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诞生记。
很多伟大的科学思想在一开始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因为“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
”,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由于批判《圣经》并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
康帕内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作家,被长期打入死牢。
伽利略也曾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
哥白尼害怕被破坏,直到临危才敢出版《天体运行论》。
传说进化论最先由达尔文的祖父启蒙于他。
达尔文的妻子是教徒,而达尔文否定上帝创造说,两人却能恩爱一生。
事实上,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在一起。
两个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也可以结婚,一个家庭也可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就正如台湾很多蓝绿家庭一样。
英国旧时田园生活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在美国BT下片违法,之前提到的那个海兔影院4秒一卡看不下去,于是又找了半天,结果在Amazon Prime上终于找到了片(不过下周的貌似要老实付费了),感觉可能之后海兔不给力的话,就得一直看英文字幕了。
首先提提文辞吧,即使已经非常熟知其著作的重要性,我还是没看过物种起源的原著,但在这个电影中,达尔文写作的用词确实很不错,笔法很好,讲故事能力也很好,不愧是剑桥(神学系)毕业的医生后裔的上流绅士,比如其对各种高级形容词的运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句式的生动变换,跟现在我们读的大多文献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得益于22岁-27岁5年经历的随船环球考察的生动形象的用词,大概是后继生物研究者上路的启蒙之火。
然后就是电影的拍摄,镜头语言的运用说实话我觉得还是略粗糙,有时候难以分清时间线,除了头发的多寡或是Anni死前后明显的光线对比,以及我尤其烦为了反映达尔文精神状态不稳定而故意进行的晃动,又不是拍打戏干嘛啊,可能我有点小感冒感觉看着头晕……不过对19世纪英国乡绅生活及周遭的还原我觉得还是做得很出色的:开头不能笑要严肃的摆拍,自家写作的小书房及各种展品,管家的问候以及照料等等。
虽然已有大概唐顿庄园等历史剧在前擅长还原历史场景了,但我还是觉得达尔文自己看医生做咨询和水疗那一段很有意思。
其次就是关于片子的主题,松松说感觉这片表达了什么但没get到,我个人感觉到的就是这原来讲的是个中年丧女的夫妻关系的事儿啊。
回头一查,达尔文夫妇居然一共有过10个孩子,真能生,不过也死了3个之多。
大女儿Anni死于1851,二女儿仅活了3周,小儿子死于1858年,而他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其自身又多病,真不容易啊,难怪花了这么多年来进行写作。
片中主要讲的是他跟妻子因为最爱的女儿的离去而走向了难以交集的不同方向,而最后坦诚彼此的痛苦和想法、相互告解。
一开始看到那猩猩还是猴子以为偏科教还略抵触,看下来发现不是这样,个人觉得这种怀抱着纠结向前走的人和关系是我最喜欢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看到的主题,所以看下来观感不错。
最后可能让我走远一点。
从小的自然社科教育会反复提到,达尔文的著作是19世纪最为革命性的人类思想瑰宝,大幅挑战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传统,并且后续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诸多科学社会议题,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大概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了;而与这些“革命”“颠覆”等字眼不同,达尔文自己其实是个温和又矛盾的人,在电影中他看到兔子被吃会痛苦地安慰小女,会因为跟妻子等人产生冲突而压抑自己的想法,会因为女儿的死如此的痛苦,他清晰地认识到教会在凝聚社会上起到的作用,面对更加激进的同僚时,他会犹豫说,this is a society,虽然他自己最后怒怼了神父,但Anni的不满代表他自己进行了反省。
一如以上提到,我喜欢这样温和而矛盾的人,而非自以为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居高临下、拒绝沟通。
Emma至死对Charles的感情复杂至极,讨厌的方面来自信仰和社会压力,爱则一定是建立在如本片最后展现的尊重与理解上。
我是在美的留学生,每周五有参加家庭的教会活动,跟10来个学生一起到W大哥M大姐家蹭饭和查经。
虽然其实1年多听下来我也很难信耶稣,而我觉得圣经上的各章内容无非是各种预言式的反复论证,并且主讲人的授课技巧确实不行,甚至他们也知道我们每周都没有很认真地在听,但这些不妨碍我每周愿意去那、不妨碍他们愿意每周笑着迎接我们来去、不妨碍我们认为W大哥和M大姐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人。
思想理念信仰的分歧可能会导致冲突,但让冲突陷入死局的是放弃理解对方的尝试。
最近在看《传播学史》第一章是讲达尔文先生对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之前对物种起源也有些肤浅的了解,但是在看完达尔文先生的简介后便对此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网上搜出了此片《造物弄人》1、是不是思想的巨人都要经历与自己的搏斗?
