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Sorry We Missed You,对不起,错过你(港),抱歉我们错过你了(台)

主演:克里斯·希钦,黛比·哈尼伍德,瑞斯·斯通,凯蒂·普洛克特,查理·里士满,史蒂芬·克雷格,哈瑞特·构斯特,米奇·麦格雷戈,罗斯·布鲁斯特,朱利安·艾恩,希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19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剧照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3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5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6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7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8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19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剧照 NO.20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剧情介绍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因为遭遇了次贷危机,瑞奇(克里斯·希钦 Kris Hitchen 饰)不仅丢掉了工作,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债务。为了维持生计,瑞奇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准备靠送货来开启事业的第二春,哪知道他这一没有经过思考的举动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 瑞奇的妻子艾比(黛比·哈尼伍德 Debbie Honeywood 饰)是一名家政工,专门为残疾人和老人服务,如今,她不得不依靠公交车往返于不同的雇主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的疲惫。为了偿还货车的贷款,瑞奇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令他们的大儿子塞布(瑞斯·斯通 Rhys Stone 饰)感到备受冷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科幻大师男人帮孙子谋略杀出个黎明第三季阿曼达与小狐狸82号古宅夜未央井冈山五分钱男孩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黑暗中的吟唱亲亲宝贝鸾凤和鸣全职猎人2011纽带我的冤家住对门老九门番外之恒河杀树丛林敢死队一夜疑云牡丹令母狮第一季革命机Valvrave亚洲舞王千金一掷偷芯攻略最后的机器人霞光警察故事之警察日记执行!!~狗和我和执行官~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长篇影评

 1 ) 生活所逼,很难判断男主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正如电影中的女主艾比,他们本来是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可惜碰上北岩银行的次贷危机,房子没了还背负一堆债务。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男主的一意孤行是错的,他牺牲全家人的时间甚至是金钱去赌一局,幻想6个月后来个大翻身,现实却很骨感,他没想到这份工作的强度,也没想到其他意外因素的发生,而且家里有个叛逆随时爆炸的儿子......这一切足以压垮他。

最后他不顾家人的强烈阻挠都要去上班。

是的,他别无选择,因为他已经把赌注投下去了,不上班等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估计电影中的家庭,是很多基层家庭的写照,我觉得甚至有比他们更惨的。

所以只能说电影写实,但不能反应出什么。

说励志,好像不是,说奋斗好像没看到好结果。

 2 ) 可能是真正的婚姻故事

如果你是一名男性,不妨假想一下: 有一天,你结了婚,娶妻生子,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看起来不错 但你突然失业了!

为了养家不得不另寻工作,找来找去都没找到一份像模像样的。

接着,有人介绍你去送快递,薪水尚可,但要自己承担货车费用,你觉得可行,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卖掉了家里的车。

自此,她只能搭公车去上班,但她的工作是护工,每天要去很多地方照顾她的客户,很不方便…… 正当你为了这份快递工作开始了每周6天每天14小时的奔波时,你的儿子在学校打架被喊家长,你跟老板请假,老板说要扣你的钱; 你的儿子又偷了东西,警察让你去警察局,你跟老板请假,老板又扣了你的钱; 你的车钥匙找不到,觉得可能是儿子拿走了,但开不了车你无法送货,只能跟老板请假,老板说要扣你的钱; 你去送货了,半路上被混混暴揍,还被偷了快递,你向老板报告,老板还是说要你赔钱…… 简直太惨了!

这就是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的大概故事。

本片由84岁的英国导演肯·洛奇执导,聚焦普通家庭与现实生活,电影于2019年5月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并入围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肯·洛奇的上一部电影《我是布莱克》获得第6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我是布莱克》原本是导演肯·洛奇最后一部作品,但因在社会调查期间发现英国劳动雇佣制的严重问题,他才有了拍摄《对不起》的想法。

一对英国夫妻,人到中年,有儿有女,租房居住,没有房产,并且背负着债务,想着努力工作,过上美好生活,他们本分踏实,并不懒惰,但还是越过越糟,仿佛掉进了生活的泥沼,越陷越深,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因此,整个故事更像是一个真正的近似于普通意义上的婚姻故事和家庭故事。

2019年的电影《婚姻故事》中,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也出演了一对夫妻。

电影讲述了戏剧导演查理和妻子妮可的离婚故事,他们如何翻脸,如何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尽管电影被冠之以“婚姻故事”,但实际上,恐怕并非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婚姻故事,虽然两个人之间也有伴侣之间会有的问题,但本质上故事是“两个创作者之间的矛盾”。

丈夫查理是天才戏剧导演,妻子妮可早年一出道就拿下了演员新人奖,之后两人结婚,妮可就此息影,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戏剧事业。

这才是矛盾的真正所在。

创作者的自我来自于不断创作,妻子妮可不再演戏,也就是不再创作,不断在这段婚姻中失去自我,这才是她不想继续婚姻的根本原因,哪怕丈夫出轨,可能也都是细枝末节可以原谅的小事。

因此,电影《婚姻故事》比起《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可能更缺乏大众的共鸣。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则不同,本片展现了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普通人在普通婚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什么实际问题?

没钱没时间!

没有钱,一家人背债,只能租房住,然后拼命工作赚钱,导致了没时间陪家人,于是大儿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但又腾不出时间管孩子。

这种状态下,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可能都是一种奢侈。

工作像一把尖刀抵着他不停朝前走,稍稍后退或是停滞就会被刺出血来,如果只是自己痛苦可能没什么,但没了工作继续欠债,一家人都要无家可归……想到这里,就算全身受伤,男主角也只能恐惧地坐进货车里继续开车送货,困在没钱没时间的恶性循环里。

我们当然知道这部电影的目的在于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工制度,但这部电影恐怕也会有极大的概率让许多未婚的观众保持或加入恐婚阵营,因为这份现实实在过于真实与残酷,就算这对夫妻之间是有爱的,就算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就算大儿子并非真的是问题少年。

整部电影始终展现着琐碎,似乎有一些冗长,不够深刻,犹如湖水漾起微澜,而当你注视着这些涟漪时,眼睛里却忽然像进了刀子,倒吸一口凉气。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部电影不过是“惨点”的堆砌,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的生活,比如,恰好这个男人没钱,恰好老板比较苛刻,恰好儿子有点叛逆……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也这么认为,很高兴,至少你是幸运的。

-END-

 3 ) 差点因为名字,错过这部口碑过硬的“年度十佳”

受疫情影响,大多数国人刚刚度过了史上最漫长的春节假期。

可与此同时,有些群体却早 早便被推上了“前线”。

医务工作者是如此,快递员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前者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后者的奔忙,往往无人问津。

其实,风雨无阻的他们,也不容易。

下次如若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收件,不妨对快递小哥说一声——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Sorry We Missed You导演:肯·洛奇编剧:保罗·拉弗蒂 / 肯·洛奇主演:克里斯·希钦 / 黛比·哈尼伍德 / 瑞斯·斯通 / 凯蒂·普洛克特上映日期:2019-11-01(英国)片长:100分钟

