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赏法国人对于生活,感情的态度。
乐观,包容,理解。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性格却又能给对方和身边的人空间,不排斥而且融合。
虽然生活总是非常非常的烦琐。
可能我渴望的就是这样的感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
看这部片子就像在看自己家一样,多年未见的亲人,因仇恨和隔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相见。
越是相爱的人越是容易伤人最深,一切都在继续,一切都不再一样了。
人与人之间的小纠葛,可能会成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的深壑。
常常我们的春节被春晚代表,被春运代表,被一幕幕看似团圆的团圆饭代表。
而真正属于我们的春节仿佛是离的越来越遥远了。
而这部《我们的圣诞节》,给我的感觉就是独一无二的。
就如某一年的春节我连续的看了《教父》系列。
那时候还是一个租VCD碟的年代。
对我来说,那时能避开人群看心仪的电影才是叫过年。
虽然是看不懂,或者是半懂,总比全懂或不想懂的春晚系列要给劲。
关于这部法国的《Un conte de Noel》,个人觉得蛮过瘾,有一种满足了窥视欲的瘾。
就如片中常出现的门洞,就如《登堂入室》里面向观众的喃喃自语。
他们家的光怪陆离,其实都是家家一本本难念的经。
也许这叫窥视文学的手法吧。
家丑不外扬的圣诞和家丑不外扬的春节一样让我们在辞旧迎新的快乐中暂时忘却很多过去的忧伤。
家中的老父亲是看得开的,既直面了儿孙以及老伴的所有问题,也保全了他对这个家深沉的爱。
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电影我一向喜欢。
——————————————————————圣诞节礼物 http://shengdan.youlila.cc/
与菲利普·加莱尔同是法国最出类拔萃的电影人,德斯普里钦探索的脚步走得够坚决,虽然也够寂寞。
法国电影不会忘记2008年,在这一年的戛纳,《圣诞故事》与菲利普·加莱尔的《拂晓之际》备受瞩目地出征了电影节,尽管最后都败给《墙壁之间》。
在一些文字里人们还将继续听到送给《圣诞故事》的掌声。
《圣诞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这部讲述了一个大家庭过圣诞的电影,处理了如此多的主题,描写了如此多的人物。
喜欢音乐、文学、哲学,甚至是数学的观众能一饱眼福了,罗伯特·阿尔特曼的粉丝会在《圣诞故事》中领略法式多线叙事的魅力,甚至雅克·里维特的拥趸可能觉得145分钟的片长即使不是显得太短,也刚刚合适。
如果有一部电影具有拼图版的功能,把如此多的元素聚集,那么,《圣诞故事》就是一幅出色的图版。
《圣诞故事》是电影与舞台的一次结合,在上面挥洒汗水的演员都将自身的力量完美释放,不能不提及德纳芙,她太不可思议了,还有三次获恺撒奖最佳男主角的马修·阿马立克等演员,“《圣诞故事》有令人发狂的迷人,很大一部分多亏了这些富有魅力的、有才华的演员。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写道。
作者最偏主流的作品,即便是在法国每年众多的群戏家庭剧中还是显得出类拔萃,主要充分的容量令剧本和御用演员们优异表现,还有明显阿诺·德斯普里钦式的处理和莫名的配乐。
另外发现他可能是真的很喜欢赫本,继《国王与王后》开幕还原《蒂凡尼早餐》片头,这次又在影片中加入《滑稽的面孔》片段。
2009-03-19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是阿诺·德斯普里钦唯一一部入选CC的导演作品(自然是他所有作品中观影人数最多的),同时也是他最具故事性的一部。
这两者并不背离,而是相辅相成。
CC的眼光也只能到此为止: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它不可能不受实用主义之影响。
但我们得说,《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是阿诺·德斯普里钦十一部导演作品中最差的一部。
如果我们还能回忆起在上篇文章中所指出过的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即影像风格与复杂叙事间的矛盾——那么,《属于我们的圣诞节》为这一论点提出了充分的证明。
我们也提到了,解决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中这一矛盾的两种策略,并分别以克莱尔·德尼和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为例。
但事实上,只有前者可以真正为德斯普里钦提供借鉴,其原因正在于影像风格的放弃将导致德斯普里钦式电影的消失。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显示了阿诺·德斯普里钦在为解决这一矛盾所挣扎的方式:即弱化摄影风格,尝试复杂叙事。
我们不再能看到《伊斯特·康》中变幻出迷人影像的德斯普里钦,而是一个讲故事的普通阿诺。
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人物关系、叙事的线索比之前的任何一部都更为繁杂,而且德斯普里钦采用标题分段、跳转等各种新奇的叙事手法,来让讲故事的动机放大至最强。
从而在普通乏味的镜头调度下影像最终导向崩解。
这一尝试宣告失败。
阿诺·德斯普里钦只剩下唯一一条路可走,来保证拍摄的电影是德斯普里钦式的。
这是《伊斯特·康》这部杰作所已经作出的证明:放大摄影风格,精简叙事。
以此来保证他的电影是体验式的,而不是思考式的。
但很可惜,在《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的失败之后,阿诺·德斯普里钦接续拍摄的两部作品《 吉米·皮卡尔》和《青春的三段回忆》虽然已经不再那么极端,但那个讲故事的阿诺依然跃跃欲试,从而消解了探索风格的德斯普里钦的天分。