本月初又看了一遍《黑天鹅》对其中女主角与自己心灵斗争以及在斗争时产生的种种臆想印象深刻,本片也有类似的情节。
达尔文总是幻想到他已经死去的女儿,从而回忆到当年他们在一起时与女儿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而他想象到的女儿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的化身。
他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次的对话,他在挣扎要不要告诉世界:本没有god to be or not to be他在这边缘2、婚姻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达尔文探究了幸福婚姻给不受干扰地从事某种革命性理论研究带来的那种一成一变的安全感(米勒和范卢,1982)。
但是显然,婚姻带给这位思想家的并非安全感。
在他的物种起源已经基本成型时他那信仰上帝的妻子却成为了阻碍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最大阻力。
或许中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像马克思先生的玛丽一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才会带来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吧影片中冷漠的妻子以及那些不解的眼神,让人徒生一种悲哀。
我为达尔文先生过早的陷入一段婚姻而悲哀。
3、伟人身后都有支撑着自己的朋友赖尔,那个戴着眼镜的帅叔叔,把"生病"达尔文从床上拖起,也将他从犹豫中托起。
“是的 你是有无数的敌人,但是你要知道,你还有朋友!
”如果没有那些更加勇敢的朋友作为达尔文的后盾,他的思想或许还要过上很久才能从之于众,当然影片中也提到了,华莱士先生用20页纸简单的叙述了物种起源的精髓,这也是促使达尔文重新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因素。
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很多站在达尔文背后的人与他通信,与他交流,甚至争吵才有了那本厚厚的《物种起源》。
志同道合,多么美丽而又遥远的词语。
ok·啰啰嗦嗦就是这些from:Eve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过去在看传记题材电影的时候,很少想过演员和实际历史人物长得像不像的问题。
但是在《Creation》里,Paul Bettany的气质跟那张著名的水彩画上的年轻达尔文无疑是非常像的,那是一张苍白,贫弱但又固执的面孔,饱满光亮的额头,细密的金色鬓须,眼神执着,但目光并非咄咄逼人。
电影里,达尔文的大女儿Annie这个角色,演员和真人也有着一种很灵动的联系,当然,照片上的小姑娘表情是严肃的。
那个时代有着一种今天无法理解的严肃感。
相比之下,Jennifer Connelly的长相跟画像中的Emma不怎么像,但是她的气质,那种迷人的坚强、稳重又明智的形象,足够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最终做出了正确决定和勇敢牺牲的Emma。
其实,如果继续注意一下电影里另外的两个龙套角色,就能发现影片在重现历史的方式上有那么一种可敬的严肃态度。
Joseph Dalton Hooker和Thomas Henry Huxley,就是电影开始不久跑来催促达尔文写书的那两个人,演员和真人也都有一点神韵上的相通。
这种后人和前人的神貌相似自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即使他们不像,这个小插曲也一样吸引人。
胡克和赫胥黎都是生物/博物学界的重要人物,尤其是赫胥黎,成就和名气跟达尔文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吧。
匆匆来访,三言两语,咄咄逼人的质问,一筹莫展的踯躅,平静的乡间小径,竟这样参与了影响历史的宇宙进程。
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多么奇妙!