2019年5月,白发苍苍的肯·洛奇再度应邀现身戛纳红毯。

这位年逾八十的英国导演是坎城影展上名副其实的元老级人物。

从影半个世纪,他共入围主竞赛单元14回,斩获两尊金棕榈。

评审团奖、费比西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和英国电影学院奖亦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毫无疑问,他就是当代欧洲最不容忽视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一直以来,出身于英格兰工人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的肯·洛奇都被视作英国电影的良心。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维护工人阶级,始终将摄影机对准劳苦大众,坚定不移。

21世纪以降,老爷子的创作力依旧旺盛,且势头更劲。

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座金棕榈和第一个BAFTA最佳英国影片奖就是三年前的《我是布莱克》为他赢下的。

如今携新作重返戛纳,于他而言已可谓是轻车熟路。

拿不拿奖倒在其次,向社会问责、帮底层发声想必才是其初衷之所在。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被看见,就有价值。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纽卡斯尔。

过去,它是资源丰富的煤炭重镇;今天,它是蒸蒸日上的文化中心。

来自曼彻斯特的瑞奇就和妻儿生活在这里,形同蝼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害他丢了工作,也让房贷落空。

一家人只好在外租房,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十年来,瑞奇干遍了工地上各种各样的苦差事。

这才下定决心跟物流公司签约,成为了一名加盟司机。

按照他的规划,干满两年,交上首付,就能举家搬进新房子。

但凡事总得有代价。

对于瑞奇一家来说,这份工作的代价更是沉重得无以计量。

一方面,为筹钱给丈夫购置小货车,身为护工的妻子艾比变卖了自己的私家车。

从此,纵使客户住得再远,她都只能乘公交前往,别无它法。

非但通勤时间大大增加,准时抵达也成了难题。

另一方面,每周6天、每天14个钟头的工时剥夺了瑞奇与家人相处的机会。

本就叛逆的大儿子塞巴开始肆无忌惮地逃学。

乖巧、机灵的小女儿莉莎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失眠的毛病。

驾龄25年的老司机瑞奇一下子被大大小小、难以应付的变数打得措手不及。

影片的前半程,肯·洛奇的镜头以一种令人安定的节律在一家四口间游走,详实地纪录着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

这边,瑞奇正被送货地址搞得晕头转向;那边,痴呆老人就打翻了艾比精心准备的餐食。

这边,喜欢无事生非的收件人屡见不鲜;那边,状况频出的病患也让艾比筋疲力尽。

晚上回到家,两人累得倒头就睡。

反倒是懂事的老小时刻关注哥哥的动向,照顾起了父母的起居。

不着家的爸爸、操碎心的妈妈、爱惹麻烦的儿子和善解人意的女儿。

肯·洛奇精准地从茫茫人海提取出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家庭样本。

社会底层的百般窘态便是这样,于细节的描摹之中被一寸寸地铺展在眼前。

真真切切、原原本本,亦难能可贵地携有辐射全局、反映时代的普适性。

压力层层累积,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在好脾气的艾比失去理智的瞬间,故事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当她在寒风萧瑟的车站情绪失控,掉下眼泪,戏剧性第一次占了上风,并逐步将纪实感取代。

她的崩溃就像是一个信号,预警了紧随其后的一系列悲剧。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学校就发来了塞巴被予以停学处分的消息。

可在家待着,他也不安生,跑到外面偷东西,又进了警察局。

向来能把家里家外各项大事小情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艾比此刻已是心力交瘁。

瑞奇不得不亲自出马,搞定所有问题。

在此过程中,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被激化到了极致。

父子之间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夫妻二人身不由己的疏远也进一步凸显。

但肯·洛奇意不在责难爸爸的武断或儿子的反叛。

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相亲相爱而被迫疏离的家庭。

如同警官所言,塞巴的家人在乎他、关怀他。

单凭这一点,他就比许许多多没人爱的孩子幸运。

只可惜,在被金钱和效率支配的社会,爱从来不是万能的。

于是,源自外界的压力在令瑞奇和艾比苦不堪言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整个家庭的内部分裂。

而这种制度性的压迫才是肯·洛奇真正想要批判的。

艾比说得没错,瑞奇之所以乱发脾气,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太累了。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自雇型经济正以迅猛的势头向传统经济模式发起挑战和冲击。

瑞奇和艾比就是所谓的“自雇人士”。

他们拥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自主调整工作节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领导的监视。

但相应地,他们也无法享受员工福利。

最致命的是,风险全得自己担,劳动法不为自雇者提供任何保障。

至于诸如不算绩效和不用打卡一类的诱惑,在瑞奇和艾比这里则根本不存在。

片中不是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吗?

瑞奇一请假,上司就破口大骂,生怕他完不成当天的派送指标。

抑或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家深夜求助艾比,善良如她当然不忍心拒绝。

“自我雇佣”说得好听,对于勤奋、老实且极度缺钱的瑞奇夫妇来说,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剥削。

他们其实仍被围困在资本的链条里,如永动机般奔劳不息。

我们看到的是高科技和大数据带给人类的无限便利。

而肯·洛奇挖掘出了其背后资本运作的实质——它们移花接木、居功自傲,却让劳工阶层叫苦连天,置身炼狱。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这重困境,肯·洛奇有心干预却无力推翻。

听听瑞奇的上司是如何为自己和整个体系辩护的吧。

他说的话,句句扎心,但皆是事实。

事实就是,没有顾客在意快递员的死活。

人们看重的仅仅是价格和效率,以及一切庸俗不堪但可以凭数字衡量的东西。

资本异化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资本的奴隶。

它冷漠无情,严苛至极。

乖乖听话,你就能拿到应得的那份酬劳。

可一旦违抗,必“死”无疑。

讨人厌的扫描器“哔哔哔”地响个不停,却掌握着整个快递站的命脉。

在资本家的眼里,生命即使无价,跟1000英镑的扫描器比起来也一文不值。

所以,艾比才会梦见自己跟丈夫跌进泥淖,并且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越是努力工作,越是沉入无底深渊,陷得更深呢?

