的爱情也找到时魔术师的魔法也消失了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故事的最后 城市里的灯光在一点一点熄灭那个魔术师曾经表演过的橱窗那个他曾经为小女孩变出魔法的礼服店那个他曾经演出 却只有老板大声叫好观众却无人喝彩的音乐厅雨中的爱丁堡 来来往往的路人 躺在路边上的酒鬼最后灯光零星的熄灭 像是为魔术师送别坐在不知开往哪个何目的地的火车上魔术师抽着烟看着对面正在找画笔的小女孩出于职业习惯他又一次为女孩“变出”了画笔没有了诧异 平淡的接过画笔的小女孩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内心?
还在不停行进着的火车窗外不停闪现的夜景魔术师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我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直到影片最后那是他真正女儿的照片我看到了魔术师冷漠外表下的柔情其实影片也一直给我 这个杀手不太冷 的错觉同是坚强的大男人 不懂事的小女生影片中的现实现实人物是出生于1907年的雅克·塔蒂一个从来都不说自己是大师 而是一个捍卫手艺的手艺人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魔术师》里 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 一身西服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为了避开小女孩 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 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正在演的《我的舅舅》(雅克·塔蒂 执导的经典喜剧片)这个电影给我太大的感触再次向拍摄出如此高品质的动画片的sylvain chomet致敬也向生活中不放弃理想的小人物致敬
《魔术师》(L'illusionniste)是法国动画导演Sylvain Chomet的作品,他只有两部电影和一个短片,这是他第二部电影,很感人的父爱成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
一个相信魔术的天真少女,一个过气的暮年法国魔术师,配合淡雅忧伤的故事情节还有爱丁堡下着雨的街景上演了一出灰姑娘变公主的戏码。
几乎没有什么台词,虽然字幕组给出的字幕有些地方没有翻译到,可是这部电影几乎是不需要字幕就可以看懂的。
二战末期的法国,有一个为生计所迫、过气的法国魔术师Tatischeff,因为那时候魔术已经不是时髦的玩意儿了,大伙都争相去崇拜摇滚明星。
所以Tati不得不到处去表演,从城市到乡间小镇,他带着一些简单的道具和一只兔子,在英国的一个小镇的酒吧,他遇到了小女孩爱丽丝,这个纯真的女孩相信魔术师变得魔术都是真的,他可以变出任何她想要的。
魔术师离开了这个小镇,女孩偷偷的跟着他去了爱丁堡,在这个很英伦的城市对于女孩来说什么都是新奇的,华美的衣服珠宝、摩登女郎,都让爱丽丝羡慕不已。
在爱丁堡,他们住在最简陋的旅社里,魔术师靠演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爱丽丝想要橱窗内的漂亮外套和鞋子,Tati不得已要在演出之余去做很多卑微的工作——半夜去做洗车场工人、和一样潦倒的艺人们画招贴海报、在商场把商品当道具变魔术促销宣传…就是这么辛苦,他买回了漂亮衣裙并用魔术的方式变出来给爱丽丝,而爱丽丝始终相信这都是魔术师的魔法。
生活虽然艰辛可是因为魔术师并不希望打破小女孩的天真梦想。
女孩渐渐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女人,穿着优雅的洋装,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爱丽丝陷入了热恋,于是,他走了,留下一些钱给女孩,还有一张字条:魔术是不存在的。
女孩离开他们住的旅社时,餐桌上那本书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翻动,映在墙上的影子像一只展翅欲飞蝴蝶…可是再怎么努力展翅也没有能够飞起来。
影片结尾,出现了那张让魔术师每每看的时候会黯然神伤的残破照片:一个小女婴。
她和魔术师有相同的姓,原来这就是他的女儿。
魔术师将对自己女儿没能完成的爱全部给了爱丽丝…魔术变出了爱丽丝那件高贵的白色大衣、变出了一条美丽的蓝色裙子、一双白色优雅的高跟鞋…爱丽丝也从女孩变成女人,一个卑微的乡下孩子变成优雅的摩登女郎。
当他挽着蜕变的她走在大街上,他脸上洋溢着幸福。
艰辛的环境下的落魄艺人因为小女孩那一些幻想,并没有沮丧沉沦。
当女孩找到爱情,Tati后来也将小兔放生了,火车上,形单影只。
陪伴他的仅仅只有那张残破的照片。
帮助爱丽丝华丽蜕变也许就是他一生最伟大的魔术吧。
父爱是那么深沉又宽广的,父亲总是用宽大的手掌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大鱼》、《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每每看到这些影片心里都会有很多涟漪,老爸不在已经快五年了,记得小时候,他会在下班后买好吃的给我,也是突然拿到我面前,好像会变出很多好吃的一样。
每次幼儿园放学,我总是缠着他去附近的商店买巧克力、冰淇淋,他总是会满足我。
实际上老爸并不多话,也没有过多的表达,他只是想看着我满足的笑容。
如果有天国,我想你就在那里…(写不下去了,原谅我又流泪了,昨天看完片子我还给朋友说很感动,但是我没有哭,是不是哭点没有那么低了…其实…)话题继续转移到电影,Sylvain Chomet这部作品画面真的很美,2D手绘动画和CG融合的背景让画面很华丽,尤其喜欢几个空镜头,车站、火车在大桥上行驶、水中的倒影、雨中的爱丁堡等等,他的三部作品我都看过,最喜欢的就是这部。
现实残酷,梦有一天始终会被现实打破,小女孩会慢慢懂得这一切。
梦想是什么?
