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因受拖累而“自暴自弃”的弟弟,这样的兄弟俩注定生活艰难。
弟弟为了照顾哥哥,无力和前女友结婚,最后却等来女友结婚的消息;哥哥为了制作乐器,四处捡拾、购买甚至偷盗大小玻璃杯。
弟弟常常对哥哥大发雷霆,哥哥却总是笑脸相迎,仿佛他们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曾存在过。
挣钱家养、照顾弟弟“一肩挑”的哥哥让人心疼;患有自闭症,与人交流困难的弟弟让人同情。
但误解,才是影片最想传达的问题本身。
普通人对自闭症人群的误解和偏见,才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当哥哥跑到垃圾站,从垃圾堆里挑出那个B音节小玻璃杯的瞬间,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心想着终于大功告成。
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杯子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寻迹而来的警察,更看到了怒火中烧的弟弟。
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弟弟并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愿意去深究哥哥收集玻璃杯的目的,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埋怨、责备、甚至咒骂,不惜一股脑将弟弟收集的玻璃杯全部扔掉摔碎。
直到哥哥离家出走,弟弟才怅然若失,想到曾经的往事,想到妈妈临终前的嘱托。
后来通过四处找寻和打问,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以为很关心哥哥,很照顾哥哥,实际上他并不关心哥哥。
弟弟知道自己错怪了哥哥,他的不满只是情绪。
当怒气消散,房子空空,杂物洒落一地,弟弟忽然怅然若失。
好在结果让人欣慰,哥哥并没有因为被弟弟摔碎的玻璃杯而想不开,反而用近一个月时间,重新收集齐了玻璃杯。
看到门口哥哥的破烂鞋子,弟弟知道哥哥回家了。
而这一次弟弟没有抱怨,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借给哥哥想要的鱼缸抽水工具。
当哥哥做在自制的乐器前开心地演奏音乐的时候,有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倒映在哥哥的脸上和心里。
他眼里放光,嘴角上扬,那一刻哥哥就像个孩子。
弟弟轻轻关上门,不去打搅哥哥的演奏。
我们也终于知道哥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的原因——他不过是像弥补小时候的遗憾,以此祭奠妈妈的爱。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就像女主说的,文光也有值得认可的地方。
而这一次,哥哥也凭借对乐音的敏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调琴师。
他终于有能力好好挣钱生活了。
单从题材来说,自闭症的故事可能不那么吸引人,因为存在偏见和误解,多数人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部片子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代入弟弟的视角去深刻理解自闭症人群的世界: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或者真的“弱智”,而是对世界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看法,他们纯真无邪,同时懂得坚持,不知气馁,而这些品质反而是我们普通成年人自愧弗如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即便上帝给自闭症人群带来了许多痛苦,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诸多伤害,但当无数个文光亮出他们的闪光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不是一无是处,反而成为了某些方面的天才。
忠心希望现实中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让自闭症患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真实而温情的故事最动人,甚至不像一部电影,而是生活的片段。
虽然是关于自闭症的主人公,却丝毫没有卖惨,画面从里到外透露着“光”和“美”。
最后的钢琴水碗,简直就像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画面极美。
我的朋友开开是一位资深的自闭症学校老师,她告诉我: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沟通系统。
电影展示了完整的.主人公何光的世界,他的世界有音乐、有向往、有爱情亲情友情,一切都那么美!
故事里的音乐也太好听了吧!
在旋律中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故事的内核是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自闭症患者最不善于沟通,却给了我一种沟通的启发:只要是愿意去了解一个人,就可以实现!
方法是去问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想要实现什么。
这样就能走近别人的世界去理解她了观影中有三次几乎要飙泪,日常的对话却意味隽永:1.“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2.“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努力的和他一块儿生活,却从来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去看看,了解他在做什么”3.“你不了解我的世界,我也不了解你的世界,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如果和你一样,我不就少根筋了吗?
”影后交流环节一如既往的出彩!