我们可以简单地借助于这一矛盾的对立双方,为阿诺·德斯普里钦迄今为止的电影生涯进行一番缕析。
以2000年为界,90’可以被认为是以影像风格探索前导的“德斯普里钦”,而新世纪则被一个讲故事的“阿诺”所占据。
2000年的《伊斯特·康》作为两个阶段的过渡之作,将矛盾双方最充分地进行了调和,毫无疑问是阿诺·德斯普里钦的最佳作品。
<图片1>
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才是重头戏,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喜怒哀惧才是生活的重心。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家庭其实都遵从一个逻辑,那就是和睦与否,作为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往往对于一个家庭起着决定性作用。
然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抛硬币一样,没有人直到下一次出现的究竟是正面还是反面,但硬币依旧会被抛出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就是一部讲述家庭伦理的法国影片。
印象中的法国影片不是在浪漫就是在制造浪漫,然而本片却一反常态,缓慢的节奏不仅仅让观众们昏昏欲睡,而且让更多的想要从中寻找浪漫的影迷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法国一家人,因为年轻时候小儿子生患重病,这个时候需要骨髓移植才能保住性命,年轻的夫妇决定再生一个孩子来延续这个孩子的生命。
结果却没能如愿,新生的孩子并没有通过将自己的骨髓移植出去而让自己的哥哥好转,相反,哥哥依旧是离世了。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失去孩子是一个打击,这种打击没有办法通过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弥补。
而对于小女儿来说,新生的弟弟并没有能够挽救哥哥的生命,这是一件悲痛的事情,也因为如此,弟弟妹妹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旧的问题还没有去除,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这一次,母亲患病了,患上了跟小儿子一样的病,同样需要骨髓抑制的母亲面临着新的选项,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的外甥。
法国的家庭伦理电影似乎并不多见,因此,本片不论是在节奏上还是在主题上都有一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印象中的法国电影独有的喜剧情节也没有在本片当中过多的展现,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有一种隐隐的忧郁在里面,然而真正将这种情绪当作忧郁处理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很容易去除,原因在于家庭伦理故事的讲述,对于法国电影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当你完整的看完了本片之后,你不难发现,原来全世界的家庭面临的问题都是成员和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通用的,通用的问题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即使是通用的解决方向都没有办法指导不一样的问题,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当然,上文提到的故事简介不过是本片当中的一个主干部分,在分支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外甥以及默默喜欢了一个女人十多年的男人等等。
这些说不出道不明的关系给本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圣诞节本身是快乐的,所有的人面对这种快乐本该是心情放松的,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原本该术语自己的快乐并没有被重视,那些需要放松的时刻凤毛麟角,而更多的压抑的情绪萦绕着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危机一触即发,但就是引而不发。
母亲对于小儿子的态度始终是迷离的,这种迷离来源于母亲在面对自己的现在与小儿子的过去之间的对比,小儿子的出生与他的哥哥死亡之间虽然没有关联,但是这种现实可能需要一生去接受,但最终也没法接受。
为什么这么说,母亲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小儿子是倾注了爱意的,甚至不惜再生一个孩子来拯救,然而这种努力在疾病面前是无意义的,这也使得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亲情在那一瞬间淡漠了,这种淡漠最终引发的是面对自己的小儿子的时候,亲情就变得若即若离了。
而小儿子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的根本原因之后,自然会与母亲产生某种隔阂,自己被当作一个工具出生,且出生之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即使是自己的母亲,即使是自己的姐姐也都冷眼相向。
姐姐对于自己的态度多半源于母亲一样的想法,弟弟的出生并没有延缓哥哥的死亡,相反,弟弟出生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正推动了哥哥的死亡,这样的矛盾长久积累且无法化解,姐弟两的感情也越来越差,最终不欢而散。
然而当同样的问题再一次出现在这个家庭的头顶的时候,相同的人如何做选择?
