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洋子的困惑

洋子的困惑,Yangzi's Confusion

主演:黄小蕾,郑雅匀,唐曾,宫宏佳,黄艾丽,任杰,付立加,杨玉兰,王正永,杨子枫,王溪鹭,陈宏,李珏,段作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洋子的困惑》剧照

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2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3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4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5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6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3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4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5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6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7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8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9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20

《洋子的困惑》长篇影评

 1 ) 撕坏的日记本

我是在不了解这部电影的前提下观看的,一开始都是有一种压抑很闷的感觉,撕下日记开始,结局停留在三代人一起吹蜡烛那里就画下了句号,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但是细细想来又情有可原,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任何事情都圆满,和解也不是唯一的结局,留下更多深思的遐想空间吧。

影片中我觉得有几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洋子丢熊娃娃和村里小孩的飞机,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直点明和推进,丢娃娃是对母亲抛弃行为的发泄,飞机辗转飞却也化解不开心里忧愁,还有洋子和美惠车内争吵,唯一的哭点,女儿洋子撕心裂肺的质问,美惠的愧疚,长久以来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以至于缺乏陪伴(或者美惠刚开始并没有意识自己所做的不妥,否则为什么连家门密码都不告诉女儿,我也不是很明白)还有就是美惠妈妈为什么要把肉藏进冰箱不给女儿看,我刚开始以为是重男轻女留给弟弟,很迷惑的行为,还有是在美惠母亲生日晚上,父亲带继母出现和美惠前夫和现任共同出席的抓马现场,有什么作用呢,寻求母女之间的共同点? 女主是一个“事业有成”的自信女性形象,但随着剧情推进我发现女主是一个极度缺爱,渴望爱的一个母亲兼女儿形象。

女主自小父母离婚,父亲再婚而母亲一直都是对她很冷淡(在我看来,一直拒绝美惠对她的关心,甚至不想美惠看到她过得好的一面),感觉美惠和母亲之间就是渴望爱与不表露爱。

成年后结婚了另一半也是对她渐冷,在她的日记中提到前夫曾经给他写过一一句话(“美惠你大胆往前走……”具体有点记不清了,反正还是有点感人吧,后面又被东北佬欺骗,最后带了一个老实男人回家,可以看出美惠是很渴望爱的,同时也是孤寂落寞的,电影中多次展现主人公一个人在卧室独居场景,我觉得应该是对应每次内心的波动吧。

而洋子则是用伪装抢劫的方式拿走美惠日记本来获取关注,想知道为何会被母亲抛弃与父母为何离婚,产生恨美惠的想法,其实也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日记是美惠最为内心隐秘的倾诉,映衬美惠外在行为:父母关系破裂成为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诅咒,爱上一个男人奈何性格和观念不合,离婚放弃洋子的挣扎与内疚。

电影宣传中说到“只是不说,不是不爱”,我觉得很符合三代人的人设,可能是生活环境,观念不合原因吧,爱是肯定有的,只是表达不恰当以至于整个氛围都很

 2 )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本部电影没有特别高的起伏,表现的都是生活琐事,代入感挺强的。

最后的生日宴,也是电影的初衷,即使生活中矛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退一步,定能和谐相处。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本部电影没有特别高的起伏,表现的都是生活琐事,代入感挺强的。

最后的生日宴,也是电影的初衷,即使生活中矛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退一步,定能和谐相处。

 3 ) 洋子的困惑:只是不说,不是不爱

故事梗概:于美慧与高闻离婚之后,女儿洋子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只是偶尔到妈妈那里过周末。

一次意外,于美慧经历了一次“入室盗窃案”,奇怪的是并没有任何钱财丢失,丢失的物品仅有她的日记本。

于美慧猜测日记本是她的女儿洋子拿的,基于离异后她与洋子之间敏感又小心的关系,她也没有开口多问。

洋子得知是妈妈放弃了她的抚养权后,便对于美惠心生芥蒂。

影片以洋子阅读妈妈日记本为线索,引出洋子一家三代女性的故事,反应出当下时代女性(也许不止是女性)共有的一些问题,例如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的影响,传统婚姻观的束缚……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似乎每一个人物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几个原形存在。

于美慧和朋友艳姐说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艳姐吐槽于美慧离婚之后还没找到合适的男朋友时说,“我看你,除了装窗帘,其他什么都不会。

