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课上教授播放了某种女人的第三部分。
而巧合的是,在课的前一晚,我刚在家中观看了某种女人的全片。
在课上又看了一遍且这次被提醒要格外关注声音,确实让我获得很多新的感受。
此片的第三部分只有在结尾情绪释放的部分才使用了音乐,大多数的段落都是用了非常细腻而清晰的环境音,在Jamie工作的时候这些声音是柯基的吠叫,干草的沙沙声;在Jamie和Beth马背上约会的时候,是马蹄声;在Jamie驱车去Livingston找Beth时,是陌生城市的喧杂声,包括喇叭声。
这些声音是开启这部电影的秘诀,某种程度上,声音也外化了一种内心独白。
Jamie的生活并不以语言为主导,她的情感更多通过环境音传达出来。
马蹄声中透着她与Beth相处时的微妙紧张和兴奋,而城市的喧杂则映衬出她在陌生环境中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这些声音将角色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敞亮。
当Jamie独自驱车回到牧场时,环境音再次成为情绪的载体。
风吹草动的声音和远处的鸟鸣,传递出一种回归日常后的空虚感。
正是这些极为克制但精准的音响设计,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孤独与渴望。
此外,我还想提到,这部电影的原作中,Jamie的角色是一位男性,而在Reichardt的改编中,主角变成了一位女性,但这种改编好像完全没有让故事变得有一丝一毫的突兀,或许Reichardt正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她对LGBTQ的态度,即——爱就是爱,男男女女都一样。
得闲看这部女性导演的纯女性文艺片看完有点噎住了,总以为熬一会可以看到点新东西,不好意思并没有全剧终。
女性导演里面索非亚科波拉算一个,迷失东京很惊艳却可能是父亲的指导和资源,因为看其后来发展并无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在某处拿了金狮奖也是很无语的,如果你非要说她好就像你非要说王菲连发音都发不清楚是一种弱化吐字的技巧我也没办法,当然我觉得许鞍华勉强算是一个不错的女导演
如果你在中西部住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孤独的故事触动:开车漫长的路途,生活日复一日的相似,冬天臃肿死寂万物都在沉睡,四周没有什么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
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荒凉的中西部小城的冬天,荒凉,萧索,平静日常下的戏剧性,人们试图寻找一些联系。
第一个故事是日常中的荒诞,也是这个电影中唯一有一些传统的“冲突情节”的故事。
而第三个故事,bittersweet, 赤裸而柔软的感情描述,却又没有被激情淹埋,结尾美丽而又令人心碎,却又给这个电影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被大家重点讨论,有剧评家说“如果单独拿出来也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短片”。
而第二个故事多多少少有点被评论忽略,有的形容词也是“chilled”和“thin”。
这个故事倒也是很简单,人物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福的女人”:女儿讨厌她,丈夫出轨。
故事是她要和丈夫一起在郊外盖房子,去找熟人买下他院子里的一些石头。
That's it. 这个人物并不新鲜:中产阶级中上层,高挑美貌的金发美女,事业成功,对自己要求高,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极好,有品位且追求完美:要自己盖房子,而且对材料挑剔,想要从旧建筑上拆下来的好材料盖一堵墙。
然而她不开心。
独自一人的时候会默默地偷偷抽烟。
女儿明确表示讨厌她,只跟爸爸说笑。
爸爸跟女儿说,你要对你妈妈好一点。
她女儿翻白眼:为什么?