大爱电骑老师,让我知道为什么东南亚影片,日本影片,台湾影片的感情那么细腻,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小的岛屿,所以着眼点也小,观察也就更深入。
日本的电影一贯剧情比较缓慢,但若仅仅是从片长上来看,绝对算不得冗长,在电影院都有一股让人打瞌睡的迷幻感觉,影片的剧情并不算难懂,但故事主线颇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毕竟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深刻有深刻的解读,浅显有浅显的解读,电影讲述了亲情、爱情与残障人士的生活,女主在给视障的男主讲授电影的过程之中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她的讲述功底也随着讲稿一次一次的打磨变得完美无瑕,导演对于镜头的拿捏非常重要,并且对于视障人士采用了面部的特写,甚至是大特写的方式来进行描绘,每一个表情、甚至是每一丝毛孔每一丝肌肉的抽动都淋漓尽致,并且镜头会随着主人公的不同行动方式而进行相同的共振,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所知的残障人士们的生活,许多是健全人即使是模拟也无法得到的体会,其中有天主教教会所做的公益资助,所以在欧洲能够拿上提名也有这个的因素。
电影取名《光》这正是视障人群所没有,或者说是梦寐以求的,在电影的好几处山巅与海边都描绘了阳光普照大地的景象,让人感到尤为的温暖。
文 | 青年大红1998年,作家阿来屡遭退稿的小说《尘埃落定》终于得以出版,并在两年后夺得茅盾文学奖。
从此,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傻子少爷”的经典形象。
在阿来的笔下,这位一身傻气的主人公,却能在每一个风云际会的转折点上踩对节奏、找对方向、做对选择。
荣华富贵在30万字的篇幅中几乎从未离开他左右,甚至连爱情这种很吃缘分的东西,也不曾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过——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了荣华富贵,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就像你知道的那样,不是每一个“傻子”都会有这样的好命,也不是每一个“白痴”都能够有这样的运气。
更多被人们轻而易举归类为“呆”“傻”“痴”“颠”的人,仍然生活在遥远的大地之下、坚硬的泥泞之中、人们的视野之外。
他们拿出所有的精力,在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间,谋一个毫不起眼的平衡——有时,还需要再透支一下自我,向那些陌生而又严苛的人们解释:“我不是白痴。
”“我哥哥是自闭,不是白痴!
”影片中,自闭症患者文光的弟弟,这样说。
电影主要关注点在于自闭小孩文光和他的弟弟,电影首先展示了自闭症患者的症状和身处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一切,电影情感是真挚的,但电影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为了塑造文光和弟弟之间的冲突,有些生硬,而两人的和解也显得十分儿戏,导演使用一些画面语言,但明显不是很成熟,这带来的后果便是剧情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作为一个更注重于情感的电影,电影本应该更聚焦在氛围的塑造,而电影为了推进剧情使得氛围没有那么真实,人物也就单薄了很多,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明显的能看到其中的稚嫩,个人评分:5.7分,四舍五入及格,值得鼓励,但不应该过分吹捧。
一、在公交车上,弟弟跟素恩的对话中发现,原来素恩也不是很懂文光在说什么的啊。
在素恩的视角里,她和文光每一次都会聊到什么音频,什么的,她就是这样描述的。
因为之前在大排档她和文光遇到的时候,她发现文光似乎有绝对音感,还帮文光找切玻璃的方法,后来在公交车上文光也跟她说过自己还差两个杯子,是哪个哪个音也跟素恩说了,我都以为素恩有猜到这个人有可能要干嘛了,但是结果人家问起知不知道文光在做什么,收集那些东西做什么的时候,她就直接说不清楚了,只能模糊地说出几个比较常说到的词语。
想来其实也正常,文光说话有时很急,就会让人很难听清。
但是素恩那样子还能和文光聊下去,我都以为她懂了,结果不是,素恩真的只是把文光当作一个普通朋友咯,这边没有期待的感情线可以想象了。
二、结尾兄弟俩下班后在走路,说起素恩,我感觉弟弟是有点喜欢素恩的!