面对制度对个体的残酷剥削,肯·洛奇无能为力。

但制度而外,还有家庭。

就像在艾比的梦里,是孩子用树枝搭救了流沙中的父母。

肯·洛奇的镜头下,也是一对儿女给了他们夫妇宽慰。

懂事的莉莎曾在周末陪爸爸一起送货,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大人吵架了,她明明害怕得不行,却还是站出来制止。

即便是挨了一巴掌的塞巴,也会在爸爸受伤之后默默地表示关心。

也是这个成天不务正业的男孩,在妈妈准备独自搭车前去照看老人的时候,提议爸爸开货车载全家同行。

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闹,没有抱怨,没有争吵。

如此美好的回忆,仅此一次,不可复制。

片刻的温馨只能不期而遇,永不缺席的唯有资本的驱赶。

哪怕鼻青脸肿、视线模糊,早晨六点半,瑞奇还是得准时发动引擎,为了还债,为了养家,跑遍整座城市。

不管是偷钥匙还是扒车门,何种形式的挽留都无济于事。

天真的孩子总以为丢了恼人的工作就能回到从前。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爸爸没了工作,生活会变得更难。

他们上不起学,吃不起饭,买不起房,或许要做一辈子的蝼蚁。

最后一次出发前,瑞奇给还没睡醒的妻子留了张卡片。

相同的卡片在莉莎帮他打下手时曾经出现过。

快件送达,如果赶上收件人不在,就写张卡片,聊表歉意。

因此,“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实则是快递员对顾客礼貌的告知。

但这一回,瑞奇的“对不起”说给了家人听。

他想说,“对不起,我去工作了;很抱歉,让你们替我担心。

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他必须选择后者。

毕竟,家人愿意等候你,理解你,支持你,但客户、上司和扫描器没有耐心。

当对家庭的顾念让他受到太多的惩罚和警告,爱与柔情就注定沦为生活的注脚。

因为他已然明白,资本和金钱才是足以决定全家生死的重头戏。

常常有人指责肯·洛奇卖惨、煽情。

我想,说这话的人大概不曾知晓世上的苦难何其普遍。

时至今日仍旧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是理应感到庆幸吗?

在这个连影像都被拿来粉饰太平的年代,没几个创作者有资格谈真诚。

但肯·洛奇可以,他值得相信。

他让高高在上的人们打破浅见,略见另一种生活。

他允许城市底层的“失语”者吐露无处倾诉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他还告诉每一位为主人公心碎的观众——流泪并不代表懦弱,感谢你的温柔和悲悯。

*本文作者:kiwi

 4 )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零工经济背后的“现代奴隶制”

本文原载于澎湃思想市场 84岁英国导演肯洛奇的新片延续了他一贯的主题和立场。

很大程度上,片名是对被忽视与被损害的工人阶级整体的一句表白,深情款款但也暗含着几分无奈。

这正是导演56年执导生涯反复变奏的母题:面对工作与生活的难以为继,工人阶级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尽管难以置信,但很难想象今天还有另一位导演愿意几十年来如一日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地将镜头对准这个庞大然而无法言说的群体。

在上世纪70-80年代屡次受到政治审查和作品被禁播的阻挠后,肯洛奇依然没有妥协和放弃。

即便如今,年龄也没有阻碍这位导演对工人生活与权益最新进展的关注。

在这部绝对不可错过的新片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导演对亲身见证的劳工三代人的刻画,也可以看到平台资本主义用工环境下传统劳动权益如何进一步受到破坏,从而使得工人阶级家庭越来越走投无路。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海报劳工三代:被掩盖的劳权衰落史尽管影片将叙事焦点放在数字资本平台对工人的剥削与工人维系日常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上,但矛盾的展示并没有缺乏相应的历史纵深。

导演实际上展示了不同时代所塑造出的劳工三代之间的差异。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主人公一家。

Ricky和Abbie作为正值壮年的1980一代,是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

经济危机前他们过着准中产的工薪家庭生活,通过借贷有房有车。

但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的破产,导致他们最终失去了房子。

丈夫Ricky也失去了建筑业的工作,成为互联网快递平台旗下的一名“自雇者”(self-employee)。

妻子Abbie则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家庭护理工人。

面临零工经济的剥削,他们缺乏传统的劳动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缺乏相应的团结组织,更不用说斗争经验。

家里的孩子们则是00后青少年一代。

哥哥Seb再过几年就要步入社会,但他透过身边年轻人的经历,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找工作都不会有未来。

所以他成为一个叛逆和悲愤的年轻人角色,频繁逃课,沉迷于街头涂鸦。

妹妹Lisa年纪小很多,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压力,聪明体贴,努力照应家里的其他成员,但无力解决家庭的撕裂问题——因为问题无法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

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在影片的结尾陷入了无助的状态。

这是必然的。

此外,与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是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对这些新技术更加依赖。

容易被略过的是影片中的1950-1960一代。

这代人通过Abbie的护工视角呈现为垂垂老矣需要被护理的老人。

尽管影片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由于衰老而行动不便、自尊受挫,但不要因此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传达。

首先是一位脾气看似古怪的老人故意打翻了餐桌上的盘子,由于Abbie拒绝了老人为她梳头的好意,并声明自己必须遵守平台的规则不应与“顾客”有亲密的私人关系。

但老人的摔盘子是Abbie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此后她开始打破规则,与“顾客”交心。

于是才有了Abbie与另一位老人分享家庭照片和故事的场景。

影片由此点出这代劳工经历的燃烧岁月。

他们是年轻时参与了1970-1980年代英国罢工运动的一代劳工。

当他们面对往日的照片,可以回忆起当时载满罢工纠察队的汽车,为罢工者供应免费食物的餐厅,工人们同仇敌忾不惧警察暴力的勇气。

但今天的工人面对劳动困境(比如每天996甚至更严重的加班时长且没有加班费)却缺乏维权途径。

因此,当老人听到Abbie的劳动状况时感到非常惊讶,他们的抗争精神其实比Abbie和Ricky所代表的年轻一代要更加强烈——这种情况在上一部影片《我是布莱克》中也可以看到。

这里展现了非常鲜明的两代人对比。

当我们把导演本人执导的经历与影片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导演试图以此唤回英国历史中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的努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恰逢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大力推行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措施,一边控制学术和媒体舆论,一边通过钢铁、铁路、煤矿等公共部门私有化使大量工人失业,并强硬弹压工会工人斗争。

与此同时,工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也使得工会高层并不总能代表工人作出最有利的决策。

肯洛奇在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领导的问题》("A Question of Leadership",1981)《领导的诸多问题》(Questions of Leadership——Problems of Democracy in Trade Unions: Some Views from the Frontline,1983)、《你站在哪边?