”结婚,离异,放弃抚养权,拼事业,被催婚,和孩子的疏离……似乎身边总有几个女性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再有甚者,如于美慧一般,好不容易遇上了一个对自己还不错的男人小东北,想和他安稳过日子,却发现一切都是假象,最后被卷跑了为女儿挣的辛苦钱。

同样生在离异家庭跟着父亲一家生活的我,对于洋子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当父亲有了新的家庭,对女儿的忽视似乎在所难免——因为弟弟看电视过于专注,没有接过宝宝削好的水果,写作业的洋子才能收到那盘水果;即便是爸爸为洋子买了新的画本,也可以因为弟弟想要画本而给年龄更小的弟弟。

高闻爱洋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在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之中,他的爱在所难免地被分散给新的家庭。

高闻是一个复杂的男性角色,谈不上好但也绝对谈不上坏,他在两个家庭之中夹着,有太多的无奈。

于美惠爱洋子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当追求她的男人问她为什么不把生意做大些时,她说女儿还小,不想跑太远。

于美慧不敢询问洋子日记本的事情,为什么呢?

她对于女儿有愧疚。

即便离婚一事说不上谁对谁错,但她内心依然因为没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而感到内疚。

那时她认为高闻能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但也无法抹去她放弃女儿抚养权的事实,她只能尽可能地在其他方面补偿洋子。

洋子在车上质问于美慧,你为什么放弃我的抚养权时,为什么不来问我日记本的事时,三代人的困惑其实也浓缩在洋子的困惑之中。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场面是,最后一家人为洋子姥姥的大寿庆生时,姥爷带着新的老伴儿来敬酒时候场面的尴尬,于美惠带着新的男友回家遇见带着女儿来的前夫高闻……点蜡烛之前,于美慧以为洋子睡着了,才敢轻轻地吻她。

洋子没有睡着,感受到了母亲沉默而又深沉的爱,才会有之后和她一起为姥姥点蜡烛的那一幕——三代女性在烛光下同框的温馨。

这让人不禁思考,是导演对于洋子未睡着的刻意设定才让洋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试想如果洋子那会儿真的睡着了,对母亲仍然心存抱怨,她们又何时才能冰释前嫌呢?

(但我个人理解,洋子与美惠的和解是一定的。

洋子和于美慧的情感是不同于于美慧和她母亲的,于美慧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对于洋子的爱是纯粹的母性的,而我不知道美惠的母亲如果给美惠买房,是不是也会大方地掏出给弟弟那么多的钱……)也许繁忙的生活没有如电影里那么多的机会让我们与所爱的人冰释前嫌,但我们用心体会后会发现——只是不说,不是不爱。

最后附上平易近人的李珏导演美照,感谢她的耐心解答,感谢她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的真实的影片。

 4 ) 非剧透初评

《洋子的困惑》整部片子其实整个调子是压抑的 至少对于我来说是窒息的 她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小县城里差序格局的独立社会一种窒息感 黄小蕾老师所饰演的美惠是一名新时代独立女性 她被困惑困住 同样现在她的女儿洋子也是被困惑所困住 整个叙事的感觉有种散文的感觉却又真实的像纪录片 其实从性质来说这部作品并不像是商业片 她存在独立的思考 她是文艺的节奏 特殊的画幅比例 以及戛然而止的结尾 会有一种故事好像还在延续的一种留白空间 她没有过度影视化的修饰但是值得细品 你会思考困住美惠的是什么?

困住洋子的是什么?

困住洋子外婆的是什么?

正如有些场景的色调 固定的场景是固定的色调 冷暖反倒是对场景更加隐晦的叙述 这些在观影的时候其实值得留意 李珏导演本人也是一名女性 她更加懂得如何表达一种处于女性本身的一种处境亦或是一种思考 每个地方都有呼应都值得推敲这是一部电影要做的 仍然是一部好电影需要的 她显得很质朴是需要定睛去观察的一种味道 作品本身有一段的带入存在一种无奈 美惠向洋子解释初为人母她也继续在学习怎么做一名母亲 那种被不理解时的一种无力 明知自己的秘密被洋子偷翻却也没明说的溺爱 这种溺爱是为了不伤害为前提 但仍被不理解无奈 电影轻调较多却细看仍是压抑 有些东西质朴到你都不觉得她像一部电影 真实的像是纪录片 她可能还需要去思考 因为她本就不是所有东西都摊出来 而是在回味中看第二次第三次后一点点发现了新东西新思考的存在导演是带有明显的思考,思考就是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职责,换句话她本身就不是一步商业片,建议是动力,而不是责备和审视