可能跟素恩的职业有关吧,问题儿童的幼儿园老师,她又能和文光沟通,而且挺漂亮哈哈三、帮助自闭症患者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好多的耐心看到弟弟崩溃并且不断骂文光的时候,他说不知道还要怎么做的时候,因为我的上帝视角我知道嘛,所以我在想,还差一点点呀,慢慢问清楚文光嘛,还差一点点就了解到文光的技能点,他就可以去挣钱,慢慢学着平常人那样生活了。
但是弟弟没有这样的全知视角呀,谁能清楚知道进度条都到哪里了呢,全靠坚持,把自己的耐心找回来,继续细心地照料自己的哥哥。
看不到尽头和希望的时候,也太难熬了。
还好文光回来了。
文光回来一开口就问弟弟借水管,我突然感慨到流泪,自闭症也有好处,文光的想法里只有想做的那件事,别的生气啊,别扭啊,一定要谁谁道歉呀,他都没有,就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他不生弟弟的气,他做到了,很快乐。
#电光幻影# 《光》,始于内心,只照亮倾诉无门的窗口。
马来西亚影片看的不多,种种原因,对于东南亚影片有点刻板印象就是节奏慢,急性子上来我看着很着急。
可惜,影片《光》依旧是一部慢性子的电影,慢到时光都随着剧情被一点一点的偷盗了。
明明影片的时间不长,却偏偏能让人感觉看了一个世纪。
除了节奏慢之外,也有因为剧情压抑,以及新手导演的感觉,在节奏上大量叙述感,加强了很多无奈的拖延感,造成了人物本身看起来人设就是个慢节奏的,所有的步骤都随之慢下来了,其实是用力过大的感觉。
兄弟俩,哥哥有自闭症,于是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父母离去后,弟弟活成了哥哥,一直试图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并且让他学会生活和生存。
剧情其实并不老套,反而是有点过于坚强,特别是弟弟明知道自己哥哥的状况,但是努力想让他生活得像个普通人一样。
其实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煎熬的。
人生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相似,自闭症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也是知道的。
让人投入的从一个自己的世界里,强行和这个世界接轨,其实看起来挺难受的。
影片前期,因为弟弟的诸多干预,让哥哥融入各种生活,导致我前面的部分都感受不到这是自闭症人群,没看介绍的时候,以为哥哥是智力问题。
等到后面反应明显的时候,我觉得年轻人是不是一开始自己也没整明白,对待智力略有缺失的人,和对待自闭症人群的态度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差距太大的后果。
事实上结果也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影片看的很难过。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生活。
感同身受也好,全身心照顾也好,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弟弟尽力了。
但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在想,弟弟理解不了哥哥,也不给了正确的爱护,如果他们的家人还在,哥哥是不是会被更好的关爱住。
那些他对声音和音乐的热爱,也许可以被引导的更完美。
可惜,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弟弟的爱护,也许是害了他。
但是这么想,影片的思路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许变成了一种谴责,没有被照顾好的哥哥,终于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至死,他都没有被理解过。
至于影片最后的美好,人都走了,还谈什么理解呢。
我可真是现实。
不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很细腻的一部影片。
节奏慢到想打人。
兄弟俩的沟通模式,都是满满的爱,但是显然鸡同鸭讲。
一个没教好,一个教不好,看的人好着急。
就跟一个想吃梨,一个使劲塞桃子一样。
费劲。
不过,光出现的刹那,美还是打动了这个世界的。
只是这个世界的吝啬,从来都不会真正的懂得。
这才是遗憾。
作者:小佛搞特
该片根据导演自己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段关于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个性敏感,无法集中注意力,更不善与人交际。