终于撸完。
叹一口老气。
110多分钟的电影,他妈的100多分钟都是煎熬。
巨机巴沉重。
最痛苦的心情是无能为力。
情感细如秋毫又重如泰山。
每一帧画面都优雅而悲伤。
完美诠释Darwin地痛苦与执着。
是的。
他过目不忘,才华横溢。
同样,他饱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全世界都与他为敌,连其枕边人也。
他与世界作对,为的却不是自己,是人类。
是的,最能令灵魂颤抖震撼的,是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无论善与恶。
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為人夫,為人父,查爾斯-達爾文在女兒的死上與艾瑪有著深深的隔閡,儘管他們都彼此相愛,儘管他們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自責,悲痛,對女兒的愧疚。
身為科學家,身為一個曾是上帝子民的基督徒,他的內心有著多深深的矛盾,儘管他對於上帝的信仰流失殆盡。
直到水療師和他談論到女兒,談及他的信仰,“你說從不在宗教中尋求慰藉,但是你有信仰嗎?
除非你有信仰,否則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女兒病重接受水療,查爾斯屈膝跪在耶穌聖像面前,作如此告白:“先生,我屈膝在你面前,如果你能救我女兒,我將用餘生信仰你。
”“如果你要帶一個人走,請帶我走,不要奪走她,她……她是個如此乖巧的姑娘,她……”然而上帝還是帶走了女兒,用女兒換餘生對上帝的信仰這樣一個交易沒有達成。
信仰本身也是不可交易的。
艾瑪每日看著丈夫在和女兒對話,她眼中,對查爾斯來說,死去的女兒比活著的妻子及其他的孩子更要真實。
死去的長女與查爾斯的對話,其實就是他和自己的對話,一步步深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對上帝信仰的疑慮,對真理的渴望,對人世間真情破碎的恐懼。
所有的一切,使得二十年間他不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下來,越是接近真實的人就越恐懼。
在女兒離世的房間,查爾斯悲痛欲絕。
他的哭聲讓我想起不久前自己的悲痛,眼眶中無法不飽含淚水。
終於,艾瑪和回到了家的查爾斯展開了對話,一場激烈的爭吵……查爾斯走出了陰影,和妻子告解,內心的疑慮和痛楚,長女死後遊離于這個家的查爾斯重新敞開了心扉,重又和妻同床共枕,和孩子們漫步林間觀察動物、坐在壁爐前給他們講述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人,孤獨的男人,又找回了自己的角色:為人夫,為人父。
心靈上的釋然使得查爾斯恢復過來,拿起筆寫作,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出來。
那也是他的長女所一直期待的,這樣一個無辜的女孩,是他和妻的結合導致了先天的缺陷。
將書稿交給艾瑪,由她做決定。
忐忑不安的查爾斯獨自在房間,當他醒來的時候找到艾瑪,艾瑪已經將書稿裝好,決定出版。
艾瑪一夜間讀完了這部書稿,儘管她說現在我們是共犯,但她已承認了丈夫的成就。
查爾斯有生之年,就已預料到自己理論的後果:赤裸裸的生存競爭。
儘管學界眾說紛紜,然而每一個領域的先驅那個沒有自己的局限?
眾多人對達爾文的批判不也證明了他的高度?
當我們去掉理論表面厚重冰冷的外衣,去觸摸下面那顆溫熱跳動的心時,也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在表述自我見解時的毫無保留是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
儘管他知道那個理論並不是那麼完善,那個理論甚至會導致信仰的流失,那個理論耗盡了畢生的心血而令人痛苦異常,但他不得不表述,這表述就是他生命的一部份,甚至重於他的生命!
生命是美麗而多彩的,著美麗多彩的生命表像背後,有著看似殘酷的生存法則,卻也有著人對之溫情脈脈的關注。
當你選擇了一種角度,也就擁有了一種態度,客觀或是主觀,都有一個參考的標準,選擇了什麽,卻又是主觀的。
所以這世上的道理千千萬,有時證悟,有時迷惑,又怎麼能說得清楚呢?
超越所有對錯,是否有不對不錯的存在呢?