》(Which Side Are You On?,1984)因反映了这些问题而遭到严厉的政治审查和禁播惩罚。

禁播的理由是这些纪录片失去了记录的“中立性”。

从这段历史我们看到工人阶级主体意识是如何被阻断和遗忘的。

国家机器通过暴力和意识形态的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影片没有导向一个完全绝望的境地,实际上压抑中总是暗含着希望的火种。

剧情进展到后半段,Abbie在与丈夫争吵、离家出走后来到老人家中寻求安慰。

影片中象征两代人精神传递的一幕是令人难忘的:老人一边替Abbie梳头以缓解她的精神压力,一边吟唱着美国民谣乐队纺织工(The Weavers)脍炙人口的歌曲《Goodnight, Irene》。

要知道这首民谣帮助纺织工打入大众流行音乐的行列,并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其它的左翼亲劳工作品。

影片也将许多希望寄托在00后最年轻一代人身上。

不偏不倚地讲,哥哥Seb具有优秀的团队组织能力,而他对命运的洞察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让人联想到肯洛奇早期作品《小孩与鹰》中的训鹰男孩Casper。

妹妹Lisa则展现了她敏锐的分析和批判力。

在帮助父亲送快递途中,她对快递公司扫码枪背后的运作机制做了简单的社会分析。

她思考了她的父亲从来没有思考的东西:拿着扫码枪工作的一线快递员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操纵这些程序的管理者却绝不至于如此,而这是不公平的。

现代奴隶制:劳工维权的挑战影片的重点是展现零工经济对工人阶级家庭生活的摧毁:长时间工作导致两代人缺乏时间沟通,渐生隔阂;工作侵占了私人生活,夫妻关系变得紧张;不安全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对未来丧失信心。

尽管从社区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切入劳工问题一直是肯洛奇以往作品的一个特点,这种叙事方式在《我是布莱克 》、《面包与玫瑰》与《凯西回家》中都可以找到,但新片也前所未有地细致呈现了工人阶级在互联网技术的新自由主义路线下如何受到新的剥削。

《我是布莱克 》剧照我们看到家庭中的那对难夫难妻由于不被数字资本平台承认为公司的受雇者而遭到了种种不公的待遇。

首先,工作时间是惊人的,且没有最低工资标准和加班费一说。

Ricky的工作模式接近796(指每天从上午7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远超过8小时,且无法间断——这导致他只能朝塑料瓶里小便。

而Abbie的工作时长绝不会更低,并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平台随时可能打电话要求她接活——这正是我们在那场被打断的家庭晚餐上见证的。

而这侵犯了她的私人生活。

其次,许多过去由公司承担的生产费用现在被转嫁给平台的数字劳动者。

Ricky自己花钱买下了快递卡车,且要承担其中的燃油费和维修费用。

Abbie则要自己支付工作中来往于不同雇主家的搭乘公车费。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数字平台的“实力甩锅”。

当Ricky在工作途中遭受抢劫和殴打,平台不愿意承认这类教科书级别的“工伤”,没有工伤保险,医疗费自付。

不但如此,他还被要求赔偿运送的包裹中丢失的护照和损坏的扫码枪——价格不菲。

另外,在他“旷工”的日子里,每天都将面临高昂的罚款。

他一再被告知自己是“自我雇佣的”,简直难以置信,如果数字平台不承认Ricky是平台的受雇者,不愿意承担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又何来旷工罚款呢?

更令人恐惧的是,硬性的规章制度与软性的人情关系结合起来,对劳动者构成牢牢的人身控制。

公司不会“命令”Ricky努力工作,不许休假。

但Ricky一旦休假,除了高昂的罚款,他还不再是经理眼中的“好男孩“了,这让Ricky感到自己辜负了经理以及客户的期望。

当Ricky由于处理儿子遇到的困难而不得不连续两天“翘班”时,想想他在电话里对经理卑躬屈膝的样子。

他为自己的“失职”而感到自责和愧疚,但他完全没有想过数字平台从来没有履行过自己对受雇者的责任。

相反,它们一直在逃避,还以一种冠冕堂皇的措辞而摆出一副虚伪的平等姿态:“你可是自雇者,你不但要对你的合作伙伴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这种道德绑架让Ricky完全忘掉休假本就是劳动者应有的权益。

类似的事情在Abbie那儿也发生,平台利用了她对老人们的善心,使她付出免费和额外的劳动。

而对于Abbie来说,这种劳动更像自愿的,而这正是数字平台的企图。

类似地,灌输给劳动者“自雇者”的身份意识,通过层层分包(包片包区或包路线)的策略也分立了劳动者,使他们之间形成更激烈的竞争关系,从而削弱了团结可能性——尽管Ricky更多地被呈现为一个非常努力但仍然无法达到苛刻标准的受害劳动者形象,但他为了更多薪水而“夺走”同事路线的行为的确是典型的“工贼”作为。

传统工会组织更难进驻到这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快递平台的规则促使Ricky违反交通法,造成疲劳驾驶等安全问题。

2018年1月,英国多塞特郡患有糖尿病的快递员唐·莱恩(Don Lane)因错过医疗会诊时间而去世。

当时他为了避免每日150英镑的罚款而选择继续工作,没有去治病。

肯洛奇以及影片的编剧保罗·拉弗第(Paul Laverty)正是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制作了电影。

一切是如此的真实。

最后,影片也提醒我们:定位追踪技术对劳动者的人身监视以及收集客户的个人数据隐私并与其他公司进行利益交换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公司用工灵活化(如劳务派遣、雇佣临时工)和分散化(多任务多地并行)的趋势实际上自就业岗位向新兴服务业转移起就越来越明显。

但互联网数字平台的产生加剧了这一过程。

正如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平台资本主义不承认雇佣关系,从而使劳资矛盾不适用传统的劳动法体系,以此甩掉与此捆绑的一系列风险和责任,压低“人力成本”。

这标志着以成文法形式固定下来的劳工历史斗争成果被彻底地否定。

面临这些严峻挑战的劳工并不在少数。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英国为数字资本平台工作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470万,几乎占所有就业人数的十分之一。

英国目前有多达1000万人从事某种不稳定的工作,这一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认为的“零工经济”领域,并进入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职业,例如教学,护理和接待服务。

而根据《中国邮政快递报》发布的《2019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职业调查报告》,2018年中国快递员数量已经突破300万,其中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占46.85%,每天工作10-12小时的占33.69%,近两成快递员工作12小时以上。

由于采用不定时工作制,快递员没有加班费,大部分也谈不上五险一金。

75.07%的快递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这些趋势也的确使工会组织更加困难。

1970年代,一半的英国工人持有工会卡,而如今只有五分之一。

在大多数于增长迅速的私营部门中工作的年轻人中,这一数字则下降到6%。

2017年,英国的罢工次数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总罢工天数仅为170,000,而在被称为英国“不满之冬”的1979年这一数字为2,950万。

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工三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团结权)、集体交涉权(争议权)、集体行动权(抵抗权))正在新的资本剥削形式下丧失。

最后,影片落入了反对新兴技术应用的左翼“技术保守主义”的窠臼了吗?

显然没有。

它试图使我们看到劳权的不断削弱是自上世纪70年代延续而来的。

这也是本文将这一观点前置于第一部分的出发点。

正如达拉斯·斯迈理在《自行车之后是什么?