母亲去世后,弟弟多年来努力照顾哥哥。
大城市的生活压力逐渐让弟弟喘不过气,他决定用尽所有办法训练哥哥面试的技巧,设法帮他找到工作。
“您好,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我有自闭症。
”这是弟弟为文光准备的面试台词,但到了真正面试的时候,文光眼神飘忽,只会背台词,总是不小心把面试搞砸。
面对不断“闯祸惹麻烦”的哥哥,弟弟虽然无奈但还是用力爱着他。
几经周折,弟弟终于帮哥哥找到一份在餐厅洗碗的工作。
在餐厅洗碗时,文光竖起耳朵听客人的杯子碰撞的声音,他对声音有特别敏锐的感知和超出常人的绝对音感。
他想买钢琴来弹却买不起,当听到玻璃杯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时,他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型号的玻璃杯。
偶然间,文光遇到了女孩素恩,他告诉素恩他听到的声音和他对玻璃杯的理解。
素恩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文光,耐心地倾听他讲话,她说:“我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你才是特别的那个。
”素恩赞赏文光独有的音感,鼓励他继续寻找,给予他善意的回应,成了文光生命中的一束光。
文光因为偷餐厅的杯子被老板羞辱打骂,弟弟愤怒反击:“我哥哥不是白痴,他只是有自闭症。
”没过多久,文光又因擅自拿走咖啡厅的玻璃碗招致警察上门……这时候,弟弟再也受不了了,暴怒之下对哥哥大打出手。
他朝哥哥怒吼:“你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你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并把哥哥收集的一箱子玻璃杯扔到了楼下。
文光失踪了,弟弟怎么也找不到他。
弟弟回到老家,看着妈妈的坟,想起妈妈临终时让他照顾哥哥的嘱托,十分懊悔。
弟弟决定找回哥哥,他想尽办法找到女孩素恩,但她也不知道文光去了哪里。
弟弟很绝望,回到家却发现文光带着满身泥巴回来了。
这段时间,他像个乞丐一样露宿街头,目的依然是为了收集玻璃杯。
文光向弟弟借来鱼缸吸水器,就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过了一会儿,弟弟听到文光的房间传来音乐声,推开房门才发现,哥哥把各种型号的玻璃杯叠放到一起,他用脚蹬链子,杯子就会转动,水帘打在杯子上发出了像钢琴一样美妙的声音……
文光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名钢琴调音师。
他不仅得到了弟弟的理解,也收获了人生的友谊,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因为对东南亚电影的好奇而来,却被演技和摄影震撼了。
评论里有言,算是比较成熟的马来西亚电影,看过的马来片不多,但承认,影片在整个东南亚区域里都完全算老手之作了。
(导演却是新人,就很野!
)称赞镜头,剧情,演技的人太多了……却发现好像没有太多人关注到“光”本身,除却电影名字和主角名字对应之外,在观看过程里,有很多次我都在想,为何人物脸上的光影总是一种不真实的光,大多是黄色。
哥哥寻找弟弟的那段里,人物面部的色彩在大多数时间也常是暖色。
上一部这样的关联,还是王的《花样年华》……在王那里,暖色是暧昧;在《光》里,暖色大概就是一种希望。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这鬼日子,烂归烂,我也觉得没人比我惨,但真要我放弃,我还真就不干!
说回主题,关于自闭症人士的电影并不是很多,不是说缺乏关注,好似正是因为题材看似过于主流,大家都趋而避之了……上一部印象深刻的还是李连杰与文章拍摄的《海洋天堂》(不过人家是孤独症),《我是山姆》也有一点这种感觉,不过我属实不爱……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大多数自闭症人士并没有男主这样靠谱的哥哥,大多数的自闭症患者也并不能幸运的像男主一样,找到音乐。
尽管自闭症患者都普遍拥有高准的音感和善良单纯的性格,可稍微偏执,他们就经常被称为“智障”,“怪物”,“傻子”,更别提会有家人鼓励他们走上社会,找到自己能做的工作。
在很多文化不够开明的地区,不说获得社工援助,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一辈子都只是在被欺中度过。
公益的帮助远远不够,普通人又远远不能理解。
光 (2018)7.32018 / 马来西亚 / 剧情 家庭 / 郭修篆 / 庄仲维 张顺源
马来华人的温情世界。
因为导演的哥哥就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自闭症患者,所以整体情节和节奏把握很真实,哪怕善良如弟弟这样的家人,也会沮丧也会崩溃也会嫌弃,但是他们终究是善良的,最终并没有放弃。