这本身就是一个困扰家庭的难题,过去的一切即使是美好的也没有办法过去了,我们不能用假设来解读回忆。
就如同默默的爱了自己喜欢的女人十多年的男人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仅仅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去搅扰他人。
但问题总需要面对,当问题再一次到来,如何面对就是这个家庭新的难题。
小儿子最后还是做出了跟之前自己被迫做出的选择一样,即使是言之凿凿地说这不过是还债,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这样言之凿凿地认为,但当这一切真的发生的时候,他们对于抛硬币还是抱有一种期待。
生活不会有准确答案,每一次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我们无法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来面对不断地变化的问题,就如同抛硬币,这个时候,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更需要一种平和的心理。
……
父亲艾贝对于一直沉湎在悲伤中的女儿伊莎贝拉关于“我”到底失去了什么的问题的解答。
艾贝引用了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的一段话:“我们,智慧的追寻者,始终不了解自己,原因是,我们还没找到自我,如何在某一天,能找到自我呢?
我们的宝藏,就藏在智慧的汪洋中,像蜜蜂总是一再寻找,他们搜集心灵的蜂蜜,而我们的心,只关心一件事:带点东西回家吧…至于其他,关于生命以及所谓的经验,我们当中有哪些人认真对待过了?
谁又有时间停驻呢?
当钟响了12下,我们会惊觉地问自己,刚钟响了几下,于是,我们竖起耳朵想听个仔细。
我们诧异的反问自己:究竟走这一趟,我们经验了什么?
然后我们去尝试,如我刚刚所说的,在这12个声响中重新计算,当中的经验,生命,存在,却在过程中又忘了自己算到了哪里,我们不了解自我,对于自我,我们并不是智慧的追寻者…”
谈谈你的《圣诞故事》?
我看过一些电影讲移植的问题,移植后有很多生理和心理的问题;这也像是在探讨一个界限、生与死或者是正常与反常之间的问题。
我就想怎么样把一些极端的各不相同的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家庭像一个大房子,每个房间当中都有一些不同的情节在发生。
《圣诞故事》尾声这个掷硬币的情节有什么想表达的?
在这部电影当中想表现一种类似赌博的感觉。
母亲Junon接受儿子Henri的移植就是一种赌博,她可能会比癌症给她带来的死亡时间更早死亡;还有里面最小儿子Ivan的妻子Sylvia,她知道当时年轻时男孩子们背着她做决定,觉得自己没有享受到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因为被他人选择了。
这个投掷硬币的场景中妈妈和儿子之间隔着一块塑料隔膜,这场戏就像是儿子给母亲提出的一个挑战,我的好几部电影中儿子和母亲都有一种相互斗争的感觉,但是他们两人通过这样相互挑战的方式表达的却是对彼此的爱。
正是这种相互拉锯更加体现出了儿子想要留住自己的母亲。
转场经常使用圈入圈出的方式,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早在默片当中、在特吕弗、西科塞斯的电影当中都常常看到这种手法。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让观众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影片当中Junon走进家里告诉丈夫Abel自己得了癌症这个消息,治疗可能让自己比正常死亡要更加快死亡;当她在陈述这样一个信息的时候,我想要维持她依然是一个非常优雅的状态,我不希望这时候去推进镜头去放大她脸上的表情去渲染伤感的色彩,但是我又希望观众能注意到她的情绪。
《圣诞故事》除了圣诞节还出现了很多宗教的元素,比如弥撒、电视中摩西劈开红海、孩子一直要等耶稣降临,是有什么含义?