》中所说的那样,技术不是独立自主的存在,研发和应用技术是政治过程。

今天我们处在互联网技术的新自由主义路线之中,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问题。

因而关键是,我们需要资本主义之外的替代性技术文化实践路线。

替代性选择:零工工会与平台合作主义现实中并非不存在我们所说的替代性选择实践。

实际上,新的零工工会正在被组建起来,尽管并非顺利。

2012年英国独立工人联盟(Independant Workers of the Great Britian,IWGB)成立,主要服务于零工经济领域的劳动者。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自2012年以来,包括英国总工会(GMB)和IWGB在内的工会赢得了一系列针对零工经济雇主的案件。

2018年,英国就业法庭裁定上诉的自雇Hermes快递员实际上是享有基本就业权利(例如最低工资和假日工资)的工人,而不是独立承包商(independent contractors)。

此后,法院针对Uber,Addison Lee,City Sprint,Excel和e-Courier 做出了类似判决。

但是这并未导致行业发生巨变,因为公司尚未将法庭裁决应用于案件范围以外的工人,并且法庭裁决屡屡受到挑战。

优步目前正在就一项判给驾驶员基本驾驶权的裁决提出上诉,该裁决将在今年作出。

在没有来得及组建工会的地方,野猫罢工正在进行。

2019年8月27日,Rideshare司机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Uber总部外集会抗议。

到了9月10日,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投票通过了禁止公司将工人错误地归类为独立承包商的法案。

一些技术被非常巧妙地应用到斗争之中。

Whatsapp为快递员和外卖员的网络提供了技术基础。

消息得以迅速传播。

另外,利用平台的程序设计结构,一些有利于罢工的情形也得以建立。

2016年,Deliveroo曾宣布将单方面改变对骑手的薪酬支付方案,这引发了为期六天的“罢工”,骑手迅速采取集体行动使自己无法接单。

来自Deliveroo的竞争对手Uber Eats的快递同事迅速效仿,并开始利用该应用程序内的促销优惠:新客户首次订单优惠5英镑。

通过反复创建新帐户并订购运送到纠察队的廉价餐食,罢工者积累了一大堆免费食物,而为此买单的正是Uber。

与此同时,当源源不断的骑手带着食物赶来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客户原来都是同行,正欢呼着要求他们赶紧登出平台账号以加入罢工。

针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平台合作主义的替代方案也在2014年被来自纽约新学院的学者Trebor Scholz提出。

通过合作社模式和数字平台技术的融合,数字平台为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得以成为平台的主人,享有体面的工资和收入保障,参与分工安排的决策,并有权决定个人在平台数据的使用和存留。

我们这些年看到了许多运作成功的案例,遍布自由职业、线上零售、创意与艺术、出租车交通、家政清洁、新闻媒体、交易市场等各行各业。

德国的Fairmondo是由用户拥有的离散式在线市场,采取有别于亚马逊、淘宝的合作社模式。

旗下2000名成员致力于发展替代电子商务大玩家的平台,同时坚守自己的理念。

该网站鼓励公司参与公平贸易且只从社会责任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货。

在从德国推广至全球的过程中,他们希望平台最终由各个地方的合作社集体所有。

Stocksy则是一家摄影库存图片合作社。

它归艺术家们所有。

合作社理念基于利润分享,为网站提供照片的艺术家共同拥有网站所有权。

艺术家可以申请成为会员,一旦成功,他们会得到销售图片50%的佣金,年底还有利润分红。

美国家政工平台合作社Alia则是由美国的家政工联盟开发的一个平台。

在美国的大多数州,家政工不适用一般的劳动法律,不被包括在劳动法保障的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家政工其实是缺乏社会福利保障的。

但有了Alia,通过合作社分红的方式,家政工拥有了带薪休假和保险。

回到影片。

在影片的结尾,父亲Ricky为了避免罚款,背负着完全没有痊愈的工伤坐上驾驶座,再次踏上没有尽头的快递之路。

在难以抑制的哭泣中,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切的无助和苦楚。

值得庆幸的是,平台合作主义这一逐渐壮大的发展力量可以算作对肯洛奇新片所展现困境的一个积极回应。

2020年被平台合作主义联盟(The Platform Cooperativism Consortium,PCC)定为平台合作社年。

我们期待更多劳动者投入到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列中来,一起探索更多替代不公经济模式的另类路线。

 5 ) 台词

我已盡力,或者盡力也不夠好?

是不夠好。

我只想你和莉莎有好日子过。

不好,我已盡力,但時間不夠。

孩子有時令人意想不到。

不过,就像愈努力去工作,就愈沉入無底深淵。

好,我們正式開始,你先坐好。

抬頭看著我,正經點。

這是你的重要时刻。

人生重要時刻,年輕人。

如果繼續下去,以後只有厄運及痛苦。

不只是你,還有你家人。

反過來,好好把握我給你的機會。

好好反省,去上學,找工作,買車,旅行,什麼都好。

你要承擔自己所做的事,要付代價。

因為你有最寶貴的東西,愛你的家人。

你爸要放下工作跑出来,來面對這件丟臉的事。

我見過很多人,根本沒有家人關心。

但你有,难能可貴啊!

你好好反省,也是為了大家。

你會反省嗎?

你無法冷靜,就是你錯。

你差點動手了,一旦越界就回不來了,明白嗎?

見到你真好,兒子。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

艾比別生氣,我會沒事,我爱你。

——我欠債幾千鎊,還要賠錢。

賠不起我們要睡街上,絕不能那樣。

所以,讓我出去。

——不可以!

你只有一隻眼看得見。

你這樣隨時被车撞死。

——兒子,我要去工作,我沒有选择。

——爸,我只想你做回以前的你。

一切回到以前。

這樣就夠。

——再過六個月就好。

——你怎麼肯定?

——我會解決的,總之讓我走。

 6 ) 当你批评肯洛奇卖惨时你在批评什么?

关于《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的批评里,有一点是“刻意和过于悲情”,我想这可以比照40、5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来加以反驳。

我揣测,喜欢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家马尔克斯用行动和实践证明显然也不会同意这类批评。

对于像《罗马,不设防》《偷自行车的人》这类写实类作品来说,真实和细节是它们的必需品,没有巧合就不成戏,只展现人们的普通生活是非虚构创作该做的事。

背负着苦难,在社会裂缝里安于现命从出生到死亡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有了巧合,有了和社会规则发生的冲突,社会的弊端才显露出来。

因此,我们会发现,《罗马不设防》处处存在意外,《德意志元年》小男孩结尾无疑是过度卖惨了,而《偷自行车的人》更是把整个故事构建在了巧合上,我们不会对此感到意外,这个悲苦的男主角怎么就雪上横霜被偷车贼瞧上了呢。

在这些强调真实和细节的现实题材作品里,没有巧合就无法展现底层人们悲苦的状态,这些巧合本身就是真实。

我想,批评这类电影卖惨的朋友一定是生活太顺遂了,并没真的见识过人间惨剧。

在有些国家,因为贫穷,饮食上无法保证绿色、无污染和健康,癌症大概率会找上那里的人们,且是集中发病,而照看病人的家属更容易遭遇车祸。

在有些管理体制崩溃的国家,鸡瘟猪瘟往往控制不住,天上真的会掉空调,地上真的会塌陷。

在废墟柏林,人们的生活实则比电影还要惨很多倍。

基于这些电影的内容,在描绘新现实主义作品风格时,维斯康蒂认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一个内容问题。