 5 ) 不直接表露的细腻的女性表达

首先大大感叹,黄小蕾又好看演技又好,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她的美,这部电影很适合她。

这部电影很细腻。

开头镜头是饭桌上的洋子,背景音是爸爸的聊天话语,妈妈扔掉的日记本。

可能这个结构安排只是想呈现主人公视角,离异家庭背景,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日记。

这个结构安排意义不大。

视角选在洋子的困惑。

外婆、妈妈,她们都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行为表现。

在洋子的角度观察这一切,就是困惑的,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要那么选择。

三代女性主人公,似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

洋子在爸爸新的组合家庭里,像个局外人。

她竭力不想让弟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亲姐姐,她努力示好,但还是感觉隔了一层。

外婆在前夫的重组家庭里,也像个局外人。

儿女们跟爸爸和继母关系处得不错,对还没有原谅过去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洋子在自己的婚姻选择里,也像个局外人。

周围人乐此不疲地为她考虑婚姻问题,甚至最后她的前夫和现任,在没有她的参与下谈论着跟她有关的事。

好多时候她的思绪游离在周围环境之外,这一刻我觉得很真实。

于美惠跟前夫背景板一样总在做饭和做家务接孩子的现任妻子相比,我觉得做单身女人挺好的。

当然,这是人与人的不同选择。

每个人能接受什么能放弃什么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美惠最终会不会再次走入婚姻,也许会。

但外婆一生没再走入婚姻,他们说她适合一个人过。

适合一个人过的人不代表不会孤独,但有人在身边也很可能会孤独。

没有内心的直接表露,但导演表达了很多说不明的东西,我们也领会到了那些说不明的东西,这是很厉害的。

结尾没有硬行和解,只是暂时小小的理解。

生活的事本就没那么容易解决,还大家还是会稀里糊涂一本烂账地过下去。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稚嫩的地方。

比如,环境拍摄的时候,明显会把我拉到戏外,而不是和故事融为一体的感觉。

 6 ) ……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7 ) 日记本里的玫瑰花蕾

中国母女包括祖孙三代的题材,两岸三地乃至海外都有许多。

远的如《喜福会》,近的如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以及不久前看得我如坐针毡的《水边维纳斯》。

在戳破了感伤泛滥的母爱神话之后,东亚母女关系显露出内里残酷狰狞的部分。

上述电影也大多呈现为一种共同的“怨恨模式”,也就是今天网络上诸如“父母皆祸害”小组输出的那些 “原生家庭之痛”——或许有一些历史的创伤或时代的局限性,但根本上逃不脱中国式家长的期望、打压、暴力、控制等等。

然而,本片反倒做出了一种轻盈的处理,正如开头预叙的场景:小女孩洋子困惑地看着大人们嘈嘈切切谈着那些她听不懂的前世今生的纠葛,而貌似藏着谜底的日记本被丢在路边,一页页风中凌乱。

如果说解密凯恩的钥匙是那个莫衷一是的玫瑰花蕾,那么日记仿佛层层包裹的洋葱,困惑依然留给洋子,也留给观众。

导演说,最初只是想创作一个小孩子给大人恶作剧的故事,并且不希望这位小朋友显得过于“锋利”(我理解可能有一些童趣的感觉?

)。

不过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最初念头的完整落地,而往往是在现实的推进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打磨成形。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实际上更像是 “美惠的故事”,虽然也保留了孩童视角,但它应当作为中年女性生活的注脚。

高洋子不可谓不锋利,偷窃日记与其说是恶作剧不如说是饱含着怨恨与渴望的蓄谋(是的这里也有怨恨):洋子想知道母亲为何抛弃自己,更根本的问题,父母为何会分开。

于是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美惠从05年少女的青春懵懂到13年离婚后的怅然心境。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讲述方式(孩子通过日记了解过去从而理解母亲)是有点刻意和笨拙的,日记文字全部由声音交代而不是影像语言——也好在日记不是全片的要旨,如果最重要的信息被画外音说出来从而导致大和解,那就是电影的灾难了!