爸爸的答案说,因为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
——不是因为“她爱我们,她对我们非常好”之类的传统慈母形象,而是“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言下之意“虽然她不讨人喜欢”。
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从来不喜欢powerful women,在这个世界的设定下,她们一般都不讨人喜欢。
当他们去找朋友要院子里的石头的时候,男人明显地尴尬——他其实对这些石头无所谓,他可能觉得这样过来找一个头脑看上去已经不是很清楚的老人买东西,本身就是占便宜。
但是作为丈夫和下属,必须配合妻子,他坐在那里,几乎就只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而女人目标非常明确:礼貌地small talk,提买石头的事情,并且一再说“我们可以付钱”。
老人并不太喜欢这个女人,但还是同意把石头给他们。
女人表现得非常感激,道谢。
男人不好意思地说:“你可以再想想,不一定非要卖给我们。
” 女人看了他一眼。
此行目的达到,女人看了看表,开始礼貌地告辞。
出了门之后,老人开始自言自语地说鸟叫像人说话,女人接话说,可真是呢,并模仿。
有个影评人提到老头儿只跟男人说话,并不理女人,以此指出这根性别有关——在这个特定的故事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一丝不苟、彬彬有礼且体面客气、而由此而来有距离感的一个人,她只是为了那些石头而来,并不关心这个老头儿到底怎么样。
而老头儿因为老和病,孤僻任性,到了一个无须维持表面的客气、想理谁就理谁的程度。
女人后来学鸟说话,也是她最后一次尝试跟老头儿建立某种connection,然而目的太明显,还是失败了。
但这都没有影响她得到那些石头。
也有影评人说,这些石头代表她在家庭方面的执念:想建立一个坚固的家庭堡垒,这也是她一直缺失的。
但我觉得在这里,石头代表她外部的成功,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因为她坚定、明确,能克服情况中的不舒服、礼貌地跟人协商。
但是在人和人的联系上,她是缺失的,大家都不喜欢她。
比起在第一个故事里面 Laura Dern在电话里开玩笑地说,“也许如果我是个男律师,他一开始就信我了”,我觉得第二故事是更加具有女权主义意味的:一个成功的女人在“贤妻”和“慈母”以及“讨人喜欢”这些事情上的失败——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不是吗。
Williams的衣服可真好看啊……
几个故事都有点戛然而止,也都记录了平静生活中的一丝波澜(趋向好或不好)。
突然看法《我心狂野》中,野性靓丽的劳拉,脖颈上布满皱纹,眼神憔悴的瘫靠在床上,无力的挑逗刚刚行完云雨的男人,那男人,欲言又止,仿佛对刚刚的例行公事和现在的即将离开也有一丝愧疚,但还是无言。
回到工作当中面对的是客户对身为女性的自己的不信任,但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个男警察的劝说下只身与有枪的绑匪(她的客户)对质。
幸亏有惊无险,也多亏了她的理解和善良。
第二个故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对老爸说老妈时“你都给了她一座房子,还能怎么对她好。
”当然真想回一句“我给了你生命,给了你一个家,所以现在就应该不理你了么?
”,父亲也是软弱无能,老好人的角色,招来了女儿的一时偏向和妻子的厌弃,无力的讨好,女人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一定比男人更难回头。
第三个故事,主动追求感情的女生只换来了疲累后的危险。
不同世界的人也不是总能像童话故事里一样,冲破差异,结局圆满。
生活无意识的交叉过后,给观者就下无限感慨,但角色本身呢?