”它们反战、描写底层、反贫困、反失业,充满悲悯色彩。

它们的巧合背后,仍是对当下社会弊病的反思和针砭。

我们知道,有些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技巧上甚至没有那么突出,不会在视听上给观众造成某种冲击力,但它们依然是靠视听讲述的,最大限度捕捉细节和始终保持理智是摄影机首要保证的事情。

新现实主义不是技巧意义上的某个流派,伟大的电影风格流派应该且一直是以内容界定的。

就像印象派画家们早于“印象派”这个名字出现,印象派当时带有讽刺意味,并不是一个好词。

他们最早被法国名流诟病的一点是,这些画家把画笔对准了肮脏的农民和乡下,这在当时的法国上层人士那里是无法容忍的,他们的墙壁上挂的是枫丹白露画派的宗教、名流、宫殿和贵族生活。

在英国自由电影运动里吸取营养,肯·洛奇从70年代初开始,把镜头对准了底层人民,显然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作品里,真实是第一位的。

真实不等于煽情,如果我们不去注意情节,而细缕肯洛奇的镜头时会发现,保持理智是他始终最为注意的一点,男主角一大段吵闹的戏剧冲突后,他会非常干净快速地切换到另一安静的场面继续展现女主角的状态。

像这样以真实为基础的电影,我们往往很容易从中看到自己生活里的场面,因此很多人都会对现实题材的故事充满偏见,“真实”也成了批评的点。

当代人的写实故事,当代观众并不是其最好的观众。

最好的观众是,在未来,社会进入另一个阶段但依旧与此时此刻尚有联系的时间里生活的观众,因为对于真实而言,距离是最好的滤镜,就像我们现在回看二战后的“大闷片”一般,对身处后二战阴影下的我们而言,无疑是震撼的、感动的、直击心脏的。

 7 ) 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肯·洛奇

看多了肯·洛奇的片子,会让人们的认知出现偏差,误以为我们老百姓和他们老百姓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这种张冠李戴的错位不仅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国家的现状,反而会加深已有的被灌输的片面认知,从而让人忽视国内实际上有着比肯洛奇们更为基础的,更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大而不可约束的公权力。

就比如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惋惜,诸如“对不起,我们错过了这种题材”、“对不起,我们错过了这种导演”云云…实际上是我们主动错过的吗?

还是说我们是“被”错过的更恰当一些?

屡屡被毙的电影、被封杀的导演、被屏蔽的海外影展信息,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秘密,这能充分说明上述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现实主义,也不是没有社会题材片,而是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公权力站在老百姓和现实中间。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这部电影大概是在说,底层民众即使努力改善地生活,也依然很难让生活变好,这是资本主义的陷阱,是国家财富分配上面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坚决站在左派立场上呼吁政府反思财富不公,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劳工条件。

中国的老百姓看了这部电影表示深有同感,简直就大洋彼岸的失散多年的同志,因此也跟着振臂高呼资本主义的邪恶,坚定的站在了左派那一边,痛恨右派那些支持市场经济的资本家,呼吁扩大公权力,扩大政府的调控。

然而他们想不到,我们国内现实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政府的权力大到得不到约束,而非是电影中英国政府调控的不够,产生错误认知的国内民意会进一步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问题。

左右思想之争本应该建立在确立起公权力约束的国家,换句话说就是确立起宪政民主的国家。

正常的左右之争可以打比方瑞典(左派高福利国家)的福利房政策和美国(右派自由主义国家)福利房政策,两者只有程度的差异,瑞典覆盖的范围广,美国覆盖的范围小,但至少福利针对的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官员或是公务员是不可能有资格的,不像我们国家搞了几十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受益的全都是公务员或领导。

如今虽然用保障性住房代替了分房政策,但实施起来还是避免不了被贪腐或者效率低下。

我们很难想象《对不起》中出现瑞奇一家不仅没买到补助性住房,还被当地公立学校校长贪走补助的现象,如果这样的现象发生在肯·洛奇所在的国家,我相信现实主义题材肯定就没肯·洛奇什么事了。

 8 ) 看完了,很忧虑

推荐向导演肯.洛奇致敬。

一个资本主义的老爷子,五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底层社会,用镜头为底层人民呐喊。

电影里的故事每天在全世界上演,只不过有时候我们选择不去看见。

底层的压力每天在聚集,膨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据央行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人口近14亿,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为0,储蓄率下滑严重。

广义货币M2增量惊人,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存款为零,扣除少年儿童群体,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数以千万计的贷款买房家庭虽然有存款,但是扣除贷款总额后存款为负数。

按照工商银行公布的财报数据,2%的人拥有80%的存款,如果推而广之,可以保守的说80%的家庭存款极少,意味着超过10亿人存款要么为零要么非常少。

相当多的国民存款为零,这意味着这部分人的抗风险能力极低。

少年儿童有父母呵护不用说,中青年人如果没有存款,遭遇失业、大病时,生活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前几天总理提到有六亿人月收入在千元以下,很多人表示不相信。

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很多人,包括我,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

二,我们的媒体人,在宣传正能量方面成绩显著。

再次向84岁的导演肯.洛奇先生表达我最深的敬意。

 9 ) Life is hard

这什么天使女儿啊,半夜会自己起来帮爸妈收脏盘子、关电视,帮老爸送一起送货,叫不中用的哥哥起床督促他好好学习。

相比之下,哥哥就差远了,沉迷涂鸦,经常逃学,还因大家被勒令停学,后又因偷东西进局子,没一刻消停的。

妈妈也是天使妈妈,把每一个要看护的老人都当作自己的爸妈来对待,愿意卖车支持老公开卡车创业,还会在老公被上司pua的时候夺过手机和上司激情battle。

爸爸对家庭也是尽心尽责,996,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到万不得已不敢怠慢工作。

老板是个大asshole,真想问候他全家。

电影内容情节其实没有太大波澜,飞机上对的电影简介写的不太好,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了,以及受到片名的影响,我还以为是会发生意外/有人死了…类似严重程度的事情,都没有。

电影描述了非常普通的一家人艰难生存的故事:整个家庭负债累累,父母努力工作,不敢怠慢,还有个青春期无敌叛逆的儿子,女儿虽然天使,但有睡眠问题。

很让人难过的一部电影,Abby说的一段话让人尤其难过,她说她梦到自己陷入流沙,孩子拿树枝想要把我拉上来,感觉越努力工作,工作时间越长,陷得就越深。

影片最后,男主还受着伤,但为了生计,不顾家庭反对,依旧坚持去工作。

他坐在卡车里,开着车,影片结束,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希望六个月后真能如他所说,生活会有所改变,希望儿子能醒悟过来,好好学习。

我一边看一边在想《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到底啥含义,错过了谁,“你”指谁,为什么会错过。