我在塑造影片中角色的时候,这些角色大都是自认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人,但是宗教却时不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
前面提到人们围坐在电视前看到摩西劈开红海,所有人感觉都被深深吸引;但是马修饰演的Henri一下子出现,跟一切都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但是在最后他和母亲去了午夜的弥撒时还是被感动了,想到儿时对于宗教的回忆。
我想通过这些东西思考宗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下存在。
圣诞故事很多地方似乎是用单机位拍摄的,这样会提高了后期剪辑时的难度,为什么这么做?
我比较喜欢用单机位拍摄,这样比较容易让演员专注于表演。
我也做过多机位拍摄,但是感觉戏剧大于电影。
我希望我能更加关注自己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会在不同机位不同景别下会有不同反应。
很奇怪我觉得我在单机位拍摄时感觉更自由,但是很奇怪的是我非常欣赏的几位电影人他们是用多机位拍摄电影的。
为什么导演拍摄这部电影是选在故乡鲁贝进行拍摄?
我在来中国的路上读到了一份报纸的报道,说鲁贝是法国最贫穷的一个城市。
法国人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继续这么下去你就只能去鲁贝了,它被法国人看作最糟糕的一座城市,但是我是出生在这里。
我希望把这座普通的城市用这种骄傲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拍这部电影也是想把这些困难的事情用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是城市的贫穷、身体的衰老还是生活的艰难,用电影把它表现的不那么糟糕甚至令人愉悦。
微信公众号:DR的话痨现场微信:mengyu1998微博:@DR邬梦雨
我喜欢simon
”我改变了西蒙因为我和他在一起,也会改变你但是用相反的方法。“全片经典台词不少,我只记住了这一句。亨利和他娘的幽默感我无法理解,一群彼此关系紧张却始终面带笑容的家伙。
一切虚华背后,有看不见的表情。
影片晦涩,家庭关系复杂,理解不能,不爱
4.5; &#34;Expansive in narrative scheme while compact in emotional space&#34; @资料馆
细致入微
不仅CD成精了,chiara戏也长进了。anyway,这种感情纠结关系复杂的家庭关系也只有出现在法国电影里。谁家生活中真要这么麻烦那就该翻天了~
沉闷
不好看,不喜欢这种闹哄哄的电影,另外电影节的字幕有问题,不适合这种多对白的片子
字幕有点问题,部分东西没看太明白
看不大懂,镜头很恍惚,人却假装淡定
一切都会好起来
觉得Amalric就是稍微温和一点点的denis lavant
跟伊凡在一起 我改变了他跟你在一起 你改变了我
有些抖的小机灵不错。大量转场有种卡通质感,可以作为所谓的视觉化喜剧桥段来看,与埃德加赖特同路。不过也就这样了。成人式的圣诞童话(近乎无关自恰和自反的那种)。
我说那么面熟呢,凯瑟琳德娜芙
20091213 DVD
Comme une symphonie...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浪费了两小时半,但好像又非常心甘情愿地在剑拔弩张的爱中随波逐流,沉浮于一个家庭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的甜蜜与忧愁,他们可以如此悲伤,又如此轻易地释然,每个个体都是闪耀的谜团,在生活的夜幕中绽开花火,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你是倔强的朱诺、高傲的伊丽莎白、性感的西薇儿还是淡定的佛尼娅呢
4星不到些,没想到CC唯一出的一部德斯普里钦还是质量相对差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