那是现实的延续。
现实又是什么?
那是梦想的终结…魔法,终有一天会散场的。
《魔术师》最后一个镜头出现在荧幕上,我才忽然明白了整个故事,眼泪唰的流出来,控制不住。
过去的一百多分钟里,观众随着过气的老魔术师帕斯帕斯和孤女爱丽丝一起在爱丁堡流浪,体验着他们最艰辛最酸楚的底层生活里伴随着爱的温意和感动。
可是作者将情绪节奏掌握的十分克制,辛酸用惹人发笑的幽默来表达,欢乐之中又常带有辛酸的隐情,观众的心情随着电影紧凑的推进上下起伏,却来不及仔细品尝。
最后一个镜头才揭示了所有的谜底,就像一根针在情绪的气球膨胀到最顶点时戳破了它,积累了一个多小时的情绪终于爆发出来。
于是,这部电影给人最大的冲击是在电影结束之后,每次用最后一个镜头去推想前面匆匆而过的故事,都会更了解故事的含义,也就再被感动一次。
这是一部卓别林式的幽默电影,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构,每一帧画面都有呼吸和心跳。
而对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爱丁堡的人来说,这部动画片让我走出影院后,觉得每一次狮王山上吹来的风、风里带来的海鸥、海鸥栖息的古老街道、街道上落下的雨丝都是深情。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正当年轻人的摇滚乐横扫秀场,帕斯帕斯,一个年老的法国魔术师渐渐失去了观众,生计难以为继。
他带着道具和一只小兔子到伦敦碰运气,却依旧没有观众,直到偶然的机会来到苏格兰高地上一个偏远的小镇。
娱乐稀少的小镇居民热烈欢迎魔术师的到来,更是在这里,帕斯帕斯碰到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观众,孤女爱丽丝。
爱丽丝相信魔术是真的,相信魔术师可以变出任何想要的东西,当帕斯帕斯离开小镇的时候,爱丽丝瞧瞧跟着他上了船。
在爱丁堡,他们住进了最简陋破旧的旅社,同住的都是些穷困潦倒的艺人。
魔术师勉强靠演出维持生计,可是爱丽丝爱上了玻璃橱窗里的美丽衣裙和鞋子,并且要魔术师变给她。
不会说英文的魔术师在演出的空档尝试了各种卑微的工作,给爱丽丝买了她所有喜欢的东西——却总是以魔术的形式变给她,从来没有戳破她那个相信魔术的梦。
而他的回报,就是爱丽丝开心的笑脸和甜甜的吻。
魔术师很满足,虽然有时候,他会看着一张照片沮丧。
直到有一天,魔术师发现爱丽丝不见了,发了疯似的寻找她,终于撞见她和一个英俊的男孩手挽手走在一起。
帕斯帕斯明白女孩找到了依赖的人。
于是,他留下钱给女孩,还有一张字条:魔术师不存在,就这样像魔术一样“消失”。
电影的结尾,那张总是让魔术师黯然神伤的照片终于清清楚楚的放在观众面前:一个小女婴,魔术师不知所终的女儿。
所有的故事都缘起自魔术师对自己女儿没能完成的爱,如果说电影里有什么了不起的魔术,那也正是这份爱。
帕斯帕斯的魔术也真的太老套了,从礼帽里拉出兔子,从袖子里变出纸牌,从手帕下变出酒,难怪每次观众都提不起精神来。
这些魔术表演让他受尽嘲笑,观众的冷淡也让他深深失落。
可是爱丽丝相信他的魔术,他从来都不让她失望。
为了买她喜欢的东西也让她吃的更好点儿,他半夜里去做洗车工、在珍妮丝商场的橱窗里“变”出商品促销、在威士忌酒店里“变”出酒做广告……他的“魔术”是爱丽丝脚下一双小红鞋、然后是一件高贵的白色大衣、一条美丽的蓝色裙子、一双白高跟鞋,却又不仅仅是衣服;从小红鞋到白色高跟鞋,是爱丽丝从“女孩”变成“女人”、从一个自卑的乡下小孩变成优雅、自信的城里女人的“奇迹”。
无论他们的环境如何艰辛,同旅馆的落魄艺人们在贫困中消沉、酗酒、甚至绝望到颓废的坐在街边乞讨、上吊自杀,却因为小女孩坚信的魔法与幻想,帕斯帕斯坚持的对女孩子的爱,让他们从未沮丧沉沦,反而保有温暖、创造了女孩成长的奇迹。
当女孩变为女人,当女孩找到爱情,帕斯帕斯不再变魔术了,他将小兔归放在狮王山上,只身上路,因为,他已经变完了这一生最伟大的魔术。
这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也受到了爱丁堡的礼遇。