到影片最后男主用快递留言纸给妻子留言,镜头切到留言纸的特写我才发现,留言纸的title就是sorry we missed you,留言纸是给不在家的顾客的。

所以片名是先点明了男主的职业,男主开卡车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其次we missed you也可以翻译为我们想你了,男主开卡车之后,家庭氛围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他们想念之前的Ricky;第三,可能是我自己的过度解读,父母这么忙,不可避免会错过孩子的成长,可能也有这一层的原因吧。

 10 ) I saw Ken Loach last night

He was wearing a plain black jacket with a plain blue shirt, looking as ordinary as any of his characters. He looks concerned, and that concern never seems to leave him, as if it’s carved into his features. He speaks in a thin, gentle voice, not in the least radical as his political views. He reminds you of the amiable old man living in your neighbourhood who greets you every time he sees you. Or maybe he is one. I’ve always felt somewhat ambivalent about Ken Loach. I disagree with him fundamentally on the subject of socialism, but I appreciate his films, and admire his lifelong dedication to representing the working class and making their struggles known. Indeed I liked his films every time I saw them, this one as well, and this is mostly because they are true to life. As much as people like to criticise his films as being ‘ideologically purposeful’, the struggles he depicts are real – they are people’s lives, they are what they have to face every day, and they are not fiction. And he has managed to show them in a way that touches people’s hearts deeply. What is a shame, and perhaps will remain as shame, is that the group he strives to represent in his films will never go to see a film such as his; his films, though dedicated to ‘low brows’, are categorically ‘high brow’. It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those who do go to see his films are almost always from a higher class with a rarefied taste and never need to live through the kind of hardship as shown in the films. That is to say, for his target audience, his films to some extent serve to provide a shocking value, and this will induce sympathy instead of recognition, which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gap between classes rather than closing it. As an expat I consider myself independent from all the class categories ingrained in this country’s culture and history. Perhaps this is why I could watch Ken Loach’s films and be touched, without being manipulated into feeling guilty of being what you are, the same guilt that has driven, not only the middle class of this country but the entire western world into leftist politics. Undeniably Ken Loach’s films are emotionally powerful, and in his latest two films in particular (I, Daniel Blake and Sorry We Missed You), this powerfulness has become ever more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manipulations. If you watched them you’d know, every sequence is constructed in a way that provokes certain emotions, mostly sympathy and anger. But even though I knew I was being manipulated, I didn’t seem to want to resist it, because I know for a fact what I see on the screen is what happens in real life. They are like pieces of people’s lives being condensed into one episode of one person's life to maximise the effect, and to force you into a painful realisation of the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that surround you. The evening I watched Sorry We Missed You, I was actually in tears towards the ending. And I noticed that the old lady sitting next to me was sobbing for a long time even after the film ended. But the evening soured for me later because of the post-screening session, which I was actually looking forward to at the beginning. (From here onwards I’m going to be ranting. Although I doubt anyone would have the patience to read this far, I’m still giving out this warning: if you identify yourself as a left-winger, please stop reading. I don’t want to offend you and I don’t want any arguments. I'm well aware that your opinions won’t be changed by some random person’s ranting.) It started with a woman, who, on her way to the loo, shouted to everybody in the room: ‘if you are touched by this film, vote for Labour!’ while the credits were still rolling. This ostentatious crying for attention instantly destroyed the sorrow I was wallowing in. Back then I (naively) thought it was just the one person. Soon after that, the first question from the audience arose, asked by a Labour Party member who claimed that she was ‘abused’ by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north of Nottingham while she was knocking on their door trying to get them to vote for Labour. She asked Ken Loach why are they so ‘difficult’, and why do they not trust Labour. To which he responded: ‘Forget about the election. Think about the real problems each of these individuals might be facing. Is there a family starving? An old person not getting any care? Help them as you can. These are the real things that matter.’ Adding to that, he also mentioned how the trust was broken as the Labour Party changed over time. He finished answering the woman’s question by saying that the Labour Party is ‘180 percent different from what it was in the past’. Of course he said this in his unchanging gentle voice, but the sentiment of disappointment in the party was not concealed altogether. But later I learned that the reason he was disappointed in the Labour Party nowadays is because it's not left enough, and he is in fact a keen supporter of Jeremy Corbyn. In no time the shock came as Labour’s shadow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John McDonnell showed up. He was invited to the stage to answer questions along with Ken Loach. From there, as you can imagine, the whole post-screening Q&A just turned into an unshrinking presentation of lobbying to get people to vote for Labour. If you’ve watched a British TV recently you’d know what’s it like. Great promises flying around, as if as soon as Labour won power all the problems would just go away instantaneously. And what is their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at end? Summarising John McDonnell’s speech, it is to spend, spend, and spend (I guess he is the finance chancellor after all). To use his own words, they will ‘invest in the NHS’ (£129.3 billion apparently), they will ‘scrap the tuition fee’, they will increase the national minimum wage, and they will cut down prices… These talks make me wonder how exactly does the Labour government plan to make money? Where does all this money come from? It isn’t easy to achieve even just one of these goals, to say the least, yet McDonnell talks as if he could do it effortlessly once ‘shadow’ became lost from his title. You are going to improve the wage level while cutting down the price at the same time? I say you are dreaming. Or you are deceiving. With Labour it’s all prospects and no efforts. Their government gives and never takes. I find it extremely hard to believe any of these promises coming out of his mouth, but every time he said one, with a thrilling fist gesture, applauds arose from the audience. Frankly, to this day I still continue to be surprised by how simplistic the left-wing middle-class minds are. Have you lot just forgotten how the Lib Dem, after campaigning for years to abolish the tuition fees altogether, tripled them as soon as they got people’s support and came to power? Are you all just going to believe whatever the Labour Party is telling you now because it sounds wonderful? If that’s the case, I can only say,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Speaking of simplistic mind and poisonous good intentions, another woman from the audience, who actually addressed the film a little bit in her question, said that we all hold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for the hardship that delivery drivers like the character in the film have to go through, because we are creating a demand by shopping online and wanting things delivered. While she was talking, again, I heard some applauds in agreement. I understand that they are bring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care and want to help (or do they?); however, to think that a job shouldn’t exist just because it is hard for the person who does it, to me is just the most simplistic and facile thinking ever. Why not think a little bit further, and ask what is actually making the job hard? Is it really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 job that makes it hard? Is killing the demand and subsequently making the job disappear really the solution to it? No. If anything, the film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job is lucrative because of the large demand for delivery, which is why the protagonist really wants to do it (‘I’ve been waiting for an opportunity like this for ages’). From what the film tells us, it is clear to me tha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entire gig economy has become robotic and are implementing unreasonable, inhuman rules to punish the workers for nothing. A delivery driver can be perfectly happy doing a delivery job if his basic rights such as holidays, pension and insurance are fulfilled and protected. The current system is so rubbish and there is no excuse for it because the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is not bringing any benefits to the customers either. Through watching this film, I came to understand why in the UK 90% of the online shopping doesn’t get delivered from the first attempt – because whoever is in charge is putting too much stress on delivering the goods ‘on time’ (in most cases customers didn't even choose a time!), and sliding a card that says ‘sorry we missed you’ is quick and easy and responsibility-free for the delivery worker. This is not right. These rules are stupid and wrong. They are making people's lives unnecessarily harder. And it is these rules that need to be changed or abolished – not the demand.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both I, Daniel Blake and Sorry We Missed You are really about nonsensical rules that trap and destroy people and people's lives. Looking at these films for what they are, I really don’t think they form any viable attacks on capitalism; rather, they form convincing and formidable attacks on rigid, cumbersome bureaucrat systems and dangerous institutionalisation, which is really what's happening in every society, every system, as long as they are run by made-up rules. Human beings don’t fit in rules. Some might, most don't. No matter how specific you write the rules to be,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who don’t fit. If you force them through, you have social problems. In my opinion, Ken Loach has really 'failed' on these two films in that he didn’t get through his idea of socialism, the ideology that he has been such an avid promoter of for his entire life (if anything, a socialist society would only have more problems of the kind that he delineates, because a big centralised government can only mean more rules and more controls). However, by failing that, he created two great films that actually show a much more universal and meaningful predicament that can easily lead to very useful discussions. It’s a shame that the discussion happened that evening was all about a party that craves power.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短评