谁也不可能是自己生活的全知者。
季节的寒冷永远没有人的心冷来的更刻骨,更难以融化。
“It'd be so lovely to think that if I were a man, I could explain the law and people would listen and say, "Okay".”“Let's you and I make an effort to be nice to your mom today. Because she works really hard. She does a lot for us. Because neither of us would do very well without her.”“I don't mean to keep you from getting to work or anything”
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首映,10月14日将于美国公映,好评不断。
海报上四个女人的头像KS的最大,其实看过影片后你会知道,小K只是个出场十五分钟左右的配角(连三女主之一都不是),当然她现在名气正盛,加上本片她悄无声息的演了一个女同的角色,成为电影的宣传噱头也不奇怪。
三女主方面,不论是奥奖提名的劳拉·邓恩(演过《完美的世界》、《涉足荒野》等),还是多次奥奖提名的米歇尔·威廉姆斯(演过《断背山》、《蓝色情人节》等),都不如Lily Gladstone演得出彩,而Lily Gladstone在豆瓣电影里的影人条目连照片都没有,电影介绍里的演员名单里也没有她的名字。
电影是无趣的,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画面萧疏灰暗,完全没有BGM,看的时候觉得并不好看,看过后还是能体会出点味道。
电影可看,但并不好看。
三个女主三个故事,关于事业、家庭和爱情,角色之间只有一点点关联,不过有没有关联也不重要。
劳拉·邓恩是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因为是女性的关系,哪怕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也不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米歇尔·威廉姆斯是个主内也主外的女强人,但是丈夫吃软饭,女儿不认可,每天任劳任怨反而隔阂越来越深;Lily Gladstone是个养马的马倌,电影里她这个角色甚至没有姓名,有一天她认识了小K演的法律老师,虽然都是女性,而她孤独的心仿佛开始有了期待。
多说一下Lily Gladstone这个故事,小K因为路途遥远辞去了Lily Gladstone所在小镇的工作,Lily知道后连夜驱车四小时去小K的小镇找她,第二天早晨终于找到小K,才发现之前几天的相处似乎是她的错觉,亦或者她们本就是没有交集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于是她在跟小K打了招呼后开车离去,这里的长镜头Lily的表情特别是眼神非常棒。
追逐爱情失败而归的各位应该都懂,去时所有不安的情绪都转化为失望一种,甚至有些绝望和麻木在里面。
(马、山、养马的女同,有没有让你想起《断背山》?
)多说一点关于小K,这几年可以说非常勤奋,看看过去的成绩,大片、烂片、商业片、文艺片、主角、配角都在演,评价有好有坏。
不过最近逐渐被有分量的大导演邀请参与电影拍摄,演技也在不断磨合中成长,我还是比较看好她的。
这部两年前看过一次。
看得啥感觉没有,只是觉得小K没完全收进她的角色里。
前几天看完《昨日欢愉》再来看这部,还是在开头没多久眼睛差点闭上了。。。
都不该说Kelly Reichardt是在压叙事(当然我用这个动宾组合用得很模糊…),其实是整个没有驱动力的。
不是把人物放在事件里凸显。
是人物在生活里偶然遇到事件。
而导演确实也非常收。
这种收的效果之一,是不会引导观众过早陷入太多的人物评判。
等到全部说完,观众就会和影像一样沉默。
因为要指指点点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戳了,戳谁都占不到什么道德高地。
人的为难。
导演以她的风格做了这样细微的传达。
不过有点纳闷的是导演在音乐上用得很大方。。。
尽管顶多只是加强一下即时的情绪,但以为也会选只是拨拨弦的曲呢。。。
说回这一部。
人的为难在这里就是女性的为难了。
笼统一点也许可以概述成女性在一个新身份里的尴尬,“某种女人”。
这个新身份是相对对女性的传统认识而言。
新身份,也许是一个新的独立女性,但也许也可以解读成是顶上了以往的男性位置。
这个点拎不清,但不能就马虎过去了。
一种真正独立的女性面貌。
是否可以假设这样一种存在以及如何在现实里为其开辟道路。
片中四位女性。
劳拉·邓恩饰演的律师。
其中比较突出的微妙是,律师这个职业及对女性特有的欲望/依赖的结合。
这一步,跨过头了就是性骚扰。
但没跨过头呢。
需要阐明的一点是,影像没有给出任何哪怕轻微的声讨姿态。
发生的似乎是平常不过。
我们放开去想,男客户对女律师的不信任、警察认为女律师去安慰胁迫了人质的男客户会更能平息事情、老婆跑掉的男客户会本能向女律师寻求安慰。
听起来似乎有着人情上的合理。
影片在此也不是要大大打出一个问号。
但观众得看到,身为女性确实会有这样的尴尬/难以应付/麻烦/…这是必须要承受的吗?
然后反过来还得接着问一句,女性应该承受什么呢?
(女性也不应该是不承受的。
)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母亲。
颠覆了所谓传统的家庭结构,她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那她所面临的境遇和男性一样吗?