电影作为2010年爱丁堡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在平日演出歌剧与芭蕾舞的festival theatre上演。
导演Sylvain Chomet曾经在爱丁堡生活了五年,这次带着献给这座城市的电影回来,他说“这是这个地球上最好的地方”。
从电影每一个画面都看的到他的深情,尤其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那些细节:细密如线的雨丝、厚厚的云层飞快划过头顶时,在眼前的草地上一道金色的光浮动过去、雨里的海鸥与鸽子、在prince street上向北边望,看到远处的闪耀海洋与山坡、城堡下公园里看书的人们……这座城市里的流浪艺人至今也还在日复一日在街头、破败的酒吧、小剧场里上演着各种把戏。
在珍妮丝商场,电影里帕斯帕斯表演魔术促销的那个橱窗,这几天换上了电影节的海报。
电影和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分清楚,不仅电影里许多的场景都是真的,不仅电影悠扬的风笛和城里的风笛连成一片,更重要的是,电影画里蕴含着那种说不清楚的爱丁堡的触感、呼吸、心跳和体香。
我平时很少在评论里面大量复述故事,可是今天却不知不觉在这么做。
电影本身很美好也很简单,努力复述或者评价都是无用的。
所有我建议,一个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一个能够懂得的人,亲自去看看这部电影,一切的感动都会了然于心。
6月20日,是英国的父亲节,我想说,趁着父母还没有像变魔术一样的消失,好好的去爱吧。
人生里最衰的事儿莫过于有失败感,但,随年龄增长,生命的虚无感会增强,无物之阵,鲁迅这个譬喻多么可怕。
诗人和艺术家把这感觉升华为颓废和美。
看这部动画片,我一点点沉默,随着一点点酒精的溶解和沸腾,躯壳里那些毒素一般的自信在消散,随着魔术师和女孩,在雨滴坠落结出的花瓣上,愈到后来竟有流泪的冲动。
故事发生在1950-6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曾经名噪一时,过着优雅生活的魔术师,突然被年轻的流行文化,被时代的悲催挤入角落,游走于欧洲讨生活,遭遇一个懵懂少女,并父亲一般竭尽所能、小心翼翼呵护这女孩笨拙的天真和梦想。
后来这孩子跟年龄相当的男孩恋爱了。
魔术师有点失意,黯然离开,给女孩留了句话“生活里并没有魔术师”,也不在帮孩子们编织梦幻。
那时代尚有贵族,尚有士绅,尚有悲悯情怀和精神恋爱。
与魔术师同病相怜的,还有三个能发出公鸡打鸣般声音上蹿下跳的杂技艺人,一个忧伤的孤独的小丑,一个操控木偶的滑稽艺人。
但是他们的时代,手工艺的时代已经悄悄落幕,他们只有默默挣扎,迅速被淘汰。
这片子充盈着偏执的怀旧感,少到可怜的对白丝毫不影响其诗意。
虽然节奏缓慢,洋溢着忧伤,但是,细腻的二维为主,结合三维的画风,散淡的爵士钢琴,还是会摇荡人们心底的柔软的东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种纯粹的高贵的感伤,是这片子的动人之所在。
魔术最如烟花,神奇只在绽放的那一霎。
手绘风的大幕磕磕碰碰的拉开。
魔术师携魔术帽出场,最传统最神奇的技艺。
那是属于他的舞台。
然而一切神奇最大的敌人都是时间。
时过境迁。
手艺人们只有辗转于一个个陌生简朴的小旅馆。
魔术师也一样。
所有的幻术都属于观众。
世界那么大,可要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却是难上加难。
[临晚镜,伤流景]细密的雨丝,叠叠层层。
温暖的炉火,光影重重。
走过人影幢幢的剧院,台上是打滚的歌星;走过破败的酒吧,屋内是酒气腾腾的醉鬼;走过热闹的婚礼,却没有尊重的看客。
手绘的自然的重复,真实又并非真实,无尽无望,无论是乡下小镇还是伦敦都市,一幅幅风情与流浪,这是魔术师的怀乡病,也是导演编剧的怀乡病。
孤独的魔术师遇到了孤女爱丽丝。
魔术让爱丽丝长久地浸淫其中,这个世界也许就是哪个魔术师变出来的。
想来最喜欢的是看晚上路灯找着的马路,尤其是雨后,马路有一层薄薄的润,灯光照上去,特别好看,小时候我总觉得那是一种魔术。