儿子有病吗?没有吧,要我说,这种家庭出来的三好学生才有毛病。总得相信点什么才能从青春期幸存下来,而周围人努力考上大学背一屁股债去做客服接线员已经让人不能再相信一些东西了。美中不足是爹没给儿子几巴掌,儿子没把爹捅死。太文明了。我的经验,这种家庭,温情是缺失的,沟通是没有的,爱是什么东西?只有互相憎恨。

6分钟前
  • 南京刘经理
  • 推荐

无论时代变出什么花样,肯洛奇总能在幻影中找到他一直赞颂的与一直控诉的。这是他对二十世纪的忠诚,也是他对信念的忠诚。写实主义或许很容易让你产生“又是这一套”的优越感,但写实主义从来不是为了你的艺术品味而存在,这世界总有一些朴实而坚硬的东西摆在那儿,没什么伎俩也没什么心机,但是一直在那儿。

7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现实主义的恐怖片,令人越看越心寒,而且这样恐怖得很日常,要把人生混得一团糟,其实真不难。

12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还行

虽然说可能很真实吧,但也太负能量泥潭了,看得我憋得要疯了。

14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较差

电影不是关于资本主义,还是关于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和生活逻辑,这一直都是肯洛奇擅长的,提问题,不会试图去解决问题。但我不喜欢他一路黑暗到底的电影,《天使的一份》、《小孩与鹰》,甚至《甜蜜十六岁》的结尾,都有光明的出路。但在《对不起》里,我看不到人物的出路。

15分钟前
  • 故城
  • 还行

当韩国的劳苦家庭成为短暂欢愉的寄生虫时,英国同结构家庭却不得不在996的日子里朝死打拼,以为有六个月后的出头之日。肯大爷继续熟练地为对抗资本主义,设立揪心的苦难处境,且与时俱进的跟上互联网物流,可纽卡斯尔社区就没蜂巢快递柜吗?

1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这很苦吗?英国人对苦还是有点缺乏想象力哦!每个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宽敞房子,充足的食物,负担得起医疗和教育,还有精神娱乐世界,目之所及并不是很苦哈!这都承受不了就要打人,只是太弱鸡了而已,矫情死了

18分钟前
  • 小粉红
  • 很差

可爱(o^^o)的,自智识层面抵达了真正意义上的“底层电影”。与金基德所坚持的“文盲电影”组成了当代电影的两大重要的流派。

2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三星半。还是肯·洛奇一直关注的劳工阶层,并且仍然很写实

27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艾比拿过电话失态地对管理吼出脏话和哭泣的时候,想起北京驱逐低端人口,地铁上一对情侣,紧紧握住的双手和低垂的哭泣的眼睛。永远向肯·洛奇致以敬意。

29分钟前
  • Futurismus
  • 推荐

这就是导演能想到的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了吧。送快递的丈夫,当护工的妻子,叛逆期的儿子,乖巧懂事却失去儿童活泼天性的女儿。这家人在生存的道路上艰难努力着,却总是有更严酷的考验折磨他们。非职业演员出演,平实而感人。看完电影,想想现在因为疫情断绝了生活来源的人们,不知道会有多苦。

32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儿子的喷枪下是不能幸免的罪人,社会的尿瓶里是无处安放的废液。赚钱买来好吃的咖喱饭,却错过了陪你吃咖喱饭的时间。投递给用户的签单上,写着对家庭说的话。涂鸦的大嘴里有那么多问题,我却都不知悉。你愿意当包裹,当钥匙,当扫码枪,因为它们都陪伴更长时间。我们像仇人,像陌生人,唯独不像家人。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底层绝望的生活。对于儿子和父母之间的成长错过太刻意中间甚至没有映照以至于我也想扇他一巴掌。

38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2019SIFF。从小处说洛奇这部电影的对象就是列位在看电影的,享受各种「服务」的白领中产阶级,可惜最后观众们只会挤一颗眼泪,最后一切照旧;从大处说,自「现实主义」电影诞生以来,劳动人民的处境与命运从来没有变好过,这个系统出了很多问题,每个人都明白且希望改变,结果最后除了亲人之前的互相伤害与暴力之外毫无是处,人类社会无解之谜。

4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肯·洛奇大爷的“这就是英国”系列永远都这么揪心。物联网革命带来的996现象跟中国何其相似。“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不只是快递员留给客户的未送达通知,也是整个社会对金字塔底层人士的回应。然而只是对不起就够了么?——论福利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最后有点过了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吵到我头疼,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戏码也不新鲜,如果只是想展示货van司机的生活,拍部纪录片说不定更有趣。@BC

48分钟前
  • M
  • 较差

#72nd Cannes# “戛纳之王”肯洛奇第14次入围主竞赛,仍然是他擅长的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片名其实应该译成“致歉卡”。延续了《我是布莱克》对数字鸿沟的探讨,这部影片里主要讨论“机器统治人”,关于八小时工作制是如何被大资本和电脑系统无情地改写为14X6,且没有任何保障的“自我雇佣者”。灵感大概是来自亚马逊的物流。比起肯大爷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的前作而言,少了很多愤怒,而多了许多温情。问题在于首先肯大爷这次操纵观众的手段就有些太明显,煽情的地方又太生硬。其次是肯大爷对零零后和互联网的认知实在是……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他们还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入围戛纳主竞赛应该已经是很大的(敬老+左派立场)认可了。看完片子观众能记得要对快递大哥外卖小哥Nice一点,影片的目的应该就达到了。

5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高手拍电影,不需要花招,朴素就是高招。

55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很real 但是说句实话 真不好看

60分钟前
  • DEdoubleP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