她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但却失去了和女儿的亲密;丈夫听她作主,给出自己的体谅,但在代表家庭对外沟通时似乎还是得捧出丈夫的身份。
同样的,不是在声讨,只是去面对。
这里是家庭顶梁柱和女性偏柔软、感性的特质的结合。
莉莉饰演的牧场女工和小K饰演的律师。
这里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回环。
即在小K角色的表述中,妈妈在餐厅工作,姐姐在洗衣房工作,自己有幸可以做律师不用去卖鞋,听起来似乎是通往新境地的希望。
只是在律师事务所,导演安排了一次劳拉·邓恩所饰演律师的偶然出现。
回到莉莉角色与小K角色间的情愫。
不是说牧场男工和小K就会擦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重点就在于如果不是牧场男工,而是牧场女工,她在这种情景下对这样经历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
说大一点。
相比讲述生活中的男女不平,觉得片子更多引向一种探讨,即女性在突破这层藩篱后在生活中呈现新图景的可能。
非常非常细微的,并不一定是要去厘清什么,但要看到女性身份与其结合下所呈现出的特别之处。
F70:《某种女人》~导演:凯莉,雷查德~这部电影,应该也是诠释孤独的,在我看来,它不单诠释了孤独,在电影里面,同样诠释着孤独的原因~一部电影,三个小故事,看完电影,就是让你思考的,导演做到了,而且,应该给予了每个人思考的宽度,影片里很多的细节,捕捉多少,都可以有你自己的见解,那些问题: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动物之间,捕捉越多,越清晰?
还是,越模糊?!
~故事地点:利文斯顿,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曾经到过,怀念一下~
短评字数不够了,仅作为观影笔记。
第一个故事中,律师的善良和她对职场歧视的隐忍,让人同情,但她对生活的妥协和将就,却让我觉得可怜,也许是因为我还太年轻,还不愿对生活妥协、将就;第二个故事中,什么都想拥有、但却不知道拥有以后应该怎么去使用的女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周围人的样子:贪婪却盲目,自私地索求周围所有能够到的东西,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讨厌这种行为的人,也鄙视他们;第三个故事中,有两个年轻的女孩。
一个忙碌着上学和实习,急于改变出身阶层,她很有可能十几年后就会变成前面那两个女人(其中的一种);另一个一无所有,过着简单农场生活的女孩,我看到了她的真诚、热爱、渴望、主动,但她最后失望地回到了原有的生活。
凯莉.雷查德的电影一直以来都以捕捉与描绘人物细腻情感以及人物与环境融合见长,在某种意义上与约翰.卡索维茨有些许相似之处,即展现状态,由状态来推动叙事。
但不同的是卡索维茨的电影总会有极具爆发力的冲突场面,一种情绪压抑后的极端宣泄甚至于精神失控,这是卡索维茨电影戏剧冲突的最大来源,而肩负爆发性表演任务的便是他的妻子吉娜.罗兰兹。
无论是《爱的激流》、《权势下的女人》还是《首演之夜》都是如此,镜头对准她的脸,由脸部展现状态,由状态的起伏变化展开行动与叙事。
而雷查德的影像不像卡索维茨那样粗旷和即兴,而是更加精致和正统,也几乎没有手持镜头,节奏更加缓慢,情绪更加内敛,没有将镜头太过于靠近脸。
不论是《米克的近路》、《第一头牛》、《昨日欢愉》还是《温蒂与露茜》,雷查德都将故事放在了远离城市的地方,这也与卡索维茨不同,人与自然的状态是雷查德一直不断尝试和完善的基调,并且还总会有少数民族(印第安人)的元素,但即便如此,脸依然是她的电影里最重要的元素。
米歇尔.威廉姆斯作为与雷查德合作颇多的女演员,她内敛的表演风格和多样的解读性与影片风格完美匹配,这与罗兰兹作用相同但风格相反。
本片中威廉姆斯出现在了第二个故事里,饰演了一个女强人,丈夫性格温吞还出轨,女儿叛逆与自己不对付,家庭生活一潭死水,可是他们并没有争吵,只是沉默和简单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了这种状态。
她孤独又强势,在与独居老人商量买地事宜时由她全权负责,丈夫闷不吭声甚至帮倒忙。