看的第一部传记类的电影,一开始有些看不懂,觉得略显枯燥,到了中间觉得还挺好看的!
为达尔文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物研究的坚持而感动,感觉这部电影更侧重于达尔文的情感,比较少描绘他的成功和事业。
感觉他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家人吧,和他对科学的坚信。
我想在那个时代的伟人,能冲破宗教信仰去相信科学,验证科学,并且写出举世闻名的著作,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世人的不理解,宗教界的打压,家人的劝阻。
可达尔文拒绝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坚定了自己《物种起源》的理念,才让这一理论流传后世并千古留名。
获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点代价的。
很好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站在广州的巴士上,世界越来越窄,领悟到地球村是挤出来的。
像人们整天焦头烂额却还是挤不出时间,这个世界也挤不出真理。
所以GOOGLE退出了中国,国人们说,不会留恋。
偶尔听说,有人跳楼了,人们感叹世界太挤了吧。
于是乎,导演们把网线断掉,开始拍戏。
电影里,犹如北岛说,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面我只做一个人。
达尔文甚至连人的身份也不敢奢求,在一个没有人的时代里面他只管做猩猩。
感谢导演,以免过于悲观,这是一头勇气可嘉的猩猩。
一方面是宗教的愚昧,无知,盲从。
一方面是达尔文理论之科学的言之凿凿。
达尔文在陷入这个基督教渗透直至骨髓的社会与虔诚的妻子的两难当中,随即被塑造成拯救宗教社会于水深火热的英雄形象。
在这里导演成了泥菩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许导演最终也是忘不了,自己玩的不过是成人叠积木游戏。
所以 ,电影的达尔文差不多疯了,面对各种压力,女儿的死以及人生的虚无,达尔文用智慧知识伪装下的灵魂显得孤立无援。
太太说,“你的灵魂病了。
”一个英雄猩猩,一个呻吟的灵魂,为此,我也许可以原谅这一位导演。
他也许是井底之蛙,但也算一只有点诚实的青蛙。
不过,你掐掉网线,拍下这样一部电影,写下的一段话,其实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藐视。
因为不仅时间上的推移,物种没有进化,空间上的改变,你还是找不到不失眠的理由。
井底之蛙可以自娱自乐,若不是来自于井外的强大膀臂,你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
没有起落的情节,只有被悲凉包围的温情,达尔文的另外一个主要身份-安妮的爸爸!
比想象中好看。原来是夫妻档。
很有爱的片子~~ 口音很亲切~ 音色和外形也很亲切=v=~~ 很好的故事和优美的景色~ 漂亮的孩子们~~
侧重点有所偏离。
电影原声挺赞的。
1,主角達爾文先生在人的起源里發現了物性,又在小猩猩身上發現了人性。《創世紀》,海報設計得贊。2,狗血電影本身還是挺感人的。多病的科學家糾纏于喪子的悲慟內疚,回憶和幻象交織根本是直戳淚點。3,演完達爾文轉身就跑去演米迦勒的混帳可不多見...
海报很美好,电影很糟糕
You say you take no comfort from religion, but do you have faith?Until you do, all the waters in the world will not be the cure of you.
达尔文怎么长的跟孙悟空似的
没有任何东西让我有往下看的欲望。用慢速摄影讲自然界的故事那段很好。
Connelly还是有个总是跟不存在的人讲话的老公...Bettany还是跟小姑娘形影不离...还有好久不见的Ash~
夫妻档
那段话,连中文都听不懂,考试还考了,悲剧
他谋杀了上帝
勉强4星
那么多美国人居然不知道进化论,物种起源和达尔文
达尔文,达尔文您信仰与理性、真爱与真相之间的苦苦挣扎!
有点沉闷,有点没有中心思想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6.5分。表演的话可以上7分,但故事性的话,给6分都算多。导演的想法我能理解,达尔文也是个人,要把他扯下神坛,用人的感性去描绘他。这点他没有做错,但问题是达尔文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爱女儿,而是因为他发现了进化论。可惜这条线被弱化得太厉害,使电影有些缺乏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