爱丽丝在崇拜中偷偷坐上了和魔术师一起的船,并要魔术师变出一张船票来。
魔术师接纳了这个小小的崇拜者,并为她倾其所有。
爱丽丝的幸福体验,与魔术师的卑微辛劳产生了强烈反差,二人之间无法感知的平衡脆弱不堪。
维系他们感情的是并不存在的魔术。
[现世的哀婉沉重]特异色调与丰姿的浮世绘,没有对白却此时无声胜有声,喜剧之中夹杂着悲痛,现世的哀婉沉重。
手艺人的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失业上吊自杀的小丑,卖了人偶乞讨为生的腹语师,每一个繁华都市里都有无限的凄凉故事。
潦倒与绝望的阴影笼罩着这个世界。
每个线条都充满着感情,每个渲染都氤氲了哀而不伤。
爱丽丝遇到了爱情,她的王子却不会变魔术。
不听话的小肥兔回到了森林,它迟疑着看着魔法师的离去。
魔法是不存在的。
魔术师走了,爱丽丝黯淡了,灯光灭了夜更静了。
心里突然揉出许多水来。
无端想起一首诗来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 《一剪梅》
很多人看完都会提到两个字:父爱。
而我想说的是,父爱不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唯一主题,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你就等于无视了片中很多很多重要的细节。
还记得放在橱窗里的那个木偶吗?
美好事物的没落,古典艺术的消亡,这才是让我看完这部动画片后让我心碎的原因。
原来,世界上不存在魔术师的真正原因是那流逝的时光,它最终打败了你,只能去回忆,一生叹息。
请记住,遗憾是无法用魔术变出来的。
所以,帕斯帕斯最后终于做对了一件事,在火车上,没有交换小女孩手里的木头铅笔。
难道是洛丽塔?!!
难以欣赏
充满了法国电影惯有的做作
虐心
笨拙的爱.........配乐好好听~~~
我其实顶讨厌那个小女孩
小提示:这部电影片尾曲之后有彩蛋。魔术师在火车上拿出来的照片是谁呢?感觉有点隐晦了。一个平凡得如同你我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又走散的故事。虽说有几个让我觉得有趣的点:“我是魔术师我不会魔法”、“洗车”、“发现兔子还活着后送了一口气”、“和体操队员合作涂油漆”,“真人电影”,但是整体上看得我“昏昏欲睡”。在看到魔术师橱窗工作时对寻找他的女孩不理不睬时,就预感女孩会离开了:感情是双向的。P.S. 看到后半段莫名想起《蒂芙尼的早餐》,看到结尾又想起《爱乐之城》。
谁庸俗呀我庸俗,谁粗糙呀我粗糙!原来这是说相信魔术父爱什么的啊,我以为是外来妹贪慕虚荣不可信,把过自己生活的魔术师给黏糊住了呢。苏格兰爱丁堡的风景真美,有所坚持的loser生活不要别人去打扰去滋情!幸福是会咬人会叫早的兔子,他放它走,他接受时光的残酷,他老旧绅士派地一个人上路。
原来和疯狂美丽约会都是一个导演。艰辛的生活,剧情方面真是让人感动,魔术师的幸福魔术成功了。
什么温暖啊幸福啊我都没感受到,只是觉得这女孩好虚荣,为老魔术师感到心酸。
女孩子单纯被魔术那种轻而易举的获得所迷惑,说难听就是迷恋不劳而获。。。哪里来的温情 = =竟然觉得有魔术可以不买票,三观毁了
t13329271 远不如美丽都嘛...
"Magicians do not exist."多简单的一句话,干嘛非得撑到最后才说呢?大家都说那个单纯的女孩很残酷,可是魔术师自一开始就是个大骗子。PS:电影很赞,OST也不错,尤喜欢每当酒鬼出现时配的音乐~~~~
你给了她你的全部。她走了,你一个人。
婊
不喜欢这种神神叨叨还没什么内涵的默剧。
原谅我实在看不下去
7/10。“魔术师是不存在的”,悲伤笼罩着全片。爱与善良不是魔术,天真的虚荣太过残忍。并没有描绘小女孩的成长,只停留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框架里。
基本没什么对话,节奏实在太慢了,压缩40分钟差不多了。
可怜的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