威廉姆斯始终表情冷漠,不露声色,只是在最后与老人对视时露出了微笑,不过没有得到回应。
在我看来,第二个故事是最能体现雷查德一贯风格和气质的故事,缓慢、内敛、细节、人与外部环境的对抗和影响,人物状态以及脸,威廉姆斯的脸。
而第三个故事即浪漫又伤感,一个女人单恋女人的故事,因为有斯图尔特的存在,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人气最高的,但这个故事的灵魂是农场女孩,是农场女孩的脸。
每一次她在餐厅里面对饰演老师的斯图尔特时(斯图尔特在餐厅拿包刀叉的餐纸擦嘴帅爆了……)她的欣赏、爱慕、害羞以及渴望的神态都挂在脸上,每一次驻足目送斯图尔特离开的背影,每一次独自驾车回家时的脸,载着斯图尔特骑马,分别时期待一个爱的回应的脸,斯图尔特辞去工作后她独自驾车游荡伤感又焦急的脸,驾车千里迢迢找到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斯图尔特却得到冷漠回应后悲伤又难堪的脸,疲劳驾驶后昏睡的脸,一切都是她的脸,从期待到行动到跌落谷底,她的脸就是这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可以说是三个故事里戏剧性最强的一个,律师对客户的案子无能为力,客户绝望下劫持人质要说法,但最后把自己送进了大牢。
劳拉.邓恩这个美国独立电影专业户可以说是正常发挥,她在开篇同床的男人正是第二个故事里威廉姆斯的丈夫,而第三个故事里的斯图尔特则在她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三个故事互有人物关联。
对比First Cow有相似的破除类型的出发点,却也同样都把力气花在了表面,将角色替换为女性也还是陈词老调
浓浓的女性主义标签,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不过三个故事都是真无聊。能不能别让我小K演这种了。
好平淡,平淡到我睡著了。
just fine.应该再慢一点的,雷查德真是太信任她镜头下的演员了。7.3
It's raw and authentic (I'm thinking stone ground chocolate.) Guess Albert played the closing guitar.
什么和什么啊
确实有点厉害,怪不得这么快就被CC收了,是很容易想起海曼的格局,但导演手法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将平凡人平凡事拍出了史诗感,剧本也不像海曼那样处处心机。Lily Gladstone表演太赞了,没有提上女配很可惜,小米也让人第一次觉得不用哭哭啼啼也会演戏。
只喜欢第三个故事。
女人的三张脸,也不止三张了。
自我感动去吧。。。。
三个女性的故事,真实朴素的基调,节奏有点闷~
并不能理解所谓女性电影,只能感受琐碎日常中人物遇见,产生的情绪,交往中的罅隙都只能各自消化,孤独和无所适从
太闷了,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美国中西部职业女性短篇小说风格,不知所云,比小旅馆地下室破灯照映下的天花板都无聊。
三人的次序逻辑在于“递进”,让我们在递进的主动性中看见起于性别的悲伤。最后的光亮几乎完全绝缘于“好转”,而更像一种日常的精神自足。
摄影和剧本都爱得要死!简约又凛冽的风格让我想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平淡生活中三场小小的冒险:深夜被卷入一场谈判;向老人征求购买石材的许可;开车四小时只为见心上人一面——在车上,或是在马背上,总之是在路上;目光所及一片萧瑟,刺骨寒风中,纵有千端思绪,更与何人说?在第三个故事中,雷查德捕捉到了最动人的东西:目送心上人离去时女孩眼中的闪光。片子确实是有一种只属于美国的特质存在的,我不认为其他国家的导演可以拍出这种感觉。
很无聊唉
看了前两个女人,完全GET不到表达;第三个女人隐晦的同性恋还稍稍有点意思。
我也曾像她一样,半夜开车去找一个人,一路上消化了愤怒,恐惧,焦急,紧张,彷徨,苦闷,孤独,最后剩下羞涩和甜蜜,去打一个招呼: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然后默默离去。我喜欢你,或许和你没关系。
苦闷 孤独 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