日记并没有关键的解密作用,它作为一条来自过去的音轨,时时对话着美惠当下的生活,作为内心的隐秘倾诉,映衬着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父母婚姻的破裂成为了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咒语,爱上一个男人奈何两人出身阶层教育职业性格统统不一致,离婚放弃女儿时的挣扎与愧疚……可惜洋子无法通过日记理解母亲的选择(她只是做实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和自己命运的真相,只有观众通过视差之见、通过日记的解说更全面地理解美惠这一人物的存在。

洋子要为自己被抛弃的痛苦寻找原因,而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原因:离婚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抚养权归属是因为父亲有能力有文化而母亲更需要赚钱,父亲尽力平衡重组家庭的关系、不乏对女儿的私心关爱,母亲也努力弥补缺失的陪伴……没有人有错,但这一切就是抵消不了孩子的被遗弃感。

高闻说“离婚了孩子不是跟父亲就是跟母亲,这很正常”,但貌似五五开的选项并不通向真实对等的结果:当母亲放弃孩子,对母亲和孩子,伤害都已发生。

当然,你可以用性别理论去解释这一切,批判关于母职和母爱的意识形态,但即便离异父母都尽可能善良体面负责任的前提下,现实中母亲的愧疚和孩子的受伤,就是无法被抹除。

同理,美惠和姐姐讨论父母为何离婚(到底是父亲早就出轨后妈,还是离婚后再找的;美惠母亲多年来如冰山般的冷酷执拗,在上一段婚姻里必然有重大原因,电影省略了让你脑补),也找不到答案,还给了自己安了一个“婚姻不幸”的预言。

“孩子会重复父母的命运”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往往不是计划安排、而是在无意识中达成的:孩子从小想弄懂而没弄懂的谜团,长大后会由自己清晰地践行出来。

在此我固然不同意说什么“三代女性的悲剧”,但也不能简单地同意“离婚是为了幸福”——为避免更大不幸的不幸,也是一种不幸。

而我所赞赏的导演的“轻盈”的处理,就是没有陷于怨恨模式,没有刻画一对混蛋的男人和苦逼的女人,没有父母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只是呈现一种甚至有点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和选择:人与人之间有爱、有怨、也有尊重和“凑合过吧”,任何选择既然有所得,也会有遗憾。

这部电影里没有秘密要揭露,没有怨恨需要和解(最后点蜡烛只是情感交汇共鸣的一刻,谈不上和解了什么),我认为它也不是在鼓励女性勇敢离婚追求幸福新生活。

如果一定要总结某种女性主义价值的话: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真实生动、不太完美也没大错误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出母女关系现实的联结和困境,它贯穿于生活的一次次选择和情感转瞬的流变,也可以有所触动和改变,却不能由理论来指导和解决;而女性面对这个困境的办法,我想就是“再来一次也还要这样选择”,并且跟困境共处下去。

纵观全片,我的观影体验多次在“轻”和“重”之间、在套路和反套路的自然写实之间跳跃,并且最终落于轻盈。

比如当我看到日记本时,觉得有重要信息了,结果没有;当我看到美惠母亲典型的“扫兴式家长”时,觉得要揭开上一代人的恩怨了,结果对母亲的刻画点到为止;当我看到美惠和姐姐做家务吐槽父母重视弟弟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场面也太典了(导演承认此处有夹带私货),好在也没有过度发挥。

我喜欢的场景是老父亲跟朋友们掷骰子,是田埂间有时髦音乐和玩具灯光点缀的广场舞,是洋子和闺蜜在大桥上诉说心事,是又尬又欢脱的家庭聚餐,是生活的流动感和呼吸感,而不是热搜式的性别议题。

最后谈两个我觉得有不足或者是困惑的地方。

第一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美惠在卧室独居的情景,这是一个私密的、直面自我的场合,也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可以是关于回忆、创伤、选择甚至情欲的时刻,每一次卧室戏应该对应情节的发展,有某种点明或者推进的作用,但是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似乎不太明确?

女主每次的动作、表情、状态好像无法解读出具体的意义?

第二是美惠被小东北骗钱的时候,画面风格(美惠坐在窗帘之间打电话)和电影配乐(而且考虑到此前那么长的时间里配乐很少)突然戏剧化、歌剧化,节奏加快,跟影片整体调性很不相符,以为要往悬疑方向走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还是所有人和和气气参加生日聚会去了,而后的节奏、画面和配乐又回归正常。

这个突然的“变调”扰乱了我的感受,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欢迎友好讨论(导演看到的话也可以偷偷小号回复解答。

 8 ) 洋子的困惑|更适合女性独自观影的女性电影

电影评分:三星半,偏文艺的女性电影,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应属不易。

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慧一个人的感情故事牵引出的三代人的情感故事,电影很有烟火气,借用洋子的角度解读于美慧,有亮点。

情感细腻,有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映射,更适合女性独自观影。

电影中我喜欢的几个地方:1、取景地:中国云南省盐津县(中国最窄县城)蛮有风格的取景,大段大段的旁白搭配着盐津弯弯绕绕的盘路段山上开车/骑摩托的镜头,不错的盐津宣传片,获得盐津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奇怪。