马来的华人其实还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民族温良谦简让的美德,真好。
饰演光的男主角表演到位,很快就带入到角色之中了,弟弟和粤语兄弟都表演自然,很好情节总体合理流畅,但最后有几场戏显得有点刻意煽情了,其实如果处理得更低调一些,可能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一些。
cup of life,处女作多加一星|电审进字2020年038号
这部分障碍人群以及家属实属不易啊
令人惊喜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首先故事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剧作的真实与真诚。其次演员都很在线,尤其喜欢兄弟爆发吵架那场戏,能深深感受到双方的悲痛、愤怒与无奈,两个被捆绑的人生,无法责备任何一方。最后出字幕时看到了导演哥哥的影像,与电影本身产生了奇妙的互文与共情,击中内心。
这片子有啥好我服了 如果不是切玻璃这样的镜头还蛮有想象力 导演技法也很娴熟 这无趣程度简直想打两星(倒是偶尔从几句强调里听到马来西亚朋友的影子hhhh
兄弟情深,挺戳泪,一点也不闷,不尴尬
永远永远,警惕浪漫化疾病本身。你永远不知道幕后的人们怎样的生活着。
一部冲突痕迹略重的影片,多余的解释性对白和镜头语言非常多。记得有篇文章说过,自闭症人是真的存在缺陷且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但这几年的媒体,却要把他们包装成是某些领域的天才,变相消费和过度美化自闭症,但其实这样的自闭症天才,少之又少,而且根本不能代表自闭症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影片中的文光是不能代表自闭症人的,影片只是一部成人童话的谎言,导演说是根据自己哥哥的故事拍的,有这么好的真实经历,为何不拍一部纪录片,或者更贴近真实的电影,都比编织一个自闭症天才的故事要感人。
好
直到彩蛋放出“致我的哥哥”才明白,为何这样简单甚至有些老套的剧情,会拍的如此真挚,直击人心。
过分的煽情和过分美好的结局,削弱了故事的真实,也弱化了自闭症人群无法令人乐观的生存状态。
画面细腻 情感表达太粗糙 我不清楚看到老泪纵横是种什么体验 演员自闭症演不好 会有种白痴的感觉 单从亲情线做故事线索可能会引起共鸣 想看文艺温情片的可以忽略了。
马来西亚华人萌点实在太多
我们只是,应该去了解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人,而不是凭自己的经验去判别对错
迷之尴尬,一个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与爱,一定要通过一种偏离事实的方式吗?是人类的爱不够多,还是这些人真的不值得被爱?
兄弟情的部分好过自闭症的部分。
非常生气。尤其是玻璃杯扔下去的时候,代入感太强,还想去踹那个哥哥几脚。这个电影的叙述角度,也太传统了。自闭症患者辛苦吗?怎么会?辛苦的难道不是家人吗?完了朋友还要说你,哥哥有病,你计较这么多干什么。真的是很难。只不过做个普通的糊口生活,要照顾自闭哥哥,真的很辛苦,讲话也讲不懂,就叫你别偷啊!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白痴,就去偷啊?哪里温暖了?又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是有这种天赋,无语,代入感太强!我真的不适合看它!
意料之外的好看!让我想起来了奇迹男孩,但是又没有把剧情局限在病情上,我最近在看“虽然是神经病但是没关系”,里面男主角的哥哥因为意外事件导致自闭,男主一生都在帮助和解救哥哥,最后却被哥哥解救,以至于后期哥哥出场我都忍不住老是要哭,“光”这个剧情让我回到了那种感动,哥哥的才华被弟弟发现两人的羁绊和纠葛,到底是谁在拯救谁,每个人看了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年纪越大越容易被兄弟情感动,这种电影还有同题材的吗?求推荐!
港.BD 挺励志的哥俩..
一个热带的,傻呵呵的,全是瑕疵的形象
之前在上影节看过,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还哭的不行,亮灯还要赶紧把眼泪抹掉。在无尽夏天里,什么故事都是有种泛黄的滤镜,铺上兄弟之间真实互动和真实生活。有种亚洲的《奇迹男孩》的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却没有过分煽情,假如最近想去好好释放一下的话,绝对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