2、非常有烟火气的拍摄,休息时和闺蜜相约美甲店做美甲,回老家和大家吃大锅饭的场景,收拾碗筷的画面都非常真实,有点像贾樟柯,这大概也是入选平遥电影节的原因之一把。

说说缺憾1、通过日记对美惠婚姻的感受侧面进行介绍这点挺好的,但是对于美惠为何不想抚养洋子的原因介绍略显不足,毕竟这是造成双方嫌隙的最大根由,电影更多着力于呈现洋子的气愤和愤懑,但是这个缘由显得有点说服力不足,最后母女二人的和解有有点仓促。

2、电影把美惠父母和美惠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大概描摹了一下,电影的宣传语是“只是不说,不是不爱”。

最后母亲的60大寿是作为重头戏和修罗场一样存在的,最后在三世同堂的烛光中结束电影。

但是这场戏最终也没让我感受到来自美惠母亲对美惠的爱,更多的反而是好笑。

美惠和洋子的和解虽然有但是感觉力度不够,整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呈现总好像什么都说了却又都没有说完。

 9 ) 爱表达 不困惑

影片中母女俩吵架那段很真实。

为人父母的都有体会,对你有怨气的孩子是听不进道理的。

其实,母女俩之间的误会也不大,洋子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被妈妈遗弃了。

于是,怒斥妈妈:“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这样的话说出口,就不是简单的困惑了,是绝对的痛苦,是洋子的痛苦!

所以,片名是否要改一改呢?

片名说是洋子的困惑。

叙事视角却是妈妈,是妈妈的故事。

洋子的困惑就是妈妈的困惑,妈妈的困惑也一定是外婆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可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

也注定要代代往下相传。

所以,何止是三代女性的困惑。

影片应该就是这么个逻辑。

导演说,困惑女性的缘由,是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实际她们默默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于是,妈妈悄悄亲了亲洋子,洋子就理解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在默默地爱着她。

然后,母女一起点蜡烛。

再然后,母女和外婆相依相偎,三代人一起吹蜡烛。

爱表达出来了,困惑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是痛苦,解决起来没这么轻松吧。

片名改不了了!

题外话:这类片子太小众,喜欢看的人不多,在电影节拿个奖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票房不好不意外。

姐妹俩洗碗、上坟祭祖、寿日宴等场景很接地气,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细节上的处理也不错。

开着车的黄小蕾很美。

能一路掌控自己的方向,心儿里美。

乡下小城的夜景也很美。

怪里怪气的广场舞音乐,和影片不搭调,大煞风景。

很不美!

 10 ) 静谧小城下洋子的故事

非常偶然的机会来观看来这个片子,这也是一个非专业人员第一次接触电影节,本来想简单询问导演一下两个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简单在这里记录一下。

首先,《洋子的困惑》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从洋子妈妈的笔记本为线索,贯穿了以洋子、洋子妈妈、洋子外婆三代女性交融冲突,夹杂了婚姻家庭等等的讨论,千人千面讲述了一个静谧而丰富的小城故事。

其次,用日记本这一事物为线索,用日记本的形式作为开头和结尾,用日记中的内容为推动讲述故事的前后。

洋子的外婆是个孤独的人,洋子的妈妈是个孤独的人,洋子也是孤独的,互相的孤独构成了相互的不理解,三个人的孤独就如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但又互相单调。

洋子跟着爸爸并不幸福,会被弟弟无声地欺负、会被后妈无声地忽视;洋子的妈妈也是个孤独的人,聚会之后总是一个人拉上窗帘、回到家聚会也不会被家人重视、在爱情中总是被动、婚姻中失败、心念女儿的不理解;洋子的外婆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离婚后生活、被儿子默求卖掉最后的栖息之地。

最后,和解,在洋子外婆六十岁生日上,不该来的人都来了,在年龄与酒精的氛围之下,所有人在暖色调的灯光中和解了不快。

或许是暂时的,但或许也是最温馨的。

家庭关系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盐津县潺潺的流水中、在那个被丢弃的小熊上、在最后一帧三代人的画面中……希望能够永远思考家庭这个话题。

只是有个问题,没有机会向导演请教了,在日记本这一线索的推动下,在外婆六十岁生日时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外婆与洋子母亲的故事?

似乎真实故事才是残缺的吧!

《洋子的困惑》短评

-

3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